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統計學相關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血同型半胱氨酸; 血壓; 心血管病
中圖分類號 R5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7-0015-0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elderly.Method:From Jan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434 elderly people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in which 218 m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elderly as a test group,216 non-cardiac surgical elderl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s a control group,and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fasted for blood check, their blood pressure,carotid artery thickness and Hcy relevant circumstance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lt:The test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thickness and blood homocysteine(Hcy)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the test group with highe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wo groups(P
【Key words】 Homocysteine; Blood press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irst-author’s address:Changle Hospital,Changle 3502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7.008
心血管疾病是循環系統疾病的一種。循環系統指的是在人體內負責運送血液的組織和器官,主要有心臟和血管等,血管可分為微血管、靜脈血管和動脈血管,心血管疾病可以分為慢性疾病和急性疾病,并且與動脈硬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病因根源有著極大的相似性,所以在預防或者治療方案上也是有相同原理的。高血壓是一種多發性心血管疾病,存在明顯的血壓過高是其特征,高血壓是多種疾病的引發性根源,常見的卒中、心臟病、血管瘤、腎衰竭等疾病,都是以高血壓為源頭而引發的,動脈壓升高是高血壓的代表性的特征。高血壓引發的癥狀除了上述描述的特征之外,一系列的并發癥狀也會隨機出現,尤為突出的是心血管疾病,甚至是腦癱,以及腎功能衰竭等癥狀,這些疾病都是不容小覷的。遺傳和環境引發高血壓,高血壓患者應該及時的服用抗高血壓藥,保證收縮壓以及舒張壓的正常水平,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的多發人群是老年人,對其心臟、腎臟、腦部等器官損傷最為嚴重,持續的血壓升高加速各臟器功能的衰竭,其中原發性高血壓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險因素。研究表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老年人血壓及心血管病具有相關性,但尚未有大樣本資料提供支持[1]。本研究對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老年人血壓及心血管病的相關性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34例老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將216例非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作為對照組,將218例符合診斷標準和原發性高血壓臨床癥狀的老人作為試驗組,試驗組男110例,女108例,年齡55~78歲,平均(63.5±4.3)歲,病程1~15年,平均(6.5±4.3)年,對照組女104例,男112例,年齡53~81歲,平均(61.5±4.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心肌梗死、精神病、繼發性高血壓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其他患者。
1.2 方法
分別對兩組老人進行空腹靜脈血檢,并對采集血液標記無誤,采用多普勒超聲儀對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進行檢測,檢測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對患者血壓情況進行測量[2]。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患者血壓、頸動脈中膜厚度及Hcy相關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本試驗中所涉及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采用Pea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P
2 結果
2.1 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與頸動脈內膜厚度
對照組Hcy水平與頸動脈內膜厚度與試驗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血壓情況
試驗組患者的舒張壓與收縮壓比對照組患者高,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Hcy與老年人血壓及心血管病的相關性分析
Hcy與老年人血壓及心血管病發生率關系密切(P
3 討論
