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藝復興的藝術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在整個西方文化史中起著非同尋常的重要的作用。而建筑藝術作為時代風格的體現,更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燦爛的建筑藝術,對我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藝復興 建筑藝術 建筑師
一、歷史背景
了解一個時期的藝術或是建筑應該首先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15世紀初期,一場稱為“文藝復興”的文化運動開始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而到該世紀結束時,它的影響已蔓延到整個意大利半島。16世紀前半葉,是文藝復興運動最輝煌的時期,那時,羅馬已取代了佛羅倫薩成為最主要的藝術活動中心。不久便擴展到法國 德國 尼德蘭 西班牙 英國等地。同時運動的影響開始和席卷歐洲,掀起一場全面的文藝革命。
從1500年代開始,法國 文藝復興建筑逐漸興起。德國西班牙和英國采用文藝復興式建筑,打破根深蒂固的哥特式傳統風格,要比法國的文藝復興建筑晚一些。這些國家的所謂文藝復興式建筑,不像意大利那樣典型,大多數都是在意大利建筑式樣中,加進其固有的建筑風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建筑風格。十五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文藝復興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是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二、與古羅馬建筑比較
古羅馬建筑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很高的拱券結構,從而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公元一世紀中葉出現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筑空間,把拱頂上的重量集中在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墻空間因此更為開敞。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古羅馬建筑:古羅馬建筑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高的水平,能夠區別拉桿和壓桿。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場,可容納五萬觀眾,只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是低級竟然沒有明顯的沉陷。古羅馬建筑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筑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筑藝術手法。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創新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莊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多的皇家浴場的序列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筑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形體。
文藝復興時期建筑藝術形態對之后的建筑藝術影響非常深刻,相比較而言古羅馬時期建筑更加側重于承重結構的變化上,而建筑藝術外觀形態外觀變化有所缺失。文藝復興時期建筑中還結合了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最大化的創新,并且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思想相結合,更加具有深遠意義。
三、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特點
文藝復興時期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柱式結構要素,建筑的主題是由宗教走向人生,由寺院變為宮室,建筑風格的特點是追求整體的和協和穩定,力求對稱,并將設計與美感效果建立在數學和透視學的基礎上。
采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柱式結構,窗戶和門為方形或半圓拱,不再是尖拱形??臻g不再用裝飾圖案和鑲邊塞滿,而是故意讓他空著,給人樸實大方簡潔的感覺。另外,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多數推崇基本的幾何形體,進而由這些幾何形體的倍數關系的增減來創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設計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羅馬的建筑主題,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梁柱系統與拱券結構混合應用;大型建筑外墻用石材,內部用磚,或者下層用石、上層用磚砌筑;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圓頂;穹窿頂采用內外殼和肋骨;這些,都反映出結構和施工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故意留下粗糙的砍鑿痕跡,有些門窗邊也采用這種做法。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結構,建筑風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風格風格主義的常規,創造出一種新穎而又生動的活力。
建筑師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筑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筑創作實踐中去。
城市的改建往往追求莊嚴對稱。典型的例子如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等。文藝復興晚期出現一些理想城市的方案,最有代表性的是V.斯卡莫齊的理想城。廣場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很大的發展。按性質可分為集市活動廣場、紀念性廣場、裝飾性廣場、交通性廣場。按形式分,有長方形廣場、圓形或橢圓形廣場,以及不規則形廣場、復合式廣場等。廣場一般都有一個主題,四周有附屬建筑陪襯。早期廣場周圍布置比較自由,空間多封閉,雕像常在廣場一側;后期廣場較嚴整,周圍常用柱廊,空間較開敞,雕像往往放在廣場中央。
四、總結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類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傊乃噺团d建筑,特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意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筑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筑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筑的性質和延續時間并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筑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筑,對以后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筑風格都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外國建筑史(第二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意) 弗拉維奧.孔蒂著,陳衛平譯.希臘藝術鑒賞[J].
