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范文第1篇

      一、金融支持現代農業工作進展情況

      (一)推進金融創新,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多元化需求

      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特點,農村信用社積極創新低成本、可復制、易推廣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一是綜合運用應收賬款質押、第三方監管動產質押、倉單質押、林權抵押、鋼結構抵押等貸款品種對現代農業進行有效支持。二是擴大聯戶聯保及大聯保體貸款的覆蓋面,解決貸戶無抵押問題。三是結合德州市“兩區同建”工作,推出農民住房貸款及農業產業園區貸款。四是與符合規定的擔保機構進行合作,豐富擔保方式。五是圍繞農業產業鏈開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對組織運行順暢、經濟實力較強、信用狀況良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提供貸款。截至2013年9月末,德州市農村信用社共辦理應收賬款質押貸款300萬元、第三方監管動產質押貸款10.25億元、林權抵押貸款1799.8萬元、農民住房貸款1.82億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12.64億元、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主體及社員貸款2.13億元,全市累計發放擔保機構擔保類貸款1.51億元。

      2013年以來,圍繞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各縣市區法人機構在金融創新方面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一是德州市德城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簡稱德城區聯社)在轄內黃河涯信用社設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專營服務機構,配備專門工作人員負責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調查、授信、放貸。二是樂陵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簡稱樂陵聯社)抓住農村土地流轉機遇,在“三權”抵押方面做了大膽嘗試,推出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大力支持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三是慶云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簡稱慶云聯社)創新推出大型農業機械按揭貸款,有效解決了農民購買大型農業機械資金不足和擔保難問題。截至2013年9月末,德城區聯社成立的合作社專營機構已幫助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財務、健全制度,搜集信息走訪調查32家,信貸支持2家,金額650萬元;樂陵聯社已成功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1筆,金額20萬元,正在審查辦理1筆,金額60萬元;慶云聯社已辦理大型農業機械按揭貸款2筆,金額9.61萬元。

      (二)擴大信貸規模,有效滿足現代農業資金需求

      根據“三農”發展呈現出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新特點,全市農村信用社在支持種養戶、農產品加工、商貿流通等傳統農業行業基礎上,重點支持高質高效農業和地方特色產業,將更多資金投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切實滿足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有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截至2013年9月末,德州市農村信用社累計向專業種養大戶發放貸款2811.9萬元,向家庭農場發放貸款100萬元,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貸款12.64億元,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2.13億元。

      (三)加強政策支持,著力提升信貸服務水平

      從優化信貸服務方面,德州市農村信用社對現代農業貸款實行“貸款優先、豐富品種、提升額度、利率優惠、期限放寬”等信貸政策,逐步解決貸款難題。一是貸款優先。設立現代農業貸款“綠色通道”,對現代農業的貸款申請,優先進行調查、審查、審批,安排貸款規模。二是加快貸款各環節運作速度,提高服務效率。在遵守授權授信管理規定的前提下,簡化貸款審批手續,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辦貸效率。三是提高授信額度。對規模較大、管理水平較高的優質客戶,在合理范圍內適當提高授信額度,以滿足現代農業擴大規模的需求。四是科學確定貸款期限。根據現代農業的生產和資金運轉周期等實際需求和市場規律,科學確定貸款期限和結息方式,減輕客戶還貸壓力。五是實行利率優惠。對優質客戶利率優惠10%以上,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貸款利率優惠20%以上,切實讓利于農。

      (四)暢通結算渠道,大力推廣現代化金融服務

      一是以“電子機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銀行卡”為工作目標,穩步推進ATM、POS、農金通等各類電子機具布放,不斷豐富銀行卡功能,加快銀行卡的宣傳普及和推廣應用,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滿足農村居民對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需求。截至2013年9月末,全市累計布設自助設備434臺,較年初增長59臺;布設各類POS機具17738臺,較年初增長574臺;布設農金通611臺,較年初增長73臺。二是加快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現代結算方式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應用,使農戶享受足不出戶的金融服務。截至2013年9月末,全市累計開通企業網銀4361個,較年初增長832個;開通個人網銀162239個,較年初增長22568個;開通手機銀行108108個,較年初增長23374個。

