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航空航天概論

      航空航天概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航空航天概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航空航天概論

      航空航天概論范文第1篇

      1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下課程體系改革發展概況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一般由八個指標構成,分別是學生、專業教育目標、學生成果、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學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的課程設置,為了能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我國各高校在啟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過程中,發現課程體系設置是否科學、合理、會規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進而影響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的可達性。因此各高校針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要求,提出了各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經驗。西北工業大學的張清江等通過調研我國工程教育與專業認證發展歷程,對我國航空航天專業與其他已獲得資格專業進行對比分析。并結合國際航空航天質量體系認證中的要求,從航空航天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必要性、專業特點、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現狀等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結合現代中國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針對航空航天類專業認證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對航空航天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需要注意的特性進行討論。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會強等依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通過明確培養目標,解析培養要求,從課程設置、實踐環節、畢業設計等方面進行了課程體系改革探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任紅衛等分析了我國工程教育的現狀,并探討了在工程教育專業背景下電氣專業的教學改革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浙江工業大學姜理英等人基于對工程教育專業論證的國際比較,結合環境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必要性,從培養計劃的調整、課程體系的優化、實踐教學的強化和師資隊伍的提升四個方面,綜合系統地提出了對環境工程專業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優化和提升的路徑。張秋根等人根據環境工程專業規范和認證標準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對其核心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內容兩方面進行了優化與規范的探討。為了重視國際認證的引領作用,加強專業辦學品牌建設,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動專業的航空航天辦學特色,緊跟國內能動專業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養質量與專業競爭力,從而拓寬自身生存發展空間,因此需要開展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能動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下南航能動專業課程體系優化

      通過對國內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分析與研究,利用對中國近幾年的專業認證與評估成果的調查與研究,對其進行梳理,依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課程設置要求,依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能動專業建設相關內容與特色,以培養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專業人才為目標,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動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以培養要求為基準,著手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并對本科培養大綱進行相應的修訂,從而實現培養目標。確定能源與動力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應修總學分數不能少于180學分。

      2.1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能源與動力專業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是指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課程,主要包括高等數學(11學分)、大學物理(6.5學分)、大學英語模塊(10學分)、C++語言程序設計(3學分)等方面共六門課程,總共30.5個學分。因此能源與動力專業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約為17%,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工程基礎類課程和專業基礎類課程主要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該專業應用能力培養,而專業類課程主要體現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的培養。其中工程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電子電工技術(5學分)、理論力學(3學分)、材料力學(3學分)、工程圖學(4.5學分)以及機械設計基礎(3學分)等課程,總共為18.5個學分;專業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工程流體力學(3學分)、工程熱力學(3學分)、傳熱學(3學分)和化學反應動力學基礎(2學分)等課程,總共為11個學分。因此工程基礎類課程和專業基礎類課程必須要修滿至少29.5個學分。對于專業類課程,由于能源與動力專業具體有兩個培養方向:方向一為熱能動力方向,主要陪養就業方向為航空發動機、地面燃氣輪機等相關單位;方向二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養的就業方向為電廠、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關單位。因此其專業類課程既有相同的專業課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課程。其中燃燒原理(2.5學分)、燃氣輪機原理與構造(3學分)、熱能綜合利用(2學分)、熱交換器原理與設計(2.5學分)以及熱工測量原理與方法(2學分)等,總共12個學分,這些課程為能源與動力專業兩個培養方向都必須學習的專業類課程。另外每個培養方向又有其特定的專業類課程必須選修,其中熱能動力方向專業類課程包括葉輪機原理(2.5學分)、燃氣輪機控制原理及應用(2學分)、燃燒技術與分析(2學分)、內燃機原理與構造(2學分)、工程傳質與應用(2學分)等共9門課程;能源利用方向專業類課程包括泵與風機(2學分)、供熱工程(2學分)、鍋爐原理(2學分)、制冷原理與技術(2學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2學分)以及熱力發電技術概論(2學分)等共10門課程。無論學生學習哪個方向,共同學習的專業類課程與特定選修的專業課程之和必須要修滿至少28個學分。因此,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必須要修滿的學分數為:29.5+28=57.5學分,因此該類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約為32%,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能源與動力專業設計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軍事訓練,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力與過硬的身體素質;(2)各種課程的課程設計,如: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設計、C++語言課程設計等,主要培養學生對各門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實際應用能力;(3)工程訓練,主要包括機械加工方面的車、磨、銑、刨、鑄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實習,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4)下廠實習,大三暑假期間,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去中航工業集團下屬的企業或電廠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下廠實習,鍛煉學生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工程實際中的能力;(5)畢業設計,指導老師開設的畢業設計題目一般都來源于實際工程問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大四下半年開展為期半年的本科畢業實際,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源與動力專業要求學生在實踐能力與畢業設計方面修讀的總學分不低于42.5,占總學分的23.6%,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20%的要求。

