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范文第1篇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血脈,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其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文化系統。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結合時代要求,不斷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本;仁愛;誠信

      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或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從根本上說,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為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1]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才會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先秦時期,“文化”一詞一直是分開使用的,“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西漢以后,“文”與“化”才結合在一起構成“文化”,古人認為:“文化”就是“以文教化”[2],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賦予其新的意義,逐漸產生了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文化”一詞,現在人們對文化的理解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文化指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此外,關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區分,大多數人普遍接受把“傳統文化”定位為之前的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不是已逝的過去,而是凝結著過去,聯結著未來。何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縱觀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道家、法家為內核,以及其他諸多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學說或流派,都曾給我們留下許多寶貴的優秀精神傳統,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下”的民本思想、墨子的“無言而不信,不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兼愛主張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獻身精神等,這些思想和理念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我們只有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1]面對內涵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要善于運用唯物辯證的態度分析對待傳統文化,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已有的文化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的,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客觀審視中華傳統文化,發掘并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進一步闡發傳統文化在與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獨特魅力,不斷強化世界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使其努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文化。

      二、傳統民本思想是社會主義國家價值目標的理論源泉

      黨的十提出的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當今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也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新認識,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本,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更好結合,以進一步提高和傳播中華文化,讓世界人民充分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民本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就曾提出過民本思想。戰國時期的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指的就是人民才是國家的根本和基礎,民可擁護君主,也能君主,集中體現了儒家民本主義精神。孟子更是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這一思想反映出孟子將人民置于國家和君主之上,國家是為民眾建立的,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就是要求我們黨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一切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當代的凝練和升華,由此可見,“以民為本”的核心思想并沒有被撼動。同時,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雖然強調了“以民為本”、“立君為民”、人民是國家政治的基礎等重要思想,但是缺乏“人民的統治”的理念,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既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充分吸收了西方的民權思想,將“為人民的統治”與“人民的統治”統一起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

      三、傳統仁愛思想奠定了社會主義社會價值取向的民族根基

      “仁愛”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蹲髠?bull;隱公六年》中強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表達了儒家的仁愛思想,強調以仁愛互助、禮儀來協和天下各國?!睹献?bull;離婁章句下》中講:“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反映了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仁愛的實行是人人皆可為的?!墩撜Z•學而》中講:“禮之用,和為貴”。指的是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系都能夠恰到好處,使彼此都能融洽,主張禮儀制度等以“和”為標準。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的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及小孩,這才是真正博愛的體現。以上這些論述都是引導人們要互相關心和愛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和諧”、“公正”、“友善”等理念相吻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指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核,代表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由此可以看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豐厚土壤,也是我們站穩腳跟的根基,如果丟掉了這個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四、傳統誠信理念構成了社會主義公民價值準則的理論基礎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當代中國,我們應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者的內在聯系,規范公民的道德行為,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中,誠信作為公民的價值準則被列入其中,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價值導向,時代又賦予其鮮活的歷史使命。《論語•為政》中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人要是失去了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么,強調了誠信是為人之本?!睹献?bull;離婁上》中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就是說誠實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規律,追求誠信,則是做人的根本原則?!豆茏?bull;樞言》中講:“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意指誠信,是團結和維系天下人的紐帶,只有誠信,才能贏得人心。歷經數千年的社會發展,這些優秀的文化基因以新的形式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提供了基本遵循。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愈加頻繁,我們應當更加尊重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世界文化中贏得主動。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前人已有的思想文化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要求,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超越。

      作者:王曉勇 徐洋洋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4]馬新,楊朝明等.中國傳統文化讀本[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

      [5]肖季文,歐凱.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文史雜志,2012(3).

      [6]楊雨晗.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聯系[J].教育教學論壇,2013.

      [7]郭齊勇.中華優秀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和基礎[N].光明日報,2014-04-02.

      [8]杜雛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M].北京:三聯書店,1997.

      [9][魏]王弼.周易•乾卦[M].北京:中華書局,2009.

