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高中語文教學的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健詞】高中;語文;銜接;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嶄新的高中生活和學生以前的學習生活有太多的不同了。當務之急我們是做好初高中的有效銜接,減少初高中過渡時期的壓力,幫助學生早日進入高中生的角色,為以后的高中學習打好基礎。
一、兩套標準的差異討論
在認真研讀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之后,我們不難發現初高中課程標準在以下的幾個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一)兩個階段的目標要求的基本內容不同:初中課程標準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課程標準則從“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造”五個方面提出發展要求。不難發現,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偏重積累,而高中則偏重積累基礎上的運用。
(二)從培養目標看,初中語文《新課標》“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整體把握的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是“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因而“探究能力”的培養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任務。
(三)從閱讀能力看,初中語文《新課標》“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而高中語文《新課標》“從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所表達的效果。對閱讀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透過表面現象理解由此反映出人們觀念上的差異和變化”。
(四)在閱讀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語文教學能力層次由初中的理解層提升到應用、鑒賞的高度,要求“文本對話”深入讀者內心世界。這一心理變化過程,對學生提出更高要求。如現代文閱讀方面:①閱讀方法上,由初中“熟練運用略讀、瀏覽”,到高中“能根據不同目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法”。②理解方面,由初中“理解主要內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③分析評價方面,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到高中的“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學習從不同角度進行闡發、評價、質疑”。④鑒賞方面,高中更強調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二、對高一新生的心理和方法指導
在第一課上我先從初高中課程標準和培養目標兩大方面向同學們說清楚初高中語文學習的區別,以期對高一的新生作出有效的心理和方法指導。
(一)兩個階段的課程目標的基本內容不同:初中課程標準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課程標準則從“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提出發展要求。由此可見高中語文學習特別注重整合、積累以及運用。
(二)從培養目標看,初中語文《新課標》:“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整體把握的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是:“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因而“探究能力”的培養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任務。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三、對高一新生進行課堂教學的方法討論
通過以上的簡單比較,我們要讓學生看到高中語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繼續和深入,但在教學目標、內容上與初中存在明顯差異。為此本人對我們的高一新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抓好課堂
因為課堂是語文學習的生命線,比較初高中在閱讀能力、思考深度、方法積累、語言表達、文言積累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高別關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那么課堂上的學習交流就顯得特別重要,同時高中語文的課堂要特別注意學生閱讀思考的之后自我體悟和喚醒,指導學生學會關注更為廣闊的世界,而所有的這些都離不開我們課堂的引領。課堂的確是語文學習的主陣地,缺失了這一塊閱讀、體驗、提升的地方,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無從培養和提高。所以我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傾盡全力投入課堂,讓自己在閱讀和思考中獲得不斷地成長,從而切實把提高探究能力落到實處,實現初高中的有效過渡,讓自己可以在以后的閱讀中劈波斬浪,化解一切難題。
(二)做好積累
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石,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必由之路。如果說初中的積累是語文知識的一種呈現和聚集,那么高中的語文積累工作就是一種質的飛躍。高中的積累之后還要我們會靈活運用積累的內容,當我們積累的時候特別要關注我從中學到了什么、體悟到什么,關鍵是在表達的時候能把他們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讓自己的作文表達變得生動和活潑起來。當然,在積累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指導學生關注初高中語文教材的銜接的方面,這是一個連接初高中的有效回顧過程,更是一次更高要求的積累過程。
