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農業的發展途徑

      生態農業的發展途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農業的發展途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農業的發展途徑

      生態農業的發展途徑范文第1篇

      一、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目的是要使生產的產品變成市場上需要的商品。目前,我州的農業結構有待于加大調整力度,農產品結構與消費結構變化還不相適應,優質農產品少,農畜產品的加工業與養殖業落后,農畜產品的轉化、加工增值薄弱,效益比較低。因此,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包括調整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即要增加市場需要的優質農產品比重,大力開發各種名、特、優、新產品,以糧食為重點,全面發展種植業,積極發展畜牧業和加工業。

      1.種植業是發展農業的基礎,調整種植業必須保持糧食面積的基本穩定,以確保糧食的穩定增長在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基礎上,將傳統的“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結構逐步轉向“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三元結構,實現人、畜分糧,使飼料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這樣有利于促進養殖業的發展,促進農牧結合。

      2.積極發展畜牧業,提高畜牧業在整個農業中的比重發展畜牧業,不僅有利于增加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改善人們的食物結構,同時有利于積累有機肥料,培肥和提高地力,保持生態平衡,促進農業內部的良性循環。在農區發展畜牧業,要充分利用農區的大量秸稈發展牛、羊等家畜,通過過腹還田,增加有機肥料,培養地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畜產品加工業是農牧業的延伸,是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的可靠途徑。因此,在調整農業結構中,要把加工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二、積極引導,支持農民走上新的聯合之路

      我州有93萬人口,其中有76萬農牧民群眾。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民習慣于按部就班地生產、生活,在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轉向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民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營主體,要自己面向市場,參與流通和競爭,但現在他們的思想觀念和經營方法上都顯得很不適應。那么,如何引導這樣大量的、分散的千家萬戶擁有生產和經營決策權的獨立商品生產者進入市場,參與流通,就成為發展農村市場經濟有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伴隨商品意識的增強,農民急待解決市場趨向問題。但是,農戶經濟規模小,農產品批量小,品種和規格不一,加上信息不靈,經營手段落后,除在當地城市集貿初級市場上自產自銷外,不具有競爭能力,很難進入大流通、大市場,農民難以從農業生產中獲得較高的收益。因此,農民參與流通,進入市場,在競爭中求發展的關鍵是組織起來,走向新的聯合。農民走上新的聯合之路,是農村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農業走向專業化、商品化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我州農村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隨之出現了許多專業性的合作經濟組織,其名稱叫法不一,但基于生產經營的共同利益,由懂技術、善經營的人牽頭,農戶自愿參加,交納入社股金或通過股份聯合自助合作社,形成圍繞某一農產品的產銷一體化經營,使產品有批量、有數量、有規格,在市場中具有較高占有率和競爭力。各級主管部門要順應形勢,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組織農民走聯合之路。

      三、依靠科技進步,促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 安全農業發展

      1.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依靠科技進步是關鍵要提高農作物、畜禽等產量,改善產品品質以及提高經濟效益,達到生態、安全要求,都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尤其是克服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五者之間矛盾,達到協調一致,就必須依靠科學技術來解決。例如,有的農作物產量高,但品質差,有的產量低,但品質好。如何克服其間的矛盾,就必須依靠科技進步,通過農、畜產品加工,發展畜禽養殖和多種經營,從多方面轉化糧食產品,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大力推廣現有科技成果,加快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全州發展市場農業的需要,選擇一批適銷對路、投資少、見效快、經濟效益好的成果,大力組織推廣,促進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如:農作物的優質新品種,包括優質青稞、優質小麥、高油分玉米或甜、糯玉米、雙低油菜、高蛋白小雜糧及無公害水果、蔬菜等。畜禽高產、優質品種以高原牦牛、藏豬、藏雞、瘦肉豬等為主。

      2.開發有投資價值的綠色食品、綠色保健品我州各地都出產各具特色的土特產品,如天麻、蟲草、貝母、木耳、松茸等名貴中藥材、食用野生菌,這些都是純天然、無污染的優質土特產品,屬于綠色食品、綠色保健品范疇,可深度開發加以利用。

      生態農業的發展途徑范文第2篇

      首先,科學技術以及成果轉化的限制。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農業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這時的農業是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很快便出現了自身存在的弊端,傳統的依靠勞動力和資源投入獲得產出的方法,并沒有使得農業經濟呈現穩定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需要不斷的轉變生產模式,促進農業生產的穩定和可持續;再次,體制和意識形態上存在約束。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完善的體制支持,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國的現行的經濟體制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的一定的制約,其主要表現在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推進,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體制的缺陷顯露出來,這種小規模的經營方式不利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資源優化配置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分析

