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然災害防治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地質災害;形成原因;防治措施;山區
中圖分類號 P6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257-01
按照災害的形成原因分為人為災害和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由自然界異常引起的災害,自然災害具有不可抗拒性,自然災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水、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等。在諸多自然災害中,地質災害危害程度較大,其發生率和對人的傷害程度僅在氣象災害之后。地質災害是指與地質有關的各種人為或者自然災害,主要包括塌陷、地裂縫、火山噴發、泥石流、崩塌以及滑坡等。我國不僅國土面積大,地形也較為復雜,約70%以上的國土為山地、丘陵以及高原,加上地質結構較為復雜,泥石流、塌陷以及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我國地質災害的發生率逐年增加,對人們造成的危害也連年增長,是世界上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安慶市地處山區,地質災害較為嚴重,多年來安慶市國土資源局山口國土資源所致力于地質災害研究,并開展了多種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且取得了顯著成果。現將地質災害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總結如下,以期能為廣大工作者提供幫助。
1 地質災害主要類型及形成原因
1.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部分土體在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某一界面向下運動的一種現象。滑坡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斜坡土體和巖體的巖性較弱,在水或者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使該斜面上巖土體的平衡受到破壞,進而發生滑坡的現象,滑坡體通常都有一個聯通的滑動面和臨空面,再加上斜體總下滑力大于總抗滑力,因此導致了滑坡的形成。滑坡多發生在山地、丘陵和河谷單獨的地貌內。滑坡的發生不僅受到斜體底層巖性和地形地貌的影響,也受到水文地質條件、地質構造以及人為因素等影響,其中水的作用和地殼內部運動也是誘發滑坡發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滑坡中有90%以上與水的作用相關,且隨著水進入斜體巖體或土體后,不僅增加了巖土的重量,也對巖體和土體進行了軟化,同時對覆蓋巖體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進而導致滑坡的發生。因此,高強度或長時間降雨常誘發滑坡,火山噴發、地震等地殼震動也會誘發滑坡。
1.2 崩塌
崩塌是指陸地上的巖體或者土體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發生向下崩落的地質現象,根據崩塌地質的組成分為巖崩和土崩。崩塌的發生受地形地貌條件、巖性條件以及地質構造等條件的影響,崩塌多發生在斜度大的斜坡或者懸崖上,崩塌一般發生在坡度>50°的斜坡上,且坡度越大越容易發生崩塌。此外,崩塌的發生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冬季與夏季、白天與黑夜之間的溫度差導致巖石發生風化;地表水對巖體或者土體不斷地沖刷、溶解等導致巖體或者土體的質地變得松軟,或者水分浸入到山體內部,增大了山體內部水的壓力,進而形成崩塌;人類不正當的工程建設和強烈的地震也會破壞山體的平衡導致崩塌的發生。根據崩塌落體的體積可以分為特大崩塌、大型崩塌、中型崩塌以及小型崩塌4類。安徽省皖南山區在梅雨季節由于降雨量大、地貌高差大、構造運動頻繁等特點,是崩塌高發地帶。
1.3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地質災害,它是指由于強降水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在地形險峻的山區或溝壑內發生攜有泥沙、水以及石塊的一種山體滑坡。泥石流具有時間短、發生土壤以及破壞力強等特點,對人們的財產危害較大。根據泥石流中固體的含量將其分為稀性泥石流(含有10%~40%的固體物質)和黏性泥石流(含有40%~60%的固體物質)。泥石流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發生需要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一是地形地貌條件,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叢林密布、地形陡峭、地質復雜、溝縱坡相對高程大以及山谷形成容易發生泥沙和水流匯集的地貌,泥石流的發生一般分為形成區、流通區以及沉積區;二是發生區要有充足的松散物來源,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的發育以及人類不合理的工程活動等;三是泥石流的發生需要大量的水分,所以泥石流多發生在強降雨、暴雨、洪水以及冰雪融水等情況下。
1.4 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是指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地層發生變形,導致地表水平面標高降低的現象,地面塌陷多表現為松散土層中發生的突發性斷裂陷落。地面塌陷的發生多是受到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表巖體或者土體向地面下方塌陷,形成塌陷坑的一種現象,其中城市附近地下水的過度開采是造成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一個區域過度抽取地下水,在取水點周邊一定范圍內會形成沉降漏斗現象,隨后出現壓密現象,繼而導致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