      2.4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能源與動力專業在人文社會科學類通適教育課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模塊:(1)通適基礎教育平臺,主要包括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安全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共19.5個學分;(2)國防軍事模塊,包括航空航天概論、軍事高技術概論等,至少修滿1.5個學分;(3)文化素質模塊,主要包括文化歷史、藝術鑒賞、科技基礎、哲學社會等課程,至少要修滿6個學分;(4)創新創業類模塊,主要包括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創業基礎以及經濟管理等課程,共5.5個學分。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總共需修滿32.5個學分,占總學分的18%,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15%的要求,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能夠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2.5航空航天特色類課程的設置為了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專業的航空航天特色,在開設的課程中,如國防軍事模塊、專業類課程以及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中,課程教學內容包含濃郁的航空航天特色,由于指導老師所從事的科研項目都是來自于國防工業集團,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因此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講課過程中,所列舉的實例都是以航空航天為背景的工程問題,特別是畢業設計和下廠實習,因此在能源與動力專業課程優化過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航空航天特色。

      2.6注重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直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在大學期間積極的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主要包括:(1)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科技類競賽,如:流體力學大賽、節能減排大賽、開設卓越班等,并且科技競賽獲得獎勵的同學在保研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傾斜;(2)安排學生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讓學生在參與科研過程中更好的掌握好該專業的理論知識,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展學生的科研視野。

      2.7學習進程大學生本科期間的各門課程是相互銜接的,因此需要考慮課程之間的匹配與銜接,如圖1所示。學習進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基礎課程,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等;二是學科基礎,包括結構和流體力學、熱學和電學方面的課程;三是專業課程,主要包括了熱能動力和能源綜合利用兩個方向的相關課程。整個課程體系分為三條線:第一是流體和熱學相關的課程,如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燃燒學等;第二是結構力學方面,包括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等;第三是計算機語言方面的課程。因此在安排各門課程的學期上需要考慮上述課程銜接問題,從而最終制定出合理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教學計劃表。

      3結論

      航空航天概論范文第2篇

      學院位于南京市江寧經濟開發區,距離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約3公里,毗鄰正在建設的地鐵6號線。學院基本建設規劃科學,各種設施配套齊全。校園占地856畝,總建筑面積超36萬平方米,在校生12000余人。學院擁有技術先進、設施一流的25000多平方米實驗室,實驗設備6300臺(套)。2011年建成28700平方米功能完善、藏書豐富、智能化、現代化的圖書館,能夠容納6000名學生同時閱讀和學習。

      學院設有機電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自動化系、英語系、經濟系、管理系、民用航空系、土木工程系、藝術系、車輛工程系、基礎部11個系(部)和終身教育學院、教學實驗中心等13個教學單位,27個本科專業及專業方向。

      學院藝術類專業2015年招生辦法如下:

      一、產品設計專業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學生掌握產品設計所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了解與產品設計相關的科技發展、藝術規律、流行特征、人文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等因素;在貫徹“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的基礎上,系統地掌握產品開發、改良能力和運用科技成果、社會、經濟、文化、美學等知識對產品或服務進行整合和集成創新能力。培養具有較深藝術修養和科學知識,能獨立地運用多種設計手段,進行設計創意與策劃、制作與研發、管理與教育的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學制四年,招收藝術類考生,畢業生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二)主要專業課程

      素描、基礎造型、立體造型、計算機輔助設計表現、產品表現技法、數字媒體編輯、界面設計、設計概論、產品造型設計、產品結構設計、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產品系統設計、Pro/E設計技術與應用、造型材料與工藝、人機工程學、模型制作、機械制造基礎、平面設計、家具設計、設計管理、圖案、展示設計、手工藝設計、模具設計與制造、攝影、設計美學、設計心理學等。

      (三)招生人數及學制

      2015年產品設計專業計劃在江蘇、浙江兩個省份招收本科生30名,男女不限,學制4年。(實際招生計劃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門公布的計劃數為準)

