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統文化與法治

      傳統文化與法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文化與法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統文化與法治

      傳統文化與法治范文第1篇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育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據筆者調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文化育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形式相對單一提到傳統文化教育,有人理解就是穿漢服或者誦讀國學,這種認識太過狹隘。兒女能不能給父母洗腳呢?肯定是能的,但是給父母洗腳更能培養學生對“孝”的認識嗎?或者說“孝”就只有洗腳這類行為表現嗎?我想這就是將“孝”文化的內容窄化了。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念,與學生生活結合,創造更為廣闊的教育場域。2.學生缺乏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歷經時代變遷最終沉淀下來的文化精髓,蘊含著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所以,實踐是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比如學習中國結制作、書法藝術等文化精華,這都需要學生動手實踐,但是當前文化育人中明顯缺乏實踐機會。3.缺乏現代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育人,并不意味著事事泥古、回歸古代,而是應該古為今用,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髓充分理解學習之后,用以指導現代化建設和學生新思維的養成,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思政素養。但是在當前的文化育人中,不少人缺乏這種現代化意識,教師教學傳統文化時停留在學習古代文化的層面或者簡單附著于愛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層面,缺乏與國家發展新時期結合的內容,使得其文化育人的作用被削弱。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育人中的促進途徑

      1.加強宣傳教育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工作,要讓學生從學習層面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性,確保相關宣傳報道能夠自上而下被宣傳和執行到位,讓學生能夠對于傳統文化的留存保持危機意識。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優美的校園育人環境,體現了一個學校文化的積淀和底蘊,不僅能對學生學習、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調劑作用,而且對學生規范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全面素質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在校園圍墻上設計制作關于傳統戲曲的宣傳版面和關于文字演變的宣傳版面,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2.改進教學方式道德與法治教材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感受家鄉文化,關心家鄉發展》中,第10課《我們當地的風俗》和第11課《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圍繞家鄉的風俗和民間藝術講述家鄉的傳統文化,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優良風俗和令人驕傲的民間藝術,為家鄉的傳統文化自豪,從而保護、繼承、發展家鄉的傳統文化。為了更好地開展這兩課的教學,教師可以課前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關于“風俗”和“民間藝術”的調查,設計探究單,指向課堂學習的重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收集資料,為課堂互動打下堅實的基礎。課堂上,學生在活動“成長風俗談”中講出生風俗、滿月風俗,并用圖片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喜蛋、胎毛筆等。這些互動可以讓學生了解當地和成長相關的風俗,明白這些風俗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愿,是“愛幼”的體現。3.加強學生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要避免單純的說教,應以學生為主,調動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準備、教學過程、課后拓展等環節,在各類活動中通過切身體驗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自覺將其傳承下去。例如,在講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15課第三課時《大家一起過春節》時,我們可以積極營造節日氛圍,讓孩子們感受年味兒。我們可以把課本上的“提問環節”變成“展示環節”,讓孩子們回家搜集有關春節的習俗,并親自動手做一做,來到課堂上展示。有些學生發揮自己的書法特長,親手書寫春聯;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嘗試著自己包餃子;還有一些學生發揮美術特長,巧手制作出形狀各異的燈籠……大家把自己動手實踐的場景拍成照片帶到課堂進行展示,并分享自己對于年味兒的體會,進一步增強了對春節的理解與認識。4.豐富教學手段傳統思政教學多以說教為主,老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乏味,因此要增強教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可以多采用小品、視頻教學、情景模擬、辯論賽、小組討論、學生表演等形式。這些教學形式一方面增強了教學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綜上所述,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是我國文化自信建設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踐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學生思政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盡管還存在著不足,但是只要加強宣傳教育、改變教學方式、增加學生實踐、增強教學的豐富性,就能夠有效提升文化育人的質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作者:趙曉蕾 單位:許昌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傳統文化與法治范文第2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發展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重要動力,在歷經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中華民族在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中與現代文明保持著協調,保持著統一性與民族性。在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中,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在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同時,也能夠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改善[1]。總體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中,需積極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

      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傳統文化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文化內容,五年前的文化成就了現代文明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知識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一)傳統文化能夠培養大學生自強不息的情懷

