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產業發展方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問題;對策;寧夏靈武
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很多耕作方式不合理,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協調發展,一項重大舉措即為退耕還林,其可調整山區經濟結構,對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1]。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各地結合實際,積極采取退耕還林措施。經過努力,退耕還林工作取得的成效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態環境,減少了水土流失。與此同時,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靈武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歷史悠久,四季分明,有充足的光照和熱量資源,蒸發強度大,氣候較為干燥,平均年降水量為200~250mm。靈武市自2002年以來,在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下,積極結合當地實際,圍繞退耕還林堯封山綠化等措施探索適宜的環境治理模式,初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逐漸發揮出一定的生態效益,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堯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堯農戶收入的增加等有積極作用。本文結合靈武市退耕還林的現狀,進一步分析其后續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1存在的問題
1.1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各地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即沒有對未來的發展方向予以明確,造成了2個后果。一是區域發展動力不足,不利于區域經濟的長期發展。二是無法實現產業化發展。產業化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若發展方向不能明確,區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一致的目標,難以獲得突破性成果[2]。
1.2未制定明確的發展模式
在退耕還林地區,后續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即沒有形成明確的發展模式。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院一是不完全了解區域經濟的發展基礎,難以制定出凸顯區域優勢的發展模式;二是不了解區域內的優勢資源,缺乏深入的認識,因而在制定發展模式時難以結合區域特色,不能達到模式和特色的較好融合[3]。
1.3未制定準確的發展原則
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遇到的突出問題還包括未明確區域發展的原則。根據靈武市的實際,其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一直在優先保護生態還是優先發展經濟上不斷糾結,產生這一問題的關鍵還是沒有準確把握好發展原則。在退耕還林地區,其后續發展的一個首要原則即為因地制宜,在堅持這一原則的基礎上,可在結合當地優勢發展經濟的同時達到保護生態的效果。但是實際發展中往往不能準確把握發展原則,難以同時兼顧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
2對策
2.1對未來的發展方向予以明確
要使靈武市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得以持續發展,一項重要措施即為明確發展方向。一般退耕還林后,當地傳統農業結構會發生大變化。為了發展區域經濟,需要因地制宜就未來農業發展做好調整。靈武市在實施退耕還林過程中,結合寧夏黨委堯政府對整體經濟的規劃,將當地生態建設作為經濟建設的基礎,堅持林草堯林果堯林藥三結合,積極發展后續產業。近年來,靈武市特色經濟林獲得了較快發展,特別是靈武長棗目前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堯農業結構調整堯農戶收入提高的重要支柱產業,靈武也獲得了野中國靈武長棗之鄉冶的美譽。
2.2結合當地實際制訂符合實際的發展模式
在退耕還林區,后續產業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模式尤為重要。靈武市退耕還林后續產業要獲得發展,必須將其與其他產業結構有機聯系起來,以增加退耕農戶的收入[4]。以靈武市為例,可在部分地區重點發展棗樹產業,包括對紅棗進行深加工等,還可在靈武沙區重點發展麻黃等中藥材;此外,還可利用當地的特殊地貌發展生態旅游業,如靈武市的白芨灘。
2.3結合區域特點明確發展原則
關鍵詞:畜牧;產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31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1
一、寶清縣畜牧業發展現狀
目前,寶清縣畜牧業初具規模。調查統計,全縣有奶牛1.0萬頭,肉牛存欄18.9萬頭,生豬存欄53.9萬頭,山綿羊存欄43.7萬只,家禽存欄335.3萬只。全縣畜禽養殖總量平穩增長,畜牧業生產總體態勢良好。全縣現有各類規模養殖場156個,各類專業村26個,專業大戶3120戶,規模養殖所占比重逐漸加大。
近年來,寶清縣通過加大執法力度、實施禁牧政策等措施,加快了退耕還草和退化草場改良步伐,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草原生態環境有了顯著改善。特別是2012年夏秋,組織開展草原清理,對全縣草原實施了詳細清查,形成了完整詳實的文本和電子檔案,基本掌握草原的歷史沿革、總體分布和使用現狀。
二、影響畜牧業發展的因素
