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統計學調查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問卷調查
為了更全面了解一年級學生學習統計前對統計的了解及存在的問題,從學習統計前的分類能力,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能力,對統計圖的了解這幾方面設計了問卷調查。
1.1一年級學生的前概念
1.1.1一年級學生學習統計前的分類能力
從上表可以看出,學習統計前有65名學生學會了分類,占總人數的92.9%,有42名學生能正確的按形狀來給圖形分類,占總人數的55.7%。僅有5名學生沒學會分類,占總人數的7.1%,有28名學生不能準確的按圖形的形狀來分類,占總人數的44.3%。說明大多數學生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分類,只有少部分學生不能按照給定的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
1.1.2一年級學生學習統計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能力
對一年級學生學習統計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能力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習統計前僅有11名學生選擇了按書的種類整理書籍,占總人數的15.7%。有59名學生選擇了隨便整理、整理齊了就可以,占總人數的84.3%。有38名學生選擇了一位同學一位同學地問喜歡的運動,占總人數的54.3%,有24名學生選擇了隨便問幾位同學,占總人數的34.3%;說明大部分學生不能使用適當的方法獲取數據信息,且不能根據收集到的數據信息對信息進行整理、描述。
1.1.3一年級學生學習統計前的統計意識
從表2可以看出,學習統計前有15名學生選擇數一數并查出差了幾本,占總人數的21.4?G,有65名學生選擇了不數直接交給老師、不知道,占總人數的78.6%。說明大部分學生學習統計前都沒有統計意識,沒有應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性。
1.1.4一年級學生學習統計前對統計圖、表的認識
【關鍵詞】 鄉鎮中學 留守兒童 外語學習 動機研究
本文是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1JK0343)的部分研究成果。
研究背景
學習動機是在語言學習諸個體因素中最具能動性的因素之一。早在1940年代,Marchwardt就開始研究支配語言活動的基本動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之后,由于大批專家學者的涌現,使得動機研究領域顯得空前活躍,研究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研究者們開始把目標轉向動機的動態本質。 研究者們除了依賴社會心理學的框架外,他們還從主流動機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框架內,對外語學習動機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從而大大拓寬了他們的研究視野。
我國的英語學習動機研究始于 20世紀 80年代。桂詩春教授1986年率先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廣州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況作了調查,揭開了國內動機研究的序幕。進入 21世紀, 動機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的新格局,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動機研究工作者(如吳一安、劉潤清等 1993,文秋芳等 1996,張文鵬 1998,石永珍 2000,王慧莉 2000,武和平 2001,楊國俊 2002,王有智 2003,高一虹 2004,李楠、吳一安 2007)。但目前的動機研究成果中, 針對中學生的動機研究不多,而對于鄉鎮中學生,沒有被研究工作者單獨列入動機研究的對象,更不用說研究者們會去關注鄉鎮中學留守兒童的學習動機。
研究意義
農村留守兒童隨著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的開始而產生,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附屬品,且隨著農民工隊伍的不斷壯大而日益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越來越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關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政府通過頒布一系列的條款,力圖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而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同樣也受到了教育部和全國婦聯的高度重視,他們分別通過研討會、座談會等形式,著力解決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特別是在2010年7月,在教育部所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改善農村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寄宿條件”,從而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然而陜南地區,雖然盡享著秦巴漢水所賦予的壯麗景觀,卻沒有能夠使其真正實現“跨越發展”的礦產資源。同時,由于缺乏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過硬的產業基礎,以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限制,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背井離鄉,成為進城務工人員,導致陜南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長期以來一直居高不下,同時也為地方政府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困難。