      對一個民族而言,民族精神是至關重要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強調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同時,將人的氣節以及品質看做最為主要的文化精髓。其中,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陽剛之氣,能夠鼓勵人們樹立堅強的品質,能夠在人生旅途中奮勇前進。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各種類型對整個社會具有推動作用,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理論性與指導性。

      (二)能夠培養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

      眾所周知,在傳統文化中,民族精神對國家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傳統文化中最為主要的特點便是追求和諧,其中,和諧并不是簡單的協調,并且也是一種理想境界,一種狀態,是一種對事物的包容力與滲透力[2]。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將中華民族與其進行有機融合,能夠幫助廣大學生形成遠大的理想。

      (三)能夠培養大學生天下為公的意識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便是整體意識,這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當前大學生所追求的基本目標。要想培養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那么需要培養大學生天下為公的整體意識,積極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使命感,實現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思想,從而促使大學生從整體利益以及國家禮儀角度出發,具備天下為公的情懷。

      二、現階段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傳統文化沒有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銜接

      現如今,中華傳統文化在積極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出現兩種銜接問題,其一是機械融合問題,其二是過度轉化問題[3]。對于前者而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在將傳統文化深入其中的時候,往往報以“拿來主義”的態度,甚至對傳統文化不甚了解。這樣一來,便無法進一步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有效性,并且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當代大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另外,對于后者而言,在受到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利用傳統文化的方式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會導致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畏懼感日漸式微。此外,現如今社會中經常會出現惡搞傳統文化以及戲說傳統文化的現象,這樣一來,在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發展中會導致傳統文化教育出現失真的現象。

      (二)教育模式對傳統文化教育產生阻礙作用

      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的沉淀而形成的,在對其進行傳承的時候,要充分開率到社會環境以及歷時因素。現階段,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很多教育者會充當“中介人”的角色,并且會采取傳統的“說教式”模式作為主要的教育方式,這種只注重傳統文化灌輸以及情感說教的模式,會導致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歧義,并且會出現“走形式、擺樣子、拼噱頭以及爭榮譽”的現象,這種教育模式不僅無法對學生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產生影響,并且也會導致大學生內心產生抵觸,難以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甚至讓廣大大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

      (三)網絡文化的興起導致傳統文化教育過于滯后

      現如今,在社會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中,網絡文化逐漸興起,這種情況不僅為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創造了新的文化平臺,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各種不良文化的出現。其中,網絡文化中會帶有各種糟粕,而大學生作為網絡文化的主要接受群體,對網絡文化具有一定的好奇,如果無法及時的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引導,那么則會出現各種不良信息。此外,在網絡文化興起的同時,我國傳統文化教育方式過于滯后,甚至部分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質疑,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無法體現時代的發展與變革。

      三、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有效對策

      正如上文所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并且其中所涉及到的內容以及底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性。因此,需要積極探索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所帶來的作用,對其中融合發展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

      (一)積極尋找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最為主要的內容便是具備文化自覺意識,保證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形成一種相得益彰的聯系,充分利用傳統文化中的資源優勢,將教育效果進行提升,此外,還要將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政治素養、道德品質、人格修養以及愛國情懷進行融合,在利用理論闡述、典故介紹等方式中,促使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有多認識[4]。當然,還要讓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具備敬畏感,不會因為各類“惡搞”、“解構”等現象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變化。

      (二)積極創新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尊重,并且要使用平等的雙向互動交流。大學生作為情感豐富的人,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因此,需要積極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積極扮演“中介人”的角色中,要避免利用死板、生硬的方式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傳遞[5]。其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選擇,從根本上激發起當代大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其中,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要采用靈活以及多樣的方式,盡可能的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進行發揮,此外,還可以利用朗誦會、競賽等活動將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傳授。

      結語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歷史,不僅是社會歷史的沉淀,并且也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在新時代中,要積極將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并賦予它新的活力,進一步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詩成.論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8,11:134-135.

      [2]遲成勇,吳錦旗.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5:54-58.

      [3]遲成勇,吳錦旗.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03:62-68.

