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園林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風景園林; 古代園林; 現代景觀設計
1、前言
中國古典園林的遺存, 迄今已十不一二, 而時代的變遷引導人們思想情操的變遷, 亦已斗轉星移。但是, 當我們設身處地于這十不一二的遺存, 流連光景時, 所獲得的審美感受, 實與古人的詩文歌息息相通, 一種淡泊明志的意境, 使我們置身于世俗的功利之中而能超越于其上。
現代園林在全面吸收與繼承古典園林成就的基礎上更加開放與自由,藝術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創新。總的來說,偏重于整體構圖,但極少軸線對稱,但極少軸線對稱,有時也分區設景,但各景點之間的流動性更強,界線也更模糊,形態上偏于規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態。從整體上說,大景重整體有氣勢,小景有變化亦簡潔。
2、中國古代園林的歷史沿革
古代造園的萌芽期出現的比較早, 可追溯至周朝至秦、漢階段已有堆山、開池的記載。到了魏、晉、南北朝, 中國傳統造園藝術有了初步的形成。這一時期基本確立了造園由狩獵、生產為目的向再現自然山水為基本原則的過渡。隋、唐、五代可看作是傳統造園的成熟期, 文人造園也已形成氣候, 這使得造園無論在手段和意境上都進入了更高的境界。到了宋朝, 中國傳統造園進入了階段。造園藝術與文學、詩詞和繪畫藝術的結合, 對傳統造園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中國傳統造園藝術達到頂峰, 興建園林的思潮已深入人心。
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其含義也是變化的,我們需要用歷史唯物主意的觀點來理解。古代的“園林”實為庭園的古名,而現在園林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庭園的范疇,囿、苑、院池、園、園圃、第宅的宅園分,現在均用“園林”一詞來概括。隨著社會的發展,不但有庭園、花園.公園。還有小游園、植物園、動物園.風景區以及沿江風光帶均屬于“園林”的范疇。
3、談古論今
縱觀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園林的發展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始終未能形成具有中國地域文化特色的現代園林文化。除了社會經濟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們片面照搬西方園林的內容和手法,而忽視了中國本土自然景觀資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中國園林的營造成為無源之水。由此可見,中國現代風景園林要取得進步,必須通過對傳統園林的深入研究,提煉中國園林文化的本土特征,拋棄傳統園林的歷史局限,把握傳統觀念的現實意義,融入現代生活的環境需求。這是中國現代風景園林真正的發展方向。
3.1立意與布局
在古典造園中,人們通過園林這種形式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意義。根據具體的時間與空間特征,真實的景象被轉化為概念化的藝術形式。在這個階段中,道家思想產生了微妙的影響力。建筑大師童離曾說過“:造園要素:一為花木池魚;二為屋宇;三為疊石。”其中,第一個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個屬于人工造物,第三個要素則介于兩者之間。在這些基本要素中就產生了“意”:一種天、地、人和諧統一的愿望。在這樣的造園過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學標準,我們可以概括為:得體合宜、含蓄豐富、寓情于景。
不管在古典私家園林設計中還是現代景觀設計“,經營位置”都是首要的原則,因為空間關系是環境設計中各要素最基本的和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布置和調整空間關系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實踐過程。比如,在景觀設計中出現了太多建筑物,由此產生的密集的世俗氣氛就會破壞景觀環境中應有的閑適之美:如果缺少諸如回廊、亭、榭等附屬設施的話,人們必然又會覺得不夠舒適。同樣重要的是各個基本設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3.2因地制宜因
地制宜的營造適宜的景觀類型, 是現代園林設計的前提條件, 也是體現園林特色
的主要方向。從以下兩個方面講中國古代園林的因地制宜。
首先我們從基址現狀開始考慮, 《園冶》中稱相地, 即園林建造位置選在什么地方, 劃分多大的空間范圍。一般地說。只有“相地合宜”, 才能“構園得體”。相地常常從卜鄰, 究源, 察地等幾個方面考慮。卜鄰就是在選擇園址時, 充分考慮周圍環境, 包括地
