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藝術傳承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傣族;德宏瑞麗迦樓羅舞;傳承與發展
一、引言
宗教舞蹈是宗教藝術中一種重要的方式,是與求雨、抗旱、驅鬼、除疫、迎神、送神等各種人類精神生命需求的緊密配合的舞蹈,宗教舞蹈采用的是舞蹈的結構形式,運用的是舞蹈的形體語匯,包含的卻是宗教的內核,渲染的是神費的威懾力量。它以舞蹈的語言,詮釋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宗教舞蹈既具有宗教文化藝術的象征意義,又包含著各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意識。以受佛教影響的德宏瑞麗迦樓羅為例,迦樓羅在各地各有特點。而迦樓羅舞在德宏瑞麗表象形態,表演形式又有自己的特點,舞蹈動作和其他傣龍地方迦樓羅舞比起來,大同小異。以及現在在瑞麗對迦樓羅的傳承和保護又有自己傳承保護意識。文化氛圍表演場合和古代又有不一樣,在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它又有另外一種形象代表傣龍文化表象傣龍或德宏瑞麗迦樓舞風格和各種文化交流,展演。傳承迦樓羅對于傣龍是一種對自己文化自信,迦樓羅的表演欣賞,對于外族又是多元文化交流共享。迦樓羅舞的傳承與保護有利于豐富文藝形式。
二、簡述迦樓羅舞的發展歷程及特點
(一) 什么是迦樓羅
迦樓羅,漢譯為金翅烏,又稱大鵬金翅鳥。源自古印度神話傳說,是佛教天龍八部之一的護法形象,“八部天龍”又稱天龍八部、八部眾,是佛經中常見的“護法神”。八部者,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魔呼羅迦。是神鳥修婆那族的首領,眾鳥之王。據佛經講,迦樓羅本是一種兇惡的鳥,體積大,兩翅膀伸展有三百三十六萬里,居于須彌山北方。迦樓羅是祗修婆那族的首領,眾鳥之王,還有妙翼、神速者等等美名。
(二) 傣族與迦樓羅舞
迦樓羅舞,瑞麗傣話叫嘎羅弄或嘎倫,羅馬音Ka Nok。現按中文翻譯通稱大鵬鳥舞。瑞麗傣族迦樓羅舞同緬甸撣邦地區蠢話一樣是受佛教影響的舞蹈,隨著佛教傳入以后而產生的舞蹈。迦樓羅表演特點也差不多是一脈的。其中傣龍主要居住在緬甸東北部撣邦,中國的德宏、普洱、臨滄地區,以及泰國的夜豐頌府。清邁府。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和普洱,臨池地區。
三、德宏瑞麗傣族對迦樓羅舞保護與傳承
舞蹈天生具有使人們得到心情的愉悅,帶有宗教禮儀性質更使人精神愉悅上的享受。迦樓羅舞作為受宗教影響的舞蹈,具有迎神的文化內涵,是巧取豪奪祭祀舞蹈,通過上面資料云南其他地方表演迦樓羅除了在宗教儀式上表演還有延伸到地方上層婚禮也有表演,瑞麗地區還專門以跳迦樓羅舞為職業的藝人。而歷史性舞蹈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宗教性舞蹈,一種是非宗教性舞蹈。隨著歷史的發展,宗教化舞蹈逐漸向世俗化轉變,迦樓羅在瑞麗現狀也是如此,迦樓羅舞作為族群文藝特征,現在撣邦瑞麗地區一年的節慶或非節慶活動都會有表演。瑞麗地工傣族近年來開始注意理視傳統文藝保護與傳承,開始有大量年輕人的空閑時間通過對異國同胞撣邦人保留下來的傳統迦樓羅舞進行學習,除了達到精神上的享受也是對自己傳統文化守護的義務感慢慢在瑞麗傣族人心中形成。
四、迦樓羅與多元文化
在現代社會,不忘傳統對于保護文化多樣性顯得很重要,中國境內的傣族對自己傳統文藝的傳承,一來對自己文化持以正確對待也豐富自己文化多樣性,二來對云南文藝也是呈現了文化多樣性。就以傣龍與傣龍迦樓羅舞,迦樓羅舞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對它保護與傳承于撣邦人德宏人是一種文藝多樣性的呈現有益。于云南境內有迦樓羅舞的傣族地區也是有益,云南境內迦樓羅舞交流對于傣族也當今尊重、理解、和諧,是多元文化的宗旨。
五、當代舞蹈院校大學生對學習和傳承學習民族傳統舞蹈意義
對于現代舞蹈院校學生的我們,學習和傳承自己或其他民族的傳統舞蹈對于我們靜下心來了解舞蹈文化內涵無疑是有益的。學習傳統舞蹈也是一種享受先人留下的文化路癡,有歷史厚重感。學習本民族舞蹈,其他民族舞蹈,現代舞,當代舞也 好,學什么像什么,了解舞蹈文化內涵是作為一位舞者該有的。目前通過國與國之間交流的頻繁,各個區域傣泰民族交流也開始頻繁。交流延伸出來的很多值得研究,學習和傳承傳統舞蹈對于我們是一種文化享受也是通過肢體傳達傳統舞蹈之美。
【關鍵詞】 傳統文化;設計藝術教育;營銷傳播;市場;傳承;發展
一、 中國現代設計藝術教育中傳統文化傳播現狀
(一) 中國設計藝術市場、教育現狀:回顧設計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在中國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年歷史,我們的設計藝術,是隨著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發展而興起的,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而產生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在商品化經濟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緊隨商品化經濟爆炸式的發展,追逐潮流、趕超世界,卻無法冷靜下來,審視自己的文化,研究自己的教育。誠然,新的設計形式的不斷涌現,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設計作品和造就了一批藝術家和設計師,但總體來看缺乏原創性和個性語言,形式與語言一直是在跟著外國走,具體的陳述與表現上也失去了該有的民族人文精神,丟掉了民族的風格和傳統的神韻,是令人深思的。