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考歷史解析

      高考歷史解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考歷史解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考歷史解析

      高考歷史解析范文第1篇

      【關鍵詞】了解 掌握 效益優化

      材料解析題是一種考查學生理解能力、歸納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考查題型。此種題型旨在考查考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從未學過的歷史材料中發現、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學價值的信息,并由此形成相應的認識、評價等學科能力。它具有材料來源廣、信息容量大、能力層次高、考查功能強等特點。許多學生在考試中無從下手失分嚴重。那么,怎樣才能解答好這一題型呢?筆者分別從類型和解題技巧兩方面進行闡述。

      一、 基本類型:

      1、 按材料類別分:

      (1) 文字材料型試題

      它主要是從歷史典籍碑刻類(如經典著作、歷史文獻、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報紙雜志、銘文碑刻等)、文學作品類(如詩歌、小說、劇本、楹聯、歌謠、傳說)以及最新的考古發現報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為載體而設計出來的題目,考查學生分析、運用史料的能力。

      (2) 圖片圖表型材料解析題

      歷史圖片圖表型試題是以圖片、圖表和歷史地圖等作為載體而命制的一種重要題型。該類型試題具有新穎直觀、內涵豐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與抽象思維巧妙結合等特點。從命題形式來看,在高考中這類題目主要是利用圖片和數據統計表兩種載體進行命制。圖片主要包括歷史照片、漫畫、郵票、宣傳畫、美術作品、宣傳標語、歷史文物、歷史遺跡、歷史地圖等;數據統計表計要包括表格、坐標軸圖、柱狀圖、曲線圖、圓形比例圖等,它們能夠反映各個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的數據比例統計等。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圖表歷史信息,挖掘圖片、圖表反映的歷史時期(階段)蘊涵的歷史觀點、歷史本質及其歷史結論等能力。

      (3) 開放探究型材料解析

      開放探究型試題是伴隨著新課程改革而流行起來的一種材料型問答題,是高考逐漸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題型之一。這主要是以開展“研究性學習”為問題情景,以圖片、歷史地圖、文字等材料為歷史信息的載體,通過創設探究問題的情景提出問題,通過材料給定探究的范圍,讓學生確定探究的主題、解答相關問題,然后由學生說明該課題研究的意義,最后由學生提供研究該課題的方法等。試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評判方法采用分層次、采意式。

      2、 按設置的問題分:

      (1) 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指出……

      (2) 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并結合所學的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3) 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4) 對比兩則(或兩則以上)材料說明、指出導同點(或各自特點)……

      (5) 簡述……的啟示

      3、 據答案來源分

      (1) 來源于材料的答案:指從指定材料中概括、歸納或摘錄的答案;

      (2) 來源于自己組織的答案:指出自課本的原話、某種觀點、認識或看法等;

      (3) 來源于自己組織的答案:多指根據相關歷史知識歸納答案;

      4、 據答案內容分:

      (1) 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來源于課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和部分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2) 開放性答案:指來源于自己組織的答案。如:啟示題和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題。

      二、 解題技巧

      第一種類型的材料都有其特定的解題技巧,可是不管是什么樣的解題技巧,歸納起來始終不過下面這兩個方面:

      1、 解題過程應把握好5個環節:讀、找、接、答

      (1) 閱讀理解材料——讀

      首先是確定解析對象和時空條件,一般可以根據材料的出處、按語、注釋或內容確認。其次是準確識別材料中對歷史的敘述、描述的和對歷史的看法、評價之間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對歷史的敘述、描述是表達客觀歷史事實本身;對歷史的看法、評價是表述作者對自己的一種態度。二者在后人對歷史的認識中起著完全不同的作用。

      (2) 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找

      “獲取有效信息”是針對材料的設問而言,考生根據問題有的放矢地認識材料。有效信息是一個相對概念,如果提供的材料和設問有關,就是有效信息;反之,就是無效信息。在試題中,材料的有效信息具有下列特點:一是對于已學知識來說,具有結構的完整性,它能納入已學知識的網絡之中,形成新情境、新構架;二是對于設問來說,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三是對論證核心思想來說,具有特定的實用性。有效信息埋藏在許多無效信息之中,從上述三個特點的交叉位置上就能獲取,也就是說,要從可能反映歷史事物本質屬性和特征的角度去尋找信息。