理位置、地貌條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圍的構筑物等多種因素; 究源指探究水之源頭; 察地是了解園址地形之高下和地被情況。
卜鄰: 古典園林盡管建造在封閉的空間中, 但并不局限于園址邊界的限定, 而是以場地的視覺邊界為設計范圍, 通過巧妙的借景手法來形成完整統一的園林景觀, 可謂巧于因借, 精在體宜。
許多現代設計師都把場地的視域空間作為設計范圍。通過借景形成園林與周圍環境的融合, 或把周圍的地域性景觀類型引入園林, 這與中國古典園林追求的無限外延的空間視覺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
究源和察地: 造園講究隨曲合方, 得景隨形。只有順乎自然之理, 才能自然合宜, 故對基址的了解非常的重要。
蘇州虎丘之擁翠山莊, 是一組院落, 依山勢而建, 人工臺階與自然山石巧妙銜接, 空間有起伏, 疏密的變化, 視景也有高低, 俯仰的變化, 并且時而觀園內之景, 時而觀園外之景, 步移景異, 變化多端。雖然建筑密度較大, 但山之舊有地形、樹木、巖石、使此園仍具有自然、古樸的氣質。。
3.3耐人尋味的園林文化
人們常常用山水詩、山水畫寄情山水,表達追求超脫、與自然協調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傳統園林中常常通過楹聯匾額、刻石、書法藝術、文學、哲學、音樂等形式表達景觀的意境,從而使園林的構成要素富于思想內涵和景觀厚度。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以及西方園林中,一些造園元素,如石刻、書法、文學典故、聲音等等,也是隨處可見的。這些要素在細微之處使園林獲得了生命和文化韻味,是我國園林文化的一脈相承和發揚。
居住區園林景觀的主題和各景點創意皆可從文化上尋找源頭。如一些小區從太陽、露珠、星河、自然水體等自然要素入手,體現到整體設計中,居住區園林景觀顯得生動而有靈魂。而局部景點的設計,更是易于從園林文化著手,如利用雕塑、景石等刻畫主題,或利用有特色內涵的植物、有一定符號的園建小品等,精心刻畫,將文化融于自然。
3.4小中見大的空間效果
古代造園藝術家們抓住大自然中各種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煉剪裁,把峰巒溝壑一一再現在小小的庭院中。“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將居住區園林劃分多個功能分區和景點、水面的設置、游覽路線的逶迤曲折以及亭廊的裝飾等都是“小中見大”的空間表現形式。例如部分一層或下沉小院的設計,尤其需要小中見大,尺度適宜,而一些別墅豪宅的超大院落,則又需要適當分割整體劃分,不可以顯示出空曠和單調。
4、結束語
現代園林是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繼承與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逐漸深刻,現代園林更具有時代性、賦有創造力,有著科學的規劃與設計,更容易滿足現在人們對園林的審美的追求和功能需求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 1] 徐建融, 莊根生. 中國古典建筑美術叢書: 園林. 府邸[M ] . 上海: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6
關鍵詞:古典園林;植物配置;現代園林;設計
1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園林在植物配置方面特點對比
中國的古典園林的構成體系博大精深,自造園設計至植物的配置都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韻味。而在現代園林中,植物配置方面表達出另一個時代的不同風格和韻味。將這兩個不同時代的植物配置的特點進行比較,對于研究園林未來發展趨勢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園林在植物配置方面特點對比見表1:
如表1所示,不同時代在造園設計方面,植物景觀配置在服務對象選擇上有所不同。在古代,園林或為有錢勢的私人所用,或為貴族所用,其審美性必然迎合這些貴族化生活的群體。在現代都市,園林建設一般供大眾群體游賞,城市公園或綠地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造園時植物景觀配置一方面反映出時代特點,同時迎合大眾群體的觀賞需要(張家驥,1990)。
古典園林在植物選擇方面顯得單一且重復率高。例如蘇州園林中植物重復性栽植的植物11種,白玉蘭、羅漢松、桂花等,重復率100%。私家園林也同樣存在植物選擇單一的問題,這一問題在現代園林中得到解決,現代園林的植物配置注重選擇多種植物,并進行統一的管理、養護,缺陷就是少了古典園林詩情畫意的特點。
古典園林中講究植物配置的規則化,經常運用對植、群植、散植等規律化種植。同時講究高山上種松、岸邊要栽柳、水上要有蓮等固定配置方法。在現代,家家戶戶庭院內或者陽臺上都會放置盆景或者盆栽。現代園林不斷創新古典花臺形式,并逐漸轉化為花壇,植物配置的手法也日益多元化。