      1.保證農業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

      在我國,現階段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在開展生態農業工作過程中需要對生態學規律,自然規律保持充分的認識,保證生態農業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保證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促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因此,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我們需要采取一定的原則,因地制宜的開展生態農業的各項工作。對農業生態系統以及機構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管理,促進資源和能力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循環和流動,并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保證農業生產和環境承載能力之間始終處于一個良好的關系之中,以科學的態度和原理組織安排各項農業經濟活動,保證生態農業的發展處于較高的位置之上。

      2.大力發展和優化農村地區的環保產業

      在農村地區建設和發展環保產業具有很大的優勢。通過發展環保產業,可以有效的帶動農村地區其他產業的發展和進步,并且在發展環保產業過程中,還能夠與外部的生態系統建立起友好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將資源節約同農村的環境保護優惠政策結合起來,只有得到了政策的支持,才能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政策和經濟方面的支持。

      3.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

      為了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使農業經濟處于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之下,需要我們加強對生態農業相關制度和法規的建設,要盡快出臺與農業投資和貸款相關的優惠政策,保護生態農業市場。鼓勵生態農產品外銷和出口,加快土地的流轉,必要時還可以開展規模化經濟點,擴大集約型農業的范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技術,加快生態農產品的認證和市場的準入制度,建設生態農業的保險機制,對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補助。

      三、結語

      生態農業的發展途徑范文第3篇

      1996年洱海爆發全湖性“藍藻”污染,水質開始惡化,敲響了洱海水環境保護的警鐘,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大理州各級政府于1996年底開始實施“雙取消”政策,取消洱海湖區所有機動捕魚船和網箱養魚[3]。到1997年,取消養魚網箱11187個、機動船2579艘;1997年11月實施“禁磷”工作,在洱海匯水區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1999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退塘還湖、退房還濕地的“三退三還”政策,到2002年實現退耕還林484.97hm2、退塘還湖296.3hm2、退房還濕地41.12hm2。這些工作的開展,對洱海水環境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增強了人們對洱海水環境保護的意識。2003年洱海再次爆發全湖性“藍藻”污染,促成了各級政府對洱海保護和治理的思路發生了“三個轉變”。即從內源污染治理向面源污染治理轉變;從單項零星工程向系統的工程治理與生物治理相結合轉變;從部門孤軍奮戰向條塊結合分級負責整體聯動轉變。開始實施包括城市污水處理及環湖截污治理工程、洱海湖濱帶生態恢復建設、主要入湖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土保持、洱海流域環境管理工程等六大工程。除已經投入國債資金3.1億元外,大理州財政每年投入3000多萬元[3],用于流域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建成了第一期洱海湖濱帶(西區)10km生態恢復工程、第二期洱海湖濱帶(西區)38km生態恢復工程、沙坪灣海湖濱帶生態恢復工程、西區(48km)海湖濱帶生態恢復工程、東西區9.7km海湖濱帶生態恢復工程[4],對凈化水體、維護生物多樣性和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蔬菜生產的高回報率,蔬菜產業已成為洱海流域近半數農業人口的主要經濟來源。在沒有找到更好的替代產業之前,各級政府不可能為了環保而限制蔬菜生產。

      2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有效控制洱海水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

      從目前情況來看,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既能確保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又能有效減少洱海流域水環境污染的根本途徑。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的原理,把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相結合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是有效控制洱海水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原因有三:一是其生產過程中各個生產環節的廢棄物,都要參與到下一個生產環節的物質循環中,直接進入環境的農業廢棄物很少;二是采用科學配方施肥,且以有機肥為主,不易隨水流失進入洱海;三是生態農業的集約化程度較高,種、養、加、旅游相結合,設施較完備,氮、磷等元素不易流失。因此,在洱海流域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有效控制洱海流域環境污染,增強洱海流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還能增加生態系統物質的產出,豐富農產品市場供應。

      2.1把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生態農業相結合

      把生態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有機結合,按照生態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和要求,在吸收國內外生態農業發展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調整洱海流域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把奶牛養殖、蔬菜種植、果樹栽培、大田作物、洱海漁業、農村新能源建設、生物質能開發和有機肥開發等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地建設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現代生態農業模式,解決好洱海流域地區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把洱海流域地區建設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

      2.2把發展生態農業與洱海流域保護治理相結合

      生態農業的發展途徑范文第4篇

      這樣看來,發展生態農業勢在必行。發展生態農業,能夠緩解農業資源過度消耗、農業生產過度開墾、亂砍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捕撈等,對于適應氣候變化有著明顯優勢;能夠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包括化肥農藥、畜禽糞便、作物秸稈、農用塑料薄膜等;能夠降低農業生產對化肥、農藥的依賴性,治理農產品生產加工以及農產品消費帶來的污染;能夠改善廣大農民居住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生態農業的發展,是全面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能夠推動相關領域產業循環發展,使農業融入一個良性的循環經濟之中。