      傳統文化與法治范文第3篇

      [關鍵詞] TRIPS協議;傳統文化;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 G7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6-0012-03

      由于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的反對,《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協議)中并未包含有關傳統文化的相關定義及保護的具體范圍。目前在TRIPS中關于傳統知識的討論、給予的概念也是狹義上的,其討論的傳統知識是可以產生新的技術發明的傳統知識,而且現行專利制度并不是將專利授予傳統知識本身,而是基于傳統知識的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二次發明。TRIPS協議保護的知識產權范圍主要包括版權、商標權、地理標識權、專利權、工業設計、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拓撲圖)、對未披露信息的保護以及對協議許可中限制競爭行為的控制,而對于TRIPS中有關傳統文化與傳統知識的討論主要集中于第27條第3款(b)項第二句,該條款并不直接包括傳統文化或是傳統知識,而是關于植物新品種的保護。在2001年《多哈宣言》的第19段,就將TRIPS協定第27條第3款(b)項的審議由植物品種保護擴展到TRIPS協定與CBD的關系、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并且明確了傳統知識是新一輪貿易談判的優先考慮議題之一。TRIPS協議第二部分第一節“著作權及其相關權利”第九條第二款明確規定“著作權保護應延伸到表達方式,但不得延伸到思想、程序、操作方式或數學概念本身。”也就是說,TRIPS協議旨在保護各種“智力創新”,而不涉及“智力源泉”(包括傳統文化)。WTO的知識產權制度建立在智力成果獨創性或首創性之上,即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必須是新作品、新技術、新知識。歐美文化在知識產品的現代化生產和傳播中,以各種“智力創新”的形式得到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周延保護;與此相反,傳統文化,包括傳統工藝、民間傳說、土著禮儀及地方視聽表演藝術等,則因為是世代傳承的(不符合原創性要求)、依附部族的(不具有個人主體特征),無法適用著作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保護。

      二、TRIPS協議中傳統文化保護的相關利益平衡原則

      (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利益的平衡

      TRIPS協議簽定主要是由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推動的,其中的“游戲規則”也是由大多數發達國家制定,滿足的是發達國家的利益。一個國家知識產權的發展狀況與該國的經濟、科技以及文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科技、文化發展水平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TRIPS中的知識產權強保護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極為不利,存在嚴重失衡現象。從表面上看來,TRIPS協議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互相協商談判之后制定的,但實際上,這貌似“公平”的協議中存在著諸多的“不平衡”。

      TRIPS中并未具體規定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但是卻包含有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相關彈性條款。TRIPS協議的第一部分“一般規定和基本原則”中的第七條為“目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實施應有利于促進技術革新、技術轉讓和技術傳播,有利于生產者和技術知識使用者的相互利益,保護和實施的方式應有利于社會和經濟福利,并有利于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在這一條款里,明確說明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實施應有利于生產者和技術知識使用者的相互利益,并且有利于權利和義務的平衡。據此,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的發展中國家相當于“生產者”,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生產或是再創造并取得利益的發達國家就相當于“使用者”,在發達國家使用來自于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應采取相應合理的措施達到雙方利益的平衡,而不是肆意使用傳統文化資源進而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發達國家卻利用其發達的科學技術水平提取來自于發展中國家的動植物遺傳基因,以達到滿足自身商業利益的目的。發達國家的一些公司在開發土著居民的土地時,先開發原料,然后對這些天然資源進行所謂的“提純”或加工,將其視為“發明”,并宣布他們對這些發明擁有知識產權。發達國家通過運用發明權利,直接或間接占有土著居民的生物資源或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其行為非但沒有得到發展中國家的事先同意,而且并未給予發展中國家任何的經濟補償,極大地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這其中有關生物剽竊的案例數不勝數,在馬達加斯加熱帶雨林中,有一種具有獨特遺傳性狀的稀有長春花植物,這種植物可以作為藥物用來治療某些癌癥。根據從紫長春花屬植物中提取的長春花堿和豌豆堿制造的藥品,對治愈何杰金病和小兒淋巴細胞白血病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據此,美國禮來制藥公司(Elililly)把它開發成為藥物,并從中獲取了巨大的利潤——僅在1993年銷售額就達1.6億美元,每年從這些藥品中盈利上億美元。而馬達加斯加(這些紫長春花屬植物來源地)卻沒有從中得到任何的利益。

