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江蘇省; 高技術; 創新效率;現狀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3SJD790038)江蘇省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實證研究
江蘇省作為全國經濟綜合實力強省,同時也是高技術產業創新強省,一直堅定不移地調結構抓創新,經濟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進展。全省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大力組織實施轉型升級工程和科技創新工程。堅持調高調優調強取向,制定“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結構明顯優化。
1.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江蘇發展迅速,產業規模與發展速度穩步提升,拉動全省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從2007-2011年五年間,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國比重平均值為24.68%,逐年穩步上升,是名副其實的高技術產業大省。而高技術產業利潤五年間占全國比重平均值為20.91%,發展非常穩定。
科技研發投入比重穩步提升。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活動經費126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3%,其中企業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全省從事科技活動人員91.42萬人,其中研究與發展(R&D)人員52.22萬人。全省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90人。區域創新能力持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2002年頒布的《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對高技術產業的界定范圍包括五個產業,分別是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電子通訊設備制造、計算機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制造五大行業。
2.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平穩發展,產值利潤率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
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01-2011年期間,工業生產總值不斷增加,產值利潤率也逐年上升。產值利潤率采用高技術產業當年利潤總額比當年工業總產值所得。2001年工業總產值為11747.83億元,利潤總額為419.85億元,而2011年工業總產值為107680.68億元,利潤總額為7074.44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的9.17倍和16.85倍。2001年和2011年的產值利潤率分別為3.57%和6.57%,2011年產值利潤率是2001年產值利潤率的1.84倍。2001年至2011年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產值利潤率逐年穩步上升,具體發展趨勢如圖1所示。
3.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結構較為合理,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利潤貢獻率低
首先,江蘇省高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無論是投入還是產出都在五個行業中居于主導地位,2011年總產值達到16447.3億元.共占高技術產業比重76.19%。2011年工業利潤為690.76億元,占高技術產業的64.85%。近3年的數據顯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總產值占全省高技術產業產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4%以上,這兩個行業雖然是產值大戶,貢獻的利潤也占高技術產業利潤的六成以上.但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在占用大量資源的前提下,產值利潤率略微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江蘇省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已經渡過了高速發展的“成長期”。這一時期由于企業的創新能力較低加之技術的成熟使得產業競爭十分激烈產值雖然很大,但利潤較低。
其次,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2011年總產值達5064.02億元,占高技術產業工業產值的23.46%,總利潤為364.49億元,共占高技術產業利潤的34.22%。近3年其貢獻的利潤一直保持在占全市高技術產業利潤的34%以上。可以看出,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雖是產值小戶但卻是利潤大戶,近幾年發展穩健。在國家大力扶持生物醫藥產業的宏觀背景下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航空航天制造業,2011年江蘇省航空航天制造業的產值占總產值的0.35%,利潤占總利潤的0.93%,這主要是由于航空航天制造業涉及國家安全,其發展領域受到明顯限制,江蘇省在這一領域沒有明顯優勢,是各類高新技術產業中發展最慢,企業個數最少,產值和利潤最少的一個行業。
4.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區域分布極度不均衡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區域分布主要集中蘇南地區的蘇州、無錫和南京。2011年,蘇南五市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和鎮江的高技術產業產值分別為10530.84億元、5337.22億元和4260.4億元,3100.55億元 ,2251.51億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別為28%、15%、11%、 8%和6%,五市合計所占的比重達68%。蘇中的南通、揚州和泰州的高技術產業產值分別為3250.83億元、3093.06億元和2063.19,占全省比重分別為8%、8%和5%,三市合計所占比重為21%。而蘇北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五市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比重只有11%,還沒有蘇州市一個市的產值高。可以看出,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區域分布極度不均衡。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速度最快的是徐州市,比上年增長達88.48%,居第二位的是宿遷市,增長51.27%,居第三位的是鎮江市,為36.09%,還有連云港市增長達34.42,高于省平均34.18%的增速。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珠海市 發展航空產業 意義
一、航空產業簡介
航空產業是典型的高科技產業,凝聚了人類大量的高科技成果,它不僅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科技研發能力,而且因其自身強勁的發展潛力和拉動力,在整個國家發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航空產業經過近5O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知識密集、技術密集、高投入、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力量: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產業,體現著國家的綜合實力;作為國防建設的基礎性產業,關系著制空權和制海權這一戰爭勝負的關鍵;作為國家科技發展的先導性產業,帶動著機械、電子、冶金、化工等基礎產業和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的進步;作為出口創匯的支柱性產業,有著高附加值特點,創匯潛力很大。因此,航空產業的發展,對于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與競爭力、影響力與帶動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