      (四)報考條件及錄取辦法

      考生符合2015年高考報名條件,報考科類為藝術類、藝術兼報文科類或藝術兼報理科類的考生。品行端正,身體、心理健康,非色盲、非色弱。同時,須有一定的美術專業基礎。

      符合以上報考條件的考生,須參加所在省份2015年美術類專業全省統考和高考文化考試,如專業分和文化分均達到該省美術類民辦及獨立學院本科控制線即可報考我院。

      我院按照進檔考生的文化分與專業分之和排序,從高到低進行錄取。

      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下設平面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多媒體動畫設計、文化創意產業等專業方向。學生一年級基礎階段的課程相通,從二年級起,學生需根據本人意愿并結合各專業方向要求,選擇進入專業方向進行專業學習。

      (一)培養目標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主要培養全面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現代意識及藝術設計思維能力、系統方法和實踐技能,能獨立地運用多種設計手段,進行藝術設計創意與策劃、制作與研發、管理與教育的復合型人才。學生畢業后可在包裝、廣告、形象、建筑裝潢、城市景觀、動畫、游戲、網站網頁、多媒體交互、數字影視等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和產業部門從事策劃創意、營銷開發、設計制作及管理等工作,也可從事藝術設計教育教學工作。

      本專業學制四年,招收藝術類考生,畢業生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二)主要課程

      在校期間,學生將系統學習設計史、設計概論、設計原理及方法、設計管理、廣告學、傳播學、數碼寫生、數碼造型基礎、數碼圖形設計、應用軟件基礎、平面設計課程群、環境設計課程群、動畫設計課程群、游戲設計課程群、多媒體網頁設計、文化事業管理、文化產業管理、藝術展演與策劃等課程。

      (三)招生人數及學制

      2015年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計劃在江蘇、浙江、安徽、四川、重慶、遼寧六個省市招收本科生120名,男女不限,學制4年。(實際招生計劃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門公布的計劃數為準)

      (四)報考條件及錄取辦法

      考生符合2015年高考報名條件,報考科類為藝術類、藝術兼報文科類或藝術兼報理科類的考生。品行端正,身體、心理健康,非色盲、非色弱。

      符合以上報考條件的考生,須參加所在省份2015年美術類專業全省統考和高考文化考試,如專業分和文化分均達到該省美術類民辦及獨立學院本科控制線即可報考我院。

      我院按照進檔考生的文化分與專業分之和排序,從高到低進行錄取。

      三、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思想品德和專業知識,系統掌握播音與主持藝術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具有播音與主持的基本技能,能在廣播電視等各級傳媒機構或在民用航空、民用鐵路等其他相關單位從事播音主持及新聞傳播、客戶服務管理等工作,或從事播音與主持教育教學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學制四年,招收藝術類考生,畢業生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二)專業內容

      本專業包含兩個方向:播音與主持、民航播音藝術。學生主要學習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播音學以及音樂學、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管理學、公關禮儀、民航播音、交通運輸服務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理論,接受普通話發音、播音發聲、有聲語言表達、廣播電視節目和欄目播音主持、航空服務、形體、化妝等方面的系統訓練,畢業生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知識;

      2.具有采、編、播一體的專業創作能力;

      3.掌握新聞采編、節目策劃和制作技巧;

      4.掌握商務談判、文化公關禮儀等知識;

      5.具備民航播音與民航運輸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主要課程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有藝術概論、廣播播音與主持、電視播音主持、普通話語音、播音發聲學、影視表演、舞蹈與形體訓練、化妝技巧、聲樂、文化學概論等。本專業包含兩個方向,其中播音與主持方向專業課程有演播空間處理、新聞采訪與寫作、非線性電視編輯、電視攝像、影視藝術概論等。民航播音藝術方向專業課程有客艙組織與管理、飛行與安全、民航服務溝通與播音技巧、商務禮儀基礎等。

      (四)招生人數及學制

      2015年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計劃在江蘇、浙江、安徽、四川、重慶、遼寧六個省市招收本科生80名,男女不限,學制4年。(實際招生計劃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門公布的計劃數為準)

      (五)報考條件及錄取辦法

      考生必須符合2015年高考報名條件,報考科類為藝術類、藝術兼報文科類或藝術兼報理科類的考生。品行端正,身體、心理健康,五官端正,形象氣質好,無色盲、色弱,男身高1.70米以上,女身高1.60米以上。

      江蘇、安徽二省考生均須報名參加南京師范大學組織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考試,我院認可南京師范大學校考成績,并按照一定比例向考生頒發合格證,取得我院合格證且2015年高考文化成績達到各省藝術類(校考)民辦及獨立學院本科控制線后即可報考。