2 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應該認真貫徹并執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群策群防”的方針,并嚴格實施以下措施:一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各級領導應該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并成立預防地質災害工作小組,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和監測預報網絡,落實地質災害群策群防責任制,安排預防地質災害值班表,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1]。二是廣泛宣傳,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利用科普畫廊、宣傳欄、公開欄等社區文化宣傳陣地,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廣大人民的防災救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2]。三是加強動態監測和險情巡查,做好預警預報,在汛前,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檢查,當天氣情況發生變化時,立即將相關信息通知到轄區各有關單位、企業、地災監測人和受威脅的群眾,并做好有關防災減災工作[3]。四是建立完善并嚴格執行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由于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等特點,因此應該做好應急搶險救災工作,各轄區企、事業單位要嚴格實行值班報告制度,及時上報值班電話和值班人員表,以便在災害發生后能在第一時間知悉災害情況,確保上報下達、傳遞到位,一旦發現地質災害險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協調有關單位,做好應急和搶險救災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力爭最大限度減少損失[4]。
3 參考文獻
[1] 薛丁煒,劉海濤,李婧,等.地裂縫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西部探礦工程,2013,25(3):93-94.
[2] 林斌,趙法鎖,石碧波,等.陜西韓城市地質災害空間分布規律與防治[J].災害學,2004,19(4):35-39.
關鍵詞:泥石流;危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P642 文獻標識碼:A
泥石流是常見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有巨大危害,為加強對泥石流的控制和防治,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對泥石流的防治措施進行研究,目前對于泥石流的防治形成了以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局面,加強泥石流的防治措施的研究,對我國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目前我國泥石流的防治主要有預防、預警預報及治理三大類措施。預防指在對泥石流進行預測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泥石流進行繞避和預防的措施,預警預報指的是通過各種通信手段,對泥石流危害進行預報,對人群進行疏散,最大限度減少傷亡的措施。對泥石流的治理則是針對泥石流災害進行直接治理過程。
一、泥石流的監測和預警
泥石流的監測以及預警,是泥石流防治的一個重要措施,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先進技術在泥石流防治工作中的應用逐漸加深,大大提高了泥石流的監測以及預警水平,對泥石流危害有很好的控制。在泥石流的監測和預警過程中,一般會對線狀交通的干線以及點狀的重要工程、基礎設施等位置進行監測以及預警預報,這些地方是泥石流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加強對這些地區的預警防護,有助于該地區的泥石流危害的控制,將損失降到最低。采用監測以及預警的方式進行控制,比較典型的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滑坡泥石流預警系統。長江沿岸尤其是上游地區,泥石流災害分布比較集中,危害也十分嚴重。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滑坡泥石流預警系統的建立,對于泥石流災害的預測以及預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個系統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建立并且投入使用開始,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監控規模越來越大,加上各種先進技術的逐漸應用,對該地區的泥石流的防護工作帶來了促進作用。
二、工程防治
泥石流的工程防治措施可以分為很多種,比如跨越工程、穿過工程、排導工程等。其中,跨越工程指的是在泥石流常發地區修建橋梁、涵洞等基礎設施,從泥石流溝的上方跨越通過,讓泥石流的排泄工作在各種基礎上設施的底部進行,實現避開泥石流的目的。防護工程指的是在泥石流常發地區,對一些基礎設施,如橋梁、隧道、路基等工程設施進行一定的防護,建設防護建筑物,用來抵御泥石流的沖擊和侵害。常見的防護工程類型有護坡、擋墻、順壩等。排導工程指的是通過對泥石流的流勢進行引導,通過增大排泄能力的一種泥石流的防治方式。通過相應的設計,使得泥石流能夠按照設計的意圖進行順利排泄,最終降低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排導工程種類包括很多,比如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攔擋工程指的是利用一些固體物質對泥石流進行阻擋的方式, 以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的總量以及能量,從而降低泥石流的危害程度。常見的攔擋工程有攔渣壩、儲淤場、截洪工程等。
工程治理是泥石流防治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的治理方式,是種綜合治理的措施,這種方法有工期短、效益明顯的優點,同時具備一定缺點,如工程一旦超過使用年限,會導致工程失效,甚至出現工程受損的現象,反而會加重泥石流的影響以及危害程度。同時,工程防治措施的投資比較大、費用也較高,不是經濟性的措施。
三、生物防治
