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二泉映月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舞動課堂音符 彰顯學堂活力
文本、教師、學生是構造課堂的三個要素。要想讓課堂成為學堂,前提是要讓學生愛語文學科,愛上語文課。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得依據新課標下的教育思想,大膽地去改編教材的文本、改變教師的身份、改換學生的角色,使課堂上的三個音符靈動起來,從而使學堂彰顯出應有的活力。
1.改編文本——讓教材當“劇本”。新課標賦予了教師和學生對語文教材充分的解讀權。為了讓課堂成為學堂,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將文本改編成他們喜歡的各種形式的“劇本”。如可以將《九色鹿》《半截蠟燭》等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可以將《題李凝幽居》《清平樂 村居》等詩詞改編成一個個小故事;可以將《莫高窟》《草原》等課文改編成解說詞或導游詞;可以將《滴水穿石的啟示》改編成演講稿…… 經過教者和學生共同精心加工后的文本會更有情趣。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學習會更加投入,理解會更加透徹,演繹也會更加生動。
2.改變身份——讓教師當“主持”。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是了如指掌的,但不能只是通過教師的嘴說出來,而是要讓學生去說,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學堂” 。教師簡約的語言主要起點撥、串接的作用,如在課堂上不斷鼓勵學生“說一說”“想一想”“試一試”,時常提醒學生“讀一讀”“查一查”“議一議”…… 時刻當好“主持人”,將課堂演繹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堂”。
3.改換角色——讓學生當“導演”。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給予學生閱讀的自和選擇權。學生作為“導演”,就要帶著文本走向教師,也就是在課前進行的深度預習;課堂上學生根據自己的內需,抑或選擇學習方法,抑或選擇學習對象,抑或選擇學習內容,抑或選擇朗讀形式……交流匯報讀書感悟,相互討論,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如同主持人一般穿針引線,拋磚引玉,拓寬學生視野。這樣,語文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的“學堂”。
二、激活教育藝術 滿足學生內需
要使課堂成為“學堂”,必須把目光鎖定在學生的學習內需上,想方設法地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激發贊賞 呵護“好奇”
“好奇”是小學生重要的心理特征,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文本材料,就要用超出他們預期的方法去喚醒他們的閱讀興趣。
1.選主題激發探究。如《二泉映月》課始,教者問:“這節課,大家又帶了哪些疑問走進課堂呢?”學生興趣盎然地提出了一個個有關阿炳及其音樂創作方面的問題,都很有價值。教者在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說:“咱們只要來弄清‘阿炳經歷了怎樣的人生’這個問題,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這樣,經過教者篩選、提煉出來的主題,既能夠滿足學生所提問題的要求,又能夠較好地扣住學生那顆好奇的心,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文本的熱情。
2.設情景激發參與。《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的身世離現實生活較遠,學生并不能夠切身感受或想象出當時的情景。此時教師提供視頻畫面,為學生體會阿炳艱難度日而熱愛音樂的情景說話埋下了伏筆,煥發出課堂的生命力。
3.對“靈光”加以贊賞。課堂是可以預設的,但生成是未知的。在課堂上,學生有時會靈光一閃,產生奇異的想法。面對這“節外生枝”的問題,教師應有足夠的耐心,要給以鼓勵,不能因學生沒走教師設定好的“路線”,而泯滅一顆創造的“火種”。那樣的話,就不能算是“學堂”了。
教師要滿腔熱忱地、小心翼翼地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成為他們在探索新知征途上好奇心的保護神。這樣,才能使課堂成為“學堂”,教學質量才能得以保證。
(二)想方設法 燃起“火花”
語文課文內容豐富多彩,蘊含著人世間的真善美。教師要想方設法讓每個學生去感受它的美,用真善美的力量去點燃學生思維“火花”。
在《二泉映月》一文的教學設計中,我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讓語文課快樂、動感起來的。
1.賞一賞。當教學《二泉映月》時播放《二泉映月》音樂,學生從那震撼人心的琴聲中聽出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音樂正汩汩地流淌在學生的心中,刺激著學生的各種感官,震撼著他們的心靈,對阿炳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2.曬一曬。《二泉映月》濃縮了阿炳苦難的一生,可他為什么對音樂如此熱愛,對自己的命運又是如何抗爭的,文本中并沒有作詳細說明。為解決這一教學難點問題,教師安排“學生曬出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在小組長帶領下進行交流”,教師成為學生理解阿炳的對音樂如此熱愛,對自己的命運如何抗爭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課堂也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場所。
【關鍵詞】 語文課堂;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 22-0128-02
新課程改革主張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置教學目標,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也要促進其態度、信念、自尊、情緒、社會適應性等情感性素質得到發展。在課堂教學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大部分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自覺地預設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但從實際教學來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大多能夠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常常落空。讓我們借助課例研究來審視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教育虛化的現象。某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執教《二泉映月》一課,在引導學生閱讀、感受、想象“阿炳聽泉”之后,組織了如下教學(符號為筆者所加)――
[環節A]
師:他為什么要把這些通過琴聲來傾吐給月夜呢?