      四川、浙江、重慶、遼寧四省考生參加所在省份播音與主持類專業全省統考合格,且2015年高考文化成績達到該省藝術類(校考)民辦及獨立學院本科控制線后即可報考。

      我院按照進檔考生專業分占65%、文化分占35%的原則排序,進行錄取。

      (六)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考試相關事宜

      報考辦法

      凡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持報考所需的證件,到戶口所在地省級招生主管部門指定的地點辦理高考文化及藝術專業考試報名手續,領取藝術專業考試的相關材料,并參加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門委托南京師范大學組織的專業考試。

      專業考試報名采用網上申請的形式。凡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須登錄南京師范大學本科生招生網(bkzs.njnu.edu.cn),按要求進行網上報名(網址:add.njnu.edu.cn/,報名前請先仔細閱讀報名須知add.njnu.edu.cn/home/index)。考生在報名系統完成報名信息填寫后須進行網上繳費。建議使用銀聯繳費通道,目前僅開放儲蓄卡無法使用信用卡,完成繳費后請點擊返回商戶。網報截止時間:2014年12月30日(2014年12月30日23時59分關閉報名系統)。完成后,用A4紙打印該專業報名表并簽字確認,該表將作為考生專業考試報到的必要憑據。

      專業考試

      1.報到時間:2015年1月18日

      2.報到地點: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南京市寧海路122號,隨園校區南大樓)

      3.報到要求:考生本人須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證、2015年藝術專業考試通知書、《專業考試報名表》(由網報系統生成,且考生本人須簽字確認)及2張近期免冠1寸彩色照片前來辦理報到手續

      4.考試時間:2015年1月20日起(由考生自行選擇面試時段)

      5.考試地點: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南京市寧海路122號,隨園校區南大樓)

      6.考試內容:

      (1)指定稿件播報(當場隨機抽題)

      (2)話題評述(當場隨機抽題,限4分鐘內完成。評述時不得帶書面提綱)

      (3)綜合素質考查(文學常識問答,當場隨機抽題問答)

      (4)才藝展示,在下列考試形式中任選一種:a)器樂(自帶,鋼琴演奏不列入考試范圍)、舞蹈、小品、曲藝或聲樂等(伴奏樂請用標準MP3格式作為文件存儲進入普通U盤,現場備有MP3播放器,提供U盤中的MP3文件讀取,考生不可帶入任何具有錄放功能的電子產品);b)朗誦自備文學作品(在詩歌、散文、童話、寓言、小說片段等形式中任選一種,2~3分鐘)

      專業考試四項滿分300分,其中(1)、(2)、(4)項滿分各為80分,(3)項滿分為60分。

      備注:未盡事宜請查閱南京師范大學招生網站:bkzs.njnu.edu.cn

      四、有關事項

      1.藝術類專業學費:16500元/學年。

      2.住宿費:1500元/學年。

      3.學生完成學業后,頒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畢業證書;對符合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學士學位證書。

      4.考生報考期間,往返路費、食宿費用一律自理。

      5.我院辦學類型為獨立學院,請廣大考生根據所在省的志愿填報辦法在相應批次填報我院。

      6.實際招生計劃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門公布的計劃數為準。本簡章內容如與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級招生主管部門關于2015年普通高校藝術類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觸的,均以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級招生主管部門文件為準。

      7.未盡事宜參照教育部及各省(市、區)藝術類招生工作相關規定,以及我院網站的后續通知執行。

      學院藝術類招生咨詢電話:(025)87190011

      聲 明

      航空航天概論范文第3篇

      關鍵詞:航空遙感技術、現狀、應用、趨勢、成就

      中圖分類號:TP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航空遙感的發展現狀

      一九六零年美國的學者就提出了遙感這一概念,這是一項FQ綜合技術,將其定義為以攝影方式或以非攝影方式獲得被探測目標的圖像或數據的技術,是為了更加全面的描述這種技術和方法,從現實的意義來分析,通常我們把它稱為一種遠離的目標,通過非直接接觸而判定、測量并分析目標性質的技術。一九七二年第一顆地球資源衛生發射升空,一直以來,法國、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以及中國等國家陸續發射了對地觀測的衛星,并且越來越多。如今,大氣窗口的全部都已被衛星遙感的多傳感器技術所覆蓋,光學遙感包含以下幾種:近紅外、見光及短波紅外區,以探測目標物的反射和散射熱紅外遙感的波長可從8/an到14Inn,以射率和溫度等輻射特征,微波遙感的波長是從1mm到100cm的范圍,其中被動微波遙感主要是以目標的散發射率與溫度的探測為主,主動微波遙感通過合成孔徑雷達探測目標的反向散射特征。微波遙感能夠全天時、全天候的對地進行觀測,雷達干涉的測量多數采用兩付天線同步成像,或者是一付天線需要隔一段時間之后重復成像,利用同名像點的相位差對地面目標的三維坐標進行測定,精度可以達到5In~10In,差分干涉測量定相對位移量的精度更高,在自動獲取數字高程模型的精度上得到很大的提高。航空航天遙感對地定位不依賴地面的控制,也就是對影像目標的實地位置能夠確定,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就包括從空中和太空觀測地球獲取影像,體出了多平臺多傳感器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獲取技術趨向于三高。多平臺多傳感器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獲取技術有著非常快速的發展,并趨向于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及高時向分辨率。在二零零一年衛星遙感的空間分辨率有了快速的提高,而時間分辨率的提高則是由于小衛星技術的快速發展,傳感器與小衛星星座的大角度傾斜可以以1d~3d的周期獲得感興趣地區的遙感影像。

