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行業的發展前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S3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128-01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農業不再是種植玉米、大豆的簡單種植業生產,而是發展到時間與空間的多元化生產,即立體農業生產;也不再是簡單的低效農業生產,而是發展到高效的農業生產。所謂立體農業,就是利用自然條件的時間和空間,運用間套復種等各種農業生產的手段,形成最大的生產效益的一種栽培形式。總結多年從事立體農業的實踐經驗,淺略剖析瓦房店市立體農業發展的前景與主要栽培形式[1-2]。
1 立體農業的發展前景
立體農業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產出率,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比單一種植糧油作物增加產量1倍以上,增加經濟效益1倍以上,高者可達到幾倍甚至十幾倍、幾十倍,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3-4]。在瓦房店市采取立體農業的栽培形式,比單一種植玉米作物增加收入7 500元/hm2以上,多者增加15萬元/hm2以上。
2 立體農業的主要栽培形式
立體農業的類型可劃分為具有層次感的空間立體農業和具有先后順序的時間立體農業。每個不同類型包含不同的栽培形式。
2.1 空間立體農業
空間立體農業栽培形式是指在同一塊地上利用不同空間,栽培多種作物的栽培形式。
2.1.1 辣根、玉米套種的立體農業栽培形式。此種栽培形式是利用辣根植株矮小、耐陰、前期生長量小及玉米喜光的特點,在正常栽培辣根的前提下套種玉米,既保證了辣根的正常生產,又額外獲得玉米的產量,而且玉米的產量也不低于常規生產的玉米產量。可收獲辣根 15 t/hm2、玉米7 500 kg/hm2,產值共3.75萬元/hm2,比單一種植玉米增加效益2.25萬元/hm2。
2.1.2 辣根、玉米、菜葫蘆立體栽培形式。此種栽培形式中的辣根和玉米的種植形式與前面所提大體相同,增加了菜葫蘆的栽培。利用辣根、玉米前期生長量小的有利條件進行菜葫蘆生產,額外增加了菜葫蘆生產的效益。產值可達5.25萬元/hm2,比單一種植玉米增加效益3.75萬元/hm2。上述2種栽培形式中的玉米應選擇大穗型品種,以發揮其產量優勢。
2.2 時間立體農業
時間立體農業栽培形式是指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先后栽培同一種作物或多種作物的栽培形式。
2.2.1 保護地多茬生產。保護地多茬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打破了原來生產的季節界限,實現了周年生產或反季節生產。由開始的單一黃瓜生產向蔬菜多品種、多茬口生產發展。在保護地多茬生產中要注意作物類型和作物品種的多元化,注意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茬口,不斷創新栽培管理方法,實現提早上市,巧打時間差,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2.2.2 陸地時間立體農業。陸地時間立體栽培的主要形式有2茬或多茬復種。
(1)地膜覆蓋馬鈴薯下茬復種鮮食玉米的栽培模式。一是馬鈴薯栽培要點。選擇優質高產的品種,要選擇具有高產、抗逆性強的脫毒馬鈴薯品種,主要有中薯1號、荷蘭3號等中、早熟品種。根據提早上市和均衡上市的原則,選擇幾個不同生育期的品種同期播種,或選擇1個品種分期播種。下茬鮮食玉米選用中糯1號、香糯1號。要想獲得較高的產量,就必須打破常規的栽培方法。采取深種橫向覆膜的方法。覆土厚度在12 cm左右,地膜采取橫向覆蓋。深種可在早期低溫條件下形式成薯塊,薯塊生長發育的時間長,有利于形成大薯塊,提高產量。一般產量在45.0~52.5 t/hm2,高者可達60~75 t/hm2,常規栽培只能達到30 t/hm2。采取單壟種植橫向覆膜,可增大膜下空間,有利于提高地溫,促進幼苗生長,也有利于膜下澆水。播種時間在3月中下旬,保苗在6.0萬~6.9萬株/hm2。二是下茬鮮食玉米的栽培要點。