(一)產業發展方向不明。一是缺乏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工作力度,還沒有真正把發展畜牧業作為有效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來認識,沒有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二是缺乏科學的發展策略和長遠規劃,沒有制定出臺符合當前實際工作需要和產業未來發展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既定的政策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也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產業發展方向有欠精準,導致發展思路不清晰,工作目標不明確,規劃措施不具體,制約了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缺乏畜牧業發展動力。寶清縣耕地面積廣闊,人均耕地較多,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種植業基礎條件較好,是當地農民的主體產業。也正因如此,畜牧產業長期以來一直被大多數人當作家庭副業,只是利用閑暇時間、空余房舍、農副產品發展家庭養殖。近年來,隨著畜牧業規模養殖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經濟效益的日益凸顯,這種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仍有相當多的養殖場(戶)由于意識不到位、資金缺乏、政策缺位、場地限制、技術欠缺等原因,導致養殖規模擴張步伐緩。
(三)無法形成產業鏈條。寶清縣畜禽養殖規模和經濟總量相對偏小,沒有大規模畜牧業龍頭加工企業,周邊市縣相關企業對寶清縣產生的實際拉動力也較弱,不能真正起到拉動全縣畜牧產業發展的作用。全縣畜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基本上仍停滯在初級階段,利潤嚴重流失。現有的屠宰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在畜產品原料采購過程中總是尋找低價區,難以帶動當地養殖規模的擴大;由于地處偏遠,沒有足夠規模的養殖基地做后盾來提供深加工原料,企業難以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和養殖基地缺乏良性互動,加快發展的格局也很難形成,加之養殖業戶的組織化程度相對較低,全縣距離“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規模基地+養殖業戶”產業鏈條的形成,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
(四)服務保障不夠健全。寶清縣養殖總量不足,基地規模偏小,地理區位偏遠,此種情形下,沒有強有力的相配套的產業政策環境和綜合服務環境做支撐,很難吸引到大的畜牧業龍頭企業入住,難以促進規模養殖基地實現迅猛發展。由于缺少健全的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作保障,為農民提前的決策、良種的供應、產中的疾病防治,飼料、機械、獸藥以及技術服務和產品的銷售信息等一系列服務,目前有相當多的農民對畜牧業沒有充分的認識,在資金、科技、信息上缺乏有效支撐。
三、提高畜牧業發展水平的總體思考
(一)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在整個畜牧產業中,肉牛產業近年來的發展勢頭特別好。肉牛的價格穩中有升,產品銷路暢通,養殖利潤增高,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肉牛可以作為寶清縣畜牧業的主導品種,成為畜牧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考慮到肉牛生理和生產周期較長,資金需求相對較大,投資回收期較長等因素,在肉牛業發展上宜作長線發展打算,做好長期工作準備,從各項基礎工作抓起,形成大產業大發展的格局。
(二)提升畜牧業發展動力。一方面,寶清縣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大縣,卻不是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強縣;另一方面,畜牧生產需要的飼料在本地得不到完全解決,飼料成本增高,造成養殖效益下降,影響畜牧生產規模和養殖總量的擴張速度,推進現代化大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上步伐十分緩慢。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實施“農牧結合”戰略,確立“以牧為主,以農養牧、以牧促農”思想,即種植業生產為養殖業生產提供充足飼料,通過畜牧養殖實現“過腹增值”,增加綜合效益,提高畜牧產業發展的動力。
(三)努力構建畜牧產業鏈條。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生產基地和千家萬戶,起著承前啟后、聯動引導的樞紐作用。實踐證明:只有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推進畜牧業產業化,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寶清縣畜牧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畜牧龍頭企業建設上,一要加強組織領導,提高重視程度,把加快龍頭企業建設作為推進畜牧產業化的重中之重來抓;二要依托資源優勢,創建畜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特別是生豬、肉羊屠宰深加工企業。三要堅持引建標準,龍頭企業要力求做到有規模、有效益、有發展、有較強的輻射帶動力。
(四)提高畜牧綜合服務水平。搞好畜牧綜合服務,要緊緊圍繞產前、產中和產后,對規模養殖場和養殖戶開展全程服務,并做好牽線搭橋工作,促進產銷對接;要著力培育畜禽繁育大戶,提倡自繁自養,降低疫病風險和經營成本;要建立健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責任體系,構建疫病防控長效工作機制,把好各關鍵技術環節,落實綜合防控措施,切實抓好免疫、消毒、監測、檢疫等基礎性工作,提高對動物疫病的綜合防控水平。
參考文獻:
[1]方健,司可.畜牧業推行健康養殖研究[J].中國牧業通訊,2010(24).
