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文教學得與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科學識字’關鍵在‘科學’二字,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漢字本身的科學,二是教學方法的科學。具體講:第一,講解漢字要符合漢字科學;第二,教法要適合漢字的特點,還要適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尤其對難學的字,不能違背漢字科學,而是要創造合適的方法教好這個字;第三,在教學中適時適度地傳授漢字本身所負載的文化知識或信息;第四,解析漢字的形音義關系,并使之成為閱讀與習作教學的基礎,從而達到識字寫字、閱讀、習作教學相融共長,有利于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提升。”
第一,講解漢字要符合漢字科學
這是識字教學科學化的關鍵。多年來公認的識字教學科學化的第一條是“符合漢字規律”,但該要求始終難以落實。原因是廣大語文教師并不清楚漢字規律,教學無法去“符合”。漢字博大精深,漢字規律只有漢字研究專家有條件和能力去研究和揭示,并著述進漢字學著作中,廣大教師只能通過學習漢字學來掌握漢字規律。所以,教學要“符合漢字規律”,實際的說法應是“符合漢字科學”。
更重要的是,科學的教育要求傳授科學的知識,教學漢字科學的知識,才符合教育科學,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偏旁左“阝”,音fù,甲骨文寫作“ 、
”,像人在土山高坡邊上挖的腳窩(臺階)形,作部首表示山、臺階義,如“陣、陽、陰、防、陸、際、阿、陳、阻、附、墜、降、限、陡、陟、隕、險、院、陵、陶、陷、陪、隆、隔、隙、障、隧”等字都與山有關,“階、除、陛”表示臺階――這樣根據漢字學解說左“阝”,學生容易理解,做到系統識記,學得輕松且效率很高!將左“阝”教作“左耳刀”,部中幾十個字就不好理解了,學生只能死記單字,這樣學得累、無興趣,識字效率也很低。所以,溫儒敏、巢宗祺教授主編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以下簡稱《解讀》)一書對識字教學特別強調:
“漢字教學要想由難變易,必須在教學方法、教學程序、教材編寫等方面,做好多方協調工作。面對這些由漢字性質帶來的諸多復雜問題,漢字教學的方法和程序,必須運用漢字學的科學原理使其科學化,不能因為教學內容顯示出的知識不多,就認為教育者所需知識也很簡單。小學識字教學是一個尖端的課題,在這個領域遇到的問題,需要大量的漢字學成熟理論支撐,才能處理得當。”
第二,教法要適合漢字的特點與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
先說“適合漢字的特點”。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漢字的特點主要是與拼音文字的不同,它是形音義的統一。同時,漢字又是一個大系統,每個漢字、偏旁都與大系統中的一些字形成子系統,講對一字,容易掌握一批字。比如“卩”偏旁,據其音,容易理解“節、癤、爺”的形音關系;依其義,容易理解其表義的一批字。教成“單耳刀”,是據形命名,忽略音義,學生就不好理解“卩”系統的字了。
要注意的是,小學教的是現代漢字,不是古文字。數千年的演變,很多字的音形義都發生了大小不等的變化,特別是規范簡化字后形成了現代楷書的特點,因此,教學更應“特別關注”現代漢字的特點。比如音變,“怡、始、治”是古代形聲字,聲符“臺”音yí,但現在讀tái音,在“怡”等字中已不能表音。比如形變,“喬”,繁體“”,從夭(彎曲)從高(省去亠),表示高而上部彎曲(如“喬木”),高兼表聲;“”從清代起簡化為“喬”,一撇一豎變得既不能表義也不能表音。漢字學對這些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偏旁,稱之為“記號”,與聲符、意符并列為漢字三字符,“怡”“喬”等字于是被稱為“半意符半記號字”。識字教學要符合漢字特點,就要根據這些特點來施教。如果對“怡、始、治”“喬”還要采用形聲字的教法,反而會使學生迷糊。
有些字的形變與書寫有關。寫字要快而好,就要講究筆順。人們書寫時,往往會選擇最短的運筆路線,利用書寫的連續性,根據這兩個原則而形成了筆順規則,成為漢字又一特點。如“萬”字,第二筆曾經是撇,與第三筆橫折鉤銜接不好,不能形成連續性,1997年公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改第二筆為“橫折鉤”,使這一筆向左上方勾起,順勢寫第三筆撇,筆勢銜接因此而“順”。正是為了書寫得順,許多漢字改變了筆形。如“匕、工、土、己、子、馬、王、車、止、牛、正、業、且、生、丘、立、耳、至、血、豆、里、僉、直、魚、、堇”做左偏旁時,末筆的橫要改成提,如“比、巧、場、改、孔、駝、球、軌、此、牧、政、鄴、助、甥、邱、站、取、到、釁、豌、野、劍、矗、鯽、鼓、勤”。甚至“足”“豈”做左偏旁,末筆也要改向右上方提去,如“跳”“凱”。這些左旁的末筆統一向右上“提”去,正是為了順勢寫右旁的首筆。
為使書寫得順,有些字的變形甚至違背字理。如“角”字,金文寫作“ ”,上邊是牛角尖,下部是牛角紋理。后來小篆寫作
再說適合學生的特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自然要適合學生的這些特點。學生有喜歡理解記憶、喜歡探究原因、形象思維強于邏輯思維等特點。有人說學生記憶力好,教學就應該讓他們死記硬背,這是概念錯誤。死記硬背不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
適合漢字特點的教學在大多數時候也適合學生特點。如,“隹”是鳥,音zhuī,學生掌握了此知識,就容易理解“雀、集、雁、雄、雛”等字與鳥有關,“誰、推、堆、維、唯、崔、催、錐”等字與“隹”聲有關。小學生對“隹”的四橫不理解,常與“住、佳”兩字相混。對此,教師就溯源到金文
“■”,使學生形象地理解到:“隹”的四橫是鳥的翎毛,因而記憶深刻而不相混淆了。顯然,這樣科學地解析,學生容易理解并感到有趣,不但識字效率高,也容易激發其探究精神。某次課堂上,有學生舉手問老師:“雀是小隹,就是小鳥,孔雀為什么是大鳥?”幸好老師有準備,告訴她:“孔在這里表示大。”也有小學生學了指事字“一、二、三”后問老師:“‘四’為什么這樣寫?”老師也不清楚,只好課下加緊學習漢字知識。
到的。
第三,適時適度地傳授漢字文化知識
漢字本身蘊涵著博大的文化知識,傳授小學生,可以增進其熱愛祖國文化的感情。但是小學識字教學以提高識字效率為主,不應刻意追求傳授漢字文化。如果教學遵循了漢字科學,也就同步傳授著漢字文化知識。所謂的適時適度,經我們的實踐體會,就是在識字教學中的自然傳授。這樣,識字教學中傳授的漢字文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漢字本身的文化,即漢字學知識;另一是漢字反映出來的文化。
1.漢字本身的文化
