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增長周期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實際經濟周期 技術沖擊 經濟波動 宏觀經濟學
中外經濟發展史的歷程無可辯駁地表明,宏觀經濟的運行是會出現周期性波動的。對于經濟周期的成因及其作用機理,西方經濟學家從許多方面都進行過研究。其中, Finn Kydland與Edward Prescott一同提出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RBC)可以看作近20多年來在經濟周期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這兩位經濟學家也憑此而折桂2004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一、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形成背景及其核心內容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具有豐富的理論源流和明顯的現實背景。首先,由理論來源分析,一是在20世紀80年度之初,當時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波動理論及其模型遭到普遍的質疑;二是理性預期與公眾選擇理論被吸收進了現代宏觀經濟學,Lucas由方法論角度探討了經濟波動問題;三是C. R. Nelson與Charles I. Plosse提出,實際因素對于形成經濟波動的作用比起貨幣等虛擬因素來重要得多;四是一系列分析方法與分析工具的問世,也對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建模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其次,由實踐發展的層面來分析,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體現了供給方面的因素對于宏觀經濟的影響,但自三十年代一直占據經濟學主流地位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卻對當時日益嚴重的經濟滯脹束手無策,而撒切爾政府和里根政府信奉的供給學派經濟學對于治理經濟卻頗見成效,這也成為催生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實踐佐證。再者,由西方經濟學流派的自身演進過程來分析,20世紀70年代之前,在經濟周期研究領域一直是正統的凱恩斯主義觀點占據著主導地位,甚至到十年之后的八十年代,該領域中主導性的觀點仍然認為經濟周期的主要產生根源在于需求方面的擾動。后來,鑒于Lucas貨幣周期理論的引領,經濟周期問題,又重新進入相關研究人員的視野,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因素對于經濟周期的作用開始引起經濟學家的重視。Finn Kydland與Edward Prescott首開先河,后來通過Kydland和Prescott以及Plosser等人的工作,外來的實際沖擊因素被引入了實際經濟周期的模型,此處引起經濟周期的主要解釋不再是需求因素或者金融貨幣等虛擬因素,而是實實在在的外來技術沖擊。這就是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主旨,它也是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相對立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重要內容。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首先,外來的實際因素的擾動(如技術方面的沖擊)是導致產生經濟周期的根本原因。按照贊成實際經濟周期的經濟學家的觀點,經濟周期的成因不在于經濟體系內部,而是來自于外部因素,來自于一些供給方面的擾動,像是技術方面的變化等,這些變化造成技術水平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大幅變動,會引起勞動生產率、工資水平和其他生產要素價格相應的變動,從而使得產出水平和生產發展方式也隨之出現不同于往常的變動,經濟機體本身對于這種意外的沖擊缺乏抵抗力,只能隨之變動,于是就產生了經濟周期的高漲或者衰落。
其次,經濟變動的主要傳遞渠道是勞動提供方面的延遞性變動。其中的內在運作機理是這樣的;每當外來的技術方面的變化導致勞動生產率、要素價格等因素變動的時候,符合“經濟理性人”假定的市場主體就會根據自己對市場走向的預期,在工作與享受閑暇之間做出選擇,這樣就會在勞動供給方面產生極大變動,進而使社會就業和總產出也隨之產生變化,而且一次技術變動帶來的產出變動可以是持續性的。同時,鑒于相關經濟門類之間的聯動效應,產生在一個部門的技術擾動也可能會導致其他社會生產部門乃至于宏觀經濟形勢產生變動。.
再者,經濟周期本身就體現了經濟趨勢在發生變動,而并非經濟形勢圍繞著經濟趨勢這一軸心在變動。換言之,并非經濟運行背離了宏觀經濟的均衡狀況,而是經濟本身的均衡位置在變動,這就將周期理論與增長理論糅合為一體。根據這種觀點,經濟發展無所謂長期、短期,經濟形勢的短期變化與長期發展趨勢二者之間并不矛盾,經濟的短期變動并不是背離了經濟發展的長遠趨勢。
另外,管理當局針對經濟周期所采取的反向操作措施沒有任何作用,換句話說,當局管理經濟是徒勞無功的,這是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最重要的政策結論。根據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經濟波動乃是市場主體對于外來擾動的理性反應,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能夠使經濟狀況自動達到就業與產出狀況合理的均衡,而人為的政策調節卻難以使調節者的主觀意志同經濟運行結果達到一致,反而會降低社會的總福祉。所以,管理當局調節經濟造成的失誤甚至包括調節行為本身都屬于某種負面的外來擾動,據此,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政策性結論就是:管理當局力圖熨平經濟波動的反周期操作是無效的。
最后,貨幣的作用是中性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認為貨幣供給是內生的,貨幣數量的變化對經濟沒有真實影響。在經濟擴張期間對貨幣的需求會擴張并誘導貨幣供給的調整反應,貨幣政策不會影響實際變量,只有資本勞動和生產技術等真實變量的變動才是經濟周期的根源。不應當用貨幣政策去刺激產出,貨幣政策只能以穩定物價作為單一目標。
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與其他相關經濟學流派在經濟周期問題解釋上的異同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發軔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屬于主張自由放任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戰后自由主義經濟學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先是以Friedman為首的貨幣主義,接著是以Lucas為代表的理性預期理論,現在是以由Kydland和Prescott為代表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為主。在經濟學說史上,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理論都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中的“革命”,理性預期理論還被稱為“從根本上改變了宏觀經濟學”。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則打破了把宏觀經濟分為長期和短期,以及,后者研究短期問題。但在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中,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是一個問題。凱恩斯主義各派都認為經濟周期表明市場調節的不完善性,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則認為,市場機制本身是完善的,經濟周期源于經濟體系之外的一些“外部沖擊”。把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分開的傳統作法,極大地改變了經濟周期理論,也改變了宏觀經濟學。