[2]李衛東.朝陽市畜牧業科學發展的新思路[J].中國牧業通訊,2009(19).
[3]陸建平.現代畜牧業發展模式初探[J].山西農業,2008(7).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FuJinShi two LongShanZhe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northeast rural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and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 use, this article first through the two LongShanZhen town development condition, choosing the leading industr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and study, puts forward two LongShanZhen should play their own advantages,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 of FuJin eastern town center,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town of thought. The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wo LongShanZh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 use, this paper to the la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mining the full potential of land use,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township, standard.
Keywords: the land; Resources; Industry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二龍山鎮是黑龍江省確定啟動的百鎮建設試點鎮之一。作為富錦市屬鄉鎮中人口規模最大的城鎮,一方面它作為富錦市東北部的交通樞紐及經濟、文化和集貿中心,另一方面它擔負著吸收從農村向城鎮遷徙的人口,帶動周圍農村地區發展的功能。可以說,在二龍山鎮的城鎮化過程中,城鄉二元體制的沖突與變遷在產業發展與土地利用方面的矛盾具有十分鮮明的代表性。本文以二龍山鎮為例,探討城鄉統籌背景下富錦市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城鎮特色產業的構建及其與土地利用的關系問題。
1 二龍山鎮城鎮發展條件分析
1.1 城鎮發展的優勢與外部機遇
(1)富錦市是黑龍江省二級發展軸哈同公路線上重要的節點;是省重要的對外窗口之一,是佳木斯市東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三江平原北部地區德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這些都是二龍山鎮發展的潛在的資源市場。
(2)富錦市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為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出城鄉統籌進程。同時將二龍山鎮確定為城鄉統籌建設試點鎮,全面實現農村居民向鎮區集中,工業、加工業、畜牧養殖業等向園區集中,為二龍山鎮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不可多得的機遇。
(3)隨著富錦市域經濟的片區經濟增長中心劃定,二龍山鎮與富錦市之間各項聯系將更加緊密。
1.2 城鎮產業發展過程中忌待解決的問題
二龍山鎮是一個農業重鎮,日前包括大量的農田、村鎮建設用地和村莊。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面對的問題具有普遍性。一是第一產業中種植業的比重過大,畜牧業比重小,養殖基礎資源再生利用率低;二是第二產業發展滯后; 三是第三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人口密度小,消費水平低,不利于第三產業的發展。
2 二龍山鎮城鎮定位與產業發展對策
2.1城鎮產業發展總體目標:以產業體系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城鎮化進程
二龍山鎮的城鎮產業發展應優化各項資源配置、減少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成本的浪費,制定符合本地區優勢的產業體系方案,發展地方經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形成地區繁榮的、具有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2.2城鎮發展整體策略:以“企業興鎮、特色富民”為重點,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加快經濟強鎮建設。
(1)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實施綠色品牌戰略。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擴大“兩色”(綠色、特色)種植面積,興鎮富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經濟發展格局。
(2)加強內引外聯,鞏固場市共建的成果,著力發展民營經濟。確定“依托資源、強化服務、啟動四閑”的民營經濟發展思路。
(3)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全面建設城鄉統籌,把二龍山鎮非所在地的村屯及新建居民委的居民分批次整體搬遷到鎮所在地,并將二龍山鎮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良的小城鎮。
2.3農業產業發展對策建議: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科技興農步伐;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主題,堅持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