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空間被改變之后,設計師的責任是重新營造一個適合現代人的人文語境和存在空間,而不是打破重來或盲目模仿、移植。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物質雖然豐富了,但地方文化潰散、傳統文化失根、民間技藝失傳已成為現實。面對如此的文化缺失,作為傳承文化與創新未來,教育是一種重要的力量,應從全民教育入手,從設計藝術教育做起,關注中國傳統文化,融本土民族文化資源于設計藝術教育中,探索和建立中國特色的現、當代設計藝術理論和教育,是設計藝術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二) 傳統文化在當今教育中的傳播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根植于中華大地,世世代代影響著中華民族的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當今的傳統文化教育對我國現實的教育體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的幾點中:
1.自強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進學生開拓進取、積極上進。
2.厚德載物的思想,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尚人格與品質。
3.和諧思維,有利于幫助學生處理人際關系、妥善的與人交往。
4.“以義導利”觀點,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5.愛國主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與民族精神。
二、 傳統文化教育在設計藝術教育中傳播的重要性
(一) 傳統文化觀念在現代設計教育中傳播的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即能體現文化的獨特性又能彰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符合東方傳播語境下的內在要求,因而在設計所涉及的領域中廣泛運用,掌握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優秀的經驗,我們才能夠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二) 傳統文化的元素、形式在現代設計教育傳播中的重要性:優秀的設計師需要的不僅僅是設計的技巧,更重要的還包括設計師的修養和對設計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以及對市場的把握,若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與元素的設計則更要求設計師及其設計團隊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扎實的修養積累,能夠在運用的過程當中抓住精髓,而不是膚淺的搬用模式化得樣式與元素。
三、 現代設計藝術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一) 國際化背景下現代設計觀念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的傳播思考對于現代設計發展起步較晚的國家來說,只有從認識上站在比較高的起點上,才有可能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西方現代設計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確實具有可供借鑒的實際意義,高起點上學習借鑒西方的先進設計后,再進行設計上的創新。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設計者應有意識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應將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視角來俯視民族文化,這樣才能設計出全球所認同的精品來,在國際市場中建立有效的傳播需要有世界語言的民族文化。
(二) 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 增強文化的歸屬感: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無數的璀璨文化寶藏,對于本民族的文化我們應該珍視、繼承、發揚,設計師作為不同時代新觀念、新思想、新事物的創造者,就更應該對于本民族的文化充滿認同與歸屬,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是文明之根,我們應該把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當做一種責任,一種自豪。這種觀念和思想應該滲透到我們藝術設計教學的整體活動中。
2. 設計呈現形式與元素的提煉要具有時代性:人類的審美是存在于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的,不同時代背景下人的審美與需求呈現的趨向是不同的,設計師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應該只停留在形式與元素的生搬硬套,應該傳承文化中的精神內核,以具有時代特征的形式語言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時代的審美特征。