從總體上講,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都認為,需求沖擊使得短期中的經濟偏離長期趨勢,出現經濟周期,而實際經濟周期理將供給方面的技術變動作為經濟波動的根源,這是他們的主要區別所在。具體地分析,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與凱恩斯主義的分野尤為明顯:
1.凱恩斯主義各派把宏觀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認為在長期中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是長期總供給,而短期中的經濟狀況取決于總需求。經濟周期是短期經濟圍繞這種長期趨勢的變動。實際經濟周期理論首先否定了把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的說法,他們認為,經濟周期并不是短期經濟與長期趨勢的背離,經濟周期本身就是經濟趨勢的變動。相應地,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有經濟增長理論與經濟周期理論之分,前者研究長期問題。
2.凱恩斯主義各派都堅持短期宏觀經濟需要穩定,都主張國家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干預經濟。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無需用國家的政策去干預市場機制,只要依靠市場機制經濟就可以自發地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而且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往往是滯后的,宏觀政策的失誤往往會成為一種不利的外部沖擊加劇經濟的不穩定性。
3.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導致經濟周期產生的沖擊主要是引起總需求變動的需求面的沖擊;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認為造成經濟周期產生的沖擊主要是引起總供給變動的供給面的沖擊。
4.凱恩斯主義各學派基本上都認為市場調節機制的不完善性沖擊來臨后造成經濟周期的原因;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則認為市場機制本身是完善的,經濟周期波動并非是對經濟長期趨勢的偏離,而是趨勢本身的改變。因此經濟周期是正常的,并非由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性所致。
5.凱恩斯主義各學派普遍主張政府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干預經濟,采用反周期政策減輕經濟波動。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波動是理性經濟主體對外來沖擊所做出的具有帕累托效應的最優反應,政府沒有必要采取措施來減輕波動,政府的注意力應該集中于技術進步率的決定因素上。
相比之下,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與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都屬于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因而其經濟周期理論表現出較多的一致性:(1)都認為導致經濟周期產生的根源是來自于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的沖擊;(2)都強調經濟主體的預期在經濟周期形成中的作用,正是人們面對外生沖擊在一定預期下采取的經濟行為導致了經濟周期;(3)都堅持新古典主義信條,認為市場調節機制完善、價格調整靈活、市場會在自然率處出清(4)都反對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政策主張,認為政府的反周期經濟政策無效且會造成扭曲,政府的作用不是采用反周期政策來調節經濟,而是為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它們之間的分歧主要表現在:(1)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將經濟周期的根源主要歸結為影響總需求面的貨幣沖擊,即根源于貨幣數量的變動或未預期到的貨幣擾動,因此其理論可稱為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強調經濟周期的根源主要是影響總供給的技術沖擊。(2)貨幣主義認為沖擊引發經濟周期是實際物價與名義物價發生錯誤訊號,令資源錯置所致,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貨幣擾動引發經濟周期是價格信息不完全所致,貨幣供給的過度增加使一般物價上升;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則把經濟波動看做是理性預期經濟主體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標,對總量生產函數因受到真實技術沖擊發生變化而做出的有效反應的結果。(3)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把經濟周期看作是對經濟長期增長趨勢的暫時偏離,認為經濟波動會降低社會福利;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則把經濟波動視為自然率本身的波動而不是對長期增長趨勢的偏離,認為經濟增長與經濟波動本質是統一的。而且經濟周期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經濟的均衡狀態,是理性經濟主體對沖擊的最優反應。
從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與其他流派共同的差異性來看,作為其對立面的凱恩斯主義者、貨幣主義者和理性預期學派原則上都同意以下幾方面的共識:其一,經濟周期可以看作是對經濟增長的某種長期趨勢的暫時偏離;其二,經濟周期對社會來說是不合意的,因為對經濟長期趨勢的偏離使經濟處于非均衡狀態;其三,沖擊主要是對需求方面的沖擊;其四,貨幣因素對于經濟周期十分重要。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卻認為:其一,經濟周期并不是對經濟長期增長趨勢的偏離,經濟波動就是經濟長期增長趨勢本身的波動;其二,經濟周期的每一時期都處于均衡經濟狀態,都是理性預期主體面對沖擊進行最優調整的結果;其三,沖擊主要是對供給面的沖擊;其四,對經濟周期重要的不是貨幣這一名義變量因素,而是技術沖擊這一真實因素。正是基于以上不同看法,使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既有別于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也不同于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周期理論。