      (二)傳統文化創作傳承人與改編者、使用者、傳播者利益的平衡

      這里提到的傳統文化創作傳承人不是上文中提到的傳統社區或是傳統部族,因為之所以將傳統文化資源的來源地定為傳統社區或是傳統部族,是由于很多傳統文化資源是經過世代流傳下來的,因此無法確定其真正的創作時間或是具體的權利歸屬,在這種情況下的傳統文化資源處于公共領域,因此可以將政府或是傳統社區、傳統部族看作是該傳統文化資源的權利所有人。而本文提到的傳統文化創作傳承人是可以確定的權利所有人,也就是說,有一些傳統文化資源是可以確定其權利歸屬的,比如有些傳統技藝或是一些傳統中醫藥配方是由擁有該技藝或是知曉該配方的家族世代相傳的,那么這些家族的后代便可以看作是傳統文化資源的傳承人。

      傳統文化在經過改編后是否產生了新的文化類型,是否就可以否認該傳統文化資源傳承人的權利與利益?筆者認為,雖然經過改編的傳統文化和原始的傳統文化之間產生了很大的不同,但是經過改編的文化是基于原始的傳統文化才產生的,因此不可否認傳統文化傳承人對此利用的貢獻,經過改編的傳統文化可以產生新的文化形式或是文化類型,但這并不妨礙傳承人聲明其對此傳統文化的權利。改編者在對確定了該傳統文化資源歸屬的傳統文化進行改編前,應先征得該傳統文化傳承人的事先同意,通過雙方達成合意的方式取得同意后方可對此傳統文化進行改編。在改編的過程中,改編者不應作出任何損害原傳承人精神利益的舉動,也就是應保持對該傳統文化資源的最大限度的尊重,也就是注重經濟利益與精神利益的雙平衡。

      傳統文化資源在被商品化之前,其經濟利益十分有限,主要體現的是精神價值而不是經濟價值,而通過產業化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后,就能體現其社會效益,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文化傳承人可以同意他人對其所傳承的傳統文化資源的正當合理的利用,并且從中獲取報酬。這既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持續發展,又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其財產權。在傳統文化傳承人許可使用過程中,傳承人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應當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兩者的利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既要嚴格保護傳承人的利益,又要顧及使用者的效率以及社會公共利益。

      三、代表性國家對TRIPS中相關彈性條款運用的范例

      (一)對TRIPS相應彈性條款的解讀

      彈性條款,又被稱為靈活性條款,是法律規范中具有“彈性、靈活性”的條款,它大量存在于國內法規范和國際法規范中。國內法規范中的彈性條款一般是指沒有明確規定行為模式或后果的法律規則,法官在適用該條款時有自由裁量權,適用時既可以作擴大解釋也可以作縮小解釋。國際法規范中的彈性條款,是因為條約的締結過程中締約方之間存在的矛盾和沖突難以協調,但為了達成協定,談判各方在利益平衡基礎上達成的妥協結果。彈性條款是國際條約談判、簽訂和履行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技術性和策略性手段。

      所謂的TRIPS彈性條款是指TRIPS協議中為各成員方設定相應自,成員方可以以自身的方式對其進行靈活性解釋和實施的條款。TRIPS彈性條款是為了平衡WTO成員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協調各成員方不同的國內知識產權制度而產生的,尤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知識產權保護程度不協調。如上所述,發達國家一直在推動國際上的知識產權強保護,而由于經濟發展與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如果在國際范圍內實施知識產權強保護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有諸多的不利因素,尤其是在TRIPS協議中,很多規定都是由發達國家推動制定的,TRIPS協議中甚至沒有對于傳統文化和傳統知識的明確保護。在此狀況下,就需要發展中國家積極尋找TRIPS協議中的彈性條款并加以利用,來實現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二)代表性國家對TRIPS中彈性條款的靈活運用