      (五)開展“圓夢行動”,幫助農民破解農業技術難題

      2013年8月份,德州市農村信用社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以送技術、送信息、送金融知識、送資金下鄉為主要活動內容的2013“服務三農圓夢行動”。活動以培訓為主要形式,在需求大的地方輔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活動累計培訓10場,聘請專家授課,為廣大農民及新型農業主體免費送上種養殖等農業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二、金融支持現代農業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三權”抵押問題

      1.對土地經營收益價值的確定不好把握。評估機構進行價值評估一方面依據承包期間土地承包費價值評估,但農村土地的承包費大多為一年一交,以承包期間承包費作為評估值價格太低。另一方面依據土地收益進行評估,但農村土地收益很難確定,無固定評估模式。

      2.抵押物處置較難。“三權”抵押物與一般抵押物不同,抵押物一般在農村經濟組織內進行流轉,受傳統的小農經濟意識和經濟組織內的親屬關系影響,難以找到購買者。

      3.存在抵押物產權不明晰問題。以農村宅基地、住宅抵押,房產、土地部門不予辦理土地證或房產證。即使在公證處進行抵押,也存在抵押人可能故意流轉給非惡意第三方的風險。

      (二)擔保不足問題

      不斷向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可提供擔保的資產依舊嚴重匱乏,大部分貸款仍然以保證擔保為主。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的資產主要集中在承包的土地、種養大棚等地上附著物、活體畜禽等方面,因“三權”抵押還不成熟,活體畜禽抵押又面臨評估難、處置難、價格波動大等問題,實際能進入擔保操作層面的少之又少,最終解決擔保難的辦法還是找其他有資產的保證人作擔保。

      (三)農業保險發展明顯落后問題

      當前保險在促進信貸投放中的作用已逐漸顯現,保險公司的這些創新,把農業保險和信貸保證保險合二為一。對于一般的農戶貸款而言,由于只是為購買化肥、種子,貸款額度小,不需要額外的貸款保證保險,對于種養殖業,由于成本比較高,通過小額信貸保險能化解一定的貸款風險,但是由于種養殖業風險較大,保險企業不愿做賠本的生意,在農業保險的介入上都持謹慎態度。

      (四)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自身問題

      存在現代農業、現代知識與現代農民脫節現象。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好的項目政策來引導,但由于農戶缺乏科學有效地農業管理知識和市場經濟經驗,往往出現盲目跟從、“習慣”管理、半途終結現象。

      三、進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建議及對策

      (一)涉農金融機構方面

      一是持續做好金融產品創新工作,同時在兼顧防范信貸風險的前提下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各縣區成熟的信貸產品,迎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二是繼續加大對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投放規模,貸款優先投放,不斷培育信用好、經營好、制度健全、運作規范的優質現代農業主體。逐步調整經營思路,實現由分散型農戶貸款向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傾斜,重點支持發展以“特優、高效、生態”為主要標志的現代農業。鼓勵農戶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農產品,推進農業基地化、標準化、品牌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積極探索“貸款+保險”合作模式,建立由信用社與保險機構按比例分攤貸款損失的業務模式,力爭在銀保支農合作上實現突破。

      (二)政府、人行等相關部門方面

      1.積極推動金融資源要素向現代農業有效配置。一是充分發揮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資金的引導作用。對于擴大涉農信貸投放資金不足或達到存貸比例監管上限的金融機構,給予支農再貸款傾斜。優先為持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涉農中小企業票據的金融機構辦理再貼現業務。二是加快建立現代農業金融支持機制。充分調動銀行、證券、保險、期貨、擔保、財政、稅收政策的協調配合,建立健全信貸、證券、保險、期貨及擔保分工配合的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信貸+財稅+監管”的正向激勵長期化、制度化的協調機制以及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相結合的銀保互動機制。

      2.加大財政促進金融支農工作力度。一是開展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加大對縣域金融機構和農村基層營業網點的支持力度,支持擴大農村信貸投放。二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對金融機構開展國家鼓勵的低收益高風險農業貸款業務,提供利差補貼和呆賬貸款損失的彌補。