關鍵詞 文藝復興 雕塑藝術
西方雕塑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代、羅可可時期、19世紀、20世紀,一直到了今天。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特點,令人印象深刻,對今天的雕塑藝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雕塑藝術發展的這些時期中,對我影響最深的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藝術。從14世紀到16世紀中葉的三百五十年,是西方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歷史階段,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它突破了長達千年的中世紀禁欲主義的束縛,以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重新肯定了人類的生存價值和個人的意義。它不僅是古代文化藝術的復活與再生,而且是全面的新文化的誕生與繁榮,并且具有一種新興和蓬勃的時代特點。它雖然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基礎,但卻超越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將人本身作為自己的美學象征和表現對象,在包括雕塑在內的各個藝術領域,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輝煌。
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在文藝復興初期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產生了一大批著名的雕塑家。以后又由于熱心藝術事業的美蒂奇家族的興起,更為雕塑家提供了施展藝術才華的廣闊空間。在這一時期,最早涌現的重要雕塑家有安德烈·皮薩諾、卡姆比奧、吉貝爾蒂、奎爾查和班科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當推吉貝爾蒂為佛羅倫薩洗禮堂創作的兩扇銅門浮雕,他為這兩座大型浮雕總共耗費了38年的時間,其中的第二扇銅門曾被其后的米開朗基羅稱譽為“天堂之門”,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奎爾查為波洛尼亞彼得大教堂制作的大門浮雕同樣是一件杰出的作品,正是這件雕塑,開創了文藝復興時期宏偉風格的先河。
被稱為“文藝復興之父”的多納太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公認的第一位雕塑大師。他的雕塑作品顯示出比任何前輩雕塑家更具活力的個人主義的藝術手法。他的《大衛》塑像,大膽表現了,不僅使他建立了自然主義的風格,而且也為以后雕塑家們頌揚的風氣開創了先河。他創造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英雄形象,表現了一種莊嚴與高貴的氣質。多納太羅還培養出許多優秀的雕塑家,如韋羅基奧,作品富有現實主義風格,作品格調精美優雅,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大師達·芬奇和波提切利都是他的學生。韋羅基奧與多納太羅一樣,也制作了一尊《大衛》塑像和一件大型的騎馬塑像《科萊奧尼騎馬像》,其藝術成就完全可與他的老師相媲美。
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盛期意大利最偉大的雕塑家,也是西方雕塑史上一座無法超越的巔峰。盡管他在雕塑、繪畫、建筑等諸多藝術領域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他始終聲稱自己是一位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用石頭來表達思想,用藝術超越自然,使自然服從于他的力量與觀念的表現,利用變形以產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以融真實與理想為一體的完美的男子,形象化地體現了捍衛者戰無不勝的精神,身姿動態與緊張的情緒極為相等,而且整個姿態保持著懸念,令人有所期待,更增加了內涵無窮的藝術魅力。在整體結構上藝術家作了某些藝術上的夸張處理,以加強巨人的感覺,如手關節較大,大腿較長等。但他的每一細節的解剖結構都是無懈可擊的,而且顯示出米開朗基羅驚人的藝術才能。1564年2月18日,一代雕塑巨匠與世長辭。他的去世,也意味著意大利文藝復興由盛而衰的開始。