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在鄉鎮中學外語教學師資力量方面,顯得尤為突出。而學生的外語學習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不僅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升學就業問題,同時也可能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其他科目學習的態度。因此,本項研究試圖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指導下,以推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為目標,通過對陜南三市(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鄉鎮中學留守兒童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幫助他們了解自身在外語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以探尋外語學習的途徑,提高他們的外語學習水平,培養外語學習的能力。進而為當地的鄉鎮中學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提供一手的材料和數據,為學校和地方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推進提供參考。
研究對象
本項研究是在陜南三市(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的鄉鎮中學中,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抽取了其中的10所鄉鎮中學中的2050名在校初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總共發放了問卷調查表2050份,收回有效問卷共計2005份,回收率約為98%。然后通過對所回收的問卷信息進行初步整理,了解研究對象的相關信息。
數據分析
根據數據整理的結果顯示,在所回收到的2005份有效問卷中,留守兒童共計992人,占被調查人數的49.5%,而非留守兒童共計有1013人,占被調查人數的50.5%。陜南鄉鎮中學留守兒童的數量在被調查的學生總數中,占據了近乎一半的比例,由此可見這一特殊群體隊伍之龐大。為了進一步了解留守兒童的外語學習動機方面的特點,借助SPSS13.0軟件,對所收集到的數據分別進行了分析如下:
首先,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Paired Samples Test)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外語學習動機問卷的均值進行檢驗,留守兒童的均值(Mean)為3.3553,標準差(Std. Deviation)為0.53590,均值的標準誤(Std. Error Mean)為0.09784,而非留守兒童的均值(Mean)為3.3860,標準差(Std. Deviation)為0.57199,均值的標準誤(Std. Error Mean)為0.10443,而雙尾檢驗值,即Sig.(2-tailed)為0.016,雖然大于0.01,但是還是小于0.05,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外語學習動機問卷調查中的均值還是存在有顯著性的差異。也就是說,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外語學習動機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差異。
既然被試的兩個群體之間在外語學習動機方面存在有明顯的差異,筆者對非留守兒童的外語學習動機又進行了分析。數據分析主要是通過SPSS 13.0軟件進行的。首先進行KMO檢驗及球形檢驗。根據檢驗結果,KMO(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e Adequacy)的值為0.893,偏相關性很弱,非常適合因子分析。同樣,根據Bartlett球形檢驗,Approx. Chi-Square的值為9202.537,df值為435,拒絕單位相關陣的原假設,P值為0.000,P
在利用SPSS13.0軟件進行因子分析時,對問卷的因子分析歸納出6個動機類型(興趣動機,成績動機,情景動機,成就動機,出國動機和愛國動機)。當特征值為0.5時,其能解釋總變差的85.93%。各種動機類型中相應題項的因子負荷分別如下:
1. 興趣動機(對目的語及文化的內在興趣)方面:對英語國家的人及文化感興趣(0.75),愛好英語歌曲及電影(0.90),愛好英語文學作品(0.76),對語言學習有特別愛好(0.68),喜歡這門語言本身(0.74),對英語一見鐘情(0.87),其解釋方差為31.98%。
2. 成績動機(通過考試獲得升學、畢業等)方面:入學前是為升學考試(0.90),入學后為獲取畢業證(0.89),父母/學校要我學(0.98),入學前取決于學習成績(0.84),入學后取決于學習成績(0.90),為了出國或升學考試(0.87),其解釋方差為29.69%。
3. 情景動機(課程、教師、教材、班級的影響):取決于是否喜歡英語老師(0.84),取決于英語課的質量(0.83),取決于所用教材(0.79),取決于是否喜歡我的英語班(0.79),上大學前取決于是否喜歡我的英語老師(0.84),其解釋方差為16.44%。
4. 成就動機(試圖追求和達到目標的驅動力):讓我獲得成就感(0.90),找到一份好工作(0.90),有用的交流工具(0.89), 不辜負父母的期望(0.98),人生敲門磚(0.94), 是教育程度和修養的象征(0.93),其解釋方差為10.49%。
5. 出國動機(出國尋求教育和工作機會、體驗文化):移民國外(0.96),出國尋找更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0.82),更好地學習其他文化知識(0.92),出國親身體驗英語國家的文化(0.81),其解釋方差為6.22%。
6. 愛國動機(通過英語了解世界、報效祖國):學英語是為了讓世界了解中國(0.87),學好英語才能夠為中國盡力(0.91),為了了解世界(0.82),其解釋方差為5.18%。
研究結論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首先我們可以肯定是,在外語學習動機方面,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之間存在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其次,在外語學習動機類型中,雖然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興趣動機和成就動機中表現得極為相似,但通過因子分析后我們不難看出:(1)非留守兒童的影響外語學習動機的因子負荷量均高于影響留守兒童外語學習動機的因子負荷量;(2)留守兒童在成就動機、出國動機、愛國動機方面的表現均遜色于非留守兒童。
綜上所述,影響留守兒童外語學習動機的諸多要素盡管類似于影響非留守兒童外語學習的要素,但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要消除這種差異,建議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以及有關教育工作者,能夠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多元化外語學習動機,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配合當地的外語教學工作者,搞好外語學習,為將來能夠實現更高的人生目標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高一虹.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社會心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門戶網站,2010-07-29.
