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口腔醫學技術前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牙根吸收 種植支抗 口腔正畸
微型種植體支抗是口腔正畸治療的一項新技術[1,2],具有操作簡單、靈活、穩定、高效、不依賴患者合作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3,4]。近年來,收集15例需要強支抗的病例植入微型鈦釘種植體,共計26枚,經過9個月的治療,均達到了正常的覆牙合、覆蓋,面形良好,無感染、無明顯不適感?,F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月~12月收治需要強支抗的患者15例,共計26枚微型種植體,男9例,女6例;年齡16~29歲,15例患者口腔衛生良好,均無全身系統性疾病,無進展期牙口腔黏膜病周炎、及牙齦炎等無全身系統性疾病。
方法:⑴術前準備:所有正畸病例均采用直絲弓矯治技術,并已完成牙弓的整平、排齊,處于預備關閉拔牙間隙階段,此時所用的主弓絲為0.019×0.025英寸不銹鋼方絲,于兩側側切牙遠中部位放置牽引鉤[5,6];修復前正畸病例則未戴用矯治器,每個病例術前均常規拍攝曲面斷層片、根尖片,以評價植入部位的骨組織情況并確定微型種植體的植入部位、角度、方向和深度,避開牙根、上頜竇、牙槽神經等。⑵植入微型鈦釘種植體:①用0.02%洗必泰漱口,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②用黃銅絲分開需植入微型種植體的牙(黃銅絲在X線下應是直線);標記出植入部位,攝全景片和根尖片檢查牙根的形態和位置,檢查植入部位相鄰的組織結構,供術中參考。③植入微型種植體,在附著牙齦處不需要黏骨膜翻瓣,在牙槽黏膜處則需要切開黏膜以避免植入時軟組織被卷入,植入部位通常在膜齦結合部位或偏根方2~3mm,植入角度與骨面垂直并傾斜15°~20°,即向根尖方向植入,術后拍攝根尖片以確認與牙根的關系。術后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每個月復診1次,更換Ni2Ti拉簧。經9個月后待微鈦釘取出后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后會愈合良好。
結 果
本組15例患者經過9個月的治療,患者耐受了微型種植體,矯治結束后正畸患者上中切牙傾角差:27.61°±7.10°,上中切牙凸距差4.01±1.61mm,磨牙位移371±0.32,均達到了正常的覆牙合、覆蓋,面形良好,無感染。
討 論
正畸治療是個體生理與機械力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在近年來,在治療方面多采用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由于微型種植體微小,植入部位幾乎可以游刃有余,便于操作,到取出時,將其反向旋出即可,非常方便。
微型種植體支抗是口腔種植學與口腔正畸學相結合的一項新技術,為治療口腔正畸學的支抗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本組資料選擇需要強支抗的患者15例,共計26枚微型種植體,植入微型鈦釘種植體進行治療。經過9個月的治療,患者耐受了微型種植體,矯治結束后正畸患者上中切牙傾角差:27.61°±7.10°,上中切牙凸距差4.01mm±1.61mm,磨牙位移371±0.32,均達到了正常的覆牙合、覆蓋,面形良好,無感染、無明顯不適感。微型種植體支抗優點主要是:手術操作簡單、安全,操作時間短,種植體植入和取出均非常簡單,不良反應少,費用低廉、具有良好和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Foo M,Jones A,Darendeliler M A.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ot cementum:Part 9.Effect of systemic fluoride intake on root resorption in rat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7,131(1):34-43.
2 Kyung HM,Park HS,8ae SM,et al.Development of orthodontic micro-implants for intraoral anchorage[J].Clin Orthod,2003,37:321-328.
3 曾祥龍.正畸種植體支抗的發展,類型與應用[J].口腔正畸學,2005,121:44-48.
4 鄧卓峰,毛靖,李平,等.正畸微型種植體支抗穩定性的臨床研究[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6,22(3):175-177.
[關鍵詞]下頜骨缺損;修復;數字化技術;鈦合金
[中圖分類號]R7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4)08-0627-03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combining with titanium in the restoration of individual mandibular defects
LIU Huai-qin,XU Jian-hua,GAO Yu,XU Yang,CAI Jian-mei,SUN Xiang
(Yulin Stomatology Hospital,Yulin 719000,Shaan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way to repair mandibular defect individualized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for combining with titanium.MethodsSome clinical operations as follows were executed to 45 patients:①Scanning the target objects with Spiral CT and obtain the model of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mandibular defect;②Obtain the individualized titanium prosthesis of mandibular defects;③The individual titanium prosthesis was implanted in patients by surgery.Results①We get the model of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exactly which was the same to the mandible,and finally we get a individualized prosthesis completely which was match with the defect by the the production of titanium prosthesis through 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②The surgery mandible patients restored prototype form after resection of the lesion completely.Conclusion The digital technology can be restored mandibular defects individually with a combination of titanium, and this technology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ndibular defect reconstruction of form and function.
Key words:mandible defects;restoration;digital technology;titanium下頜骨是位于面中下1/3的骨支架,參與咀嚼、吞咽及咬合等過程,在頜面所有骨中下頜骨的位置最突出。由于腫瘤、交通事故、跌打損傷及運動等外傷原因造成下頜骨缺損時,不僅影響下頜骨的正常功能,而且可能會造成患者面型改變從而影響美觀,因此對下頜骨缺損進行修復一直是受到口腔頜面外科醫生的重視。對缺損下頜骨的修復一直都是頜面外科中的常見手術,但是由于傳統下頜骨缺損的整復手術面積比較大且對患者創傷較大,因此為了找到手術范圍小、對患者創傷較小且不影響患者康復后頜面外觀和功能的方法已成為當今下頜骨缺損修復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年來,由于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計算機輔助制造技術(CAM)被廣泛的應用于下頜骨缺損的修復及重建[1]。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牙種植技術、牽引成骨技術及數字化外科技術的發展,下頜骨缺失的修復重建方法越來越多,目前主要包括鈦合金修復、重建鈦板修復、非血管化游離骨移植、血管化游離骨移植及牽引成骨等技術,其中鈦合金修復逐漸成為下頜骨損傷修復的主要修復方法。由于下頜骨的特殊部位,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下頜骨缺損修復后面形的恢復情況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下頜骨的個性化修復、精確化重建,減少對患者損傷性,以達到理想的下頜骨功能及面形成為眾多臨床醫生關注的焦點。
