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發展存在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榆社縣位于晉中市東南方向,屬東山區農業縣,東經112°38’~113°12’,北緯36°51’~37°24’,境內群山環繞,山巒起伏重疊,溝壑縱橫,丘陵山地穿插,四面高,中間低,地面平坦,輪廓呈“蝶形”。全縣土壤類型主要有山地褐土、淡褐土、草甸土等,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海拔920~2001m年平均氣溫達8.8℃,平均無霜期125~180天,年降水量560mm3全縣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玉米、谷子及豆類作物等,養殖業有豬、牛、羊等大牲畜,非常適宜發展戶用沼氣。
二、現狀
截至目前,我縣累計發展沼氣7000多戶,但隨著液化氣、電磁爐在廣大農村的普及,沼氣正常使用率為75%。面對現狀,如何提高沼氣使用率,分析戶用沼氣使用率不高存在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三、存在問題
沼氣建設涉及千家萬戶,在推進沼氣建設中,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老百姓思想認識不到位
一些農村鄉政干部和農民群眾由于對沼氣建設的意義了解不深,缺乏建池積極性;國家雖然對建池沼氣農戶補助標準逐年提高,但卻滋長了一些群眾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認識沒提高,行動也就非常遲緩,部分農戶即使建了沼氣池,對沼氣的認識也只限于解決點燈做飯,而對沼液、沼渣的綜合利用等方面發揮的綜合效益缺乏認識,他們認為現在的農村用電、用煤、用液化氣都很方便,沒有必要再投資沼氣等新能源。
2、由于沼氣冬季寒冷,致使戶用沼氣冬春使用率偏低
由于北方冬天天氣寒冷,大多數農村過冬都要生火取暖,不少農戶為了圖省事,冬季對沼氣池沒有采取保溫措施,將沼氣擱置不用,只利用取暖火做飯,因此,造成第二年沼氣發酵啟動緩慢的問題。
3、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建后管護及綜合利用跟不上
沼氣建設重要,建后服務更重要,就是“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的道理。截止目前我縣農村戶用沼氣累計已達到7000戶,2010年,共建成沼氣服務網點21個,由于全縣所建成的農村沼氣鄉鎮區域服務站和村級服務網點還不能夠覆蓋全縣的沼氣用戶,技術人員的數量與建設數量及不相稱,這就造成了建后服務跟進不及時、不到位,因而大大挫傷了農戶發展沼氣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農戶沼氣池的正常使用,直接影響了我縣沼氣事業的持續、穩步、健康發展步伐。
4、建設經費不足
推廣農村沼氣發展,資金也是重要的制約因素之一。建一個10m3的沼氣池加上改廁、改圈需要投入3000元左右人民幣,由于建筑材料的漲價,施工費用工錢越來越高,導致實施難度增大,基層部門和群眾有畏難情緒??陀^上講,由于建材和人工費用逐年漲價,致使農村沼氣工程的建設成本增加30%,2006年以前,一個10m3沼氣池,建設成本約2500元,到2008年則需要3000余元。加上貧困山區老百姓本身貧困,除政府補貼以外,其中部分如灶具等物品,資金的大頭要由農戶自籌,自己沒有錢出,也就無法建池,因此導致了部分地方農民確實存在建設積極性不高。
5、培訓不到位
很多時候,建池農戶因為缺乏沼氣池日常管理維護知識,對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安全用氣等小毛病、小問題束手無策,因而棄用沼氣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6、糞便缺乏,導致沼氣使用率降低
全縣九個鄉鎮沼氣用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買糞難的現象。我縣的大部份農戶發酵原料90%以上是豬糞和牛糞。隨著集約化養殖場的發展,畜禽散養戶越來越少,要想維持沼氣池的正常運行,就得從外地購買原料,據調查,買1m3原料花費80~90元,以8m3沼氣池一次投料3m3計算,一次投料就需要費300元。要使一個沼氣池持續運轉,除購買糞源外,再加上運費,至少也得400元左右,而現在的液化氣、電磁灶在廣大農村非常普及,老百姓為了圖便宜,圖省事,原來建起的沼氣池也只好閑置。
7、農戶由于其他原因不愿意建池或不想繼續使用
近年來,受撤并學校等諸多因素影響,部分村民為了讓自已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孩子上小學,父母就隨孩子租房,到縣城陪讀,原來家里修的沼氣池因家無人居住,造成棄用。同時,隨著城市外出務工人員的連年增多,農村留守的只有老人,由于年齡限制,他們接受沼氣知識的能力和身體狀況所限,想用而又不會用,再加上沼氣池日常管理工作比較繁鎖,所以他們多數會選擇更為方便的電能,從而導致沼氣池使用率低下。
四、提高沼氣使用率的對策
1、廣泛宣傳,提高認識
農村沼氣建設是涉及農村千家萬戶的大事,是一項“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各級農業部門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專題會議和科技下鄉等各種途徑,對沼氣典型村進行全面的、深入的廣泛宣傳。通過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推動全縣農村沼氣又好又快發展。
2、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沼氣建設是一次性投入、長期受益的項目,為保證此項目工程長久運行,各級政府要逐步加大投資力度,并積極爭取小額信貸等資金支持,廣泛吸引社會、企業投入,為沼氣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3、充分利用當地秸稈資源,豐富沼氣原料供給