      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衛市;現代農業;現狀;問題;發展措施;建議

      1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衛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關于支農惠農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積極推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全市城鄉統籌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市共有農業人口88.83萬人,耕地面積225707hm2,農作物播種面積304000hm2,農業生產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二三產業穩步推進。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43億元,同比增長2.1%;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8.59億元,同比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81.1元,同比增長13.3%。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優化產業結構,特色產業發展呈現新亮點

      堅持生態、節水、高效的原則,立足區位優勢、圍繞市場需求,引導農民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建設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的特色農業結構體系。壓縮糧食種植面積、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壓縮高耗水作物面積、擴大節水作物面積,進一步優化了全市農作物種植結構,糧食作物夏秋比由2005年的42∶58調整為現在的14∶86,節水種植、地膜覆蓋種植、有機肥施用面積分別達到65333hm2、74933hm2和84000hm2,分別占全市農作物種植面積的21.5%、24.7%和27.6%,呈現出糧經并重、糧食作物與高效經濟作物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開展了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和效益倍增計劃,加大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和特色農產品品牌保護工程建設,特色產業的區域優勢和品牌品質優勢逐步提升。目前,全市糧食、枸杞、硒砂瓜、設施蔬菜、馬鈴薯、外銷蔬菜及農作物制種面積分別達到173333hm2、21333hm2、61960hm2、17933hm2、67667hm2、1927hm2和1553hm2;建成千畝以上的設施農業示范基地39個,涉及全市37個鄉鎮、165個行政村、3.77萬戶農民;創建全國綠色枸杞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6933hm2,有機枸杞出口原料生產基地2000hm2,硒砂瓜品質品牌保護核心基地13333hm2,沙漠有機蔬菜產品示范基地133hm2,馬鈴薯原種繁育生產基地80hm2,一級種薯生產基地667hm2。著力推進禽蛋、生豬、清真牛羊肉、適水產業協調發展,雞、豬、肉牛、肉羊飼養量和奶牛存欄分別達到557萬只、91.8萬頭、24.4萬頭、196萬只和3.7萬頭,建成各類養殖專業示范村88個、養殖小區308個,其中千頭以上規模化養殖園區達到8個,規模以上養殖戶達到3340個以上,規模場戶在畜禽養殖業中所占比重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2.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緊緊抓住國家把基礎設施建設轉向農村的重大機遇,認真貫徹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狠抓水利工程建設、基本農田改造和農村“一池三改”沼氣等項目建設,全面實施世行貸款工程,農田排水溝綜合治理工程、沙坡頭南北干渠節水改造工程和南山臺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截至2012年,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2933hm2,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2800hm2。大力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砌護各級渠道254.3km,整修干支斗溝4796.6km,改良中低產田3933hm2,改善灌溉面積35200hm2,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220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8.3km2。落實農機補貼政策,積極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極大地提高了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40.4萬千瓦,機耕面積達到100533hm2,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67.4%。

      2.3 積極培育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

      按照“扶龍頭、帶基地、拓市場、創品牌”的思路,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加快優質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進程,推進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積極落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補助、貼息、貸款、稅收等扶持政策,重點扶持寧夏紅、夏華、恒興果汁等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龍頭企業。著重培育壯大以枸杞干紅、葡萄酒為主的釀酒業,以玉米淀粉、小麥面粉、馬鈴薯顆粒全粉為主的糧食加工業,以馬鈴薯、蔬菜、花卉、玉米種為主的制種業,以清真牛羊肉為特色的草畜產業,以設施瓜菜和壓砂地生產為主的優質瓜菜產業,以枸杞、蘋果、香水梨、紅棗為主的林果業等6大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完善企業、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訂單農業,加快推進特色農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使區域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到目前為止,我市先后培育出了“香山硒砂瓜”、“沙坡頭”蔬菜、“中寧枸杞”、“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農副產品知名品牌,全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03家,農產品加工企業689家。

      2.4 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抓好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市場準入,加強農產品產加銷全過程的質量監控。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和品質品牌保護基地建設,引導農民按照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組織生產,實現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批量上市。加快農產品品牌的培育、申報和認定,切實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使我市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形成群體優勢。依法保護農產品注冊商標、地理標志和知名品牌。認真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目前,全市85%以上的耕地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認證有機食品11個、綠色食品57個、無公害農產品22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9個。