漢字從產生演變至今,歷經數千年,形成了科學的體系,其中有不少知識值得小學生學習。比如,“六書”構形法、漢字系統性、古今字體、同音字與同形字、漢字解析法。如果教師科學地解析漢字,學生就能在識字中獲得這些知識。比如,學生在學習“亻、日、月、果”等字時了解了象形字,學“滅、看、喜、牧”時理解了會意字,學“郎、懇、嘉、膨”時學會了形聲字,學“怡、始、治”等字時理解到“記號”,同時在學習這些字的過程中,學會了科學的自主識字方法,感悟到了漢字的表意性質。
2.漢字反映出的文化
漢字因義構形又因形表義,此“義”,即是造字時對當時自然界、社會、藝術創作的反映。科學地解析字的形音義關系,自然要涉及古代文化知識,學生在學字的同時,學到了古代的有關知識。比如學習“卩”(jié),通過甲骨文形“■”,了解到古人屈膝跪坐的生活方式。學習“象”,了解到我國上古時期中原地區有大量的大象,“豫”字從象予聲,是大象緩行自樂之義,由緩行引申為猶豫。再如“教”字,從孝從攵,“攵”是“攴”(音pū)的形變,“攴”是“又”(手)持帶杈棍輕擊之形(比如“敲”),“攵”與“孝”合體,反映了古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教”的古文字“”,會意為持棍棒督教小兒學習,“×”是“爻(yáo)”的省寫,表聲。)
所以,遵循漢字科學的識字教學,在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同時傳授著漢字學知識,受到文化熏陶。反過來,學生在科學解析漢字中也能體會到古代文明的博大,體會到漢字構形的科學,體會到祖先造字中的聰慧!如此教學漢字,簡潔明了,知識量大,邏輯性強,語文味足,在相同的教學時間里,顯出了語文教學的高效。
第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教學相融共長,有利于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提升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漢語言文字包括漢字、音韻、詞匯、語法四要素。漢字具有形音義,直接參與到閱讀、寫作的教學活動中。比如字音,不僅可以利用音符系統快速識字(如“青”字帶出“請、清、清、情、晴、精、靜”等字),而且可以理解詩歌的押韻,在朗誦中有意地將韻腳讀清晰,感受詩歌的聲韻美,使拼音學習與朗讀藝術、文學欣賞融為一體。
漢字的字義就是詞素或詞,是語言的基礎。準確掌握詞義是閱讀之必須。比如“十”,本義是九加一的和。從一到十,十是最大的,引申為完滿具足,如“十全十美”“十分”。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有“(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種”的描寫。“十分”,表示達到了頂點,說明雄日百分之百地用心了,暗伏著“花盆里的種子卻不見發芽”,雄日沒有任何責任之意。許多教師教這一課,將“十分”換成“很,非常、特別”等近義詞,這些副詞都沒有達到頂點的程度,作者的用詞妙意學生也就無法體會到了。“十”做偏旁也表示眾多、齊全之意。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課文《活化石》有“博物館”一詞。“博”中的“十”表示大、多,“”(fū)是散布、遍布之意,兼表音。博就是大、多之意,學生由此理解“博物館”,閱讀的體會便深入一層了。
一、寓美育教育于朗讀,引導學生感知美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其中有大量的優秀文章、優美的散文以及詩歌等語文內容,且這些佳作均包含著作者的個人人生經歷和思想哲理,這些均可以成為學生感知美的重要素材,所以在平時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更好地使學生感知美,教師可以為學生合理選擇一些語文教材中的優秀篇章來讓學生進行朗讀,必要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舒緩、輕柔的音樂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美,使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教學中來,從而使他們可以在心靈上來和作者情感產生共鳴,逐漸激發學生感知美的興趣。例如,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情地閱讀和朗誦《小池塘》《草原的早晨》《夕陽真美》《廬山的云霧》《我和祖父的園子》以及《煙臺的海》等,尤其是要做好閱讀過程中的標記工作,使他們及時記錄下自己認為比較優美的文章段落以及詞語內容,借助月度筆記的記錄和朗讀過程來使學生逐步感受到有關閱讀篇章中相關語句之美,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心來充分感知閱讀文章所表露出的美感因素。另外,為了可以增強學生朗讀的有效性,教師可以結合閱讀篇章的思想情感基調來為學生播放一些恰當的背景樂或者相關視頻課件,以便增強學生朗讀的有效性,使他們可以更好地感知閱讀篇章中所包含的“美”,從而為美育教育奠定扎實基礎。
二、寓美育教育于寫作,引導他們認識美
寫作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就是學生將所學語文知識“實體化”或者融合再現的過程,所以在開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善于借助寫作的過程來貫徹美育教育理念,以便使學生可以充分感知美。針對各種類型的作文寫作,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歸納和總結閱讀篇章中的各種精彩段落和語句,包括描寫祖國山川的古詩、游記或者散文等均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重要素材。在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中,學生會在賞析古詩、散文或者其其他優秀讀物的過程中逐步感受到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增強他們感知美的能力。例如,在講解《春望》(蘇教版八年級語文)這篇經典古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感受作者自身所要表現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相關的古詩歌來讓學生了解和把握這些篇章所要表現的核心思想,這樣可以逐步為學生的寫作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除了側重寫作素材積累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深刻理解有關閱讀篇章中那些優美的詞句,以便通過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些重要的文章結構來透徹地把握這些關鍵語句美感。