三、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理論突破與影響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重大發展,超越了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成為與新凱恩斯主義相抗衡的最主要的新自由主義流派。它完全以正統的微觀經濟理論來說明宏觀經濟波動,是對傳統經濟周期理論的巨大挑戰。第一,通過把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整合在一起,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代經濟周期研究的方向,并促使宏觀經濟學家把注意力再次集中在經濟的供給面上。第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強調了宏觀經濟學研究的跨時間和動態的特點。第三,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用特定的模型逼真地模擬實際經濟的時間序列行為,那些由于費用太高而無法在實際經濟中進行實驗的政策可以在這里以非常低的成本進行實驗,從而為宏觀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在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之前,西方主流經濟學對宏觀經濟有一個一致的描述:在長期,經濟有一個平滑的穩定增長趨勢,這可以由增長模型刻畫;而在短期,經濟圍繞這個長期趨勢波動,這可以用波動理論來解釋。而在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中,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是一個問題。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實際上并不僅僅是經濟周期理論,它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宏觀經濟理論。
如前所述,以往人們對經濟波動的解釋主要基于凱恩斯主義的短期總需求分析,Solow模型中的要素投入和技術進步,只對長期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對短期經濟波動則沒有任何作用。同時,政府經濟政策,主要是對總需求進行“相機抉擇”的調控。Lucas通過著名的“盧卡斯批判”和理性預期理論,最早對此提出了挑戰和批判,并進一步提出了“貨幣經濟周期理論”,試圖用貨幣因素來解釋經濟波動的原因。Finn Kydland和Edward Prescott提出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則在“貨幣經濟周期理論”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技術進步和各種供給沖擊等真實因素的變動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并將相互割離的“凱恩斯主義”和“Solow模型”中的宏觀經濟變量進行了綜合的考慮。論證了技術進步等真實因素不僅會影響長期經濟增長,而且會產生短期經濟波動。改變了人們對經濟周期的波動原因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入地認識經濟周期的規律,進而更全面地認識宏觀經濟中的決定力量。
就方法論而言,實際經濟周期模型關于宏觀經濟波動的模型接近于實際的情況,使得模式分析及經濟機制變得更為現實。Kydland和Prescott最先使用具有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模型來解釋經濟波動,以微觀經濟主體的偏好、技術、稟賦等假設為基礎,解釋商業周期的變化,對古典經濟學進行了修正,使經濟學更加向現實靠攏。實際經濟周期理論還帶來了方法論上的突破,用以Ramsey模型為代表的典型微觀主體為基本分析單位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來研究宏觀經濟問題的研究范式,開創了新的研究途徑。
從否定意見來看,對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提出批評的經濟學家大都認為它缺乏充分的經驗檢驗,還有一些宏觀經濟學家認為技術沖擊和RBC模型所描述的傳導機制與實際經濟波動基本無關,這都是對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根本性否定。同時,實際經濟周期的一個重要假設是生產率沖擊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但技術水平會后退的觀點顯然有悖于常識,然而,如果沒有反向的技術沖擊,這個理論就只能解釋經濟周期性的擴張,而不能解釋經濟衰退,這是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一根軟肋。再者,RBC蘊含的政策無效理論也使得一些在實際部門工作的經濟學家感到無所適從。另外,有人認為,模型只分析了一種波動來源,即生產率的變化,而對現實中很多其他因素(例如貨幣、稅收、偏好等)欠缺考慮。許多經濟學家認識到,要想對經濟周期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必須對Ramsey模型進行擴展。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將可變的資本利用率、多重沖擊和勞動的調整成本作為構成實際經濟周期的基本要素。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宏觀經濟領域還出現了一種新新古典綜合派,它把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相融合,將新凱恩斯主義的不完全競爭和名義黏性融入了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動態一般均衡框架,試圖從方法論上將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統一起來,并對經濟周期等問題進行新的闡釋。
可以說,Kydland和Prescott的理論工具對于解析中國的宏觀經濟問題同樣也是非常犀利、非常有用的。盡管有人認為當前中國對沖擊的市場傳導機制還不夠靈敏,因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對于中國經濟波動的解釋作用有限,但應當承認,將長期經濟增長理論和短期的經濟周期波動結合起來進行分析,這無疑也十分有助于分析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和短期利益間出現的矛盾。再者,探討技術因素的作用和決定技術的因素對于正處于經濟轉軌和快速發展過程中的中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黃險峰,著.真實經濟周期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楊玉生,著.現代宏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3][英]布賴恩?斯諾登,霍華德?R.文,主編,黃險峰等,譯校,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反思[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英]布賴恩?斯諾登,霍華德?R.文等,著.蘇劍,朱泱等,譯. 現代宏觀經濟學指南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5][美]小羅伯特?E?盧卡斯,著.姚志勇,等,譯校.經濟周期模型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王健著.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概覽[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