二、廣東省發展航空產業的意義
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之中明確提出把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作為我國“十一五”期間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并在先進制造業別強調了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的重要性。《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發展航空產業,并且要大力支持發展通用航空。在廣東省第三次航空產業會議上,佟星指出航空產業是現代高技術制造業的代表,發展航空產業是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廣東省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和參與國際高端制造的重要途徑。
三、珠海市發展航空產業的意義
1.發展現狀
2008年,珠海航空產業園正式開園,航空產業園的建立為珠海市航空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航空產業園以珠海機場為核心,北至珠海西部主城區,總建設用地面積63.35平方千米,分為航空制造運營核心區、航空關聯產業區及航空城配套服務區三大區域。產業園將依托4E級珠海機場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國內航空產業資源,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大力發展通用飛機制造、總裝與維修、通用航空運營與服務等航空關聯產業,構建通用航空產業體系。從開園至今,珠海航空產業園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先后獲得“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稱號,并與包括中航在內的數家知名企業開展合作,招商資金已達幾十億元。
2.發展航空產業的意義
珠海作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在未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強大的輻射效應將日益突出。大力發展航空產業,是實現珠海市發展高水平的先進制造業的需要,也是實現珠海作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的需要。
就珠海而言,要取得新一輪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必須啟動以提升產業層次、增強產業競爭力為目標的新一輪產業結構轉換,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在這種背景下,加快珠海市航空產業發展的必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大力發展航空產業將提升珠海市產業層次和機械、電子等相關行業的技術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對航空制造業的直接投入也將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投入,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擴大稅收來源,進而拉動消費。同時,還可以形成更長的產業鏈,促進航空運輸服務、顧客培訓、航空物流、航空展覽等珠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
為此,在發展珠海市航空產業過程中,要在借鑒國內外產業園區開發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對產業規劃、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周邊城市協調發展、招商引資、政策扶持、人才培養等關鍵環節展開研究,制定產業園的發展規劃策略,推進珠海航空產業園的發展建設,著力把珠海航空產業園打造成為提供國際水平通用航空全過程服務的重要載體、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助推器、國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示范區,為促進珠海、珠三角乃至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董維忠.大力促進天津航空產業創新發展[J].濱海新區,2010,(8).
“十四五”時期,我市工業發展專項規劃的總體思路是根據工業發展現狀、參考經濟開發區和京—什產業園產業發展的相關規劃,深入結合全市《工業產業倍增計劃》,持續優化調整工業產業結構,加快培育和發展以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重點龍頭、產業集群培育和引領,全力促進我市工業產品快速轉變競爭方式,實現低碳環保與資源節約并行的發展模式,大幅提升傳統工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重點打造煙草產業“一城兩基地”和發展以通用航空、軌道交通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壯大新的工業經濟增長支撐極。
戰略定位緊緊圍繞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發展的指導思想,依托經濟開發區的總體定位,立足高端產業培育發展,以打造生態環保和效益型產業為核心,全面融入成德同城經濟發展圈,壯大工業經濟總量。以經開機構升格為契機,以煙草產業“一城兩基地”、通航產業園和軌道交通產業建設為載體,著力引進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和節能環保產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與京滬浙廣等國內外經濟發達地區交流,夯實產業項目轉移承接基礎。大力推進生態系統構建、空間布局優化和園區形態提升,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和建設900億元工業園區,將經濟開發區打造成為空間布局合理、產業特色突出、生態環境優美的經濟發展首選區。
發展原則通過工業主導產業集中規劃入戶園區發展,實現空間節約發展和優化資源供給集中的有效利用;堅持招大引強,實現產業高端發展;堅持綠色環保綜合規劃并行,實現環保效益型和可持續發展;堅持對外開放合作,實現資源優勢互補與配套協作;堅持以點帶面、全面輻射,實現全市區域工業經濟同步發展。
產業戰略框架在現有工業產業基礎上,突出煙草食品產業發展優勢,創造性培育通航產業和軌道交通產業,升級改造綠色建材和精細化工產業,努力構建新時期全市工業產業的戰略新框架。主導產業,是我市工業發展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煙草產業、食品飲料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在我市未來的工業發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培育產業,是我市未來新時期中需要加快培育和發展的重點產業,主要包括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信息化和服務產業是改善工業產業發展環境、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建設的重要保障。新時期,大力發展和培育服務大工業諸如運輸、生活、維修、物流等類型的工業服務業,既是工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也是為工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發展目標
根據工業經濟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我們制定以下的奮斗目標:
1、經濟總量目標。(工業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到202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力爭達到1050億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00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30戶。
2、產業發展目標。(產業升級發展實現新構架)優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成就。優先提升壯大煙草食品產業,跨越式發展通航產業,創造性發展軌道交通產業,建設培育工業發展新支柱。持續抓好傳統化工向精細化工轉型升級、傳統建材向裝配式綠色環保方向深入轉化,推動生物醫藥、信息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不斷升級換代,實現全部產業鏈綜合協調快速發展。到2025年,煙草食品產業總產值達到350億元,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達到250億元,綠色建材產業達到250億元,新型化工產業總產值達到15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產值突破5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
3、組織結構目標。(領軍企業集團再添新龍頭)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內競爭力的大型龍頭企業和產業集團,不斷壯大企業規模,實現個體競爭實力持續增強、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330戶,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超過150戶,其中:產值過100億元企業達到2戶,過50億元的企業達到5戶,過10億元的企業達20戶。
4、園區建設目標。(園區突破發展實現新面貌)通過重點產業集中打造和輻射帶動,形成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具有持續競爭優勢和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把工業園區打造成為我市重點產業支柱的承載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聚集地。到2025年,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力爭突破900億元。首先是依托明日宇航帶動配套產業發展打造航空航天產業生產基地,依托通用機場和無人機基地建設打造通航產業園。其次是依托軌道交通管理學院積極開展軌道交通人才培育,打造成都經濟區軌道交通人才培育基地;積極引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做大做強軌道交通產業。第三是依托“一城兩基地”建設全面推進煙草產業發展;依托藍劍飲品、雪花啤酒、九里春和道泉股份帶動飲料、酒類和調味品產業發展,打造西部食品產業發展基地。第四是依托美大康、同人泰和玉鑫藥業等帶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著力打造現代中藥、原料藥和中藥提取物生產基地。第五是以經開區擴區和化工產業園區規范為契機,打造以食品級、電子級為代表的精細磷酸鹽產業化工基地,進一步提升化工產業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推動以水溶性肥料為代表的新型肥料產業,打造西部新型肥料產業集群和生產基地;以研發帶動創新,深入推動以高分子聚合物防火劑為代表化學新材料產業發展。第六是依托利森集團、嘉寓門窗、步陽門業和泰山石膏等企業,打造西部綠色環保、節能建材產業集群和生產基地。
5、項目建設目標。(項目推進建設取得新成效)以煙廠異地技改為引領,帶動重點項目加快建設進程。“十四五”期間,力爭全市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達到10%以上,五年累計投資超過200億元。“十四五”期間,全市總投資上億元技改項目計劃8個。其中1億元—5億元項目7個,5億元—20億元項目1個。重點確保總投資16.46億元的煙草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分廠“易地整體技術改造項目”如期建成投產,加快推進總投資4.39億元的明日宇航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航空航天特種工藝生產線項目建設進程,加快實施藍劍飲品唯怡年產15萬噸植物蛋白飲料技改項目和附屬配套設施建設、鎣山精密鋼管制造有限公司鎣山精密鋼管精密管件易地遷建工程和開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開源環境治理再生資源利用項目。加強產業招商引資力度,推動愛思達航天科技研發與生產基地項目、成都兩江前沿科技無人機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和北斗航天能源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車用醇醚清潔燃料配套70座醇醚清潔燃料加注站項目盡快簽約落地。到2025年,力爭技改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保持在20%以上。
6、技術創新目標。(產業技術創新再掀新)全市重點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的比例達到3%以上。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3%以上,新建成國家級創新示范企業1戶,國家級技術中心2個,省級創新示范企業3戶、省級技術中心10個,市級技術中心28個,重大產業技術創新8個、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10個、企業技術創新60個、企業信息化8個、工業設計項目5個,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產品、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依存度;TCI系數;MI指數
高新技術有兩種定義方法,一種從定量角度出發,以R&D占銷售收入的比、科技人員比重、產品的技術復雜程度、使用年限在3年以內的資本份額(即新資本率)等作為指標;另一種則以行業劃分為準,凡是在這些產業運用的技術就為高新技術。我國采用了后一種定義方法,在參照了美國的先進技術產品出口目錄和進口目錄后,我國根據技術水平和應該優先支持的程度,把高新技術劃分為高、中、低三檔,包括46個大項,1421種產品,涉及電子信息、現代交通、航空航天、先進制造、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境保護、地球空間與海洋、核應用技術、農業共11個領域。
一、我國高新技術產品整體貿易現狀
(一)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發展歷程
1999年全國技術創新大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從376億和247億美元發展到2008年的4156.1億和3418.2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狀況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到2004年便扭轉之前的逆差狀態,到2008年,貿易順差達737.9億美元。
仿照世界銀行的方法,我們用工業增加值代替GDP,用對外貿易依存度測度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和開放度。這是條典型的拋物線,2004年以前,我國高新技術對外開放的程度一直保持上升的勢頭,1998年的貿易依存度才21.08%,2004年時便達到49.34%,這和2001年我國加入WTO、開放國內市場的國情是相符合的;近幾年來對外開放程度卻趨于保守,而且大有繼續下降的趨勢。
(二)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潛力評價
我們用Michaely指數(MI指數)作為衡量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比較優勢/劣勢的指標值,這可以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社會總出口中比重與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占社會總進口比重的差額計算得出。MI指數在-1-1之間,指數大于0時,表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具有比較優勢,可以在未來轉化成現實的國際競爭力,MI指數為負數時,表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處于比較劣勢。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概況,如圖1所示。