上茬馬鈴薯收獲后及時播種鮮食玉米。一般播種期在6月末至7月初,保苗4.05萬~4.35萬株/hm2。下茬鮮食玉米種植不能過密,以防穗小價低。播種時施三元素復合肥300 kg/hm2。科學施肥,馬鈴薯是喜肥作物,而且需鉀量較大。肥料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配合施用生物肥。施用優質有機肥37.5~45.0 t/hm2,三元復合肥600~750 kg/hm2,硫酸鉀300~450 kg/hm2,尿素75 kg/hm2。也可以施用馬鈴薯專用肥(總含量65%)1 500~2 250 kg/hm2。有條件的地區可增施生物鉀肥112.5 kg/hm2。
(2)地膜覆蓋2茬復種鮮食玉米的栽培模式。一是上茬鮮食玉米的栽培要點。鮮食玉米應選擇以粘玉米為主。上茬品種可選用金星糯和掖單20;采用單壟種植或大壟雙行種植。無論是哪種種植形式,保苗在4.05萬~4.35萬株/hm2。播種后覆土時要使播種溝形成“V”形,以便在覆膜后形成一定的空間,以利于幼苗生長。播種時間為3月中下旬,可采用不同生育期的品種同期播種,或同一品種錯期播種,實現均衡上市。科學施肥,施用有機肥30.0~37.5 t/hm2,三元素復合肥450~600 kg/hm2,有機肥在整地時撒施,化肥在播種時施入。當幼苗長至大部分葉片接觸膜面時,要及時破膜引苗,以防燒苗。待幼苗出膜后煉苗3~4 d,葉色由黃轉綠,再進行定苗。二是下茬鮮食玉米的栽培要點。下茬玉米品種要選用中糯1號和香糯1號。下茬鮮食玉米要在上茬收獲后及時播種。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初,可采取復種的方式。若上茬收獲較晚,可在6月下旬在前茬的壟肩上進行套種。播種時株距與前茬相同,保苗4.05萬~4.35萬株/hm2。施三元素復合肥300 kg/hm2。
3 參考文獻
[1] 秦紹云.對重慶市云陽縣發展立體農業的思考[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2(7):5.
[2] 葉永紅,熊小利.渝北蠶區立體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探討[J].蠶學通訊,2010(3):52-53.
>> 我國動畫配音走向專業化發展 試論我國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試論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前景 試論我國節能建筑的發展前景 試論我國管理咨詢業的發展前景 試論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試論我國種子產業形勢和發展前景 試論我國煤炭經濟矛盾應對措施及發展前景展望 試論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的發展前景與預測 試論我國綜采放頂煤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前景分析 試論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專業化及其制度保障 論我國證券網上交易的發展前景 論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前景 論我國旅游房地產旅游發展前景的思考 淺論我國“節奏體語”的發展前景 論我國網絡銀行的運營模式及發展前景 論我國公租房的發展前景 試論我國動畫產業發展 試論我國基層教育局長的專業化 試論跳高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前景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fr =ala0_1.
李真惠.試析影視配音和動畫配音的不同特點[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8(S2).
劉海波,倪昊.日本動畫產業的發展模式及其對我國的政策啟示[J].成功,2008(8).
張黎明.中國動畫產業發展研究[D].對外貿易大學,2006.
朱清華.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動畫[J].北京電影大學學報,2003(4).