我縣屬丘陵山區,85%以上的農田種植玉米,因此引進秸稈沼氣實用技術十分必要。如:介休市已于2006年試驗成功了戶用秸稈沼氣,截至2008年底,已推廣秸稈沼氣15000戶,這一技術的推廣,大大緩解了沼氣池發酵原料短缺的問題。
4、強化技術培訓,保證服務質量
加強服務人員的業務培訓,要組建有道德,有修養、有技術,有責任心的建設施工隊伍。提高技術人員的指導和服務水平,要完善技術服務體系,便其熟練掌握沼氣日常管護、故障排除、綜合利用以及服務設備的使用、保養、維修等知識,讓群眾點得著、用得上,保證沼氣出了故障有人管、管得了,提高其服務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只有這樣,沼氣推廣才能真正成為惠民工程。
5、強化后續服務建設與管理
切實加強農村沼氣服務網點建設,解除用戶后顧之憂。建議國家每年應安排一部分資金。建立健全村級服務網點建設,為其配備必要的交通工具、辦公設施,以及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進一步提高技工的服務能力,增加服務網點運行經費,增加技工服務待遇,解決他們生活后顧之憂。
關鍵字:低碳經濟;新農村;高碳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concept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en the response of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low-carbon economy ",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new rural farmers both in daily life, or production of the farming process, must adhere to th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M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s now in the new rural "high carbon" behavior put forward by the step up publicity efforts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low-carbon economy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rural; high carbon.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前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這不僅僅是我國面臨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能源枯竭、氣候變暖、自然災害接連不斷,這些都是我們以犧牲大自然來發展經濟所付出的代價。“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源于2003年英國在《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的[1]。此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各個國家紛紛響應“發展低碳經濟”這一號召。主席在2007年9月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也明確表示中國將發展低碳經濟,此后,總理于2009年2月又進一步強調中國愿意參與國際合作,致力于發展低碳經濟。由此可見,發展低碳經濟不僅事關中國的發展,更關系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我國人口大多數集中在農村,只有做好農村的發展工作,才能順利完成整個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工作。
新農村發展低碳經濟的內涵
所謂的“低碳經濟”,就是要以市場機制為核心,通過政策改革和技術創新,提供新技術以節約能源、生產可再生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創建低碳的能源系統和產業結構,最終達到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的低碳效果[2]。低碳農村是低碳經濟在農村建設與發展中的實現形式,而這種模式在農村的發展仍面臨巨大的困難,我們必須從農村的日常生產生活、農業耕種等各方面著手,既要改變農民舊有的“高碳”習慣,又要鼓勵更多的農民參與到新農村低碳經濟的建設進程中來,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
農村發展低碳經濟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村的“高碳”行為非常嚴重。因而,在農村發展“低碳經濟”迫在眉睫,然而,我們必須首先分析清楚在農村發展“低碳經濟”所面臨的困難,然后逐一攻破,才能事半功倍。為了更好的了解村莊的建設現狀,以廣東省梅州市為例, 梅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下轄六縣一市一區,總面積2385萬畝,其中山地面積1856萬畝,耕地面積202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65萬畝),是個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市。2010年末梅州市共有戶籍人口514.7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5%。調查對象是梅州市所轄6縣1區1市,調差中可發現農村發展低碳經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3.1農民生活用能結構單一且利用不合理
