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統計學實證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目前,行政管理專業碩士論文選題還比較粗疏,影響論文質量提升。一些學者對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展開了研究。徐金平(2006)對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一些碩士論文選題盲目求“大”、求“新”、求“異”,或者論文選題過于平淡,體現不出應有的開拓性。[1]周毅(2009)分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原則,即根據研究目的、實力、條件、興趣和獨到見地,結合地方特色、社會實際、學術價值和科學發展趨勢選題,“小題大做”、揚長避短原則。[2]雷偉偉、袁占良(2008)探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3]吳贊敏、梁旭巍(1997)分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論文質量的關系[4]。孫國強(2007)[5],李志義、刁玉瑋(1995)[6]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和技巧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學位論文選題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選題時,研究生既要從不同來源確定選題,又要掌握正確的選題方法,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選題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學位論文選題作為一個抽象的一般概念進行研究,即不根據專業特征對一般學位論文共性進行分析,對某一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深入分析較少。隨著公共領域面臨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程度的加深,行政管理碩士有更多“文章”可做,這些“文章”選題質量值得研究。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對“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顯示被引用過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碩士(學術型,下同)學位論文樣本的選題質量進行實證研究。
1研究框架及假設
20世紀90年代,行政管理專業歸屬發生變化,即從政治學下的二級學科中脫離,成為獨立的學科,行政管理專業由原先的理論型向實務型轉變[7]。斯托克斯不贊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體系分別是,高基礎、低應用的波爾象限、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雙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雙低的以訓練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專業學生選題可能表現出顯著的解決問題導向,與此同時,社會對碩士研究生的理論水平有較高期望。解決問題導向的研究需要進行大量的經驗主義方法收集資料。按照行政學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將收集資料的方法分為非經驗主義方法和經驗主義方法,經驗主義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參與觀察、受控田野調查或實驗法。[9]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運用經驗主義方法會受到客觀條件限制,他們可能會轉而借助于非經驗主義方法,最常見的就是文獻法。雖然采取文獻法能夠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資料,但不利于碩士研究生創新,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可能成為一些人“加工論文”的工具。論文相互借鑒、模仿,大量選題重復。本文提出假設: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2類目及樣本選取
根據研究目的,同時,在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設計分析類目,包括研究主題、研究層次。研究主題劃分為行政理論、城市治理、行政體制、公共財政、績效管理、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政社關系、公共危機、網絡輿情、政府規制、公共政策、電子政府、服務型政府、行政倫理、政府職能等子類。研究層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Scott)提出的研究組織的三個分析層面,即社會心理層面、組織體層面和生態群層面[9]。其中,社會心理層面關注個體行為;組織體層面關注組織結構和過程;生態群層面關注環境中的組織群。本文的分析單元是文獻題名、年份、出版者等。在進行樣本分類時,不可避免的參雜了主觀判斷因素,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導師、同學中背對背進行相同數據分類。減少主觀判斷成分。
本文在“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當中,分年度篩選出一級學科代碼為“120401”(即行政管理專業)的碩士論文,按照被引用次數進行排序。對其中被引用過的論文進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過的論文共495篇,全部抽樣。由于時間越長,被引用次數也隨之增加,如2011年當年知網平臺收錄的論文,當年被引用1次,在隨后的兩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論文總體規模大,為方便研究,采取系統抽樣方法,選取458個樣本。樣本容量為953個。
3結果與分析
3.1碩士研究生選題偏好分析
如圖1所示,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比較明顯,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機與網絡輿情、政社關系、公共服務領域,其他領域的選題則比較分散,每一主題的樣本占比都不足10%,7.56%的選題難以歸類。
①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問題。具體表現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門、社區等公民自組織之間的角色關系,以及公共服務外包、公民參與等問題。其中,研究社會組織的占35.03%,涉及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會組織培育機制研究》、《我國基金會的資金管理研究》、《我國非營利組織稅收政策現狀及問題研究》等;社會組織作為多元主體參與治理過程,如《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互動關系研究》、《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非營利組織參與研究》、《民間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研究》等;以及準政府社會組織,如工會、婦聯等職能,如《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的工會職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區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區治理的樣本中51.52%對某個案例或多案例進行實證研究,如《我國城郊撤村建居社區治理研究——以青島市黃島區為例》、《北京建設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區文化建設研究——以麥子店社區為例》。此外,這一類的研究還包括研究事業單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醫院“管辦分離”;村民自治、公民參與等問題。
