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雕刻的工藝流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孝義仿古木雕家具傳統制作技藝,自成體系,家具用材選用優質的核桃木。核桃木是中國北方家具中較為考究的品種,核桃木紋理流暢,木質細膩,可雕成很細致的紋飾。孝義仿古木雕家具之所以價值高,主要取決于型、材、藝、韻。一件上好的孝義仿古木雕家具除了有好的材質和造型外,還必須要有科學嚴謹的制作工藝。孝義仿古木雕家具擁有一套自成系統的家具制作工藝流程,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非常講究從原木到成品,需要經過選料、開料、榫卯、刨料、繪圖、雕刻、打磨和噴漆等多道工序,方可制作完成。
使用器具
電動刨平機、木工帶鋸機、圓盤鋸、刨子、手拉鋸、壓刨機、修邊機、斷料機、砂帶機、機動立銑刀、鑿子、鏟刀、方尺、三角刀,大小中號半圓刀、直刀、彎刀、斜刀,等等。
1.開料 俗話說“三分料七分工”,選好料后,先把白皮和兩端不能用的殘料截下來,然后根據料單的尺寸把截好的板材再次開料,開料時要順著木材紋理的方向,并且力度要勻,以保證開出的料平整美觀。
2.榫卯 先開榫鑿眼,然后將開好榫鑿好眼的部件木料,組裝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結構部件單元,確保每一個結構部件單元的表面都符合嚴格的尺度規定,榫與卯做到不緊不松。
3.刨料 順著木材紋理的方向進行平刨,并且用力要均勻。
4.L圖 根據要雕刻的內容畫出設計圖。
5.雕刻 先把圖案的基本輪廓雕刻出來,然后對圖案作進一步處理,將有棱角的地方修平,突出雕刻圖案的線腳,鏟平凹陷進去的部分,最后使用三角刀對那些需要做得非常細小的圖案進行處理。
6.打磨 使用砂紙打磨多遍,把家具表面打磨光滑。
東陽木雕設計非凡,用料講究,圖案精美,技術高超,久榮不衰。它是中華民族寶貴遺產的組成部分。
歷經千年錘煉,東陽木雕歷史積淀深厚,可謂化木為奇。稱得上:巧雕飾,鬼使神差;寓教育,內涵文明;聚藝術,雅俗共賞。其多層次浮雕,散點透視構圖,保留平面的裝飾,具有鮮明的特色。東陽木雕的用材大多采用樟木、桑木、花梨木、紅木、水曲柳、柚木等,其工藝流程多采用設計、打坯、雕刻、修光、漆色等。
正如我現在看的一張照片,上面有一座具有官宅味的屋子,栓馬舂、旗桿、高高的門檻……整座建筑集木雕、石雕、磚雕于一體,大廳屋檐上的九獅戲繡球是將一根原木上房后雕刻而成,這體現出了東陽木雕的特征和美.而且這座屋子人物、山水、花鳥蟲魚應有盡有。
近年來,東陽藝人為99昆明世博園精心制作木雕作品;為香港、雕制《航歸》、《博愛》;為國慶50周年精刻《盛典茅臺紀念酒木雕工藝包裝盒》等等,這些不朽之作連同東陽木雕藝人們的奮斗、勤勞和智慧一并載入史冊。
歷史悠久的黃楊木雕是以黃楊木為雕刻材料的民間工藝品。黃楊木雕是一種立體的圓雕藝術,它利用黃楊木木質光潔,紋理細膩,色彩莊重的自然形態取材,精雕細鏤。黃楊木雕工藝流程復雜,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工藝要求非其他雕刻所能比擬。由于黃楊木生長緩慢,難有大料,木雕大多為小件,以小型人物、動物、器皿見長,以巧見精,以精見貴,注重細節刻畫是黃楊木雕的特色。作品主題突出,精美古樸,具有較強的藝術觀賞性,堪稱我國傳統民間藝術園地的一朵奇葩。
價值凸現深受青睞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木雕收藏市場逐漸升溫,在所有木雕作品中,黃楊木雕的國際影響力最大。在收藏市場上,明清時期的黃楊木雕,尤其是精品存世極少,因而在拍賣市場倍受追捧,價格不菲。
早在1995年朵云軒首屆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清代黃楊木雕《如意觀音》便拍出了22萬元。2002年7月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一件高為11.7厘米的清代黃楊木雕人物筆筒,拍出了68.2萬元。2003年香港蘇富比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一件高僅9.8厘米的清黃楊木雕樹干形擺件拍出5.7萬元。2007年在北京中拍國際拍賣會上,一件清代黃楊木雕《觀世音》拍出12.1萬元人民幣。同年,在誠銘國際拍賣會上,一件清代黃楊木雕《李鐵拐》拍出275萬元人民幣。近年來,現當代黃楊木雕也受到藏家的關注,一些名家的精品拍賣價格高達數十萬元。據雅昌藝術網統計,截止2008年2月,國內拍賣市場共上拍黃楊木雕作品1479件,成交582件,總成交額達25,587,625元人民幣。