新農村低碳經濟的建設不僅體現在工業生產和耕作中,農民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低碳”習慣的培養。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農村做飯仍然以煤炭和薪柴為主,且所用的煤灶簡陋,設計不合理,導致煤炭或者薪柴不能充分的燃燒,利用率較低,既浪費了能源,又導致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此外,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農村,雖然電力、天然氣等商品能源較為普及,減少了煤炭等能源的使用,但大部分農民燃燒秸稈等行為也會造成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造成了環境的嚴重污染。
3.2農業生產污染日趨加劇
在大部分農村,農業生產中的“高碳”行為主要體現在農作物的耕種和家禽的養殖中。農作物耕種中的“高碳”行為主要體現為化肥和農藥等的大量使用。據悉,每年我國農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居世界各國之首[3],雖然國家一直在號召“綠色”食品,然而,出于對利益的追求,不少農民仍然使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如此一來,不僅污染了環境,污染了土地和作物,還嚴重威脅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近十幾年來,梅州由于資金困難,對農業基地建設的投入普遍不足,使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標準與質量檢驗受到很大限制,制約了基地的標準化和集約化發展。尤其是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基地建設相對滯后,家禽糞便的排放量也越來越多。不少農民并不在意這些糞便的合理處理,導致糞便污染水源、大地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這些糞便的發酵過程也會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嚴重污染了環境。
3.3農村工業企業的污染不容忽視
根據梅州市委、市政府“工業梅州”戰略,以工廠帶動村莊的經濟發展在梅州市各村莊時普遍存在的。比如陶瓷產業、水泥產業和工藝品加工等,其中以水泥產業、陶瓷業對環境的影響最為明顯。
梅州市是廣東省“三大”水泥生產基地之一,水泥是梅州市傳統產業,在工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梅州市支柱產業之一。受資源分布、交通運輸、市場需求等因素影響,梅州市的石灰石資源主要分布在該市的蕉嶺縣、梅縣兩地,大型礦床主要分布在蕉嶺縣。蕉嶺縣文福村儲礦是該地區儲量最大的礦山。2005年梅州市水泥熟料生產能力和水泥產量分別約占全省水泥熟料總生產能力的16%和水泥總產量的14%,均排廣東省同行業第二位。2005年全梅州市粉塵排放總量約72000噸,其中水泥工業粉塵主要排放點粉塵排放量近12000噸;而2005年SO2的總排放量26000噸,水泥工業占10000噸,為總排放量的35%以上。到2010年隨著《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4915-2004)的全面實施,粉塵排放量將有大幅度的減少。但隨著熟料產能的增長,SO2的排放量將有所增加,如果按標準的限額值,每增加一噸熟料,排放1.2千克的SO2測算,到2010年熟料產量比2005年增加400萬噸,則多排4800噸的SO2,而省下達梅州市2010年時SO2的排放量預計為40000噸,目前有一批大型的火力發電廠在上馬,即使考慮了脫硫裝置,預計到2010年的SO2排放量仍將超過35000噸,廢氣排放到了空氣中,造成了環境的嚴重污染。
梅州市的陶瓷產業主要分布在大埔縣和豐順縣。2005年的陶瓷工業產值為13.62億元。很多的陶瓷企業分布在偏僻、交通不便的山溝里,像豐順縣的潭江鎮,大部分都屬于傳統的陶瓷產業(即指硅酸鹽陶瓷)屬于高能源消耗、高資源消耗、對環境有一定污染的行業。實際上,目前還沒有一個對陶瓷產業環境保護的具體要求,只是由于生產規模太小,環保問題沒有突出暴露。
低碳型新農村發展的路徑選擇
4.1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村民的低碳環保意識
正所謂“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由于村民知識有限,因此眼光未免短淺,只是注意到眼前的小利。然而,農民又是淳樸善良的,只要意識到在農村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相信他們一定會響應政府號召,聽從政府指揮,服從政府安排的。因此,政府應做好在農村的“低碳經濟”宣傳工作,讓村民了解“低碳經濟”,同時,政府應明確告訴村民如何發展“低碳經濟”。相信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農村“低碳經濟”的建設指日可待。
4.2 完善法制建設,建立監管體系
無規矩則不成方圓,無論是政府的行為,還是村民的行為,都要由統一的標準去評價,都要有人去監督。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完善制度建設,既要為規定統一的評價標準,又要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對“高碳行為”嚴懲不貸,對“低碳”行為進行表彰。同時,群眾也要積極參與其中,充分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必要時也可以借助輿論媒體的力量同“高碳”勢力作斗爭。
4.3 增加財政投入,引進“低碳”能源