【關鍵詞】服務業;發展;經濟增長;影響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進一步促進了制造業以及服務行業之間的融合,一些新型的服務行業不斷涌現出來,生產業的出現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尤其是當前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對服務業的需求逐漸增大,從而促進了服務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融合。
一、服務業的概述及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基礎
(一)服務業的基本概念及分類
服務業通常是指生產或者是提供服務的經濟部門及企業,在我國被稱為第三產業,一般包括建筑業、運輸業、金融業、通訊業以及政府行政行業等。
服務業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按照服務業的性質可以將其分為生產業和消費業,其中生產業主要是指被商品生產者用作中間投入的服務,包括交通運輸業、科學服務業、農業生產服務以及現代金融等9個行業。而消費業是指滿足居民基本需求的服務行業,主要包括旅游業、餐飲業、文化產業、體育行業以及政府公共服務行業等10個行業。按照服務業興起的時間以及發展的歷史可以將其分為傳統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新興服務業三種類別。傳統服務業是在工業化時代存在的服務行業,主要使用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為人們提供服務;現代服務業是受到工程化進程加速的影響下形成的服務行業;新興服務業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下對傳統服務業進行改造的一種服務行業,新興服務業的主要特征就是服務業出現大規模的消費,使得該行業的收入彈性發生改變。
(二)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
1、貝爾理論
貝爾理論是針對后工業化時代提出的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與工業化時代相比較,后工業化時代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三點,首先是產品經濟向著服務性經濟的轉變,其次是理論知識占據中心主導地位,理論知識發展成為社會的戰略資源,最后是創造性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復雜問題的處理更加簡單化,使后工業社會能夠有效的規劃社會發展。這些理論認識對于我們認識工業化發展以及服務業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指導。
2、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概念出現的時間是1960年,這一概念的出現奠定了新制度經濟學的基礎。直至20世紀末,出現了總成本原理,認為總成本是制造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的總和。這一原理的出現說明了服務業的發展對于成本的降低以及經濟效益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工業化的發展使得分工參與者之間的交易變得更加頻繁,教育范圍的擴展促進教育資源的應用更為廣泛。服務業對于這種交易過程中的費用處理往往是以專業化的方式進行處理,因此說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同時還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的流通效率,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服務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我國服務業的在GDP中的比重為48.2%,高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北上廣和江浙等地的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均已超過50%,甚至個別地區達到60%以上,而以廣西為代表中西部地區,其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卻只有37.8%。而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其服務業在GDP中所占高達80%的比重。由此可以得知服務業發展對經濟增長是有著相當正面的影響的。
(一)服務投資對GDP增長率的影響
在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形勢下,服務業的發展對于產業結構轉型的加快以及GDP的增長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近年來,雖然我國服務業在發展過程中表現為發展速度快、比重增加、結構優化等特征,但是服務投資還相對不足,我國服務投資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特征,首先是服務行業的投資效率比較低,其次是服務業特別是一些細分行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總體影響力度不足,最后一點是科研和教育作為服務行業中最有彈性的產業,投資比例還相對較小,這些因素嚴重阻礙了國家經濟增長的步伐,因此,需要不斷增加在這兩個各方面的投資比例,才能夠有效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
(二)服務業相關機制促進經濟增長
服務業在發展過程中通過結構優化效應、就業擴大等途徑對經濟增長產生較大的影響。首先表現在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提高了經濟增長效率。服務業通過為社會經濟活動提供服務的方式加快了我國第一產業以及第二產業的發展,然后通過自身的發展狀況促進了社會結構的優化。服務業的發展進一步優化了就業結構。服務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其在發展過程中可以為更多的勞動者提供就業的機會,同時,服務業的發展能夠推動就業結構的轉變,第一、二產業的勞動者逐漸向服務行業靠攏,從而使得中產階段的比重進一步提升。最后,服務業通過延長產業鏈以及增加產業的附加值,使得行業本身的服務效率進一步提升,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是經濟的增長對服務業的發展也會起到一種反作用力,經濟的增長能夠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加快服務業的發展。
(三)服務業對經濟增長周期的影響