黃楊木雕為什么會受到藏家青睞,其收藏價值何在?首先,因其特殊的材質。黃楊木本身極其珍貴,生長五六十年的樹木直徑也只有十厘米左右,其材質密度高,質地細密絢麗是天然的雕刻良材。其次,黃楊木發色美觀,極具觀賞性。黃楊木的天然瑩潤光澤,隨著作品存世的延長,其顏色會逐漸變深,上百年的作品,可以出現金黃色,甚至黃紫色的誘人光澤,并會形成半透明的“包漿”,呈現出溫潤圓滑的外觀,與象牙可以媲美,這正是黃楊木雕的誘人奇特之處。第三,黃楊木雕工藝講究,雕刻技法豐富,技術含量高。黃楊木雕綜合運用圓雕、鏤雕、浮雕,鑲嵌、劈雕等各種技法,強調精雕細刻,鏤雕剔透,刀法工整,清新傳神,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第四,知名度高,國際影響大。早在上世紀初黃楊木雕就屢獲國際大獎,作品遠銷國外,在海內外有廣泛聲譽。
年代久遠的黃楊木雕民間稀少,尤其是名家精品大多收藏在博物館里。在目前木雕收藏市場上,黃楊木雕作品絕大多數是當代工藝美術師的作品。例如以當代黃楊木雕大師王篤純、高公博、虞金順、虞定良、王篤才等為代表的溫州樂清黃楊木雕名家,他們的作品受清代文人畫造型風格和線條影響,構思獨特,創作手法多樣,刀法純樸圓潤,結構虛實相生,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倍受木雕收藏愛好者的追捧,其作品價位也逐年攀升。目前當代黃楊木雕價格,從數千元到上萬元不等,少數名家的精品則可高達十幾萬元以上,但總體價位并不高,在當代藝術品逐漸成為熱點的今日,收藏當代名家黃楊木雕作品可謂正當其時。
理性投資鑒藏有道
由于年代久遠的黃楊木雕,價格昂貴,已成為人們競相求購的珍品,收藏市場上也不乏以新充舊,以假充真的黃楊木雕。作為收藏者如何鑒別收藏呢?
雕漆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涂在胎上,并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技法。北京雕漆造型古樸莊重,紋飾精美考究,色澤光潤,形態典雅,并有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雕漆工藝是中國漆工藝的一個重要門類,也是北京傳統工藝美術的精華之一。它體現了我國工藝美術家的高超技藝和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瑰寶。雕漆與景泰藍、象牙雕刻、玉雕齊名,被譽為京城工藝“四大名旦”之一。
雕漆工藝復雜,種類繁多,可以分為剔紅、剔黑、剔黃、剔綠、剔彩等品種。剔紅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髹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則二三十道,多則百道,然后在漆的厚層上雕刻花紋。剔黑、剔黃、剔綠等技法與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剔彩為雕漆的一種,亦以漆層雕刻,但技法與剔紅等完全不同。剔彩有“重色雕漆”和“堆色雕漆”之分。“重色”俗曰“橫色”,“堆色”俗曰“豎色”。重色雕漆是在器物胎骨上分層髹涂不同顏色的漆層,當漆層達到一定的厚度時,根據圖案色調的要求,需要哪種顏色,就將其以上的顏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并在其上剔刻花紋,故又謂之“雕彩漆”。“堆色雕漆”是用局部填漆的方法,即先涂一種色漆至一定的厚度,再根據圖案的要求將需配色的花紋輪廓內的原漆層剔掉,填上所需的色漆,再剔刻花紋的細部。
景泰藍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瑯附在銅胎或是青銅胎上燒制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元朝。制作精美的景泰藍,要通過幾個步驟:
1、設計紙稿:設計胎圖、絲工圖紙、藍圖(點藍的色稿),轉成拷貝紙稿以備下一道工序應用。
2、型制作:將紫銅片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并用鐵錘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然后將其各部位銜接上好焊藥,經高溫焊接后便成為器皿銅胎造型。
