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統計學對比分析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對比分析;病歷;質控水平
【中圖分類號】R19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371-02
病歷質量一直都是反映醫院醫療質量的重要方面,如何保障和提高病歷質量也一直是每個醫院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每一份病房病歷在出科前質控員都要進行檢查,因此把好出科前病歷質量關是確保終末病歷質量的重要關口,所以質控員的病歷質控水平直接影響終末病歷的質量。那么如何提高質控員病歷質控水平就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我院醫務科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申請院級課題,希望通過課題的實施,依據統計學數據結論說明課題方法能有效提高質控員病歷質控水平,保障病歷質量。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和方法
每月病案室對符合納入標準的終末病歷隨機抽取8份,1個病房1份,醫務科和八位病房質控員逐一對8份病歷進行檢查,即每份病歷都經過醫務科和每位質控員的檢查,每月進行病歷檢查得分差異原因對比分析研討會,歷經1年時間,最終選取研討會前后兩個月每份病歷醫務科得分與質控員病歷評分均值的差異進行統計分析對比。
1.2 樣本病歷納入標準:
上個月每個病房符合優勢病種的出院病歷,患者年齡在70±10,住院時間1周以上,除外搶救病歷和死亡病歷。
1.3 病歷檢查標準
全部采用《衛生部病歷書寫規范(2010年版)》及《北京市中醫、中西醫結合病歷書寫指南》進行病歷檢查。
1.4 統計分析
應用excel 2003進行數據錄入,均以=0.05作為檢驗標準,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應用t檢驗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 同一份病歷質控員檢查平均分與醫務科檢查得分差值見表1。從表1分析看出,差值原因分析研討會前后兩組樣本個數均為n=8, ±S分別等于4.97±1.81、3.62±1.16,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故可認為差值原因分析研討會前后質控員病歷檢查平均分與醫務科檢查得分差異顯著變小,質控員病歷質控水平顯著提高。
表1 同一份病歷質控員檢查平均分與醫務科檢查得分差值比較(單位:分)
組別 第一份 第二份 第三份 第四份 第五份 第六份 第七份 第八份
差值原因分析研討前 3.71 5.19 1.88 8.5 5.38 6.13 3.94 5.06
差值原因分析研討后 2.84 4.17 1.90 4.5 4.0 5.3 4.0 2.3
2.2 研討前后每份病歷得分最大差值見表2。從表2分析看出,兩組樣本個數均為n=8,±S分別等于9.38±1.51、6.38±1.99,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故可認為差值原因分析研討會前后同一份病歷所有檢查者打分最大差值顯著變小,質控水平逐漸接近。
2.3 差值原因分析研討前后病歷首頁部分出現錯誤項目病歷份數比例比較見表3。從圖表3 可以看出,兩組樣本個數均為n=8, ±S分別等于32.14±23.78、8.93±9.44,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故可認為研討前后病歷首頁部分出現錯誤項目病歷份數比例顯著減少。
2.4 差值原因分析研討前后入院記錄部分出現錯誤項目病歷份數比例比較見表4。從圖表4 可以看出,兩組樣本個數均為n=8, ±S分別等于41.01±17.25、23.21±19.67,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故可認為研討前后入院記錄部分出現錯誤項目病歷份數比例顯著減少。
2.5 差值原因分析研討前后首次病程記錄部分出現錯誤項目病歷份數比例比較見表5。從圖表5 可以看出,兩組樣本個數均為n=8, ±S分別等于26.07±14.88、17.19±17.61,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故可認為研討前后首次病程記錄部分出現錯誤項目病歷份數比例顯著減少。
2.6 差值原因分析研討前后病程記錄部分出現錯誤項目病歷份數比例比較見表6。從圖表6 可以看出,兩組樣本個數均為n=8, ±S分別等于39.28±28.34、23.44±23.56,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故可認為研討前后病程記錄部分出現錯誤項目病歷份數比例顯著減少。
2.7 差值原因分析研討前后病歷其他部分出現錯誤項目病歷份數比例比較見表7。從圖表7可以看出,兩組樣本個數均為n=8, ±S分別等于25±11.58、12.5±9.45,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故可認為研討前后病歷其他部分出現錯誤項目份數比例顯著減少。
3 討論
3.1 質控員檢查病歷情況討論
各病房質控員對于同一份病歷的檢查表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個月檢查相同病歷得分情況差距較大,個別病歷不同人員檢查得分相差最大可以達到10分以上,說明質控員發現問題的能力參差不齊或對于病歷書寫個別細節標準掌握不清。經過每月將醫務科和質控員檢查病歷的差異進行對比分析研討,其中包括晾曬兩者檢查的病歷照片、一起討論某處是否應該扣分等,統一了病歷某些細節的書寫標準和扣分程度,并在最后一個月的檢查中類似扣分點未在出現或明顯減少出現頻率。說明例舉病歷中出現的錯誤細節并進行實例對比分析研討,統一標準,可有效提高質控員病歷質控水平。