      (3) 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接:

      “材料處理”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材料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為主,結合所學知識為輔,嫁接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嫁接主要指根據問題把材料中涉及的歷史知識和課本的相關歷史知識有機聯系起來,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歷史知識還原或定位到課本中去。

      (4) 思維轉換——轉:思維轉換也是解題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文綜解題過程中所涉及的思維轉換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政史地不同學科之間的思維轉換;二是同一學科中縱向和橫向知識的思維轉換。在解答歷史材料解題中的比較說明題時,縱向和橫向知識的思維轉換顯得非常重要。

      (5) 組織答案——答:組織答案是解題的歸宿或落腳點,組織答案要做到以下的幾點要求。

      2、 組織答案的基本要求

      (1) 答案要做到“兩化”;要點化、系統化

      ① 要點化:文綜歷史非選擇題高考閱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點給分,因此,在組織答案時,首先要量分確定答案要點,文綜歷史科一般1個要點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較強的分辨能力。

      ② 系統化:組織答案時,在注意要點化的同時,還要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次來考慮問題,盡量做到答案的系統化。

      (2) 語言要做到“兩化”,簡單化、專業化

      ① 簡單化:組織答案時,要盡量做到高度概括、語言精煉,以便于閱卷老師快速閱讀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題時因為怕遺漏要點,總是答得太多。然面,高考閱卷的速度很快,閱卷老師大多反對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況,言多便失,答得太多會沖淡答案要點,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 專業化:組織答案時,語言除了要做到簡單化外,還要盡可能地用歷史學科語言作答。這樣做可以起到言簡意賅、一語中的作用。

      (3) 書寫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號化、條理化。

      ① 段落化:文綜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往往有幾大問,因此,要求考生在組織答案時要把每一大問的答案獨成一段。這樣就不至于出現漏答現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潔。還能方便閱卷老師對號入座,快速閱卷。

      ② 序號化:文綜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每一問都有1—4個答案要點,所以,要求考生組織答案時把每一大問的答案要點用序號標明,以便閱卷老師迅速閱卷和判分。

      高考歷史解析范文第2篇

      一、讀題頭,明確命題意圖

      如上所述,主題型材料解析題的明顯特征是題頭有引文,因此,必須首先認真閱讀其引文,明確其敘述的觀點或現象,以此為中心和主題閱讀材料和解答設問。請看下題(2012·江蘇高考第21題)

      21.(13分)著名學者余英時指出:科舉不是一個單純的考試制度,它將社會結構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形成一個多面互動的整體,一直發揮著無形的統合功能。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不之及,夫固無如之何。既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之限制。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

      材料二:漸漸地,這些考試(指科舉)開始集中于文學體裁和儒家正統觀念,最后的結果是形成一種制度,為中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尊敬和羨慕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國仍相對地孤立在東亞,它就會繼續提供穩定性和連續性。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機會均等冶……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

      ——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請回答:

      (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并通過與上述選官制度的比較,說明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7分)

      (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科舉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和整體的統合功能。(3分)

      (3)據材料三,說明科舉制對于現代人才選拔的歷史借鑒價值。(3分)

      很明顯,該題為主題型材料解析題。題頭部分著名學者的觀點正是本題所圍繞的主題,即恰當的人才選拔制度對社會發揮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該題是對當今人才選拔機制改革的熱點問題的回應和歷史反思。《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改革人才發展機制,完善人才管理體制,創新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營造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人才制度環境。近年來各地不斷推進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制度化建設,紛紛出臺各種實施辦法、方案,而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不斷思考如何保證選拔人才的公平公正。顯然,命題者試圖引導學生將歷史知識與現實相結合,關注國家和社會正在進行的人才選拔機制改革的熱點問題,并從所學歷史知識中獲得借鑒。解答該題前,明確這一命題意圖,可防止解題時走題偏題答非所問。