從16世紀20年代起,一批追隨米開朗基羅的新一代雕塑家以追求風格自居,逐漸形成講究形式的美學傾向,被稱為“樣式主義”。樣式主義的雕塑的特點是人體夸張變形,人物動態復雜,主題思想隱晦,并且打破了以往僅從有限視角范圍觀賞雕塑的傳統,而追求能從各種不同角度全視角欣賞雕塑作品。其重要人物是切利尼和波洛尼亞。切利尼的《柏修斯與梅杜薩》,波洛尼亞的《墨丘利》和《薩平婦女被劫》,是樣式主義雕塑的代表作,它們可從任何角度觀看,隨視點的變換,雕塑的外輪廓也不斷變化并始終呈現出流暢的線條和優美的形式感。
《純潔之泉》又名《寧芙》。寧芙是古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神的少女,她們出沒在海洋、河流、森林和草場洗澡或嬉戲,因此又被稱為山林水澤女神。這是古戎為巴黎圣但尼街純潔泉廣場制作的裝飾浮雕。古戎獨具匠心地將五位仙女分別置于單個的狹長條幅之中,使每個人物都成為一件單獨的作品,使人物更加自由,更加突出仙女們優美的姿態和輕盈的動作,更能體現出雕塑的藝術魅力。五位仙女或手捧陶罐,或肩扛陶罐,體態優美,衣紋刻畫得精致細微,仿佛穿著衣服剛從水中出來,衣服緊貼身體,將體態暴露無遺,衣服似乎不是為了遮蓋身體,而是為了將身體的美妙之處更明顯地表現出來。在西方雕塑史上,如此富有韻律感的衣紋處理以及對于線條的酣暢淋漓的運用,實屬罕見。
[關鍵詞]編輯主動性創造性歐洲文藝復興史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
《歐洲文藝復興史》(十二卷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從2001年選題立項到2010年11月全部出版,歷經十載。它的出版凝聚了編委會、各卷作者和出版社各級領導及編輯的集體智慧和創造力,也是出版社在學術領域發揮創新性作用的一個例證。本文以此為案例談談編輯工作的艱辛以及編輯群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問題。
一、選題的策劃和立項
2001年,時任中國“世界中世紀學會”會長的劉明翰教授在與我的談話中提起,同志在一個非正式場合指出,要弄清明以后中國逐漸落后的歷史,弄清西方經濟科技文化發展到今天的歷程,都應抓住文藝復興這個歷史階段。20世紀90年代國內有關文藝復興的專著和譯著不多,更沒有對文藝復興各方面的成果進行系統總結的圖書。
了解了上述情況之后,人民出版社立即組織相關力量調研并寫了《關于組織撰寫和出版〈歐洲文藝復興史〉的策劃報告》,開始了《歐洲文藝復興史》的選題策劃和出版立項工作。
在領導的支持下,我們將這套書定位在力求反映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國內最高研究水平。要求作者廣泛收集材料,盡可能遍閱國外研究文藝復興的名著和文藝復興時期流傳至今的作品,提出新論點,并著重對其思想和制度進行考察,完善我國世界史學者關于歐洲文藝復興史的理論體系,同時發揮史學的經世致用功能,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借鑒。
歐洲文藝復興雖然是波及全歐洲的一場思想、文化、科學等各方面的革新運動,但主要活動和成果產生在意大利,意、德、法、英等國參與程度深、成果多。對于大國,我國國內研究人員相對較多,對于小國,國內幾乎無人問津。為了防止按國別設卷出現此重彼輕、卷與卷之間篇幅極不均衡,經與主編劉明翰先生討論,擬將這套書分政治卷、經濟卷、文學卷、藝術卷、法學卷、教育卷、哲學卷、科學技術卷、城市與社會生活卷、史學卷共十卷(后來增加了總論卷和宗教卷)。
在提交這個選題報告的時候,我們心中仍存有疑慮。雖然文藝復興研究在西方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學科分支,也是學術研究持續的熱點和重點,但大部頭的全面宏觀的著作并不多,1999年美國出版的《文藝復興百科全書》是該領域唯一的全面宏觀的大部頭圖書。我國的研究基礎薄弱,微觀的專題研究成果也不多,現在出版這套宏觀的大部頭圖書,是不是為時過早?再者,我國專門研究文藝復興的人員不多,是否能找到合適的作者?