3.2 病歷存在問題討論
關鍵詞:粘結技術 牙科 正畸術 應用
在臨床當中,牙科正畸術之后,通常要進行結扎固定。伴隨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玻璃離子粘合劑固定方法在錯位牙患者中逐漸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1]。本文對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間我科室76例以玻璃離子粘合劑固定方法、結扎固定方法治療的錯位牙患者臨床相關資料予以了回顧性的分析總結,以此探討牙科正畸術當中粘結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將具體研究分析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間我科室76例(共155顆牙)錯位牙患者,男性41例,女性35例;年齡為18~40歲,平均年齡為37.1歲;155顆牙當中,148顆為上前牙,7顆為下前牙;86顆牙齒采取結扎固定方法,以此作為觀察組,69顆牙采取玻璃離子粘合劑固定方法,以此作為對照組。兩組一般情況無顯著性比較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術前
攝根尖牙片,建立上[牙合]與下[牙合]模型。
1.2.2術中
手術側牙唇、腭側行浸潤麻醉,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眶下孔傳導麻醉。手術側牙唇靠遠中牙間上粘膜處做一切口,至骨膜下,切口延至前庭溝底。以薄骨鑿于切口處斷開牙槽間隔,至腭側粘膜下,通過粘骨衣瓣方法于牙根尖上約0.5㎝部位斷開牙槽突,構成腭側、唇側同時存在粘骨衣瓣連接的牙骨塊。在一定的壓力作用下移動牙骨塊至相應的部位[2]。
1.2.3術后
手術結束之后,合理應用抗生素約7天。手術后1周左右拆線,依照患者具體的錯牙合情況,8~40周后除去粘合劑[3],及時復診。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8.1對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計數資料采取卡方檢驗,且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的臨床復發率對比分析情況見表1。
【摘要】 目的 探討糖尿病與非糖尿病并發心肌梗死的對比分析。方法 選擇我院從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并發心肌梗死患者,非糖尿病并發心肌梗死患者各70例,分為糖梗組和非糖梗組,對于兩組的心臟有關數據的變化進行測量和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根據數據對兩組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糖梗組AMI高危因素數據低于非糖梗組,糖梗組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也要低于非糖梗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糖尿病;并發心肌梗死;對比分析
作者單位:450007鄭州市中醫院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地提高,由糖尿病與非糖尿病引起的并發心肌梗死患者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由并發心肌梗死引起的患者死亡人數也在逐年快速增長[1]。我院通過對并發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觀察后,決定根據糖尿病與非糖尿病并發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同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強調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并做好有針對性的護理工作,降低發心肌梗死并發癥發生概率和死亡率,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從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并發心肌梗死患者,非糖尿病并發心肌梗死患者各70例,分為糖梗組和非糖梗組,糖梗組男34例,女36例,年齡46~72歲,平均586歲,病程27~81年。非糖梗組男32例,女38例,年齡45~71歲,平均583歲,病程24~83年。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于AMI高危因素的評判標準:至少要滿足以下三條中的兩條[2]。
121 患者本身患有嚴重的心絞痛疾病,且采用硝酸甘油等藥物進行治療病情不能得到有效緩解,心絞痛持續時間較長,以20 min以上為較長時間?;颊咂綍r臨床主要表現有心衰、心率失常等的患者。
122 患者在進行心電圖檢查時AMI地改變具有典型性。