要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對農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和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農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新機械運用。
2.4以農產品加工業為特色的產業體系
二龍山鎮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特色的產業體系應體現以下幾大特點。
(1)加快綠色、特色食品工業的發展,形成市場競爭強勢。
(2)調整產品結構,把握消費市場發展趨勢。
(3)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進行規劃指導,進一步規范市場,避免出現產業趨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健康發展。
(4)積極發展公共服務業,完善城鎮服務功能。
3 土地資源整合與利用策略
3.1城鎮土地資源整合的目標與策略
發展小城鎮,推動城鎮化進程,是一個土地利用集約化的過程。對于像二龍山鎮這樣的小城鎮,粗放式的平面擴張用地方式極不利于小城鎮自身用地結構的優化和質量的提高,必須通過土地資源的整合來引導地區的有序建設,從而保障國有和集體土地的合理、集約、高效利用,落實城鎮發展目標,提高城鎮實力,實現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在土地資源整合的具體策略方面,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幾點:
(1)保護基木農田,確保糧食生產首先應嚴格執行基木農田保護政策,對土地資源的整合利用應結合耕地保護和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內部挖潛,實現鎮區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減少對耕地的侵占。
(2)構建綠色開敞空問,營造環境生態體系
對廣闊的綠色開敞空間進行有效的組織和梳理,使農田、林地、園地、水域等綠色空問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和景觀系統。按照整體產業發展方向的引導,逐步建立和發展觀光農業、綠色食品加工種植、園林生產以及旅游休閑服務等,促進農村發展建設、吸納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3)以村莊改造促進農村建設發展,以土地資源整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通過對集體建設用地的整合,可以解決土地資源浪費和使用不合理的問題,達到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的目的。同時,使集體土地參與小城鎮建設,不僅可以顯化集體土地的資產特征,使集體的產權體系趨于完整,而且,可以改變單一的征用土地配置方式,避免農民在土地征用過程中“低價失去土地,高價用地”的不合理現象發生,從而減少農村城鎮化的成本,促進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同步[1] 。
3.2特色農業產業建設模式及土地利用方式
城鎮土地資源的利用必須與產業發展方向相適應。把鎮非所在地的村及新建居民委的居民,整體搬遷到鎮所在地,將二龍山鎮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良的小城鎮。將搬遷村的原址,建設成農業生產服務區、畜牧小區、工業園區、對俄貿易園區、農貿綜合市場和生態園,剩余土地退耕。堅持配套建設,把城鎮與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推進城鄉統籌功能布局,整體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4 結束語
以發展農業為特色的產業體系及其相應的土地利用模型本身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和探索性,尚需進一步的市場分析和論證。但其核心價值在于提出城鎮及產業的特色化定位和特色化發展并通過對集體土地、國有土地的資源整合,挖掘土地利用潛力,實現鎮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思路。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及相應土地資源整合利用涉及農村城鎮化方式、城鎮產業發展、農民就業、城鄉統籌發展等多方面的問題,牽涉范圍廣,復雜程度高,尚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通過建立或引入配套的政策保障體系、組織保障體系和用地評價體系,才能在制度和機制上確保產業體系健康發展、城鎮建設實質性推進和土地資源有效利用。
關鍵詞:珠三角;新型城鎮化;投資方向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7-0-01
一、早期城鎮化得失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受國家均衡發展的政策影響,珠三角獨享的政策優勢不再,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走勢低迷的大環境影響下,珠三角地區逐步暴露出一系列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尖銳問題,主要表現為:
1.缺乏產業布局規劃,拉動農業經濟關聯性不足。
2.以低端制造業為代表的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和城市病凸現。
3.“投資+出口”導向型,刺激內需不夠、內生性增長不足。
不難看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由發展方向失衡所導致的,片面追求高增長率和GDP忽視了城鄉的協調發展,犧牲了環境和土地,使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村人口沒有享受到現代化發展的經濟紅利,一旦外部經濟形勢發生震蕩,以外生性為主要特征的出口增長難以為繼,經濟下滑和產能過剩在所難免。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原則、策略和目的