老年高血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血壓持續升高是其顯著臨床特征,嚴重損害著老年人的心臟、腎臟、腦部等器官,加劇各臟器功能的衰竭,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其中原發性高血壓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險因素,容易導致動脈硬化及左心室肥厚,占高血壓患者的1/3,對靶器官的功能及結構造成嚴重影響。大量數據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cy)對高血壓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同型半胱氨酸(Hcy)已經成為了心血管疾病的關鍵性信號。在正常的情況下,血同型半胱氨酸在體內能夠被有效的分解并且吸收,分解后的濃度水平正合適人體各種生理功能的需求,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但血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種含硫較為豐富的氨基酸,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在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中間產物[6]。因此,在作用上相比于原始氨基酸的作用要突出。當由于各種原因,血同型半胱氨酸發生突變,濃度在體內劇增,就演變成了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簡稱高血同。高血型半胱氨酸是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根源。在醫學臨床上將血同型半胱氨酸規定為一項重要的人體健康指標。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顯升高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警報,血同型半胱氨酸的濃度升高可能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心血管、高血壓等疾病,一般來說,高血壓患者無任何非常明顯的體表特征表現出來,這屬于早期患者[3]。但是不要認為沒有癥狀就是沒有風險,如果及早的發現了高血壓的癥狀,不要懈怠,其實這是潛在的危險。發現病癥就要及早的就醫,接受治療,以防病情的延誤[4-6]。就診時嚴格聽從醫生的安排,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控制住現階段的病癥。患有高血壓,但是忽視治療的人群,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后期的并發癥狀表現不同,有些人會出現心衰、腦出血等嚴重病癥,有些人會在劇烈運動后導致直接性的休克,后果極其嚴重。所以,只要診斷為高血壓病,都應該認真治療。不僅如此,它還可能使還原型谷胱甘肽的合成與功能受到嚴重的影響,對身體的各項功能會產生負面作用,阻礙身體的各項器官的正常運行。目前針對高血型半胱氨酸醫學上采用了兩種治療辦法。一種是服用葉酸,長期服用會導致白血病、關節炎等疾病[7]。另一種為基因檢測下的精準用藥。為了有效地的維持血型半胱氨酸濃度的正常水平,應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積極的參加社會體育活動,增強自身的免疫功能,以清淡飲食為主,多食用瓜果蔬菜。
參考文獻
[1]李建華,楊文東,王其國.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 [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2):227.
[2]伍先亮,傅廣,馬麗霞,等.依那普利葉酸片對中青年H型高血壓患者血壓和血壓變異性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6,26(2):134-138.
[3]孫亞蒙,陳鶯,林巖,等.卒中和短暫性缺血發作患者的卒中預防指南: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卒中協會指南[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4,11(2):61-112.
[4]代青湘,許慧寧,王紅心,等.不同生活環境藏族脂代謝的特點及與PON1、ox-LDL的關系[J].青海醫藥雜志,2014,44(11):1-4.
[5]李菲,李志紅,郭淑芹,等.老年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對代謝綜合征及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4,22(11):1118-1122.
[6]畢佳佳,張思韻,羅雯媛,等.深圳市青年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他臨床指標與MTHFR C677T基因的多態性[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42):6871-6877.
【關鍵詞】 焦慮;抑郁;自我概念;對比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4-0313-03
Correlative Research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Among Students in Different Study Stages/ZHUANG Ying*, LI Meng-di, TAO Fang-biao, et al. *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233030),Anhu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s among students' degree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in different study stage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 college students, senior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Bengbu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SAS, SDS and SES.Results There were extremely