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士職業倦怠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回顧近20年來國內外關于護理職業價值觀的文獻,從護理職業價值觀的定義和內容兩個方面闡述國內外學者對護理職業價值觀的認識,總結護理職業價值觀研究應用的主要評價方法,論述護理職業價值觀的影響因素和護理職業價值觀對職業倦怠水平、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的影響。提出未來應重視護理職業價值觀的基礎理論、評價方法、影響因素及其對護理工作穩定性及職業倦怠的影響。
護理職業價值觀是決定護理人員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護理職業價值觀,一方面有利于醫院提出對策,降低護理人員的離職傾向;另一方面有利于護理院校有針對性地開展護理職業價值觀的教育。通過在EBSCO, Pro伽est和OVID數據庫中以“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 "nursing work values" ."nursing vocational values" , "work values" , "professional values" ."occupational values’,和“vocational values”為主題詞檢索及在CNKI(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庫)中以“護士職業價值觀”、“護生職業價值觀”、“護理專業價值觀”、“護士工作價值觀”、“職業價值觀”和“工作價值觀”為主題詞檢索1988年以來中英文文獻,結果顯示英文文獻117篇,中文文獻162篇。通過閱讀279篇文獻,總結國內外學者關于職業價值觀的認識、研究內容和評價方法,為今后護理職業價值觀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護理職業價值觀的概述
1.1護理職業價值觀的定義
護理職業價值觀(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是護理人員及即將從事護理行業的人員所擁有的職業價值觀。國內外學者從職業的不同角度賦予了職業價值觀相應的解讀。Elizur從職業結果角度認為職業價值觀是個體對某種職業結果的價值判斷。 Ros從職業信念角度認為職業價值觀是一種信念,是人們堅信能在職業中獲得的所需的結果(如高的工作報酬)或是行為方式(如與同事一起工作)。 Super從職業目標和內在需要的角度認為職業價值觀是個人所追求的與職業相關的目標,是個人的內在需要及其從事活動時所追求的工作特質或屬性。Schwartz從職業工作目標和報酬的角度認為職業價值觀是人們通過職業而達到的目標或取得的報酬,是個體價值觀在職業生活中的表現。Weis等認為護理職業價值觀是護理人員和專業群體所接受的行為準則,是評價其職業行為的一種方法。國內學者寧維衛從個人和個性的角度認為職業價值觀是人們衡量各種職業優點、意義和重要性的內心尺度,是個性傾向性的反應。凌文銼從職業選擇的角度認為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信念和態度,或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傾向。綜上所述,職業價值觀既是個體或群體對某種職業的一種信念、態度、特質屬性、價值取向或判斷,又是衡量或評價其職業行為的一種尺度或方法。
1.2護理職業價值觀的內容
Miyuki Takase認為護理職業價值觀包括審美、公正、人類尊嚴、自主性、正直、信仰和利他主義。1998年美國高等護理協會提出護理高等教育應培養學生具有的職業價值觀,包括利他主義、自主性、人類尊嚴、正直和社會公正。其中利他主義是指對他人文化、信念和觀點的理解,做病人的代言人,為病人和同事敢于承擔風險,對其他專業人員進行指導。自主性是指與病人以伙伴關系作護理計劃、尊重病人及家屬決定護理的權利、為病人提供信息,維護其知情權。人類尊嚴是指提供符合病人文化需要的護理、保護病人的隱私、保守病人與同事的秘密、制訂適合病人個人文化需求的護理計劃。正直是指向病人和公眾提供真實的信息、將計劃準確存檔、完善自我、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社會公正是指提供平等無歧視的護理,促進及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照顧,支持與護理和衛生事業發展一致的立法和政策。2001年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推出的((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將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作為醫學教育標準的7個宏觀領域之一,認為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義、責任感、同情心、移情作用、負責、誠實、正直和嚴謹的科學態度。2008年中國頒布的《護士條例》中也規定了護理人員應當尊重、關心、愛護患者,保護患者的隱私。由上可以看出,雖然國內外學者對護理職業價值觀的內容描述上不盡相同,但對護理職業價值觀的特征性內容的闡述是一致的,體現在尊重人的價值和獨特性、維護他人利益及遵守道德、法律和人道主義原則。
2護理職業價值觀的評價方法
國內外主要采用量表評價護理職業價值觀。評價基本生活價值的量表、職業價值觀量表、護士價值觀的量表等都曾經被用于評價護理職業價值觀。其中,職業價值觀量表有職業愛好問卷(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 VPD、興趣調查問卷(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 SCII)、明尼蘇達的職業興趣量表(Minnesota Vocational Interests Inventory,MVII),Gordon的職業價值觀量表(Occupational Values Inventory, OVI), Super職業價值觀量表(Work Values Inventory, WVI)及生活角色價值觀量表(Life Roles Inventory-Values Scale. LRI-VS)等。其中,Super的W VI應用最為廣泛,從智力激發、利他主義、經濟報酬、變動性、獨立性、聲譽、美感、同事關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監督、工作環境、成就、管理、創造性等巧個方面評價職業價值觀。護士職業價值觀問卷主要有Heidgerken和Gerald等設計的專業護理行為問卷(Professional Nursing Behavior, PNB )及Weis等制定的護理職業價值觀問卷(Nurses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s, NPVS)。國內學者主要應用自行設計的職業價值觀量表,對護理職業價值觀進行評價,如封丹堵等采用凌文銼設計的職業價值觀量表,路靜波應用李冠儀編制的工作價值觀量表。