      在利用TRIPS協議的彈性條款方面,發展中國家印度和巴西一直是處于“先驅”地位,為利用彈性條款做出了大量的努力,相對落后的非洲國家也有著歷史教訓和經驗,主要是傳統知識與遺傳資源保護方面。譬如,巴西對于TRIPS協議中的彈性條款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強制許可方面。專利的強制許可是為了解決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平衡問題,專利藥品的費用高昂導致很多貧窮落后的國家不斷提高研發藥品的成本費,使國內財政陷入嚴重的困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巴西政府運用了TRIPS協議中的彈性條款,設置了完備的強制許可制度。印度對TRIPS中彈性條款的運用主要集中在平行進口方面,為了本國利益,印度政府充分利用TRIPS協議彈性條款,利用TRIPS中第6條有關權利用盡制度設計由本國自由選擇的原則,制定出了最適合其利益的平行進口制度和相關出口規則,達到其預期的目的。

      再如,非洲的突尼斯以及非洲知識產權組織。突尼斯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立法的形式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的國家,突尼斯在其1966年《文學和藝術產權法》中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了相關的規定,并確立了以版權保護的模式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由相關部門與機構對使用民間文學藝術的主體進行收費管理。1976年3月,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共同幫助之下,突尼斯制定了《突尼斯著作權樣板法》,該法也獨立地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了保護,由于整個立法中有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兩個國際性機構的參與,這一法規的出臺使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進入到國際視角,具有里程碑的意義。1994年突尼斯對其《文學和藝術產權法》進行了修改,使民間文學和藝術的保護更趨完善。非洲知識產權組織于1977年3月在班吉召開會議修改《利伯維爾協定》,并通過了《班吉協定》,簽字國為喀麥隆、中非、加蓬、象牙海岸、毛里塔尼亞和布基納法索、乍得、剛果、貝寧、多哥、尼日利亞、塞內加爾。1984年馬里加入這一組織,共有成員國13個。《班吉協定》由本文部分和9個附件組成,其中附件7以“著作權與文化遺產”為標題對民間文學與藝術進行了規定。非洲作為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各種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亦是層出不窮,《突尼斯著作權樣板法》和《班吉協定》的出臺,對于整個非洲地區的文學藝術的保護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對我國運用TRIPS協議相關彈性條款的建議

      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后,意味著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必須達到TRIPS規定的最低標準要求,遵守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同時,也應注重自身利益,不能忽視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社會公共利益,一味追求對協議的嚴格高標準的實施。雖然目前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有了長足發展,基本上與國際標準相一致,但我國科技水平基礎薄弱,傳統知識產權意識欠缺,TRIPS協議還是會給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帶來一定壓力和挑戰。中國是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的文明古國,因此如何在國際范圍內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一直是亟待解決的難點之一。目前我國應充分利用TRIPS協議中的彈性條款來保護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

      一是應充分理解把握TRIPS協議中的彈性條款。TRIPS協議中規定了各國應該采取“適宜的方式”來規制本國的知識產權保護,而TRIPS中并未明確說明“適宜的方式”的具體形式,因此我國可以采取對保護我國傳統文化有利的措施來對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加以規制。例如采取事先同意機制、利益平衡機制以及披露傳統文化資源來源地機制等。TRIPS中還規定了利益平衡機制,比如對于生產者和技術知識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對于這一點,可以將之轉換成傳統文化來源地與傳統文化資源使用者之間利益的平衡對其加以規制。還有防止知識產權權利濫用的原則,我國立法可以利用這一點對于其他國家盜用我國傳統文化資源加以規制。

      二是應積極參與TRIPS協議多邊談判。一方面,中國要積極參與多邊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制定,使其更適合中國自身的發展狀況。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需要保護,不僅要在國內法上加強保護,而且要在國際上爭取多邊保護;另一方面中國應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的區域合作,增強在多邊貿易體制中的談判地位和發言權,改善貿易大國操縱多邊貿易體制決策程序的局面。中國不應一味地指責和抱怨國際知識產權強保護的不公平性,而應努力提高中國自身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將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納入到TRIPS協議中。只有對傳統文化的國際化予以知識產權保護,才能有效實現本土傳統文化資源權利人可持續性有競爭力的財產利益及精神利益。

      [參考文獻]

      [1]馮曉青.南北知識產權保護:利益失衡及其利益平衡之重構[J].吉首大學學報,2005(3).