remarkable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students' degree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P<0.01); and the difference was remarkabl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P<0.05 or P<0.01). The degree of self-esteem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this correl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degree of self-esteem.Conclusion The degre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llege students evidently. The higher degree of students' self-esteem, the higher degree of anxiety. The degree of anxie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esteem obviously. The degree of female student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Key words】 Anxiety;Depression;Self concept;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21世紀被稱為“焦慮”的時代。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 人際關系的冷漠,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感到擔憂、害怕和焦慮。焦慮情緒在人群中的泛化呈上升趨勢[1]。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輕度焦慮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適度的焦慮對學習和工作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過度焦慮就會引起不良的后果。自尊是個體對其自身價值的認知評價,自尊受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等因素的共同影響。自尊是自我認識的核心,是個體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潛在動力,是對理想自我(ideal self)與實際自我(actual self)間差別的態度,最終表現為個體對實際自我是否接納(即自我接納)[2]。為了解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焦慮、抑郁、自尊水平,分析三者之間的相關性,以便為制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參考,筆者進行了本次調查,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蚌埠地區分層抽取2所大學、4所城市中學(師資力量較好的中學1所,中等的2所,差的1所),3所農村中學(好、中、差各1所)。再按照整群原則在中學中每年級抽取2~4個班,大學每專業每年級抽取2個班的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共抽取學生7 315名,回收有效問卷7 104份。其中初中學生1 919名,高中學生1 865名,大學生3 320名;男生3 533名,女生3 571名。年齡12~22歲。
1.2 方法 調查問卷由安徽醫科大學國家863計劃項目“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方法的建立與應用研究”課題組編制,經預試驗修訂后投入使用。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般項目(學校、年級、年齡、性別和戶口)、抑郁癥狀的評定、焦慮癥狀的評定和自尊的評定。
抑郁量表(SDS)有2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4級評分,其中有10項是用正性詞陳述的,為反序計分,其余10項是用負性詞陳述的,按1~4順序評分。
焦慮量表(SAS)由Zung編制,包括20個自評項目,采用1~4級評分法,量表中20個項目分數相加,得到粗分,將各題及總分的原始分數乘以1.25即得到各題及總分的標準分(按照國內現有資料和許多人曾使用過的標準規定:總分標準分62分視為有嚴重的焦慮癥)[3]。
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1993)編制的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4]。量表共10個項目,按完全符合、非常符合、符合、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評分,計算總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該量表是國內外常用的自尊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5]。將所有被試按自尊量表分數 , 分成高自尊組、中間組和低自尊組3組 (量表分數高于平均數1個標準差以上的為高自尊組,低于平均數1個標準差的為低自尊組,其余歸為中間組) [6],信度系數α值為0.78。
對課題組的調查人員和9所學校的協助人員進行培訓,統一調查要求。采用無記名自填問卷的方式集中填寫,填寫完成后由調查員當場收回。
2 結果與分析
2.1 焦慮基本概況 7 104名調查對象中,輕度焦慮癥患者822人,現患率為11.6%;嚴重焦慮癥患者119例,現患率為1.7%;焦慮癥患者總例數為941例,總患病率為13.3%。
2.2 不同學段學生焦慮、 抑郁、自尊水平比較 從表1看出,大學生和高、初中學生抑郁和焦慮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自尊水平也低于高中、初中學生(P值均<0.05)。從表2看出,高自尊學生的抑郁和焦慮均顯著高于低自尊者(P值均<0.01)。
2.3 不同性別學生焦慮、 抑郁、自尊水平比較 表3顯示,女生的焦慮和自尊均高于男生(P值均<0.05),而抑郁得分男、女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學生自尊水平與焦慮、 抑郁的相關性分析 表4顯示,自尊程度越高與焦慮的相關性越強,而與抑郁的相關性沒有表現出這種趨勢。