      因為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征,以及應用INSAR和東一INSAR進行高精度三維地形及其變化測定的可能性,因此,全世界各國家都在普遍關心的就是SAR雷達衛星。在機載和星載SAR傳感器以及應用研究方面我們國家還處于形成體系的階段,如今,我們國家將把遙感數據獲取的方法全面推進,從而形成自主的高分辨率資源衛星、雷達衛星、測圖衛星和對環境與災害進行實時監測的小衛星群。

      二、航空遙感技術的應用

      從遙感科學的本質來分析,就是通過對地球表層的遙感,如巖石圈、大氣圈、水圈以及生物圈都屬于地球表層。根據遙感儀器所選用的波譜性質遙感技術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聲納遙感技術、電磁波遙感技術、物理場遙感技術等。電磁波遙感技術是利用各種物體或物質反射出不同的特性的電磁波而進行遙感。包括見光、微波及紅外等遙感技術。按照感測目標的能源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技術,包括:被動式遙感技術、主動式遙感技術。如果按照記錄信息的表現形式來分的話,可以分為圖像方式以及非圖像方式,若按遙感器使用的平臺來分,可以分為航空遙感技術、航天遙感技術、地面遙感技術等三種技術。從遙感的應用領域來分的話,可以分為環境遙感技術、地球資源遙感技術、海洋遙感技術以及氣象遙感技術等。遙感應用具體包括:土地資源調查、陸地水資源調查、植被資源調查、城市遙感調查、地質調查、海洋資源調查、環境資源調查以及考古調查與規劃管理等。

      三、我國航空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

      科學技術在不斷的進步,光譜信息逐漸趨向成像化,雷達成像向多極化發展,光學探測多向化,地學分析也越來越智能化,環境研究也向動態化發展,資源研究方面也趨于定量化,這對遙感技術的實時性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對遙感技術的運行性也起到很大的提高作用,使它向多頻率、多尺度、全天候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向高效快速以及高精度的目標發展下去。其一、隨著高性能新型傳感器研制開發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環境資源遙感對高精度遙感數據的要求越來越高,高光譜分辨率以及高空間已經成為衛星遙感影像獲取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遙感傳感器的改進與突破重點體現在像光譜儀和雷達上,高分辨率的遙感資料對地質勘測以及海洋陸地的生物資源調查都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其二、全天候全天時獲取影像并穿透地物是雷達遙感具有的能力,并且在對地觀測領域有很大的優勢。無論是干涉雷達技術,還是被動微波合成孔徑成像技術,還是三維成維技術及植物穿透性寬波段雷達技術都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實現全天候對地觀測的非常主要的技術,使環境資源的動態監測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三、不斷開發陸地表面溫度及發射率的分離技術,并使其得以完善,對陸地表面的能量交換進行定量估算并進行監測,除此之外,還要對平衡過程進行監測,這會在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其四、由航空、航天與地面觀測臺站網絡等組成的并且以地球作為研究對象的綜合對地觀測數據獲取系統,不但具有提供定性、定位、定量的能力,而且還具有提供全天候、全空間及全時域的數據能力,為資源開發、地學研究、環境保護及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數據,同時提供信息服務。

      四、我國在航天遙感技術方面已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對地觀測系統中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航空遙感,無論是在災害應急響應監測方面,還是在高精度地表測量中以及礦產資源探測等領域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863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的支持,我們國家一直堅持自主創造并不斷創新,在無人機遙感、高精度輕小型航空遙感、高效能航空SAR遙感等領域都自主研發了紅外、可見光、激光、合成孔徑雷達等航空遙感傳感器,技術非常先進并且實用性很強,把國外的技術壟斷與技術壁壘徹底打破了,研發出一系列的軟件及硬件產品,并且是適合我們國家國情的產品,形成獨具特色的全國航空遙感網,應用領域包括地礦、測繪、環保、農業、水利、減災、交通、軍事以及一些重大的工程建設,并且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們國家的遙感技術在國際中處于領導者的地位。