(三) 在設計藝術專業基礎教學環境中如何有效建立傳統設計藝術的傳播。
1. 改進設計史論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傳統的史論教學更多的是偏重系統的理論講述,理論考試結束課,這種學習方法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知識傳授系統完整,但忽視了學生的因素,難以實現設計藝術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互動的方法,要求學生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根據課程所講的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思考傳統設計藝術觀念、元素形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全新表達方式,總結學習不同人物、時期、風格、流派、的設計表達方式,設計思維觀念,更深刻的理解傳統文化在當今的傳播語境中的傳承。體味中國傳統審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鋼琴教學;中國鋼琴作品
中圖分類號:J64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3)09-0159-01
一、中國鋼琴作品現狀
鋼琴是西方藝術的代表,匯集了許多的西方藝術精髓。在西方鋼琴歷史上,出現了莫扎特、貝多芬等一系列的藝術大師,必須承認,西方的經典鋼琴作品的確是現代鋼琴教學中的最好教材,因此,現在很多教師在鋼琴教學中都極其重視西方鋼琴作品。
鋼琴流入中國已經有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在漫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鋼琴這一來自西方的樂器逐漸匯入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長河中,并迅速與中國傳統藝術共同發展起來。到現在,中國的鋼琴史上已經有了大批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總共分為五類:一是由傳統的民樂改編的作品,包括《雙飛蝴蝶》、《平湖秋月》等;二是由中國的古代名曲改編的,如《陽關三疊》、《梅花三弄》等;三是中國革命音樂、近代民樂和新時期民樂,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牧童短笛》;四是由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改編的作品,如《烏蘇里船歌》;五是中國現代自己創作的一類鋼琴作品,《梁祝》、《黃河組曲》都是杰出的代表。
由此可見,中國的鋼琴作品是中西方藝術的一種融合,在鋼琴教學中使用中國鋼琴作品,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的。
二、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意義
(一)中國鋼琴作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核心,鋼琴的教育同樣如此。而音樂,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作為一種傳播感情的藝術形式,對愛國情懷的教育、傳播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的鋼琴教學,由于更看重西方經典鋼琴作品中蘊含的藝術價值,因而更加重視用西方作品進行鋼琴教學,而中國鋼琴作品則受到忽視。鋼琴原本來自西方,西方鋼琴藝術造詣優于中國鋼琴藝術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教學中國過度依賴外國鋼琴作品,則會讓學生單純地把西方鋼琴作品作為衡量自己鋼琴水平的標桿,認為只要把西方經典作品演繹好就是學好鋼琴的標志。甚至對西方的鋼琴作品產生了盲目的崇拜。但是,任何的一種藝術作品歸根結底都是情感的表達,西方的鋼琴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它們完美地展現出了一種情感,而學習者在學習西方作品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可能無法領會這些作品的內在情感,而變成了單純的模仿。這樣,學生的鋼琴水平只能在技術方面提升,而無法達到質的提升。
中國的鋼琴作品是鋼琴同中國傳統藝術結合的產物,作品中反映的情感帶有濃厚東方色彩的情感。在這些作品中,有的描述中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梁祝》就是最好的例子;有的歌頌我們偉大的革命前輩和民族精神,如《軍民大生產》、《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有的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例如《巴蜀之畫》;還有的描述中國鄉村的質樸靜美氣息,如《牧童短笛》。這類作品都跟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習者在演奏時容易產生共鳴。要演奏好這樣的作品,就要懷著飽滿的愛國熱情,因而,這對于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這也讓學生更容易領會如何用情感彈奏鋼琴,讓學生從模仿者變成了真正的演奏者。