      二、讀設問,明確答題方向

      設問是閱讀材料和組織答案的指南,如果沒有認真審讀設問,閱讀材料就將漫無目標浪費時間,答案也無從組織。在讀設問時應注意“三審”:

      1.審提示語。“據材料回答”或“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是所有材料解析題都采用的提示語,它提示考生答案有幾個出處。如本題的第一問“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第二問“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組織這兩問答案時,除充分運用材料外,還需運用書本對應的內容,而第三問“據材料三”,在解答時則必須運用材料組織答案,脫離材料泛泛而談必然造成失分。

      2.審限定語。注意設問中的限制性要求,如“不得摘抄原材料”、“比較材料”、“從積極角度”、“進步意義”、“政治角度”等。本題中的第一問要求根據材料和書本知識指出科舉制的“進步性”,第二問則要求說明科舉制的“政治、思想以及整體的統合功能”。若針對觀點提問,則要注意問的是題目的觀點、答題者自己的觀點還是歷史上已成定論的觀點;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歷史、現實、主觀、客觀、政治、經濟等限定性詞句。

      3.審分值。分值大,答案多,分值小,答案少,兩者對應,通常可以根據分值的提示給材料劃分層次,歸納出相應的幾個得分點,所以閱讀設問時,不能忽視每一問的分值。如本題第一問,要求指出漢晉兩個朝代的選官制度,再回答科舉制的進步性,分值7分,兩個朝代兩個選官制度應有兩分,后者得分點應該是五個。

      總之,審清設問要求對于正確答題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聯系所學專題知識,圈定本題答題的方向和范圍,如本題則對應了必修一第一模塊中的“古代中國的選官制度的演變”多個知識點。

      三、讀材料,明確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的“有效”都是針對具體問題而言的,沒有具體的問題就談不上信息的“有效”,所以在解讀材料前必須先讀設問,而接下來在讀材料的過程中,必須帶著這些問題有目的地去讀。讀的過程應把握以下幾點:

      1.抓關鍵詞。材料文字無論多少,無效信息干擾無論多強,對解答問題“有效”的信息往往都包含在關鍵詞中。因此,讀材料時要處處想著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相互對照,或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行文的信息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然后通過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如本題材料一中的“能破朋黨之私”“之限制”,材料二中的“觀念”“制度”“行政管理”。材料三中的“流動的可能”“機會均等”“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等。

      2.劃分層次。很多問題的答案結構就是材料的層次,因此要注意對材料劃分層次,可根據分值大小,以句號、分號、省略號為劃分依據,省略號兩側的內容更應重視。如本題第一問科舉制的進步性,閱讀設問時根據分值已大致判斷為五個得分點,書本所述有“將選官權力由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官員的來源;提高了從政人員的文化素質”三方面;而材料中應有兩個得分點,可以材料中的第二個句號為界將它分為科舉前后兩個層次,從而準確歸納出另外兩點。第二問則須將材料和書本知識從“政治”、“思想”和“整體”的角度分為三個方面去思考,除書本所說的加強中央集權外,以省略號為界材料顯然從思想和整體兩方面作了敘述:“集中于文學體裁和儒家正統觀念”(即:保證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提供穩定性和連續性”(維護文明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第三問三分,材料的第一句號對科舉制作了充分的肯定,接著材料則以省略號為界從三方面陳述了理由:“持續流動的可能”(人才流動機制);“機會均等……的機制”(客觀公平理念);“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人才激勵機制)。

      3.回歸書本。教材的內容往往都是一些史學家們研究出來的結論和觀點,“論從史出”,結論和觀點都是來源于史書、文物、考古發掘等,再新的材料必定與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這樣便將材料與教材掛靠在一起,掛靠準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如本題第一問和第二問就要準確根據必修一第一模塊中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演變,回憶出科舉制的相關作用。

      四、寫答案,規范表述三“要”