本研究通過鈦合金材料并應用數字化技術得出三維假體,制造下頜骨假體模型并對臨床上45例下頜骨損傷患者進行缺損修復,借此為臨床上治療下頜骨損傷修復提供研究基礎和實驗依據。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下頜骨缺損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25~62歲,平均49.2歲。其中下頜骨大型囊腫12例,下頜骨部分切除術10例,下頜骨腫瘤17例;單純行囊腫剜除術4例,下頜骨造釉細胞瘤2例。下頜骨缺損的范圍;單側升支2/3處缺損15例,雙側下頜骨體部缺損12例,單側下頜骨骨體缺損11例,下頜骨頦孔部缺損7例,缺損長度最短有4cm,最長達10.5cm。所有病例下頜骨部分切除后,術中同期行鈦合金修復,術后定期隨訪,時間6個月~3年。所用鈦合金及固位鈦釘為美國OsteoMed公司生產,上海雙申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
1.2 實驗方法
1.2.1采用螺旋CT機進行掃描:應用西門子16層螺旋CT對45例患者進行掃描,從而得到三維圖像的數據,為了得到更加精準的數據進行精密個體化修復,所以螺旋CT的的掃描層選擇為2mm。然后通過專門的圖像軟件處理系統獲得三維圖像數據,并且在計算機上模擬出所需要的三維重建模型圖像。
1.2.2構建三維重建模型:根據對患者下頜骨X線的臨床檢查,確定病灶的部位和截骨的范圍大小,然后在計算機三維圖像上進行模擬性截骨,就可以得到下頜骨模擬截骨的缺損的三維圖像。
1.2.3 獲得下頜骨缺損個體化鈦合金修復假體:將之前所獲得的三維圖像及數據輸出給上海雙申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由該公司應用快速成型技術制作成鈦合金修復假體。
1.2.4 植入個體化鈦合金修復假體:術前根據患者的病史、臨床資料及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對患者進行各項術前常規檢查后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手術在全麻條件下進行;對患者進行鼻腔插管以確保患者正常呼吸然后進行下頜骨修復手術;對患者口內、口外同時進行切口,切口不宜太大,應按照設計好的手術范圍對患者下頜骨病變處進行切除手術,手術應不損害口內健側上、下牙齒的正常咬合功能并結扎,再進行固定;將之前制作好的個體化鈦合金修復假體(修復假體在植入前必需在高溫高壓環境中進行消毒滅菌,以免發生術后感染)置入缺損切除部位;然后用4顆堅強內固定鈦釘將假體與下頜骨固定起來,用可吸收線將修復假體的上下緣及內外側與肌肉組織緊密縫合起來并將其包裹起來。由于手術是根據數字化模擬截骨部位和范圍來準確定位,從而可以確保截骨部位的準確無誤。
1.2.5 術后處理:術后10天內給予患者鼻飼飲食,注意傷口部位的清潔情況適當情況下需服用抗生素,術后第10天進行拔管并拆線,叮囑患者30天以后再進行半流質飲食,并且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復查、拍下頜骨X線片。
1.2.5手術效果的評價:按照李祖兵等[2]對下頜骨缺損修復手術恢復情況的恢復標準對手術效果進行評價。I級:患者面部外形恢復良好、左右對稱性較好,患者咬合、咀嚼功能恢復正常,語言功能正常;II級:面部略有凹陷,左右對稱性較差,咬合、咀嚼功能恢復較好,語言功能良好;III級:面部對稱性不佳,患側有明顯凹陷,咬合、咀嚼功能恢復較差,語言功能受到影響;IV級:由于出現外露、感染等原因而迫使取出修復假體。I、II級的修復情況優良,III、IV的修復情況較差。
2結果
上海雙申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按照所給的既定三維圖像及數據成功制作出了與下頜骨缺損切除部位相吻合的鈦合金修復假體模型;對患者全麻后進行手術,所得修復假體模型與下頜骨缺損切除部位接觸較好,患者下頜骨病變部位修復之后恢復了原有的面型。所有手術均按照術前設計的手術方案一次性成功的完成假體的植入,45例手術時間均約為90min,且患者的創傷面全部一期愈合,45例下頜骨種植患者在術中均未出現穿孔,術后均未出現麻木現象、排斥現象。術后15、30、45、75天的常規X線檢查及在隨后6個月的檢查中都沒有出現下頜骨的松動、叩痛,沒有發現植入假體與患者機體發生排斥現象,沒有出現由于創傷發生感染而引起固體物外漏,患者面部外形恢復良好。規定時間內進行的X 線檢查結果均顯示種植體愈合情況良好,45例種植體愈合都屬于骨性愈合,術后療效評價均為良好,達到恢復標準中的I級標準。
3討論
伴隨著CAD、CT三維重建技術和CAM等技術的發展,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外科手術已經成為一種現代化新技術。數字化外技術之所以可以應用于科學是基于其是在醫學影像學和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將CAD、CT三維重建和CAM等有關的數字化技術應用于臨床外科手術,不僅可以將二維圖像數據成功的轉化為三維圖像,而且可以精確的輔助和模擬手術進行設計以達到個體化。數字化技術早在1983年開始就已應用于外科手術,當時Hemmy等[3]應用三維重建技術輔助進行了顱頜面的外科手術并取得很好的手術效果。3年后,Mankovich等[4]利用三維重建技術模擬出人的頭顱、得到關于頭顱的相關數據,并將利用數字化技術制造出來的硅膠模型用于眶顴骨缺損患者的治療中同樣獲得了很好的預期效果。數字化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CAD和CAM不斷地被應用于下頜骨缺損的修復及重建。
在下頜骨缺損的修復中人工骨材料的選擇非常關鍵,它取決了手術的成功及術后的恢復,所以在選擇人工骨材料的時必須慎重且應遵循一定的原則:①所用的人工骨材料必須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且易被人體再生骨組織所替代,但其降解速率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與組織生長速率一致;②植入的人工骨材料及其降解碎片不能引起患者發生不良反應;③模擬的人工骨形狀必需與切除部位相吻合,從而不影響原有其他器官的正常功能并與其他器官相匹配;④模擬的人工骨材料必需具有骨髓腔和骨質組織結構并且與原有骨髓腔和骨質組織結構相接近,以保證其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5];⑤價格合理,盡量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目前具有的人工骨材料主要包括有機骨材料、復合骨材料及無機骨材料3種,在這其中有機骨材料主要由碳、氧、氮、硅等原子組成,其可以具有較好的機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復合骨材料主要由金屬、陶瓷等組成,但由于有機骨材料和復合骨材料具有造價昂貴、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所以目前使用較多的是無機骨材料。在無機骨材料中無機金屬材料主要有金屬填充材料、陶瓷填充材料,由于無機金屬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學和加工性能,從而其主要用作人工關節及植入體固件等[6-7],同樣其應用也比較廣泛。在修復骨缺損的臨床應用目前應用較廣的無機骨材料主要包括不銹鋼、鈦及鈦合金、鈷基合金、鎳鈦合金等材料。目前鈦合金材料的使用具有廣闊的前景。
目前,在下頜骨損傷修復手術中自體骨移植還是基本的方法[8],面積較小的下頜骨缺損的修復進行骨移植手術就可以得到較滿意的效果,但是對于創傷面積較大、創傷程度較重的缺損或者與面部其他多個部位相關聯的下頜骨缺損,采用一般骨移植術很難獲得滿意的外形、也可能會影響患者下頜骨的恢復及其他部位骨的正常功能、同時又由于采用患者其他部位的自體骨會加重患者痛苦并且可能會產生許多的不良反應,故而骨移植術不適用于此。而數字化技術聯合鈦合金修復下頜骨缺損不僅可以避免自體骨的缺陷,而且可以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對缺損下頜骨具有較高的吻合性,恢復良好,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近年來,利用成型鈦板即刻植入及鈦合金來進行下頜骨缺損修復的方法也得到廣泛得應用[9]。也有報道指出玻璃陶瓷、鈦合金支架等材料應用于下頜骨缺損修復的的手術當中[10]。利用數字化技術和快速原型制作鈦合金制作個性化修復假體來修復下頜骨缺損的手術, 將成為下頜骨缺損修復的重要手段之一[11-12]。
有報道指出單獨利用鈦金屬材料制作的假體模型進行頜面骨損傷修復時,由于金屬模型不能很好的與患者下頜骨切除部位良好接觸,而會造成金屬的外露、軟骨組織不能完全覆蓋以及螺釘松弛的現象,而計算機輔助鈦合金,可以避免假體模型與缺損切除部位的不吻合情況的發生。由于下頜骨缺損的原因不盡相同且損傷部位形狀不同,同時由于不同個體間下頜骨形態差異也比較大,所以簡單利用下頜骨的正常大小數值來對所有患者進行下頜骨損傷修復是不合適的,所以進行下頜骨損傷個體化修復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張慶福,呂春堂,周中華.計算機輔助設計下頜骨帶種植體三維鈦網的實驗研究[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5,15(2):156-158.
[2]李祖兵,趙怡芳,張文峰.下頜骨缺損即刻修復的臨床研究[J].口腔醫學縱橫,2001,17(4):284-285.
[3]Hemmy DC,David DJ,Herman GT.Three-dimensional reconst ruction of craniof acial deformity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J]. Neurosurg ,1983,13(5):534-541.
[4]Mankovich NJ,Curtis DA,Kagawa T,et parison of computer-based fabrication of alloplastic cranial implants with conventional techniques[J].Prosthet Dent,1986,55(5):606-609.