現代園林發展不是單單融入時代文化思想內涵,而應同時繼續發揚古典園林造景精神,繼承其方法,使古典園林與現代新要求融合,并注入我國民族文化傳統,注重科學方式,態度嚴謹地對現代園林進行改革創新。園林藝術未來的發展趨勢必須是博采眾家之長,兼容并蓄,不斷向前發展。
2古典園林植物景觀配置對現代園林的啟發
2.1運用效仿自然手法造景
古典園林熱衷于效仿自然,“三五成林”手法的使用便是例證,在選中植物是貴精不貴多,重在意境,將自然之境融入園林中。又善于采用多樣化的樹木栽培,“取其自然而又均衡,相似而有對比原則,以求得自然地風格”(周維權,1999)。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很少有樹木被認為修成某個圖形或者幾何圖形,設計師很注重植物的自然性,因為古代人們欣賞自然地興趣,并善于將自然之形引入自己的生活中來。在現代,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大自然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們對原始自然地渴求日益增加,現代園林要吸取古典園林這一造景方法,在植物配置上注意植物的自然態,必然受到大眾的喜歡。
2.2運用特定寓意手法造景
在古典園林中,觀賞寓意的運用使植物景觀有了更深的涵義,景觀本身被賦予了藝術韻味。如栽植的松樹,象征了不畏嚴寒,堅貞不渝,柳樹象征了輕盈、飄逸的品格,竹象征清高、氣節,荷花則代表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等,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植物,在現代園林建設中,也應多加運用,并結合運用到現代園林造景新要求、新方法構建植物配置的意境之美,令人們在欣賞到園林植物美的同時,領略到植物塑造出來的藝術精神,滿足觀賞人精神層面的享受,以此來豐富現代園林的景觀特色。
2.3運用鄉土植物造景
古典園林在設計上注重鄉土植物的運用,這也是植物造景中在進行植物材料選擇是遵循的基本原則,一方面鄉土植物適應環境能力強,園林內建筑、山石、水體的構建,使得植物立地條件變得復雜,而鄉土植物適應性強,可以克服這種復雜環境。鄉土植物是帶有濃郁地方氣息的植被,通過種植鄉土植物,讓游客領略城市獨特的風采。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思想;現代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雖由人作,宛白天開”,其造園理論基于以儒道佛思想為中心的多元文化。其“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思想觀念對造園者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歷代帝王與道士方丈尋仙山玉宇以求升天得道,于是產生了堆山理水的基本構想,造成象征蓬萊仙閣的中國古典園林最早布局。老莊返樸歸真、任其自然、虛靜恬淡的意向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標準,因而有了仿天下名山大川或田園風光之杰作。出世的佛道追求禪棲道隱的志趣為中國古典園林平添幾分超凡脫俗之清韻。中國文學藝術的詩情畫意更為中國古典山水園林所融合。中國山水園林與山水詩、山水畫意趣相通,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精華。中國古典園林也因之而成為世界古典園林三大體系中東方園林的代表作之一。
一、中國古典園林思想觀
中國古典園林的思想觀即自然觀是最值得我們領悟的。中國古典園林崇尚自然,講究天人合一,這與現代園林的發展方向相一致。人類與大自然長期互存,其一切活動本質地與自然緊密聯系。隨著世界城市化的迅猛發展和人口的飛速膨脹,人類的許多生態資源、環境資源受到了嚴重破壞,大量土地資源、風景資源為現代工業化所破壞和浪費,人類的生存健康和發展都受到了巨大的威脅。這些都促使人與自然和平共處、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日益被社會廣泛宣傳和接受,在生態學和自然科學以及風景園林的基礎上建設自然園林的觀念也成為許多有識之士的共同方向。作為一名景觀設計師,你所做的方案是否真正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否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二、中國古典園林創作的思維方式
師法自然一直是中國古典園林創作的思維方式。“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園以自然山水為創作的本體,造園者通過對自然的感悟,取自然中美之景色于園林中,成就了無數人間仙境。因此,行萬里路飽游名山大川、領悟大自然之美應是園林創作的思想源泉。現在我們有更優越的條件去感知和親近自然,也能利用聲、光、電等更多的方法來表現自然之美,大自然中的一切景象都是園林景觀的重要元素,它們在自然界中鮮活地存在著。中國園林全為人的心靈而建,都是人心靈的寄托、生命的愉悅,故而園林景觀設計師不僅僅需要身臨自然而是要心臨自然,為人的心靈而設計出園林。