3 討論
近年來,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逐漸成為一種共識。國內外學者圍繞自尊水平與心理健康、認知、動機等變量的關系展開了大量研究并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結論:高自尊者具有更好的適應性。盡管如此,仍有研究者發現,高自尊者相互之間的表現似乎比低自尊者更復雜,他們內部可能也有質的差異。有研究指出,有些高自尊者更容易產生攻擊行為、暴力行為及過度焦慮,而另一些高自尊者卻不這樣[7-10];也有人從感性層面上提出“自尊越高越好嗎”這樣的疑問。隨著自尊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重視自尊教育、提高自尊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有必要對高自尊的異質性問題進行梳理,并指出它對未來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啟示。自尊不但與學業成績、歸因、人際關系等因素呈高度相關,而且是個體心理健康的核心[11]。自尊除有高低外,還具有異質性差異,即人存在高自尊異質性問題。所謂高自尊異質性(heterogeneity of high self-esteem),是指高自尊(high self-esteem, HSE)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存在多種類型,如假自尊、防御性自尊、穩定與不穩定高自尊、表面上的高自尊、相倚的高自尊和真正的高自尊等。也有學者從自尊的測量方法角度支持了高自尊異質性的存在[12]。根據目前的自尊測量方法,測得的高自尊分可反映出多種可能性:(1)真正接納自己和感到自己有價值;(2)想給別人一種自己很好的印象,盡管自己并不真正這么認為(和感受);(3)根據社會贊許性回答;(4)含有自我欺騙的成分;(5)防御性地保持一種高自尊的感覺等。因此,同樣高的自尊分數可反映出不同的人格特點和表現風格,簡單地把高分者都劃歸一類顯然是不合適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和高中、初中學生抑郁和焦慮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女生的焦慮和自尊均高于男生(P值均<0.05),而抑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大學生自尊水平低于高中、初中學生(P值均<0.05),高自尊學生的抑郁和焦慮均顯著高于低自尊者(P<0.01)。自尊程度越高,與焦慮的相關性越強,和文獻報道[7]不一致。
傳統觀點認為,高自尊者心理更健康,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所以,隨著自尊研究的逐漸增多和不斷進展,重視自尊教育,提高自尊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高自尊的異質性卻提示,不能盲目提高個體的自尊,重要的是要提高或培養人們真正的、安全的高自尊。此外,通過現有自尊測量工具測出的高自尊者未必不存在適應問題,因此不能盲目迷信高自尊分數。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經驗和科學的測量手段區分不同類型的高自尊并因材施教,對于安全的、真正的高自尊者應予以肯定和鼓勵,但對于脆弱的、防御的高自尊則應當加以引導,使之朝著安全高自尊轉化。
自尊的教育是超越單一文化,形成豐富人格的生命奠基。在世界文化交融的趨勢下,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與滲透,加快了單一文化樣式走向豐富與成熟的腳步,中西方文化傳統中維護自我認可的方式都會在文化差異、沖突中整合,這種時代精神所支撐的完整人格,正是自尊教育追求的生命境界。在自尊的教育中,學生被啟迪的生命意識逐漸成為發展自我的生命沖動,自尊的日益成熟將成為他們創造和諧世界的基礎。
4 參考文獻
[1] 羅敏.焦慮問題的理論研究現狀.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3):181-183.
[2] 鐘杰,李波,錢銘怡,等.自尊在大學生人格、羞恥感與心理健康關系模型中的作用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10(4):241-245.
[3] 羅艷豐,何朝陽,楊福,等.焦慮自評量表對醫學碩士研究生的測量結果及因素分析.現代預防醫學,2006,33(16):2 304-2 306.
[4] 張春妹,鄒泓,向小平,等.中學生的自尊與人格特質的相關性.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9):588-591.
[5] 孫瑩,陶芳標.中學生學校生活滿意度與自尊、應對方式的相關性.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11):741-744.
[6] 陳麗娜,張建新.大學生一般生活滿意度及其與自尊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 18(4):222-224.
[7] 周丹霞,王國松,趙紅紅,等.大、中學生焦慮、抑郁、自尊水平測值比較及相關性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2):88-89.
[8] SALMIVALLI C. Feeling good about oneself, being bad to others? Remarks on self-esteem, hostil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ss Viol Behav, 2001(6):375-393.
[9] AUMEISTER RF, CAMPBELL JD, KRUEGER JI, et al. Does high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success, happiness, or healthier life-styles? Psychol Scien Pub Inter, 2003,4(1):1-44.
[10]BAUMEISTER RF, SMART L, BODEN JM. 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 In: Baumeister RF,Ed. The Self in Social Psychology. Philadelphia: Psychology Press,1999:240-279.
[11]張向葵,叢曉波.自尊的本質探尋與教育關懷.教育研究,2006(6 ):15-19.