(二)中國鋼琴作品有助于學生傳承和發展中國的傳統藝術
(1)首先是傳承。在目前中國的鋼琴教學普遍重視西方作品的環境下,中國的鋼琴學習者對于西方鋼琴作品和演奏技法的掌握越來越熟練。但是,由于每天都在接觸西方音樂文化,反而對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知道的越來越少。然而中國音樂自源以來,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化積淀,這些積淀,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有人繼承下去。相比其他藝術,鋼琴藝術在我國還是比較年輕的藝術,學習中國鋼琴作品,一方面是傳承中國鋼琴作品中蘊含的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另一方面是傳承已經在我國發展了將近一個世紀的中國鋼琴藝術。傳承用鋼琴演繹中國文化、中國情感的方法。
(2)隨后是發展。在當前,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各國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不同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我國的音樂文化想要繼續傳承下去,就必須要融入現代元素,把一些先進的音樂理念引入到中國音樂的創作中,賦予音樂藝術新的藝術內涵,同時,在中國鋼琴作品的學習中,學習中國傳統的演奏技法。
三、結語
西方鋼琴作品有自己的特點,需要繼續學習下去,但是,中國鋼琴作品的學習對于中國學生整體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對于中國音樂的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鋼琴教育者應該重視起中國作品,把更多的中國鋼琴作品帶到課堂中去。
參考文獻:
[1]吳瓊.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意義及作用[J].石家莊:大舞臺,2013(07):184-185.
[2]楊瑾,程晗.淺析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J].北京:科技資訊,2012(05):180-182.
[3]裴航.談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J].玉林:金田,2013(03):146.
關鍵詞:魚皮畫 非物質文化遺產 藝術傳承
1. 前言
在我東北有一個悠久歷史的赫哲族少數民族部落,是目前唯一的一個漁獵民族。魚皮畫這一獨特的文化在多年來漁獵過程中逐步形成,使赫哲族的勤勞智慧得到充分展現,并世代延傳而沒有消亡。
2. 魚皮畫藝術形態
在赫哲族中魚皮畫是其特有的藝術品,各種花紋圖案最初主要采用剪刻形式制成,通過染色等藝術加工后向衣服、器物上粘貼或緝縫,是赫哲族的一種傳統特色文化。盡管大部分花紋圖案的藝術價值極高,使赫哲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藝術的追求得到充分體現,但在藝術品中這些物品并非獨立存在,只作為實用衣物的附屬裝飾。
隨著時代的變遷,魚皮衣物中的魚皮紋飾從歷史舞臺退出,使其賴以存在的載體逐漸失去。但赫哲民間藝人,不斷將魚皮畫發展為工藝美術品,在制作方法、創作題材等方面不斷突破。
3. 赫哲族魚皮畫的傳承
3.1 傳承現狀
不斷改變的自然環境及赫哲族人不斷變化的生產生活方式,現代生活方式被年輕人逐步接納,對魚皮畫的傳統制作工藝日益陌生,隨著赫哲族民間高齡藝人的離世,其民族藝術瀕臨滅絕,很多熱愛民族藝術的人們投入非物遺文化傳承中。藝術院校具有獨特優勢,可充分利用學校教育,將赫哲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重點是研究開發實施具有民族特色的課程,使高校課堂增添了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一些藝術院校還申辦了民族工藝品制作專業,開設魚皮技藝課程,使魚皮制作專業人才得到培養,有力保障了魚皮技藝的傳承,為促進魚皮技藝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2 魚皮畫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3.2.1 魚皮畫具有較強的地域性,難以得到大眾深度了解
赫哲族作為唯一一個位于我國北方的漁獵民族,人口也較少,主要在我省同江、饒河等地分布,聚居地主要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佳木斯敖琪鎮赫哲村。因赫哲族居住相對集中,與外界不具有較多聯系,影響人們對魚皮畫的了解深度。對于魚皮畫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但真正見過的人不多,對魚皮畫等工藝品也沒有購買過。
3.2.2 漁類資源不足,增大了制作魚皮畫的成本
近年來隨著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影響了漁業文化而產生很多問題。魚類資源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日益減少,已難以承載捕撈及生活需要日益增長的客觀要求。而且,制作魚皮畫需要多道工序及大量時間,這也是魚皮畫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一個主要原因。很多大眾即使欣賞魚皮畫,也難以接受這項高昂價格的傳統工藝品。