低碳新農村的建設,不僅需要從農民的日常生活著手,引進大量的低碳能源。同時,還要為農村的企業提供低碳技術,引進大量的技術性人才,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政府應合理支配財政收入,加大對新農村低碳經濟建設的財政支出,妥善解決低碳能源和低碳技術的缺乏對新農村低碳經濟建設的限制,全面支持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王環,儀坤秀.低碳型新農村建設初探[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8):359-363.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存在問題;加強對策;分析
前言
近些年來,農村的改革事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農村的經濟發展對于農村勞動力的應用以及農村勞動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雖然農村的經濟已經實現了長足性進步,但仍然沒能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速度。加強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村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水平相匹配,是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實踐。面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加強解決對策的分析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指導人士的重要研究課題。因此,筆者選擇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作為研究對象是有一定的社會經濟意義的。
1 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分析
農村的經濟發展對于農村與城市來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農村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影響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下面,我們就來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的闡述:
1.1 農民的經濟收入不高
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其生產與經營的農產品,雖然我國的農產品總量在不斷增加,但其增長的趨勢并沒有達到農民所理想的狀態。更有一些農產品的產量具有波動性,時而高時面低,這就使得農民的經濟收入得不到保證。加之自然環境變化對于農業的影響,農產品的產量經常出現變化,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經濟收入。加之近幾年來,一些地區受到天災的影響,農田大面積受到洪澇災害與干旱的影響,使得農產品的產量達不到標準產量,使農民的從事農業的經濟效益低下。而在農產品產量增多之時,以會出現價格較低的問題,使得增產年份不增收。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影響之下,農產品沒有最低的收購價格保護,更使得農產品價格走低。這樣的現狀表明我國的農產品整體發展情況已經不能夠滿足市場經濟對其的要求,深入分析,這主要受到農業生產技術的影響。農業生產科學技術的落后使得農產品的質量不足且產量不盡穩定。農產品在進行市場之后,為了各自的銷量而進行惡意競爭,使農產品經營陷入至一個怪圈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農產品相關的生產資料價格并沒有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居高不下,使得農民的經濟收益低下。
1.2 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
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較多,已經成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的國土面積較為豐富,但受到人口的影響,特別是在農村,經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現象。農村人口與土地資源數量之間的矛盾極為深遠。加之從我國的生產技術水平要求與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來講,通到農業勞動力水平的人較少,使得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農村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這樣的發展趨勢會使得農業資源問題大幅度下降,農業發展對于勞動力的需求程度降低,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會不斷增多。這樣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會降低農業生產的效率與經營規模,對于農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響農村經濟發展。
1.3 農民的貧富差距較大