[5]黃兆龍,何英,蔡群,等.人工骨合成中生物礦化條件對膠原-磷酸鈣復合物組成及微觀結構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172-174
[6]Buckwalter JA.Arthur Steindler. Orthopaedic scholar, teacher, and clinician[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0,(374):171-182.
[7]宋萌,郭潔之,王士惟,等.天然骨無機材料修復頜骨缺損的臨床研究[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4,14(4):332-333.
[8]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016-1019.
[9]步榮發.自體下頜骨修復下頜骨缺損的回顧[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1988,23(3):186-189.
[10]王翰章.我國口腔頜面部創傷及修復外科的發展史[J]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4,39(2):15-18.
[11]田衛東.全國第三屆口腔頜面創傷暨修復重建學術研討會紀要[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4,39(2): 30-33.
人體測量學的起源與發展歷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中國即已進行人體測量工作[1]。系統的人體測量學方法是18世紀末由西歐一些國家的科學家創立,1912年,在日內瓦召開了第14屆國際史前人類學與考古會議,規定了統一的人體測量學方法的國際標準,標志著人體測量學步入科學化和規范化的軌道。1914年,Matin在《人類學教科書》中詳細闡述了人體測量學方法,在統一人體測量學標準方面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人類測量學的發展為研究人體面部表面形態提供了依據。1780年,Camper設計了角度測量的方法來比較哺乳動物的側貌。此后,Retzius又將人種進行了直頜型和突頜型的區分。1872年,Vanibeing等提出了著名的FH平面(眶耳平面)沿用至今。1907年,口腔頜面外科大師Angle提出人體面部的和諧比例關系,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推崇。20世紀初,Simon提出了面部三平面冠狀平面、正中矢狀平面、眼耳平面及其同牙頜的關系,同時采用面部照相的方法進行面部測量研究[2]。20世紀30年代的定位頭影測量技術和20世紀50年代丹麥學者提出的頭影測量計算機技術已成為常用的臨床測量方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不僅增加了大量合乎實用的測量項目和新測點,更重要的是人體測量的工具和測量方法得到了質的飛躍,人們已能夠跨越二維到三維空間研究顱頜面形態結構,使頜面部軟組織測量更加準確、方便、適用。了解和熟悉頜面部軟組織的表面解剖知識和各種測量分析方法,進而加快數字醫學進程,已成為相關學科學者必須具有的基礎知識和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就軟組織測量技術在研究顱頜面特征中的應用發展綜述如下。
1 二維測量法
1.1 直接測量法:主要采用各種傳統測量工具對頜面部軟組織的各點、線、面之間的比例關系進行測量。國際上廣泛采用的是Rudlf Matin法。該法先在被測量者面部直接用彩筆于各個測量標志作好標記,再用專用測量工具對各部位進行直線、弧線、角度、弧度等方面測量[3]。直接測量法操作簡單,資料獲取時間短,無需特殊復雜設備,但可能因壓迫組織引起變形而使測量不精確,既不能得出整體測量的概念,又容易產生錯覺。
1.2 模型測量法:采取對面部軟組織取模,然后通過機械操作灌制石膏模型,在石膏模型上測量出各標志點的各項指標。此種測量法操作繁瑣,直接接觸頜面部因壓迫軟組織引起變形,影響測量的精確性,資料保存麻煩,臨床上已極少采用[4]。
1.3 照片測量法:20世紀初,Simon首先提出用面部照像的方法對顏面進行研究[2]。1944年,Thaimean Degen從簡單基礎的立體照像術獲得面部測量,并在臨床應用。此法的主要價值是依據照片對被測對象的面部取得整體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研究面部各部分比例及形態結構特點,屬二維測量。照片測量法在拍照前需設置一定的尺度和垂線等作為參照物,以備下一步的測量及放大倍數的確定。將攝取的底片制成幻燈片在幻燈機上放大成與活體等大的影像(1∶1)或直接按標志尺度和垂線放大成與活體等大的照片(1∶1)。在透明硫酸紙上描繪顏面及其器官輪廓并標記出各測量點,再利用圖像數字化儀將全部標志點按編號輸入電子計算機圖像分析系統,求出各測量項目的值。照片測量法具有資料獲取容易、軟組織結構顯示清楚及價廉等優點,但不能顯示軟硬組織之間的關系,不能提供三維立體結構的信息。目前臨床常用照片作為資料保存,以便直觀比較治療前后的面部變化。包柏成等[5]利用自行研制的計算機輔助多環境下運行的容貌軟組織測量分析系統,于1997年建立了廣東籍漢族正常成人容貌正側面軟組織特征測量數據庫。
1.4 X線頭影測量:X線頭影測量技術是 Broadbent于20世紀20年代初致力研究的[6],而軟組織測量技術開始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并且從早期的手工測量階段發展為后期的計算機輔助分析階段,主要是測量 X線頭顱定位照相所得到的影像,對頜面部軟組織標志點描繪出一定的線、角,然后進行測量分析。目前最常用的軟組織測量分析方法有 Burstone[7],Holdaway[8],Bishara[9]等。1978年,Ok[10]將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用于X線頭顱片,隨之而來的是20世紀80年代開發出的數字圖像處理X線頭影測量系統[11-13]。該類系統通過圖像輸入設備,可直接將X線頭顱片的圖像輸入計算機內并進行測量分析。數字圖像處理X線頭影測量系統的應用,改變了以往X線投影測量必須在頭影描繪圖跡上進行的方法,省去了頭影圖跡描繪過程。特別是經過圖像灰度變換、偽彩色處理和邊緣增強等圖像技術,提高測量標志點的清晰度,使之準確地確定各測量標志點,保證了頭影測量分析的可靠性,提高了測量的精度和效率。而X線頭影測量標志點的自動識別是提高X線頭影測量技術精確性的有效手段,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有關用正側位X線片進行三維重建及測量分析的研究已有報道,但因需要特殊設備以及計算方法復雜未能得到廣泛應用。張曉等[14]于20世紀90年代研究開發出了自動X線頭影測量分析系統,該系統通過對X線圖像的采集、處理,使標志點的定位更加準確。但是該系統的準確性受以下因素的影響:①輸入輸出設備的精度,掃描儀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圖像輸入設備,可將圖像資料直接轉化為數字信號輸入計算機并保持較高的精度;②計算機圖像分辨率的高低,一般應至少達到1024×1024的空間分辨率;③X線頭顱片的質量。目前該系統成功地識別了軟硬組織標志點共15個,還未能實現所有標志點的自動定位。姚森等[15]于2000年又研制出一種利用計算機顯示器輸入測量標志點和頭影輪廓的分析系統,解決了目前頭影測量需專用輸入設備的問題。