      由高精度小型化POS、高精度輕型組合寬角數字相機、穩定平臺、輕小型機載LIDAR、超輕型飛機(或無人機)和相應軟件組成了高精度輕小型航空遙感系統。此系統與國外一些同類的產品相比,具有以下優點:重量輕、體積水、成本低、功能全并且操作起來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要應用于大比例尺測繪、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字城市建設以及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響應等方面,不但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而且對于遙感工作效率及效益有很大的提高。

      高效能航空SAR遙感應用系統不但突破了系統總體與系統集成、X波段干涉SAR、P波段極化SAR技術,而且還突破了地形測圖處理技術,技術指標要滿足測圖精度的要求,這樣才能有利于技術流程及標準的形成,把國外技術的封鎖徹底打破了,使國內的空白得到了填補,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先進航空SAR遙感系統的國家。

      參考文獻:

      [1]馬藹乃.遙感概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2]浦瑞良,宮鵬.高光譜遙感及其應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OO0

      航空航天概論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地球空間;宇宙探索;本科通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3-0228-03

      從古至今,人類就對我們頭頂的天空充滿了無限的好奇。浩瀚無垠的宇宙一直吸引著人類的注意力,成為他們飛向太空的夢想。對地球空間乃至宇宙的探索從千百年前古人觀察星空那刻開始,就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深受矚目并且持續時間最長的一項科學活動。如何從科學的角度去了解宇宙,成為了無數學者孜孜以求的話題。人類的活動的足跡及其研究的領域,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從大氣層到宇宙空間的擴展過程。人類活動范圍的每一次飛躍,都大大增強了其對于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時代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當人類的活動領域從地面擴大到空間后,我們開始利用和開發空間蘊藏的極其豐富的資源,并使人類能從全宇宙的觀點來解決社會發展問題。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最初,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基于有限的觀測與想象。到了近代,自從1957年10月原蘇聯向太空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對宇宙的探測就跨入了一個新時代。人類在向外層空間的探索過程中,中國既是最古老的航天國家,也是本世紀航空航天事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如今我國已經處于空間探測發展的前端。隨著“神舟”與天宮的對接成功、“嫦娥”的上天、北斗導航衛星的完善,標志著我國已步入航天大國的時代前列。積極參與太空探索對我國政治、思想、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意義十分重大,將促進生產力的變革、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以及社會文化的進步。“神舟”、“嫦娥”等多個重大空間研究項目的進展,可以促使我們去了解宇宙演化及其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和過程,探尋人類和地球生物在宇宙中的地位及意義,發展各種太空技術并將其運用到各個領域,探索和占有各種太空資源,利用太空的極端環境進行各種科學和技術試驗,以及顯示我國綜合國力的先進和強大。隨著宇宙探索和空間科學成為熱點,特別是近數十年來我國航空航天科技的蓬勃發展,促使國內很多以理工學科為主的高等院校,甚至許多綜合性大學,都開設了針對各個專業學科的關于空間學科的專業課和通識教育型的基礎課,用以向高等院校學生傳授空間學科的各項知識。其中尤以開設范圍較廣,也是深受各學科學生歡迎的宇宙探索類公共選修課,因其對空間學科知識面覆蓋較全,學科前沿性良好,教師自主選擇較大,通常可采用大量的圖片、動畫、影音資料等多媒體手段,往往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對國內各個知名大學的宇宙探索類公共選修課的教學計劃、教學日歷、課程簡介以及教學課件等教學安排進行調查之后,發現其大多數的課程范圍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地球空間、日地空間環境、日球空間、銀河系等的基本結構、特性和人類對其探測的新進展;恒星的分類及其演化;黑洞的特性及其發現與觀測;宇宙的起源與演化;人類深空探測和尋找地外文明的方法和技術,以及它們的原理、分類和發展歷程;太空存在的各種資源以及未來的太空產業、災害性空間天氣的類型及預防。但是在大多數的課程安排和教授過程中,過分強調了空間學科點前沿性和學生關注度,對于在中學或大學其他課程中已有所涉及的地球空間的有關知識點,往往學時分配較少,不受到關注與重視,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學科知識點的選取:

      在很多大學的本科教育中,宇宙探測類通識課一般是針對空間科學及其發展的導論性課程。空間科學作為地球科學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發生在日地空間、行星際空間及至整個宇宙空間的物理、天文、化學及生命等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作為宇宙的一部分,地球空間一般認為是靠近行星地球的、受太陽輻射變化直接影響的空間區域,具體指地球大氣中層頂以上的區域,其外邊界是太陽風與地磁場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空間是對外層空間探索的基礎,人類對于宇宙的認識與探測首先就建立在對地球空間的逐步了解中。目前人類對于宇宙的探索工作重點在于三個方面:衛星的發射與應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因此,在教授有關宇宙探測的課程時,地球空間的基本特征與特性、目前已經進行的探測方法及探測結果、地球空間中的一些主要現象和變化,應該成為首先講授的基礎與重點。本文將根據對各大院校該類課程教學過程的總結,以及自身的講授經驗和認識體會,分析地球空間知識點在該課程中的教學應用,以期提高此類課程的教學質量。下面是筆者認為需重點納入教學范圍的幾個知識點。

      1.地球空間探測方法。要想對地球空間進行了解,掌握它的整個的結構和基本變化,首先我們要對地球空間進行觀測。地球空間探測是人類航空航天事業的起點,是人類飛向外層空間的技術基礎,也是整個空間科學的源頭和重點。因此地球空間探測手段、衛星應用、航天器的發展、人類空間探測歷史等,都應作為此知識點的重點進行。

      2.電離層/磁層與電磁波傳播。地球空間并不是一個很安寧的地球空間,它是受太陽風和地球磁場雙重作用而形成的。這一知識點主要是研究電離層與磁層中發生的物理現象、動力學和電動力學過程,因此對于地球物理、信息工程乃至通信、測量等專業的學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中,應重點探討日地系統中太陽活動、地磁活動和人類活動對電離層和磁層環境的影響,無線電波在各種介質中的傳播過程與理論研究以及電離層/磁層對無線電波傳播在各種工程系統中尤其在移動通信中的影響研究。

      3.大氣層光學現象。大氣層光學現象是指大氣中發生的各種光學現象,來自太陽、月亮和其他光源的光線通過大氣層時,發生選擇性吸收、散射、反射和折射、衍射等以及其各種物理化學作用,改變原來的路徑和顏色,呈現出的各種色彩繽紛的光學現象。它所反映出來的規律和物理機制,在大氣物理學、環境科學、天文、航空遙感等許多專業方向上有著重要地位。

      4.高層中性大氣。這一知識點主要研究中高層大氣動力學,中高層大氣中的風、波和相關的暫態過程,以及中高層大氣的光學和無線電探測技術。如果是理工科的選課學生為主的大學公選課,建議加入此知識點。

      5.對流層。嚴格意義上來說,由于其主要影響源為地面,對流層大氣不屬于地球空間的研究范圍。然而作為人類的生存的大氣空間層,對流層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有很多的空間探測方法的研究目標就是對流層大氣。因此作為通識課,這一知識點也應考慮加入,而非忽略,教學重點應放在對流層與氣象學以及對流層與其他大氣耦合機制上。

      地球空間是和航天技術緊密結合的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地球外大氣層的世界,逐漸被一一發現,但是未知的東西仍然很多。對其熱點問題和研究前沿進行探討,可以豐富并拓展學生們對于宇宙探索的認知。在高校開設宇宙探索類本科通識課程時,針對不同學科背景與專業方向的選課學生,該類課程中有關地球空間部分的教學方案也可進行科學的選擇和適度的調整,以使學生有效接受并消化大量信息,切實掌握有關的知識點,各專業課程之間形成互補,最大程度發揮宇宙探索類通識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焦維新.空間探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潘艷平.“宇宙探索概論”課程中開展素質教育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9,(145):89-90.

      [3]焦維新,傅綏燕.太空探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航空航天概論范文第5篇

      Abstract: To improv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ed capabilities, update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optimize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situ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is investigated. With "capacity-building" as the dominant ideology, robot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explored and researched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關鍵詞:高職;機器人;教學改革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robot; teaching reform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2-0198-01

      0 引言

      機器人學是一門集機械學、電氣學、計算機學、人工智能、材料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無論在在基礎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應用方面,都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近年來,我國的機器人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機器人課程逐步成為高校綜合性實踐課程。能否有效地開展機器人教學已經成為直接影響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職院校對機器人課程的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是非常必要的。

      1 機器人教學情況的調研

      1.1 傳統高校機器人教學情況 本科院校以及傳統專科院校一般開始有“機器人學”、“機器人概論”等課程。開設的專業較廣,涉及機械工程、電子工程、航空航天、計算機科學等專業,開設方式多樣,如必修、專業選修、全校選修等。國內高校選擇教材較集中,選用蔡自興 《機器人學》、熊有倫 《機器人學》的居多,部分高校的課外參考書為國外原版教材。實驗學時數相對較少 (實驗與講解的比例最高為1:3.2),半數以上高校的實驗課時數為零。