[3]李楠,吳一安.任務特征與學習動機研究[J]. 外語教學,2007(3):43-47.
[4]石永珍.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報告[J]. 國外外語教學,2000(4):8-11.
[5]王慧莉.一份關于外國學生對英語的教和學的態度的問卷調查報告[J].國外外語教學,2000(4):12-15.
[6]王有智.西北地區城鄉中學生學習動機發展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2003(2):240-243.
[7]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8]武和平.90年代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述略[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38-40.
[9]吳一安,劉潤清等.中國英語本科學生素質調查[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38-40.
[10]楊國俊.論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的強化策略[J].外語界,2002(3):27-31.
關鍵詞: 高職學生 英語學習動機 自我認同 調查及策略研究
1.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理論概述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主流的動機類型主要包括內在興趣動機、個人發展動機、出國與社會責任動機、教師因素動機和成績動機等。
自我認同,即個體依據個人的經歷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它在學習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本研究將這種變化分為6種:自信心變化、附加性變化、削減性變化、生產性變化、分裂性變化、零變化。
高職英語教學的實踐表明:學習動機推動學習活動,學習活動產生的學習成果引發自我認同,自我認同反過來影響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學習活動與自我認同是一個封閉的循環過程。
2.高職學生學習動機和自我認同調查的研究設計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分別從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保定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邯鄲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和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五所高職院校選取200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抽取1000人。選取的專業為法扎實、信息工程和市場營銷專業,其中法學為純文科招生專業,學生英語功底普遍較扎實,信息工程為純理科招生專業,學生英語功底普遍較差,市場營銷為文理參半,處于中等水平。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共65題,分動機類型、動機強度、自我認同變化三部分。動機類型分為五類:內在興趣、個人發展動機、出國與社會責任動機、教師因素動機、成績動機。自我認同變化分6種:自信心變化、附加性變化、削減性變化、生產性變化、分裂性變化、零變化。
問題采用五級量分制,答案分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完全同意。對應的分值為1、2、3、4、5。采用集中發放問卷作答的方式,在特定時間內(30分鐘)要求學生按要求將答卷作答完畢,將數據直接輸入計算機,并運用SPSS13.0加以分析。根據答題情況,有效問卷為945份。檢驗結果顯示,問卷整體信度Cronbach’s Alpha為0.896,結果可信有效。
2.3研究結果與討論
2.3.1動機類型與自我認同相關變化分析
根據上述研究方法和數據處理,利用SPSS進行相關分析,得出動機類型與自我認同變化的相關分析結果。如下表:
結果表明,內在興趣動機、個人發展動機、出國與社會責任動機、自信心變化、附加性變化、生產性變化的相關性比較強。這三個動機對高職學生學習英語所產生的自我認同感的變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因素動機同學生自我認同的變化關系度不大,在與自信心變化、削減性變化、分裂性變化和零變化呈顯著相關的同時與附加性變化、生產性變化呈顯著負相關,表明教師對于學生英語學習認同可能產生一定程度上的積極影響或消極影響。成績動機與自信心變化、分裂性變化和零變化呈顯著相關。說明成績動機確實對自信心變化有影響,但是如果沒有內在動力,就容易導致負面的盲目的自我認同。
2.3.2動機強度與自我認同相關變化分析
動機強度的SPSS的相關分析結果如表3:
結果表明,在自信心變化、附加性變化、生產性變化、分裂性變化和零變化上,動機強度越高的學生,認同變化就越大。其中前三者起著積極的作用而后兩者起著消極的作用。這說明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強度高而產生積極性認同變化的可能性很大,相反則產生消極認同的可能性較強。可以推定,學習者的努力程度對學習者學習英語的認同變化至關重要。
3.激發學習動機及提高自我認同的策略
針對上述調查結果,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激發學習動機。
3.1培養學習動機
首先,教師應當重視研究學生的需要,分析學生的需要、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需要能否得到滿足。要善于選擇準確的強化物來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矯正不合理需要,促使他們學習動機的產生。其次,教學中老師要給學生設置具體的學習目標及實現該目標的具體方法。要讓他們比以往更加堅信,學習對他們還是有意義的。確保學生知道他們能學到什么、實現什么目標,并針對學生的目標提出具體的建議。除此,還要樹立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最后,要培養學生的認識興趣,因為它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