      2.5 加強農業市場體系建設,特色農產品市場占有率逐年提升

      全市建成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28家,帶動農民40萬人,開展基地面積124000hm2,并呈現出由小到大、由以經營為主向產供銷一體化、由單領域向多領域、由松散型向緊密型、由本區域向跨區域發展的良好趨勢。已發展農產品流通合作組織、專業協會387個,年流通額達到23.8億元,建成農副產品大型批發市場2個、專業批發市場4個、集貿市場63個。不斷完善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全市各類農作物訂單面積規模達到27333hm2,占到播種面積的8.9%,涉及農作物制種、設施拱棚瓜菜、外銷蔬菜、硒砂瓜、枸杞、馬鈴薯、小茴香等十多個品種。

      2.6 加強科技支撐力度,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緊緊圍繞科技興農發展戰略,不斷加大農業科技資源整合力度,增加農業科技和成果轉化資金的投入比重。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保護和疫病防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農產品質量監測、良種繁育及農村沼氣服務等體系建設,引導農業科技人員進入生產第一線,堅持走科技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培育新農民。“金農”、“三電合一”、農村信息化示范和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等工程全面推進,健全了農業信息收集和制度,相繼開通了“農業信息網”、“農業110”、“12316三農”服務熱線等靈活多樣的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系統,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地滿足了農民群眾的信息技術需求。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重點建設了沙漠有機果蔬、舟塔有機枸杞、西安馬鈴薯良種繁育中心、夏華清真牛羊肉和正通生態環保養殖等20個區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2012年,全市糧食、畜禽、水產良種化概率分別達到95%、86%、94%,農業機械化率達到77.4%,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38.6%。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農業產業結構布局分散、規模小

      我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在結構布局上呈現出“一縣多業”的狀況,產業集中度不高,規模優勢、品牌優勢和品質優勢不明顯。

      3.2 農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輻射帶動能力還不夠強,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產業鏈條不長,農戶生產與市場聯結不夠緊密。

      3.3 農業大項目的儲備和投資后勁不足

      從我市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運行情況看,投資增長趨勢比較穩定,基本建設投資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對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整體帶動作用,但項目引領效果還不夠理想,投資后勁不足。

      3.4 農業科技推廣力量薄弱,農民素質偏低,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普及較慢

      隨著“三帶三區一地”發展規劃的深入實施和特色優勢農業標準化生產程度的加深,我市以節水增收和科技裝備生產為主的產業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但在這類農業技術的指導和技術服務上相對滯后,一些增產效果明顯、經濟效益好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圍小和推廣速度慢的現象。

      4 下步工作建議

      4.1 以適應市場需求和提高質量效益為目標,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進一步審視我市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現狀,按照自治區產業發展導向和“三帶三區一地”發展規劃,在發展重點、工作重心上進行戰略性調整。在產業發展上,南部山區穩步發展馬鈴薯產業,重點發展清真牛羊肉產業和牧草產業,形成清真肉食品功能板塊;在衛寧灌區穩定發展糧食產業和園藝產業,加快發展生豬產業和奶產業,形成生態農業板塊;在中部干旱地帶重點發展硒砂瓜產業及其后續產業,形成優質高鈣瓜果板塊,為產業集群發展創造條件。在工作重心上,由注重規模向注重提質增效方向轉變,由重視規模效應向注重品牌效益轉變,認真研究區內外市場和港澳、中亞、俄羅斯市場,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品種、調整茬口,以市場需求指導生產,使所產出的產品既能滿足市場需求,又能為農民帶來較高的效益。