3護理職業價值觀的研究內容
3.1護理職業價值觀的影響因素
國外研究顯示護理職業價值觀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①組織特征因素。對護理人員而言,組織特征因素是指護理機構及其組織者特征。Schank等認為護理管理者的護理職業價值觀可影響整個護理機構的價值觀,護理機構內擁有和諧的、穩定的、一致的價值觀,能保證護理服務部門的穩定,并為護理機構的發展提供方向。對護理專業的學生而言,組織特征因素體現在護理院校及其教育者的特征,包括護理教育者因素、課程設置因素等。剛進入護理本科院校的學生和即將畢業的護理學生的護理職業價值觀有顯著的差異性,即將畢業的護理學生的得分明顯高于剛進入護理本科院校學生的得分。護理教育者和護理課程設置被認為是影響護理職業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護理教育者通過自身的行為,也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促進職業價值觀的社會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在護理教育中,把護理職業價值觀教育貫穿于具體課程中是必要的,可以保證護生將學習到的人類尊嚴、正直、自主性、利他主義、社會公正等護理職業價值觀應用于護理實踐,應將護理職業價值觀融入病例討論、講解實習范例和臨床實踐能力考核中,②社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社會主導價值、社會輿論等社會因素都會影響護理職業價值觀。其中文化因素對護理職業價值觀影響的研究較多。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學生,其職業價值觀有差異,Weis的研究表明,英美兩國護理本科生的護理職業價值觀很相似,他們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③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受教育程度、職業興趣、工作經驗、人格特點等。Pam Martin等人的研究顯示,畢業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價值觀與性別和種族呈顯著的相關性,但與教育背景無關性別對職業價值觀有影響,剛踏入工作崗位護士中,男護士更注重工作機會、行政職務和自主性,女護士更注重人際關系,高護男生更看重發展因素,而女生更看重保健因素。不同學歷護生在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和對自己未來職業的發展方向方面有顯著差異性。
3.2護理職業價值觀與護理工作的關系
【關鍵詞】 護理人員; 不同技術職稱; 分層級目標培訓; 心理資本
Influence of Hierarchical Target Training on Different Technical Titles of Nursing Staff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LI Mei-zhu.//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7):093-09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hierarchical target training on different technical titles of nursing staff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nurs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Method:Using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100 cases with different technical titles of nursing staff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test objects,odd number 50 cases as the research group,even number 50 cases as the control group.Based on the same training content,two groups were given a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of nursing staff for group evaluation.Then,the research group was given teach,audio-visual technology,discussion and case discussion,role-playing,interactive panel,network training and self-study method and hierarchical level with the way of training target for training,the control group was adopted to self-study,free pair mutual learning training mode of training.After nursing personnel training one year later,two groups were tes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processing.Result:Team adopt multi-means and layered with the way of training goal after training,different technical titles caregiver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ssessment of the research group,each dimension score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training were greatly improv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rsing staff; Different technical titles; Hierarchical level training target; Psychological capital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ying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Meizhou 51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7.025