3.2激發學習動機
首先,教師應幫助學生設立明確、適當的學習目標,這樣能夠對激發學習動機起到積極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為學生確立具體的學習目標,而且要確定學習目標的難度適合學生的能力,通過其自身的努力可以達到。其次,在教學中創設提問情境,采取啟發式教學的方法。采用新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后,還要適當開展學習競爭,鼓勵學生擁有進取精神。競爭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都有進取心,這在學習競爭中表現得更為強烈。
3.3提升學生的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是學生學習毅力和學習動力的源泉。自我認同感強的人,會對取得的成績驕傲卻不會沮喪于一時的失利。而自我認同感弱的人則相反,他們對成功沒有多大的追求,卻非常害怕失敗,思想負擔重,焦慮程度高,心情壓抑,對未來成功的希望估計偏低。因此,應教育學生努力提升積極的自我認同感,摒棄盲目的自我認同。
4.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及動機強度與自我認同變化得出內在興趣與學生積極認同、個人發展動機與自信密切相關。而教師與學生英語學習認同相關度相對較低。針對上述的研究結果,本研究還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方案分為學習動機培養、學習動機激發和自我認同感培養三個部分,這三部分必將對高職英語的教學和師生感情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希望本研究的結果及解決方案能夠對當代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發展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Schumann,J.Affective factors and the problem of 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Language Learning,1975,25,209-225.
一關于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要性的調查
我們對臺州部分高校大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思政專業學生的調查中,認為很有必要開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生高達71.43%,認為沒有必要開設的學生占23.81%,有4.76%的學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開設。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認為高校開設思政課程是很有必要的。思政部的學生由于專業背景原因,希望學習更多的相關知識,因此對該課程的開設持歡迎態度。體育學院的學生在高校是否有必要開設思政課的問題上,有46.15%的學生選擇了沒有必要開設,23.08%的學生選擇了不清楚是否有必要開設,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體育學院的學生在思政課程上,有意存在逃避和抵觸心理,說明了大部分學生本身并不喜歡思政這類課程,其中也有30.77%的學生選擇了很有必要開設,這組數據表明了體育學院的學生并不是全體都排斥思政課程,也存在學生希望開設這類課程。所以從體育學院的學生調查結果來看,思政課程還是有必要開設在體育學院的,只是在平時上課和考試形式上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放寬要求。藝術學院調查結果顯示:在認為高校是否有必要開設思政課這個問題上,藝術學院有37.5%的學生選擇了很有必要開設,30.8%的學生選擇了沒有必要開設,還有23%的學生選擇了不清楚是否有必要開設,說明了藝術學院的學生對于思政課這類課程還是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數信學院調查結果顯示:數信學院的學生中50%的學生認為高校很有必要開設思政課,10%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思政課,占了40%的學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開設。由此可以得出,只有半數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開設思政課,而其他學生的態度較為含糊,因此理工科的學生在對待思政課是否有必要開設的態度上不是很明確。
綜合調查結果顯示:53.09%的臺州學院學生認為學校很有必要開設思政課;25.31%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思政課;也有21.6%的學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開設。由此可見,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對他們有積極的影響作用,認為開設思政課是很有必要的。臺州學院既有文科專業又有理科專業,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度不同,因此存在少數學生對思政課抵觸現象。總之,認為高校很有必要開設思政課的學生占了絕大多數,可見思政課的必要性。
二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式方法