服務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周期的協同性以及非對稱性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中經濟增長周期的協同性主要是指不同經濟變量波動在互相影響的作用下產生經濟行為的同步性現象,而經濟增長周期的非對稱性主要是在經濟周期擴張階段或者是緊縮階段出現的不同經濟行為的非同步性現象。有關數據統計顯示,服務業產出波動周期與國民經濟波動周期在時間上以及波動高度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服務業周期與國民經濟周期在經過復蘇階段之后都會表現出強勢的擴張勁頭,這一趨勢的出現表明服務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增長都有著較大的潛力。服務業的發展進一步加速了國民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增強了經濟周期波動的張力,同時還會使得國民經濟周期波動的幅度變得平緩,從而促進經濟的平穩運行。
【關鍵詞】經濟周期 行業輪動 投資時鐘
一、文獻綜述
學者研究經濟周期與資產配置模型始于19世紀90年代。Sam.stova(1996)研究1970年到1995年間美國的經濟周期與股市各行業的表現,他將25年分為4個擴張期,3個收縮期。其中擴張期分為早中晚3個階段,收縮期分為早晚2個階段,認為當經濟從擴張轉向收縮階段,一般伴隨股價的下跌與貨幣資金的減少,當經濟走向谷底時,央行會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這時公用事業與金融行業表現最好。
美林證券公司在2004年的《投資時鐘》報告中,統計了美國1973—2004年的歷史數據,根據經濟增長和通脹的不同變化,將經濟周期分為蕭條,復蘇,過熱和滯漲,其研究顯示,在衰退階段債券收益率最高,在復蘇階段股票收益率最高,在經濟過熱階段大宗商品收益率最高,在滯漲階段,現金收益率最高。
在國內,對經濟周期與股市波動的關系,大部分是從貨幣政策與股市相互關系來分析,中國金融產品種類少,且投資門檻高,研究中國的投資時鐘,應重在基于經濟周期的角度分析A股行業輪動。
二、經濟周期的關鍵指標與中國經濟周期劃分
(一)經濟周期的關鍵指標
宏觀波動是一種周期性的由蕭條到復蘇再到的循環變動。 按統計指標變動軌跡與經濟變動軌跡之間的關系劃分為同步指標、先行指標、滯后指標。
先行指標主要用于判斷短期經濟總體的景氣狀況,我國一般采用新開工項目數、基建貸款、海關出口額、狹義貨幣M1、工業貸款等作為先行指標。一致同步指標是指與國民經濟周期的轉變同時發生的指標,我國常采用工業總產值、社會商品零售額、海關進口額、貨幣流通量、廣義貨幣M2等作為一致同步指標。滯后指標是指在指標的時間上相對落后于國民經濟周期波動,我國主要有全民固定資產投資、零售物價總指數、消費品價格指數等。
(二)中國經濟周期劃分
本文中用工業增加值增長率表示經濟增長,用CPI來表示通貨膨脹。時間從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根據經濟增長與通脹組合的變化,我們把經濟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經濟增長下降,通脹下降為衰退階段;經濟增長上升,通脹下降為復蘇階段,經濟增長上升,通脹上升為過熱階段;經濟增長下降通脹上升為滯漲階段。
三、行業輪動的理論邏輯
(一)利率和成本
利率與成本降低,先會刺激可選消費,后沿產業鏈延伸, 如汽車——鋼鐵、工業金屬、化工——采礦、電力、煤炭、石油;房地產——建材、鋼鐵、有色、家電、機械。同時利率降低,貨幣增多,直接推動大宗商品的價格上升。
(二)財政政策方面
政府進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是經濟復蘇的推動力,一是要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會使建筑、建材、鋼鐵和有色的需求增加,而影響煤炭、電力、石油、鐵礦的需求。二是要鼓勵新技術的運用,目的是鼓勵經濟長期持續發展。
(三)出口方面
世界經濟也影響著中國經濟,一方面是國外旺盛的消費需求推動必需品的需求,包括紡織服裝、家具等,另一方面是推動機電產品出口,且沿著產業鏈向下,即機電產品——機械、電子、家電——半導體、鋼鐵、有色——煤炭、電力、礦石。
四、中國不同經濟周期下的行業表現
我們根據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把2003年1月到2011年7月分為四個階段,找出每個階段表現最好的四個行業。
(一)衰退
經濟增長率和通貨膨脹均降低,因為經濟增長率往往提前通脹到來,所以通貨膨脹降低一般說明經濟增長率下降已到末期,此時,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也應該開始。跟利率和貨幣供應相關的行業往往復蘇,與財政政策有關行業也受益,收益率較高的行業是:家電、電子元器件、有色、房地產、交運設備。
03.1-03.5 04.11-05.2 06.5-06.12 08.10-09.2
黑金 0.258 信息服務 0.049 家電 0.700 交運設備 0.095
公用事業 0.287 餐飲旅游 0.051 化工 0.796 食品飲料 0.095
交運設備 0.342 房地產 0.061 交運 0.861 家電 0.116
金融服務 0.408 黑金 0.017 房地產 1.118 有色 0.164
(二)復蘇
經濟增長率開始上升,通貨膨脹卻仍降低,但快到達底部,這時候利率達到階段最低,擴張性財政政策卻還在進行。需求稍微恢復,且成本到達底部,跟利率和成本敏感的行業成長較快。收益率較高的行業是:房地產、交運設備、采掘、有色。
03.6-04.4 05.3-06.4 09.3-10
電子元器件 0.028 商業貿易 0.325 餐飲旅游 0.400
交運 0.062 金融服務 0.439 交運設備 0.400
黑金 0.074 食品飲料 0.523 房地產 0.443
采掘 0.162 有色 0.596 采掘 0.634
(三)過熱
經濟增長率和通貨膨脹均處在上升階段,因為經濟增長率提前于通貨膨脹上升,這通常說明著經濟已經到達潛在增長率水平上。因為通貨膨脹對經濟還沒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央行對利率的控制較平穩,財政政策也是平穩的。在這時期,由于需求緩慢回升且通脹緩慢上升,各個行業收益率都較高,中游行業開始有所表現。此階段以下行業表現最好:農業家電、采掘、有色、機械。
07.1-08.3 09.11-10.04
有色 1.466 有色 0.291
采掘 1.476 紡織服裝 0.3405
家電 1.511 機械 0.3625
農林 1.585 采掘 0.3689
(四)滯漲
經濟增長率雖仍維持在較高水平,但已經開始降低。而通貨膨脹卻仍處于上升過程,較高通貨膨脹的危害開始出現。此時,由于通貨膨脹處在較高水平而且經濟增長率也還可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加息以應對較高的通貨膨脹水平,防止通貨膨脹持續上升。在這個時期,因為需求降低,而利率和成本仍在上升。無一行業出現絕對收益,持有現金是最好選擇。以下行業比較而言收益還可以:公用事業、交通運輸、醫藥生物、食品飲料相對不錯。
04.5-4.11 08.4-08.9 10.05-11.07
食品飲料 -0.146 食品飲料 -0.322 建筑建材 0.1089
采掘 -0.049 信息服務 -0.313 醫藥生物 0.1890
交運 -0.038 醫藥生物 -0.288 交通運輸 0.2168
黑金 -0.016 公用事業 -0.286 食品飲料 0.3272
五﹑結論
我們從經濟周期角度來分析A股市場的行業輪動,通過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來劃分經濟周期,先通過經濟周期與行業輪動的理論傳導分析,后通過實證檢驗中國A股市場,得出了在不同經濟周期階段,各行業的收益率也有差異,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基于經濟周期的A股行業輪動來獲取超額收益。
參考文獻
[1] Stovall Sam.Standard & Poor's guide to sector investing[Z]. McGraw-Hill,1996.