生:因為阿炳沒有親人了,他只能把自己的心聲傾吐給月夜。
師:他深深的嘆息,有人傾聽嗎?(略)沒有!一個對音樂充滿熱愛的阿炳,一個用擁有音樂天賦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滿腔情懷傾訴給這茫茫月夜。(播放《二泉映月》)
師:我們一起把這一段讀出來。(引讀第5自然段)
師:《二泉映月》起初委婉連綿,隨著樂曲的步步高昂,進入了,表達了阿炳對命運的抗爭,在尾聲中舒緩起伏,恬靜激蕩。誰來讀?
生:(伴樂)起初,琴聲委婉連綿……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生讀得蕩氣回腸,禮堂內一片掌聲)
師:你哪里是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啊!你是阿炳的知音!起初,琴聲委婉連綿,你仿佛聽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二泉優美的月夜景色。
生:我聽到了他對親人的懷念。
生:我聽到了阿炳在思索他走過的人生道路。
師:隨著樂曲的步步高昂,升騰跌宕,你聽到了什么?
生:阿炳在和困難作斗爭。
生:阿炳遇到了挫折,他在不斷努力。
生:阿炳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在音樂中,生齊讀第5自然段)
[環節B]
師:多么動人心弦的琴聲,多么優美感人的文字啊。一個雙目失明的民間藝人,一個遍嘗苦難的民間藝人,一個從小失去母愛的民間藝人,一個對未來充滿渴望的民間藝人,他靠什么創造出偉大的作品?
生:靠他堅強的意志。
生:靠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他靠音樂支撐苦難人生。
師:他愛著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什么支撐他?
生:音樂。
師:當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中時,他拉起了動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到了二泉美麗的景色。
生:仿佛看到了惠山樹木蔥蘢。
生:仿佛看到為他日夜操勞的師父。(略)
[環節C]
(幻燈片打出: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首席指揮演奏《二泉映月》場景,他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道:“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
師:小澤征爾認為應該怎樣聽《二泉映月》?
生:跪下來聽。
師: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無比崇拜的時候才會朝他跪下。小澤征爾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難折磨的精神。
生:我覺得他要跪阿炳這種目標專一,堅持不懈,而且寫出這么美妙的音樂的堅強意志。
生:他要跪阿炳美麗的心靈和坎坷的經歷。
師:他要跪阿炳坎坷的經歷,凄慘的人生。他僅僅跪這些嗎?
生:他跪他勇敢地同病魔作斗爭的精神。
生:他跪的是阿炳對命運的抗爭。
生:他跪的是阿炳對光明的向往。
評判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一條重要的標準是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目標是教師備課時預設的;從學習角度來說,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一個時段學習產生的結果。審視上述課例的學習結果,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投入閱讀活動,感受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積極發言說感受,學習情緒熱烈。總的來說,該課例是成功的。若進一步研讀學生的發言內容(學習結果)則發現,歷經環節A,學生在二泉美景(標有“”)、懷念親人(標有“”)、抗爭厄運(標有“”)、向往未來(標有“”)四個方面有了自己的感受;在環節B、C中,學生說的感受與前一環節如出一轍。盡管有的答語在表述上有差異,但內容是一致的,這從標注的符號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因此,切分開來說,該課例環節A情感教育目標實現得比較圓滿,環節B、C的情感教育虛化了,情感目標落空了。該課例前實后虛,反差鮮明,其成敗得失對我們審視和規避課堂教學中的“虛情感”現象具有啟示意義。
其一,從情感教育過程來看,要讓學生經歷感受、體驗過程,方能避免情感教育的虛化。與認知教育不同,情感教育過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朱小蔓教授研究認為,情感教育是在教師指導下,個體情感世界發生變化、人生經驗發生改變的過程,它由情動――感受、體驗――理解、價值體系化――人格化三個相互聯系并相互過渡的過程構成。在課例環節A中,執教者通過播放樂曲、語言描述渲染創設情境,提示學習路徑,提出問題,輔之簡要的講解,發揮了引導作用;學生傾聽音樂、默讀思考、朗讀體會、想象阿炳的處境、交流感受,他們積極投入閱讀、思維、想象活動,由于經歷了體驗過程,對文本獲得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在環節B、C中,教師的主要教學行為是變著法子提問題,由于沒有讓學生經歷新的閱讀、感受、體驗的過程,其學習流于變著法子應答,即把原有的感受(環節A所說內容)變換句式說出來,幫襯老師罷了。通過前后環節比較,有無讓學生經歷感受、體驗的過程,是課堂教學情感目標達成與否的分水嶺。