關鍵詞:機電 園林綠化 運用
一個城市的園林綠化水平從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出這個城市的現代化水平,伴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園林綠化的現代化是一種必然,因而實現園林綠化的機電化是大勢所趨。
1.當前園林綠化機械的現狀
園林綠化的機電化能夠代替人力完成綠化工程的建設,園林綠化機電化能夠節省人力物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項目工程的施工效率,進而實現園林綠化工程成本的降低,因而園林綠化機械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目前,根據工作用途來進行劃分,園林綠化主要有以下幾種:剪切機械;噴灑器械;林木病蟲害防治機械;翻地整地機械等。
2.園林綠化機械實際應用中面臨的問題
由于園林綠化的主要對象是對植被進行處理,在很大程度上與農業生產相類似,因而園林綠化機械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農業機械功能與特點。目前,在園林綠化機械實際的應用當中存在很多問題,其具體表現在:
2.1.品種相對單一
園林機械的品種較為單一,目前常見的主要有草坪修剪機、綠籬修剪機、水泵、打藥機等,而更多門類的如微耕機、疏草機、移植機、切根機等則不常見。我國國內在園林機械方面與國外有很大差距,國外園林機械種類繁多,其產量也更大,在歐美、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等經濟發達地區,園林機械的種類更多,功能也更加完備,目前國內的東方園林、綠友等就是國內知名的銷售,而國內生產園林機械較為著名的有淮安中綠園林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揚州維邦園林機械廠等。
2.2.普及率整體不高
雖然園林養護中采用園林機械較過去有所增強,但器械使用率低,尚未達到普及的效果,更多的時候都是采用半機械半人工的方式實現作業,與全自動機械作業還存在一定差距。
2.3. 利用率相對較低
部分園林機械投入使用會,但機械的使用效率不高,盡管存在人為操作的問題,但更多的是沒有將機械的利用效率最大化,錯誤的操作規程對機械造成很嚴重的破壞,進而導致維修費用升高,使成本不降反增,在導致資源浪費的同時也增加的管理與維護成本,阻礙了機械在園林綠化方面的投入和使用。
2.4. 保管和維護不到位
機械是生產出來的,使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故障,但目前國內的現狀是機器出現故障維修不夠及時,更有企業由于技術瓶頸無法維修,甚至根本不進行維修,對故障機器放入倉庫,反而利用人力來完成工作,導致機械的維修與保養成為制約園林綠化機械發展的短板。對機械的原理與構造不熟悉,不懂得維護與保養,造成機械的故障率增加,使用壽命大幅降低。若要解決這個難題,就必須要出臺專業的行業技術操作規程,工作人員通過對操作規程的學習,實現對機械的正確使用。此外,園林機械規模化使用時引發的環保、噪音、油耗等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3.我國園林綠化機械的發展前景
3.1. 園林機械發展的基礎日漸牢固
首先,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科技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在城市基建方面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使用現代化機械設備實現園林綠化及其配套工程是大勢所趨,需求空間廣闊;其次,企業文化意識的增強,科技帶動生產,在引進資金和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管理理念,企業在精神上的渴望更能夠激發企業的現代化水平,園林綠化機械是企業文化發展的重要砝碼;第三,個人消費對園林機械的刺激。人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在其別墅與私人花園中必將引進現代化的園林綠化設備,使園林機械的銷售渠道也更加廣闊;最后,行業發展需求,城市綠化已經催生出一個行業,行業中的企業在施工過程中必然會采用更為現代化的園林綠化設備來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對外從事企業經營的談資,因而功能完備、性能出眾的園林綠化機械的市場極具發展前景。
3.2. 產業結構調整促投資創新機遇
城鎮化速度在不斷加快,在很多城鄉結合部地區,已經有大部分農業人口轉型成為園藝與園林項目,除了擁有瓜果蔬菜等傳統農業產品,對草坪與植被的種植量與日俱增,雖然農業機械隨著科學的進步其功能也更加完備,但在園林綠化方面與專業的園林綠化設備還存在一定差距,同時在企業的管理方面的先進理念也推動了園林綠化機械的發展,管理與施工逐漸分離,在管理上尋求高效,在施工過程中利用機電化來降低成本,這也有助于綠色植被的有利生長,增加植被的成活率,為生產的專業化與規模化奠定良好的基礎。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提高園林綠化的科技含量,合理改造自然環境已達到更為舒適的人居環境,這也是未來自然科學領域發展的重要領域。
3.3. 拓展新思維與國際接軌