3.2.3 赫哲人口和魚皮畫制作技能人才日益減少
不斷改變的生態環境及赫哲族生產生活方式,對漁皮畫的傳承都產生重要影響。現代生活方式被年輕人逐步接納,對魚皮畫的傳統制作工藝日益陌生,隨著赫哲族民間高齡藝人的離世,其民族藝術瀕臨滅絕。
4. 赫哲族魚皮畫在藝術院校中傳承的優勢
隨著我國開展非物遺保護工程,赫哲人不斷增強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使民族傳統文化弘揚、魚皮制作技藝傳承成為共識。魚皮畫制作技藝由赫哲人傳承至今已成為人類記憶的“活化石”,對于魚皮畫的保護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4.1 在宣傳方面加大力度,使保護意識不斷增強
在宣傳方面不斷加大力度,在藝術院校相關學者、專家及傳承人的支持與幫助下,提高保護赫哲魚皮畫重要性的認識程度。專家學者應基于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尊重、對多樣性文化捍衛的角度,傳承悠久的文化遺產,使各種文明的姿態呈現多樣化特點。
4.2 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使魚皮畫制作技藝從根本上杜絕流失
新的生產關系的建立應有機結合魚皮文化與經濟發展,經濟能夠支撐文化的發展,應致力于赫哲族傳統魚皮畫等民間藝術品的開發種類,將文化與經濟發展有力結合,進而實現對魚皮畫的保護傳承。
4.3 對傳承人和傳承教育工作者加大支持保護
我國學術界的共識就是利用保護民間藝人而實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級政府部門對魚皮畫技藝傳承人及教育傳承者創造有利條件,諸如補貼傳承過程中的各種費用等措施。
4.4 充分利用藝術院校的魚皮技藝專業教育資源,使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得以傳承
為使魚皮文化資源得到充分挖掘,藝術院校設立民族文化傳承專業,聘請赫哲族魚皮技藝傳承人進行授課,深入研究魚皮熟制、染色、制作魚皮紋飾、魚皮線、魚皮圖案及手工緝縫等傳統制作赫哲族魚皮畫技藝。將魚皮技藝列入其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從傳承到研究,使魚皮畫制作技能人才得到分層次培養,一批非物遺文化技藝傳承人得到重點培養。
4.5 伴隨產業發展傳承魚皮畫制作技藝
魚皮畫等民族藝術品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隨著不斷發展的經濟及文化產業,利潤空間十分巨大。魚皮畫相關產品的藝術欣賞價值較高,對于魚皮畫國內具有較高的認同度,這對于魚皮畫傳承提供了一個有效解決方法,將魚皮文化向產業發展,使傳統文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用市場需求使魚皮畫傳承得到有力地促進。
5. 結語
綜上所述,赫哲族穿用魚皮時間十分久遠,是目前唯一一個將魚皮制作技藝傳承的民族。因此應將魚皮畫的保護傳承意識不斷提高,充分利用藝術院校的優勢,使赫哲族非物遺面臨的困境得到妥善解決,對于促進赫哲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建,張中一.山海經圖校與破譯[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 張敏杰.漁家天錦:赫哲族魚皮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3] 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4] 王紀.赫哲族“霍乎底”(剪紙)及其傳承現狀[J],中國美術館,2013.11
關鍵詞:文化安全;陜北民間藝術;教育傳承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8-0200-02
一、文化安全與陜北民間藝術
“文化安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隨著其進程的加快而逐漸凸顯出來的,事關國家安全的非傳統安全,近年來,已經越來越引起各國政府和學者的重視。其含義主要是指人們認為自己所屬“國家-民族”的“基本價值”和“文化特性”不會在全球化大勢下逐漸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1]。
全球化背景下國家文化安全首先就是要維護和保證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價值和文化特性不受威脅、不存在危機和危險,即保障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等可以得以延續和繼續發展[2]。陜北民間藝術是一個文化地理概念,是陜北民間文化的重要表現形態和載體,是現代人認識和了解陜北文化的重要文化資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近年來,它的發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加上自身的因素,陜北民間藝術文化面臨危機甚至有消亡的危險,面臨安全問題。在文化安全視域下審視陜北民間藝術,把陜北民間藝術文化提升到一定高度來研究,為陜北民間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對保護和傳承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化安全視域下陜北民間藝術教育傳承的必要性