[關鍵詞] 128排螺旋CT;前交通動脈復合體;血管變異;交通動脈瘤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10(c)-0093-03
顱內小動脈瘤最常見的部位是前交通動脈、大腦前動脈及三支主要腦動脈,而前交通動脈及大腦前動脈的A1、A2段等構成了前交通動脈復合體[1],臨床研究提示前交通動脈復合體的血管變異較常見,并且該部位是腦動脈瘤的好發部位之一,而血管變異極易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改變[2],因此研究血管變異及類型對腦血管瘤的預防及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筆者選擇前交通動脈瘤患者26例,進行CT血管成像,探討其前交通動脈復合體變異情況及其對血管瘤發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0月~2012年5月在我院行CT顱腦血管成像的患者60例,其中,前交通動脈瘤患者26例為研究組,無交通動脈瘤的患者34例為對照組,研究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53.5±12.3)歲,對照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52.3±11.8)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因蛛網膜下腔出血或懷疑動脈瘤行CT腦血管成像檢查,排除存在多處腦血管動脈瘤患者,排除腦血管畸形及動脈粥樣硬化者,排除急性腦出血、腦缺血、腦水腫患者,排除對造影劑過敏患者。
1.2 儀器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128排螺旋CT,造影劑為碘比醇注射液,購自法國 Guerbet公司。行CT掃描前經肘靜脈注射碘比醇造影劑(350 mg/mL)50 mL,注射速度為5 mL/s,隨后以5 mL/s的速度推注生理鹽水20 mL,采用Sure start掃描方法,以頸內動脈中央為監測點,以鼻咽水平為興趣層,以120 HU為增強掃描的啟動閾值,掃描基底動脈環前交通動脈復合體部分。增強掃描參數為層厚0.67 mm,層距0.2 mm,電壓為110~120 kV,電流為250~300 mA,矩陣為512×512,掃描時間為7.5~8.5 s。掃描完成后將數據輸入PHILIPS EBW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包括多平面重建、容積再現、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組等。
圖像評價由至少2名同職稱的放射科醫師閱片、判斷。記錄前交通動脈瘤的位置形態、記錄前交通動脈及大腦前動脈A1段血管情況,判斷有無血管變異及左右側優勢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大腦前動脈A1段形態
兩組患者大腦前動脈A1段均呈銳角發至同側頸內動脈末端,并沿額葉底部與前交通動脈吻合,后延伸為A2段,兩組A1段形態表現主要為直線型和成窗形,其中直線型共54例,成窗型6例,兩組A1段分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直線型表現為A1段起始自額葉部,然后沿丘腦,終末段沿視交叉,均呈弧形分布,并且最終和前交通動脈連接,并延伸出A2段。成窗型則表現為A1段血管腔被分割成卵圓形或三角形區域。
2.2 大腦前動脈A1段變異情況
兩組共發生A1段變異21例(研究組12例,對照組9例),其中左側優勢14例,右側優勢7例,研究組A1段變異左側優勢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及本組右側優勢發生率(P < 0.05)。見表2。
2.3 前交通動脈變異情況
以前交通動脈單支動脈連接兩側大腦前動脈A1段為前交通動脈正常。以兩支及以上動脈平行或交叉連接兩側大腦前動脈A1段為前交通動脈變異。本文研究組患者出現前交通動脈變異13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典型病例
本院2011年10月收治1例男性患者,56歲,入院后懷疑顱內動脈瘤,于入院3 d后行CT 顱腦血管成像檢查,結果顯左側明顯前交通動脈瘤,但大腦前動脈A1段及前交通動脈走向及血管本身無明顯變異,行手術夾閉后,CT血管顯像清晰顯示血管瘤消失(圖1~4)。
3 討論
人體基底動脈環是顱腦血供主要的血管群,除基底動脈和前交通動脈外,其余血管均為兩側分布,其中前交通動脈和大腦前動脈的A1段(水平段)構成前交通動脈復合體[3-4]。研究顯示前交通動脈復合體區域的血管變異發生情況較多,其中A1段單側優勢最常見[5],本文研究組單側A1段變異的發生率為46.2%,對照組也達到26.5%。本文中A1段變異(單側優勢多見)與患者前交通動脈瘤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其中研究組A1段變異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單側優勢發生率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兩組A1段形態均為直線型或成窗型,且在兩組內的分布無差異(P > 0.05),由此可見大腦前動脈水平段形態對前交通動脈瘤的發生無明顯影響。