對于上述疑慮,時任編輯室主任現為我社副總編的喬還田同志談了他的看法。他認為,西方學術路徑跟我們有區別,西方習慣于微觀、實證研究,也許會出現“進得去、出不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窘境。我國在此領域已有一些成果,加上我們有自己觀察歷史、研究歷史的方法,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同步推進,完全可以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而且,支持這樣一個重要的出版工程符合人民出版社的定位,人民出版社除了要出版高質量的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黨和國家重要文件文獻,維護主流意識形態外,還應該出版原創性的學術著作。關于專業研究隊伍缺乏的問題,他認為可以采取以時間換空間的辦法解決,給以七八年的時間,以選題為龍頭,帶領與之相近領域的學者參與其中,以培養中青年學者為主,壯大文藝復興研究隊伍。
由于定位準確,目標明確,特別是選題自身所具有的價值意義,選題很快被社里批準。該選題在我社立項兩年后,又被國家社科規劃辦列為社科基金資助項目。
如果說,我們當初提出這樣的選題是一種大膽創新,甚至有一點冒險,那么,當我們知道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意大利同行也有這樣的“冒險”想法并付諸實施后,就會感覺這乃事物發展的必然。2010年11月我社全套十二卷本書完整出版之時,意大利一家出版社也出版了十二卷本《歐洲文藝復興史》的前六卷。而且我們進一步得知:這家出版社也是在2001年前后策劃了十二卷本的歐洲文藝復興史的圖書。他們這十二卷的卷名分別是:《總論》、《人文主義和教育》、《生產和技術》、《商業和商業文化》、《科學》、《地點、空間和建筑》、《儀式和生活方式》、《政治》、《藝術品的流通》、《宗教和精神生活》、《哲學》、《文藝復興與歐洲以外的世界》。他們的分類與我們的分類大體相同。這說明我們在這個領域的創新不是空中樓閣,這種按專題分卷來研究文藝復興的方法是研究成果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選擇。雖然當時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微觀研究、實證研究還落后于西方,但我們有自己觀察歷史、研究歷史的方法,完全可以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同步推進,總結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從而增強我國學者在這一學術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二、全程跟蹤寫作過程
十年磨一劍。書稿的寫作和編輯無疑是艱辛的。為了確保書稿的學術質量,我社提議成立了五人編委會,主編劉明翰教授是前任中國世界中世紀研究會理事長,有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有極強的組織能力。其他四人分別是:文藝復興研究大家、北大教授朱龍華,在文藝復興史和比較史學方面研究成績顯著的天津師大教授龐卓恒,對歐洲近代早期和文藝復興研究著述豐富、多年留學德國和美國的北京大學教授朱孝遠,以及國內文藝復興史研究基地的領軍人物、曾在哈佛研修的四川大學教授王挺之。他們都是文藝復興研究領域卓有成果的教授,由他們負責把關書稿學術質量。之后,由編委會推舉,出版社研究決定,最終從全國大學中遴選出25位作者參與編寫。
寫作隊伍建好了,關鍵是要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才能確保寫作的質量并按要求順利推進。為此,我社相關部門與中世紀學會多次舉行這套書的編寫工作會議,對書稿寫作方案、寫作體例規范、學術委員會分工、材料收集、寫作進度等等具體細節進行詳細商討、推進。
為了充分調動各卷第一作者的積極性,加快寫作進度,我們與主編簽訂約稿合同,確定其對書稿質量把關,還與每卷第一作者簽訂圖書出版合同,將著作權權益明確給予書稿的第一作者。
在圖書寫作過程中,編輯能否創造性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與作者進行有效的學術交流,直接影響書稿的寫作質量。我們與作者一道調研國外有關文藝復興運動研究的圖書市場,在此基礎上策劃引進外國文藝復興研究著名學者的著作,出版了“文藝復興經典譯叢”四部,即彼得?伯克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與社會》、《歐洲文藝復興:中心與邊緣》,克里斯泰勒的《文藝復興的思想與藝術》,瑪格麗特?金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婦女》等。我還參與其中一部書的翻譯。這對于進一步提高作者和責編自身的學術素養有很大幫助,特別是有效地提高了責編對文藝復興史方面書稿的審稿水平。