師法自然的過程就是設計師將自己對大自然的親身體驗和感悟加以提煉概括、然后再用自然元素表達出來。
三、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設計理念
中國有上千年的造園史。在造園中從空間布局到如何理水、疊山,如何蒔花選石等,所謂石要瘦、漏、透,水要曲折,山要奇崛蒼古,這些都是一些基本原則。我有以下幾點理解:
1.以小見大、因地制宜
中國古典園林的因地制宜,一是景觀設計要考慮地址原貌,二是景點布置從整體需求出發,分主次關系。眾多設計師往往重視結合場地現狀特點造景,而忽視了根據方案性質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布置景點。比如湖南懷化花博會場址規劃就是以“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創造特色”為主導思想,結合懷化本地的風土人情和本次花博會所宣揚的“民俗、生態、品牌”的主題思想,運用當代園林規劃設計方式和手法,把本次花博會設計為一個在外表上能讓人徹底感受到懷化地方文化特色,在成效里又能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園林景區。而當今有一些設計師往往忽略了以小見大、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盲目求大、求新,把一些小區綠地建得像廣場,有的街道變成了眾多綠化和官員政績的展示路,全然不顧市民的活動需求和城市的生態需求。設計師應該真正理解和遵循“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因為只有因地制宜的園林設計作品才能可持續發展,才能人與自然和諧。
2.造水手法
水是園林脈絡氣勢的重要根源,古人云:“無水石不成園。”“水可積之成潭,瀉之成流,噴之成霧,旋之成渦,舉之成柱,懸之成布,凜之成冰。”可見錯落有致、峭直嶙峋的山石與靜態、動態之水皆可制造出絕佳的園林藝術效果,無論北方皇家園林還是江南私家園林都對水這種自然元素尤其寵愛。“一池三山”、等都是有關水景的刻畫。在水體景觀的形態上講究動靜結合,運用了高技術手段,把自然界中水的最有活力的美展示給人們。比如一些噴泉、涌泉、溪流、瀑布、水簾的設計,給園林增加了不少靈韻和生機。
3.處處皆景、移景觀念
古代園林移景的經典代表之一就是蘇州退思園,它集清代園林建筑之長,園內的每一處建筑與植物既可獨自成景,又與另一景觀相乎應,具有步移景異之妙,堪稱江南古典園林中的經典之作。當今天津人民公園整體景觀具有江南園林的獨特風格,園中有園,以小見大,步移景異,整個公園將形成一個以休閑娛樂為主的綜合性公園。園中一條環形河將東西南北中五個區域自然分開,大小形狀不一,看似獨立又相互聯系,各區域情趣各異,協調自然,錯落有致。
4.植物的布置
關鍵詞:古典園林;造景藝術;現代景觀;繼承與發揚
1.古典園林造景藝術
1.1古典園林造景藝術是視覺空間藝術
古典園林設計首先必須有空間,然后還要具備中國的傳統古典元素。在自然界,人們只能從物質空間中感受到它的存在,而古典園林空間正是在既定的空間上進行經營、分割,融合古典元素并進而深化空間,拓展空間,從而在有限的園林宅間中創造出無限的精神空間。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的構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礎上,輔以人工的宮、廊、樓、閣等建筑元素,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并融合傳統中國文化元素,其中透視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思想,特別是詩、詞、繪畫的思想境界。中國古典園林造景藝術對空間的經營方式是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傳承分不開的。中國古典園林造景藝術包含了廣泛的內容,不僅限于園中的實在物質景觀。古代造園藝術家們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種美景的典型特征進行提煉剪裁,把峰巒溝壑一一再現于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維的園址上突出三維的空間效果。“大”和“小”是相對的,關鍵是“假自然之景,創山水真趣,得園林意境”。
1.2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色
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藝術特色在于含蓄抒情、富于繪畫美,其妙在曲、欲露先藏,營造出循序漸進的空間組織。動靜結合、虛實對比、承上啟下、引人入勝、漸入佳境的空間組織手法和空間的曲折變化,園中園式的空間布局原則常常將園林整體分隔成許多不同形狀,不同尺度和不同個性的空間,并將形成空間的諸要素揉合在一起,參差交錯、互相掩映,將自然、山水、人文景觀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別表現,使人看到空間局部交錯,以形成豐富的似乎沒有盡頭的景觀。