(三)加強閱讀
一、出現的問題
新入學的學生,最初一段時間基本上都能全神貫注認真做好預習和復習的工作,自覺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可時間一長,堅持預習和復習的同學就少了,許多要課后完成的任務就慢慢不做了。這可以通過對學習任務的檢查來發現問題,第一個月筆者曾經檢查過兩次筆記,第一次全班都能完整無誤地交上來,第二次就需要課代表催促,以后再檢查筆記都需要老師再三叮囑和反復催促了。需要課后完成的任務如果不在課上檢查或采取什么措施,就很難保證落實。
為了做到心中有數,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摸底測驗。測驗成績的不理想,很能說明問題。基礎知識部分在中考前經過死記硬背還有些效果,但一個暑假后記得的已經很少了;閱讀和靈活的語言運用類的題,絕大多數不會,換句話說凡是填空不是空著就是憑想象亂填。
在高一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文言文的比例增加了,背誦的力度加大了,但學生的自覺性比較差,需要反復督促檢查才能去背。背誦過程中,缺少方法,不能理解記憶,嚴重脫離文意,又由于篇目多,畏難情緒很重。
在與幾屆學生的接觸過程中,筆者還發現,高一的放松心理特別嚴重,語文又是需要平時積累的學科,只要數理化一緊,絕大多數學生就放松語文的學習,抓緊數理化的演算;還由于貪玩等原因,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影響也很大。
二、原因分析
針對種種情況,反思其中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中:
1.客觀環境和心理的變化。
高一新生來自多所學校,不管是誰他們都要共同面對新環境、新教師、新同學,因此學生要適應環境,彼此還要磨合,還要努力適應新教師和新課程,縮短適應的時間就顯得很重要了;另一方面就是新階段自己定下的理想和目標的驅動,學生都可能靜下心來努力一陣子,但只要時間稍長,學生中就有厭煩的和跟不上學業的了,這必然會影響到學習的效果;在適應磨合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學生存在放松心理,自以為大功告成可以稍微休息了,學習自然就放松了。在高一開始,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處理好外在因素等的變化所帶來的一些問題,盡早進入高中生的狀態,做好角色轉換。
2.教材教法的變化。
初中升入高中教材的變化,也能讓學生適應許久。初中里許多知識只是要求知道“是什么”就足夠了,但高中教學中許多知識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怎么樣”;課本里文章的長度加大,難度也加大,寓意深刻,這就需要有深入分析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再有,高中的教育是為更高層次教育做準備的,可以說初中教學是半扶半放狀態,高中的教學是半放的狀態,教師的引導應該是與學生的自主相結合的,但高中伊始,學生們對半放手狀態不適應,許多初中的高才生就會跟不上、受不了,學習效果變差。
3.課時和學法的變化。
根據國家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學周課時要少于初中的周課時,教學時間有限,課堂的容量自然加大,課后的自主學習內容也必然加大,所以課時的變化也給初高中語文的銜接工作提出了難題。面對新課程、新標準和新要求,學生們必須調整學習方法,只靠死記硬背是遠遠不夠的。生活中充滿語文,必須做個有心人,必須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同時,必須做到初高中知識的銜接,課內課外的銜接。
三、解決的策略
1.做一些準備及針對性強的工作。
做好準備工作不只是學生的事,應該師生共同來做。教師要在開始的時候向學生們介紹高中的學習情況,簡單說明高中的學習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對高中知識體系的初步認識,做好學習開始時期的心理動員。教師自己也要對新生有思想上的準備,不要過高或過低地估計評價學生。另外,做好摸底工作,將學生分出層次來,在教學中對其做有針對性的幫助指導。同時做好知識銜接,在初中原有知識基礎上,做到知識區別和聯系。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任課的班級一直在堅持做課前發言“說”的訓練,每周的周記有摘抄、創作等項練習,每周還有讀書活動。最好不定期向學生推薦一些文章,潛移默化中進行了思想教育。
2.加強學法教育,重視技巧能力的培養。
高中學生應該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應該能在教師的點撥和指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基于此種思考,必須在高中開始的階段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教給學生總結反思的方法,并不斷的進行實際訓練。還要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在遇到困難時可以協作解決。為了加強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講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會學生思考方式和方法,培養獨立處理解決問題的技巧能力。
3.重視學生情感,喚起學習熱情。
一、以借鑒為目的的欣賞性閱讀(賞讀)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欣賞性閱讀能力。1986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首次對高中生提出了“初步具有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的明確要求,1992年的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也提出“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現在人教版的初高中語文課本都編有文學作品單元,也重在培養學生的欣賞性閱讀能力。