前交通動脈是前交通動脈復合體的主要部分,其是調節血壓平衡的主要通路,當前交通動脈發生血管變異時,會導致復合體一側血流動力學改變(減小或增大),而另一側發生對應改變(增大或減小),這種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會加大前交通動脈瘤發生的危險性[6]。有國外學者實驗研究顯示[7],正常狀態下基底環兩側血流量無明顯差異,但是當前交通動脈A1段變異時,優勢側的血量會明顯增多,優勢側血管分叉處就會成為血管瘤的高發部位。本文研究組A1段及前交通動脈異常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也證實了這一點。
關于不同影像手段在前交通動脈復合體變異及交通動脈血管瘤檢查方面的應用,有學者研究顯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對單側A1段變異的檢出率與DSA基本相同,但是A1段缺如的檢出率低于DSA,原因可能在于CT血管造影的分辨率較高,檢查中可以顯示出細小的A1段血管[8],本文128排螺旋CT性能與64排CT相仿或略高,更能清晰顯示細小的A1段血管。雖然目前臨床將DSA作為顱內動脈瘤檢查的金標準, 但是其有創性和復雜操作會限制其應用,而多層螺旋CT的血管成像,創傷小,僅需通過靜脈快速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方便快捷,一次成功的數據采集即可獲得任意角度、任意方位的圖像,而且多層螺旋CT具有薄層、速度快的優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采用128排顱腦CT血管成像掃查,可以清晰顯示前交通動脈復合體的變異及動脈瘤情況,并且本研究顯示復合體的變異確實與前交通動脈瘤的發生有重要關系,至于具體的變異類型與動脈瘤位置及形態等的量化關系,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Karazincir S,Ada E,Sarsilmaz A,et al. Frequency of vascular variationsand anomalies accompanying intracranial aneurysms [J]. Tani Girisim Radyol,2004,10(2):103.
[2] 阮利江,甄云,孫淑娟,等.經顱多普勒超聲對大腦前動脈和前交通動脈變異的血流動力學檢測[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0,7(4):191-195.
[3] Ren WD,Liu CM,Chi HF. Microsurgical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complex[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1,11(2):35.
[4] Xie YL,Jin CL,Zhang ST,et al. Variation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complex and the risk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development and bleeding:A correlation study using 64-detector CT angiography [J].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2011,30(8):42.
[5] Huang YH,OUYANG zubin,Huang YS,et al.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eurysms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d dominant blood flow of horizontal segment of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J]. Chongqing Medical Journal,2004,33(12):1819-1820.
[6] Wang Z,Jin J,Sun XO,et al. The clinical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ominance of A1 segement of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d the aneurysms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J].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2009,8(6):525-528.
[7] Hendrikse J,Raamt AF,Graaf Y,et al. Distribution of cerebral blood flow in the willis [J]. Radiology,2005,235(1):184-189.