[2] Martin J Pring.積極資產配置[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1).
[3] 美林證券.The Investment Clock—Special Report# 1:Making Money from Macro.2004.
關鍵詞:信貸資金分布;宏觀經濟波動;CF帶通濾波;穩健性檢驗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6260(2009)03-0088-06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2008年12月,全國新增貸款達到7720億元,而2009年1月的新增貸款更是達到令人瞠目的1.6萬億,這是一個創紀錄的數字,超過自2002年開始的中國經濟增長周期的任何一個月的增長,并且接近今年預期新增貸款5.4萬億的30%。銀行業的集體努力正使信貸成為積極財政政策的最佳搭檔,如此高的信貸增速意味著短期內中國經濟得到強有力的支撐。毋庸置疑,如果銀行信貸不提供有力支撐,4萬億投資計劃就難以按進度完成,在民間投資恢復信心之前,銀行仍需持棒領跑一段時間。銀行業正在努力跟上保增長的步調,為疲弱的經濟輸血,這將使已經被中央政府點燃的投資火焰熊熊燃燒,也會使缺乏現金的企業得到及時的救助。
學術界就信貸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的論述已經非常充分。Bernanke等(1988)指出,GDP與信貸的關系比其他變量更密切,信貸也比其他貨幣量更能作為經濟活動的領先指標。Bernank等(1989)的金融加速器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外部噪音在經濟系統中如何被延續的問題,即通過加速器會被放大,使繁榮的經濟更加繁榮,蕭條的經濟更加蕭條。Bernanke等(1996)更是明確提出,信用會放大市場的真實狀況,從而改變了最初的小沖擊(包括實體和貨幣的沖擊),即放大了沖擊效果。一些學者(Chami,2001;Lea,2005;Kishan,2006)研究了在雙重約束下,由于銀行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抵押品價值和外部籌集資本的能力等因素具有與經濟周期平行的特征,從而導致商業銀行信貸政策本質上是加強景氣周期(即親周期,procyclical),而資本監管將會導致銀行信貸更為嚴重的親周期性(尤其是低水平的銀行對緊縮性貨幣政策更加敏感),并放大經濟沖擊,強化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即貨幣政策傳導的“資本渠道”。
吳麗華(2008)闡述了我國具備Kashyap等(1993)提出的銀行信貸渠道必須滿足的三個基本條件①,并基于我國的實際驗證了信貸機制在我國是有效的,主張我國應該利用信貸規模控制手段效果好、針對性強、收放自如的特點,并實行差別的信貸政策,增加靈活性和彈性。
信貸與經濟確實存在密切的內在關聯,但是,信貸資金的各個組成部分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是完全迥異的。當前,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合理分配大幅度增長的信貸資金,充分發揮其效應,才能更好地引導民間投資,從而促使經濟更快地實現V形反轉,避免U形,更不是L形情況的出現。所以,本文將驗證信貸資金的各個部分與宏觀經濟波動的關系,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二、商業銀行信貸變量描述與分析
在我國不斷進展的金融深化過程中,商業銀行的信貸狀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商業銀行貸款總額占名義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11.1%下降到2008年的100.9%,貸款總額占其資產的比重從2000年的74.5%下降到2008年的56.4%。貸款的構成中,中長期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例大幅度上升,而短期貸款則出現明顯的反差,9年下降了24.9%。另外,短期貸款中,除了農業貸款穩中有升外,商業貸款、建筑貸款和工業貸款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即便如此,商業銀行在融資體系中仍然占據最重要地位。
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波動與經濟增長率是否存在內在聯系呢?我們對貸款總額(LOAN)、中長期貸款(MLOAN)、短期貸款(SLOAN)、農業貸款(ALOAN)、建筑貸款(BLOAN)、商業貸款(CLOAN)和工業貸款(DLOAN)運用GDP平減指數進行調節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和中經網數據庫。,然后將其與經濟增長率(RGDP)一起采用同類文獻中最常用的H-P濾波分離出各變量的趨勢要素與循環要素,并采用循環要素/趨勢要素×100%計算相對波動,進而得出各變量的周期性波動,如圖1。從該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經濟增長率的波動周期大致為4.5年,波動幅度在15%以內;貸款總額的波動幅度較平穩,周期長度差不多,但是經濟增長率大致提前兩個季度;短期貸款幾乎與經濟增長率同周期波動,但波動幅度在10%以內;中長期貸款的波動幅度與經濟增長率相差無幾,但從峰―谷的角度看,其提前經濟增長率大致3~4個季度;短期貸款中,農業貸款有其獨特的周期特征,波動幅度非常小,周期為1年,其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比較松散;建筑類貸款的周期長度和波動幅度與經濟增長率大概一致,但比經濟增長率提前約兩個季度;商業貸款與經濟增長率幾乎是同周期波動,但波動幅度僅是后者的一半;工業貸款的波動滯后經濟增長率兩個季度,波動幅度也相對較小。因此,信貸變量與經濟增長率的周期性波動存在明顯的內在聯系,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精確的測算與驗證。
三、信貸變量與經濟增長率的先行/滯后關系測算
由于經濟周期理論集中關注1.5~8年之間的波動成分(Christiano et,al,2003;Rua,et al,2005),而帶通濾波可分離出“恰好對應于研究關注的頻率區間”的周期成分,完全去除研究中不感興趣的頻率區間。所以,我們拋棄傳統的時域分析方法,運用帶通濾波分離循環要素。