1.新型城鎮化的原則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在《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厲以寧、孟曉蘇、、李源潮)一書中,已經科學地預見了未來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戰略走向,指明了未來城鎮化的發展側重點:就是要以強調城鄉協調和均衡發展為出發點,以建設小城鎮為階段性目標,引導人口、資源和投資的定向移動,將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和投資引向建設中的中小城鎮(或城鎮群)而非特大、大中城市,著力打造城鄉經濟結構中的“第三元”,即社會功能齊全的中小城鎮群。
2.新型城鎮化的策略和目的
廣東新型城鎮化的思路關鍵在于,不能重走能源消耗型和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老路,而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協調區域間(珠三角地區和粵東西北)的均衡發展、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人口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內生性,以加快建設三元中的“第三元”為基本目的,繼續保持珠三角地區乃至廣東省在國內經濟領域中的領先地位和競爭優勢。
三、城鎮化策略和資金的主要投向
鑒于新型城鎮化投資需求與各級政府資金普遍短缺的現狀,資金投向的選擇就成為城鎮化建設的成敗關鍵。筆者認為,除了要考慮資金使用的經濟性和效益性等因素,還應按照以下三個標準進行衡量,一是資金投向是否具備對其他產業的拉動效應;二是資金投向是否有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型,三是資金投向是否實現跨越式發展。下面就以如下幾個領域進行分析:
1.基礎設施建設是城鎮化的前提基礎
(1)完善交通路網建設。高速公路的走向即為產業布局的方向,毫不夸張的說,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建設為主的交通路網建設是城鎮化的前提基礎,也是城鎮化建設的關鍵。現階段廣東省政府主導的廣東公路建設大會戰,其目的就是從解決交通發展不平衡入手,帶動新一輪的公路建設提速,完善泛珠三角地區的城軌、高鐵、公路等交通網絡體系,推動路網對接,構建一小時生活圈,使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之間、廣東省與內陸省份之間的輻射作用最大化。
(2)建設智慧城市。以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標志的新型信息化的智慧城市,將土地的城鎮化轉變為人的城鎮化,對于中小城鎮來說,與民生相關的公共管理與服務業務系統是智慧城市的發展重點。住房城鄉建設部2013年1月啟動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其中廣東省的6個試點(珠海市、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市蘿崗區、深圳市坪山新區、佛山市順德區、佛山市樂從鎮)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區,且均為中小城市或非主城區。珠三角地區應當把握良機,依托對接港澳的區位優勢和技術優勢,在信息基礎設施和城市管理理念上實現跨躍式發展。
2.產業扶持是城鎮化的立身之本
基礎設施建設為城鎮化奠定了基礎,而實現城鎮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加速人口聚集,其過程就是依托農業——打造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帶動第一產業發展,提高農業關聯度。一是走農業產業化的道路,以規模經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圍繞農業的深加工、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培育特色龍頭企業;二是加快產業園區建設,在制造業較發達的地區適度引進符合當地資源稟賦和特點的制造業(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技術創新,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就地完成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
3.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符合省情特色的發展方向
文化旅游產業進入門檻低,見效快,無污染,拉動消費顯著。嶺南文化作為中國古文化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有著很強的文化傳承性和地域代表性,文化旅游本應是珠三角地區發展經濟的首選,但近年來旅游產業的發展速度不但遠落后于長三角的江蘇、浙江(如江浙水鄉古鎮等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等地,更是被后起的北方省份所趕超(如山西走西口、陜西大明宮、河北紅色旅游等特色文化產業),同長三角相比,珠三角旅游產業輸在特色,更是輸在挖倔深度和市場培育上。具體在投資方向的選取上,應注重選取嶺南文化歷史和地理符號的小城鎮,提煉較強代表性的嶺南元素,例如東莞大朗、中山翠亨、增城、佛山沙灣,打造精品線路,培育高端市場、帶動整個文化旅游產業鏈建設,加快旅游業同會展業的進一步融合、互補。
四、總論
總而言之,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特點客觀上決定了投資建設既需要政府的引導和規劃,又不能全部由政府包辦,政府的角色應主要定位于對投資導向控制的最大化和對實際投資參與的適度化,使社會資金、民間資本能夠最大限度的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厲以寧,孟曉蘇,,李源潮.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M] .經濟日報出版社,1991.