②研究公共危機以及網絡輿情。涉及的范圍包括公共危機的誘發機制,政府同其他主體對公共危機、網絡輿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機的研究以群體性事件為主。如《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研究》、《征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及其對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微博輿情應對》、《網絡輿論危機中的政府應對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職能,以及區域、城鄉之間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以下簡稱為“公共服務”)。專門研究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樣本21個,占這公共服務樣本總數92個的22.83%。研究公共服務的樣本呈現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針對西部地區,或是針對某一特定地區進行研究,如《西部地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研究》、《鄂爾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泰安市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問題研究》。有2個樣本介紹國外經驗,分別是英國公共服務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養老問題的研究較多,其次是就業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
從研究層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生態群層面的研究。研究生態群層面的樣本數405個,占總數的42.50%;研究組織體層面的樣本數366個,占總數的38.41%;研究社會心理層面的樣本數126個,占總數的38.41%;其他樣本數56個,占總數的5.88%。由此可見,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將政府置于外部環境當中,與外部環境、其他主題互動的外部視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內部視角占了較小份額。
不難看出,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題與研究層次與近五年熱點問題存在相關性。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群體利益訴求上升,公共部門對公平性、回應性賦予更高的價值,需要理清政府權力邊界,給社會更多的發展空間,但仍然強調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責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管理領域的研究者一般將“治理”理解為一種角色關系,將好的治理理解為多元主題的共同治理,這一領域的研究增加。研究這類角色關系的論文占總體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論研究數量很少,只有三篇論文,分別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進行描述。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一般會對相關理論進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論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論、政府失靈理論等,而文章主體部分脫離理論展開,理論游離于文章之外,“兩張皮”現象較多。行政管理專業更多體現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一門“科學”。
3.2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分析
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較為集中。前已述及,選題偏好集中在三個研究主題,而其他研究主題樣本數量較少。以“公共財政”為例,每年“公共財政”的選題樣本數占當年樣本總數的比重都不超過5%。研究的具體內容也較為單一,缺乏非稅收入管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等內容,對公共預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預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預算透明保障機制構建研究》、《預算民主視角下我國公眾參與政府預算的研究》等。選題呈現出兩極化趨勢。此外,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也比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選題下存在多個樣本。
對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選題的集中重復情況的分析驗證了假設,即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4選題質量提升對策
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緊趨政治熱點、社會問題,基礎性研究較弱,理論應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復的選題較多,選題結構失衡,多數停留在“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階段,研究價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碩士研究生原著閱讀量有限。碩士研究生對原著缺乏興趣,僅僅針對熱點問題提出研究問題,利用二手資料對理論進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論積淀,難以上升到一定層面。因而對理論的應用呈現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實證研究“短板”。習慣于采用非經驗主義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資料,在知網、萬方等平臺收集期刊、論文資料后,進行整理、修改。通過非經驗主義方式進行資料搜集,相比實證研究更加簡單便捷,但過多的依賴二手數據寫作論文,難免造成研究的重復,而且許多論文都僅僅是對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對現有成果的發展和創新。可以預見如果研究生沒有從意識上消除對二手數據的依賴,在研究中不愿意實踐和創新,行政管理專業未來的論文質量將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質量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強化碩士研究生經典閱讀意識。目前的激勵機制,易導致研究生過分關注、參加課題、學術會議數量,潛心鉆研原著的時間和興趣減少。可以考慮適當改進目前的評價機制和方法。二是倡導研究生實證和創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對二手資料的過度依賴,為碩士研究生創造多途徑開展問卷、訪談等經驗研究,增加用于課堂外的時間,讓他們真正了解現實問題,同時,優化研究生課程設計,增加計量經濟、統計分析方法等課程,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數據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徐金平,韓延倫.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原則及方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偉偉,袁占良.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08,15:56-57.
[4]吳贊敏,梁旭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方法與論文質量的研究[J].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97,03:29-32.