農村致富的口號已經提出很多年,也確實有一部分農民從農業發展與農村經濟當中獲利,成為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農民間貧富差距的增大成為了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農村貧富差距的存在,使得農村的發展不平衡,極不利于農村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就同一個農村地區來講,也會有明顯的貧富差距,并且貧富差距還在不斷加劇。農村貧富差距的極端化就是農村的經濟成果在向一小部分人集聚。而大部分人卻在為了溫飽問題而為難,甚至難以維持生計。農村中的貧富差距直接導致社會主義社會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2 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分析
面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加強社會大眾的向心力,就要將農村經濟發展作為一項重要事件開展。下面,我們就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進行闡述:
2.1 重視農村經濟發展三要素的作用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需要三要素的支持。所謂的農村發展三要素,就是指資金、技術與信息。只有這三個要素得到有效的結合與利用,農村的經濟才能實現飛躍性發展。
首先,從資金說起。要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就需要資金的投入。缺少充分的資金,農村就不能進行高效的運轉。足夠的資金是支持農村經濟活動正常與高效運行的必要基礎。其次,技術的使用,對于農村的物質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隨著農用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增加,要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就要利用可靠的技術進行農產品的增收,利用因地制宜的農作物,實現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在豐富農產品種類的基礎上實現高產優產,就要加強技術投入。人才,作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自然需要被積極地引進。人才是技術的掌握者與使用者,對于技術積極作用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關于信息,是聯系農村經濟發展與市場經濟的重要紐帶,只有市場信息得到有效的捕捉,才以使三個要素進行有效的結合,共同作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2.2 加強農村的城市化力度
在農村進行城市化度的加強,主要就是為了從更為深入的層次上解決其經濟發展問題,從而使新農村得到有效的建設。加強農村的城鎮化,可以使生態難民得到轉移。在統一的規劃與合理布置之下,形成一個以城鎮為主體,以農村(小城鎮)為輻射區的新農村形式。首先,要將農村的城鎮化列于到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當中,從農村發展的實際現狀出發,抓住自身的優勢。其次,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農村城市化觀念,規劃一個農村城市化的方向與特色,吸引更多的農民走出農村,面對更為廣闊的天地。另外,要準確抓住發展的重點。將合理規劃的城鎮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以其經濟發展來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促進二者的互利共贏是。
2.3 加強農業科技發展
農村要加強對于農業科技技術的重視。首先,要加強農業科技技術的投入,加強財政支出支于農業技術研究的支持,吸引有效的社會資本服務于農業科研機構的建立。農業企業也可以利用投入的增加來提高其自主創新能力。其次,要進行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使農業科技體制的存在形式與發展符合農村發展的需求與市場經濟規律的需求。除此之外,更要加強農業科技的服務體系建立。使更多的設備與技術被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對農民進行實踐引導,提高農業生產質量。
3 小結
綜上所述,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于和諧社會的打造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了,社會的貧富差距才能得以大幅度減小,才能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筆者從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入手進行分析,希望以此來引起社會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恒,馮克偉,蔣秀芳,張勝利. 西吉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09(03)
[2] 熊尚鵬. 關于農業信息化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 農業經濟. 2008(10)
[3] 伊宗春. 湟源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10(20)
關鍵詞:河南;農村社區體育;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2-0187-02