在發展電商的同時,我縣明確提出了電商企業要成為服務本地經濟、服務本地群眾的“創業平臺、創新平臺、發展平臺、合作平臺、服務平臺”,電商企業要根據我縣實際情況將本土特色產品賣出去,尋找銷路、尋找市場,“為百姓賣產品,為產品找市場”是我們的目標和追求。通過努力,我們要進一步宣傳,服務群眾,為百姓增收助力,擴大影響招攬客商。
目前全縣電子商務發展勢頭較好,據初步統計,從事電子商務、微商的從業人員330余人,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約為5000萬元,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建立完善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包括建立1個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含縣級物流配送中心),11個鄉鎮區域配送中心,60個電子商務服務站,300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實現農村流通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電子商務應有更加廣泛,產業發展更加聚集的農村電子商務新格局。
2015年電子商務工作要點
(一)圍繞“互聯網+”。推動建立以縣城區為重點的“同城購”垂直電商平臺。
雖然電子商務2014年取得較好的成績,但是電子商務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購買方面,本土產品在網絡上的銷售以及電子商務進社區、進農村方面還十分薄弱。為此,我縣將著力于整合縣域現有的郵政、電商企業、工農業產品、旅游產品生產企業、地方特色產品經營企業、業主、社區管理服務、家政服務、修配服務、餐飲住宿服務、水電氣費用交付服務資源,以縣城區為重點,以社區便民連鎖店為平臺,以“互聯網+”為手段,科學布局,分步推進建立“同城購”電商垂直平臺。預計2015年6月底前完成規劃方案,2015年8月完成平臺的組織架構和平臺建設并投入運行,在具備條件的社區建10—20個社區便利連鎖店,開展試營運。
(二)圍繞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推動村級電商平臺建設。
一是認真總結分析縣域現有電商網店營運推廣經驗,發現問題和不足,進一步整合資金、技術、人才資源,擴大網店數量和交易能級,同時把農村網店的開設作為重點。力爭到2015年底,縣域網店凈增加10戶以上,其中農村網店達5家以上。二是著力整合郵政、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農產品營銷經紀人等資源,推動建設電子商務村級服務站,充實完善其服務功能,暢通農產品進城,日用消費品、農資、農技服務下鄉渠道。2015年底前力爭建成10—20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三是著力推廣縣域優勢工業、農業、旅游文化產品上網銷售。2015年力爭縣域優勢產品網絡交易額達1000萬元以上。
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的保證措施
(一)完善組織機構
成立縣電子商務發展領導小組,建立電子商務產業推進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重大問題,完善重點行業電子商務應有推進機制,落實部門職責,推動部門管理與服務創新,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協會的協調作用,確保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工作目標,責任分工實施方案與進度安排,確保工作有序推進。
(二)強化規劃引領
高度重視電子商務產業整體規劃,指導行業規劃,明確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方向與工作重點,切實推進電子商務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產業先導引領作用,帶動實體經濟全面發展。圍繞資源特色與實體產業基礎,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個性化網絡經濟模式,開展與當地經濟狀況相適應的電商投資,有針對性規劃,推動電子商務產業資源共享,加強電子商務產業跨區域協作。
(三)強化政策支持
加大對電子商務的支持力度。圍繞電子商務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積極開展專項政策調查研究,制定可行的扶持政策意見和具體的落實措施。統籌整合相關促進發展資金,根據我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重點,制定詳細的財政配套政策、落實國家有關支持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支持電子商務產業公共服務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