2 三維測量法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高新技術的應用,三維圖像重建及測量技術廣泛應用于醫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工業檢測、有限元分析等學科和領域中。其中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是最早的,它不僅提高了醫療診斷水平,同時在手術規劃與模擬、解剖學教育和醫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頜面部軟組織三維重建和測量在口腔正畸學、正頜外科、法醫學、人類學及美學等領域有著重要意義,正日益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
2.1 CT輔助三維重建法:CT三維重建的基本原理是將X線的斷層掃描二維圖像數字信息通過三維軟件處理,其中包含邊緣提取(edge determination)和陰影技術(shading technique)處理,在二維顯示器上顯示三維重建的影像。1979年,Artzy和Herman首先介紹并應用于醫療診斷[16]。20世紀80年代,Marsh連續報道了顱頜面結構三維重建技術及有關對顱頜面畸形的診斷手術設計及術后評價。三維CT重建影像能從多個視角顯示及觀察,并能單獨顯示顱頜面某一分離的結構,同時具有精確的距離、表面積、體積及組織密度測量[17-18]。1990年以后,德國西門子等國外一些知名公司相繼開發了具有三維重建功能的螺旋CT機,其原理為采用連續掃描的方式,同步采集體積數據,獲得三維信息與傳統CT相比,其優勢為三維影像清晰,面部三維圖像直觀,對某一特定目標的完整記錄只需一次掃描,降低了放射量,縮短了檢測時間。20世紀80年代開始CT輔助建立三維圖像和頭顱模型被引入到顱頜面部畸形的診斷和治療中。目前,三維CT影像重建技術不僅可以清楚地反映顱頜面部骨質結構特點,同時還可以進行軟組織成像,形成面部皮膚的表面影像,利于觀察骨的變化和面部畸形的關系。本法的缺點是患者需處于較高劑量的X線中,不適合顱頜面外科及正頜外科患者的長期觀察和評價。設備費用昂貴,不利于普及。
2.2 超聲波三維圖像測量:超聲波圖像是利用超聲波的反射而建立的圖像系統,因此,反射的超聲波必須被檢測出來并轉化為數字化信息。這一方法的最大缺點是超聲波不能穿越空氣,不管是反射還是傳播。這種方法還需一個特殊的探測器用來產生三維圖像。
2.3 三維立體成像技術:利用CCD攝像頭或數碼相機以及計算機系統獲取三維立體圖像,也稱計算機立體視覺技術。獲得的圖像是真正的立體三維圖像,即有三維數值。圖像可以旋轉,可從不同側面觀看等。
2.3.1云紋影像測量法:云紋影像測量法又稱莫爾條紋法或立體測量法。1970年由英國學者Meadous和日本學者高崎宏分別發明的一種光學圖像測量技術[19-20]?;驹硎歉鶕蓚€稍有參差的光柵相互重疊時產生光線幾何干涉,從而會形成一系列含有面外位移信息的云紋進行測量。光線經匯聚、折射,透過基準光柵;基準光柵的影像投射到三維物體表面,由于物體表面的凹凸而受到三維調制,基準光柵的影像形成變形光柵。這兩重光柵之間產生幾何干涉,形成含有面外位移信息的云紋;透過基準光柵的不同角度觀察時,即可看到物體表面的干涉云紋。選擇合適的光學系統裝置,可使干涉云紋成為物體表面的等高線。用光學記錄裝置拍攝記錄等高云紋圖,即可獲得所需測量數據。測量系統由光柵投影光源、人體頭顱定位裝置、記錄裝置和計算機圖像分析系統組成。被測個體拍攝前在面部涂搽香粉或白色戲劇油彩,目的是增強條紋反差,使拍攝的云紋圖片條紋清晰,提高對比度。拍攝前用頭顱固定裝置固定頭部并確定眶耳平面與地面平行;然后開啟光源及光柵震動系統進行拍照;將莫爾條紋圖像拍成照片,直接在照片上或將照片經數字化儀輸入計算機后進行測量、數據處理及計算分析。最后由繪圖儀自動描繪出立體感較強的顏面不同角度的透視立體圖和剖面圖,打印機輸出所需參數和高程圖。胡林等[21]開發研制了適用于常規口腔頜面部檢查的莫爾條紋攝影實驗裝置,編制了莫爾條紋處理的計算機程序,并結合計算機自動制圖技術進行了顏面部三維測量分析和透視立體圖的重建。該法不接觸人體,能記錄特定部位的形態和大小,比較治療前后的細微變化。云紋影像測量法準確、可靠,與立體攝影法有同樣高的精度;單張照片可記錄面部的三維信息,獲取信息量大;能準確記錄特定部位的形態與大小,以及比較治療前后的微細變化,是一種很有前途值得推廣的生物測量技術。然而,莫爾條紋法仍存在諸多缺陷,此方法并不十分適用于過于平緩或陡峭的平面,靈敏度較低。
2.3.2 近景立體攝影測量術:近景立體攝影測量術是近代生物醫學領域先進的測量技術之一。主要運用解析幾何的原理,借助于立體攝影機和立體測圖儀完成,屬于生物立體測量術。立體攝影測量是運用了雙目視覺的原理,即雙眼將觀察到的物體稍有不同的兩影像送入大腦,通過綜合,形成有深度、長度和寬度的立體像。同樣,在立體鏡下,可將兩張位置不同的立體像對并列,使左眼所見的左片與右眼所見的右片形成適當的關系,則能清楚地再顯示出深度。使用立體測圖儀并結合現代計算機技術,可得出三維定量資料。近景立體攝影測量術的基本方法是在建立高精度控制框架(控制網)的基礎上,用照相機或攝像機從不同角度攝取立體像,然后對立體像對進行技術處理,并輸入計算機作統計學處理及分析。應用近景立體攝影測量術可實現美容手術方案設計、整形效果術前模擬、模型參數自動測量、圖像存儲美學分析等功能。為臨床研究形態學和定量修復提供了先進、可靠、精確的科學分析處理手段,故立體攝影測量術已成為頜面部軟組織精密測量手段之一。白玉興等[22]利用四個高精度的數碼相機獲取頜面部軟組織的三維信息,自行研制和開發出應用于面部重建和測量的數字化立體攝影測量硬件及軟件系統,同時完成面部軟組織三維測量分析和旋轉觀察。
2.3.3 激光掃描:激光三維掃描測量技術提供了一種非介入性面部三維重建的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軟組織測量技術[23],Moss于 1987年采用氦氖激光獲取面部的三維信息,其基本原理為激光三角法測距原理。激光束由激光發生器投照在被測者面部,被測者面部的凹凸不平致激光發生變形,產生一種表面質地和顏色的圖形信息,通過一個線陣列(CCD)數碼相機獲取,然后通過計算機進行數據轉換、運算等,顯示出能任意方向旋轉、比較逼真的顏面立體形態圖,并可給出各種測量參數以供參考。早期的激光掃描所需時間較長,約15min,目前的激光掃描儀獲取圖像則只需要約6s,而且精確度可達 0.5mm以內。姚森等[24]研制出了顏面形態高精度激光三維掃描和立體形態重構系統。他們在三維掃描測量儀中設計了一個裝配有激光二極管和線陣列光電偶合元件CCD的旋轉框,該旋轉框在沿著頭顱作圓周運動的同時,可沿長軸作精細的軸向運動,準確采集出顏面部每個部分的立體信息。該方法三維測量精度高、立體重構快捷、逼真、操作簡單、使用范圍廣,但不能掃描面部較深的倒凹,掃描過程患者需閉眼。
2.3.4 結構光: 結構光是一種光學測量技術,其基本原理為25種不同密度的光投照在面部后發生變形,通過線陣列攝像機捕獲變形的光點,經計算機軟件系統識別后,利用三角形相似的原理計算確定每個光點的坐標,最后整合所有的數據資料形成三維面像圖。其優點是獲取數據速度快、準確度高,但因受頭顱定位儀的限制,在頭面部的使用不便。黃紅強等[25]提出了一種基于彩色編碼結構光新型三維成像技術,實驗裝置包括結構光發生器,圖像采集系統,圖像處理系統以及三維信息提取系統。這種方法以顏色作為物體三維信息的加載和傳遞工具,以彩色CCD攝像機作為圖像獲取器件,通過計算機軟件處理,對顏色信息進行分析、解碼、最終獲取物體的面形三維數據,并以人的嘴唇模型為對象進行了具體實驗,獲得了較滿意的結果。
2000年,美國開發出了一種新產品―瞬間成像三維立體數碼照相系統。它所照的照片是帶有立體數碼信息的,對所拍攝的物體和人像的每一個點都以三維坐標的形式編碼,即以 X、Y、Z軸的數據點表示,也就是對每一個點來說,除了在二維定義下的長、寬概念,還有深度的概念,而且每一個點的三維坐標精度可達0.2mm以內。
3 展望
隨著醫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頜面部軟組織的測量將應用于各個學科領域,不僅在口腔頜面外科和整形美容外科有著良好前景,在人類學、考古學、法醫鑒定等眾多相關領域有著非凡的應用潛力。因此,促進新測量方法的研發和應用勢在必行,目前如激光全息測量法已在臨床報道使用[26]。而更加高效、精確、便捷、完善的頜面部軟組織測量方法仍在研究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問世。
[參考文獻]
[1]邵象清.人體測量手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12-96.