123 血清心肌酶學、肌鈣蛋白數值異常升高而無其他原因可解釋者及動態演變過程。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糖梗組AMI高危因素數據低于非糖梗組,糖梗組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也要低于非糖梗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由于血液中葡萄糖堆積過多而引起的疾病,以目前的醫學治療技術還沒有科學方法能夠完全治愈糖尿病[3]。而由糖尿病導致的并發心肌梗死對患者危害性更大,并發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跳過快導致血流量減少,血壓降低產生心率失常,極易導致患者死亡,與此同時由非糖尿病導致的并發心肌梗死都沒有得到患者和醫生的足夠重視,導致由并發心肌梗死而致死的患者數量在急劇上升。我院為根據糖尿病與非糖尿病并發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同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和死亡率,采用對比試驗方法進行對比分析討論,非梗糖組在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上都要高于梗糖組,更應引起醫生的關注,要求患者對自身血壓、血糖等高危數據地控制,定期對患者的常規血糖進行監測,護理人員要重視對于非梗糖組患者臨床表現地觀察,對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確的評估,如發現異常,要及時對醫生進行報告。對于病情較重患者延長住院時間,這樣才能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和死亡率[4]。
參 考 文 獻
[1] 翁志遠,李宇紅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分析及治療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 2009,13(18):245246.
[2] Sara EC Dereck H, Klas M, et al Stress hyperglycarenia and incre as ed risk of patienge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asystem atic over view L ANCET,2009,355(11):733778.
【關鍵詞】肝素鋰抗凝血漿;血清標本;生化檢驗;可行性
目前在臨床上,生化檢測技術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使得該檢測項目在臨床疾病診斷、治療、療效評價以及預后評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1]。有研究證實,傳統的血清標本檢測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來肝素鋰抗凝血漿的出現對血清標本進行了代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本次研究中出于對肝素鋰抗凝血漿代替血清標本進行生化檢驗的可行性進行分析研究,為今后的臨床檢驗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需接受生化檢測的臨床患者病例分別采取不同標本進行檢測,并對比分析檢測結果,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需接受生化檢測的臨床患病例,抽取其中的18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有男102例,女84例,年齡16-78歲,平均(51.4±12.7)歲。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對以上統計的研究對象分別采取肝素鋰抗凝血漿和常規血清進行生化檢驗,而后對比分析以上兩種標本的生化檢驗結果,對肝素鋰抗凝血漿代替血清標本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1.2.2檢驗方法研究中所用儀器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所用試劑為設備配套的生化檢驗試劑。抽取研究對象晨起空腹靜脈血10ml,肝素鋰抗凝管中5ml,輕輕振搖,使抗凝充分,及時分離血漿;正常生化管中5ml,在血液凝固后在37℃的恒溫水浴箱中進行保存,約15-30分鐘后展開離心操作[3]。以上兩種方法的離心操作均是在3000r/min的條件下離心15分鐘,并在同一條件下對另種標本展開生化檢驗[4]。本組研究對象共接受15項生化檢驗,其中包括有AST、ALT、ALP、TBIL、DBIL、BUN、CK、CK-MB、Alb、Crea、Ca3+、Cl-、GGT、TP、GLu。
1.3數據處理研究中相關數據資料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各項生化檢驗指標檢測結果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χ±s)進行表示,分別展開t檢驗和X2檢驗,在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統計得知,本組患者AST、ALT、ALP、TBIL、DBIL、BUN、CK、CK-MB、Alb、Crea、Ca2+、Cl-12項生化檢測指標肝素鋰抗凝血漿檢測結果和常規血清檢測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然GGT、TP、GLu3項檢測指標兩種標本的檢測結果差異顯著(P
3討論
次研究中,通過對比分析肝素鋰抗凝血漿標本和常規血清標本15項常規生化檢測指標的檢測結果我們發現,有12項指標的檢測結果另種標本處理方法的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僅GGT、TP、GLu3項檢測指標兩種標本的檢測結果差異顯著(P
參考文獻
[1]瑪啟玲,楊里福,時立新,等.血漿與血清標本中血糖測定值的比較[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8,6(02):23-24.