      1.2 高職院校機器人教學情況 高職院校分為兩種類型,一類為原高專轉變而來,這類院校一般沿習傳統院校的教學方法;另一類為新型高職高專,以技能培養為核心,在機器人教學方面教學方法多元化,多數開展了機器人興趣小組等機構,在少數學生中進行機器人技術的培養,或者開展公共選修課進行基礎知識普及。在高職院校工科專業實現機器人技術的系統學習,各院校都還處于嘗試階段,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1.3 現存問題分析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我國機器人教育普遍存在著重視知識傳授、輕視能力培養,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環節的問題,使得學生只滿足于死記硬背知識點,沒有注重學生獨立動手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在高職院校,由于技能培養的目的性較強,對于機器人技術這種綜合性學科,開展普及性教學尚存在較多屏障。

      2 高職院校開展機器人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2.1 高職院校機器人教學環境分析 高職院校一般在工科專業高年級開展機器人教學,此時教學對象已學習過本專業基礎課程,例如電工電子學、機械設計、程序設計、PLC技術、單片機等,儲備知識基本全面。而且,高職院校的特點是側重于技能培訓,實訓課程比例較高,學生普遍動手能力較強。這為我們進行機器人技術的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高職院校不強調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這將導致學生知識結構系統性差,綜合分析能力相對較弱,是機器人教學的瓶頸所在。

      2.2 高職院校開展機器人教學的必然性 機器人技術涵蓋了工程技術幾乎各個方面,并且該技術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在高職院校開展該課程,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更為學生后期發展和拓展性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高職學生在具備了本專業必備的技能之后,必須將各種技術綜合運用,才能夠處理現實問題,而要將機械機構設計、電路電子設計、程序設計、安裝調試等綜合運用,是任何一門基礎課程都無法實現的,只有機器人技術課程可以成為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有效載體。

      3 高職院校開展機器人教學的若干方案探討

      3.1 將教育機器人與相關專業課程相結合 教育機器人將機器人應用于教育領域,是由生產廠商專門開發的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機器人成品、套裝或散件。目前,教育機器人硬件技術方面已經非常成熟,設備的可靠性、靈活性、耐用性等性能都已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教育機器人的硬件配件多樣,技術支持能力強,價格也相對便宜。控制操縱機器人的關鍵問題之一是軟件設計,主要是通過C語言或Vc++等程序設計語言進行程序設計,通過編程對機器人進行控制。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開發平臺,通過編程對機器人進行操縱,使其完成各種任務,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在《C語言》和《單片機》課程的實驗環節引入機器人控制技術。用于實驗創新的教育機器人種類繁多,依據可編程控制機器人可以設計出各種機器人,創造空間巨大,例如使用慧魚機器人創新套件就能設計各種機器人,如搬運機器人、救火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等。

      3.2 開設《智能機器人制作》課程 面向工科類專業學生開設《智能機器人制作》選修課程,講解智能機器人的控制板、傳感器、輸出設備等硬件知識以及智能機器人控制程序的開展等軟件知識。通過項目教學法,讓學生在學完課程內容后能獨立組裝并調試好智能機器人。最終了解智能機器人系統的軟硬件組成和工作原理,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熱情。

      3.3 有效利用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是學生將所學知識綜合運用的體現,用具體的機器人項目指導相關專業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將會使學生在訓練中學會如何將知識應用到生產實際中。例如機器人結構設計、智能機器人傳感器應用、智能機器人驅動技術、智能機器人位置控制技術、編制控制智能機器人運動的軟件、智能機器人計算機控制系統等設計項目。

      4 結束語

      高職院校開展機器人教學活動對學生技能培養、科技的社會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高等職業教育尤其是工科類高等職業教育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上都會帶來更多的驚喜與期待。

      參考文獻:

      [1]戰強,王東月.《機器人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2]黃文愷,陳虹.機器人創新性教學平臺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在線,2009(5).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国产亚洲精AA在线观看SEE| 亚洲无线电影官网|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播放|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亚洲欧洲免费无码| 亚洲一本一道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亚洲老熟女五十路老熟女bbw| 亚洲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亚洲欧美日本韩国| 含羞草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gay片在线gv网站| www亚洲精品久久久乳| 亚洲国产V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JIZJIZ|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丁香|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亚洲性猛交XXXX| 91亚洲国产在人线播放午夜|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