[2]Chiu CSW,Clark RKF.The facial soft tissue profile of thesouthern Chinese:Prosthodontic considerations[J].J Prostnet Dent,1992,68:839-850.
[3]張其亮.醫學美容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6:32-44.
[4]周衛兵,許 彪,吳榮忠.頜面部軟組織測量[J].中華醫學美容雜志,1999,5(3):166-168.
[5]包柏成,譚 勁,于蜀良,等.計算機輔助多環境下運行的容貌正側面軟組織測量分析系統的開發及應用.I.測量分析系統的開發[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1997,15:263-265.
[6]林 珠,段銀鐘,丁 寅.口腔正畸治療學[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7:3-5.
[7]Burstone CJ.Lip pos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reatment planning[J].Am J Orthod,1967,53:262-284.
[8]Holdaway RA.A soft tissue cephalometric analysis and its use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 planning-Part I[J]. Am J Orthod,1983,84:1-28.
[9]Bishara SE,Cummins DM,Jorgensen GJ,et al.A computerassisted photogrammetric analysis of soft tissue changes afterorthodontic treatment.Part I:Methodology and reliability[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5,107:633-639.
[10]Ok SW,Trussrl HJ.Digital image enhancement of cephalograms[J].Angle Orthod,1978,48:80-84.
[11]Macri V,Wenzel A.Reliability of landmark recording on filmand digital lateral cephalograms[J].Eur J Orthod,1993,15:137-148.
[12]Coombes AM,Moss JP,Linney AD,et al.A mathematicalmethod for the comparision of three2dimensional changes inthe facial surface[J].Eru J Orthod,1991,13:95-110.
[13]Benson PE,Richmond S.A critical appraisal of measurementof the soft tissue outline using photographs and video[J].Eur J Orthod,1997,19:397-409.
[14]張 曉,張震康,張熙恩,等.自動X線頭影測量分析系統的研究與應用[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1999,34(2): 76-79.
[15]姚 森,黃 楓.采用計算機顯示器作為輸入裝置的X線頭影測量分析系統的研制[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1,17(2):89-92.
[16]沈國芳.三維CT影像學及其在頭頸外科的應用[J].國外醫學口腔醫學分冊,1990,17(2):65-68.
[17]Cutting C,Grayson B,Bookstein F,et puter in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facial and orthognathic surgery[J].Clin Plast Surg,1986,13:449.
[18]David E,Altobelli D,John B,et puter-assisted three dimensional planning in craniofacial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1993,92(4):576.
[19]Meadous DM.Generation of surface contour by Moire patterns[J]. Applied Optics, 1970,7:942.
[20]Takacaki H.Moire topography[J].Applied Optics,1970,10:1467.
[21]胡 林,詹淑珍,王大章,等.生物立體測量在診治牙頜面畸形的應用研究近景立體攝影及計算機圖象對顏面形態的三維測量分析[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1988,6:159-163.
[22]白玉興,郭宏銘,劉鳳德,等.面部軟組織三維重建及測量系統的研制與應用[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1,36(4):298.
[23]Cutting CB,McCarthy JG,Karron DD.Three dimensional in put of body surface data using a laser light scanner [J].J Ann Plast Surg,1988,21:38.
[24]姚 森,林 珠,李忠科,等.顏面形態激光高精度三維掃描與重構[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1998,16(3):224-226.
[25]黃紅強,馮華君,徐之海,等.彩色結構光三維成像技術[J].浙江大學學報(工業版),2001,35(6):588-591.
[關鍵詞] 鎮靜; 笑氣/氧氣吸入鎮靜; 兒童
[中圖分類號] R 788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7518/hxkq.2014.01.024
Technology of nitrous oxide/oxygen inhalation sedation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pediatric dentistry Zhong Tian1, Hu Daoyong2. (1. Dept. of Pediatric Dentistry, Affiliated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06, China; 2. General Department, Affiliated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06, China)
[Abstract] Dental fear is a common problem in pediatric dentistry. Therefore, sedation for pediatric patients is an essential tool for anxiety management. Nitrous oxide/oxygen inhalation sedation is a safe, convenient, effective way to calm children. The review is about the technology of nitrous oxide/oxygen inhalation sedation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pediatric den-tistry.
[Key words] sedation; nitrous oxide/oxygen inhalation sedation; children
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大部分患兒在口腔診療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或者恐懼。這給臨床診療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妨礙了兒童口腔病的有效防治。為了消除這些不利于診療的行為,醫生常常對患兒進行行為誘導,但對于低齡和過分抗拒的患兒,簡單的行為管理收效甚微?,F今,隨著鎮靜技術的不斷發展,其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了兒童口腔診療之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常用的最安全、簡便、有效的鎮靜方式之一便是笑氣/氧氣吸入鎮靜。本文將就笑氣/氧氣吸入鎮靜技術及其在兒童口腔臨床中的應用作一綜述。
1 鎮靜技術的概念及分類
鎮靜技術是通過藥物或非藥物的作用抑制患者的意識使其鎮靜并能順利完成治療程序的技術。這項技術能讓患者在口腔治療時變得更放松更舒適。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將鎮靜分為以下幾種:最小鎮靜、中度鎮靜(常稱為清醒鎮靜)、深度鎮靜、全身麻醉。在牙科領域,可以由牙科醫生經過培訓后施行的是前兩種鎮靜, 而深度鎮靜和全身麻醉需由專業麻醉醫生來實施。本文所指的笑氣/氧氣吸入鎮靜則屬于最小鎮靜和中度鎮靜范疇。
2 笑氣/氧氣吸入鎮靜技術
2.1 笑氣/氧氣吸入鎮靜技術的發展簡史
笑氣又為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1844年美國牙科醫生Horace Wells首先將其用于臨床拔牙鎮痛并取得一定成效。1887年,研究發現純笑氣可致血氧飽和度不足,應加入五分之一體積的氧氣。20世紀中期,笑氣的使用由于局部麻醉的興起而減少,而當笑氣被重新認識到能夠輔助控制焦慮時,其應用再次興起。在歐美國家90%的兒童牙醫在臨床工作中使用了笑氣/氧氣吸入鎮靜技術[1]。
2.2 笑氣的作用機制