我們還利用在京的有利條件將最新翻譯著作提供給作者。2006年,我們先后將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中譯本《反思文藝復興――遍布歐洲的勃艮第藝術品》和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文藝復興在羅馬》寄送給藝術卷的相關作者,為作者提供相應的參考資料。
認真審讀書稿,提出修改意見并與作者溝通,完善書稿是編輯的基本功,也是編輯創造性勞動的重要體現。對于十二卷本《歐洲文藝復興史》這樣一個龐大規模的書稿來說,我們審稿關鍵抓住兩點:一是看書稿內容是否真正實現了選題策劃意圖;二是結構體例是否符合統一的規范要求。
這套書按專題有十二卷,每一卷均包括總序、導論、正文、參考文獻、后記五個部分,其中總序是全套書各卷通用的,由主編擬稿,編委會定稿。總序是整套書的靈魂,讀者從總序中就能知道這套書的大致水平,一定要精益求精,編輯要非常重視并反復研讀、把關。我們提出兩點要求:一是要反映近一個世紀國內外的研究狀況;二是談談本套書要在哪方面有突破。為此我們約請兩位老專家撰寫總序。其中朱龍華先生的總序對西方文藝復興研究“正、反、合”的辯證發展過程,即充分肯定、否定再到綜合分析的過程作了概說,點明本書要對西方由弱變強、中國明清之際由強變弱進行探討。主編劉明翰教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完善,最后形成了總序的定稿。這篇總序比較符合我們的設想:第一部分闡述文藝復興的性質,對其核心思想人文主義進行概說;第二部分簡單梳理了學術史;第三部分點明本套書的主旨:尋找中西落差的原因,指明先進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導論肩負著各卷內容總括和理論升華的重任,新方法、新觀點都要在此體現出來,同樣非常重要,尤其是《總論卷》中的導論?!犊傉摼怼分械膶д撚芍骶巹⒚骱蚕壬鞴P,包含三部分內容:歐洲文藝復興總特征和各國特點、歐洲文藝復興前后中西發展的比較、歐美與國內有關文藝復興研究的近況和新趨勢。前兩部分內容,我們只是進行文字修飾,沒有提修改建議。我們特別關注第三部分的內容,這是研究綜述,最能看出本書的學術水平。這一部分作者做了四次修改。原稿對學術史的梳理缺乏提煉、個別翻譯錯誤、個別史實錯誤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都提出了書面修改意見。主編對我們的書面意見非常重視,充分肯定,同時配合我們的要求反復修改:更正了譯名和史實錯誤;刪除了缺乏提煉的日本文藝復興研究成果部分;對我國研究狀況作了進一步整理,按幾大研究專題作了歸納,避免了簡單羅列、眉毛胡子一把抓。
關鍵詞:現代室內;設計風格;設計流派
現代室內設計的風格與流派的形成,與不同的時代、地域、種族、文化、社會發展、風土人情、等有著直接的關系,具有深刻的科學、文化與藝術內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同一風格中又有流派之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21世紀以來的現代室內設計風格中,又產生出許多流派,這些流派在室內設計中的獨特表現,又極大地豐富了室內設計的表現手法。
1 古代希臘風格
古希臘的建筑以神廟為主,其次是公共建筑。神廟的結構,從正面看分為屋頂、柱子、臺階三個部分。屋頂包括橫眉、回檐、破風,柱子包括柱頭、柱身、柱礎,回檐上有裝飾浮雕,破風上有圓彤或浮雕,風格典雅、浪漫。
室內裝飾以植物葉子如莨菪葉和渦卷為裝飾;同時也用古瓶、豎琴、花環等裝飾室內。室內有裝飾浮雕。室內立柱的柱頭以陶立克式、愛奧尼亞式、科林斯式為三種樣板,體現了莊重、典雅、浪漫的風格:室內的家具也以植物或動物為裝飾圖案,家具形狀單純而優美二在室內色彩設計上古希臘人善于使用黑色與紅色。希臘的傳統文化對古代歐洲影響深遠。
2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文化受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古羅馬人好戰,征服了歐亞非大陸的眾多國家,同時也吸收了古埃及和東方波斯的藝術,室內設計風格艷麗奢華。