20世紀末,園林綠化大多數仍然是以農業機械為主,根本無法跟上園林綠化發展的步伐,這也促進了我國園林綠化機械的發展,部分跨國企業也注意到了我國園林綠化機械的龐大市場,在我國進行CI形象宣傳,建立售后服務中心,并將適用于我國園林綠化特點的機械設備取中文名,力求融合到我國的園林機械市場當中,這也刺激了我國園林綠化機械產業的發展,激烈的市場競爭促進了園林機械行業的形成,我國園林機械企業也在市場的洗禮中不斷成熟,逐漸拓展新思維,與國際接軌。
結束語: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為園林綠化設備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綠化面積的增長勢必會促進園林綠化機械設備的需求量,進而形成更為良性的市場循環。由此可見,必須依托于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研發出更適用于我國園林綠化現狀的機械設備,并以此為契機建立新型的產業格局,這才是推動我國園林綠化機械設備發展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立富;陸懷民;國內外園林綠化機械的現狀及其發展前景[J];林業機械與木工設備 ;2009(11)
關鍵詞:農田節水灌溉;發展前景
引言
農田節水灌溉的基本概念,指的就是根據農作物需水規律和灌區輸配水條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此來獲取農業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措施的總稱。這種形式是一個完整的節水灌溉技術體系,其中包含了節水灌溉的工程技術、節水灌溉的農業技術、節水灌溉的生物技術、節水灌溉的資源優化技術、節水灌溉的管理技術、節水灌溉的調配技術等等。
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是以最低限度的灌水定額來獲取最大的產量或者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單位用水系數和農作物產量和產值的灌溉措施。在當前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手段之中,常用的技術有:農田地面管道節水灌溉技術、農田地下低壓管道節水灌溉技術、農田噴灌節水灌溉技術等。農田地面節水灌溉技術即引用水源地水輸入灌區高程以內農田以供水量滿足需用量,采用相應壓力的塑料管道輸入灌溉,能縮短渠道距離,節省工程投資,增強水量利用率是目前最佳措施之一。
1我鎮的水資源現狀與農業用水,以及節水灌溉技術
我鎮現有水庫2座,塘壩7座堰塘30口,灌溉渠道20條15km,除5km“U”型砼渠槽外,其他均為土渠,滲水嚴重,庫塘屬欄洪蓄水,渠道引自青泥河水,常年因天旱水量不足,加之渠槽滲水等原因造成灌溉缺水,農作物減產。自2006年采用PE塑料管自庫塘蓄水池水源地引入灌區至高點的蓄水池或農田,再按等高灌區需水量配置所需用水管(網件)注入田間灌溉。
我鎮是農業大鎮,海拔479-688m之間,流域面積68.7km2,轄九個村,66個組,屬中高山丘陵區域,總人口11140人,有耕地16996畝,其中水田6831畝,旱改水586畝,大部分農田全靠僅有的蓄水工程和引水渠道灌溉,因此,在用水量方面的需求也是最大的。但是,近些年隨著我鎮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化道路逐漸的走向成熟,導致了這個比重在宏觀上的變化,在近幾年之中,農田灌區水的利用量的減少是以農作物產量的下降作為代價,使得在節水與生產方面產生了同比性。因此,在有效的保證農業產量保持在均衡水平之上,采用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是最為有效的手段。在我鎮的現實情況下,農業用水要逐步實行管網引水,以科學的、經濟的調節利用水資源,要有效的進行農田節水灌溉。我鎮農田節水灌溉技術可采取的措施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工程類的農田節水灌溉措施、二是農藝類的農田節水灌溉措施、三是管理類的農田節水灌溉措施。
2 農田節水灌溉當前存在的問題
2.1農田節水灌溉中技術不夠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中技術不夠的問題來講,根據我鎮的基本鎮情而定,科學技術手段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并且農業生產用戶對先進的技術手段還比較陌生。近些年,我鎮農田節水灌溉雖然得到了應用,但是還沒有達到普遍的使用,很多地方還在應用傳統的農業農田灌溉,相對來講十分的落后。
2.2農田節水灌溉中意識不強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中意識不強的問題來講,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用戶在思維模式還沒有得到開發,我鎮的農業用戶普遍的文化程度較低,對一些新型的產業技術不能夠理解,更加不會正常的應用,并且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形勢下,沒有將這一信息傳遞到村組,使其認識不到農田節水灌溉的重要性。