[5]孫國強.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與技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義,刁玉瑋.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淺議[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艷玲.我們在做什么樣的研究:中國行政學研究評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杰拉爾德·F·戴維斯著.組織理論:理性、自然和開放系統[M].高俊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課題“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質量分析及提升對策研究”(項目號:2004JY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function preview()
{
bdhtml=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sprnstr="";
eprnstr="";
prnhtml=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17);
prnhtml=prnhtml.substring(0,prnhtml.indexOf(eprnstr));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prnhtml;
window.print();
}
第二種:利用CSS(層疊樣式表)。CSS通過media 樣式控制打印機操作,用display屬性控制是否打印,用PAGE-BREAK-AFTER屬性控制分頁, CSS代碼如下:
.Noprint { DISPLAY: none }
.PageNext{ PAGE-BREAK-AFTER: always }
在不需要打印的標簽上添加Noprint樣式,在需要換行的標簽處添加PageNext樣式,最后通過調用最基本的Javascript語句window.print()可實現頁面局部打印。
3.3 B/S結構中控制客戶端多個打印機協調工作
網頁打印時始終使用打開本網頁前設置的默認打印機打印,但本系統需要調用pos打印機打印收費小票、調用EPSON打印機打印相片。解決方法是設置小票打印機為默認打印機,打印小票,當需要打印照片時,設置相片打印機為默認打印機后再調新的一頁顯示相片和打印按鈕,實現相片打印機上打印相片,打完照片自動關閉該網頁。最終實現在不同打印機上分別打印不同內容的自動控制。
設置默認打印機代碼:
//設置默認打印機為 EPSON P50 Series
window.onload=function()
{
try
{var nt = new ActiveXObject("work");//alert(2);
var oPrinters = nt.EnumPrinterConnections();
if(oPrinters==null||oPrinters.length==0)
{
alert('當前你的機器暫沒安裝打印機');
return;
}else
{ alert('當前打印機臺數:'+oPrinters.length);
}
var thisPrinter;
for(i = 0; i
{var name = oPrinters.Item(i+1);
if(name == "EPSON P50 Series")
{nt.SetDefaultPrinter('EPSON P50 Series');
alert(oPrinters.Item(i+1));
}
}
}catch(e)
{ alert(e.name + ":" + e.message);
}
}
-->
3.4 用戶角色區分
本系統中操作員無權進行后臺管理,需要數據維護時需要請管理員操作。這里不同的SESSION變量表示用戶角色,當有進入或退出后臺管理時進行相關SESSION變量的檢測和清除,從而實現角色和功能相應的控制。
>> 基于轉化學習理論的教師培訓有效性研究 從經驗學習理論看合作性學習的有效性 皮亞杰學習理論對有效教學的幾點啟示 基于認知學習理論的地理教材分析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高職聽力教學模式探討 基于項目的主動學習理論與實踐 基于自主學習理論的高校自主考試模式的設計與實踐 構建基于泛在學習理論的地理戶外探究學習系統 有意義學習理論下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學的途徑 試述基于教育媒體和情境學習理論的數字化建設的現狀 終身學習理論視域下的數字化學習與個性化學習需求的結合 深度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混合學習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基于泛在學習理論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空中交通管制員理論學習有效模式的探討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習主動性研究與實踐 基于信息加工學習理論下的地理學習與記憶 淺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小學英語教學有效性的啟示 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加強科學教學中概念建構的有效性 構建基于職業導向的有效學習模式 中國傳統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比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陳欽峰. Scorm-Based 適性化網路學習管理平臺之設計[D]. 臺中:臺中師范學院教育測評統計研究所,2004.
[21]Brusilovsky, P., Pesin, L.. Visual annotation of links in adaptive hypermedia[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95 Conference Companion. Denver CO, May 1995, ACM Press, 1995, 222-223.
[22]Brusilovsky, P., Bra, P. D., Eklund, J., etc.. Adaptive hypermedia (panel): purpose, methods, and techniques[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CM Conference on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 returning to our diverse roots. Darmstadt, Germany, February, 1999, ACM Press, 1999, 199-200.
[23]Perkowitz M., Etzioni O.. Adaptive web sites: an AI challeng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ifteen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goya, Japan, June, 1997.
[24]Perkowitz M., 24 Etzioni O.. Towards adaptive Web sites: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J]. Computer Networks, 1999(31): 1245-1258.
