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袁隆平的優秀事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范文1
作為奮戰在水利戰線的一員,我發自內心地贊揚袁隆平院士,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認真努力地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為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造福人民。
首先,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黨員,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斗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并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做大著眼一步一個腳印。
其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于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于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鉆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并弘揚時代精神,樂于服務,甘于奉獻,振興高等教育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
再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局著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后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傘”,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專業和院系全局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學科研培養工作辦成、辦好、辦到位。
最后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著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為大學教師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為崇高的,我要盡自己全力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凈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作為水利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縣委、局黨委的各項安排布置,積極努力工作。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跡為榜樣和標準來不斷督促并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范文2
袁隆平,平頭小臉,其貌不揚。你想不到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而正是這個顯得有些平凡的老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跡——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獲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
是怎樣的力量把一個人的命運緊緊聯系并且積極影響著16億人的命運呢?又是一種怎樣的力量促使著袁隆平年輕時違背母親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促使他執著于雜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終走向成功的呢?
“知識+汗水+機遇+靈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縮寫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從一棵天然雜交稻開始, 袁隆平開創了水稻育種的新歷史。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的英雄,也是有著世界性貢獻的杰出科學家,他獲得的一系列國際獎勵可資證明。若回答“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沒有哪位科學家比袁隆平更有資格回答了。
關于超級雜交水稻,不善言辭的袁隆平有著講不完的故事。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以“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還講了一個故事。
從“1953年到1966年,我在農校一邊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每年都去農田選種。從野外選出表現優異的植株,找回種子播種,看它第二年的表現,這樣來篩選具有穩定遺傳優異性狀的品種,這稱為系統選育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1962年,我在一塊田里發現一株稻鶴立雞群,穗特別大,而且結實飽滿、整齊一致,我是有心人,沒有放過它。第二年我把它種下去,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獲,不料大失所望,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這時候一般人感到失敗就放棄了,我坐在田埂上想為什么失敗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分離,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量來計算,畝產能達到1200斤,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發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勢,我為什么非要選育純種呢?從此我致力于雜交水稻育種。”
范文3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那位永遠不服老、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國家功勛獲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遠離開了我們。斯人已去,精神長存。緬懷先生,踏著他奮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傳承追求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院士是親力親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檢查,他對所帶的研究生說“培養研究生,因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個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養”。正是有著異于常人的科學精神,吃苦奮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最高產量達到了畝產1500公斤,在江蘇南通的海水稻試驗田,最高畝產802.9公斤。打贏種業攻堅戰、端好中國人自己的飯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業,將由中國水稻科學家們奮斗實現,他所弘揚和代表的雜交水稻精神,將永遠成為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
學習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質。袁隆平院士從來不關注金錢的多少,即便獲得各方面的獎金,他也把這些獎金用在雜交水稻的研究經費中。穿幾十元的襯衫,戴十幾元的領帶。即便榮譽無數,他仍然能夠撲下身子,兩腳沾滿泥土來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長勢。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畢生致力的事業。他已經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鐘南山院士對袁老的評語真摯和簡約。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寫照,也應是每一位中國人腳踏實地干事創業的精神標桿。
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安全。袁老的夢想是解決吃飯問題,但另一方面,浪費無度問題又從另一方向抵消著增產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費法》剛剛獲得通過。在袁老去世后,有網友稱“今天他好好吃飯了,一粒米也沒剩”。確實如此,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牢牢記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糧食來永遠緬懷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英語教學;德育滲透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地來滲透德育知識,讓學生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學習的同時,能更多地將德育內容學習滲透,更好地把握住“德”。
一、德育與教師
首先是教師的熱情。以老師積極進取、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來感染學生,以愛生如子、無私奉獻的精神來熏陶學生。教師要具有敬業精神,要熱愛教育事業,以蓬勃的朝氣和熱情感染學生的學習情趣。同時熱愛學生,用自己的愛來喚起和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愛,從而引申到對生活的愛。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寬松、融洽、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的同時,品德得到培養,性格得到完善。
其次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言教不如身教。作為育人的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以自己良好的言行舉止去培養學生的優秀品德。英語教師是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梁,是讓學生了解西方語言、文化、民族習慣、風土人情的窗口。所以,我們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盡可能地掌握較多的知識,不斷探索傳授知識的最佳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技能。教師優雅文明的言談舉止、嚴謹治學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以及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才能激起學生的“信”以及對老師的“愛”,使學生真正“親其師,信其道,學師為”,教師給學生帶來的無形影響就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德育與英語教學
根據英語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優勢,要進行德育的滲透,就要去挖掘和整理教材內容與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將兩者結合起來,德育能在英語課堂中和諧進行,英語課堂也就能夠充分發揮德育功能。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優越條件,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并結合實際,對學生進行德育,把德育貫穿到英語教學中的各個環節。
在英語教材里,有很多富有愛國主義等教育意義的課文,以這些課文為載體,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學生為祖國做貢獻、為社會增光的遠大理想。如人教版必修一的Nelson Mendela,必修三的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等文章,我們通過Mendela的偉大事跡來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袁隆平經過自己的辛苦努力解決了中國人多糧食少的問題,主要來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高尚的友誼情懷是一個人優良思想品德的標志之一。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真誠的友情顯得尤其珍貴。必修一的Friendship是以書信的形式講述了Ann把日記當作自己的朋友,向她傾訴心聲。由此我引申了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確交友,以及交友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同時要學會傾聽朋友的訴說,力所能及地幫助朋友。
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引導,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同時更讓學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必修三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一部英語話劇,可誘導學生根據劇情自己排演話劇,把書本內容活靈活現地搬到生活中,這樣學生的情緒高漲,學習英語的同時也了解了當時英國社會中地位等級的重要性。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對環境的愛護。人教版必修二中Wildlife protection是個非常好的例子,可以要求學生以這個為主題,關心動物,關心地球,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在學習Global warming 時,讓學生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激起學生保護環境的強烈愿望。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談談他們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事情,這樣既創設了情境,激起學生的參與欲,又達到了寓德育于英語教學的目的。