在室內裝飾色彩上,古羅馬人用紅、黑、綠、金等色彩表現了華麗的風格。墻上繪有壁畫。還能用色彩模擬大理石的效果,在墻上用細致的筆觸畫出窗口及窗外的風景。家具有大理石家具、木制家具和僉屬家具,家具上裝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紋樣。古羅馬人創造了穹窿頂式建筑,內部空間穩定、宏偉。古羅馬建筑中運用柱式與拱券相結合的方法,使建筑空間更加豐富,對后來的歐洲建筑有很大影響。柱子及柱頭的造型式樣比希臘的柱身及柱頭更加豐富,但又過于奢華。
3 哥特式風格
產生于12-13世紀歐洲的德國東部,14世紀中葉流傳于整個歐洲。這種風格其實是基督教的建筑風格,其建筑以尖拱、尖塔、飛扶壁等為結構,外形上顯示出纖細而高聳的特征,有種向上升騰飛躍的氣勢。建筑細部的窗格花式、彩色玻璃、柱頭、亞麻布裝飾等都營造了一種神秘的宗教氣氛。
4 文藝復興風格
14世紀意大利人文主義精神沖破了歐洲宗教一統天下的局面,15~16世紀達到盛期。在這之后歐洲國家有不同形式的文藝復興。意大利文藝復興要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反映在藝術上以古希臘羅馬風格為基礎,同時摻進東方和哥特式藝術來裝飾建筑外部與室內。室內陳設單純,細部裝飾糅合進了莨菪、植物蔓藤、天使、怪獸、假面等雕飾作為家具的裝飾,在莊重中有優雅華麗的特點。文藝復興風格雖具有古代的裝飾特點,但通過重新的組織,變為一種新的設計式樣。而法國、英國的文藝復興風格又有各自的特點。
5 巴洛克風格
文藝復興風格后期趨向于繁瑣堆砌,因而銳變為17世紀歐洲盛行的巴洛克風格。在室內裝飾上注重過多的裝飾,體現華麗的浪漫的裝飾效果。室內地面鋪以華美的地毯,墻面裝有大理石、石膏灰泥、大形鏡面、雕刻墻板,懸掛精美的壁毯或大型的油畫。高闊的天花采用絢麗的模塑裝飾,天花中央繪有油畫。整個室內用雕塑、繪畫、工藝品進行裝飾和陳設。
關鍵詞:文藝復興;宗教音樂;人文主義;宗教改革
文藝復興最早產生于14至15世紀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當時在佛羅倫薩、羅馬和其他幾個城市里,人民要求在意識形態領域里開展反對教會神學和封建文化的斗爭。他們呼喚古典文化的復興,注重對人的關心和尊重,用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對抗神學思想和經院哲學,以推動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由此而形成了文藝復興運動。其實文藝復興并不是要真正恢復古代文化,而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用古代文化作為反對封建、反對教會的思想武器,從而建立以人文主義為中心的思想體系,由此可見,人文主義思潮是這個時代突出的思想主題。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和人文主義之間的關系:1 宗教與人文主義的關系
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說過:人認為上帝的,其實就是他自己的精神、靈魂、心,其實就是他的上帝;上帝是人之公開的內心,是人之坦白的自我。從這可以看出,基督教認為宗教的一切都是和人有著密切關系的。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音樂仍然是西方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受到了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變得越來越世俗化,但是世俗的音樂并不能代替宗教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雖然很注重人文主義,雖然從古希臘羅馬精神獲得了很多的啟發,但是他們并沒有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從感性的角度來理解和認識基督教,從中增添了更溫和親切的人情味。雖然人文主義抨擊了教會,但并沒有完全反對宗教,它只不過更加注重強調了人的尊嚴,大多數人文主義者也沒有拋棄他們心中的?;阶诮膛c人文主義在本質上有一定的相通性,人文主義者用優雅的古典方式,表達了蘊藏在心底的人性要求,在社會意識形態和公眾輿論方面做出積極的貢獻,通過他們的作品,不僅看不出教會舊習,還能反映出古典精神與新時代完美結合。
2 宗教音樂與人文主義精神