2.3農田節水灌溉中政策缺乏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中政策缺乏的問題來講,我鎮在此方面還沒有明確的法規政策和相關的規定,導致了在農田節水灌溉中沒有使水資源得到有效的、科學的循環利用,造成了大量水的流失,農業用戶對水資源的保護也沒有充分的認識,這個問題是今后一段時期之內要重點解決的政策問題。
2.4農田節水灌溉中機制混亂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中機制混亂的問題來講,在加快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造成了市場經濟體系還沒有趨于穩定就開始工作,使得整個體系出現了失衡的狀態,對于水市場的價格問題上還在不斷的進行著變化,在經濟收益方面造成了突出性的矛盾。
2.5農田節水灌溉中管理不善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中管理不善的問題來講,在我鎮的很多村組沒有進行統一的管理,造成管理單位失去了管理效用,對于出現的各種問題沒有及時的給予解決,存在著各種弊端和瓶頸,對于農田節水灌溉的發展來給予可一定的制約性。
2.6農田節水灌溉中統籌失衡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中統籌失衡的問題來講,通常情況下,要以打破常規的方式手段對農田節水灌溉進行有效的統籌,但是由于我鎮的基本鎮情所限,地域較為廣闊,各個村組的貧富差距不盡相同,氣候問題更加的多變,導致了統籌失衡的現象出現,應用一種手段來對所有地域的農田進行節水灌溉,不能夠得到良好的效果。
3農田節水灌溉的發展前景
3.1農田節水灌溉技術管理水平的提高
從目前的形式來看,我鎮在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方面已經有了顯著的提高,并且在今后一段時期之內,都將以快速的發展形式逐漸成長起來。在今后我鎮農田節水灌溉技術的科研攻關方面,應該是以高科技系統的集成,來同時達到空間上、質量上、時間上共同協調的準確農田灌溉。
3.2農田節水灌溉的水量利用率不斷增加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的水量利用率發展來講,是今后農田節水灌溉中要注重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提高了水量的利用率,才能夠有效地對水資源進行充分的節約,使更多的水資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
3.3農田節水灌溉的地下灌溉技術的發展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技術來講,采用PE管網灌溉技術是今后農田節水灌溉發展前景中的一個重點,這種節水灌溉技術能夠更加的節約用水,然而由于科學技術與實踐應用的范圍不大,在當前我鎮農田節水灌溉技術中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在今后的發展歷程中,這種技術一定會得到更加快速的發展,并成為農田節水灌溉中的重要技術手段。
3.4農田節水灌溉的地面灌溉技術的提高
農田節水灌溉的地面灌溉技術是一直受群眾歡迎的,占有者所有節水灌溉技術中的主導地位,伴隨著各種灌溉技術的出現,就會將其他的技術手段融入到地面灌溉技術之中,使其更加高效的發揮出效能。隨著地面灌溉技術的逐漸成熟,向輸配水有低壓管道化的方向發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4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后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我鎮屬中高山區,生態環境建設及流域治理建設已逐步深入大部分均依農業為主,山區域主依靠蓄水塘壩、堰塘積蓄雨水或溝水來滿足下游農田灌溉。如采用D40U型渠槽為例,按1/500-1/800比降襯砌,每米需160-180元,若采用φ75-φ110塑管,只需50元-90元,通過需水流量均可滿足灌區灌溉,而縮短了過溝、繞建筑物及山凸之距離,可調配水資源短缺之狀態,直接注入田間灌溉,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系數,不僅提高經濟效益而產生社會效益。
5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農田節水灌溉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能夠看出,對于節水灌溉來講,我鎮在此方面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還需要不斷的進行研究與實踐,汲取國外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經驗,充分的融入到我鎮的農田節水灌溉技術之中,為我鎮水資源的節約做出更大的貢獻。另外,還要不斷的對農田節水灌溉進行大力的宣傳,使整個社會都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對水資源的節約有著更加明確的認識,最終推動我鎮農田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為經濟體系建設打下堅實的奠基。
參考文獻:
[1] 李艷華. 張國進, 張藕珠, 王海景.對農業問題的反思與展望[J]. 中國民航學院學報 , 2006,(05) .