形成泥石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植被或者植被被嚴重破壞,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的現象。因此在泥石流的防治過程中,加強生物防治措施的應用,對于泥石流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物治理指的是對于泥石流常發地區進行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森林的涵養,加強水土保持林、工程防護林、經濟林等植被的種植與建設。以提高泥石流常發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并且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達到“土蓄水、水養樹、樹固土”的目的,降低泥石流的發生頻率。生物防治措施與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較而言,具有其特征,比如投資較少、效益比較高、風險比較小、防治的作用具有可持續性、對自然環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這種防治方式成為當前泥石流防治過程中的一種常見方式,但同時生物防治措施也具有一定的缺點,比如森林的生長周期比較長、管護工作比較復雜等。但是生物防治措施可以說是泥石流防治的一種根本方法。在具體的防治過程中,可以加強生物防治和工程防治相結合的方式,在泥石流治理的前期采用工程防治措施,在治理的后期采用生物措施進行防治,可以有效地延長工程防治措施的年限,促進兩種防治措施的作用有效地發揮。
四、綜合治理
第一,對泥石流地區進行全面治理。這種治理措施對于泥石流地區而言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加強全面治理,有助于對各種泥石流誘發問題進行控制,運用這種方式進行泥石流治理的地區有很多,比如四川黑沙河、甘肅南小河等地區的治理就是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治理的。這種治理方式是在泥石流溝內,采用工程以及生物防治措施,對各種生態資源進行綜合治理的措施,適用于全流域的泥石流活動比較頻繁、居民較多、條件較復雜、耕地范圍較廣地區。第二,以治水為主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主要是采取引水、蓄水、截水等工程措施,對泥石流災害進行綜合防治,這種防治措施適用于水動力起主導作用的稀性泥石流溝。第三,以治土為主。這種治理措施主要適用于土力類黏性泥石流溝,也可以用于一些蓄水工程引起的稀性泥石流溝。第四,以排導為主的治理方式,這種治理方式能暫時消除或者減輕泥石流的災害,并不能對泥石流進行有效控制。第五,以生態工程為主的治理方式。這種治理方式適用于坡度比較平緩、滑坡較少等地區。
結語
泥石流是對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的自然災害,對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從上世紀開始我國就已經開始研究,目前形成了以防治為主、治理為輔的防治模式,在泥石流的治理過程中,要加強生物治理措施的應用,對泥石流災害進行根治。
參考文獻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F40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我國的地質工程學產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它是一門研究解決從規劃到竣工以及工程運行后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工程系統中地質體和地質環境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符合大系統工程學的特點,其中又分為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更能深刻的體現地質工程學的特點。巖土工程是指在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和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指人們的建設活動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治,其對地質生態環境的開發和管理,更加全面和科學。
地質災害主要產生的原因有兩種,一類是自然因素產生的;另一類是人為活動引起的,兩者都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資源。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都屬于地質災害[1]。
在我國主要以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較多,而且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每年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非常大,占自然災害損失總額的四分之一。因此,要想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必須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且要盡量減少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2.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我國地質災害呈現出種類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慘重格局,一方面因為我國處在一個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多變的地理環境中,另一方面,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經濟相對不發達,承災能力不強。 第一環境問題和第二環境問題是地質災害兩大類,其中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災害是第一環境問題,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然災害,它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是第二環境問題,屬于人為地質災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不合理的挖掘能源,從而增加了地質環境的壓力,導致一半以上的地質災害都是人為因素引起的。
