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的方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 [目的]研究孕期健康教育知識對分娩方式的影響。[方法]通過對正常產婦的產后調查,分為自然分娩組和剖宮分娩組,觀察兩組產婦孕期接受的知識與分娩方式的關系。[結果]顯示兩組產婦接受孕期知識比較(P
【關鍵詞】 課程設計;健康教育;分娩方式
近年國內剖宮產率持續增高,引起專家的高度重視,為了降低剖宮產率,各家醫院開展孕期健康教育,陪產分娩等服務。我們醫院在開展以助產士管理為主導的“正常產房”[1]中,對孕期健康教育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設計和安排,經過實踐,發現健康教育知識和方法對產婦分娩方式會產生影響。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2009年3月至8月在我院分娩,年齡21歲至34歲,孕37~41周,孕期無異常產科情況和內外科合并癥的正常初產婦409人,按隨機的原則填寫調查表,根據分娩方式分為兩組,自然分娩組236人,其中正常產房分娩120人,普通產房分娩116人,年齡21至34歲,平均(25.5±2.45)歲,孕37至41周。剖宮分娩組172人,年齡22~34歲,平均(26.3±3.25)歲,孕37至41周。兩組資料的基本情況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調查表設開放式和封閉式問題共15個。內容涉及一般資料:年齡、孕周、分娩方式等;參加孕婦學校課程的內容、沒有參加的原因、選擇剖宮產的原因等等。
1.3 統計方法
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采用x2檢驗。
1.4 觀察指標
(1)兩組分娩方式分別在有或無孕期知識的產婦中的差異性。“無孕期知識”指產婦在孕期沒有經過“日常知識”、“孕期營養”、“正常產房”三項課程的教育,“有孕期知識”指產婦在孕期均經過上述三項課程的教育。(2)兩組分娩方式分別在有或無分娩知識的產婦中的差異性。“無分娩知識”指產婦在孕期沒有經過“分娩減痛”、“拉瑪擇呼吸法”、“姿勢待產”三項課程的教育,“有分娩知識”指產婦在孕期均經過上述三項課程的教育。(3)社會因素剖宮產與孕期知識的關系。(4)社會因素剖宮產原因排序。
2 結果
(1)兩組教育內容與分娩方式的關系見表1。(2)社會因素剖宮產與孕期知識的關系見表2。(3)社會因素剖宮產原因排序依次為:嬰兒安全、醫生推薦、擔心難產、怕痛、朋友推薦、保持體形、父母支持、選擇日期和擔心性生活。 表1 兩組教育內容與分娩方式的關系(略)表2 社會因素剖宮產與孕期知識的關系(略)
3 討論
目前,國內剖宮產率持續增高,其原因:(1)產科監測、干擾技術廣泛應用,如連續胎心監護,B超等增加了胎兒窘迫、臍帶繞頸診斷率,早期發現剖宮產指征。(2)產科醫生規避陰道分娩的風險和產科糾紛,放寬剖宮產醫學指征。(3)認知誤區,產婦認為剖宮產安全,孩子聰明;怕影響產后性生活;對陰道分娩缺乏信心,怕疼痛,怕難產。(4)文化誤區,迷信生辰八字等等[23]。其中認知和文化的誤區,需要通過系統的孕期健康教育,使孕婦對懷孕身體在孕期、分娩、產后的變化以及胎兒在分娩過程中的狀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正確的認知,能幫助孕婦選擇適合的分娩方式,為分娩做好心理的、知識的、行為的準備。早期確立“意向的分娩方式”,即形成目標,孕婦學習的主動性增強,知識需求增加,健康教育產生成效。產婦對分娩方式的選擇,只有建立在自愿、客觀的科學評估上,才能形成不易改變的“意向分娩方式”。孕期建立“意向的分娩方式”后,孕婦受教育的主動性增加,使孕期健康教育更有效。接受過孕期和分娩知識教育的產婦更愿意選擇自然分娩方式,從而有效降低社會原因的剖宮產率。
參考文獻
[1]Cheung NF,Mander R,Wang X,et al.Chinese midwives’views on a proposed midwifeled normal birth unit.Midwifery,2008.