3、掐絲: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然后篩上銀焊藥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4、點藍 :把事先備好的琺瑯釉料,依照圖案所標示的顏色,用由銅絲錘制成的小鏟形工具,一鏟鏟地將琺瑯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銅絲紋飾框架中。
5、燒藍 :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后,再拿到爐溫大約800℃的高爐中用一些礦物石頭粉作燃料烘燒、冷卻、再填一次色釉,再經燒結,一般要連續四五次,直至將紋樣內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6、磨光 :是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三次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
7、鍍金: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鍍金液槽中,通上電流,幾分鐘后黃金液便牢牢附在金屬部位上。再經水洗沖凈干燥處理后,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
企業名稱:北京工美集團
電話:010-65288886
宮毯
宮毯,即北京手工織毯,制作工藝考究,圖案豐富多彩,因為曾是皇宮專用的御用品,所以又叫宮毯。它有地毯、壁毯、臥毯等多個品種,原材料以羊毛、絲線為主,織結堅牢,毯面柔軟。宮毯以傳統圖案著稱,融中國繪畫、刺繡、織錦、建筑裝飾藝術于一體,有京式、古紋式、民族式、錦紋式、花鳥式等等,圖案講究紋樣對稱,給人以四平八穩之感,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文化氣息。
盤金毯是宮毯中的極品,用“精美絕倫,巧奪天工”來形容絲毫不為過。北京宮毯技藝上除各式圖案栽絨地毯外,還有一種高檔品種為盤金毯,它是中國宮廷藝術重要傳統手工技藝的代表作之一。
何為盤金毯?簡單說就是毯面用金銀線編織。用二上二下的編織法和絆結的方法交織金銀線,盤繞豎經按緯線走向、橫向往返盤繞成均勻的人字辮紋,組成金光閃爍的平面實體,再按紋樣拴結絨頭,以彩色羊毛和彩色絲線構成圖案紋樣,襯托柔美的各種彩色絲線栽絨。
一件地毯要經過紡毛、染色、放大樣稿、織作、平、洗、片、剪、整修等11道工序。按照圖樣以經線、緯線交叉的方法將毛線編織成片,由點到線,由線到面,一點點成形。目前北京地毯生產的工藝流程大體分為三個工序:前期準備、織毯成型、美化整理。
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為“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合。花絲鑲嵌由一根根花絲到成為一件完整的花絲鑲嵌作品,要依靠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工藝,單以工序的繁瑣程度而論,花絲鑲嵌在燕京八絕中位居前列。正是由于其用料珍奇,工藝繁復,歷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如果說花絲鑲嵌的精髓在花絲,那么后期的鑲嵌則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妙用。
最常見的鑲嵌方式是包邊兒鑲。包邊兒鑲通常用于普通石料,這時就需要傳統的鏟釘兒鑲了。鏟釘兒鑲是將石料直接嵌在作品上,先要根據寶石的大小挑選鉆頭。不過,畢竟沒有和石料大小完全一致的鉆頭,所以,在打眼后還要用銑刀進行最后的修補。花絲為骨,鑲嵌作飾。花絲與鑲嵌相得益彰。
企業名稱:北京工美集團
電話:010-65288886
金漆鑲嵌
在中國古老的手工藝品業,一個古老的門類至今還健康存在著,這就是被譽為“燕京八絕”之一的金漆鑲嵌。金漆鑲嵌是中國傳統漆器的重要門類,已有700年歷史。歷史上北京是重要的漆器產區,如元代的“油漆局”、明代的“果園廠”、清代的“造辦處”,都為北京漆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雖說漆器為歷代官家所經營,但清代也有民間的漆器作坊,皇家也在民間征集精品。