[2] 劉占富. 王拴莊, 徐淑貞, 馬維珍. 牛貴鋒, 王喜林, 周志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大有可為——對烏海市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思考[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 2007,(18) .
[3] English, M.J., James, L.D., Hunsaker, D.J., Mckusick, R.J., 付元海. 不足額灌溉技術的實地考察報告[J]. 節水灌溉 , 2008,(03) .
[4] 肖雨芳. 關中灌區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Evaluation on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J]. 陜西水利水電技術Shaanxi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Technology , 2010,(01) .
[5] 謝應華, 宋慶云, 雷斌, 張云生. 論農業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的前景[J]. 新疆農業科學 , 007,(S3)
關鍵詞 食用菌產業;現狀;組織模式;發展前景;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F32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1-0325-01
傳統農業生產主要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原料,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但二者循環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廢棄物,如農作物秸稈、谷糠、林木枝椏、木屑、未利用的禽畜糞便等,造成環境污染,降低資源利用率,而食用菌生產正是利用這些廢棄物,生產出深受消費者歡迎的高檔真菌食品,因而食用菌生產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展前景廣闊[1-2]。
1 安徽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
2011年5—12月,筆者通過參加省內行業會議、網上查閱資料、電話咨詢、實地走訪等方式調查了安徽省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調查結果表明:安徽省食用菌產業區域布局明顯,平原地區及城郊結合部多以草腐菌為主,皖西、皖南山區多以木腐菌為主;品種豐富,人工種植品種多達20余種;但產值規模較小,2010年全省食用菌產值29億元,僅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2 955.44億元的1%;生產技術落后,組織管理體系不健全。
2 國內食用菌種植模式案例分析
2.1 山東省莘縣雙孢蘑菇生產模式——公司加農戶模式分析
山東省莘縣雙孢蘑菇生產是靠公司加農戶模式發展起來的,即由公司投資建設菇房,免費為菇農提供菌種、技術、服務并負責產品回收,農戶負責生產和管理。2010年,該縣建成專業菇房4 000座以上,年產值逾4億元。公司加農戶模式相對于企業來說有3個方面優勢:一是能充分發揮企業有一定資金、設備先進、技術水平高、會經營、聯系市場能力強的優勢。二是生產周期短,資金周轉快,設備利用率高。三是可獲得2次利潤,即生產菌袋利潤和回收產品后的銷售利潤。相對于農戶來說有4個方面優勢。一是農戶不需購買全套生產設備,大大減少了投資費用和資金的占用,有利于擴大生產規模。二是投資可大可少,有利于更多的農民加入種菇隊伍。三是農民只管發菌和出菇,技術要求低,風險小,提高農民種菇積極性。四是解決了農民最發愁的銷路問題。
2.2 安徽省東至縣食用菌種植模式——標準化種植模式分析
東至縣采用標準化模式發展食用菌產業,即食用菌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制訂有嚴格科學可操作性的標準規程。食用菌產品包括中間產品均有檢測標準,且有一套管理體系,可將各標準落實到生產的各個環節。現在食用菌生產已成為東至縣農村的支柱產業之一,2010年種植量達1.1億袋,產值達4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20%。標準化種植模式優勢具體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質量安全有保障。二是利于食用菌產業的持續發展。
2.3 浙江省常山縣食用菌科技示范園發展模式——園區模式分析