【關鍵詞】門診;健康教育;方式;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4-0508-01
門診是醫院的窗口,患者數量多、流動性強、覆蓋面廣,因此對門診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影響面大,社會效益非常顯著;然而門診患者的特殊性如背景復雜,停留時間短,涉及多個專科等等,導致門診健康教育缺乏連續性、系統性和針對性。因此,對門診病人的健康教育在方法與技巧上與病房有許多不同之處[1,2]。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1 充分認識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是門診就診患者反應最好、效果最滿意的護理工作內容之一。門診患者由于職業、年齡、性別、患病種類各異,他們對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接受教育的能力差異較大,因此,做好這部分患者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護士明確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職責所在,使他們把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預防疾病,指導患者建立健康行為視為本職業務的一部分[3],就會積極主動做好健康教育,同時不斷加強和培養護士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健康教育。
2 健康教育的形式
2.1 健康教育處方:患者一進入醫院,在導醫臺即可免費取得健康教育處方,各個診室也備有各專科疾病的防治手冊,通過閱讀,患者可了解常見病、多發病的自我調護知識等。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慢性患者,他們久病后積累了不少醫學知識,對健康教育的期望值也較高。
2.2 健康教育宣傳欄:利用各候診廳宣傳欄,定期宣傳不同季節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知識,以強化人們的衛生保健意識,理解健康意義。
2.3 個別指導:針對患者知識層次、掌握疾病知識及信息程度不同,對其進行一對一指導,耐心、準確回答并解釋其提出的問題,特別是對文盲、年老體弱、理解力差的患者,給予有效、正確的指導。個別指導是所有教育方法中最有針對性、最受患者歡迎的方法。
2.4 電化教育:是用現代化設備將口頭、文字等宣傳形式與文學、音樂 、藝術相結合,制作成影視資料播放。我院在門診大廳設滾動屏、候診區配置大屏幕彩電,全天候播放有關健康保健知識的錄像;介紹就診流程、專家信息、收費標準等等,同時也是我院形象宣傳的一個重要方面。
2.5 組織專題講座:每周雙休日上午開設健康教育課堂,組織糖尿病、冠心病等專題知識講座及孕媽媽課堂,講解有關疾病發生、發展、治療、轉歸、自我保健、注意事項等內容。我院婦產科還每年舉辦一次孕味媽咪大賽,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宣傳健康保健知識,展現孕媽媽風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3 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內容
3.1 就診前教育:患者一進入門診大廳,健康宣教便可進行。內容包括:掛號、分診處仔細了解病情,認真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提高掛號質量;導醫護士主動熱情迎接病人,介紹醫院環境,指明就醫方向,消除患者對醫院的陌生感;在患者候診期間,分診護士要為患者提供工作人員服務質量信息,主動介紹坐診醫師、專家情況,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專家,及時通告各診室診病進展情況,維持良好的候診秩序。并通過電視、錄像、宣傳欄等,介紹就醫須知、各科方位、宣傳疾病保健及防治知識等,使他們在候診期間一方面可接受衛生保健知識,另一方面可減少候診過程中的焦慮、煩躁心理,保持心情愉快,主動配合醫生診治。
3.2 就診中教育:患者診病結束后,下一步進行的是各種檢查、治療。這時,護士便可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在進行各種診治操作過程中,進行個別宣教。內容包括:疾病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并發癥預防、自我護理常識、飲食調護、用藥常識及注意事項等,對這些方面應系統教育,并幫助患者識別疾病的危險信號及自救常識。如:對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要教會其進行胰島素自我注射、手指血糖監測、飲食控制的方法;對慢性支氣管炎長期臥床者,指導正確的拍背、有效咳痰方法等。
3.3 就診后教育:患者診治結束準備離院前,護士應向病人及家屬交代回家后的注意事項;介紹活動與休息的關系,有關鍛煉方法;繼續用藥的用量、服法及注意事項;復診時間及方法以及同醫院聯絡的辦法等。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對擇醫行為非常強烈的患者,他們一方面希望得到最好的專家、教授診治,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夠保證其病情診治的連續性,為此,我們提前為患者預約好下次復診的醫師,解除了患者的后顧之憂,患者滿意離去。
4 評估
為了解門診健康教育的效果,我院門診部及護理部聯合,每月向患者發放調查表,聽取病人的意見及建議,使這項工作得到不斷改進與完善。問卷調查滿意度達到91.6%。
5 體會
通過開展門診健康教育,不但可以使病人及其家屬得到系統的、專業的健康指導,提高自我保健意識,降低疾病的復發率,縮短病程,影響和改變病人的健康行為,獲得最好的生活質量;而且促進了護患關系,提高了護士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4~6]。而作為護士自身,為了能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為病人服務,就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有利于整體護理工作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雷紅麗,王偉潔.門診病人開展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實用護理雜志,2000,16(12):45-46