      4.2 以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為目標,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在認真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百萬農民培訓工程、陽光工程等服務農民的同時,重點研究并實踐多元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在設施瓜菜產業方面,突出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建設,加大設施改造力度,優化種植品種,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合理調劑上市時間,推廣利用增施有機肥、深翻改土和施用麥葦、生物秸稈反應堆等提質增效技術,扶持和整合本地蔬菜流通合作社及育苗中心,推進訂單生產,建立形成“育苗中心+農戶+流通合作社+市場”的產銷機制;在硒砂瓜產業中,突出品質品牌保護核心區建設,嚴格落實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切實引導瓜農錯茬、有序、標準化種植,實現硒砂瓜品牌效益和品質效益的雙提升;對于馬鈴薯產業,突出種薯繁育基地建設,加快脫毒種薯繁育進程,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覆膜保墑和高壟管灌馬鈴薯種植技術,擴大馬鈴薯種薯示范基地規模;在清真牛羊肉產業上,突出改造提升養殖專業示范村,以萬頭肉牛、萬頭奶牛示范基地為重點,全面推廣牛羊礦物質舔磚、復合酶、預混合飼料、“三貯一化”、高檔肉牛生產、全混合日糧和奶牛DHR測定等高效養殖技術,提高養殖水平,降低飼養成本,增加養殖效益;對于奶產業,突出提高綜合生產性能和效益,健全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在建設中寧天寧、澳亞集團和寧夏康綠特公司3個萬頭奶牛基地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奶牛繁育基地。

      4.3 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為目標,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快農業機械化推廣。落實購置補貼資金,積極創建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園區,把糧食高產示范園、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園區、硒砂瓜品質品牌保護核心區和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建設與生產全程機械化結合起來,提高特色優勢產業的綜合效益。二是加強標準化基本農田建設。今年秋冬及明春計劃投資8.36億元實施52項重點水利工程,重點治理29個片區。砌護防滲各級渠道10336條,共計3942km;清挖溝道6412條,共計3221km,清淤渠道16096條,共計7910km;整修道路5009條,共計2534建設;新增灌溉面積3040hm2,改善灌溉面積35020hm2,新增旱作基本農田2893hm2,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660hm2,建設高標準農田7926hm2,為農業增產增收夯實發展基礎。三是加強林業生態建設。以南部南華山百萬畝水源涵養林、中部百萬畝經果林、北部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防護林 “三個百萬畝”工程為重點,加快建立完善的農業生態體系,加快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步伐和沙坡頭區香山、興仁地區老化壓砂地后續產業發展。在蒿川移民遷出區種植檸條1333hm2,栽植枸杞133hm2。同時,對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的荒山荒溝,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通過自然修復恢復林草植被,為我市農業發展建立一道綠色的生態防護屏障。

      4.4 以發展節約型、循環型、生態型農業為目標,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堅持“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相對集中,高產高效”的原則,以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為重點,支持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租賃土地、合作經營等形式,把主導產業做大。一是內聯外引,多措并舉,每年培育市級龍頭企業3家以上,重點引進或培育奶牛、清真牛羊肉、蔬菜、枸杞、馬鈴薯生產加工企業及有機肥加工項目等,加快建設澳門德祥洋行6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80萬噸復合有機肥生產項目,提高產業關聯度,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營造從畜禽糞便和沼液的收集、加工、運輸到生物質有機肥的生產、銷售再到農作物利用的“有機”產業鏈,形成產業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機融合、循環清潔生產、一二三產業聯動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二是鼓勵和支持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紀人等中介組織建立專業化生產基地,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生產原料,完善產業鏈條,努力形成每一個特色產業都有1~2個龍頭帶動的發展格局,實現特色產業“產群集中、技術集成、集約高效、產銷一體”4個突破。

      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范文第3篇

      >> 思南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研究 思南縣的紅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思南縣竹鼠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思南縣山羊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思南縣茶產業發展探討 思南縣少數民族貧困原因調查及脫貧致富對策思考 思南縣基層畜牧獸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思南縣油茶產業發展現狀及思考 烏江水路運輸對思南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對策探討 思南縣土壤墑情監測 淺談思南縣農業機械在建成小康社會中如何發揮作用的對策與思考 貴州省思南縣核桃栽培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思南縣土地石漠化狀況及其治理對策 淺談思南縣大力發展特色主導產業 甘南縣現代農業發展與展望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及金融支持對策研究 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談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國務院.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EB/OL].(2012-02-13). http://.cn/policy/txt/2012-02/13/content_24625079.htm.

      [3] 農業部辦公廳.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辦法(試行)[EB/OL]. (2012-11-13). http:///show/regulation.php?ID=2829.

      [4] 李全.對新形勢下如何發展現代農業談幾點看法[J].云南科技管理,2010(4):14-16.

      [5] 王永平,金蓮,劉良燦,等.貴州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徑與模式研究[J].貴州農業科學,2009,37(3):144-148.