笑氣的作用機制非常復雜,多重作用機制構成了其自身多樣的藥理特性。目前研究表明,笑氣的鎮痛效果是通過刺激神經元釋放內源性阿片肽隨后激活阿片受體和下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去甲腎上腺素能遞質通路,在脊髓水平調節疼痛;其抗焦慮效果是通過苯二氮結合位點激活GABA受體,其通路的激活涉及到3個關鍵酶:一氧化氮合酶、可溶性鳥苷酸環化酶和激酶G;其麻醉作用可能與抑制天冬氨酸谷氨酸受體和消除其在神經系統興奮性的影響有關[2]??偟膩碚f,笑氣的各種藥理作用需要中樞神經系統不同水平、不同神經元的廣泛參與[3]。
2.3 笑氣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特點
笑氣對呼吸道無刺激,不增加呼吸道分泌物,不與血紅蛋白結合,但能自由地被血液運輸,其最小肺泡濃度為105%,血/氣體分配系數為0.46,對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也無損害,無肌肉松弛作用,其吸入體內只需要1~2 min即開始起效產生鎮靜作用,鎮靜過程中患者仍能獨立維持自主呼吸,機體保護性反射存在,并能對物理刺激和口頭指令作出反應[4-5]。另外,笑氣在人體內的代謝迅速,在體內不經任何生物轉化或降解,在停止使用笑氣后的幾分鐘,絕大部分(99%)仍以原藥形式隨呼氣排出體外,僅小量由皮膚蒸發,無蓄積作用。大多數患者吸入笑氣后有欣,焦慮反應消失,產生鎮靜作用[6]。
3 應用笑氣/氧氣鎮靜的一般原則
3.1 適應證與禁忌證
因為使用笑氣/氧氣鎮靜比較安全,如氣體能隨意關閉、劑量可以準確滴定、復蘇快速等,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提出笑氣/氧氣鎮靜技術適用于ASA1~2級的患者(ASA1:無系統疾病的患者;ASA2:已得到控制的系統性疾病患者)[7]。美國兒童牙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 Dentistry,AAPD)在臨床診療指南[8]中給出了對兒童患者使用鎮靜技術的具體適應證:1)對牙科治療產生恐懼、焦慮而基本行為管理方式難于奏效的兒童;2)需要進行牙科治療但因精神、生理或其他身心缺陷而不能合作的患者;3)需要進行牙科治療, 而鎮靜將有利于保護其心理健康和/或減少醫療風險;4)3.5歲以上患兒,達到該年齡已能領會醫生的指示。禁忌證:1)患有阻塞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2)嚴重的精神異?;蛘咚幬镆蕾嚨幕颊?;3)妊娠早期患者;4)接受硫酸博萊霉素治療的患者;5)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缺失患者;6)不愿意通過鼻面罩吸入笑氣的患者;7)極度恐懼或無法配合的兒童,此類患者要考慮口服鎮靜劑及笑氣或者全麻。
3.2 術前評估及術中監測
在進行操作前與患者(或家長)進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醫生和患者的一種互動。這個過程能讓醫生了解到患者的全身狀況,進而評估鎮靜中的危險因素。在術前,醫生必須了解:1)患者有無系統性疾??;2)患者有無藥物過敏、乳膠過敏及最近用藥情況;3)有無神經肌肉性疾?。ū热缂∪馕s癥);4)有無懷孕;5)吸煙史、有無酒精依賴;6)以前是否用過其他鎮靜方式鎮靜等。除了術前詢問病史,在術中鎮靜、術后清醒階段也必須進行不間斷監測,在一名專職監護人員協助下,從治療開始到治療結束患者完全復蘇的全過程中,對患者的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進行監測。
3.3 安全的實施鎮靜
AAPD定義的安全鎮靜必須要有搶救的概念,實施鎮靜者必須有能力將患者從較預期鎮靜深度更深的鎮靜中搶救回來。AAPD指南[8]也聲明:合格的牙醫應對鎮靜的使用負責;具備充足的設施和人員;能診斷和治療與中度鎮靜相關的急癥并提供設備(如脈搏式血氧計、心電圖儀、二氧化碳濃度監測儀、聽診器、急救包等)、藥物(如氟馬西尼,咪達唑侖的對抗藥)和搶救患者的方案。
3.4 防護
笑氣在人體內的新陳代謝率為0.004%,所以在患者呼出的氣體當中仍有笑氣的殘留,對長期處于病室的醫生帶來慢性毒性損害。這種損害包括對生殖系統的副作用、骨髓抑制、維生素B12的缺乏、麻痹等[9]。為努力減少笑氣對職業健康的危害,AAPD建議使用有效的笑氣凈化系統及連續輸送新鮮空氣通風系統以防止廢氣的堆積,并建議要對其進行定期評估及維護[10]。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院建議暴露于笑氣中的醫務人員的數量必須控制,并建議當笑氣在使用時診室中笑氣的時間加權平均濃度應不超過50×10-6 mg·L-1[11]。
4 笑氣/氧氣吸入鎮靜在兒童口腔診療中的應用
4.1 兒童使用笑氣/氧氣吸入鎮靜的必要性
研究[12]表明:3%~43%的兒童表現出有牙科恐
懼。兒童乳牙齲病的最大特點是發病率高、病情進展迅速,但由于兒童配合治療的能力較差,加之大部分患兒對口腔的診療過程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及恐懼,使得兒童口腔疾病的治療經常無法得到好的療效甚至無法進行[13]。因此往往耽誤了治療時機,甚至出現治療意外,如損傷口腔軟組織、穿髓等,降低了醫生的工作效率,而且對牙病治療的恐懼感會伴隨患兒終生,影響以后的牙病治療。目前解決該問題的主要方法包括:行為管理、鎮靜技術和全麻技術[14]。對于中重度牙科畏懼癥患兒,單純使用兒童行為誘導的方法往往收效甚微,而全身麻醉不僅費用昂貴還需專業麻醉醫師和護理人員參與,同時還存在高風險?,F今隨著鎮靜藥物的不斷發展,安全性與有效性是選擇給藥方式的首要原則。以笑氣為代表的吸入鎮靜已被證明是常用且有效的鎮靜方式[15]。英國衛生部、牙科委員會、皇家麻醉師學院和牙科麻醉促進協會鼓勵在牙科治療的焦慮患者中使用清醒鎮靜替代全麻。在英國笑氣吸入鎮靜被推薦作為兒童的鎮靜技術[16]。
4.2 笑氣/氧氣吸入鎮靜在兒童口腔診療中的應用現
狀
因為笑氣/氧氣吸入鎮靜應用于兒童行為管理中的卓越的安全性,以及越來越多的家長接受此類干預措施,促使了笑氣/氧氣吸入鎮靜的應用在近幾十年顯著增加,現已成為常規的治療模式。在一些國家,其中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使用笑氣/氧氣吸入鎮靜非常常見,尤其是在兒童牙科中的應用[17]。甚至有些醫生在治療時常規使用笑氣/氧氣吸入鎮靜。Wilson等[18]通過電子郵件對國際兒童牙科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aediatric Dentistry,IAPD)與歐洲兒童牙科協會(European Academy of Paediatric Dentistry,EAPD)會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5%的兒童口腔科醫生正在使用笑氣/氧氣吸入鎮靜,并有至少9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發展鎮靜繼續教育的話題感興趣。在北美洲,55%的兒童口腔科醫生用笑氣/氧氣吸入鎮靜,其中38%的醫生將此鎮靜方式每天用于11%~30%的患者。
吸入笑氣的濃度目前仍存有爭議,有研究指出笑氣濃度在30%時即可起到很好的鎮靜效果[15],而近年來也有研究者采用50%甚至更高濃度的笑氣/氧氣獲得了理想效果,不良反應亦很少[19]。也有研究者在鎮靜初期對患兒采用大劑量笑氣(60%)進行快速誘導,使畏懼的患兒迅速安靜后再調低濃度(30%)直至操作結束[20],然而有學者認為這可能增加恐懼,引起異常行為、惡心和嘔吐。個體差異性可能產生過度鎮靜或鎮靜不足,故應根據患者的合作程度個性化調節笑氣濃度,以便獲得最佳鎮靜效果[21]。為保證患者安全,所吸入的最大笑氣濃度應不超過70%[1]。
盡管笑氣/氧氣有鎮靜止痛、使用安全、起效和消除快的特點,但是單獨使用時,其對學前兒童的作用是有限的。由于鼻罩的接受性差及笑氣/氧氣的效能相對弱,將其用作其他鎮靜形式的補充時,可以提高其價值。咪達唑侖有短效、順行性遺忘、很強的抗焦慮、鎮靜催眠、肌肉松弛和抗痙攣的作用。研究[22]發現,給不合作的兒童牙科患者進行牙科治療時使用咪達唑侖作鼻內滴定鎮靜是非常有效的。Fukuta等[23]研究發現,在經鼻給予咪達唑侖后,沒有患者會拒絕鼻罩或拒絕吸入笑氣/氧氣。?zen等[24]研究指出,通過鼻腔或口腔給予咪達唑侖并結合使用笑氣/氧氣是一種有效的鎮靜方式。
4.3 兒童使用笑氣/氧氣吸入鎮靜時應注意的問題
1)與成人相比,對兒童進行笑氣/氧氣吸入鎮靜時應更注重非藥物管理,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態,取得兒童的信任,以便取得患兒最大程度的配合。笑氣/氧氣吸入的初始流量也與成人不同,一般設置為4~5 L·min-1(成年人是6~7 L·min-1),而笑氣的濃度則根據患者術前評估、術中監測等綜合因素進行個性化的制定,并結合患者術中的表現隨時調整。
2)根據患者的臉型和鼻子大小選擇合適的鼻罩,并和給氣排氣管道緊密地連接到一起,置于患者的面部。檢查鼻罩封閉情況,注意觀察儲氣囊的起伏變化,必要時可以加用紗布墊,確保沒有氣體外漏。觀察氣囊確定合適的氣體總流量,一般應符合以下3個指標。A:正常呼吸時儲氣囊不能過度充盈(不超過2/3);B:深吸氣時儲氣囊不能完全塌陷;C:患者自我感覺呼吸順暢自如。
3)治療全過程醫生必須在患者身邊,保持與患者的語言交流,隨時評估鎮靜程度。
4)在鎮靜過程中應通過脈搏血氧計持續評估血氧飽和度[8]。對4~6歲的牙科鎮靜患者來說,90%的血氧飽和度應該是警戒的,最好是95%以上。
5)The Bispectral Index System(BIS)是一種電腦處理的腦電圖參數,用來測量麻醉劑和鎮靜劑對大腦的催眠效果。BIS數值范圍提供了腦電圖活動和可觀察到的行為反應之間最好的相關性。由于鎮靜劑對呼吸運動、氣道開放、保護性反射的影響,6歲以下的兒童特別容易受到傷害。兒童由預期的鎮靜水平轉變為更深的、不期望的鎮靜水平的情況經常發生。這時,使用BIS監視器可以使醫生更容易注意到鎮靜的加深并在問題出現前及時糾正。
5 小結
笑氣/氧氣吸入鎮靜作為一種鎮靜方式其效果及安全性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兒童口腔疾病診療中的應用,能很好地緩解患兒的緊張與恐懼心情,減輕牙科焦慮,減輕疼痛,故有“無痛牙科、睡眠牙科、舒適牙科、牙科清醒鎮靜”等美稱。其免去了藥物鎮靜時患兒吃藥打針的痛苦,同時不像全身麻醉需要專業麻醉醫師進行操作,在口腔領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目前越來越多的兒童口腔醫生參加此鎮靜培訓,將會更好地為兒童口腔治療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 Clark M, Brunick A. Handbook of nitrous oxide and oxygen Sedation[M]. 2nd ed. UK: Mosby Elsevier, 2003:1-256.