      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范文第2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 思政價值 應用原則

      中華民族歷史的精彩濃縮以及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中國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具有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它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攏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痹诙Ф嗄甑臍v史中,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民族精神,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深入國人思維深處。

      1.以“仁”為本,和諧共處 “仁”可謂是孔子精神的核心思想之一。“仁者,愛己?!闭f的是,愛自己的是“仁”;“克己復禮為仁”,這又說的是要做到“仁”就必須客服內心虛妄的意識,尋回“禮”所要求的境界和要求??资ト嗽谶@里還特別強調,“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天下人如果都能做到他所說的“克己復禮”,那么天下人也就都做到“仁”了。

      2.自強不息,努力進取

      自強不息,努力進取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吨芤住酚性疲骸疤煨薪?,君子當以自強不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中華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源于此?!吨芤住芬粫诰衽c思想內涵上可謂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所謂天陽地陰,也就意味著國人在做事時要像“天”一樣,努力進取,奮斗不息;而在對待事情時要像“地”一樣,包容慈愛,滋養萬物。謙謙君子,就該有著豪邁的情懷和博大的胸懷。

      3.熱愛祖國,團結一心

      從古至今,愛國都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理念之一。多少仁人志士,在國難當頭之日選擇了“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又有多少草莽之輩,身居民間卻心憂國事;還有多少他鄉離人,國難之時不遠萬里回到祖國。不管如何,真正的炎黃子孫,在國難之時都身懷憂患意識,他們往往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他們愿意將個人的成敗得失放在一邊,為中華的崛起而貢獻力量。

      (二)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1.豐富的教育資源

      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皣遗d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前人的事跡,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意識;“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等傳統美德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愚公移山”、“精衛填?!钡冉浀涞氖吕欣诩畲髮W生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多樣的教育方法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展現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恰到好處的運用對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有著重要作用??鬃映珜А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主張言傳身教和道德示范的教育方法;同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等提倡“慎獨”、“內省”的教育修養方式,中國傳統教育還十分重視運用“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張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二.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的困境分析

      (一)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困境

      伴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現代社會的發展,當今社會面臨著“整全性”價值的終結以及由此產生的價值分化現象。價值的分化使得人們難以確立一個普遍有效的、統一的價值規范,使得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確立時期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地出現“精神迷失”。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應該滲透到學生接觸的各種文化現象中。面對當今各種外來文化的入侵,學生很容易被這些新鮮亮奇的事物所吸引。正是這種情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難以讓學生們立馬產生認同感。

      (二)高校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漂浮”困境

      所謂“漂浮”困境是指雖然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各種方式、媒介對傳統文化宣傳,但仍然沒有深入人心,甚至引起人們的逆反心理而漂浮于表層。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課程內容單調乏味,任課教師的質量參差不齊,而其中對于傳統文化有深刻理解的更是少有,教學中要么停留于照本宣科,要么花哨的形式大于內容,使得大學生僅僅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當做“可有可無”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對于就業、感情、人際關系等的實用主義的追求。這種教學模式帶來的惡性循環使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難以開展和創新。

      (三)“90后”大學生的獨特性帶來的困境

      當今大學已經成了“90后”的天下,大多身為獨生子女的他們處于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尤其關注自身發展,容易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將傳統文化視為“古董”而束之高閣。他們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整體協作觀念差,缺乏社會責任感,將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國同構”的集體意識拋卻無遺。他們的合作意識不夠明晰,對父母、他人、社會的要求高而多,但卻缺乏獨當一面的責任心和勇氣,在實際操作中卻畏手畏腳。這些當代“90后”大學生所特有的獨特性為大學思政工作的展開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傳承傳統文化,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傳統文化的應用原則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批判性的繼承

      在新的時代,文化模式也必須符合時代潮流。新的文化模式賦予了文化的個性創造。因此文化選擇必須要適應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中國傳統文化要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新的作用,就不得不與時俱進,與新時代的文化因素產生碰撞。那些保守陳舊的三綱五常要被摒棄,而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要慢慢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來。創新不僅要吸收傳統文化的積極養分,還必須使傳統文化的精華現代化,真正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傳統文化的發展就也必須著眼于世界先進的文化,緊跟時代的發展趨勢。