思政專業學生調查結果顯示:所調查的思政專業學生中,積極接受并理解老師教授的知識的學生占61.9%,被動接受和厭煩這門課但為了考試還是會聽的學生各占14.29%,上課馬虎聽課考前突擊的學生占9.52%,逃課做別的事的學生幾乎沒有。大多數的學生對待思政課的學習態度是比較積極的,可以看出思政部的學生對于與自己專業相契合的課程的重視程度。外國語學院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其不同中也顯現出一定的相似性。由圖表可知,選擇上課馬虎聽課,考前突擊的學生相對較多,占29.63%;其次是積極接受并理解老師教授的知識占25.93%,選擇被動接受并只是強記和厭煩這門課,但是還會聽以應付考試這兩個選項的都是22.22%。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思政課的學習方式是不正確的,不正確的方式很可能對其學習效果產生不良的影響,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體育學院調查結果顯示:體育學院的學生在思政課課程的學習方式上,有38.46%的學生選擇了被動接受,只是強記,30.77%的學生選擇了厭煩這種課,但是還會聽以應付考試,從這兩個數據可以看出體育學院的學生對于思政課的態度總體是不喜歡的,由于學院強制性要求上課,學生最后還要應付考試,我感覺考試是最終目的,所以還是“趕鴨子上架”式的。說明體育生在學習上還是有自己的追求的。藝術學院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習思政課方式的選擇上,藝術學院有30.8%的學生分別選擇了積極接受并理解老師教授的知識,被動接受并只是強記和上課馬虎聽課,考前突擊這三項,說明了藝術學院的學生在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上態度還是很端正的,而相比之下,在課堂上的表現就馬馬虎虎了,但是不管怎樣,都是為了最后的考試考核,這一點從0%的學生選擇了逃課做別的事情,考試能考多少就是多少也可以看出來。數信學院調查結果顯示:數信學院的學生認為學習思政課是積極接受并理解老師教授的知識的占15%,被動接受并只是強記的占30%,厭煩這種課,但是還會聽以應付考試的占30%,上課馬虎聽課,考前突擊的占20%,逃課做別的事情,考試能考多少就是多少的占5%,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的數信學院的學生學習思政課時選擇的是一種被動的方式去學習去應付考試,選擇積極主動的比較少,雖然政治課大家不是特別感興趣,但是不會選擇逃課。
綜合調查結果顯示:在臺州學院所調查的學生中,積極接受并理解老師教授的思政知識的學生占26.54%;被動接受并只是強記的學生占22.22%;厭煩思政課但由于開始還會聽的學生占20.37%;上課馬虎聽課考前突擊的學生占29.01%;逃課做別的事情的學生占1.85%。由此可見,臺州學院學生學習思政課的情況良好,逃課的學生比例少之又少。從分別采用以上四種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生人數大體相當的結果分析,可得出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出發角度不同,或主動積極掌握思政知識,或只是為了考試機械地學習。
三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
思政專業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喜歡老師用講座形式組織教學的學生占71.43%,說明思政專業學生對講座形式的教學喜聞樂見。喜歡學生對教師提問進行教學的學生占66.6%,說明思政部的學生喜歡發散思維與老師進行學術探討。喜歡老師用案例式教學的學生占61.9%,說明思政部的學生喜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喜歡在案例中獲得真諦。喜歡師生互動交流和主題討論式教學的學生占33.33%,喜歡模塊設計和純粹理論推演上課的學生占28.57%,另外也有一些學生喜歡老師其他方式組織教學。外國語學院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喜歡的教學方式比較豐富。選擇教師經常提問,師生互動交流的學生占17.14%;選擇模塊設計、專題講授和專家講座或專題講座兩種方式的學生都占 15.17%;選擇主題討論式,學生上臺講解和每次課程留下時間,讓同學針對疑惑,大膽向任課教師提問這兩種方式的都占14.29%;選擇案例式教學的教學方式的學生占12.86%;最后,有5.71%的學生選擇了其他,4.29%的學生選擇了純粹理論邏輯推演教學,教師從頭講到尾。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較為分散,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老師的上課難度,是一個值得老師研究的問題。體育學院調查結果顯示:針對教師上課方式上面,體育學院的學生有27.27%的學生選擇了講座方式,其余有18.18%的學生選擇了師生交流和學生對教師提問這兩項,13.64%的學生還選擇了純粹理論邏輯推演和其他,從這幾個數據表明,體育學院學生還是比較希望教師的上課方式可以更加互動和靈活。其中模塊設計、專題講解占的比例最少,只占了4.55%,說明了學生們比較排斥按既定模塊來上課。藝術學院調查結果顯示:針對最希望教師用哪種教學方式組織教學這個問題,藝術學院的學生有30.80%的學生選擇了師生互動交流的教學方式,有23%的學生選擇了學生對教師提問,這兩個數據表明了藝術學院的學生希望思政課的課堂上可以體現一些活力與互動,這樣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可以不會顯得那么枯燥和單調。數信學院調查結果顯示:數信學院最希望教師上課采取的方式是純理論邏輯推演,教師從頭講到尾的占了15%,教師經常提問,師生互動交流的占了35%,主題討論式,學生上臺講解的占了55%,每次課程留下時間,讓同學針對疑惑,大膽向任課教師提問占了35%,模塊設計,專題講授的占了30%,專家講座或專題講座的沒有,案例式教學的占了40%,其他的占了10%。由此可見,數信學院的學生大多數希望采取生動的方式去學習這門課程,而不是單純地被動地去學習這門課程。
【關鍵詞】 高血壓 肥胖 血脂紊亂 糖耐量異常 年齡 患病率