      1 生態農業利于提高綜合效益

      發展生態農業,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找到一條根本途徑。生態農業吸取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我國國情出發遵照生態學的原理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進行農業生產,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戰略的轉移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促進農業長期穩定地發展生態農業能大大提高經濟效益。生態農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又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2 發展生態農業利于資源利用

      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是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退化的有效途徑。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資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區農業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生態農業建設是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生態農業,適應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并結合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確定農業發展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同時,通過生物鏈加環和產業鏈延長,形成了以種值業——養殖業——加工業的良性轉化增值的“農戶+公司”的模式和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為主的龍頭企業,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業為龍頭,產加銷貿一體化的格局。可見生態農業不僅保護生態環境,而且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效途徑之一。

      生態農業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是當前和今后生態農業建設長期追求的目標。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不以破壞農業可再生資源、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農業的發展,把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與滿足人類需要相結合,達到生態合理和持續發展之目的。把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和現代農業技術按照生態優化的規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態合理、經濟高效的現代化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是生態農業長期追求的目標。

      3 生態農業建設 區域布局是關鍵

      針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生態農業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我國國情出發,寓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要按照“重點突破,穩步推進”的原則做好區域布局,在鞏固和提高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示范的基礎上,有重點、分區域地全面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向縱深發展。一是要立足于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步快速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二是著眼于質量和效益,解決農產品地區性和結構性過剩,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三是解決農產品污染問題,保障國民消費安全,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無公害糧食生產是我國糧食生產區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從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分析,畜牧業、蔬菜和水果、水產等產業要保持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確保將其發展納入生態合理的軌道,建立起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為基礎的生態型技術保障體系。

      4 發展生態農業 完善發展機制

      生態農業的發展途徑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態農業;環境保護;體系;問題;策略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穩定與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追求糧食產量的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約農業發展的障礙性因素,如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質量下降、水污染問題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時刻威脅我國糧食生產安全和人類自身安全。發展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是解決農業發展障礙性因素的主要途徑,也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

      1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

      生態農業技術是指根據生態學、生物學和農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及生產實踐經驗而發展起來的有關生態農業的各種方法和技能。生態農業與常規農業的區別就在于使用的是生態農業技術。

      1.1立體生產技術

      立體生產技術是指在農業生產中,利用生物群落各層生物的不同生態位特性及互利共生關系,分層利用自然資源,以達到充分利用空間、提高生態系統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產力、增加物質生產的目的。在農林牧漁各領域,種植業中的間套種及稻蟹共生,林業生產中的喬灌草結合,水產養殖業中的池塘立體放養等,均呈現出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產業結構立體化特征。

      1.2有機物多層次利用技術

      有機物多層次利用技術是模擬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結構,在生態系統中形成物質良性循環多級利用的狀態,即一個系統廢棄物的產出是另一個系統的投入,廢棄物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系統內形成穩定的物質良性循環狀態。這一技術有利于有限資源的充分利用,例如,養雞(豬)場的糞便進入沼氣池,沼氣供用戶使用,沼氣池中廢棄物用于制作農作物肥料,生產的農作物又成為雞(豬)的飼料,形成良性循環,實現資源的循環再利用。

      1.3節水技術

      節水技術是一切能夠節省水資源或在相同用水量下獲得更多回報的工藝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的總稱。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缺水比缺地更為嚴重。農業是用水大戶,占全國總用水量的70%,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占農業用水量的90%以上。農業缺水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節水方式來解決,這就需要大力推廣節水農業技術,如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中心的節水農業技術,保護性耕作節水保墑技術,防治水土流失技術,以及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管理節水、噴灌、微灌、滴灌等節水農業。

      1.4微生態技術

      微生態技術包括利用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劑防治作物和畜禽、水產病蟲害,利用微生物發酵水產蛋白飼料等。推廣應用微生態技術有利于可從源頭解決和控制畜禽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結構,部分取代化肥農藥,這是目前解決抗生素過度使用、降低養殖污染的重要手段。

      1.5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技術的發展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進步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如用抑制雌性玉米螟產卵的化學物質殺滅歐洲玉米螟、植入蒼蠅抗菌基因使作物抗病蟲害、不殺益蟲的人工生物大分子滅蟲法、既滅蟲又環保的綠色殺蟲劑等生物技術,正在得到逐步應用。采用抗病蟲品種,利用天敵昆蟲防治某些病蟲害,開展病蟲害發生預測預報,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行輪作倒茬等,都是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保障農作物質量安全的重要技術手段。