      [2]古祖雪.基于TRIPS框架下保護傳統知識的正當性[J].現代法學,2006(4).

      [3]黃玉燁.知識產權利益衡量論——兼論后TRIPS時代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新發展[J].法商研究,2004(5).

      [4]李明德.TRIPS協議與《生物多樣性公約》、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的關系[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5]林鴻.論傳統知識利益分配的實現模式[D].廈門大學,2006.

      [6]呂炳斌.TRIPS協定中的傳統知識問題——專利視角的探討[EB/OL].國際經濟法年會論文系列..

      [7]孟云鳳.TRIPS彈性條款的解釋及其國內實施[D].廈門大學,2009.

      [8]師華.從TRIPS協議彈性條款談起[J].政治與法律,2003(5).

      [9]吳漢東.論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為對象[J].中國法學,2010(1).

      [10]肖婷.劉華鋒.透過TRIPS協議看傳統知識的國際保護[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3).

      [11]葉盛榮.李旭蓮.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的博弈策略——基于知識產權之利益平衡機制[J].中國發明與專利,2008(12).

      傳統文化與法治范文第4篇

      關鍵詞:校園文化活動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 課程教學

      校園文化活動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性質雖然不同,但指導思想與教育目標卻是一致的。本文在探析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影響的基礎上,對加強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的策略進行分析和探索。

      一、《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分析

      1.1《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是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產物,是一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一門充分體現素質教育觀的課程。[1]是一門理論與經驗相結合,重視實證性研究的課程。[2]教育部辦公廳[2007]7號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現階段作為公共課,既強調職業在人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通過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努力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在大學生成長、成才、成人與就業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2《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產生的背景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在西方國家開始并發展,上世紀20年代傳入我國,90年代《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作為一門新課程在各高校日益發展并逐步完善起來。教育部辦公廳[2007]7號文又頒布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對課程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管理與評估做了明確要求。《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學科建設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1.3《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育部辦公廳[2007]7號文已明確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三個層面的目標:“態度層面:通過本課程教學,大學生應當樹立起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念,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相結合,確立職業的概念和意識,愿意為個人的生涯發展和社會發展主動付出積極的努力。知識層面:通過本課程教學,大學生應當了解職業發展的階段特點清晰地認識自己、職業特性以及社會環境;了解就業形勢與政策法規;掌握基本的勞動力市場信息、職業分類知識及創業的基本知識。技能層面:通過本課程,大學生應當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與管理技能、生涯決策技能、求職技能等,并提高各種通用技能,如溝通、問題解決、自我管理、人際交往技能等。”《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力求實現既定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是教學內容空泛刻板。目前高校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內容存有大而空、偏理論、脫離學生實際的現象,學生未真正體會到《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性,沒有深入參與其中。

      其次是教學形式單一死板。受不同因素影響,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目前仍是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所主要運用的教學形式,未能采用以豐富學生直接經驗、促進學生行為改變為目的的教學形式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培養,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其知識運用能力的鍛煉。

      二、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的影響

      組織文化的知識對我們將要制定的教育和生涯決策的類型有很重要的影響。除了探索職業和工作描述,就業決策肯定受到我們對組織文化知覺的影響。[3]校園文化活動有效開展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有重要意義。

      2.1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指個人為了實現生涯目標而對自身的性格、興趣、能力、社會資源等進行綜合分析,形成對自身客觀認識和評價的行為過程。[4]未上《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之前大多數學生缺乏對自己性格、興趣、技能、理想和價值觀等的認知。課程教學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自我認知,學生會盡可能清晰、準確、豐富地思考自身,系統地對自己的特點進行分析,發現真實自我。

      2.2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校園文化活動多種多樣,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滿足學生不同的自我訴求。學生將學到得理論知識運用到校園文化活動中,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其職業素養。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生不僅需要專注專業知識的學習,更應注重鍛煉各方面的能力。《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施實踐教學既是課程本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又是現實的需要。

      2.3促進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覺行為

      校園文化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培養能力的實踐平臺,學生多參與活動能夠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深入理解所學理論觀點、消除理論學習中遇到的困惑,進而驗證教學闡述的觀點。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中所學的理想化內容逐步落到實處,促進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覺行為。