a baselin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ng feature of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 and igt in various age group population in guangxi:a pilot study report.(xiang lei1,2,huang hui1,lv zeping1,et al. 1 guangxi jiangbin hospital,nanning,530021,china. 2 institute of geriatrics,beijing hospital,ministry of health,beijing,1007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ng feature of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 and igt in various age group population in guangxi.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survey 1251 people randomly selected in two communities in 2004. blood pressure,blood glucose,serum lipids and body index etc were measured and diagnosed by international or domestic diagnostic criteria.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 and igt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rise of age in the groups under 70-year-old,then decreased in older groups. the prevalence of centralobesity,hyperglycemia,hypertension,hypercholesteremia,hypertriglyceridemia,high serium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olesterol,low serium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olesterol were 31.3%,22.7%,27.5%,35.2%,40.8%,4.8%,15.9% in men and 42.5%,19.0%,30.0%,36.4%,31.3%,23.2%,19.3% in women respectively.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 and low serium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olesterol between men and women had statistics significance(p=0.002,p=0.0001,p=0.0001,respectively).conclution the baseline prevalence rate of hypertenst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 and igt in various age group population in guangxi was high and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rise of age.this result implied that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those diseases.
【key words】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igt,age,prevalence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帶來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多。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癥和危險因子有:年齡、高血壓、肥胖、血脂紊亂、糖耐量異常等[1-4]。因此,探討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相關疾病患病率在不同年齡段人群中分布的基線數據,以便為降低心腦血管病對中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危害提供相應的數據參考,是十分重要的。本組采用橫斷面隨機整群的抽樣調查方法,于2004年5月至8月,在廣西部分居民社區進行了高血壓、肥胖、血脂紊亂和糖耐量異常在廣西不同年齡段人群中分布的基線數據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研究對象來自2004年5月在南寧市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其中兩個社區的40歲以上人群1075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15例,女性460例,年齡在40~90歲之間。該人群為“廣西干部群體重大慢性疾病發病基線數據庫”的pilot人群。為探索中老年人群中這4種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癥患病率在不同年齡組間的分布,以描述年齡增長對高血壓、肥胖、血脂紊亂和糖耐量異常患病率的影響,另外采用隨機抽樣的原則,隨機抽取90歲以上老人176例為調查對象,其中男性44例,女性132例。共計調查1251例,其中男性659例,占研究對象的52.68%。
1.2 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按統一的調查表格入戶逐人調查登記。調查內容包括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和采集血樣三部分。問卷中包括既往病史、膳食、體力活動、社交活動和不良嗜好等內容。對90歲以上老人的問卷包括90歲以上家族史、90歲以上老人健康和疾病史等內容。90歲以上家族史定義為:①至少有父母一方存活到90歲以上;②至少有一同胞存活到90歲以上。體格檢查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臀圍和血壓測量。血壓測量采用汞柱式血壓計,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推薦的方案調查,取調查時3次血壓測量均值作為個體血壓值。測量身高、體重時脫去鞋帽,只穿單衣褲,并計算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2(cm2)。測量腰圍(wc)時取立位,取肋弓下緣與髂骨嵴最高點連線的中點用皮尺測量。空腹過夜8~12小時,次晨取空腹靜脈血,測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島素(fins,ria法,抽血后置-20℃保存,批內cv3.6%,批間cv7.2%)、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血尿酸(ua)等生化指標。空腹抽血后即口服葡萄糖75g,2小時后抽靜脈血,測定餐后2小時血糖(pbg)。