我國MI指數處于上升趨勢,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要素數量的變化帶來了貿易格局的進一步改善,和發達國家的趨同性明顯;但MI指數始終小于0,就目前來講,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仍不具有比較優勢。
(三)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實力評價
國際競爭實力關系到國際貿易中產業的發展前景、創匯能力,和一個國家先天性資源稟賦賦予的比較優勢不同,競爭實力是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中通過后天性的培育才能擁有,因此也備受各國普遍關注。貿易特化系數(TCI)是衡量國際競爭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表示一國出口與進口的差額在整個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貿易特化系數在-1-1之間,數值越大,表示出口額越大于進口額。
1997-2008年這12年中,我國貿易特化系數上呈上升趨勢,高新技術產品競爭能力不斷得到增強。2004年以前,我國TCI指數一直為負,卻越來越小,雖然中間也有過短暫的波動(如1999年);1997-2003年,貿易特化系數的變動范圍在-0.21至-0.10之間,國際競爭力很弱,之后雖有一定增強,但仍比較低,最高為0.10,最低才0.01。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特化系數與MI指數,如圖2所示:
(四)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方式分析
從貿易方式上看,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方式比較單調,出口主要以來料、進料加工貿易為主,一般貿易方式的比重比較小,如圖3所示。以2006年為例,以進料加工貿易方式的出口額達2458.2億美元,占當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的87.3%。這說明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大部分只是為其他國家代工的結果,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末端地位,附加值比較低。
二、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結構特征分析
(一)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產業結構分布
通信、計算機、電子順差很大,出口比重接近90%,從國際市場上看,這三個領域呈萎縮趨勢,而極具發展前途的高新技術如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出口比重卻很低;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的貿易特化系數都超過-0.5,電子技術也接近這個臨界點,光電、生物、材料貿易特化系數也很低,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極端不利的地位;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生命科學技術的貿易特化系數為正,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達到0.59,國際競爭力很強;電子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貿易特化系數都達到或接近-0.5,競爭力很弱。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按技術領域分布(2008),如表1所示。
(二)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主體分布
把我國進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主體分為國有企業、中外合作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和其他,考察各出口貿易主體進出口中的地位。外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占了絕對優勢,占據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的80%以上,外資企業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為2478.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比重88.1%,而內資企業卻僅僅為335.9億美元,不足外資企業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的14%。這其中中外合作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的比重都呈下降趨勢,外商獨資企業的比重越來越大。
(三)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地區分布
從進口地區分布情況看,我國高新技術進口主要來自臺灣地區(17.1%),韓國(15.3%)和日本(13.6%),占據半壁江山,美、日、歐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的主要市場,如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我國73.4%的進口來自與這三個地區,而航空航天技術僅歐美就占了其中的90.9%;出口方面,歐美市場達我國出口市場份額的42.4%,是我國主要的出口市場。因此,保持周邊的穩定環境,保持同西方國家良好的政經關系,切實關系到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市場的良性發展。
三、政策建議
(一)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改變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產業結構,需要政府制定歧視性的稅收政策和匯率政策,改變國內要素、商品的價格制定方法,加速資本折舊,用市場手段引導資源的配置;某些行業,國家可以給予政府購買、流動性貸款和出口信貸方面等資金融通方面的支持。
(二)關注市場需求,培育新型國際營銷理念
在國際競爭中運用市場力量,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商戰戰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科技產品的速度,減少產品從開發到送達消費者手中的時間和交易費用;另外,還應重視市場調研與預測,創新營銷手段,在許可證交易、特許經營等傳統技術貿易手段外予以創新。
(三)加大科研投入,保護知識產權
扭轉我國國內企業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主體中的地位,最根本的是要增強國內先進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需要我國對知識產權和人才重視起來,制定保護他們財產產權、知識產權的制度,尤其是對知識收益權的保護;調整外匯管理、居留制度和出入境管理,制定鼓勵國內外科技專家、技術人員、企業家和金融家在我國研究、創業。
(四)加快國內制度建設,改善融資環境
高新技術產品開發之初,往往行業標準比較模糊,得不到相應的政策支持,競爭力又比較弱,市場前景不清晰,所需的資金也很難從銀行獲得。因此,應加強對高新技術行業的管理,確定標準,推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創立風險投資基金,促進創業投資機構建立規范的風險約束機制與產權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宋立剛.中國貿易改革:政策與進程[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
2、王國鋒.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其發展思路[J].中國科技論壇,2005(5).