2.現代景觀設計法則
景觀設計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善人類生活的空間形態和質量,它給人們提供一個多層次、多方位的生存空間。如何處理好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相互協調關系,創造出融自然、歷史、人文、科學于一體的生態景觀,對其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規劃與設計是關鍵。園林設計就是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辟山水地貌,結合建筑的布局、植物的栽植從而營造出一個供人觀賞、游憩、居住的環境。
如何才能創造出科學合理、優美協調的園林景觀?除應綜合考慮建筑功能、環境條件外,還應遵循一定的藝術規律,即“比例與尺度、對比與調和、韻律與節奏、均衡與穩定、多樣與統一”等形式美的規律,它也是園林設計的布局法則。園林設計理念對景觀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理念不再局限于人居空間和環境,要把點綴與美化的功能相結合,注重景觀設計文化的內涵,塑造文化靈魂,充分發揮園林提供直接產品的功能與效益。在設計中,只有掌握了這些布局構景法則,才能對設計要素進行合理的整合,從而增強園林景觀的表現力,創造出優美合理、新穎獨特的園林景觀。
3.古典園林造景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創新演變
3.1中國古典園林造景藝術的成就和獨特風格
中國古典園林造景藝術在世界園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機地融為一個整體,并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人為地加工、提煉和創造,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在新的基礎上統一起來,形成賞心悅目、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又具有實用功能的獨特風格。
3.2生存環境倒逼創新演變
建筑物是人類生活功能的主體,作為山水、植物是其主體的背景和襯托,也是建筑物功能的延伸和發展,缺少山水植物景觀,城市中的建筑物就缺少了生氣。
【關鍵詞】現代仿古建筑;結構設計;大屋頂;斗拱;雀替
仿古建筑研究應秉承藝術性、歷史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原則,其作為古建筑的仿品和民族文化的載體,不僅僅反映著當時社會科技發展的綜合水平,還映照著歷史發展的足跡。現代仿古建筑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體結構改變了傳統中國古建筑以木結構組合為主的受力系統,吸收了傳統中國古建筑風格的精華,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礎上將傳統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為裝飾效果從而達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
1.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要求
現階段的仿古建筑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代替木結構,為了達到油漆彩繪之后與木構架相同的外觀效果,與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1.1模數要求和構件定型化
各受力構件的規格需滿足古典建筑的模數要求,傳力體系的構成極其各構件的尺度和形體完全仿照古代木結構中柱、梁、枋檁的相應做法。
1.2屋面造型要求
屋面變化顯著,造型要求高,構架體系采用了步架和舉架的處理方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緩,形成了曲線優美,出檐深遠的特征,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造型特點。
1.3結構構件設計
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獨特裝飾作用的結構構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斗拱斗拱中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錯落搭建的船形木塊叫做拱。斗拱是中國傳統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結構梁和柱子之間,具有傳導屋面荷載、加大屋檐挑出長度、縮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結構作用和裝飾作用。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對于仿古建筑而言因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裝飾常常成為斗拱的主要作用。