其二,從教學過程設計來看,要從關注教師“教”的活動的連貫性轉向關注學生“學”的活動的連貫性,促進學生的學習經驗(包括情感體驗)呈累積狀推進。上述課例,“教”的線索是環節A(提問、放音樂、引讀、提示說感受)――環節B(提問阿炳“靠什么創造出偉大的作品”、“他拉起動人的曲子,仿佛看到了什么”)――環節C(介紹逸聞,提問小澤征爾“崇拜阿炳什么”、“要跪阿炳的什么精神”);“學”的線索是環節A(閱讀、傾聽、感受、口述)――環節B(應答)――環節C(應答)。如此看來,“教”的線索是清晰連貫的;“學”的線索則不然,尤其是后兩個環節學生只是圍繞教師的提問,從不同角度說同一個東西,后續環節沒有順承前面的環節推進學習活動,累積學習經驗。多年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新課程改革“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理念為廣大教師所熟知,可一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設計層面,執教者在不經意間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從屬地位,使教學偏離了教學目標尤其是情感目標這一鵠的。
一 妙用音樂,創設意境遐思飛
1.背景音樂設情境
動聽、感人的音樂能觸發聽者強烈的情感,能在人們心靈深處掀起共鳴的波瀾,能喚起人們美的體驗以及對文本的遐想。如教學《二泉映月》時,配上《二泉映月》的樂曲,把學生帶入文中的情境中。學生仿佛看到了阿炳雙目失明,戴著墨鏡,流落街頭悲慘的身影,真的聽到了他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體驗到了他對命運的抗爭和對音樂無比的熱愛。音樂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反射出了課文語言、意境的凄美。
2.改文為歌愉快記
音樂富有美感,讓人放松,能引起人無限遐思,讓人輕松、愉快地去學習、記憶。聽一次公開課上王老師執教蘇軾的《六月七日望湖樓醉書》,王老師與學生共同解讀了詩意后,王老師讓學生想象詩人當時微醉而高興放歌的情景,讓學生感悟詩人的心情,并從自己所學過的曲子中選擇其中的一首,把《六月七日望湖樓醉書》的歌詞帶進去吟唱,有能力的同學也可自譜曲子,只要能把詩人當時的心情唱出來就行。當時課堂異常活躍,學生們通過不同的曲調唱出了古詩的意境,唱出了詩人的心聲,沉醉在古詩中。學生們興致盎然,輕松愉快地掌握了古詩。語文課本上很多短小精美的文章,我們都可以都為歌曲吟唱,讓語文教學成為一種享受。
3.輕音樂激發靈感
作文課上,結合所要寫的作文內容播放輕音樂,讓學生在愉悅、放松的氛圍中選材、構思,以激發學生作文靈感,讓他們遄飛逸興、文思泉涌。
二 翩翩起舞,文隨體動意更濃
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它以人肢體的律動,傳導十分豐富的心靈和人生內容。在簡單中復雜,在優美中激情,富有張力和想象空間。換句話說,正是舞蹈的力與美,柔與情,進一步地開發了人自身及深入地表現了生活,從而使優美的舞姿表現了人的精神面貌。舞蹈是許多孩子向往的活動方式,翩翩舞姿不僅優美生動,也迎合了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在教學時適當引入舞蹈,根據文意編排一些簡單易跳的舞蹈,讓孩子們翩翩起舞,在飄逸的舞姿中感悟文章的美,愛上語文課堂。
如在學習《趕海》一文時,可以適時插入《趕海的小姑娘》這一舞蹈,它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激活了課本內容,效果極佳。
三 書法欣賞,淵遠流長妙筆傳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與語文的書寫教學密不可分。將書法這支奇葩恰當地嵌入語文課,語文課堂將大放光彩。
1.書法作品導航,學會欣賞
如教學《鴨兒餃子鋪》一文時,先出示王羲之的作品,與學生共同欣賞,然后導入課文。不僅能激起學生認識人物的興趣,而且為理解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調。
2.書寫名篇名段,自娛自勵
名篇名段耐人尋味,激人奮進。語文課本中處處可見這些“瑰寶”,學生書寫臨摹,不僅有利于識記原文,而且培養了他們對書法的情趣,一舉多得。如讓學生臨寫勵志的格言裝飾自己的書房,臨寫優美的課文片段放入書法角……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了用武之地,心中充滿了成就感,更加激起學習的興致。
四 課本短劇,活化文本演中樂
面對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如何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是個紛繁而嚴峻的課題。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運用演課本劇這一教學形式,將有利于引領語文教學走向生活、互動、整合、智慧。語文課本中的成語故事、民間傳說、古典詩詞、中外名人軼事、童話寓言,乃至科普小品等文章都可以改編成課本劇。整個編排過程是解讀課文的過程,整個表演過程是學生的內化過程,它充分展示了學生的組織和表演能力。如《小稻秧脫險記》《爭論的故事》等課文可以編排成生動有趣的課本劇,讓學生說說演后感和觀后感,在演樂中掌握了課文知識,提高了審美能力。
[關鍵詞] 高中音樂 課堂教學 創新 情感
新課標提倡的課堂教學觀是一種高效率的課堂教學觀,設計充滿動感甚至誘惑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活動,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聽、唱、議等教學活動外,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有學生通過聆聽音樂后的情感體驗,有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教學設計,也有學生的各種形體活動,還有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自主探究學習,當然更有尊重學生審美需求的教學拓展和教學延伸活動。
如何能讓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活躍的參與教學活動,如何讓音樂課堂教學煥發出它的生機活力呢?
一、激感