例如,針對《大海的歌》(蘇教版三年級)這篇語文篇章的講解,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分析這篇文章的整體寫作構思,了解和把握作者寫作的方法,但是更為重要的是要了解、分析和把握這篇文章中那些重要的詞句和段落。比如,“船頭飛濺起來的浪花,唱著歡樂的歌”這句話就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正在坐在快速滑行的小船上傾聽著一曲歡快的歌聲,從而可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感知這些文章語句所要展現的情境之美。實際上,也只有通過小學生對于這些文章段落中字詞句等的訓練,方可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文章所要表述的美感,否則勢必會對最終的美育教學帶來不利影響。另外,寫作對于學生的想象力也有較高的要求,所以也可以借助啟發學生來更好地感知美的形態,這是學生參與審美活動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來為學生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來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想象,這樣將為學生感知美創設良好的條件。
三、寓美育教育于課外,引導學生體會美
關鍵詞: 語用視角 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策略
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最佳階段,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語言運用能力,對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溝通交流和主體思想的表達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基于語用視角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語用的概念
語用學主要是研究語言的意義和語境,具體來講就是研究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的一門學科。一方面是語義,即對不同情形中的別人的話語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語境,即在不同的場景、故事、人物中如何進行語言的表達,也就是通常人們說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基于語用視角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究,實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的培養,能夠正確理解他人要表達的意思,同時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
二、語用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策略
1.創設有效的課堂情境
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首先教師要讓學生開口說話,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我表達意識還不強烈。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也就是為學生創造表達交流的機會。因此,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為語言表達營造必要的環境和氛圍,可以使學生進入真實的口語交際的角色和狀態,培養學生表達交流的興趣,激發他們的熱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創設的情境生動、逼真,那么學生參與的興趣會更濃厚,情感體驗更真實,交際互動的內容也更豐富,收獲自然更豐富。現實生活是學生最熟的情景,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手段,突破課堂限制,為學生創造貼近生活的交流表達的場景。
例如,同學們在學習《葡萄溝》一節的時候,課文中描述了新疆的水果多種多樣,尤其是新疆的葡萄最受人歡迎,而且新疆人民熱情好客。根據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想一想自己家鄉最有名的水果,然后以此扮演熱情好客的鄉民,應該如何招待遠道而來的游客。這樣的教學場景,同學們參與其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交流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中語言表達的能力。
2.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師生之間有效溝通和交流的前提和基礎。當前還有大部分老師將自己視為課堂的主體,使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都不愿開口,不會開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師生之間要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好的語文課應該是具有“親和力”的,師生之間充滿愉快的情感溝通和智慧交流。但是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師的努力和引導。
首先,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在講課過程中,適當提出一些有效的問題,請同學們進行討論和交流。在談論過程中教師要聽取學生的意見,給予他們恰當的評價和鼓勵,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的積極性。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見解。其次,老師要走進學生,與學生成為學習中的朋友,而不是通過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束縛學生。通過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會大大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和學習欲望,在學習過程中鍛煉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