【關鍵詞】 葛根素;冠心病;血粘度;同型半胱氨酸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俗稱,其基本病變是供血心臟血氧的冠狀動脈發生內膜增厚,脂肪沉積和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宮腔狹窄,影響心肌血氧供應,產生一系列心臟病變,如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衰、心肌梗死等。疼痛反復發作,治療效果差,其中大量研究發現患者血粘度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與斑塊形成相關。本研究對78例患者進行研究,治療組給予葛根素治療,與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患者體內血粘度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變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2012年本院78例患者,男37例,女41例,年齡55~85歲,中位年齡71歲,冠心病程大于3年。均經臨床冠狀動脈造影或心電圖,活動平板試驗等確診為冠心病。其中合并有高脂血癥53例,合并有高血壓43例。心功能(NHYA)評估為2級40例,3級25例,4級5例。2組在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冠心病常規治療包括抗血小板,降壓,調脂等。治療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葛根素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脈輸注,1次/d,以14 d為一療程。
1.3 指標觀察 分別于入院第1 d及14 d后的早晨空腹采集靜脈血5 ml,置肝素抗凝管內,采用自動血液流變學檢測儀檢測以下指標: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檢測采用美國AXSYM免疫發光檢測儀進行定量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治療前后療效評價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表1可以看出,經1療程葛根素治療后,患者多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發生變化,經t檢驗比較,全血表觀粘度 200 s—1,血漿粘度 100 s—1,紅細胞聚集指數下降,同時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較前明顯下降, P
3 討論
冠心患者本身的血管損傷、粥樣斑塊的形成,使得血液供應銳減,血液流變學改變,全血及血漿粘度增高,紅細胞聚集指數增加,血液高凝狀態加重心肌缺血。當血管損傷與血液高凝狀態并存時,易形栓,引起心肌梗死[1]。
而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種含硫氨基酸,其血漿濃度增高與冠心病的發病密切相關[2]。薛莉等[3]通過冠狀動脈造影證實高胱氨酸血癥在冠心病發病率為41.9%,可作為一項預測心血管發病的指標。我們體內高半胱氨酸的水平被稱為H值(H Score),H值可以準確的預測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危險,甚至比基因更好地預測患老年癡呆癥的危險。同時H值可以幫助預報近50多種疾病風險,包括所有會導致過早衰亡的原因。通過反映維生素營養狀況、免疫系統功能和大腦情況,可以探知體內的化學狀況。血清內高半胱氨酸的高水平是潛在心血管疾病的標記,它即是這種疾病及中風的風險因素。
葛根互為品為由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提出的一種黃酮苷。本研究發現葛根素可通過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臟供血[4,5],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明顯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王麗霞,侯淑彥,王婉云,等.藻酸雙酯鈉與蝮蛇抗栓酶—3號對冠心病血液流變學作用的對比觀察.中國現代應用藥學雜志,1998,15(2):68—69.
[2] 胡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檢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臨床價值. 四川醫學,2008,29(7):916—917.
[3] 薛莉,陳樹蘭,賈紹斌,等.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的相關性及其機制探討.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520—524.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99例住院患者,(1)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收縮壓(SBP)≥140 mmHg或和舒張壓(DBP)≥90 mmHg;(3)符合按NYHA心功能不全分為Ⅰ、Ⅱ、Ⅲ、Ⅳ級,(3)按阿洛卡(ALOKA)SSD―5000SV全數字化三維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測量的射血分數(EF值)和左心室短軸縮短率(FS值)的心功能分級。所有受試者根據病史、體征、12導聯心電圖、胸片、肝腎功能、血糖等檢查。均為竇性心律,無糖尿病、心瓣膜病、肺源性心臟病及神經系統疾病,對已服降壓藥的患者,需要停用降壓藥物及有關影響HRV的藥物至少5個半衰期再行檢查。99例高血壓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男64例,女35例,年齡48~69歲,平均(58.3±6.1)歲,心功能Ⅰ級23例,Ⅱ級22例,Ⅲ級26例,Ⅳ級28例;其中心功能Ⅰ級的EF值和FS值均正常,Ⅱ級EF值在0.4%~0.55%、FS值25%~40%之間,Ⅲ級、Ⅳ級EF值≤0.4%、FS值≤25%。