羅丹說:“藝術就是情感。”音樂欣賞是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綜合的動態過程,所以情感體驗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也是師生交流過程的最佳切入口。音樂鑒賞課堂的活動設計必須突出音樂性、情感性,以情為先,以情感人。引導學生在音樂聽覺的時空中體驗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享受音樂美感,陶冶情操。如學習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不僅要讓學生聆聽這首壯美的音樂,也要讓學生了解貝多芬個人與命運抗爭的故事,要讓學生記住成功和勝利是屬于那些”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而再努力一把力的人”,屬于”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經走得很苦、很艱難的時候敢于再朝前走一步的人”,從而記住任何時候都不該向困難屈服,更不應該悲觀失望,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力,培養頑強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
二、拓展思維
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在感性欣賞、親身體驗音樂的基礎上,還能學會思考和分析音樂,讓學生的思想、心靈與音樂產生共鳴。課堂教學中應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比較、思考、分析,理智的欣賞音樂,充分的理解音樂的內涵,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興趣。
1.激發興趣
音樂作為人類的文化產物又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血脈淵源。我們面對具備較深文化基礎、能言善辯的高中學生,無法逃避“學科綜合”問題。音樂與詩歌文學,音樂與歷史事件,音樂與地理文化,音樂與影視、造型藝術等等,如《黃河大合唱》這一課時,讓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欣賞同一時期背景的充滿激情的詩歌作品,學生理解了文學與音樂同樣能“為戰斗發出怒吼”,并比較了詩歌與音樂不同的表現形式。音樂中無處不閃爍人類豐厚濃重的文化氣息,所以教師設計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進行思考、研討、判斷,是引導學生思維活動的和培養音樂欣賞興趣的有效途徑。
2.開啟想象
音樂具有抽象、模糊、創造性等特點,而音樂的現實性和指向性又提供了欣賞者聯想和思維的空間。所以,高中音樂鑒賞課中思維活動的設計,應選擇與作品特點相吻合的思維形式,選擇與學生最為接近的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參與音樂審美體驗活動。如古典作品中的無調性音樂的講解中,可以把抽象的無調性音樂讓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說出自己的理解。再如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阿炳的《二泉映月》等作品則能以其深邃的思想,點燃起學生思索人生、洞察世界的火花。
3.鼓勵創新
創新思維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內驅力。在教學中設計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活動,啟發學生標新立異。在教學交流過程中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并及時進行積極評價,如在上《非洲音樂》時,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的讓學生先看一段非洲的鼓樂片段,讓學生探究擊鼓的不同方式和不同音色,把音樂作品當成無標題音樂讓學生欣賞,討論音樂的情境及音樂畫面,并為自己心目中的音樂描繪主題,這些活動的設計,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開展思維活動,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
三、寓教于樂
高中生已接近成人,所以在高中音樂課堂中充分利用學生的形體活動,以感性的欣賞、理性的分析加上動態的形體活動,既能使課堂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同時律動教學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又能使學生的聽覺和運動覺想結合,培養學生的節奏、韻律感,促使學生更生動、準確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例如在音樂劇教學中,可讓學生根據劇情進行創編和表演。音樂劇是利用學生的肢體活動來進行的藝術造型活動,創編表演活動通過創造性的身體藝術造型活動來發展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學生不但運用了肢體動作來感知音樂,同時還發展學生感知音樂的能力。 還有在《地方民歌》課中,在了解了漢族南北地區民歌的風格特點后,讓學生學習南北方有代表的舞蹈片段,如:藏族、蒙古族等族的基本動作,了解其風格特點。這些學生課堂形體活動的設計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四、合作探究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合作探究性教學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不僅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還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小組教學,課前安排學生收集相關的音樂資料,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讓學生展開交流與討論,學生可以做出多種答案。如上《流行音樂》課,課前請學生收集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課堂教學首先開展一以小組為單位的賽歌會,要求小組合作進行比賽。 分析各種歌曲的風格特點,并以小組為單位概括總結,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團結協作的活動氛圍中學會學習、學會協作。