      三、加強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策略

      3.1支持學生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培養職業素養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與校園文化活動雖然性質不同,但其指導思想與教育目標卻是一致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師要減少理論性教學內容的比例,訓練學生實際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多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能動性。

      2.以專業為核心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把校園文化活動與專業發展和職業技能拓展結合起來,指導學生了解本專業發展前景及對應的職業發展狀況,引導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體驗方式獲得職業技能、職業素質。

      3.轉變傳統校園文化活動理念,使學生活動的開展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實踐教學相配合

      校園文化活動作為就業實踐平臺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實踐教學的開展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去消化、鞏固課堂教學中已掌握的就業理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從事就業活動所需的就業知識、就業技能,增強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執行能力,促進就業目標的順利實現。

      校園文化活動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相結合,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質量、校園文化活動的效果都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鴻宇.《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建設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9):111

      [2]陸志榮,鄧云曉.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學的發展構想[J].理論縱橫中國成人教育.2009(12):22

      傳統文化與法治范文第5篇

      1. 在活動中讓學生走近傳統文化。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小學生只有積累大量的傳統文化,才能充分地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改變自己的言行。我每天利用晨讀、午讀時間帶領學生學習,誦讀、積累國學經典,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又根據一年級不留家庭作業的特點,為學生安排了回家背誦國學經典的任務,第二天利用晨讀午讀時間溫習,課前5分鐘再鞏固。一年級兩個學期他們就背完了《弟子規》和80余首古詩,真是不可小覷!

      在每學期的班級誦讀展示活動中,我以吟唱、表演、快板、分角色誦讀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求理解,只求熟讀”,讓他們在樂中學,玩中學,學得輕松,學得愉快。他們背誦的速度越來越快,記憶的內容越來越多。就連家長也鼓勵孩子多學習傳統文化,在家陪孩子學《古詩》、《三字經》、《論語》、《弟子規》等國學經典,并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親子誦讀活動,這樣一來,傳統文化與學生形影不離,陪伴他們成長。

      2.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幼兒養性,童蒙養正”,開展傳統文化學習,是奠定孩子一生道德品質的根基。可是學生受年齡,個體差異的影響,對所學習的傳統文化的接納和理解也不盡相同。如何能讓傳統文化真正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轉化成他們的一種優秀行為,那就要讓傳統文化與學生心靈相通。我嘗試著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滲透傳統文化,讓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例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看電視》一課我結合一家人看電視互相謙讓的情景,利用《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教育學生尊重父母,關心父母,用傳統文化指導著學生學會孝敬父母。

      3. 結合語文綜合實踐課滲透傳統文化。為了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積累的傳統文化,讓他們在成就感的驅動下更加積極地學習傳統文化,我在語文綜合實踐課上開展了傳統文化教學。我結合班級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情況,獨立思考,設計了“‘學傳統文化,做文明人’語文綜合實踐課”。以知識競賽的形式幫助學生復習背誦過的《弟子規》,并結合應用讓學生深入了解其內涵。雖然我沒有細細地給學生講過其中的含義,但學生卻能根據提示語找到相關《弟子規》的內容,真是神氣。著名語文學家王力先生說過:“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這里所謂的“法治”,講究的是規律和邏輯,大都通過“教”去認識和把握;所謂“人治”,講究的就是自覺感悟,重要的是學習者的反復練習。所以,從根本上說,學中國語言是可以少教或者不教,可以“無師自通”的。可見,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大量地讀,熟讀成誦,而后就會收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亚洲影视自拍揄拍愉拍|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 亚洲综合激情六月婷婷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国产综合亚洲专区在线|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 亚洲精品狼友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婷婷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 亚洲v高清理论电影| 亚洲韩国—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色丰满少妇高潮18p| 国产亚洲一卡2卡3卡4卡新区| 激情小说亚洲色图|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色五月五月丁香亚洲综合网| 亚洲中久无码不卡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产v特级毛片| 亚洲一本一道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中文无码| 亚洲日韩精品射精日|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国产91在线|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