[25]林信男. 適性化學習網站之研究:以高中數學為例[D]. 新竹:交通大學信息科學研究所,2001.
[26]曾文良. 適性式學習環境在氧化還原網站之應用研究[D]. 臺中: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2002.
[27]劉建德. 適性化學習系統設計開發與驗證之研究:以網絡法律為例[D]. 臺中:臺中師范學院教育測評統計研究所,2003.
[28]Palincsar, A. S., Brown, A. L..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84(1): 115-117.
[29]Langer J. A., Applebee A. N.. 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 natural language activities[J]. Language Arts, 1984(60): 168-175.
[30]Dyson A..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 concept of change[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990, 16(1): 55-66.
[31]徐椿梁. 鷹架學習理論在專業技術教學的成效分析之研究[D]. 臺北:臺灣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2001.
[32]陳育琳,徐照麗. 同儕鷹架理論對國三學生數學態度影響之探究[J]. 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07(19):141-168.
[33]Linn M. C.. Designing computer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The scaffold knowledge integration framework[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995,4(2):103-126.
[34]Linn M. C., Slotta J. D.. WISE Science[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0,58(2):29-32.
[35]許金山. 混合式數字學習歷程及成效之分析[J].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2006(1):66-84.
[36]Greenfield P.M.. Mind and Media: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Computers and Video Games[M].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37]Hogan K., Pressley M., (Eds.). Scaffolding student learning: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and issues[M]. Cambridge, MA: Brookline Books, 1997.
[38]Clark R.C., Nguyen F., Sweller J.. Efficiency in learning: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to manage cognitive load[M]. San Francisco: Pfeiffer, 2006.
[39]Atkinson R. K., Derry S. J., Renkl A. etc.. Learning from Examples: Instructional Principles from the Worked Examples Research[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 70(2): 181-214.
[40]Sweller J., Van Merrienboer J. J. G., Pass, F. G. W. C..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8,10(3):251-285.
[41]Sweller J.. The worked example effect and human cognition[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6,16(2):165-169.
[42]宋曜廷. 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D]. 臺北: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2000.
[43]Mayer R. E., Moreno R.. A Split -Atten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vidence for Dual Processing Systems in Working Memor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8,90(2):312-320.
[44]Hooper K.. Hypercard: A key to educational computing, Learning With Interactive Multimedia Developing and Using Multimedia Tools in Education[M]. In A. Hooper (Ed.), Apple Computer Inc, U.S., Washington: Microsoft Press, 1990.
[45]Chandler P., Sweller J..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91(8): 293-332.
[46]陳匯芳,范懿文. 認知負荷對多媒體計算機輔助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J]. 信息管理研究,2000(2):45-60.
[47]Dai C.-Y., Han C.-T., Huang Y.-C., etc.. An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Global ICT Standard: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R]. The 13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CCE2009, Taibei, 2009(5): 25-28.
[48]Baron I. L., Kenny D.. 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1173-1182.
[49]Sobel M. E.. Some new results on indirect effects and their standard error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s[M]. Washingt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n N. Tuma, (Ed.),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1986.
[50]Preacher K. J., Hayes A. F.. SPSS and SAS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 mediation models[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2004,36(4):717-731.