中學生的欣賞性閱讀目的在于借鑒。成年讀者欣賞優美有趣的讀物,從中獲得身心愉悅,閱讀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學生除此之外,還要借鑒作者觀察問題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方法,謀篇布局的思路,表情達意的技巧,從中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門徑。
如在孫犁的《荷花淀》中,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生動地將女人們不同的性格特征刻畫了出來:“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描述的是一個機智伶俐的婦女;“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更是一個直率可愛女子的真實寫照。這樣學生就會明白小說中的人物語言是高度個性化的,欣賞人物語言,要聽其言,想其人,度其心,還要看看作家怎么把握人物的身份個性,在什么場合讓人物說出什么樣的話來。
欣賞性閱讀的潛在功能是提高中學生閱讀的品位。中學生欣賞性閱讀的對象不應限于文學作品。其一,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欣賞課文中優美 、精辟的語句”,“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寫”,前一條顯然包括記敘真人真事、說明客觀事物、論說事理哲理、社會交際應用的非文學作品在內。其二,選作課文的古今文章,經過精心篩選,多為名家名篇,內容上含有自然美、社會美、藝 術美、科學美等美質,形式上則具有結構美、語言美、節奏美等美的因素。中學階段學生閱讀四百來篇課文,無形中為他們選擇讀物樹立了一個高標,有助于他們課外閱讀時舍棄或抵制那些觀點偏頗、結構凌亂、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濫造的文字垃圾。
二、以質疑為核心的研究性閱讀(研讀)
研究性閱讀有不同的層次。編輯審稿、主持人播音、導演演員讀劇本、專家學者寫論文,都要作一番研究性閱讀。中學生的研究性閱讀,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作較為深入的、帶有創造性成分的閱讀。
研究性閱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性思維,中學閱讀教學與成人個體閱讀的顯著區別,在于課堂上同時存在兩種閱讀主體,即教師個體和學生群體。一般來說,教師對課文的理解欣賞水平高于學生。如何使學生的理解欣賞水平提高到教師的高度?傳統的作法是講解分析,即教師把自己的(或從教參中抄來的)閱讀體會和盤托出,奉送給學生。實踐證明這樣做費力不討好。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自己去探尋 、研究、思考,發揮每一個閱讀主體的創造精神。如果引導得當,學生群體的閱讀水平有時會超出教師個體, 達到意想不到的廣度和深度。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研究,有助于發展其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職 語文學科 課程 改革 方法
當前在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驅使下,高職語文類課程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有的學校干脆就砍掉了這些課程。語文類課程既沒有“思政課”的權威性,也沒有“英語課”的尚方寶劍,因此想在夾縫中求得生存、得到學生的喜歡、變成為學生上大學的必修之課,就必須進行深刻的課程改革,且這種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職語文類課程尷尬處境原因的探究
1、高等職業教育“工具意識”的影響。
教育的“工具意識”是僅僅從掌握和運用工具的角度來看待文化的功能,在傳授知識和傳播文化的過程中重視傳遞“工具”而忽視了人文教化,教育的“工具意識”在市場經濟中不斷被加強。在“工具意識”影響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心日益偏向于智力和技術的訓練,而忽視了人文教化,是強調文化的“工具價值”而忽視甚至擠壓文化的精神價值。
2、高職辦學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局限。
高職院校采取“以技能訓練為核心,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這種瞄準職業或職業崗位的需求、強調職業技能的“專才”教育定位的理解,往往因為注重強調學生技術、技能、應用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呈現了明顯忽略的傾向。多數高職院校重技能、輕素質的教育定位,使各高職院校對大學語文教育的重視一落千丈,使高職語文教育陷入了困境。
3、語文類課程自身的定位不清晰,教學方法單一,教材落伍。
有人稱大學語文類課程為“高四”語文,認為大學的語文類課程是高中語文的延續,教學模式、方法都沿襲初高中的教學,教學內容枯燥、單調,和我國當前空前繁華的學術研究脫節甚遠。雖然幾易教材仍然受到傳統觀念的嚴重束縛,仍然沒有沖破應試教育的模式,教材存在著通病,即注重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缺乏針對性、實用性、注重知識的傳播卻忽視了文化的傳承。
4、大學生群體的功利化思維。
學生的功利化思維與整個社會對待語文類課程的態度密切相關。在確定語文類課程的功能時,人們通常會從表達的功能去考慮,忽視了語文對人的培養和提升。人文素養不是可以簡單養成的,語文教育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也就是文化的作用。
5、社會文化視角缺失。
文化不是一種實用工具,而是通過具體的人來體現它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的價值是無限的。大學語文類課程作為這種傳遞文化價值的載體在逐漸衰敗之時不得不讓我們看到這種衰敗的背后社會文化視角的日益缺失。
二、高職語文類課程開設根本目的的探究
1、高職語文學科是一門面向高職學生開設的、以人文性為基底并呈現通用性、工具性、職業性特征的公共基礎必修課程。
職業性是高職語文學科與其他各層各類語文課程的區別性特征,高職語文類學科是為高職學生適應就業需要、適應崗位和職業轉換需要,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的素質教育課程。
2、語文學科的教育內涵十分豐富。