[2] 錢雪芳.如何開展門診病人健康教育.實用醫技雜志,2004,11(7):1246
[3] 鄧英,沈雯霞,羅旭.健康教育在特需門診中的實施[J].護士進修雜志,2007:12
[4] 彭雅君.門診輸液患者健康需求調查分析與護理對策.實用護理雜志,2002,7:651
【關鍵詞】 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
糖尿病是世界范圍內患病人數最多的慢性疾病之一,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的相對滯后,患糖尿病的人數和潛在高危人群呈不斷上升趨勢,且以每年0.1%速度遞增。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刻不容緩。瑞典糖尿病教育家阿索教授在第十六屆國際糖尿病大會上指出:“高質量的糖尿病及并發癥的治療取決于對糖尿病病人教育”[1]。如何尋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來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為目前糖尿病防治的首要問題。糖尿病是慢性、終生性疾病,病人絕大多數時間是在醫院外度過的,對糖尿病病人教育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單純的醫院內的治療與護理,而要通過健康教育指導病人和家屬掌握防治糖尿病的有關知識和技能,積極加強自我護理變得十分重要。我科通過對兩組II型糖尿病病人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并對其健康教育效果進行對比,旨在觀察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其效果的不同,總結經驗,以便更好地開展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4年1月~2007年4月期間在我科療養,且病史少于10年的Ⅱ型糖尿病病人95例,均末接受系統的健康教育指導。年齡45~70歲,生活完全能自理。根據休養員的入院日期分組:上半月入院者為對照組,共38人,男20人,女18人;下半月入院者為實驗組,共57人,男25人,女32人。
1.2 方法
1.2.1 首先護理人員設計健康教育處方 健康教育處方的具體內容包括:①病人的詳細資料,包括病人姓名、診斷、地址、聯系電話、咨詢電話。②與糖尿病有關的知識,如病因、表現、治療、護理、轉歸。③出院指導的內容包括心理指導、飲食指導、運動療法、自我保健、自我監測外周血糖和尿糖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胰島素的自我注射法及注意事項、降糖藥物的用藥指導及注意事項、高血糖及低血糖反應的表現及處理、并發癥的預防、血糖控制指標及隨診指征和時間等。
1.2.2兩組病人入院后1天內均由護士進行內容相同的入院介紹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方式為責任護士進療養房間一對一講解,內容為健康教育處方的內容,并發放健康處方。
1.2.3 住院期間健康教育 對照組病人采取以自學健康教育處方內容為主的教育方法,并可隨時向醫護人員咨詢獲得指導;實驗組病人采取由護士在護理活動中根據健康教育處方內容隨時給予指導,以示范式健康教育及手把手參與式健康教育為主,提供機會使病人練習健康教育處方中的技術操作知識。
1.2.4 在出院1周后分別對兩組病人掌握健康教育的情況及病人自我護理行為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表內容包括:糖尿病飲食知識10分,降糖藥物知識10分,并發癥的預防知識10分,運動療法10分,低血糖反應處理10分,心理療法10分,血糖、尿糖監測10分等,共100分。將各項分值累計,70分以上為健康教育合格,少于70分則為健康教育不合格。
2 結果
本次調查采用門診隨訪的方式。共發放問卷95份,收回問卷90份,對照組35份,實驗組55份。詳細資料見兩組病人健康教育效果合格情況調查(表1)。
3 討論
3.1 實驗組病人的健康教育方式明顯好于對照組病人的健康教育方式 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部分尤為突出,如飲食、藥物、監測。對照組注重于病人的理論知識教育,忽視了實踐和理論教育相結合,不具體、不形象;實驗組病人則注重于理論結合實踐,其優點是具有直觀性、連續性、實踐性。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以病人為中心,護士指導病人直接參與到自己的護理活動中來,使病人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加深了理解,學會了自我護理的技能,同時也激發了病人的主動學習的熱情。有關資料提示,基礎和理論知識切忌灌輸過多,要讓患者理解將知識轉化為行動遠比掌握理論更重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教育培訓,雖然可以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識水平,但對患者自我保健行為影響較小。筆者在臨床工作中觀察到,有的病人對在短時間內突然接受大量的教育知識顯得無所適從,不知所措,以文化水平低者最為顯著。其教育效果不如循序漸進、理論聯系實踐者。