An Exploration of IC3 Digital Learning and Test Platform Based on
Global ICT Standard from Learning Theories
DAI Jian-yun1,2, YUAN Yu-xi2, YE Guo-liang³, CHEN Wan-fei2, HAN Chang-ze2
(1. Deps. of A.E.T. and I.E.,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bei 106, China; 2. Dep. of I.E.,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bei 106, China; 3. Kang-Ning Junior College of Medical Care and Management, Taibei 114, China)
關鍵詞:犯罪社會學;實證主義;法治中國
菲利曾是刑事人類學派的代表人之一。他十分重視犯罪的生理因素,承認某種天生犯罪人或精神病犯罪人的存在。但菲利又突破了刑事人類學派的理論,更為關注犯罪的社會因素。其研究由此向刑事社會學派轉向,《犯罪社會學》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一、《犯罪社會學》的主要內容
菲利的《犯罪社會學》的主要內容有三章,分別是:
第一章,犯罪人類學資料。菲利根據犯罪人類學資料,對易于導致習慣性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的個人情況進行了研究。具體地,首先,菲利探討了犯罪社會學的起源。“實證派犯罪社會學的原始名稱源于人類學研究,今天人們依然認為它與“犯罪人類學派”差不了多少。盡管這個名稱已經不適應這一學派(它也重視和調查心理學、統計學和社會學資料)的發展,但推動這一新學科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仍然應當歸功于人類學的研究。”[1]菲利承認犯罪社會學的最早淵源應起始于人類學及犯罪人類學的研究,但同時他又指出,“犯罪社會學家沒有義務自己做犯罪人類學的調查…犯罪社會學使用的只是犯罪人類學的基本的和最不容置疑的資料。”[2]其次,菲利提出了“犯罪人類學資料只適用于慣犯和天生犯罪人”的觀點,并通過列舉大量的實證資料,對他的這一觀點進行了充分論證。
第二章,犯罪統計學資料。根據犯罪統計學資料,菲利對易于導致某些人犯罪的有害的社會環境進行了研究。他首先探討了犯罪統計學的價值。“因為道德和社會現象不同于自然和生物學現象,很難甚至于一般不可能進行試驗,所以在這一領域所進行的觀察最有助于科學研究。統計學就是這類觀察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3]基于此,菲利認為,統計學的價值就在于通過對道德和社會現象進行觀察來推動科學研究。其次,菲利通過對大量的犯罪統計學資料的研究,根據犯罪飽和法則,得出了犯罪社會學的兩個結論,即:主張犯罪具有機械的規律性是錯誤的;迄今為止,一直被認為是救治犯罪疾患最好措施的刑罰的實際效果比人們期望于它的要小。由此,菲利對當時的刑罰制度進行了反思,并提出刑罰的替代措施.
第三章,實際的改革。菲利從實際改良的角度出發,試圖說明刑法和監獄管理怎樣才能取得更好的社會防衛效果。他分別在犯罪社會學和刑事立法、犯罪與罪犯、陪審團、現行監獄制度的失敗、犯罪精神病院等五個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體措施。
二、菲利《犯罪社會學》的價值
菲利以實證哲學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將實證研究的方法引入了犯罪學研究,創立了自己的犯罪社會學理論體系。縱觀《犯罪社會學》全篇,無處不閃耀著實證主義的光輝。
首先 , 《犯罪社會學》以實證的角度認識犯罪
在否定古典派犯罪學的自由意志論即人的選擇決定其犯罪與否的基礎上,菲利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原因觀即著名的犯罪原因三要素相互作用論。他認為,“犯罪是特定生理和心里構成在特定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作用的結果”。犯罪是一種社會現象,只有從實證的角度出發,才能更客觀、全面的研究犯罪。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受到各種因素的支配,因此,犯罪是社會的必然產物,不可能徹底根除。
其次,《社會犯罪學》以實證的方法研究犯罪
《社會犯罪學》以實證主義作為其理論基礎,通過將實證主義的調查方法引入犯罪學研究,而非像以往古典學派的做法那樣,認為罪犯要犯罪所以犯罪,而是通過列舉大量的實證統計資料,運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導致人犯罪的個人情況和社會環境。其一是犯罪人類學資料。這些資料是“從生理學、心理學角度對大量精神錯亂和智力正常的罪犯的直接地、連續不斷的觀察。”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菲利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龍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論,但他同時指出,這些犯罪人類學資料只適用于慣犯天生犯罪人。其二是犯罪統計學資料。犯罪統計學對犯罪社會學就像有機體組織學對生物學一樣,因為在個別因素構成集體組織的情況下,它把犯罪的各種因素作為一個社會現象展現出來。
再次,《犯罪社會學》以實證的態度走上實際的改革之路
在充分列舉并分析了大量的犯罪人類學和犯罪統計學資料之后,《犯罪社會學》進而以實證的態度,從實際改良的角度出發,試圖說明刑法和監獄管理怎樣才能取得更好的社會防衛效果。實證犯罪學派與古典法學派、經濟學派和政治教義學派一起,從各方面研究法學本身的經驗主義。而且,這就是刑事司法制度中的實際缺陷和鎮壓長期無效為什么是實證派的最雄辯的論據的原因。在《社會犯罪學》中,菲利通過提倡實際改革來擴大和加強自己的理論歸納。
三、《犯罪社會學》對于當前中國犯罪學研究及法治建設的價值