3、楊良初.當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的現狀及問題[J].經濟研究參考,2005(5).
4、李建科,周云波.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政策措施[J].天津科技,2005(3).
5、范柏乃.發展高技術產業貿易政策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0(8).
6、張平.論我國政府在風險資本投入中的作用[J].經濟體制改革,2003(5).
【關鍵詞】遼寧省;生產業;裝備制造業
一、遼寧生產業的發展現狀
生產,亦稱生產者服務。在1966年提出之后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有一個共識:認為生產業依附于制造業,不是直接用來消費,也不是直接可以產生效用的,是一種中間需求業,始終扮演著一個中間重要的連接角色,它們進入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部門包括企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等,一般都具有相當的知識含量。按照《遼寧省統計年鑒》的行業分類中屬于生產型服務業的主要有:(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3)金融業;(4)租賃和商務服務業;(5)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步伐的加快,遼寧的生產業總量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增加值達3304億元,占服務業總量的35.5%。遼寧金融、物流、信息、會展等重點行業發展勢頭良好。
二、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
遼寧省是我國北方的工業重鎮,也是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的核心地域,遼寧擁有裝備制造業的全部8大行業,企業遍布于省內14個市,分屬于機械、冶金、電子、交通、鐵路、城建、石化、輕工、紡織、煤炭和軍工各系統。2012年遼寧落后于江蘇、廣東、山東、上海、浙江,排在全夠的第六位,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以及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都處于優勢地位,工業銷售產值分別占全國的10.6%、7.6%、9.3%、12.6%。
三、遼寧生產業與裝備制造業的關系
依靠計劃經濟時代雄厚的傳統工業基礎,遼寧工業曾取得輝煌的成績,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成熟,遼寧工業與我國東部沿海先進省市的工業發展差距不斷拉大。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相對弱勢不是因為其生產規模資源總量,而實質是在生產組織、資源效率和創新能力上的落后。近年來,在國家戰略及政策的牽動下,遼寧裝備制造業實現了大發展,并已成為遼寧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遼寧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的迫切需求催生了新的服務形式、商業模式及新興產業。制造業由制造中心向服務中心加速轉型。生產已成為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投入,特別是在資源環境約束下,生產是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最優途徑之一,生產業的發展是制造業技術升級和成本降低的重要支撐。一方面,裝備制造業在向現代裝備制造業轉化過程中,對生產業發展的中間需求也越來越大,這也是生產業發展的主要外在直接因素;另一方面,裝備制造業的不斷擴大,產品的專業化水平和產品的附加值越來越需要生產業的廣泛地參與,提高了對現代服務業的需求,促進現代生產業的興起與發展。可見,生產業與裝備制造業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緊密合作的互融、共生關系。
四、遼寧生產業與裝備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1)推動生產業向產業化,加強產業關聯。裝備制造業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推動生產企業產業分工細化,大力發展核心業務,將一些非核心的生產環節剝離為出來,將服務環節外包,把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在主產品上,按照競爭優勢原則,進行組織創新,通過專業化分工實現產業化、社會化生產,提高核心競爭力。(2)完善生產業與裝備制造業互動模式。促進原有裝備制造業和臨近生產業互動發展外,還應有針對性地吸引外資服務業進入,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在裝備制造業集群或工業園區周圍建立生產業園區,這不僅能為相應的制造業集群提供更便捷的配套和服務,也促使生產業集聚式發展,變單純的裝備制造業集聚為集成制造與服務功能的產業鏈集聚。(3)建立服務平臺,促進生產業與裝備制造業的融合。一方面,生產業通過這個服務平臺及時地了解到裝備制造業的需求,及時調整自身的結構以適應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為裝備制造業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另一方面,通過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帶動生產業的發展,建立其完整的、合理的產業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