1.2 方法:24小時動態心電圖記錄儀(DCG)采用美國DMS公司生產的三通道記錄儀,選擇CM1、CM5、avF導聯,連續記錄24小時的心電圖信號,將DCG記錄結果輸入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檢測24小時竇性心律的HRV時域及頻域分析,分析參數指標有:(1)SDANN(ms),24小時內竇性R-R間期值的標準差;(2)SDANN(ms),24小時內每5分鐘正常R-R間期平均值的標準差;(2)SDANN Index(ms),24小時內每5分鐘正常R-R間期標準差的平均值;(4)RMSSD(ms),24小時根鄰R-R間期差的均方根;(5)PNN50(%),24小時內差值超過50 ms的連續正常的R-R間期數所占的百分數;(6)頻域分析快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FFT)方法獲得,總的頻域值(TP)0.01F―0.5Hz,極低頻(VLF)成分范圍0.03~0.04 Hz,低頻(LF)成分范圍>0.04~0.15Hz,高頻(HF)成分>0.15~0.40 Hz,極低頻成分的歸-化值(VLFnu)為VLF×100/(TP-VLF),低頻成分歸-化值(LFnu)為LF×100/(TP-VLF),高頻成分的歸-化值(HFnu)為HF×100/(TP-VLF)。
1.3 統計學分析:各參數實測值以x±s表示,進行t檢驗,確定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見表1、2)
3 討論
HRV是竇性心律在一定時間內發生周期性變化的一種現象與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有關,是反映人體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張力及兩者平衡的重要性指標之一,一旦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的相互協調作用失去平衡,將導致心律改變和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
本文高血壓病不同級別心功能不全組間相比較頻域的TP、VLF、LF、HF、LF/HF和時域的SDNN、RMSSD、PNN50均明顯降低,相鄰級別P<0.05~0.001,心功能不全Ⅰ級和Ⅳ級比較P<0.001,提示高血壓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臟迷走神經活性明顯降低,與文獻報道一致[1]。HF和PNN50是反應迷走神經活性較特異的指標[2],LF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經的雙重活性與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對血壓和血容量的調節有關,時域指標RMSSD相當于頻域指標HF兩者主要反映迷走神經張力,而LF/HF是反映交感神經張力的靈敏指標[3]。心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心臟病變及神經內分泌失調的影響,心臟交感―迷走神經功能失調,隨心功能不全加重LF/HF明顯降低,HRV會發生明顯改變。隨著心功能的下降(心功能Ⅱ級降低至Ⅲ級,心功能Ⅲ級降低至Ⅳ級)HRV降低程度明顯,且HRV的晝夜變化消失,故HRV與心功能分級明顯正相關[4],因此HRV可作心功能不全預后的預測指標之一。高血壓病患者心功能不全時,心率增快,循環中兒茶酚胺處于高水平,交感迷走神經功能普遍受損,以副交感神經受損較顯著。因而交感神經相對占優勢故HRV降低,說明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功能都明顯降低[5],特別是反映交感神經活動的LF減少,反映迷走神經活動HF減少, 這表明心功能不全時,心臟自主神經功能受損不僅累及迷走神經系,同時也累及交感神經系,表現為去心臟神經作用。因HRV降低與左室射血分數(EF)、左室短軸縮短率(FS)和心輸出量及心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有一定平行關系,與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死亡相關性較強,故心率變異降低與心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和預后存在明顯相關性。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心功能不全時調控心臟的自主神經功能受損的病理生理機制是:神經激素系統持續激活,心臟及β受體功能下調,這使得心功能進一步惡化。故對高血壓病不同級別心功能不全患者進行HRV分析,有助于判斷自主神經功能受損程度,識別高危人群,估計心功能受損的程度和判斷預后等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Langewitz W,Rüddel H,sch chingre H,et al.Reduced parasympathetiecardia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hyperiexnsion at rest and under men-tal stress J[J].Am heant J,1994,127:122.
[2] Bigger JT,Fleiss JL,Steinman RC,et al,Correlations among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 measures of heart period variability two week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1992,69:891.
[3] Barron HV,Lesh MD.Sanfrancisco,et al,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suddiac death[J].jacc,1996,27:1053.
[4] 胡校江,宋有城,萬立禮,等.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變異性與病情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循環雜志,1996,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