自忖我國的犯罪學研究,其真正應起始于改革開放之后,至今也就不過三十年的光景,很多理論仍需借鑒于西方的犯罪學研究成果。可喜的是,隨著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依法治國”的美好藍圖正漸漸清晰。這也為我們的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時代契機。而之于菲利教授的《犯罪社會學》,其對于當前我國的犯罪學研究以及法治建設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及實踐參考價值。
首先,犯罪是一種社會現象,這是《犯罪社會學》的理論基礎。過去,我國學者認為犯罪產生的根源在于階級斗爭,因而是從犯罪的階級本質中去說明犯罪原因的。而通過菲利的《犯罪社會學》,我們知道,犯罪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其中既有罪犯個人的因素,也有自然和社會的因素,且社會因素應該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任何社會都必然存在的,不可能消除。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找到防治犯罪的科學方法。
其次,堅持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是我們在犯罪學研究和法治建設中應一以貫之的新思路。罪犯是人,具有人的一切社會和自然屬性。當然,也有其生理學和心理學上的特征。在對罪犯個人情況的研究上,我們可以借助生物學、心理學的科學知識和方法,在對罪犯的社會和自然屬性方面的研究上,我們可以借助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通過大量的實證統計資料,對其做科學的分析,而不只是為了研究而研究,單純地玩弄文字游戲。當然,對于當前中國的法治建設也是一樣,我們的政策制定者和實施者也應該充分考慮我國的實際犯罪情況,注重實證調查,盡量將自己的決策和施政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實證資料的基礎之上。
最后,針對我國的“重刑主義”傳統和當前的刑法功能擴大化的傾向,我認為,菲利教授在《犯罪社會學》中關于“刑罰的替代措施”以及監獄制度的改革方案于我們有重要的實踐參考價值。實踐已經證明,刑罰并不是防治犯罪的唯一措施,而要真正有效防治犯罪,還需要從其他各方面綜合采取措施。如加快國民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等等。(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譯:《犯罪社會學》[M]. 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第99頁.
【關鍵詞】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實踐教學
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這兩門課程是經管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之一,充分順應當前的經濟發展趨勢,以經濟理論和現實經濟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各種統計計量軟件對現實經濟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更準確地判定經濟形勢和預測經濟發展趨勢,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融合。本文主要思考如何將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的實踐教學相互融合補充,結合漓江學院培養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的目標,以培養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整理、分析統計數據,用各種定性、定量統計方法對經濟現象進行較深層次的分析與預測,進而對經濟學理論進行實踐檢驗的能力。
1.教學目標
1.1基本目標
旨在培養學生在充分理解經濟學相關原理與基本數學知識的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整理、分析統計數據,用各種定性、定量統計方法對經濟現象進行較深層次的分析與預測,進而對經濟學理論進行實踐檢驗的能力。
1.2具體目標
1.2.1理論目標
掌握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和科學的經濟學分析方法。
1.2.2能力目標
實踐調查的設計和實施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理論知識轉化能力;軟件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實際經濟問題的分析能力;領導與溝通能力;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
2.教學依據
時刻圍繞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特色,以“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模式在大一大二從經濟理論和數學基礎方法的講授開始抓,將實踐教學理念貫穿于整個大學教學過程中。在講解基礎理論時強調與現實經濟問題的結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用數字去研究經濟問題的興趣。在大三大四以“重技能、顯特色、強素質”為主。在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的講授過程中,更多地注重如何解析現實經濟問題,如何尋找和整理經濟數據,同時學會用各種功能豐富的軟件進行實證研究。將整個大學課程教育整合成一個緊密的體系,有目的有計劃的灌輸實踐教學理念和執行實踐教學過程。
3.教學思路
4.教學實踐方案
4.1課堂教學實踐