1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是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教學計算機的理論。多媒體手段創設的情境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等特點,正符合兒童的思維形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創設直觀情景,使學生的視覺、聽覺、思維等交叉活動,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強化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講解Flash影片制作時,筆者選擇一段紀錄片《兵馬俑》的全景和不同形態的秦俑以多媒體影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并賦以一定的音響效果,如廝殺聲、吶喊聲、馬鳴聲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后根據影片的內容問學生:“觀看影片后給你的感覺是什么?你都從影片中看到了哪些形態的兵馬俑?”激發學生學習Flash影片制作興趣,形象直觀,效果非常好。
2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信息容量由小變大,有效提 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信息交流活動,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生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影響和制約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在實際的計算機理論課堂教學工作中,教學內容的增加與課程時數的減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受既定課堂教學時數的限制,充實與擴展計算機理論課堂教學內容成為擺在許多教師面前的難題。而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勢,是緩解以上矛盾、達到以上目的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措施。
多媒體計算機具有儲存大量教學信息的能力,可儲存許多知識信息,在教學設計指導下,教學內容也可以按照知識點進行劃分并實現超媒體鏈接,形成覆蓋面廣、信息大的計算機理論學習網絡;多媒體課件演示具有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等特點,符合這一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接受速度快,記憶深刻。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可以擴大補充知識容量,使學生獲得的知識信息由少變多,可以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如學習“網關的遠程控制理論”,由于知識的層次和接觸偏少,學生對網關的遠程控制了解比較少,要想單純地只通過書本知識的講解達到教學目的是有一定困難的。課前,筆者通過上網查找準備許多與網關的遠程控制有關的資料,比如黑客、網頁共享、遠程開關機等案例,并制成相關課件,這樣方便在課堂上向學生進行介紹和補充。上課時,筆者根據課堂教學設計的需要,通過多媒體課件和網絡鏈接,讓需要的文字補充材料、圖片甚至是影像進入學生的視線,使課堂得到延伸、補充與擴大,為學生學習提供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促進教學效果的優化。
3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觀感,創設最佳環境
人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渠道越廣,刺激越強,獲取的信息量和深刻程度就越大。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使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計算機理論教學,可以憑借色彩鮮明、形象逼真的畫面拓展計算機理論教學的信息通道,使學生視覺和聽覺具有感知的時效性、共同性和統一性,使學生更快、更準確、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識。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理論內容所描繪的意境,體現理論內容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由于強化了對實物實景的視聽感受,學生對理論內容的理解必然會深刻得多。
如講解計算機音頻制作時,筆者選取名曲《二泉映月》做成多媒體課件開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入境,優美的曲調,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學生,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帶著探究心理,造成一種“欲知原委,請讀理論內容”的心理效應。這樣,多媒體課件引發的興趣,就及時地被誘導到研讀理論上來,而由此產生的敬佩阿炳的感情更會一次次引發學習知識的沖動。
總之,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計算機理論課堂教學有機、有效的整合,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中學生感知活動的效率,激發、內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激活教材內容,激活計算機理論課堂,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李亞林.多媒體教學模式淺析[J].計算機理論教育,2006(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