      1.6農村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一是太陽能利用技術,包括太陽能-熱能轉換利用技術和太陽能-電能轉換利用技術,其中太陽能-熱能轉換利用技術是太陽能利用技術中效率最高、技術最成熟、經濟效益最好的一種,主要包括太陽熱水器、太陽灶、太陽房、陽光溫室大棚等,而太陽能-電能轉換利用技術主要是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二是生物質能源利用技術。生物質能是世界上最為廣泛的可再生能源,它利用微生物將農業廢棄物生成沼氣或采用熱解法制造液體和氣體燃料或者生物炭,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再利用,解決能源緊缺問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2生態農業技術特點

      生態農業是一種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要求把發展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結合起來,把發展農業與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協調資源利用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當然,生態農業并不是簡單地回歸舊有的農業生產模式,而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采用現代生態學原理和科學技術發展起來的環境友好型農業模式,其典型特點是:優美的農業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元素循環再生、生態平衡、多樣性物種及減少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降低農藥化肥用量并使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環境。

      3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生態農業技術不過硬

      生態農業技術發展滯后,在與常規技術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如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高效利用技術、化肥農藥高效利用與污染防治技術、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等生態農業技術受到了政府部門和農業部門不同程度的重視,但距離大規模應用還有很長的距離,主要原因歸結于市場因素的作用。對于生態農業,大家普遍認可和推崇,但投入較多、風險較大,經濟性不明顯,農民應用后無法見到明顯的效益而難以推廣應用。此外,生態農業技術產業化水平較低,制約了技術的擴散與應用。

      3.2農業種植習慣影響生態農業的發展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固守農村的多為婦女和老人,他們的勞動生產能力十分有限。對于他們而言,能省事就省事,能省錢就省錢。噴施10元錢的除草劑就能解決一畝地的雜草問題,誰還會自己去頭頂烈日去鋤草?更不會顧忌什么環境保護問題。依靠化肥實現增產已成為廣大農民普遍采用的習慣方式,因為化肥的足量施用確實有作物增產的效果,農民當然愿意繼續施用。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以及轉基因技術的隱形出現,將對農業生態環境帶來前所未有的危害。發展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重視生態農業發展,用實際行動參與到生態環境重建中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3區域生態農業產業技術不配套

      一些地區的生態農業發展證明,針對特定區域的豬—沼—果、林—魚—鴨等生態農業技術模式,不僅可以充分體現生態農業技術集成的特點,顯示生態農業獨特的優勢,而且展現出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但這種集成技術模式一般是在先期巨大投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很難維系和發展,對普通農民而言更是無法復制,因此,即使有成功的先例,也難以大規模推廣應用,無法實現區域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

      3.4生態農業保障體系不健全

      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更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確立長遠可行的目標,但在生態農業發展中,受傳統農業發展規劃的影響,往往把生態農業看作是單純的綠色農產品生產或涉及農林牧副漁的生產綜合規劃,而沒有充分體現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無公害產品和環境質量控制標準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規范化管理保障體系。

      4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發展措施

      4.1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彰顯生態農業特色

      農業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農業產業鏈較長,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應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科學發展意識,做好農業生態環境功能區劃,明確各區域特色農業發展目標,充分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扶持生態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有較強競爭力的生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工作,培育具有產地認證和標準化的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及農產品品牌。

      4.2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統籌有關部門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監測預警,查清農業污染源頭,制定科學治理措施,減輕土壤污染,防治生態破壞和生態失調。發展循環農業,推進農作物秸稈、人畜糞便、污水、生活垃圾等農村廢棄物綜合化處理,探索農村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清潔模式。推廣節肥、節藥、節水、節能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控制農藥化肥使用,把農業面源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抓好人居環境整治,做好畜禽養殖污染減排以及廢棄果袋、塑料薄膜清理回收,改善人居環境。

      4.3制定生態農業發展政策,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生態農業的生產成本較高,且所產商品的真正價值無法通過現有的市場體系完全體現,因此,生產者往往缺少發展這種模式的動力。這就需要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扶持發展政策,例如:為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及采用生態循環模式、改善產地生態環境、使用綠色農資等做法提供補貼,出臺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稅收減免政策,建立生態農業保險制度。對生態農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給予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激勵等,同時,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求將逐步增加,在這種有利形勢下,生態農業企業應主動適應市場要求,按照產品受眾的不同需求打好綠色牌、安全牌、優質牌,瞄準中高端市場搞宣傳搞營銷,實現產品優質優價,提高生態農產品附加值,實現生態農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作者:井輝 單位:海城市環境保護監測站

      參考文獻

      [1]張壬午,計文瑛,張彤.我國生態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性研究[J].生態農業研究,1995(4):7-12.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福利AV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成?v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红杏亚洲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青青草原亚洲视频|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成AV人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an天堂an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香蕉视频亚洲一级|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 精品日韩99亚洲的在线发布|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 在线亚洲精品视频|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软件 | 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午夜中文字幕精品黄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V成人无码|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亚洲αv久久久噜噜噜噜噜 |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