2.1 佛蘭德樂派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界出現了佛蘭德樂派、羅馬樂派、威尼斯樂派三大樂派,其中佛蘭德樂派是文藝復興時期復調音樂高度發展的一個樂派。佛蘭德樂派分布很廣,幾乎占據了歐洲各地重要的音樂職位,他們既服務于西班牙、德國、奧地利等地,也有法國、意大利宮廷;從時間跨度上,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從15世紀中期到16世紀末,期間經歷了幾代人。隨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奧克岡、若斯坎等作曲家為代表的佛蘭德樂派,不再僅僅專注于復雜的對位技法,他們拋棄了復雜的哥特式的對位音樂,在簡單、明確的旋律和鮮明的節奏模式中,找到了能夠充分表達以情感為基調的音樂風格,佛蘭德樂派的音樂具有清晰、簡樸和真誠等藝術感染力。復調音樂的技法也更精致、更講究:旋律平滑婉轉,靈活多變、更富有藝術性;音樂旋律不再受一些固定因素的影響,開始占據突出地位,旋律上方自由進行;節奏有了可計量的節奏,但在宗教聲樂作品中不強調律動感,只是在世俗音樂中拍點鮮明,律動感強,作品中各聲部可以通過不同的節奏型表現作品的完整;音樂織體追求和聲的豐富飽滿,復調音樂中越來越多的采用模仿手法,使得各聲部協調統一。除此以外,在經文歌、彌撒曲等宗教音樂體裁中,聲部逐漸從三個擴展到四個,三度、六度也作為協和音程被廣泛接受。
2.2 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
人文主義對音樂的影響比對其他藝術來的慢,因為音樂是諸藝術中最抽象的,本身無法精確表達自然世界與人類的思維。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樂種和中古時代一樣是聲樂,從中世紀以來宗教音樂是以歌詞為載體的,只有通過為音樂填詞,作曲家才能明確表達樂思。由于受到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歌詞內容更加多樣化,歌詞的意義和內容也更加戲劇性,有抒情的、也有虔誠的,除了歌詞外,這個時期的宗教音樂表現力也大大加強了,作曲家們通過深刻動人、富有表情的音樂感染聽眾,讓我們體會到不同的情感力量,感受著音樂的內涵與魅力。
除了宗教音樂以外,這個時期的音樂另一突出的特點就是世俗化音樂。雖然宗教音樂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世俗音樂的素材已經開始融入到了宗教音樂的創作領域中。在音樂作品中,聲樂仍然占有最重要地位,復調宗教作品由小型的合唱組演唱,世俗音樂由獨唱或獨唱小組和小型樂器組表演,同時已有很多音樂是專為樂器創作的。盡管文字描繪、情緒表現和遍布模仿成為宗教與世俗音樂的共同重要特征,兩者間沒有風格上的重要差異,但是演出形態則有重要差別,宗教音樂是合唱音樂,世俗音樂則常獨唱,主要是因為世俗音樂更會反應情感與字句,獨唱比較容易表達,世俗音樂也比較會加花裝飾。世俗音樂作品中不僅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還能體現出作曲家對愛情及美好生活的向往。雖然這個時期的音樂有所傾向,但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仍然緊密相連,宗教音樂依然是這個時期音樂形式中的領導者。盡管受到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與以前時代相比較,文藝復興時期更注重情感的表達。
3 宗教改革思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在西方,宗教在個人主義的形成中有著重要的作用,16世紀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各個國家都產生了具有自己民族特點的宗教音樂。在宗教音樂發展的同時,16世紀以后又出現了許多世俗音樂體裁,映射出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宗教改革時期,一方面馬?。÷返虏坏珱]有宗教傳統,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涵。另一方面,天主教會為了應對宗教改革運動也做出了一系列反宗教改革措施。
3.1 宗教改革與人文主義思想
1517年,德國維騰堡大學神學教授馬?。÷返略谑┝_斯教堂張貼了反對教會的95條論綱檄文,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并引發了德國宗教改革運動。這場宗教改革不僅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影響到了音樂領域。馬丁!路德的宗教音樂改革的基本目標是使宗教禮拜儀式為更多地信眾所接受,他大膽地采取了相對開明的方式,希望能夠使廣大的會中參與到教會儀式活動中來。馬??!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核心觀點是“因信稱義”,按照基督救贖的理論上就是理解為:憑著信仰可以在上帝面前成義人的意思;按照基督教可以解釋成:人生來就帶有“罪性”,這是一種原罪,是人對上帝的背離。而馬?。÷返碌摹耙蛐欧Q義”著重強調的就是一個“信”,雖然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思想,但也表達出了普通百姓的信仰心聲。路德在宗教改革學說中的個人主義因素,主要是從“平等”和“自由”兩個方面體現。所謂平等,他認為每個信教徒在上都應該是平等的。一方面,信教徒應該是自由的眾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另一方面,基督徒又是全然順從的眾人之仆,受每個人管轄。所謂自由,就是思想和信仰的自由。他一方面否定官方控制人心的邏輯推理式的理性,另一方面有提倡獨立判斷思考的個人理性。