2.1自然地質災害分析 第一,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到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它的發生引發條件很多,像地震、開挖坡腳、劈山放炮、濫砍亂伐等,都會引發滑坡。其中江、河、湖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大的峽谷地區,地震帶等地質構造之間以及暴雨多發地區都容易出現滑坡。第二,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等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一種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然而,不合理的開挖、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以及濫伐亂墾等都會造成泥石流的發生[2]。 2.2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在地質災害中,人為進行建設的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而且其危害性遠遠大于自然狀態下的地質災害。其中,誘發速度快、誘發災害面廣、災害損失巨大是人工誘發地質災害的三大特點。例如,煤炭等礦產資源的大量開發,鐵路、公路等工程建設的開挖,使得瓦斯爆炸、地面坍塌與淪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常發。除此之外,人工濫伐森林資源,會造成土壤侵蝕、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從而導致洪災的加劇發生;人工爆破常常會誘發巖溶塌陷、滑坡等災害的發生,還有可能引起連鎖性的巖溶塌陷。(如圖2.2)
圖2.23.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創新研究3.1嚴格按照施工技術標準進行施工隱蔽性、復雜性、多樣性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三大特點,其中抗滑樁體現了它的隱蔽性,抗滑樁加錨拉加擋板加冠梁體現了它的復雜性,防治滑坡可以采用樁,也可采用擋土墻體現了它的多樣性,這些大多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可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地基與基礎工程、巖土工程三者具有十分相近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可以借鑒采納。其中,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一、《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其主要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為其提供一定的標準和規范。
二、《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其主要為各類工業與民用以及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提供一定的參考。
三、《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其主要為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提供一定的參考,從而使工程更加符合標準,提高工程質量。3.2制定一些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首先,做好防治工程設計。在制定防治措施的時候,要根據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等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制定。主要表現為:一方面,根據災害發生的原因來確定主要的防治途徑,這樣可以不斷的積累經驗,實現更好的防治;另一方面,根據地質災害是否容易發生這一特點來確定防治目標,從而制定出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的大小。其次,制定出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要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的規范以及《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制定出切實可以的防治工程措施。
3.3有針對性的選擇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第一,工程防治措施 。防治地質災害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工程防治措施,其適用條件和方式都比較廣,便于實施。例如,對于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可以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土質滑坡問題;對于中型以及更大的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在工程實施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質量,以減少災害的再次發生。(如圖3.3)
圖3.3第二,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言外之意就是利用植樹造林,種草護坡以及合理耕牧等方式來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應用范圍廣、投資成本低,能夠有效的促進生態平衡,較好的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等是生物工程的特點,這一工程措施是比較科學和合理的,有利于可持續發展。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這樣就使得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 第三,其它防治措施。在選擇防治措施時,要根據地質災害的特點和當地的自然經濟條件進行選擇性。例如,在泥石流、地面塌陷比較嚴重的地區,可以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這些措施可以保持水土,減少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更具有長遠意義[3]。