1.陜北民間藝術文化面臨危機
首先,陜北民間藝術逐漸失去了生存發展的天然環境。隨著陜北能源資源開發,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人們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卻忽視了精神文明。在全球化和現代化大背景下,在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下,經濟的發展帶來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審美觀念的變化,淳樸的民風受城市化進程影響也開始“煥然一新”,勞作方式也逐漸機械化,傳統的民俗備受“現代生活”方式沖擊。現在陜北農村的農耕已經很少再見到毛驢犁地和毛驢貨車了,取而代之的是機械農用車和農業用具,剪紙和刺繡上活生生的“毛驢”失去了生活原型;以往過年時農家窗上貼的精美手工剪紙了也被機械生產的金粉印刷品所替代;高亢嘹亮的陜北民歌、信天游在流行音樂面前失去了生存條件,春節時娛樂的大秧歌和社火活動等在被電視、電影和網絡面前也失去往日的光輝。傳統民間藝術逐漸失去了存在的天然基礎,陜北民間藝術文化因此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環境、生存空間和自身的完整性,陜北特色文化的根基被動搖了[3]。
其次,陜北民間藝術面臨傳承危機。陜北民間藝術同其他民間藝術在傳承上具有共性,即都是通過口傳心授來實現。其中,師徒傳承、血緣傳承、婚配傳承等是其主要的傳承方式。但在經濟強勢而文化式微的宏觀背景下,其傳承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據陜西省公布的一些民間藝術傳承人的調查資料顯示:現在的傳承人年齡普遍偏高,一些珍貴的陜北民間藝術門類因民間藝術老藝人的去世而成為了絕響。在改革開放與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絕技絕藝傳人越來越少,而年輕人忙著掙錢,追逐時髦,對民間藝術不感興趣,不能靜下心來學習和傳承,陜北民間藝術的傳承后繼乏人,面臨危機。
總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陜北能源資源的開發,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過耳濡目染就可以自然傳承下去的大量民間藝術,失去了其自然傳承的天然基礎,如果不給予特別關注、不刻意進行教育,就要失傳[4]。
2.陜北民間藝術的教育價值
陜北民間藝術底蘊深厚,形態豐富,許多都極具教育價值。嘹亮高亢的信天游、委婉動聽的陜北民歌,既是生動藝術形式的展現,同時又是文學知識的運用,如其中歌詞的比興寫作手法,這些都是學校難得的藝術教育題材和文學知識資源;激情奔放的陜北民歌和鏗鏘有力的陜北腰鼓,展現著陜北人粗獷豪放、淳樸樂觀、自強不息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風貌,蘊含著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這類的民間藝術可以作為學校體育教學資源,讓學生既可以從中感受精神力量又可以增強自身身體素質和文化自信;而古樸粗獷的陜北剪紙、淳厚動聽的陜北道情、說書等藝術門類歷史悠久,既是人們了解陜北歷史文化的載體,同時還是一門精湛的傳統技藝,值得進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總之,陜北民間藝術不僅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濃郁的生活氣息、熾熱的思想感情、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還保存著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科學文化知識等,是開展教育的重要知識來源,它能夠熏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培養人的能力,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
3.陜北民間藝術教育傳承的意義
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的教育傳承,主要指兩方面:一方面是指利用陜北民間藝術所具有的教育價值去進行個體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另一方面是指要使陜北民間藝術教育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使教育成為民間藝術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是要將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的一系列具體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陜北民間藝術的教育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不僅能掀起社會性的對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充分認識到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的寶貴和重要,能在社會上形成保護、傳承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的良好氛圍,使人們懂得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同時,有利于在對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的動態解讀中,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蘊。如陜北剪紙、陜北民歌、陜北舞蹈等等,不僅包含了陜北人特有的審美觀念、審美表現意識,而且包含了以往陜北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陜北民間藝術所特有的文化特性,它為我們深入研究陜北文化乃至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源,這種資源是我們很多現代文化藝術的“根”,教育傳承不僅能留住根,而且能使根深葉茂。