[2] Emmanouil DE, Quock RM.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actions of nitrous oxide[J]. Anesth Prog, 2007, 54(1):9-18.
[3] Antognini JF, Atherley RJ, Dutton RC, et al. The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effects of nitrous oxide on spinal neuronal responses to noxious stimulation[J]. Anesth Analg, 2007, 104(4):829-835.
[4] Siervo S, Ruggli-Milic S, Radici M, et al. Piezoelectric sur-gery.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J]. Schweiz Monatsschr Zahnmed, 2004, 114(4):365-377.
[5] Robiony M, Polini F, Costa F, et al. Piezoelectric bone cut-ting in multipiece maxillary osteotomies[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4, 62(6):759-761.
[6] Brunick A, Clark M. Nitrous oxide and oxygen sedation: an update[J]. Dent Assist, 2010, 79(4):22-23.
[7] Ogle OE, Hertz MB. Anxiety control in the dental patient
[J]. Dent Clin North Am, 2012, 56(1):1-16.
[8] American Academy on Pediatrics; American Academy on Pediatric Dentistry. Guideline for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patients during and after sedation for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cedures[J]. Pediatr Dent, 2008/
2009, 30(7 Suppl):143-159.
[9] Sanders RD, Weimann J, Maze M, et al. Biologic effects of nitrous oxide: a mechanistic and toxicologic review[J]. Anesthesiology, 2008, 109(4):707-722.
[10] American Academy on Pediatric Dentistry Council on Cli-nical Affairs. Guideline on appropriate use of nitrous oxide for pediatric dental patients[J]. Pediatr Dent, 2008/2009, 30
(7 Suppl):140-142.
[11]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Re-commendations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compen-dium of policy documents and statements[M]. Cincinnati, Ohio: Diane Publishing, 1992:136-137.
[12] Folayan MO, Idehen EE, Ojo OO, et al. The modulating ef-fect of culture on the expression of dental anxiety in children: a literature review[J]. Int J Paediatr Dent, 2004, 14(4):241-
245.
[13] 朱婷, 張耀國, 吳友農, 等. 6~12歲兒童牙科畏懼癥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10, 20(4):223-226.
[14] Wilson S. Management of child patient behavior: quality of care, fear and anxiety, and the child patient[J]. J Endod, 2013, 39(3 Suppl):S73-S77.
[15] 姜秋, 楊秀玲. 笑氣/氧氣吸入鎮靜在兒童口腔科的臨床應用[J]. 臨床口腔醫學雜志, 2011, 27(6):350-351.
[16] Hosey MT. UK National Clinical Guidelines in Paediatric Dentistry. Managing anxious children: the use of conscious sedation in paediatric dentistry[J]. Int J Paediatr Dent, 2002, 12(5):359-372.
[17] Woolley SM. An audit of referrals to a secondary care se-dation unit[J]. Br Dent J, 2009, 206(5):E10; discussion 270-
E10; discussion 271.
[18] Wilson S, Alcaino EA. Survey on sedation in paediatric den-tistry: a global perspective[J]. Int J Paediatr Dent, 2011, 21
(5):321-332.
[19] Nicolas E, Lassauzay C. Interest of 50% nitrous oxide and oxygen premix sedation in gerodontology[J]. Clin Interv Aging, 2009, 4:67-72.
[20] 丁桂聰, 王曉羽, 李月梅, 等. 笑氣鎮靜在兒童牙科焦慮癥患者的臨床應用[J]. 臨床口腔醫學雜志, 2012, 28(5):
295-296.
[21] Clark MS, Campbell SA, Clark AM, et al. Techniqu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itrous oxide/oxygen sedation to en-sure psychotropic analgesic nitrous oxide (PAN) effects[J]. Int J Neurosci, 2006, 116(7):871-877.
[22] Fuks AB, Kaufman E, Ram D, et al. Assessment of two doses of intranasal midazolam for sedation of young pedia-tric dental patients[J]. Pediatr Dent, 1994, 16(4):301-305.