      [6] 白和盛,蘇建坤,楊建春.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與培育[J].天津農業科學,2013(9):74-77.

      [7] 魏德功.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J].改革與戰略,2005(10):12-16.

      [8] 張永江.發揮縣域農業資源優勢做大做強五大主導產業[J].貴州農業科學,2009,37(8):229-231.

      [9] 甘江英,吳斌,胡文娟.南昌都市現代農業競爭力“鉆石模型”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2(6):109-111.

      [10] 周成,王芳,唐梅.農業信貸對四川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貢獻度研究 [J].天津農業科學,2014(2):30-36.

      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對策;安徽六安;裕安區;江家店鎮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9-0324-02

      1 江家店鎮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江家店鎮轄14個村(街),屬丘陵地區,上報耕地面積3 517.33 hm2,實有耕地(農田+坡耕地)約6 666.67 hm2。近幾年,全鎮現代農業發展突飛猛進,新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6家,家庭農場4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1家,綠色品牌認證2家(大米和油桃),實有各類大、中、小型農業耕作機械2 000臺套以上,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涌現出了6.67 hm2以上種糧大戶40戶,流轉耕地約占全鎮耕地的1/5。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日新月異,東西汲河主干渠硬化,各村支渠暢通,挖塘160口,蓄水能力得到了加強,全鎮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90%以上。

      2 江家店鎮現代農業發展主要制約因素

      一是土地平整面積少。全鎮土地平整面積只有1/10,因為沒有平整的農田,就沒有機耕路,更沒有排灌設施,大戶承包農田用工太多,而且用工工資太高,大面積土地流轉受到制約。二是水利灌溉周期短。流轉給種糧大戶的1/5農田面積,種糧大戶由于水利問題(梅山水庫9月以后不放水),加之大戶本身不掌握農業技術,缺乏管理能力,且不能種粳稻,只能種植雜交水稻,粳稻的產值為18 000~25 500元/hm2,而雜交水稻平均產值為13 500~19 500元/hm2,承包133.33 hm2以上的大戶虧本嚴重,133.33 hm2以下的管理好則收益甚微,管理不好也是虧本。三是土地分散經營粗放。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已外出務工,留守的都是婦女和兒童,農田更是粗放經營,投入產出收益甚微,絕大部分農戶現在不搞旱育秧、軟盤拋秧和機插秧,更談不上精細農業,基本上是任其發展,因為農戶主要將外出務工收入作為主要經濟來源。四是糧食價格趨于平穩。由于國家宏觀調控,糧食價格持續走低,因此再過幾年,傳統農民不再種田,新型農民(種田能手)難以尋覓,農田拋荒,糧食無人種的狀況將日趨顯現。五是農業技術推廣滯后。一家一戶的農戶素質不高,發展現代農業的意愿和能力水平不強,加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有限,難以達到現代農業對人力的需求,嚴重阻礙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1-2]。

      3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3.1 著力培養種田能手

      首先要培養一批懂經營、懂技術的新型農民(種田能手),全鎮一家一戶經營農田面積逾4 000 hm2,每33.33 hm2計劃培育1名種田能手,由各村兩委摸底,推選有文化、有志向、有能力、有膽識、自愿留在農村農業創業的、土生土長的回鄉、返鄉中青年,由政府爭取培訓計劃,進行全方位、系統的農業技術培訓、培養,提高他們的致富技能,并定期組織外出參觀,學習成功經驗,請各類農業專家來講課。使他們成為一方種田能手和承包農業產業園的后備軍。

      3.2 加強水利建設

      由于土地平整進度慢,每33.33 hm2規劃挖1口2 hm2以上的大塘(小二型水庫)。把水留住,保證梅山水庫后期不放水仍然可灌溉1~2次,從而拓寬種植農作物品種的選擇性。為全面推廣種植優質粳稻和高效農業、優質中秈稻打下良好的水利基礎。