長期以來,人們較多關注的是城市社區建設,忽略了農村社區建設,然而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恰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和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農村社區體育是農村社會管理的基礎,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出臺了一系列惠農的政策,十報告中提出的“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又賦予了全民健身運動新的意義,也充分說明了黨和國家對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關注,對農村社區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農村社區體育內涵
農村社區體育是指在一定村落地域內,以農民為主體,自發或偶有組織進行的以提高村民體育素養、增強體質、豐富村民業余生活的一項體育健身活動,具有一定的民間色彩。
二、河南農村社區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缺乏長期有效的機制,面臨著資金短缺和實際的地理限制等阻力,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目前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河南省作為我國傳統的農業大省其農村體育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鄉、鎮區域共同體對農村體育的發展關注程度不夠。西方評論家說的“中國的城市像西歐,中國的農村像非洲”道破了中國城鄉之間的差距。長期以來,政府部門較多關注的是城鄉經濟方面的差距,忽視了城鄉在社會管理以及社會公共服務提供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也忽略了體育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當前,我國對于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的政策法規的制定不完善,對新農村地方性的法律文件也較少,專門針對農村體育的文件幾乎沒有。在對中牟調查的數據中顯示,具備完善體育文件的鎮鄉,擁有比較健全的體育文件的鄉鎮僅占調查的42.6%,不健全鄉鎮占57.3%,沒有的占0%。從微觀的角度說明了農村鄉鎮一級政府對農村體育活動的關注程度不夠。
2.體育文化在基層的指導宣傳力度不夠。農村體育要想良性持續的發展就要進行合理的指導與宣傳,強化體育鍛煉意識。要想讓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運動,就必須讓其有強烈的體育健身意識。在縣區的居民體育意識越來越強,體育場館人滿為患,但是在農村,居民多是“旁觀者”的態度,并沒有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更不要說花錢鍛煉買健康的意識。所以在河南省農村體育發展的過程中,體育知識普及與宣傳力度不夠直接影響了農民對體育的了解,造成了農民體育接觸面的限制以及體育意識的淡漠與缺失,也抑制了農村體育的發展。對中牟鄉鎮的調查中,僅有有5.2%的鄉鎮經常進行體育健身知識、體育法律法規的宣傳,9.3%的偶爾會進行宣傳,絕大部分從來沒有進行過宣傳。另外,只有2.1%的鄉鎮能夠做到經常對社會體育的需求信息進行收集,有91.3%從來沒有收集過。
3.農村體育資金投入不夠。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要有資金來做后盾。而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的經費來源相對單一,主要有:行政撥款、社會贊助、民間集資以及服務收入,其中行政撥款所占比重較大。雖然行政部門的支持對農村體育的開展與規模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一些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也離不開政府的扶持,但過度依靠政府部門必然不利于體育事業的長遠發展。來自社會贊助形式的資金投入多用于重要體育活動的舉辦,也難以滿足農村體育發展的需求。有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政府對競技體育的投入為4.8億元,僅有2.7億元是對群眾體育的投入,其中城市群眾體育就占去一大半,相對于人口、面積占大多數的農村來說,資金投入還遠遠達不到農民群眾對體育文化生活的追求。
4.體育活動場所匱乏。我國農村體育場地少,體育資源不足制約了農村體育的發展,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自然不例外。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中數據顯示,我國現有85萬多個體育場地,分布在鄉(鎮)村的僅有8.18%。城鄉二元結構式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受農村經濟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大型的體育場館主要集中在縣區,在財政資金支持方面,縣區的體育得到了較多的財政資金支持,而各個村(社區)只得到了有限的資金扶持。由于體育設施主要集中在縣城區域范圍內,縣城居民可以享受到諸多公益性體育服務及先進的體育設施,而農村居民獲得的體育資源遠遠落后于縣城。研究表明,在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場所中,庭院、大路、運動場地排在前三位,自家庭院是農民進行體育鍛煉的主要場所,年齡大、體弱多病的人多選擇在大路上結伴鍛煉,由于學校體育設施開放時間有限,也大大抑制了農民活動的積極性。
三、促進河南省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的策略及建議