馬丁?路德是個酷愛音樂的人,也是宗教改革的第一位圣詩作者,他采用比較通俗的言語作詩,使圣詩大眾化。他認為音樂是對上帝的贊美,它不僅具有打敗邪惡的堅強力量,還是醫治抑郁的良藥。他從未想把音樂擯棄于教堂之外,相反他更希望能夠盡力的提高音樂的水準。路德重視個人的信仰經歷,在音樂還注重創作民眾化的宗教歌曲。雖然路德成立了新教,雖然在教會禮儀中擯棄了羅馬教會的因素,讓每個會眾在贊美上帝的時候詠唱德語歌詞、旋律優美的教會歌曲,但是仍然保持了天主教的音樂儀式。路德為了使信教徒親自在贊美詩中贊頌上帝,他把新創作的新禮拜歌曲稱為“眾贊歌”,它的歌詞通常都是采用分節體的德文詩歌,配上容易演唱的單聲部旋律。路德的教會音樂理念不僅帶著強烈的個人感性色彩,同時也反映了他作為一名神學家、傳教士和教師的態度。自從宗教改革以后,對信奉信教的教徒來說,他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他們不僅可以參與讀經和唱詩,還可以用自己的言語來和上帝交流,上帝成為世上所有人的天父,更有其普世性。宗教改革不僅改良了教會,在宗教音樂作品中還展現出了人類生活的精神世界,充分體現出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涵。
3.2 反宗教改革與人文主義思想
1545~1563年間,面臨著歐洲不斷滋長的宗教改革情緒與嚴峻形勢,天主教會為應對宗教改革運動也做出了一些列的改革,被稱為反宗教改革,主要討論如何應對宗教改革運動的具體措施和辦法。在初期的會議改革時期,教會音樂家們的意見有很大的分歧,很多人認為教會音樂已經喪失了原有的純潔性,如:曲調過于世俗性、器樂過于喧鬧、音樂結構過于復雜……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對宗教歌詞的理解。守舊派的音樂家們認為應該保存古代圣樂的遺產,堅守堡壘,把一切和音樂改革有關的因素都看做是危機,他們反對一切世俗的、非宗教的因素,反對在宗教儀式中除了管風琴以外的其他樂器。另一些音樂愛好者們則反對對多聲部音樂的否定,他們認為音樂再回歸到單聲部音樂是不現實的。代表天主教會的羅馬樂派和威尼斯樂派,從不同的觀點和立場出發,不僅豐富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內涵,從中也體現出了人文主義精神。
4 結語
文藝復興時期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挫折、有過度、更有發展,它是一個受人文主義精神影響的新時期,在這個時期人的價值、個性、和尊嚴都得到了肯定,并且從顯示的世俗生活中逐漸體現出來。這一時期的宗教音樂從總體上講是人文主義與宗教定式的交融,音樂形式規范自由,情感表現上既有感性的“情”,又有理性的“悟”,宗教音樂不僅面對宗教與宮廷,也開始面對市民階層。這時期的作曲家們也更注重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為主,用音樂打動人心,完美地體現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
參考文獻:
[1]沈金華.淺談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特點[J].自貢市高等??茖W校學報,2001(1).
[2]王道靜.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對宗教音樂的影響[J].甘肅教育,2007(12).
[3]程志敏.論文藝復興的現時代意義[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10).
[4]蔡玉良.西方音樂文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5]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6]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