      2.針對性的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是大學生明白他們是實現教育的主體,并在這樣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其受教育的積極性。這樣大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就能主動的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主動的進行自我反省和改造,使得其精神得到升華。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可以從中吸取有力的一面,得以進步和成長。傳統文化浩如煙海,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能作為素材被我們納入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存在問題,有所針對的吸收和傳播,這種“對癥下藥”式的教學,可以讓大學生明白他們在受教育時扮演的是接受教育,實現教育的目標。

      (二)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將傳統文化和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發展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進行文化傳承,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作用。將傳統的文化觀念融合到新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傳統文化找到了一條與時俱進的改革之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只有堅持這一精髓,繼承并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內涵,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才能突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民族性、時代性和開放性。

      2.將傳統文化融入“第二課堂”教學

      現在高校中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是依靠“兩課”―室內課堂和室外課堂。原始的灌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今天的課堂。事實上,思想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光靠幾節課程是遠遠不夠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推崇“內省”,更是提倡“知行合一”。加強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如可以定期選派或聘請一些精通傳統文化的專家或學者進行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專題性講座,或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遺跡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切身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發。

      參考文獻

      [1]田廣林等.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2]黃建烽.試論文化傳承與創新視域下的高校生命文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第9期).

      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范文第3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動畫;動畫設計

      動畫起源于人類用繪畫表現運動的意愿,發展到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多元化的藝術門類。中國傳統動畫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被世界譽為“中國動畫學派”。但如今,國產動畫行業的發展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不僅在于高科技制作水平的欠缺,更是由于浮躁氛圍影響下的一些現代動畫從業者丟棄了藝術創作真正的精髓——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創意。國產動畫要重現輝煌,不僅要在故事劇本、造型設計方面從傳統藝術中汲取養分,更需要深入挖掘傳統藝術、思想文化內涵,以及在創作態度上做到平心靜氣與精益求精??v觀我國近幾年的對外文化交流,無不將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事物作為首選,如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文藝表演及祥云火炬設計等。這充分說明,具有民族特色、傳承意義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正在逐漸成為我國最具辨識度的品牌LOGO而走向世界。無論藝術是采用傳統繪畫還是現代動畫的表現形式,其中所反映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才是體現其獨特氣質的基礎。尤其是動畫這一集繪畫、視聽語言等多種門類于一身的藝術形式,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被藝術家探索著,逐漸衍生出了具有各國風情的不同流派。如,1956年,動畫導演、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廠長盛特偉先生提出了“探索民族風格”的口號,指明了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方向。從此,中國的動畫作品開創了輝煌時代。不僅是中國,對傳統文化加以利用在國外優秀動畫作品中也屢見不鮮。如,《瘋狂約會美麗都》中用簡單的線條詮釋了法國服飾文化的精髓,《埃及王子》中所提煉的埃及古老壁畫的形象,等等。這些優秀作品中所展示的地域特色,非但不會降低藝術感染力,反而賦予了動畫作品更為高雅、更有辨識度的視聽效果。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這為我國的動畫創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但要注意,創作具有濃郁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動畫作品,最重要的是準確、深入地挖掘傳統文化的根本特質。大體可分為以下三個方向。

      一、故事情節方面

      動畫類似于電影,是一門極具感染力的視聽語言藝術,因此,講好故事才是一部動畫作品應當首要考慮的。創作者在創作一部以展現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故事劇本時,應注意故事情節和所要講述的文化之間的承載關系——一個好故事是載體,蘊含的文化內涵是升華體現,輕重分明,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金字塔結構。如果故事體系尚且單薄,就將晦澀的文化元素強加于故事之上,不但喧賓奪主,更易使作品喪失應有的感染力。