      3.3 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3.3.1 每33.33 hm2農田創辦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由各村(街)安排規劃,把分散經營的農田切塊,每33.33 hm2作為1個農業產業園,廣泛宣傳農業產業園發展前景,合理規劃引導種田能手領辦、新辦、創辦農業產業園區、家庭農場。政府出臺優惠政策,扶持種田能手,并從資金、項目上支持他們創業,只有這樣,土地流轉的進程才會大大加快,從而解決土地拋荒的后顧之憂,同時有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3.3.2 1個種田能手承包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根據近幾年種糧大戶經營農田來看,1個大戶經營33.33 hm2農田比較合適,面積過大,加之又不是平整過的農田,管理更加困難,并且提倡種植業產業園要以水稻生產為主,生產玉米、大豆、小麥(主要作飼料)、瓜果、中藥材及休閑觀光農業等需要論證,要適度規模經營,非糧食生產的農業產業園要預測銷路,最好有訂單生產。

      3.3.3 扶持規模養殖業發展。養殖業與種植業不同,應提前合理規劃,政府盡量不要規劃大型養殖場,本著“涌現一個,扶持一個”的思路,多關心養殖大戶,為他們做好服務,能爭取項目資金的要積極為他們爭取[3-4]。

      3.4 著力做好農產品生產產前、產中、產后防控工作,保障食品安全生產

      產前要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商品,保護種、養大戶的合法權益,并要求他們做好生產檔案,同時要對種、養大戶的生產全過程進行監督,以確保農產品生產的食品安全。產中要加強技術指導,農技人員要聯系包保種田能手,幫助他們解決技術難題。產后要積極幫助種養大戶開拓銷路。

      3.5 大力培育龍頭企業

      鼓勵并支持加工企業增設深加工、烘干、貯藏設備,特別是糧食生產,農業產業園(家庭農場)不可能都進行自主加工,這就要求全鎮要有2~3家大型加工企業、合作社、協會幫助他們出售農產品,即發展“公司+農戶”的模式。不斷延長產業鏈,盡可能引進深加工企業入住江家店鎮,實行訂單生產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3.6 創品牌,提效益

      政府要協助農業產業園做好品牌認證工作,首先是水資源污染和大氣污染的治理,做好土壤、水資源的認證工作,從無公害食品到綠色食品直至有機食品,有了品牌產品可以進入超市,價格能成倍或數十倍的增長。從而實現農業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三統一”。

      4 結語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順應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潮流,是避免土地荒蕪,保證農民收入、國家糧食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四個500”的現代農業發展工程是筆者多年從事農業基層工作的經驗總結和探索思考。

      5 參考文獻

      [1] 楊紅炳.發展現代農業重在農業組織制度創新[J].經濟問題,2011(3):87-89.

      [2] 李燕.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與現實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2011(1):130-133.

      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浙江金華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3-0311-01

      Abstract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ighly developed agriculture. 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Jinhua City was described,and the appeared problems were also analyzed. Based on these,some valuable countermeasures were pnt forward.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current situ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Jinhua Zhejiang

      相對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以其技術先導性、要素集約性、功能多元性、效益綜合性和持續性等為特征[1-3]。發展現代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重大使命[4-7]。近年來,金華市通過政策激勵、扶持規模、高產創建、技術培訓等措施,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現代農業發展迅速。

      1 金華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1 主導產業穩步提升

      全市各地依托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在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區域布局,逐步形成了糧油、特色精品水果、蔬菜、茶葉、中藥材、食用菌、畜牧、花卉苗木等主導產業基地。2015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81萬hm2、總產量60.35萬t;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91萬hm2、產量3.74萬t;建成了一批糧食高產示范方和優質旱糧生產基地。全市蔬菜播種面積4.73萬hm2、產量102.2萬t;水果種植面積4.33萬hm2、產量55萬t;茶園面積2.54萬hm2、產量2.8萬t;中藥材播種面積6 533.33 hm2。全市肉類產品總產量17.4萬t,禽蛋6.5萬t,奶7.04萬t。

      1.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

      2015年,全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 973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示范社58家。全市家庭農場3 027家,其中示范性家庭農場291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94余家,帶動農戶70萬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以及對農村土地流轉的正確引導,推動了農業規模經營。