園區模式即將食用菌生產的相關企業、服務單位集中到一個園區內。浙江省常山縣食用菌科技示范園區創建于2001年,現建有標準化菇房超過3萬m2,智能化工廠栽培大棚1 050 m2,菌種生產車間1 000 m2,實驗大樓逾1 600 m2,已有碧盛食品、綠爾康食品等5家龍頭企業入戶園區。在園區的帶動引領下,全縣已發展鄉鎮一級食用菌園區7個,2010年食用菌總栽培量達2.2億瓶(袋),實現產值4.4億元。園區模式優勢在于:一是產業化集群,企業、信息、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二是用工業理念抓農業,示范帶動效果好。三是專業化分工,利于食用菌生產規模的擴張。四是集中體現政府的傾斜政策。
2.4 山東九發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模式——工廠化生產模式分析
山東九發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是經中國證監會批準、由山東九發集團公司和中國鄉鎮企業總公司聯合發起、以募集設立方式成立的國有股份制公司。1998年正式成立,1998年7月,“九發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現已成為亞洲地區最大的食用菌科研、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工廠化生產模式優勢:一是有專業研發機構或研發人員。二是有規范的產品標準、統一的銷售品牌。三是利于產業化經營。四是經濟效益好。
3 安徽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組織模式分析
通過總結分析,發現現階段國內食用菌發展組織的4種模式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轉化,而又各有側重。公司+農戶模式側重于服務,在全省范圍內有重點地培育5~10家,有利于安徽省食用菌產業的穩步發展和行業水平的整體提升,也有利于安徽省食用菌產業外向度的提高。標準化種植模式側重于產品質量的提升,在食用菌發展行業已達一定規模,家家戶戶都在栽培食用菌的地區大力推廣模式,有利于該地區食用菌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園區模式側重于示范引導,將負責產品開發、品種引繁、技術培訓、栽培生產、產品加工、質量檢測的各食用菌生產企業和單位集中在一個園區,發揮集聚效應,擴大影響和帶動作用。在食用菌生產新區,采用此模式能較好地體現地方政府抓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導向和態度,促進該地區食用菌產業的迅速興起。工廠化模式是歐美等先進國家食用菌生產的主流模式,也是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方向,其產品質量穩定,市場供應平穩,在安徽省工業化程度比較好的地區推廣該模式,將農產品生產轉化為工業品生產,對安徽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4 安徽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食用菌生產的原材料是以農林廢棄物為主,其產值規模應與該地區農業產值規模成比例,據相關報道,2006年福建省古田縣食用菌總產量達37.6萬t(鮮品),產值達11.5億元,占當年農業總產值的52.3%。2007年湖北省隨州市食用菌總產量2.75萬t,產值11.5億元,食用菌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18%。安徽省2010年食用菌產值29億元,僅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1%,可見安徽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5 結語
安徽省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地理氣候、自然環境適合食用菌產業發展,安徽省屬農業大省,食用菌生產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全省各地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學習借鑒國內食用菌產業發展先進管理模式,通過5~10年的努力,使食用菌產業產值提高到當地年農業總產值的15%~25%,形成種植業、養殖業、食用菌業均衡發展的局面,這對提高安徽省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清潔農村環境、促進農業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都有重要作用[3-4]。
6 參考文獻
[1] 朱西儒,陸輝,張相日,等.我國食用菌產業現狀與展望[J].廣東農業科學,2005,1(5):87-89.
[2] 胡永光,李萍萍,袁俊杰.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模式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9):2606-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