那么,何謂“金漆鑲嵌”?漆藝最早出現和應用最廣的是漆繪,這就自然離不開漆與顏料的結合。除了顏料之外,便是漆與金的結合。如描金、貼金、搜金、掃金、灑金、戧金等等。明代漆藝專著《髹飾錄》稱之為“金髹”,一名“金漆”。彩繪、雕填、刻灰等工藝皆可統稱為“金漆”。“金漆”與“鑲嵌”工藝的結合稱之為“金漆鑲嵌”。
北京金漆鑲嵌的工藝技法從大的門類劃分,包括鑲嵌、彩繪、雕填、刻灰、斷紋、虎皮漆等。而每一門類又可細分為諸多工藝。如鑲嵌類,從材質上劃分有玉石鑲嵌、彩石鑲嵌、螺鈿鑲嵌、百寶鑲嵌。從工藝上劃分有平嵌、矯嵌和立體鑲嵌。彩繪類包括描漆、描金、搜金、掃金、灑金、平金開彩、平金開黑、堆古等。雕填類又有填金、填銀、填漆之別。刻灰類有彩地刻灰和金地刻灰兩種。斷紋類從工藝上劃分有烤斷、曬斷、撅斷、顫斷。從藝術風格上劃分有龜背斷和流水斷。而虎皮漆類還包括漆寶砂。
不同工藝所使用的材料、工具,采用的技法和最后形成的藝術風格都各有不同。
企業名稱:北京工美集團
電話:010-65288886
京繡
京繡又稱宮繡,其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契丹國志》中記載,當時的燕京“錦繡組綺、精絕天下”,而“宮繡”就是因遼在燕京設立繡院而誕生的,主要是為供奉宮廷、帝王、侯爵服飾之用。明末清初,京繡的針法技藝、紋樣圖式受滿清文化的影響,其特點更加鮮明,刺繡人員也日趨擴大。到了晚清京繡更為興旺,它融合了多種名繡的技藝精華,加上皇家所獨享的名貴材料和專用的圖紋裝飾,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尊貴華麗的皇家藝術風格,因此清光緒年間京繡更是名揚海內外,被譽為“宮繡”。
京繡的制作從設計紋樣開始。將圖案的輪廓描繪在一張油性白紙上,隨后,用小錐子沿著紋路扎出細密的小孔,俗稱“扎眼”。按照傳統的方法,將布蘸上特制的粉末,涂刷鋪于繡面之上的圖紙,粉末透過小孔,便留下了清晰的圖樣。把綢料固定在繃子上,繡工們就按照這些輪廓線,用不同的顏色繡出萬千紋樣。
玉雕
北京玉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玉器作為婦女的裝飾品。后逐漸形成工藝精湛、造型優美的玉雕藝術。 北京玉雕是原宮廷玉雕工藝的繼承和發揚。
北京玉雕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藝,遮瑕為瑜成為琢玉的重要法則。玉器制作的工藝過程,概括為“議、繪、琢、光”幾個階段。表現手法有:圓雕、浮雕、鏤雕、線雕等。北京玉雕品類繁多,計有器皿、人物、花卉、鳥獸、盆景、首飾等。
玉雕材料千變萬化,首先相料,和玉石對話,看它什么顏色、質地、形狀,然后構思、畫稿,雕刻的過程中還在不斷修改,根據材料的變化進行思路調整。每一件玉雕都是獨一無二的。一件優秀的玉雕應該能傳達出創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只看材料的貴賤。
企業名稱:北京工美集團
電話:010-65288886
牙雕
象牙歷來被看作是吉祥與富貴的象征。考古資料顯示,中國的象牙雕刻藝術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的山東大汶口文化,此后歷代牙雕工藝品及制品都有文字記載和實物佐證。
象牙雕刻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也是一門民間工藝美術。牙為大象身上最堅固的部分,其光潔如玉、耐用、珍貴,堪與寶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機寶石之美譽。而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倍受收藏家珍愛,成為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
【關鍵詞】果核雕;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一、自貢果核雕的興起和發展
以趙巨濤為代表的自貢果核雕經歷了艱難的生長期,趙巨濤從自1996年起在自貢東方廣場、檀木林街等地擺地攤兒開始了艱難的果核雕生涯。1992年,他創作的《八駿圖》在自貢市彩燈公園舉辦的民間藝術品展覽上榮獲一等獎,他創作的根雕藝術品逐漸被人們關注和接受。1997年,趙巨濤的作品《八仙過海》、《核舟記》參加在青島舉行的中國雕刻藝術大展賽獲得優秀獎,并被組委會收藏。2000年4月,經羅紹文的介紹,趙巨濤參加了中國民族民間工藝(含收藏)美術大展,之后趙巨濤還陸續參加過幾屆中國民族民間工藝(含收藏)美術大展。