3.2 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內容 糖尿病的不同類型、不同階段,患者不同知識水平高低、性格差異等多種因素決定了健康教育方式、內容的多樣性。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自我監測、藥物治療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常被稱為治療糖尿病的“五駕馬車”。這五項內容在不同機制、不同環節上相互調節血糖,缺一不可。另外,良好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對疾病也有重要作用。要做好這些內容,都與病人健康知識水平的高低息息相關。為了提高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可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講課、討論與交流、咨詢、示范、圖片、隨診等綜合應用、因人而異,理論聯系實踐,從簡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對掌握不好者,應反復講解、多次指導、隨時示范,直到掌握正確實施為止。
3.3 健康教育的意義及重要性 健康教育是研究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能,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預防疾病,消除危險因素,促進健康的一門學科。糖尿病教育特指針對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是教給糖尿病病人有關的自我護理、控制急慢性并發癥的知識與技能,以及如何改變生活方式,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過程[2]。目前,全世界有1.5億糖尿病患者,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達到3.6%,比10年前提高3~4倍。預計到2010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將高達14%[3]。有關資料統計,發達國家糖尿病治療費用可占到全部衛生費用的0.6%~1.4%,中國2000年治療糖尿病的費用高達1 700億元,且有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醫療費用是無并發癥費用的3倍以上[4]。由此可見,針對不同糖尿病患者及時實施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大力提高病人自我保健知識和技能,不僅能減緩疾病的發展和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存質量,還能夠為國家和社會節約大量的醫藥衛生資源。
參考文獻
1蔡偉紅,郭艷芹.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國健康教育,2002,18(5):335
2伍曉玲.糖尿病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醫學文選,2003,22(3):395
3程韶,吳懿玲.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對血糖控制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2,8(11):847
【關鍵詞】健康教育;帶狀皰疹;效果
帶狀皰疹主要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而導致的病毒性的皮膚病。在臨床上,大多是對患者的感覺神經造成侵犯。主要特征為神經痛和群集皰疹現象。這種疾病和患者的年齡呈正相關性。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帶狀皰疹不僅對患者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同時還會給患者心理帶來很大壓力,使得患者極易產生抑郁和焦慮等心理。為了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對收治的帶狀皰疹患者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進行治療,取得效果顯著,以下是詳細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此次研究和治療的120例帶狀皰疹患者,都是我院在2010年5月~2012年6月期間所收治的患者,對患者進行診斷,確診患者為帶狀皰疹。其中男性為76例,女性為44例;患者的年齡在19~6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3±5.1)歲。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年齡和性別等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這些患者都沒有禁忌的藥物,對兩組患者進行抗病毒、止痛等全身的常規藥物進行治療。在患者皮膚皮損處,采用阿基洛韋軟膏外涂以及使用氦-氖激光照射來進行。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護理。
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相關疾病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如告訴患者如何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增加營養,合理搭配飲食等飲食護理知識。利用宣傳冊、視頻、黑板報、講座等方式進行宣傳,要定期地進行[2]。
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患者進行生活、心理、疾病等護理。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傾聽患者的訴說,及時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變化。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同時要為患者制定可行的治療方案[3]。給患者關心、鼓勵、支持和幫助。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護理人員的態度要和善,語氣要平緩。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充滿信心,積極地配合護士進行治療。