1.3 診斷標準
①高血壓按2003年jnc ⅶ診斷標準[5]:高血壓定義為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dbp≥90mmhg或2周內服用降壓藥者。②糖尿病按1999年who診斷標準[6];將高血糖定義為fpg≥6.1mmol/l。③血脂按國內血脂異常建議[7]:tc≥5.72mmol/l為升高,tg≥1.70mmol/l為升高,hdl-c≤1.04mmol/l,女性hdl-c≤1.30mmol/l為降低,ldl-c≥3.64mmol/l為升高。④中心性(腹型)肥胖按亞太地區標準[8]:腰圍>90cm(男性)、腰圍>80cm(女性)。
1.4 統計方法
用epidata 3.0建立數據庫,由雙人核對輸入微機,導入epiinfo 2002進行核對,用sas 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本次共調查樣本1251例,其中男性659例(52.68%),女性592例(47.32%),年齡40~100歲,50~60歲組人群構成最大(43.33%),70~90歲組構成最小(2.32%)。
2.1 基本情況(見表1)
2.1.1 肥胖指標 40~70歲間無明顯變化趨勢,女性70~90歲組bmi開始顯著性下降,男性90歲以上組腰圍顯著減小。
2.1.2 血壓 收縮壓隨齡增長趨勢明顯,男性和女性均從60~70歲組開始顯著升高(p<0.05),90歲以上組最高(p<0.05)。
2.1.3 血糖 40~90歲間呈隨齡增長趨勢,50~60歲組男性和女性fbg顯著升高,女性60~70歲組達最高(p<0.05),70歲以上組下降至正常水平。男性90歲以上組fbg下降。
2.1.4 血脂 40~70歲間呈隨齡增長趨勢,女性tc、tg、ldl-c、hdl-c四項均在60~70歲組達到最高值,差異有顯著性(p<0.05);男性ldl-c 70~90歲組達到最高值,差異有顯著性(p<0.05),均值超過正常范圍。
2.2 按年齡、性別分層后高血壓、肥胖、血脂紊亂、糖耐量異常患病率(見表2)
2.2.1 腹型肥胖 40~70歲三個年齡段男性、女性患病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70歲以上女性較前三個年齡段患病率顯著降低,90歲以上男性患病率為零,與90歲以下各年齡段男性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2 高血糖 女性50~60、60~70、70~90歲三個年齡段患病率逐年升高,均較40~50歲年齡組患病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男性70~90歲患病率最高,較40~50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3 高血壓 60~70、70~90,90歲以上三組男性與女性患病率較40~50歲年齡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2.4 血脂異常
2.2.4.1 高tc 女性60~70歲年齡組患病率最高,與40~50歲年齡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男性40~50歲年齡組患病率最高,90歲以上組患病率最低,與40~50歲年齡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4.2 高tg 女性50~60歲年齡組患病率最高,與40~50歲年齡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男性40~50歲年齡組患病率最高,60~70歲開始降低,90歲以上組患病率最低,與40~50歲年齡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4.3 低hdl-c 女性40~50歲年齡組患病率最高,與其他年齡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男性呈隨齡增長趨勢,90歲以上組患病率最高,與40~50歲年齡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4.4 高ldl-c 呈隨齡增長趨勢,女性60~70歲年齡組患病率最高,與40~50歲年齡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男性呈隨齡增長趨勢,無顯著性變化。
2.3 高血壓、肥胖、血脂紊亂、糖耐量異常等疾病標化患病率(見表3)
經我國2000年城市人口年齡性別構成標化,高血壓、肥胖、血脂紊亂、糖耐量異常這四種疾病患病率由高到低分別是:腹型肥胖36.8%,高tg 36.1%,高tc 35.8%,高血壓28.7%,高血糖20.9%,高ldl-c 17.6%,低hdl-c 13.8%。按性別構成標化,男性和女性四種疾病患病率高低順序不完全相同,但是,排在前三位的都是腹型肥胖、高tg、高tc這三項。性別間比較,高血壓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2);腹型肥胖、低hdl-c的患病率女性均顯著高于男性(p=0.0001);而高血糖、高tc、高tg和高ldl-c這四項的患病率男女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高血壓、肥胖、血脂紊亂、糖耐量異常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癥,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其發病率在逐年迅速增加。因此,對這些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成為我國當前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3.1 腹型肥胖 患病率為36.8%,與近年對同年齡段的其他研究結果相近[9],40~70歲間無明顯隨齡變化趨勢,可能與本組調查對象年齡為40歲以上的年齡構成有關,70歲以后男女患病率都有所下降。患病率女性顯著高于男性(p=0.0001)。2002年濟寧市的一項調查顯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高達48.44%,腹型肥胖患病率高可能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體力活動減少有關[10]。