      1.3 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

      依托金華國家農業高科技園區、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浙江省農業機械研究院等技術平臺優勢,以及種子種苗工程深入實施,一大批優良品種得到引進、繁育和推廣,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2015年全市已實施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 190萬元,設施大棚投入資金1.3億元,新增農機裝備1萬臺(套),擴增設施農業666.67 hm2,新建區域性農機化服務中心15家,推廣機械化插秧面積1.25萬hm2、油菜機收933.33 hm2。全市農機總動力266萬kW,水稻耕種收機械化率達65%,糧食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1.4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截至2015年,全市144個涉農鄉鎮(街道)已全部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快速檢測室,建成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3.6萬hm2;糧食、水果、蔬菜、茶葉、牛奶、畜產品等主要農產品有害殘留量明顯下降,2015年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到98%以上。

      2 存在的問題

      2.1 科技創新力不足

      當前,金華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偏弱、科技研發滯后、技術成果轉化率低、內源發展動力不足,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2.2 農業規模化程度偏低

      農業生產規模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提。在市場經濟環境條件下,小規模農業生產在農產品成本和價格方面處于競爭劣勢,再加上散戶無力購買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無法及時掌握最新的市場信息,收入受市場影響波動很大。近年來,金華市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數量有增長迅速,但農業規模化程度仍然偏低,小規模的農業生產仍占主導地位,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2.3 農村從業人員老齡化加劇

      農業人口老齡化嚴重阻礙現代農業的發展[8]。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里,剩余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年齡偏大,整體文化水平偏低,技術培訓較少,過分依賴農業生產經驗,忽視了農業生產知識的學習和應用等問題。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民兼業化更為突出,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金華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3 對策

      3.1 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

      加快推進商業化育種,推動產學研結合,培育在國內有較強競爭力的新品種。做大做強在省內具有優勢的金華豬、水稻、葡萄、中藥材、蔬菜、油茶、桂花、杜鵑、鐵皮石斛、金線蓮等種子種苗產業。加強農作物及種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大力推廣糧經結合、稻魚結合等高效生態模式。大力發展多功能、高性能農業機械和連棟大棚、智能溫室、立體栽培等設施農業,深入開展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農機農(牧)藝融合,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體系和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重點推進農機化、設施化、信息化融合發展。大力支持農業科技集成和創新,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9-11]。

      3.2 加速農業主導產業轉型升級

      全面推進優質糧油、生豬和肉制品、奶牛乳品、水果蔬菜、中藥材和食用菌、茶葉、花卉苗木等主導產業的標準化基地建設,重點扶持支柱產業鏈條建設,增強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大主導產業營銷網絡建設力度,不斷提升主導產業在省內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3.3 完善現代農業推廣服務體系建設

      發揮浙江省農業機械研究院、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優勢,充分運用華東農交會等平臺,圍繞金華市農業主導產業,加快農業科技新成果轉化。加強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知識更新,分層次、分類別開展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業務水平高、綜合能力強的基層農業推廣骨干;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引導和鼓勵高校涉農畢業生到基層農業推廣機構工作。完善農業科技人員創業創新激勵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創業,規范提升家庭農場、合作農場,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3.4 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

      互聯網與農業有機融合,加大互聯網要素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推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大力推廣互聯網技術在農資供應、金融服務、技術指導等方面的應用。加強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和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建設,完善農業數據采集、分析、和服務機制,推動政府、企業信息服務資源的共享開放,實現農業大數據的開發利用。

      4 參考文獻

      [1] 鄧秀新.現代農業與農業發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4(1):1-4.

      [2] 黃大金,陳良鳳,陳烈臣,等.湖南現代農業發展對策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0(1):152-154.

      [3] 靳淑平.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演進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5(5):95-100.

      [4] 徐萍,衛新,王美青,等.浙江省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2):287-291.

      [5] 張偉.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與對策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3,42(8):197-200.

      [6] 王雅鵬.推進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2011(4):1-5.

      [7] 江晶,史亞軍.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2(5):168-173.

      [8] 楊長福,張黎.我國農業人口老齡化對現代農業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5):522-526.

      [9] 匡新華,羅列,徐愛琴,等.家庭農場對現代農業的促進作用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7):327.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播放大全|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日产2021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衣|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水蜜桃亚洲一二三四在线 | 亚洲熟妇无码AV|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蜜桃|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亚洲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77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亚洲精品尤物yw在线影院|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穿越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国产精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亚洲五月丁香综合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成av人在片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亚洲国产91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 亚洲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