      1.要按問作答。根據材料設問的具體指向,注意答案的針對性和具體性。如本題第一問含兩小問,要求“指出漢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并通過與上述選官制度的比較,說明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回答時,按次先回答“漢晉選官制度”,再回答“科舉制的進步性”。規范表述格式,做到一問一答,答案條理化、要點化、序號化,層次清楚,一目了然。

      高考歷史解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高考 歷史常識題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10-024-01

      一、高考文綜卷中歷史文化常識題舉例

      從2007 年開始,高考文綜卷中開始出現對歷史文化常識的考查試題。

      例如(2007年全國卷12題)帝王謚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而定。下列各項中屬于謚號的是( ) .

      A. 秦始皇 B. 漢武帝 C. 唐太宗 D. 清康熙帝

      (2008年全國卷12題)中國古代地名中的“陰”“陽”往往體現了該地與相鄰山、水的關系。以下都表“陰” 的方位是( ).

      A. 山之南、水之北 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 D. 山之北、水之南

      (2009年全國卷12題)關于中國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說:“氏于國,則齊魯秦吳。氏于謚,則文武成宣。氏于事,則巫己匠陶。”由此類推,王、侯、公孫等姓氏應源于( ).

      A. 旗號 B. 邑號 C. 爵號 D. 官名

      (2010年全國卷12題)中國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釋朝代更替,稱作“五德”。每個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應的次序。曹魏被定為“土德”,通過“禪讓”代魏的兩晉應為( ).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2011年全國卷12題)唐初編定的《隋書?經籍志》,確立了中國古代史四部分類著錄圖書的原則,漢代的樂府民歌應著錄于( ).

      A. 經部 B. 史部 C. 子部 D. 集部

      (2012年全國卷12題)秦漢而后,官府下層文職人員俗稱“刀筆吏”,這一稱謂起因于秦漢時期此類人員的( ) .

      A. 工作器具 B. 工作內容 C. 工作職責 D. 工作性質

      這些有關歷史文化常識的試題,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不顯眼,往往分散于某些細微的文字敘述中,有時還滲透在其它學科知識中,這樣,給學生的學習和應試帶來一定的難度。但是,它是源于歷史教科書的,還是有據可查的。

      二、應對歷史文化常識題策略

      (一)細讀教科書,挖掘相關歷史文化常識知識

      教科書是一切教學活動最基本的“本本”,是各類試題最直接的內容依據。歷史學習最基本的方法就就是細讀教科書,研讀史料,從中獲取信息,并論證和運用。所以,要堅持“論從史出”, 引導學生善于從“教材或課本”中學習歷史,善于閱讀和分析教材中的史料和其它途徑收集的材料。現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是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而編寫的,有時注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簡化了過程,有時則是只言片語而微言大義,有時卻又寫得含而不露、似曾相識。因此,要細心研讀教材,把握其中的相關歷史文化常識知識,比如年齡稱謂(垂髫、總角、豆蔻、束發、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此外,還有十二生肖、古代紀時、天文地理、科舉職官、禮儀習俗、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傳典籍等。

      (二)廣泛涉獵,拓寬知識面

      歷史文化常識是一個浩瀚的知識體系,包羅萬象,涵蓋文學、哲學思想、歷史考古、中外節日、風俗禮儀、美術工藝、音樂舞蹈、飲食、服飾、稱謂、天文歷法、名勝古跡等各個方面,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需要平時的不斷積累。筆者認為:首先要加強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多讀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外書籍,包括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文學和法學等與歷史相關的人文科學,如中國的四大名著、中國民俗文化大觀、世界之最大全等,注重中華文化的學習與積累。其次,利用當前發達的網絡媒體,開闊視野。當前我們比較喜歡的電視劇、百家講壇、探索發現等欄目都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常識,

      尤其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電視劇精品,如對四大名著的改編,這有助于增長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此外,還可利用博物館、展覽館、公園、文化遺址、名勝古跡和各種教育基地等場所來拓寬吸取歷史文化素養的渠道。

      (三)結合教學實際,適當編制類似題目,加強訓練

      為了增強學生對高考歷史文化常識題的適應性,提高答題的準確性,我們應認真研究近幾年高考試題的特點,結合教學實際,有針對性的適當編制類似題目,并加強訓練和進行評析。

      比如:

      1.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對下面從小到大年齡稱謂順序進行排列: .