【關鍵詞】口腔正畸;微型種植體支抗;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0-85-02
近年來,隨著種植修復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種植體廣泛應用于正畸骨性支抗之中,例如生物陶瓷涂層的氧化鋁、碳化玻璃鋼、鈷鉻鉑合金種植體等。雖然骨性結合種植體可為口腔正畸治療提供穩定的支抗,但其在施力方向、植入空間以及臨床愈合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限制[1]。根據正頜外科治療堅強內固定技術以及材料需求,針對性地設計了正畸支抗種植體系統,即微型種植體正畸支抗系統。該技術不同于傳統正畸種植體支抗系統,其種植體無需依賴于與骨結合而實現牢靠固定,主要是通過種植體與骨之間產生機械嵌合力而固定,術式較為簡單,植入部位較為靈活,因此越來越受到臨床口腔科醫生及患者的認可和應用[2]。為進一步了解微型種植體支抗應用于口腔正畸治療的效果,本組分別應用微型種植體和非微型種植體進行支持治療,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需要進行口腔正畸治療的患者136例,其中,男75例,女61例;年齡在14~28歲之間,平均為(26.4±2.4)歲?;颊叩陌l病類型:98例為牙弓前突,38例為開唇露齒。患者均無牙齦炎、牙周炎以及其他的口腔粘膜病,口腔衛生狀況較好,無全身系統性疾病。除外牙周健康狀況較差者,經x線片檢查顯示牙槽骨已被吸收1/2左右以及口腔衛生狀況較差者。患者均自愿參與并能夠配合本次研究,均簽署了醫療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68例,兩組的性別構成、年齡、發病類型以及臨床表現等經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常規進行檢查及禁忌癥排查,確認無誤方可進入手術準備階段。所有患者均以直絲弓矯治技術,牙弓均已經排列整齊。經x線片拍攝曲面斷層片、頭顱側位片以及種植體兩側鄰牙的根尖片,確定手術方案。常規以洗必泰含漱,并以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下手術。
1.2.1 觀察組: 本組患者予以微型種植體植入手術,準備就緒以后即可開始手術。常規將目標區域的口腔黏膜切開,并將粘骨膜適當剝離,以免骨膜軟組織在術中被帶入到骨內而影響種植體與骨膜之間的結合。根據x線片檢查結果明確植入的具置,通常應在膜齦結合部位或者稍向牙根的方向偏2~3mm。以專用起子將微鈦釘直接旋入,角度應與骨面相垂直,注意用力應均勻,以確保成功植入。成功植入以后應拍攝根尖片,以明確種植體與牙根之間的關系。囑患者在出院后應每日口服抗生素,以積極預防感染,并以洗必泰含漱,3次/d,30s/次,以維持口腔清潔衛生。在種植體置入以后即可受力,應根據患者的牙齒移動情況以及植入處骨質狀況合理加力,通常不應超過300g。囑患者每月來院復診1次,并進行拉簧或者更換橡皮圈。支抗體的支抗作用完成后,即可將其取出。取出時無需進行任何麻醉,只需予以局部消毒,直接以手動絲錐套將鈦釘以逆時針方向擰出,患者無痛苦,原創口如出血量較少,可將其中的凝血塊搔刮出直至血液充滿空洞,創口在數天內即可愈合,且黏膜表面無瘢痕形成。
1.2.2 對照組: 本組患者予以口外弓加強支抗,并于口內應用nance弓或者橫腭桿配合固定,口外弓的佩戴時間為8~12h/d,每側的牽拉力量控制在200~300g之間。其余治療背景均與觀察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 (1)x線片檢查:了解治療前后患者的頭顱側位片以及曲面斷層片改善情況;觀察微種植體支抗種植前后患者的曲面斷層片或者根尖片;(2)正畸情況:仔細觀察正畸后牙齒的排列情況、尖窩之間的交錯關系、是否有咬合干擾以及功能
礙等;(3)支抗體情況:觀察支抗體是否有松動或脫落,觀察其直立度、壓低量,是否有并發癥等;(4)模型測量:觀察患者治療前后上牙列與下牙列的擁擠度;(5)頭影測量:測量上下頜骨的變化指標,包括sna、anb、snb、mp-sn以及z-angle,測量上下頜牙齒變化指標,包括ob、oj、u1-sn、u1-l1、u1-eplane以及l1-eplane。模型測量前后均使用同一光源以及同一把游標卡尺,x線片測量均使用同一光源以及相同的測量方法,測量數據均連續測定3次取平均值。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spss18.0軟件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比較經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支抗體穩定性比較: 觀察組68例患者經治療后種植體均保持較好的穩定性,拔牙間隙完全關閉的時間在8~12個月之間,平均為(9.3±0.8)個月。治療后,有67例患者治療前牙均獲得正常覆蓋,且其面型恢復滿意,患者無明顯的自覺不適感,咀嚼功能恢復良好,醫患雙方均較為滿意;2例患者的種植體松動,主要是因進食堅硬食物所致,經探查顯示其種植體松動,且牙體周圍明顯紅腫,種植1周以后取出種植體,并再次植入種植體且固定穩定,均達到治療目的:,治療成功率為97.1%。對照組11例支抗體穩定性不滿意,行口外弓治療的患者配合不好。57例(83.8%)患者支抗體穩定性較為滿意,拔牙間隙完全關閉的時間在10~18個月之間,平均為(14.1±1.3)個月。觀察組的治療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牙間隙關閉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x線頭影測量結果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項指標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指標均顯著改善(p<0.05),對照組的sna、snb、overbite等改善不明顯(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口腔正畸治療是臨床口腔科常見治療項目,其主要是通過對牙齒或者頜骨施力,從而使其達到預期的位置。在正畸治療中,任何一種力量均具有大小相同的反作用力,要支持這種牙體移動矯正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就需要一種穩定裝置來承擔這一力量,也就是所謂的正畸支抗[2]。正畸支抗是牙齒正畸治療成功的基礎,多是經口內非矯治組牙或者口外裝置等方式實現。傳統口腔正畸治療的常用支抗手段有nance弓、橫腭桿、唇擋、固定舌弓或者利用多個牙齒作為支抗,以實現單個牙齒的移動等,有時還利用口外弓等進行口外支抗,或利用頜間牽引進行頜間支抗等。這些技術往往舒適性差、患者不配合等而難以取得理想效果,部分患者甚至造成意外傷害[3,4]。因此,正畸骨性口腔支抗系統的研發和應用越來越受到正畸醫生的重視。在現有的矯治系統中,為了增強支抗作用,常需包括較多牙單位以及各類復雜矯治器,但仍難以取得滿意療效[5]。
微型鈦釘種植支抗體主要是由鈦金屬所制一體式種體質,其骨內部分呈現螺紋狀,能夠與骨組織之間機械性地契合固定,無需進行骨性結合,并可立即加載。此外,其體積較小,種植體的直徑在1-2mm之間,長度僅為10mm,能夠靈活地在牙槽嵴以及相鄰牙根之間植入,幾乎無植入部位限制,對患者的創傷小,患者的舒適度較好。微型種植體能夠承受較大的天然牙正畸力量,其穩定性較天然牙更好,從而可精確控制矯治力度[6]。
關于微型種植體的治療成功率,國內外報道不一,多認為其成功率在89%-97%之間[3,7]。本研究68例患者應用微型種植體治療的成功率為97.1%,與相關研究報道結果一致。此外,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治療后,x線頭影測量結果san、anb、snb、mp-sn、z-angle、ob、oj、u1-sn、u1-l1、u1-eplane以及l1-eplane等各項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且患者上下牙列擁擠度較治療前顯著降低。這些均是臨床正畸治療的難點問題,常規矯治往往難以取得滿意效果。本組患者矯治后均獲得良好的面形,牙齒排列整齊,并且尖窩之間交錯關系滿意,未出現明顯的牙合干擾以及功能障礙等,患者及醫生雙方均較為滿意。觀察組在成功率、面形改善效果以及x線頭影測量結果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的操作簡便,本組患者均在局麻狀態下完成手術,術中無需翻開牙齦瓣即可將種植體植入,操作僅在5-10min左右即可完成,療程大大縮短。觀察組的療程較對照組顯著縮短,且不良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此外,該
技術在取出種植體時無需進行局麻,對患者的創傷較小,大大提高了手術安全性以及方便性。提示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用于口腔正畸治療具有顯著療效,不良反應少,療程較短。
在應用微型種植體支抗進行治療時,為確保手術安全性,應全面評估遠近向安全性,并應包括垂直向以及頰舌向安全性的評估[8]。因牙根間距離很小,在操作時可能導致牙根受傷,可能導致患者咬合不適,甚至引起感染或者種植體松動、斷裂等。高秀昌[9]等人認為,在選擇種植部位時應盡量避開血管、神經以及重要組織,可在無主要神經及血管經過的區域或者于牙槽間隔區域植入種植體,并使種植體距離牙根>2mm,從而在確保初期固位滿意的情況下獲得安全保障。
綜上所述,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是將種植科學與正畸科學相結合的新型正畸支抗技術,有效擴展了口腔種植體的臨床應用范圍,操作較為簡便、植入位置靈活、療程較短、療效顯著。隨著材料學、組織學以及生物力學等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入,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將越來越簡便化以及微創化,在臨床正畸治療中具有深遠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廖明華,李俊,潘超等.微型種植體在加強正畸支抗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16):3009-3012.
[2] 安志良,胡玉柱,詹穎等.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內收前牙正畸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08,35(1):5-6.
[3] 郭軍,法永紅,蔡興偉等.微型種植體支抗近移磨牙過程中的強支抗效應[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9):1577-1580.
[4] 時一兵.微型種植體支抗在正畸臨床的應用進展[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3):284-286.
[5] 安葵,萬惠子,肖長芬等.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的療效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3):71-72,75.
[6] 馮毅.微型種植體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3,35(3):352-353.
[7] 李俏,王文娟.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22):3469-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