3.2 高血壓 在interasia—中國的研究中,35~74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27.2%,估計35~74歲全國現有高血壓患者1.3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隨年齡增長而增加[3]。本次調查結果與interasia相近,高于2000年南寧市調查的高血壓患病率[11]和2002年調查的全國平均水平[12]。高血壓患病率隨年齡增長有明顯上升趨勢。60歲前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60歲后患病則女性高于男性,總標化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2),這與2002年的全國調查結果一致。以收縮壓升高為主,有文獻[13]報道高sbp是老年人總死亡率和心血管病病死率很強的、連續的獨立正相關因子,而dbp則不是。
3.3 高血糖 患病率高于2002年調查的全國平均水平,本次統計延用1999年who診斷標準:空腹血糖損傷(ifg):fbg為6.1~6.9mmol/l,若使用2003年ada診斷標準(fbg為5.6~6.9mmol/l)[14],高血糖患病率將更高。70歲前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升高,這與國內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5]。男女間差異無顯著性。
3.4 血脂紊亂 男女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都有高tg、高tc這兩項。高tc、高tg和高ldl-c患病率分別為35.8%,36.1%,17.6%,明顯高于2002年調查的全國平均水平5.9%、15.7%、7.2%。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隨年齡增加有逐漸增高趨勢,女性這種趨勢較為明顯。高甘油三酯血癥患病率隨年齡變化趨勢男女不同,男性呈下降趨勢,女性有隨齡增長趨勢,中年男性患病率高于中年女性,老年女性高于老年男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患病率呈隨年齡增長的趨勢。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患病率,40~70歲呈隨齡下降趨勢,男性患病率普遍低于女性(p<0.05)。
【參考文獻】
1 misra a,khurana l,et al.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8 nov;93(11 suppl 1):s9-302.
2 kai t,arima s,taniyama y,nakabou m,kanamasa k.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lipophilic and hydrophilic statins on serum adiponect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mild hypertension and dyslipidemia:kinki adiponectin interventional (kai) study[j].clin exp hypertens. 2008 oct;30(7):530-540.
3 顧東鳳,jiang he,吳錫桂,等.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和控制狀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3,37(2):84-89.
4 guangdong diabetes socitety of medical association. a survey of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in pati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j]. zhonghua yi xue za zhi,2006,86(12):815-818.
5 chobanion a v,bakris g l,black h 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 7 report.ⅶ j[j]. jama,2003,289(19):2560-2572.
6 who.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part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geneva:who.1999. available at:http://www.staff.ncl.ac.uk/philip.home/who-dmg.pdf. accessible in jan 2005.
7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390-419.
8 tan ce,chew sk,ma s,et al. can we apply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defini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o asians[j]. diabetes care,2004,27:1182-1186.
9 覃保瑜,劉紅,夏寧,等.南寧市老年人代謝綜合征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7,26(8):624-626.
10 渠宏毅. 濟寧市居民超重和肥胖現狀及影響因素的分析[j]. 中國保健(醫學研究版),2007,15(24):8-10.
11 徐永芳,覃羽喬,郭琳芳,等.南寧市居民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2,19(6):91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