1.加強鄉鎮區域共同體對農村體育發展的關注。發展農村社區體育事業是各級人民政府的基本職責,鄉鎮政府應把社區體育事業納入到鄉鎮發展的總體規劃中來,使體育、文化等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確立明確的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的目標。河南省政府部門以及體育部門要認真研究并制定城鄉體育發展的政策和規劃,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和規章制度,加大宣傳力度,使農民加強對體育政策法規的認識,加大經費投資和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參加鍛煉的積極性,指導并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體育文化活動,從而使農村體育發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確保農村體育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2.加強體育文化在基層的指導和宣傳力度。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經濟實力的增強,農民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這種需求可能會導致農民沉迷于打麻將、撲克甚至賭博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反也可以讓農民積極投身到健康的體育鍛煉中。因此,社區要開展各式各樣的宣傳活動來吸引農民的“眼球”,注重以體驗式引導群眾親身體驗體育鍛煉的樂趣來提升社區農民的體育意識,使其樹立健康的生活觀,將他們吸引到新農村體育建設中來。還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和培育更多的農民體育骨干,建立“示范效應”,促進農村社區體育又好又快發展。
3.加大農村體育資金的投入,挖掘體育資源。開展體育活動最基本和首要的條件是場地設施。農村體育場地少,體育設施少,體育產業規模小,體育社會服務水平低,體育資源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村體育的發展。鄉鎮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增添體育設施的同時要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層面為農村體育設施投資,為社區體育形成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僅僅依靠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投資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農村體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積極利用和開發地方資源,建設農村體育文化與發展新農村經濟相互促進。農民開展體育活動,也將帶動健身休閑服務行業、體育服裝器械生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所以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加入體育的行列中。
4.加大開展體育競賽力度,發展體育人口。體育人口是衡量一個地區體育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在農村體育發展的過程中,體育競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眾性體育文化活動和體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政府應該加強引導作用,結合農村的特點,積極開展競賽活動,給農民創造鍛煉的機會和條件,培養農村居民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如在節假日舉辦一些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農民體育競賽來豐富農民社會文化生活,增進農民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一環,也是國家在新時期提出的一項發展戰略。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開始大規模的規劃農村社區建設,建設一批示范村、示范社區,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開展“億萬農民健身活動、文體設施進鄉村、體育三下鄉”等群體活動,給河南社區體育的發展創造了好的機遇。我們在抓住機遇的同時,更要意識到社區體育發展所存在的問題直接影響著農村社區體育的發展。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掌握和分析農村體育發展的動態和制約因素。制定適宜河南省農村社區體育的發展戰略,對河南體育事業的整體發展和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萌,李曉新.我國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J].學術交流,2011,(3):64-65.
[2]宋亞偉,馬軍偉.河南省農村社會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0,26(1):35-37.
[3]楊大銘.河南省農村體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20):128-129.
[4]宋亞偉,馬軍偉.河南省農村社會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0,26(1):35-37.