二、果核雕刻工藝流程
(一)選材——果核。在進行核雕創作之前,對于果核的選擇是一項艱巨而縝密的任務。果核的選擇是進行構思和創作的基礎,構思和實踐都是因果核而異,不同形狀、紋理、大小、色澤的果核會激發創作者不同的藝術構思,最終會產生形態各異、別具一格的作品。
(二)構思(題材)。要根據所選原材料確定雕刻題材,借鑒某一圖畫、或資料(關于佛教和道教的神話和民間傳說、典故等),并結合果核大小適當削減圖畫內容,也可結合雕刻者的主觀構思增減內容,待作品雛形在腦海中初具形態后便可操刀。
(三)操刀。趙老師操刀的時間一般選在深夜,深夜安靜,易于集中精力雕刻而不受外界打擾,基本上是從晚上十點左右開始,雕到早上六點左右。現在因為工藝要求較高,雕刻者對自身技藝也有較高的追求。一個單子作品成型基本上三天左右。成串的一般是一個月之內完成。
(四)拋光。先是手工拋光,用砂紙由粗到細地打磨,然后再用電布輪拋光。拋光時要注意保護好作品,掌握好力度,防止作品被打壞。
三、自貢果核雕存在的問題
自貢果核雕自1992年正式與世人打交道至今也不過22年的時間,一時間還無法令所有人接受。自貢地處中國西南內陸地區,交通相對閉塞,地域交通較差。在交通上形成了一定的障礙,不利于自貢果核雕的對外傳播。從自貢果核雕興起至今,工藝傳承人稀缺,只有趙巨濤和他的五個弟子,勢單力薄,根本不利于自貢核雕在本土的發展乃至在全國的推廣。
四、自貢果核雕問題應采取的解決策略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自貢核雕逐步打開了與國人接觸的大門。因自貢處于西南內陸地區,交通相對閉塞,遠離核雕基地,在核雕市場上顯得孤立無援。但是,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自貢核雕的對外傳播和發展不再受交通的牽制。只要在互聯網上開辟出自貢核雕的市場,自貢核雕便能初步站穩腳跟。對此,趙巨濤不斷學習互聯網知識,為自貢核雕打通了一片天地。但是,對于目前自貢果核雕在業內取得的成績,趙巨濤沒有表現出一點點驕傲和滿足,他仍然在不斷鉆研學習,不斷超越自我,他是自貢果核雕的創始人,他肩負著高擎川派核雕大旗的使命。為了發揚光大川派核雕,能使之與江蘇、上海、北京等地的核雕交相輝映,趙巨濤先后接收了5個熱愛核雕藝術的美術專業的大學生為徒,經過他的口傳身教和學生們的刻苦學習,這5個徒弟如今都能夠獨立完成創作了,其中有2人在國內核雕界已經小有名氣。趙巨濤希望這項工藝能在自貢傳承下去,并希望在以后能把這門工業產業化,像蘇州的舟山村一樣,能在自貢也打造一個“核雕村”,將其建成獨特的文化產業基地和旅游商品基地,并使之與自貢龔扇、扎染、剪紙并稱自貢四絕。果核雕與象牙雕刻和紅木雕刻等作品不同,它把玩時間的增長而生值。其原因是象牙雕件長時間把玩后會越來越黃,失去潔白的本色,對外觀有影響;紅木雕件佩戴或者把玩的時間一久,也會慢慢失去紅潤的光澤,顏色會慢慢變黑。相反,核雕工藝品經過收藏家的不斷把玩后,表面的色澤會越來越紅,給人一種通透的質感,有點類似于玉雕飾件的特性。
五、總結
對于此刻民間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是對傳承人的保護,一是保障傳承人的物質基礎。二是核心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結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特色進行創新。三是從人類精神意識形態出發,人們自主保護的意識增強。針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最關鍵的是生產性保護,可也需要多方的努力與思考,也需要更多的學者來號召和保護,提出更多具有更切實際的作用和措施。
參考文獻:
[1]張鏞.藏中逸品果核雕.中國醫藥報,2001.
[2]殷毅軍.蘇州核雕.檢察風云,2011.
[3]高密.核雕:方寸天地繪出廣闊市場.農村百事通,2012.
[4]葉志明,崔建.蘇州橄欖核雕賞玩.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5]張英.微雕史話.收藏家,2003.
[6]龔偉.中華手工.2004.
[7]袁牧.刀尖上的藝術——蘇作核雕.上海藝術家,2013.
[8]李涵.道器融合意趣天成——蘇州核雕藝術與技術新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9]張力澎.核雕的世界.新農村商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