      ①束發②而立③垂髫④總角⑤期頤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

      2. 在中國古代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獨尊。其中屬于對皇帝尊稱的是 .

      ①天子②孤③圣上④殿下⑤陛下⑥圣駕

      3. 在人與人交往中,禮貌稱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稱、謙稱、雅稱、婉稱”等書面語,下面屬于對他人母親雅稱的: .

      A. 椿萱 B. 萱堂 C. 泰山、泰水 D. 巾幗

      4. 在中國古代,名、字與號是有區別的: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號又叫別號、表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下列屬于稱“號”的是: .

      A. 李太白 B. 杜子美 C. 蘇軾 D. 青蓮居士

      高考歷史解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三基;過程教育;數學能力

      筆者從事高三多年的數學教學工作,總不由得有這樣的感嘆:“高三一年又白忙了”“訓練方法效果不是很好”“針對性不強”“大量做題講授不如留給學生更多時間去自由練習復習”……反思歷年的高考試題及自己所重用的復習策略與方法,筆者認為“把握數學的本質,落實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作為高三復習備考的核心目標,選題、講題、考試應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對高三數學復習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與思考。

      一、應在打好“三基”的條件下突出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是數學教學之基。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是知識化為能力的橋梁,也是數學問題的本質。學數學做大量的習題也是為了把握概念、公式、定理、性質,理解解決某些問題方法的本質。如果說只做題不能把握正確數學問題的本質、方法、思想,只能是浪費復習時間,增加學習負擔,學生的數學能力也不能得到相應的提升與發展。數學教學中要抓住“三基”,引導學生領悟。比如立體幾何中的化歸思想,解析幾何中的數形結合思想,代數中的方程函數思想,以及等價變換、分類、映射等方法,讓學生動腦動手親身去探究、經歷,無疑會增強學生分析和解題的能力。

      二、將數學的“結果教育”變為“過程教育”,教與學都是一個過程

      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即數學概念、命題、方法的提出過程,知識形成及發展過程,知識結構體系的梳理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著名數學家哈莫斯有一句名言:“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做數學。”這里的做數學絕非傳統意義下演算,而是指綜合地應用自己擁有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用多種不同的策略方法解同一問題,將問題收縮為特例或引申到更一般等,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學數學、認識數學、學會數學,最終達到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數學是一門思維科學,是當代自然科學中的理性思維的核心成分,高三復習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形成創新意識,提高解決高考試題的能力。

      例 (2012江蘇卷第13題)已知函數f(x)=x2+ax+b(a,b∈R)的值域為[0,+∞],若關于x的不等式f(x)

      分析:此題難度在于參量太多,有a,b,c,m,如何入手讀題畫圖,由數到形,發揮圖形的直觀作用呢?如圖(圖略),函數值域為[0,+∞],可化為函數f(x)的圖像與x軸相切,進一步分析可知=b2-4ac=0,由f(x)

      三、“三年課程兩年教,一年時間備考”是欠妥的

      正常教學時數的壓縮,其實削弱的正是“過程”,影響的正是學生能力的形成。一年的復習訓練,建立在吃“夾生飯”的基礎上,勢必積重難返。備考時間太長,師生疲勞、乏味、厭煩,無疑會影響備考復習的質量。高考檢查的不僅是復習的質量,更應是高中階段甚至中學階段教與學的效果。很難想象,這些數學素養能通過一年的題海戰術獲得?因此,教師在安排高一、高二數學教學課程時,要打好根基,狠抓“三基”,應使學生盡早在較高較好的起點上去進行后繼學習活動。“輕低年級重畢業班”是達不到良好效果的,高考“畢業班”也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形式。