行為方式指導:對患者的飲食進行適當控制和調配,同時讓患者進行適量的運動和規律生活,能夠增加患者的抵抗力,從而有效地控制感染,避免和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所以,讓患者多吃一些含纖維素豐富的蔬菜和水果以及一些刺激小的食物,增加豆制品,魚、蛋、瘦肉等蛋白質的攝入。可以通過電話、宣傳冊子等方式給患者講解飲食的合理選擇與營養搭配[4]。
1.3 療效判斷 痊愈標準:患者在臨床上的癥狀完全消失,能夠進行正常的功能活動。顯效標準:患者在臨床上的癥狀基本消失,能夠開展一定的功能活動。有效標準:患者在臨床上的癥狀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正常的功能活動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無效標準:患者在臨床上的癥狀沒有得到任何的改善或加重,不能開展任何的功能活動。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2.1并發癥
治療組:抑郁患者1例,占1.7%;對照組:抑郁患者15例,占25.0%;兩組患者進行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
在對患者經過治療和精心護理之后。試驗組:痊愈患者52例,占86.7%;有效患者為7例,占11.7%;無效患者有1例,占1.6%;總有效率為98.4%。對照組:痊愈患者50例,占83.3%;有效患者為3例,占5.0%;無效患者有5例,占11.7%;總有效率為88.3%。兩組的總有效率進行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經過研究發現,大部分患者對皮膚病的認識和預防知識不足。在治療的過程中,沒有積極地配合醫生進行治療,缺乏相關的疾病知識。對自己的行為不能很好的約束和控制,進而使得病情出現不穩定,導致并發癥的發生。另外,患者的心理非常焦慮和恐懼,進行使得患者容易出現抑郁癥。
對皮膚病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在治療和控制患者感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且關鍵的作用。通過對患者進行充分的健康教育,使得患者的積極能動性得到有效提高,進而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
參考文獻:
[1] 浦建芬.皮膚病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索[J].醫院管理論壇,2010,03:54-57.
[2] 張忠珍.妊娠期瘙癢性皮膚病的特點及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指南,2010,12:150-152.
資料與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輕度78例,中度122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國傳染病會議肝炎診斷標準,其中男145例,女55例,年齡15~65歲,平均39.7歲±14.2歲。
方法:⑴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等)及主要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具體條目:1飲食符合要求;2良好的休息;3合理適當的活動或運動;4家屬照顧,即能接受到家屬親友良好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照顧與關愛;5不嗜煙酒。所有條目分為符合(是)、基本符合、不符合(不是)3個層次。由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采用統一的指導語對調查對象講明填寫內容和要求,由患者自行填寫,30分鐘回收,專業人員查閱后對遺漏的條目由患者自行補正。于入院初期(入院2~3天內)及時行健康知識宣教后發放。共回收入院初調查表200份,知識宣教后調查表192份。最后以“符合(是)”及“基本符合”為計數記分。⑵知識宣教方法:1書面宣教:所有對象在收集第一份調查表后,即對其生活方式進行評估、匯總,同時給患者發放《慢性乙肝疾病預防保健知識處方》,介紹疾病不同時期乙肝患者的飲食、休息和運動方式及意義,強調吸煙、飲酒對肝臟的危害性。2與患者及家屬面對面溝通:如講解家屬對患者關照的重要性,使家屬理解身心關愛是患者康復的有效保障,以取得其配合與支持。3加強對生活方式薄弱群體的宣教:對首次回收的調查表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在生活方式中存在的缺陷較多的薄弱群體,在進行宣教時對其作為重點對象,注重針對性,根據患者的病情和理解程度,反復耐心進行指導,例如飲食指導中,從飲食種類到烹調方式、鈉鹽的攝入量等等,并注意觀察其效果。
結果
健康知識宣教前后慢性乙肝患者生活方式比較,見表1。
患者的一般資料與生活方式的關系,見表2。
討論
慢性乙肝患者生活方式存在著缺陷:據估計,10%~20%的慢性乙肝最終將轉化為肝硬化和肝癌。在本次調查中,大專以上組高于小學、中學組,干部、職工組高于農民組。說明文化程度較高的群體和干部、職工人員接受醫師飲食指導的依從性較好,飲食指導應強調個性化,家屬是患者飲食的協調者,也是健康知識指導與監督的對象之一。合理的活動與運動對于增強機體免疫、調節情緒都十分有利。對于慢性肝炎,如病情較穩定可逐漸增加活動,包括氣功、太極拳等。部分患者對于此項目堅持不足。農民組高于學生組;農民高于干部、職工組及其他組。而如何使患者正確地掌握活動時間,活動方式以及活動量,使之成為慢性乙肝康復的有效措施,仍然是醫務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
知識宣教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針對調查對象存在的生活方式缺陷,在患者住院期間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育,并注意了解其對健康指導的依從情況,注意對生活方式薄弱的群體重點進行講解和宣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