雀替用于額枋(檐枋)與檐柱相交處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裝飾的構件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具有輔助拉結和裝飾雙重功能。
2.工程案例
綜合樓是某市老城區的中心地帶, 周邊是兒童公園及南音社等園林仿古建筑群, 綜合樓具有健身、培訓、商務兼會議接待等。其布局呈現基本對稱,是具有中國古典建筑和園林風格的傳統仿古型坡屋頂式綜合樓。
圖1所示為該綜合樓的西立面,這是面向公園主立面,具有強烈傳統特色的立面設計,高低錯落,富有層次感、韻律感和均衡感,同時這種立面設計上的創新性和時代感又與傳統性相互融合。考慮到建筑與城區文化形態相呼應, 既要滿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時也要從美學觀點考慮建筑的造型,力求比例協調,勻稱得體,頂部以宋式較陡直的舉折做法為藍本,脊吻、斗拱、雀替、懸魚、藻井等,以變異簡化的手法加以運用, 將這些傳統要素融入新建筑中,使之既富有現代氣息又具有歷史的凝重感。
3.仿古建筑的設計方法
古建筑一直采用木構架為主要的受力體系,工程施工與設計主要以傳承的經驗、方法為主。現在出現了大量的以鋼筋混凝土或鋼結構為主要受力體系的仿古建筑。為了對古建筑模仿做到形似,就勢必遵照古建筑木結構的結構形式和尺寸權衡,另外還得符合現代建筑規范要求。
按照現代力學理論進行簡化,運用現代計算工具進行建模、計算、分析。這樣將給建筑和結構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仿古建筑的設計之初,設計人員腦袋里已經有了即將仿建的古建筑形式,是硬山、歇山還是攢尖,是卷棚還是正脊,開間、進深各為幾間,有沒有外廊,屋面舉折情況等等。
構想出要仿取的純正古建筑具體情況,然后再根據古代建筑模數制度計算各種構件的幾何尺寸,再根據簡化結構簡歷結構模型,運用現代結構計算軟件計算其內力,復核其截面是否滿足承載力要求。
4.結構體系驗算
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結構用SATWE程序進行整體計算 主受力框架用PK程序復核計算配筋。結構方式按照古建筑中的“疊梁式”,構架體系采用了步架和舉架的處理方法,其傳力途徑也明顯不同于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筑,屋面荷載通過T 形屋面板傳給屋面檁條梁,再由梁架逐層往下傳遞,最終通過最底層的梁傳給框架柱。
5.大屋頂結構設計
本工程各層都是由大屋頂組成的, 屋頂形式多樣, 有重檐歇山、十字脊、頂、攢尖、四坡。大屋頂的屋面板是由幾段折板組成, 在折板的轉折點, 按照建筑的要求, 主要區域直接設置鋼筋混凝土梁, 局部次要區域梁高與板底有高差時, 用磚墻填砌, 對于一些不能加梁的區域,則按照構造要求設置彎折鋼筋。外墻的封檐板因為尺寸的限制, 不能用填充墻砌筑, 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板,板內配置雙層雙向鋼筋,分別錨入屋面板和屋面梁內。
6.斗拱和雀替的設計
筆者在考察其他仿古建筑時了解到:其斗拱大多是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 各級斗與拱之間通過預埋件焊接連接。尺度較大時或座漿連接尺度較小時,斗拱在結構中為受力構件,這種做法的主要缺點是做工較粗糙、不美觀而且前者由于構件數量太多、防腐和維修費用較高、后者受力不太可靠。故本工程的斗拱采用木結構且僅作為裝飾構件,不考慮其受力屋檐荷載,通過斗拱上方的現澆混凝土桃尖梁以及斗拱中間的現澆混凝土剪力墻,傳給剪力墻下方的額枋斗和拱在桃尖梁施工前安裝就位。
雀替僅作為裝飾部分,不考慮其受力則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用定型模板在施工現場制作,主體結構施工時在相應位置留設預埋件。預制的雀替通過預埋件與主體結構的額枋檐枋和檐柱焊接連接,木斗拱與混凝土的預制雀替都是作為裝飾構件與主體結構不是一起現澆成型,但采取了上述方式與受力構件連接后,再經過油漆彩繪處理整個建筑物渾然一體,完全達到了傳統木結構的藝術效果。
7.結束語
用鋼筋混凝土材料來建造多層仿古風格的現代建筑是經濟合理的選擇。由于鋼筋混凝土框架的受力機制與傳統的木構架不同, 許多古建筑中重要的受力構件如斗拱等設計成裝飾構件是比較經濟的做法。曲線形的屋面、懸挑的屋檐、起翹的屋角是傳統大屋頂的特色, 其做法是經過數千年的不斷演變形成的, 適合傳統的材料, 用鋼筋混凝土來仿造應從受力合理、施工方便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做到形似(外形、尺寸相似)是基本要求,做到神似(受力特點相似)是更高的要求,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