第四,避讓措施 。它包括雨天避讓措施和搬遷避讓措施。一方面,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可以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根據該地的自然經濟情況,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對于受到雨天威脅居民,可以將其進行轉移,在轉移過程中,首先要按照就近原則進行,其次還要確保轉移地不受地質災害和其他災害的威脅的原則進行。另一方面,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其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以及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這樣的地區進行防治的成本就太高,可以采用搬遷避讓措施,從而有效的解除了地質災害的威脅。 4.結語 總而言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非常的艱巨,道路也相當的漫長。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大,使得人力、物力損失嚴重。因此,要將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不斷的引進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讓其發揮很好的作用,使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劉傳正,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研究[J].中國科技,2010(3).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區劃;防治措施;井陘礦區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99
據歷史資料考證,多年來,井陘礦區自然災害頻發,主要是干旱、風雹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地質災害較為少見。井陘礦區概因井陘煤田的開采而設立,煤炭是礦區主要的經濟命脈。近幾年礦區雖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但因煤炭開采形成的采空區、廢渣矸石、山體不平衡等給礦區埋下了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由于長期開采,造成大面積地下采空區,導致大范圍地面塌陷,對礦區人民的生命、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峻的威脅。合理的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可以為礦區城市地質災害的防治、管理和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1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概況
1.1自然地理
井陘礦區位于河北省西部,屬太行山中段東麓的低山地帶,東距省會石家莊48km,西臨山西省界,四周與井陘縣接壤。全區地跨北緯38°01′~38°08′,東經113°58′~114°06′之間。轄區面積70.29km2,總人口為12萬人。井陘礦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全區境內年平均降水量568.8mm,多集中在6月和9月之間。全區內無大型地表河流,南部有綿河和甘陶河,北部有小作河。
1.2地質環境
井陘礦區地形西高東低,是一個南北長約25km,東西寬約10km,三面環山,一面開闊的自然小盆地。盆地的底部地勢低洼,地表水經橫澗川流入綿河,北部和南部分別有小作河灘、荊蒲蘭河灘,西側為大合山和云鳳山,東側為青石嶺山,形成了三山一丘、一洼、三河灘的地貌特征。盆地因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斷層陷落而形成,周圍被奧陶系石灰巖環繞,中間被第四系黃土覆蓋。井陘礦區的地質構造形態是一個狹長的地塹。正斷層、逆斷層、褶曲及特殊的低角度層滑構造、巖漿巖侵入、陷落柱等相互切割和干擾,構成了本區的地質構造形態。
2地質災害現狀及成因分析
2.1地質災害現狀分析
據井陘礦區地質災害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區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共19處,災害類型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全區內發現地面塌陷隱患點11處,地面沉降隱患點7處,其中紅星煤礦蛤蟆山井、瑞豐煤業有限公司、賈莊煤礦山口礦井、原新王舍煤礦4處的隱患點既有地面塌陷隱患,又有地面沉降隱患,由此合計,全區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隱患點共14處。全區內發現滑坡隱患點2處,泥石流隱患點3處,由于泥石流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周期性,泥石流的隱患點應大于目前調查到的數量。綜上分析,全區共1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大部分隱患點分布在采空區范圍內,尤其是煤炭資源開采強烈的區域。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隱患點居多,尤其是地面塌陷隱患點所涉及的村莊、企業單位數量最多,因此采空區地面塌陷也是井陘礦區主要的潛在地質災害。
2.2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2.2.1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井陘礦區采煤歷史時間長,地下礦層(體)不同程度地被采空。采空區圍巖原有的自然平衡狀態受到破壞,應力重新分布。在達到新平衡狀態的過程中,上覆巖層遭到破壞波及到地表,使地表產生垂直及水平變形,導致地表移動、開裂、沉降,因此造成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伴生地裂縫等地質環境問題。
2.2.2滑坡
煤炭開采是誘發礦區滑坡的主要決定因素。露天開采的邊坡角、地質條件和地面塌陷都會引發滑坡。采空區形態和坡面控制著采空區地表斜坡巖體的運動,大范圍的采空區,使上部巖層有效的支撐力減弱。受巖層性質、降雨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斜坡巖體沉裂和塌落,最后牽動巖體薄弱面,形成滑用妗
2.2.3泥石流
采煤形成的廢石、煤矸石隨意堆放,堆積量大,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固體物質來源。如遇汛期和強降水,地面塌陷、地面裂縫的程度加大,會進一步誘發泥石流的發生。
3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將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危害的居民點、村莊、生命線系統工程、公共服務設施較為集中的區域劃為重點防治區,將人類活動相對較弱、居住較為分散的區域劃為次重點區或一般防治區。
(2)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必須在野外地質調查的基礎上,依據地質災害的分布狀況、變化趨勢、危險程度及危險特征等,將地質災害易發性強、危險性大的地段和發展趨勢不穩定的區域,作為重要防治區。