[關鍵詞] 農機化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 S2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1-0188-01
國家對農業的重視相應帶動了農機化的發展,為生產力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多種農業機械的研發制造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大幅度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效率,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我們必須認識到農機化發展中的不足之處,新技術、新機械普及不均衡,各地生產力水平發展不均衡,農機生產事故頻發等,制約了農機化的發展。我們必須重視且解決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的推進農機化的發展進程。
一、農機化發展現狀及當前存在問題
九十年代以來,得益于國家對于農業產業結構化的調整以及農機化水平的不斷發展及普及,大幅度提高的農業生產力強有力的推動了農業經濟的提升,推進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我國農機技術仍處于前進階段,對照處于農機科技前沿的發達國家,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之處。現階段我國農機化事業在其發展、管理、應用階段所存在的問題如下:
1.滯后的農機產業服務體系與農機裝備結構的不合理
農業生產機械的普及中,農民必然會遇到操作、技術、維修方面的問題,農機的推廣與農機技術的推廣不一致,導致農民不懂操作、誤操作以致發生生產事故。而農機售后服務的開展與農機相關銷售的不一致導致農機的售后使用不能順利開展,制約了農機的推廣與應用。
2.分散的土地經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不協調
大中型機械的普及是我國農機發展的大趨勢,但責任田的家庭承包制度導致土地經營分散的局面,不利于大型機械開展作業,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能順利進行,從而制約了適宜于大面積作業的大中型機械的普及與應用,延緩了大型農機的研發及應用。
3.農機化信息網絡覆蓋不全面
我國幅員廣闊,農村分布的分散性不可避免的導致了農村封閉、滯后、發展不一致的問題,新技術未能全面一致的推廣,新型機械未能一致應用,信息資源未能共享,導致不同區域農村經濟發展、農機化普及的巨大差異,不能順利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農機管理制度不健全 技術人才缺少
農機管理制度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農機市場未能有效整頓,不法商家為獲得利潤,產品質量不過關,出售劣質產品,使得農業生產不能順利進行,嚴重者出現事故。劣質的農機產品使農民失去購機用機熱情,阻礙農機化普及的全面發展。農村技術人員缺乏全面農業知識,技術落后,不能與新產品新技術的更新換代同步,新技術新機械不能同步運用于農業生產,制約了先進技術的傳播與新型農機的普及與應用。
二、提高農機化水平 協調發展農機化的相應策略
1.拓寬服務領域 完善服務體系
發展農機服務的道路不能一成不變,應由縱向領域發展改變方向,向橫向聯合發展,走出一條運作市場化、服務產業化的特色道路。不能拘泥于單一的農田作業,應改變思路,大力推進農田基本建設、農副產品加工等項目,并認真實施農機維修相關的可操作性實施細則,積極響應相關部門的指導方針,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拓寬農機服務領域,規范化發展農機維修網點建設。
2.加大農機化資金投入 加強農機化政策保障
隨著農機技術不斷創新和發展,農機產品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為建立穩定的推廣體系,就必須加大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力度,在保證新技術、新機具的實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的前提下,加強推廣新型、經濟、實用的農機具。各級農機管理部門應積極相應國家號召,緊抓國家對農機購置的專項補貼力度不斷加大這一契機,加大財政投入,通過安排專項補助資金,制定農機化普及的扶持政策,調動基層群眾積極性。扶持建設一批農機化發展應用的典型,輻射帶動更多的示范典型,以先進技術為基礎,以典型示范基地為標桿,以完善的服務保障體系為保證,良性、有序的推進農機的推廣工作,促進農機化的全面快速發展。
3.加強信息化建設 信息網絡全面覆蓋
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健全的農機化信息網絡體系,其建設中心為以市場與農戶,服務平臺為縣市信息網絡,全面覆蓋,統一發展,積極引進國內外的新機具、新技術,實現區域間的農機需求信息互通,合理調度農機的使用,共享跨區資源,提高作業效率,并積極發揮區域間新技術的推廣效應,新產品的示范效應及區域間農業信息的互通效應。
4.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推進示范基地建設
應充分抓住農機技術人才優勢這一機遇,通過專業培訓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避免農機從業人員出現專業知識不足,技術單一不全面,跟不上當代農機發展趨勢的現象,提高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建立農機具的銷售及后期的培訓、維修等服務完善的農機服務體系,從而更好的促進農機化的科研成果在實際中的運用,增強其對農業發展前進的貢獻。同時應加強建設示范基地,樹立好農機化發展的標桿形象,通過示范基地輻射引導的作用,進一步促進農機化水平的發展與推廣。
三、總結
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機化發展水平也將不斷進步,農機化對于農業生產力以及生產效率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農業大國,農機化發展必然是未來農業的發展重心,這是時展的必然產物。我們必須重視當前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走出一條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協調全面的農機化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覃錄勝. 實現農機化又好又快發展的探討[J].廣西農業機械化.2012.(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