3.在模仿中鍛煉語用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模仿也是有效進行語言理解和運用的有效手段,小學階段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就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家長的講話,模仿老師的講話,在不斷的模仿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的優美性和話語的恰當性。基于這樣的前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通過讓學生模仿優秀的文學作品和優美的語句、文字鍛煉學生的語用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具有向師性,還沒有較強的語言辨別能力,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自己語言準確性和優美性的運用,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課文中較為優美的語句讓學生進行仿寫。比如《葡萄溝》中:“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這一句中有排比的用法,還有成語的運用,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在不斷的模仿中提升語言表達水平。
三、結語
小學階段學生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非常重要,因此,基于語用視角對小學生展開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除了上述策略以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通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語用能力,希望這些方法對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一、教學與交際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過程。教與學、師與生在教學過程中有著本質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是師生教學活動的交際。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一種關系,教與學是互為影響的一種雙向交際關系。教師的教不斷影響學生的學和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的學也在不斷影響教師的教,并在促進、檢驗著教;師生之間的交際影響具有相互反饋的雙向交際作用。實質上,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之間的交際活動。
(一)交際的定義
翻開《辭海》,“交際”詞條下寫著:交際,《孟子·萬章下》:“敢問交際,何心也?”朱熹注:“際,接也。交際調人以禮儀幣帛交接也。”后泛指人與人的往來應酬。現代漢語對“交際”解釋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或人際來往。”1980年泰勒、羅斯格蘭特、邁耶和桑姆普爾在《Communicating》一書中對交際下的定義是:Theprocessofreceivingsti muliandinterpret-ingthem(assigningm eaningstothem)throughourcentralnerv oussystem.這段話意思是:交際是通過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接收各種刺激和理解這些刺激(確認各種刺激意思)的過程。由此可見,交際是一個活動過程。英語教學離不開交際活動,離不開師生雙方在教學中反復實踐和認識的活動過程。用哲學語言來表達,過程是以物質的運動、變化、發展為前提,沒有物質的運動就沒有過程,否定過程也就否認了物質運動。因此,從哲學角度看,英語教學是學習英語的實踐和認識過程,也是師生雙向交際的活動過程。
(二)教育是交際
古往今來有關“教育是什么”論述的共同基礎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種活動。在現實生活中,教育確實以活動的形態存在。人們為了學習前人積累起來的經驗,使知識得以延續和發展,靠的是教育。教育活動中,師生往往以面對面直接交往的形式進行教育。可以說沒有人際交往活動就不存在教育,就這個意義而言,教育的實質是交際。
(三)英語教學是交際
一般說來,教學的定義是教師傳授和學生學習的共同交往活動。教學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交際統一整體,缺少任何一方面的交際都不能構成教學過程。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必須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學生要掌握某一語言項目,不僅要在觀念上形成規則性知識,而且要能正確地操作和運用,這需要經歷一個反復、多向、多渠道的交際過程。英語課常常是一系列師生之間教與學的反復交際活動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沒有師生間的教學交際活動,英語教學也就不存在了。一位稱職的英語教師不僅應該有較高的專業水平,還應善于運用交際技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交際的主體、客體、媒體
教學過程交際的基本要素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物質(教材、教具、教學設備等)。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盡管承擔的任務不同,但都是組成教育活動的承擔者,都處于主體地位;英語教學內容是教師選擇、提供給學生學習和掌握的語言信息,是英語教學的客體;而教學物質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媒體。教學媒體把教學二主體與客體緊密聯系在一起,準確、快速地傳遞知識,提高教學效率。這四個交際的基本要素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簡單地湊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動態的交際結構,各自發揮自己獨立的作用。教學中各交際要素之間的最佳組合,可以取得整體功能的最優教學效果。