在具體教學時,見縫插針、點滴滲透,使思想教育與語言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形成尊敬師長、關愛他人的情感品質及對美好事物的認知情感。
總之,德育是豐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更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把德育滲透于英語課堂教學中,這就需要英語教師付出更多的心血,同時我們要有強烈的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深入鉆研教材,細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內涵,不失時機地、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德育,充分發揮學科教育的積極因素,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拓展知識面,提高英語的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課堂教學人文素質 科學素質
目前在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育中,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教育極其薄弱,尤期是人文素質的缺失更加嚴重。作為開展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教育主要載體之一的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極其重要。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轉變教育觀念,加強教育認識,確立以學生學為主、教師導為輔的教學觀;改變教學方法,創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挖掘課堂教學中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努力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可以適當選用對話教育、小組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方法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
一、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傳輸人文知識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中最基本的內容和層次。中學語文教材既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語文教材既是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會、政治、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識的教材。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實際,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介紹和講解相關的人文知識和信息,指導學生去了解、認識、思考、聯想,從而學習和借鑒。比如教材中的詩、詞、文、賦、小說、戲曲等中國古典文學中蘊含著傳統的審美文化,道德、風俗、禮儀文化、建筑、音樂、工藝文化等,內容十分廣泛。教學中,教師對這些內容稍加點化,讓學生從中接觸到傳統文化,了解其豐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認識其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教材中那些包含著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的性格、精神品質的優秀篇章,更值得啟發學生去思考,引導他們從中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等;思考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及其規律;體悟認識大自然和客觀物質世界的奧妙,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與人、社會和世界發展相一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要發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揚的科學而正確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理想,糾正學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傾向和模糊認識,從而使科學的知識,科學的理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愫、行為規范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逐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語文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它不僅容納了傳統民族文化和當代民族文化的精華,而且張揚著華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興旺發達的民族傳統和人文精神,通過課堂學習,對那些最可寶貴的精神品格,我們不但要繼承,還要發揚光大。語文教材中還為我們樹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樣,如南宋愛國英雄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表現的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懷和高尚人格;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精神;還有表現中國勞動婦女勤勞、質樸、善良、勇敢、堅強的花木蘭、江竹筠、劉胡蘭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隨處可見,舉不勝舉。他們驚天動地的事跡,光照人間,為我們后人樹立了做人的楷模。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心發掘這些人物形象中蘊含的精神內涵,精心地選擇、組織好課堂教學,使學生的靈魂得到震撼和陶冶,從而使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人文精神自然地體現在教學課堂中,使學生自覺地接受人文素質的培養。
二、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素質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根據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發展的現實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教育規律與終身發展的需要,科學教育必須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為目的。”科學素質的教育是通過掌握自然規律、促進物質財富增長,向學生傳授自然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科學所追求的目標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研究客觀世界及其規律,著重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因此,以學生發展和培養理性社會為理念的現代教育,需要把培養年輕一代的科學素養放在首要地位,以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科學素質的培養要著眼于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發展,體現科學本質,突出科學探究,反映當代科學成果。科學課堂教學在中學教育中處于中心地位,理所當然地成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主戰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對人類生活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科學技術在經濟、國防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日益重要和突出,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這使得科學素質的培養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加強。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新課標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的基礎是探究,沒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創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多年如一日地探究著僅有幾萬分之一的雄性不良水稻,最后終于創造出雜交水稻,解決了人類的溫飽問題。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為了人類的光明,同樣經歷了無數次的探究、失敗、再探究,終于發明了電燈。科學探究是新課標的靈魂,被列為科學課程內容標準的第一個主題。科學探究能力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是在學生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加和實踐,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在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時應注意通過各種教學資源,以保證活動的落實,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科技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目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讓學生樂于參與又得到收獲,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獲,學有所用。在課堂上適時抓住學生的求知欲來開展科技活動,學生自主探究,解決疑惑,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科學探究過程,使學生在不斷的活動中,學會科學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
三、實施素質教育,優化課堂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
在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推動下,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要落實到培養學生基本素質上,做到面向全體,全面發展,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而面向全體學生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體,要面向有差異的個體,做到因材施教;全面發展,不是各方面均衡發展,而是從有差異的個體出發,求得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我們在教學中應當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有所進步,有所提高。優化教學過程,實施素質教育,特別是作為基礎性和工具性中小學學科,它決定了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所起著重要的作用,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得到進一步的培養。因此,我們在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重點以優化教學目標,控制課堂結構,優化教學方法,改變并優化教學手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落實素質教育成果,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教育。
總而言之,當今的素質教育主要分為科學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有專家指出,科學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告訴人們如何把一件事做好,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則在告訴人們這件事該不該做。現階段在我們的初中階段的教學中,科學素質教育已達到學科分類比較細致、學科的教學體系比較系統化、階段教學目標和任務比較明確的程度,各學校在實施科學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分歧較小。而人文素質教育則因為缺乏相應的序列性,人文學科的分工不明確,而沒有在各學科教學中受到應有的重視。課堂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是指學生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通過對人類優秀文化吸納、受人類優秀文化熏陶、不斷積累而成并在聽、說、讀、寫等經常性的實踐活動及實際生活中的言、行、人際交往等社會活動中反映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內在氣質的綜合體現。在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更需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良好個性的養成,既教育學生學會做事,又教育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在整體素質的提高中,加強文化素質教育表現出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這才是真正理想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讓素質教育植根于學科課堂教學之中》
2.《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