      四、要精心選擇和控制訓練的題和量

      吃一個梨細細品味;吃兩三個梨,感覺到味兒會淡些;吃更多的梨,結果將會食之無味!題要精選,以質勝量,追求解法尋求過程,從“這樣做”上升到“怎樣想到這樣做”和“為什么可以這樣做”。高三備考復習的解題的教與學不能停留在演示和模仿,更不能對解題的模式牢記和套用。因此,教師應主動從思想方法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讓學生自己去積極感悟、體會、理解、應用。

      習題是復習的載體,好題能以一當十,事半功倍,效果奇佳。選題不在多,而在于“精”。這個“精”字就是要體現數學問題的本質,體現數學的思想方法運用,體現出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培養他們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高考歷史解析范文第5篇

      一、《考試大綱》實驗部分要求

      高考對物理能力的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驗能力,近年來高考對學生實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驗評價與設計是今后物理實驗的熱點,它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儀器和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進行綜合運用,此種類型題目大多創造性、綜合性較強。

      《考試大綱》中要求的19個主要分組實驗自2009年開始有所變化。2009開始年考綱要求的實驗個數則為16個。

      二、高考試題分析

      現將2008年-2015年高考全國卷實驗試題統計如表1。高考實驗試題主要注重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考查,基本儀器的操作、使用、讀數幾乎是必考內容。

      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近幾年高考實驗題比重基本保持恒定,只是在每一小題的側重上有所調整,這說明實驗在物理高考中始終占據著一定的地位。

      1、題型分析。高考實驗題型一般分為填空、作圖、計算等。填空題考查的范圍較廣,出題靈活一般涉及到實驗原理、儀器選擇、實驗步驟、儀器讀數、正誤判斷以及數據分析等。在高考實驗中填空題是最主要的考查類型,并且在高考試卷中只有實驗題會出現填空型試題,它不僅僅考察記憶,有時涉及到計算推導,只要求將最后結果填寫,這就使得了學生出錯的概率增加。

      作圖題是物理考試中常見的一種類型題目,通過直觀的圖像說明物理概念和規律,作圖在高考實驗中占有較大比例,主要考察電路原理、實物圖連接、光路作圖及圖想法數據處理等等。

      計算類型的題目考察由計算確定實驗方案,推導待測物理量的表達式。

      2、實驗能力考查分析。基本儀器的使用是學生進行實驗的基礎,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實驗能力。《考試大綱》中要求學生正確掌握操作的基本儀器包括: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天平、秒表、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彈簧秤、電流表、電壓表、多用電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和溫度計。高考中對基本儀器考查一般是以填空題形式出現,大多數情況下要求學生正確讀數。

      (1)關于長度測量工具,刻度尺是初中要求重點掌握,近幾年高考中基本沒有出現。高中要求重點掌握的測量工具是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考查這兩者的讀數在高考中出現的概率相當高,例如 2012年出現螺旋測微器讀數,還有2013年考查了游標卡尺讀數。

      (2)測量質量的儀器天平,在初中階段學生階段對它的運用及讀數已經都相當熟練了,因此沒有必要在高考中重點考查。

      (3)測量時間的儀器是秒表和打點計時器,關于秒表同樣在初中已重點考查過,高考不再出現。打點計時器則是高中重點考查的儀器,其考查的主要方式側重于紙帶的處理,并且都是將打點計時器放在力學實驗背景下進行命題。但是縱觀近幾年來的高考實驗題,發現并未出現打點計時器,基于它在高考實驗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實驗復習中同學應特別注意打點計時器的使用以及紙帶的數據處理。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人成色4444在线观看| 亚洲va无码va在线va天堂|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牙蜜区|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男人的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一级特黄无码片|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青青青 |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 亚洲欧洲日韩极速播放|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 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亚洲真人日本在线| 亚洲综合网站色欲色欲|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 亚洲日产韩国一二三四区|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尤物|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国产乱辈通伦影片在线播放亚洲 | 亚洲阿v天堂在线|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亚洲电影国产一区|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 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