其次,其中的學校教育,一方面能夠喚醒青年一代對陜北民間藝術的熱情,傳承和保護意識,培育了傳承主體,進一步維護了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專門人才,為民間藝術文傳承創新奠定人才基礎。與此同時,廣大青少年在習得陜北民間藝術的同時,會從中發現真、善、美,從而培養他們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愛國愛家的情懷以及人文素質的形成。并且也逐步培養起了民間藝術文化的欣賞群體和傳播者,使陜北民間藝術能夠薪火相傳,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弘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三、陜北民間藝術教育傳承的實現途徑
1.將陜北民間藝術滲透到日常教育中,培育后備人才
將陜北民間藝術遺產納入鄉土教材,并把這些教材納入義務教育體系之中,形成常規化教學,普及、宣傳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知識,中小學生對陜北民間藝術文化遺產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從小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關注。無論是以藝術形式還是以文學形式進行教育,都既可以提升學生素質,又可以培養一批傳承陜北民間藝術的后備人才。如:將陜北民歌納入到音樂課的教材中,將陜北剪紙納入到美術課中,將對陜北安塞腰鼓的文學描寫納入到語文課本中等等,既培養了學生們的動腦動手能力,又提高了藝術文化修養。
2.開展陜北民間藝術少兒培訓,培育傳統文化情節
根據陜北民間藝術的特點,將易學易懂的藝術種類作為少兒教育的項目。如針對少年兒童,可以開展課外免費培訓班,請一些民間藝人教孩子們簡單的剪紙藝術、舞蹈藝術等,并將此列入學生綜合素質考核項目,增強家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讓學生對民間藝術有初步的了解和認知,加強他們對本土文化基因的認知和啟蒙,培育傳統文化意識。另外,還可以利用課余或者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們參觀民間藝人的制作技藝,加強學生對于民間藝術的感性認識;而對于復雜的藝術門類,在農村則可以讓學生到民間藝人的家中,在傳承人的口傳心授下學習,政府給予民間藝人一定的補助;而在城市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上網收集和整理資料,了解更多的陜北民間藝術文化內容和形式。總之,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方式,開展免費培訓,從小培育傳統文化情節,為民間藝術的長遠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奠定基礎。
3.開展陜北民間藝術專業人才教育
把陜北民間藝術引入高等院校教育尤其是陜西省高校,開設有民間藝術為內容的課程,設置相關專業并招收學生,開展民間藝術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在文化產業、民族文化等相關專業設置陜北民間藝術課程,開展民間藝術研究和文化產業研究,培育民間藝術文化傳承、保護、發展、管理、研究等各類型、各層次的人才。高等院校也應努力成為民間藝術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創造的主體,成為文化遺產的學習地,成為文化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橋梁和重要基地。
4.挖掘傳授力量,重點培養繼承人
許多陜北民間藝術,如陜北說書、陜北剪紙、陜北嗩吶等隨著老一代人相繼離世,中年傳承人的轉型,正面臨消亡危機。傳承主體的代代相承是民間藝術發展弘揚的前提。青少年是陜北民間藝術習得和傳承的生力軍,如果青少年得到了很好的民間藝術傳統文化的培養、熏陶和訓練,就會成為陜北地域文化的傳承者,民間藝術的未來就具備了主體力量。政府應下大力氣挖掘優秀的民間藝人,除了已知的身懷絕技的老藝人外,還應下大力氣挖掘尚待發現的技藝精湛的中年藝人,避免他們因經濟原因而中途放棄傳承,增加傳授的主體力量,并授予他們以一定的榮譽稱號,讓他們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增強他們傳承、傳授的動力,聘請他們在學校里講課,讓其招收學生,使傳統技藝得到繼承。
參考文獻:
[1]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呂青.文安視域下的德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