語文學科不僅是對人進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而且包括文化價值,它可以培養人的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增強人的想象力,發展創造力,培養思辨能力,將人塑造為較為完整的人,不再是一個單向度的人,而是全面的有著豐富文化底蘊和文化修養的高素質的人。
3、語文學科具有“載道”特征,這決定了語文教育還兼具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功能。
高職學生的德育培養僅僅只靠每周3節或4節的思政課是遠遠不夠的,而語文的“載德”教育往往是在潛移默化之中,伴隨著強烈的情感因素來實現的。因此,高職語文教育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目標的又一個重要動力,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人文精神,共建大學文化氛圍的不可缺失的通識教育課程。
三、高職語文類課程改革出路的探究
1、強化教師的教學改革意識。
高職語文類學科應明確課程定位,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以“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修養,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注重研究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創新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為己任。 2、改變對高職教育及其培養人才規格的認識。
高職教育雖然是以面向生產一線和基層管理崗位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為主要使命,但面對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企業文化和員工精神品質的事實,高職院校還肩負著不斷更新、提升一線勞動者素質的辦學根本任務。
3、改變高職語文類課程的“西宮”地位為“正宮”,使其成為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成人”,一個人只有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才能成為一個全面的高素質人才。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是各類大學的根本任務。大學語文教育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文化素質和審美情趣,是傳承人類文明、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重要武器,在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4、不斷拓展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綜合性、拓展性和應用性。
要充分利用文本內容豐富多彩的優勢,把“單一型”變為“綜合型”的新課程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要打破學科分界,兼顧語文的審美性、歷史性、思想性,達到文史哲融通的境界。這樣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才能真實有效地培養起來,語文類課程的教學才能沖出以往的尷尬困境。
5、要對語文類課程本身進行全新的定位和改革,切實地從教學出發,改變以往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
(1)在教學中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自我發展的精神訴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
(2)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方法。
(3)教學手段采取傳統的黑板與現代的多媒體相結合,增強動感和形象思維,擴充授課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
(4)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關乎教學內容,首先要落實到“教什么”上。高職語文類學科的內容要在優化和更新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注重素質和能力訓練,把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征擺在首位,結合專業特點,凸現職業指向,圍繞學生的職業需求組織教學。
6、要協調好文化素養熏陶和專業技能訓練的關系。
要突破在教育中存在的“有知識沒文化,有技能沒素養”的錯位和扭曲,加強從語文知識向文化素質的內化。要由知識的梳理到人文精神的解讀,從文本的情感感染到思想的深層解剖,必須兼顧文化素養的提升和語文學科基礎技能的學習,不能有所偏頗。以思想文化素質的培養為核心,加強語言文字的表達,以“精神成人”為核心,加強職業技能的訓練,是語文類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教育本身是發展變化的,不是凝固不變的教與學,更不是在自身停滯不前的情況下來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是不斷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就是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高職院校語文學科教育者更要在這樣一個不利環境中不斷創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真正將語文類學科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江景平 周鐘鳴 朱萍華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非中文專業)探索之一[J].中國教育導刊,2005(6)。
2、江景平 周鐘鳴 朱萍華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非中文專業)探索之二[J].中國教育導刊,2005(7)。
3、董淵 和諧社會語境下大學語文的人文教育功能[J].教育與職業,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