      二、造型及場景設計方面

      動畫的設計風格是最直接地將文化元素以符號化的方式呈現給觀眾的部分,成功的設計能將傳統文化的精華進行高度提煉。如,動畫片《九色鹿》便是取材于敦煌壁畫中的《鹿王本生圖》,片中神鹿的形象具有濃郁的中國西域壁畫風格。又如,《南郭先生》采用了畫像石、畫像磚的藝術風格,使古樸、渾厚的氣息撲面而來,與故事中所要表現的古老的時代感十分吻合。還有《三個和尚》,雖然人物形象有些偏簡筆畫風格,但是在場景設計上參考了中國畫空靈、博大的寫意構圖,并且通過片中的和尚挑水、奔跑、滅火等行為進一步展示空間感。值得一提的是,挖掘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并創作出具有鮮明辨識度的形象,并不會因種族和地域產生限制,反而會使文化內涵獲得更多被發揚光大的可能性。如,美國夢工廠的《功夫熊貓》就是一部跨越了國界的經典作品,片中很多場景原型和動物形象取材于中國,令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中心思想體現方面

      基于以上兩點,動畫作品中最終體現出的思想內涵才是其核心部分。這就要求創作者從根源上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內在本質和傳承意義,絕不僅僅是在作品中摻入青花瓷、京劇臉譜和水墨場景等元素,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不過是披著傳統文化的軀殼而已,并沒有深入挖掘所要表達的深刻思想。創作者可以學習《不射之射》這部中日合拍的動畫木偶片的創作手法,其利用木偶定格動畫的美術特點和敘事方式,通過展現片中主人公紀昌不斷追求學習射箭的過程,最終闡述“至為為無為,至善為無善,至射為無射”這種高深的物我兩相忘的“道”之境界。結語動畫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完全可以成功營造中國文化品牌。而創作者要想深入理解并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還需要做到戒驕戒躁、平心靜氣地將其中的精髓吃透,避免流于表面。古老的中華民族更多不為人所知的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待創作者逐步挖掘并將其弘揚于世界。這不僅僅是動畫藝術創作應有的態度,更是值得所有文化工作者銘記于心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張先云,孫亮.自然動畫:中外動畫比較研究的一個視角.世界美術,2011(2).

      [2]龔倩.“中國學派”動畫電影視覺風格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經典誦讀

      中華傳統經典中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F在,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了讀經熱潮,很多中小學校都在積極開展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活動。但在高中教學階段,迫于升學壓力,學校、教師和學生對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教學都不夠重視。因此,進行相關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通過對高中語文教學實際情況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認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教學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凝聚精氣神,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下文將對此進行詳細介紹。

      一、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后,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語文素養水平的提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水平意味著語文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語文教材,而應拓寬教學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教學,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水平。

      1.有助于文化知識積累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華傳統經典中涵蓋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服飾、文學、舞蹈、文物等均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有助于學生文化知識的積累。下文將介紹兩種在中華傳統經典中比較常見的文化知識。第一種就是中國的山水文化。在中國很多詩歌中都可以見到富有中國特色的山水文化。在中國山水文化中,山川美景所蘊含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景物本身,更多的是詩人自身情感的寄托。例如,李白的很多詩歌作品中都以山水言情。在《將進酒》中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在《游泰山》中“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精神四飛揚、如初天地間”,這些詩歌中出現的山水景物都寄托了詩人自己的情感;第二種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通過傳統的節日文化可以看到古人社會生活的情景,可以更好地了解當時的人情風俗。學生通過誦讀這些中華傳統經典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積累文化知識。

      2.有助于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書面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是口語表達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開展中華傳統經典誦讀,可以讓學生變得“會說話”“會寫作”,即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其實,無論是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是書面表達能力,都要經歷一個輸入、輸出的過程。所謂的輸入過程就是要先將語言素材輸入到學生的大腦之中,而輸出過程就是學生應用這些語言素材的過程。中華傳統經典中包含很多內容,具有豐富的語言素材,學生經常誦讀中華傳統經典,會不斷填充大腦中的語言素材庫,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即語感。雖然,有些傳統的經典離我們生活的時代比較久遠,但依然可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凝聚精氣神