(一)主體——教師與學生
交際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過程,交際雙方都是主體。交際是人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同樣,教育活動是由“教”與“學”兩類相依相存的活動復合構成,教師和學生二主體的合作關系是平等的。教和學構成的交際活動是師生二主體相互聯系的紐帶。二主體之間具有互動性,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產生影響,學生的主動狀態、情緒反應也直接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水準、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因此,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投入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巧妙安排英語教學,與學生配合默契地交際,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享受到與人交際的情趣,從而增強主體意識,與此同時也積極地學到了知識。
(二)客體——信息
在教育的認識活動和實踐中,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客體是教育內容,即主體活動指向的共同對象。教師向學生提供要掌握的知識信息,該信息就是師生共同活動的對象,是英語教學的客體。
英語教學是學生掌握某種語言項目的過程,這一過程由許多具體的信息傳遞和接收步驟構成。從信息論的觀點看,在教學交際過程中存在傳遞、儲存和處理信息的過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和學生自身多向傳遞教學信息,能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既有利于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多向傳遞教學信息的交際形式是我們現代英語課堂教學的方向。
教學的每一步驟都是輸入—操作—輸出。教師所輸出的新語言信息要以大多數學生能理解為基矗學生接收這一信息后,為進一步理解所輸入的語言信息,通過操練對該信息進行編碼和轉換,使輸入的語言信息順利進入記憶。英語課堂上的對子活動、小組活動的練習,使學生把新獲得的語言信息的結構與功能高效率地納入已有的穩固的知識結構中去,以備檢索。課堂上模擬真實情景,學生進行對話、表演等就是語言輸出。在模擬交際中,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語言結構用于表達的交際價值和語言交際功能的實際意義。學生在語言輸出的同時強化了所學內容,鞏固了認知成果,發展了認知水平。整個英語教學過程是:教師輸入信息;教師輸出信息;經過變換,學生從教師和教材中輸入信息;學生經過對信息的儲存、變換,輸出信息,這信息又反饋給教師和學生自己;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輸出評價信息。沒有學生的反饋信息,教師無從評價;沒有教師的評價信息反饋,學生的學習難以糾正與提高。教師通過對學生反饋信息的分析、評價得知教學的成敗,看到自己的教學進度是快還是慢,內容是深還是淺,從而更進一步了解學生,深入教材,研究教法來調整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整個英語教學就是在信息的傳遞和接收反復循環的交際中進行。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215-01
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積極的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培養學生的口語交流信心,逐步引導學生練習和體驗,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學效率。本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對小學語文口語教學的幾點看法,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激發學生說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
孔老夫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之學者,興趣為先。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內部心理動因,是形成創新動力的重要基礎,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潛在動力,學生只有感興趣才能自覺、主動地去探索,也只有當學生對一門科目產生了興趣之后,才會學得更好。小學語文口語教學同樣如此,也需要培養學生說的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如實的根據小學生的愛好、性格等各方面特點,充分的結合教學內容,積極的挖掘教學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發學生的口語興趣,引導學生變“苦說”為“樂說”,變“要我說”為“我要說”,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口語興趣的方式方法有許多,教學中,教師善于利用周圍的一切,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樣的教學,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使學生想說、能說、會說、善說。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插圖,插圖以簡單的圖畫形式,教學中,我們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插圖來提高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口語交際課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那些插圖,使學生充分理解插圖所要表達出的情境。然后,我們可從此情境入手,引導學生討論圖畫中的人物、情境等內容,學生紛紛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口語興趣得到激發,積極性得到調動,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