(3)地質災害防治區劃應緊密結合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充分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效益,全面分析,劃出不同類型的防治區。
4地質災害防治區劃
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和所在區域(地段)的重要程度是地質災害防治區劃須具備的兩個條件。根據井陘礦區地質災害易發性程度以及采空區、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的空間分布,兼顧地質環境條件,自然地理單元和鄉鎮轄區的完整性,結合區劃原則,綜合分析,將全區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以及一般防治區。
4.1重點防治區
重點防治區為近期發生沉降塌陷的煤礦采空區和正在進行煤炭開采的區域。該區地質災害隱患點13處,以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為主,面積為7.74km2,占全區總面積的11%。該區人工開采活動較強烈,開采歷史長達百年,地下采空區成面狀和網狀分布,歷史上地面塌陷分布較密集,隱患突出,造成耕地損毀、道路破壞、水利設施廢棄等。采空區塌陷對重要交通、工程、服務設施的破壞后果嚴重,潛在損失巨大。由于開采歷史較長,地下采空區情況復雜,容易形成塌陷并伴生地裂縫。該區的重點防護對象包括區內村莊、社區、重要交通路線、廠礦、水利工程、電力設施等。
該區的防治措施以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為主。加強地質災害的詳細勘察,密切監測發展動態,做好防災避災措施;嚴格管理采礦活動,嚴禁濫采亂挖,對已造成的采空塌陷區采取治理措施,如平整土地,恢復耕地的使用;及時組織受地質災害嚴重影響的居民搬遷避讓;修理整治損害嚴重的交通干線,設置危險警示標志;將重點災害防治區列入禁建區,進行規劃控制。在綜合治理的同時,保持區內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穩定。
4.2次重點防治區
次重點防治區為停采時間長久、穩定性較好的煤礦采空區和滑坡、泥石流發生相對集中區。該區地質災害隱患點5處,以滑坡、泥石流為主,面積為10.81km2,占全區總面積的15.4%。區內地表主要為農田及林地,人類活動主要為地下采煤、石灰巖礦開采及溝谷中修造梯田等。該區經多年煤礦資源開采,資源趨于枯竭,原采空區基本趨于穩定。重點防護對象為區內廠礦、重要交通路線、水利工程、電力設施等。
該區的防治措施以工程治理和生物工程為主。加強地質環境的監測整治,規范開采行為,對采煤礦的開采界線進行嚴格審批和檢查,采取留設礦柱和回填采空區方式防止地面塌陷的發生;對已造成采空區塌陷的地區應采取工程治理,盡量減少人為工程活動對地形的擾動破壞;加強地面塌陷的專業監測,滑坡、泥石流實行群測群防,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雨季的排查力度。
4.3一般防治區
一般防治區為礦區周邊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區。該區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面積為21.07km2,占全區總面積的30%。防護對象為范圍內的道路沿線和風景旅游區、林地。該區的防治措施以監測、生物工程為主。全面開展地質災害排查、核查、監測,及時發現隱患;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生活環境;永久性建筑避開危險地段,實施生物工程和工程治理相結合的措施。
5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是確保礦業城市安全的有效措施。地質災害防治區劃是正確制定防災減災策略的前提和基礎,是地質災害防治的必要環節。井陘礦區地質災害防治區劃是有針對性、主次分明的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進行有效管理,從而達到更好預防地質災害的目的。在城市安全關注度日益提升的情況下,采取綜合措施對礦區地質災害防治已迫在眉睫,展望未來,還需要完善各級法律法規,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預警系統、應急系統,提高治理技術水平,加大防治資金的投入等,更需要礦區人民的共同努力,積極做好防治與整治措施,共同建設礦區美麗家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條例[Z].國務院第394號國務院令,2003.
[2]韋仕川,欒喬林,黃朝明等.地質災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規劃軟措施研究綜述及展望[J].自然災害學報,2014,23(03):159165.
[3]河北省井陘礦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井陘礦區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84100.
[4]陳志國,辛建偉,和懷中.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地質災害區劃與防治規劃[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19(03):8691.
[5]周書東,王小霞,李廷芥.煤田開采誘發環境地質問題及防治對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03):351354.
[6]肖和平.我國煤礦的主要地|災害及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1,12(01):5558.
[7]唐立梅.魯甸縣地質災害特征、成因及防治區劃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7.
[8]喬建平,趙宇,楊文.四川省及重慶市滑坡危險度區劃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0,9(01):6871.
[9]丁星妤,戴塔根,包從法等.云南滇中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區劃[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1,22(02):6975.
[10]張燁.山西采煤沉陷區治理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4.
[11]IJ Nwadialor. Minimizing the Impact of Mining Activities for Sustainable Mined-Out Area Conservation In Nigeria[J].FUTY 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2011,6(02):6880.