      精氣神是古代哲學提出來的,在這里我們可以將其簡單地理解為人的精神面貌、價值取向。中華傳統經典中不僅包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包含著正確的價值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儒家經典《大學》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修身”,也就是說人要先提高自身的修養水平,才能維護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國家,才能讓天下太平,這樣的思想觀點放到今天也是正確的。高中生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閱讀這樣的傳統經典,不僅可以讓學生意識到“修身”的重要性,同時還有助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此外,在中華傳統經典中還蘊藏著很多其他的思想觀點。例如,屈原的《離騷》中說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體現的是古代士大夫盡忠為國的思想,這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思想是一致的。讓學生閱讀這樣的經典名篇,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三、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一個國家必須有自己的文化,否則國家的發展將毫無意義?,F在,隨著國際間交流的不斷深入,一些西方文化開始進入中國,并影響了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教學可以加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同時也有助于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傳統文化誦讀是具有重要價值的。但目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教學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高中學校必須重視這一活動,豐富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教學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加寬廣的誦讀平臺。

      參考文獻:

      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范文第5篇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對青少年而言,是讓他們認識到在生命長河中人類是生命共同體,要讓他們感悟人生的道德責任和價值追求,能夠孝親敬老,知恩圖報,發掘人性的寶藏,集聚仁愛的力量,讓學生學會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責任化為奮發努力、立志成才的動力,將對自己父母的“小孝”擴充為對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業,親揚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無限的發展。

      一、孝道文化的內涵分析

      孝的基本內涵十分豐富,最直接的表現是敬老養老、事親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強調個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責任。其二,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其三,強調“泛愛眾”的倫理公德。愛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質。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顆永遠閃耀著人倫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們應該以科學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學理直氣壯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現狀和機遇

      現在孝道教育存在諸多誤區,一是以說教為主,很多家長和老師采取教條式的說教,要孩子這樣做、那樣做,結果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抵觸情緒。 二是在 “應試教育”以升學為第一要務的影響下,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三是傳統文化教育流于形式,雖然許多中小學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但倡導者眾,身體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加強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整體設計。孝道是立德樹人、培養健全人格的活水源頭,是實現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前提和基礎。當前,我們應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出發,重新審視傳統孝道對學校德育的優勢作用,從孝道文化中吸取營養,融合現代文明,重構德育價值體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為中學生德育價值重構的內容

      德育價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發展人。我們應該借鑒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德育理念,將孝親敬老,感恩圖報;悌親睦友,和諧人際;立身行事,齊家治國等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作為德育價值重構的內容,并在德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出一些保護孩子天性,開發孩子慧性,培養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從“全體”的角度出發構建生命教育?!吧眢w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奔瓷逃臼且寣W生以“孝”為出發點而保全自己的身體,珍視生命,懂得自尊自愛,不讓自己的品格、節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碼要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深入孤兒院、敬老院等,讓他們體會生命的可貴和意義,從而培養對他人及社會的愛心。

      2. 從“事親”“尊親”的角度出發,構建感恩教育。要學生知道贍養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這是“孝”的精神實質。自古以來,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教育學生不僅報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這種觀念對待他人,對待社會。通過“一封家書” “我的人生賬單”等有意義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體會到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并引導他們從點滴做起,回報親恩。

      3. 從“承志”“立身”的角度出發,構建理想責任教育。凡為國家民族建功立業的人,給父母帶來了榮耀,這也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揚責任感教育,從小處著手,培養學生對父母負責,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4. 從“認知”“情感”的角度出發,構建孝道課程體系。通過開設孝道文化校本課程,引導學生閱讀《論語》《孝經》《弟子規》等經典著作,了解傳統孝道,汲取孝道精華。在認知和感悟中增強中學生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使他們心底蘊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煥發出來。不僅把傳授孝道知識同陶冶道德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而且在實踐中使學生最終形成了現代孝道觀。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亚洲色少妇熟女11p|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区亚洲一区成人|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老牛精品亚洲成av人片|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亚洲色大18成人网站WWW在线播放 亚洲色大成WWW亚洲女子 |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春色校园另类小说| 亚洲欧洲精品在线| 亚洲剧场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人成777在线播放|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 亚洲GV天堂GV无码男同|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电影你懂的亚洲| 亚洲国产高清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