[2]覃仕鋒.肝素鈉抗凝血漿用于急診及自動生化檢驗的探討[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12(02):252-253.
[3]樓許柏,高偉英,樓芳.肝素抗凝血漿用于急診生化檢驗的可行性分析[J].當代醫學,2011,23(20):182-184.
關鍵詞:子宮肌腺癥;B超;子宮肌瘤;診斷;鑒別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100-01
臨床上子宮腺肌癥就是指內在性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在婦科其為一種常見且高發病,子宮腺肌癥的臨床表現以痛經、月經量增多、月經紊亂以及陰道不規則流血等為主,嚴重時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孕癥狀。目前B超檢查為對子宮腺肌癥進行診斷的一種快捷、有效、無創的手段,臨床應用較為廣泛[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B超在子宮肌腺癥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癥臨床患者病例展開B超檢查,并對比分析了與病理結果的符合率,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癥臨床患者病例,分別抽取42例和38例作為研究對象,子宮肌瘤組中患者年齡在23-49歲,平均(37.4±12.7)歲,均存在孕產和人工流產史;子宮腺肌癥組中患者年齡在24-50歲,平均(38.2±13.5)歲,均存在孕產和人工流產史。以上統計研究對象的性別和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得到臨床病理得以證實。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對以上所統計的研究對象展開B超檢查,將各組患者的B超檢查結果同病理結果進對比,統計符合率,而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診斷符合率,并總結兩組患者的超聲特征。
1.2.2檢查方法:在患者膀胱充盈后在恥骨聯合上方展開縱、橫、斜掃查,對子宮進行清晰顯示,并對子宮前后徑、橫徑、長徑展開常規測量,而后對子宮大小、形態、內部回聲進行仔細觀察,并對子宮內膜厚度、子宮前后壁厚度、宮腔線的形態有無變化予以注意,同時對子宮周圍是否存在包塊及其與子宮的關系進行密切的觀察[2]。
1.3子宮肌腺癥B超診斷標準:研究中子宮肌腺癥的超聲診斷標準為:①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腫;②因病灶侵犯部位不同,子宮形態也存在明顯差異,多數情況下呈現出球形、弓形、宮底圓鈍;③有一部分患者的子宮內膜線發生了明顯的前移;④子宮發生了輕、中度的均勻增大表現,能夠發現輪廓線基本上呈現出規則狀態;⑤能夠發現子宮肌層呈現局限性或者是彌漫性增厚征象,后壁增厚相對比較明顯,存在明顯的不均勻肌壁回聲,且村愛顆粒狀的粗糙回聲增強征象,還會出現小無回聲區[3]。
1.4數據處理:研究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針對計數資料和組間對比分別進行t檢驗和X2檢驗,在P
2結果
2.1診斷符合率:經統計發現,子宮肌瘤患者的B超診斷與病理結果符合者41例,符合率為97.62%,子宮腺肌癥的B超診斷與病理結果符合者36例,符合率為94.74%。顯然兩組患者的診斷符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超聲特征:經統計發現,兩組患者在超聲特征如子宮增大、長徑、橫徑、有團塊回聲、團塊直徑等方面比較差異存在比較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研究中我們發現,在采取B超檢查對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癥進行鑒別診斷的過程中,兩種疾病的診斷符合率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讓對于超聲特征方面的比較發現,兩種差異顯著,主要表現在子宮增大、長徑、橫徑、有團塊回聲、團塊直徑等幾個方面。由此可知,采用B超檢查對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癥進展鑒別診斷具有比較顯著的臨床意義,該方法操作簡單,無創,且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艷紅.B超診斷子宮肌腺癥105 例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