【關鍵詞】 營林技術管理
1.林木雨雪冰凍災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凍災害,其受災程度除與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海拔,地形地貌有關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災環境條件下,森林經營水平,林分質量,林分健康狀況、營林技術措施、造林樹種選擇等因子同災害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天然林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較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人工純林受災最為嚴重,經濟損失也大。過去營造的速生豐產林絕大多數為杉木純林,初植密度過大,撫育間伐不及時,樹木為爭奪陽光其高生長較快,冠幅較小,形成高、徑冠比例失調,稍部木質化程度低,當樹冠積雪達到一定重量時,林木之間由于互相擠壓,易形成大面積倒伏和折梢。毛竹純林未實施鉤稍,枝叉過多滯雪量過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樁。調查發現闊葉樹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落葉闊葉樹,針葉樹和一些常綠闊葉樹易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受災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地選擇造林樹種。選擇樹種時,只重視樹種的經濟性能,忽視了樹種是否與造林地環境條件相適應,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氣象條件是否適合,忽視了樹種的抗氣象災害能力,沒有足夠重視樹種的形態特征、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在抗雨雪冰凍方面的特點,偏面追求營造經濟價值高的速生樹種,例如在海拔800 米左右的陰坡或迎風面營造大面積的杉木純林,極易造成冰雪災害。
2.林木病蟲鼠害的防治
2.1做好森林病蟲鼠害調查。認真地調查森林病蟲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蟲鼠害種類組成及種群動態及發生發展趨勢、森林病蟲的變化情況,探討其發生發展規律,為科學準確的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敵的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及時認真做好森林病蟲鼠的種類、數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學、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據林木生長狀況、危害程度及癥狀,正確鑒定森林病蟲種類,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規律,抓住最佳防治時機,制定科學合理的綜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達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時把森林病蟲鼠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機械防治法。人為進行捕殺、阻隔、誘殺、高溫處理及應用遙感等新技術進行防治稱為物理機械防治,這種措施具有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便于開展群眾性工作等特點;但此種措施工效低、費工、局限大,應根據規律及勞力情況具體掌握。
2.4 天敵防治法。結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線蟲、蜘蛛、食蟲鳥以及其它食蟲動物等有益生物來控制病蟲害。此措施對維持生態平衡,對森林病蟲害有長期抑制作用。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5 生物及仿生物藥劑防治森林病蟲鼠。
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避免化學防治帶來的環境污染,大力提倡無公害防治。防治時選擇生物藥劑和仿生藥劑進行森林病蟲鼠的除治,是實現林業生態文明的重要步驟。
3.林木的防災減災措施分析
自然災害不可避免,人類能夠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一是加強科學預測提前預警做好防范措施,將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學營造林,這是防災減災重要措施之一。
受災林地清理包括受災林木清理和造林與更新方案。要遵循林業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突出重點、破解難點、分類實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與科學經營、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扎實推進林業災后恢復重建。同時應及時補植與立地條件和環境相適應的樹種,以利于形成異齡復層林早日發揮生態功能。對折斷倒伏嚴重
無培育前途的林分應及時全部伐除及時更新造林。
調查發現,片林受災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見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產力的需要,也是防災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過大,雖可提前郁閉,但樹勢弱,木質化程度低,冠、徑、根系生長比例失調,抗災能力差。進行合理的樹種混交搭配,盡量避免營造純林。混交林不僅能夠提高防雨雪冰凍災害能力,還能有效提高防病蟲害、防火功能。營造混交林要做到針闊、喬灌、落葉常綠的有機搭配。其次要強調栽植點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較均勻樹冠。本次災害中,林緣、溝邊等邊際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樹木偏冠,雪壓承載力不勻所至。并大力提倡營造異齡復層林,提高林分穩定性。積極推行“近自然”森林經營方法,對現有林分,尤其是殘次、低產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現代林業生態學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規律,減少人為干預,發揮森林自身生態功能,采取補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進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經營技術措施,引導和促進林地向異齡林,復層林、混交林方向發展,形成穩定的,復雜的,更高級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實現傳統經營方式向現代林業可持續森林經營方向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