現如今的很多小學生,他們作文會寫得很好,但是要他口頭陳述,很多都無從下口。在這些學生中,多數是緊張不敢說,一部分則是“啞巴”式的語文,對口語表達沒有信心。大膽地說話,這是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初要求,目的是培養學生大膽地、輕松地、無顧慮地說話,以逐漸養成說話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和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口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口語,激發學生口語興趣的同時,我們還有意識的去極的指導學生學習口語,引導學生會說、敢說,培養學生的口語信心,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為此,教學中,教師要多以鼓勵為主,不應盲目的打擊學生,逐步有意識的去引導學生隨意地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事,即使學生說錯了,也應該鼓勵、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例如,學習了《誠實的孩子》一文后,為了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培養學生知錯就改,誠實不說謊的品質,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列寧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能主動向姑媽承認錯誤的故事,讓學生大膽發言,參與故事的講述過程,培養學生敢于開口的能力,增強學生的道德品質。這樣,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學生會積極的參與,信心得到增強,口語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引導學生積極互動,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學生的口語能力要想提高,光靠單方面的練習是不行的,需要多引導學生互動。口語交際要在雙向互動上下工夫,運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群體互動等多種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 其中,在動態的交際中反復訓練、體會,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口語交際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所以它決定了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但也不是說教師就可以放任自流, 讓學生隨便怎樣說就怎樣說,如不注意引導或者引導不當,有時不但達不到活動的目的,甚至還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口語的時,要注重從多方面的引導入手,采取多形式的交流方式,引導學生互動,強化學生的口語能力。例如,教學《伸出我們的雙手》時,我讓學生分組協作,充分討論“如果我遇到需要幫助的人,該怎 么辦呢”這個問題。學生將實際生活中各自遇到的情況展示出來,議一議,演一演,評一評,評議出最好的做法,然后再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這樣就能使學生從小就有一顆愛心,樂于助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有效的避免了傳統機械式的枯燥訓練,有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學效率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四、聯系生活,強化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生活是知識的源頭,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歸宿,特別是語文口語,學生只有真正的運用于生活,形成最終的交際能力,我們的教學才是成功的。因此,在小學口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練習的同時,我們還應充分的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的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其實踐,去有意識的學習和提高。為此,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的視角從課本中延伸出去,利用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為學生營造更多的口語交際情景。或是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生活,到生活中去練習,去捕捉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誘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和自己的認識能力參與交際,從而強化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總結: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語文口語教學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學問,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積極總結教學經驗,積極的探究教學策略,不斷的創新教學途徑,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名愿說、能說、會說、會聽、敢說的“小口才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