本文以經濟增長率作為基準指標,將信貸變量與其比較,分析它們之間的先行滯后關系。首先,使用CF帶通濾波分離出實際GDP增長率中4~24季度的周期循環要素,暫且稱之為標準循環。圖2中是使用傅立葉變換,對2000~2008年經濟增長率的循環要素進行功率譜分析的結果。
為了利用變量間共變性上的頻率差異信息,我們將各信貸變量與經濟增長率循環要素之間的共變性和同步性研究劃分在幾個頻率區間上進行。根據經濟增長率循環要素功率譜的峰值界限,我們劃分出長期循環(14~24個季度的循環要素)、中期循環(8~14個季度幾個主要的峰值的循環要素)和短期循環(4~8個季度的循環要素)這里的長、中、短期循環僅是本文為描述方便而賦予的稱謂,異于經濟周期理論中所說的長、中、短周期概念。。它們的能量占整個標準循環分別為34%、26%和40%,比重相近,這也從另一角度驗證了頻帶劃分的合理性(劉俊生,2007)。
表2列出了信貸變量與經濟增長率循環要素的交叉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然,這些變量在不同的頻帶上很少表現出完全相同的交叉相關性和先行滯后期。在每個頻帶上,挑選那些與經濟增長率循環要素時差的絕對值在1個季度以內,并且交叉相關系數大于0.5的指標作為一致指標。篩選的結果是:標準循環周期內,短期貸款、工業貸款和商業貸款是一致指標,貸款總額、建筑貸款與中長期貸款是領先指標;長期循環周期內,短期貸款、工業貸款和商業貸款是一致指標,貸款總額、建筑貸款與中長期貸款是領先指標;中期循環周期內,短期貸款、工業貸款和商業貸款是一致指標,貸款總額、建筑貸款與中長期貸款是領先指標;短期循環周期內,貸款總額、短期貸款、工業貸款和建筑貸款是一致指標,商業貸款是滯后指標,中長期貸款是領先指標。因此,總體上,短期貸款及其其中的工業貸款和商業貸款與經濟增長率是一致或滯后的,貸款總額、建筑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則是提前于經濟增長率的波動,而農業貸款與經濟增長率的關聯度很低,這恰恰印證了我們在第二部分的看法。
四、穩健性檢驗
為了檢驗信貸變量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相互影響,我們需要將經濟增長率(信貸變量)基于常數、信貸變量(經濟增長率)和信貸變量(經濟增長率)波動性成分進行線性回歸。考慮到我國季度數據的樣本較少,我們采用兩種方法計算各變量的波動性:其一是均值方程殘差或者波動成分的絕對值度量,即波動程度的絕對離差;其二是利用條件異方差模型(ARCH模型)分離出條件異方差成分(劉金全,2003)。
度量X的水平值和波動性對于變量Y的線性影響,需要估計下述方程:
無論采用哪種波動性度量,兩個模型估計在結論上都是穩健的。從模型結構和參數估計看出,貸款總額的趨勢成分對經濟增長率趨勢水平存在顯著的正影響,其整體影響的系數和為(含不顯著的參數估計)為2.13;而貸款總額的波動性則對經濟增長率的整體影響系數為-0.189,即具有“抵消效應”。同樣的方法我們得出,中長期貸款、短期貸款、農業貸款、建筑貸款、商業貸款和工業貸款的趨勢成分對經濟增長率趨勢水平的整體影響系數分別為3.47、1.15、0.46、1.49、0.84和1.35,它們的波動性對經濟增長率的整體影響系數分別為-0.116、-0.327、-0.008、0.352、0.124和-0.185。因此,除了農業貸款外,各信貸變量的趨勢成分及其波動成分對經濟增長率的趨勢確實存在顯著的影響,其中貸款總額、中長期貸款和建筑貸款尤為明顯。
另外,我們可以利用ARCH 模型對信貸變量的波動性與經濟變量的波動性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例如,貸款總額的波動性對經濟增長率的短期效應可以用式(16)表示為:
式(17)表明,信貸總額的波動性對于經濟增長率的波動形成了“溢出效應”,但是由于參數估計不顯著,這種效應尚未明顯體現出來。筆者認為,可能的原因是,2000―2008年是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階段,貸款總額和經濟增長率都處于相對平穩階段。對剩余的信貸變量做同樣的分析,得到的結論是,雖然參數估計的t-統計量不顯著,但這些信貸變量的波動性對經濟增長率的波動都有不同程度的“溢出效應”,其中,建筑貸款與中長期貸款尤為明顯。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我國目前仍是投資主導型經濟,投資對經濟起決定作用,對投資而言最敏感的是信貸,個中緣由是間接融資處于主導地位,銀行信貸是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因此,信貸規模及其分布狀況的經濟含義遠不止于金融層面,它可反映出經濟走勢、行業發展、市場風險、政策導向等諸多方面,因此,信貸規模及其合理分布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經濟要真正恢復快速增長仍需要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意味著寬松的貨幣政策還將持續相對較長的時間,信貸劇增已無異議。根據本文前述的分析,持續放量的信貸資金,必須有合理的分布,否則將無法引導民間資金的投入,也不能促成經濟的V型反轉。筆者認為,中央銀行應該在這一關鍵時刻精確制導,鼓勵加大對民生工程、中小企業、“三農”、居民消費、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兼并重組、區域協調發展等領域的信貸投入;同時,應該本著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宗旨,通過再貸款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調整信貸結構,增加中長期貸款,確保產業振興計劃的順利推進;強化對信貸資金流向的監控,保證信貸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投放到生產領域,避免其在金融機構內部空轉,甚至通過違規渠道進入資本市場。當然,保增長、保企業是大局,銀行的風險防范也是大局。政策的實施不能犧牲金融體系資源配置的功能,異化商業銀行的行為,更不能破壞銀行的風險調控體系,否則,經濟刺激計劃完成之時,或許正是金融業危機的開始。
參考文獻:
劉金全. 2003. 投資波動性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聯性分析[J]. 中國軟科學(4):30-35.