4.1.1環節一:理論教授,思維滲透
本環節主要在大一、大二實施,重點圍繞學生經濟學理論的學習、經濟學思維的培養以及數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結合案例分析、專題研討、角色扮演、調查與訪問等方式進行課堂實踐,逐漸滲透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思維。
4.1.2環節二:理論與方法的整合,將經濟現象具現化、簡單化
本環節主要在大三上學期實施,重點在于讓學生學會將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數字化,同時從數字表現出的關系、特點、變化趨勢中了解和認識經濟發展的現狀。具體從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以統計年鑒所包含的內容以及內在結構特點的分析、數據的測算為主線,針對《統計學原理》課程中包括的內容理論性偏強而實踐性薄弱的特點,以《中國統計年鑒》、《經濟統計年鑒》、《旅游統計年鑒》、《交通統計年鑒》等各類型統計年鑒作為研究的范本,將年鑒的主要模塊、各模塊之間的關系、各模塊包括的主要經濟指標的內容和測算方法以及所反映的經濟現實作為研究案例,有針對性地將課程中涉及的公式、原理對照講解,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所學的不是枯燥的數字、公式和理論,而是一些生動的現實的經濟數據和經濟事實。在講解的同時穿插Excel、SPSS等統計軟件的使用教學,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對統計年鑒的分析,既能讓學生將理論進行實際轉化,也能解決同學在寫畢業論文時關于數據難找難分析的問題。
第二,以實踐調查研究工作所涉及的準備、實施、整理、分析、撰寫報告等環節為基線,結合《統計學原理》的相關章節內容,將整個學習過程分解成六個學習任務,具體有:調查方案設計、調查問卷設計與實地調查、調查數據的統計與匯總、研究對象的歷史數據匯總分析、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撰寫調查報告。同時以學習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和帶動學生參與到課程學習和實踐中,強化學生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自主領悟和學習統計學的有關內容和方法。
4.1.3環節三:實證分析,檢驗經濟理論,分析經濟現象
本環節主要在大三下學期實施,旨在讓學生掌握兩三個計量分析軟件,能夠用環節二中掌握的數據結合計量軟件進行實證分析,進而用實證分析方法檢驗經濟理論、分析經濟現象。
(1)針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在講解理論的同時重點專注于計量軟件在實證研究中的使用,結合現實經濟案例讓學生學會如何用軟件進行計量操作分析,并理解計量結果所表示的經濟學意義,從而將計量結果用于驗證經濟理論,指導經濟實踐。
(2)針對實際運用方面,結合政府、金融機構、公司等所涉及的計量領域,以案例說明、角色扮演、情景設計、專題研討等方式向同學們介紹相關的知識和使用的方法,讓學生在出校門前對本門課的應用領域有所認識。
4.2課后實踐教學
4.2.1課后輔助練習
以學習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和帶動學生參與到課程學習和實踐中,強化學生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自主領悟和學習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的有關內容和方法。
4.2.2暑期實踐調查
組織大二、大三學生在暑期進行實踐調查活動,指導學生將課堂中學習到的理論、方法聯系調查實施的過程,切實在實踐調查中掌握調查工作的準備、實施、整理、分析、撰寫報告等各個環節所涉及到的理論、方法,最終通過調查結果的分析了解、認識某個現實經濟問題,學會如何將理論見諸于實踐。
5.實踐教學效果的評估
課程評價是保證理論和實踐性課程實施質量的的一個重要方面,介于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實踐性較強的特點,計劃改革傳統理論考試模式,設計創新性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用按工作任務的學習過程進行考核,并根據學生寫的學習實踐日記進行平時成績的考核,其成績納入總成績,結課后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在成果展示匯報時,每個學生們走上講臺,通過演講的形式,把調查與統計分析的工作過程展示給大家。考核沒有統一答案,通過學習成果的評價表,學生自評、互評,學生參與評定成績的做法,可以更加公正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及教師教學的質量。具體評價指標有:第一,調查問題、對象選擇的新穎、時效性;第二,調查實施方案的完整性;第三,調查問卷設計的合理性、規范性、科學性;第四,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第五,實踐調查參與的主動性及貢獻;第六,調查團隊協作能力;第七,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第八,Excel、Eviews、SPSS等軟件的操作能力;第九,數據的總結分析能力;第十,文字的組織和文章的撰寫能力;第十一,成果匯報的現場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真.計量經濟學——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的結緣[J].科技與經濟,2006(13):16-18.
[2]鄭紅玲.對經管專業統計學實踐教學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1(11):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