劉俊生. 2007. 我國經濟周期的測定和分析[D]. 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99-110.
吳麗華. 2008. 我國信貸規模控制的有效性分析[J]. 經濟學動態(10):55-61.
BERNANKE B S, BLINDE A S. 1988. Credit, 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435-439.
BERNANKE B S, BLINDE A S. 1992.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901-922.
BERNANKE B S, GERTLER M, GILCHRIST S. 1996.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flig to quality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8:1-15.
CHAMI R, COSIMANO T F. 2001. Monetary policy with a touch of basel [R]. Working Paper ,IMF Institute a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CHRISTIANO L J, FITZGERALD T J. 2003. The band pass filter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44:435-465.
CROUX C , FORNI M, REICHLIN L. 2001. A measure of comovement for economic variables: theory and empirics [J]. The Review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83:232-241.
KASHYAP A K, STEIN J C,WILCOX D W. 1993. Monetary policy and credit conditions: evidence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financ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3:78-98.KISHAN R P, OPIELA T P. 2006. Bank capital and loan asymmetry in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30:259-285.
RUA A, NUNES L C. 2005. Coincident and leading indicators for the euro area: a frequency band approa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21:503-523.
LEA Z. 2005. A model of bank capital, lending and the macroeconomy: baselⅠversus basel Ⅱ [R]. Bank of England Working Paper, NO.270.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Credit Funds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China
PAN Zaijian
(Department of Finance,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Abstract: As China is a bank-oriented country, credit will provide economy with strong support to reverse in a short period. However, various parts of the credit funds have different macroeconomic effects. Econometric tes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redit and it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cycle giv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re is obviously inherent contact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s of credit funds; the cyclical fluctuation of medium and long-term loans and construction loans are in advance of economic groh, industrial loans and commercial loans are relatively consistent with economic groh. Therefore, macro-control departments should actively guide credit funds to flow into the field with obvious effect.
1. 經濟周期的概念和趨勢
經濟周期是指經濟活動水平從擴張到收縮再到擴張的一種波動,一般呈一種規律性模式,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復蘇四個階段。
西方經濟學將經濟周期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型。比較典型的有3種:一是長周期或“長波”一般平均50年左右;二是中周期或“中波”,平均8至10年;三是短周期或“短波”長度平均約40個月。但戰后經濟周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趨勢與特點,主要是經濟周期的微波化和長波化,經濟擴張期拉長,經濟收縮期趨縮短,經濟周期調整幅度也日益縮小。
2.關于經濟周期的解釋
關于經濟周期的成因有多種解釋:
(1)乘數與加速數相互作用。薩繆爾遜等人提出的一種解釋經濟周期的理論,支出的乘數同加速原理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自我滋生的循環機制,使經濟活動出現一種急劇擴張或急劇收縮的周期性變化。
(2)創新周期論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周期與創新活動有著密切關系。一個企業的原發性創新往往會引起眾多企業的模仿,引發更大的創新浪潮,從而把經濟推向增長的高峰;一旦創新被很多企業模仿,創新浪潮便消失,經濟開始出現停滯。只有當出現新一輪創新時,經濟增長才會邁上一個新的周 期。因此,創新是決定經濟從繁榮。衰退、蕭條到復蘇的周期性變化的主要因素。
此外,還有存貨調整論、消費不足論、貨幣性投機過度論、心理自生周期論、太陽黑子論、政治因素論等。薩繆爾遜將上述因素概括為“外生論”與“內生論”兩大類。現代經濟學理論越來越傾向于認為,經濟周期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現象,是由內外部多種因素決定的,政府應通過反周期調節來維持經濟的長期穩定。
如何理解新經濟展現的一些新的規律與特點
從過去幾年的經濟現象看,新經濟出現了一些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特點。首先,從新經濟的外部性看,由于新經濟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較快上升,從而使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宏觀經濟出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局面;其次,由于知識信息的可共享性、外溢性、擴散性,新經濟部門 具有邊際收益遞增的潛質;再次,新經濟增長有明顯的非線性特點,如IT產業、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都是現超常規的跳躍式增長;第四,產品壽命周期不斷縮短,90年代以前美國產品的平均生命周期為3年,現在IT產品的生命周期已降到1年左右。根據摩爾定理,計算機芯片的處理速度每18個月提高1倍,而價格卻以每年25%的速度下降,而現在計算機芯片的處理速度已降至每12個月提高1倍;第五,新經濟日益突破原有的時空限制成為全球化導向的經濟,如IT和生物醫藥產業60%以上面向國際市場,因特網更是使世界聯為一體;第六,新經濟虛擬化達到了空前水平,虛擬資本的膨脹和虛擬經營的發展支撐了新經濟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