所謂心理資本是導致個體采取積極組織行為的心理狀態,包含了具有協同效應的4種成分,自我效能、希望、韌性、樂觀4個成分[1]。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及積極心理學理念的進一步詮釋與發展,心理資本已成為近年國內外心理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2]。心理資本作為能夠緩解護士職業倦怠、降低離職意愿、提升工作積極性、增強自我職業競爭力的一種積極心理資源[3-4],已被引入護理領域。有研究表明,目前心理資本方面的研究已有諸多的文獻報道,護理領域對心理資本的研究范圍也較為廣泛,但在分層級目標培訓視域下對不同技術職稱護理人員心理資本的影響多分層次實證性研究的文獻報道還非常匱乏[5-6]。將心理資本用于護理領域,進行實證研究的文獻報道還比較匱乏。鑒于此,對護理人員的心理資本進行實證研究,無論是對于護理學科的發展,護理隊伍的穩定,醫院護理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是對于護理人員自身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心理資本對其工作投入產生正向、積極的影響,其中希望和自我效能對護士工作投入有較強的預測作用[7]。因此,旨在通過該項研究,探討進一步提高完善護理人員心理資本的途徑和手段,繼而為醫院護理人力資源的儲備,促使護理人員更好地認識自我,科學進行職業規劃,促進其職業目標的順利發展和達成,實現自我價值,促進職業成功提供理論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照整群分層抽樣的方法,隨機從本院不同臨床科室的護理人員中抽取100名作為本組研究對象。并將單號護理人員50名,作為研究組,將雙號護理人員50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研究組年齡24~48歲,技術職稱:護士15名,護師20名,主管護師10名,正副主任護師5名;對照組年齡,23~50歲,技術職稱:護士18名,護師16名,主管護師12名,正副主任護師4名。兩組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對參與該項研究均知情并同意,且配合良好。兩組護理人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入組測評 在實施該項研究前,兩組護理人員均于2013年1月采用護理人員心理資本問卷進行入組測評。該問卷由Lufthansa等[8-9]編制,李超平翻譯,由駱宏等[10]在李超平翻譯的中文版心理資本問卷基礎上結合護理工作特點修訂而成為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國內護士心理資本的研究。該問卷包括自我效能(6個條目)、希望(6個條目)、韌性(5個條目)及樂觀(3個條目)4個維度,共20個條目,均為正向計分。采用Likert 6級計分法,1~6分分別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點不同意”、“有點同意”、“同意”、“非常同意”,量表的得分范圍為20~120分,分數越高表示護士心理資本水平越高。研究實施1年后即2014年1月,再次采用上述問卷重復測試。
1.2.2 培訓方法與內容 研究組護理人員在護理部統一指揮和協調部署下,實施多手段并用的培訓方法,旨在方便每一位被試對象均能夠根據自己的上下班時間等情況,充分地利用或參加不同的培訓場景,進行分層級目標培訓。主要包括:講授培訓、視聽技術培訓、討論與案例研討培訓、角色扮演培訓、互動小組培訓、網絡培訓和自學等。對照組護理人員則采用以自學為主、自由結對相互學習的培訓方式進行培訓。兩組護理人員培訓的內容和目標相同。
1.2.2.1 初級技術職稱護理人員(含護士、護師)培訓 (1)培訓內容:該層次護理人員的培訓內容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外加規章制度、護師職業素養、護士禮儀、護理倫理與法律、評判性思維、病情觀察、護理職業損傷與防護、護理風險與護理成本管理、護理文書與護患溝通等。(2)培訓目標:①考核目標:通過培訓,提高護理人員對病情較輕患者的護理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文字表達與溝通能力。②量化目標:通過培訓每人撰寫并在省級雜志上,參與市級不同類型科研項目1項且署名在前3名;常用的護理技術操作合格率100%。
1.2.2.2 中級技術職稱護理人員 (1)培訓內容:專科知識、專科技能、重癥患者案例分析、科內臨床帶教與小講課、文獻檢索、資料收集、手語培訓與應用、災害護理理論知識和技能、心理學理論知識和技能、急救技能、心肺復蘇、心電監護、動態激光下靜脈輸液、多元化護理模式的應用如系統化整體護理模式、無縫隙護理模式、循證護理模式、預見性護理模式、聚焦問題模式、聚焦解決模式、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系統性護患溝通護理模式、延伸護理等。(2)培訓目標:①考核目標:通過培訓,促使中級技術職稱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更具有創新意識,使其該層次護理人員的思想系統中彌散浸潤思新求變的意向與沖動;促使其知識結構更有價值性、有社會性、有取向性,恰似人們生活中使用的勞動工具改錐一樣,呈現“一字,十字,米字”型。②量化目標:通過培訓每人撰寫并在國家級雜志上發表不同內容的學術論文2~3篇,主持完成市級不同類型科研項目1項,參與完成不同類型省級科研項目1項,且署名在前3名;常用的各項專科護理技術操作合格率100%。
1.2.2.3 高級技術職稱護理人員(含副主任護師、主任護師) (1)培訓內容:專科新技術、新業務、科研設計、統計分析、持續護理質量改進、護理行政管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方案的制定實施、英語角。(2)培訓目標:①考核目標:通過培訓,提高其完成高、新專科護理能力,解決疑難問題能力,護理教學與科研能力,精通本專業業務,掌握護理動態以及護理學科研究的前沿趨勢以及護理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提高其組織管理能力。②量化目標:通過培訓每人撰寫并在核心雜志上發表不同內容的學術論文3~4篇,主持完成省級不同類型科研項目1項,參與完成省級不同類型科研項目1項,且署名在前3名;常用的各項高難度專科護理技術操作合格率100%。
1.3 觀察指標 該研究實施1年后,于2014年1月采用上述問卷重復測評。觀察指標主要包括:兩組護理人員培訓前后不同技術職稱護理人員心理資本的分層比較;兩組護理人員實施不同內容培訓前后心理資本各維度的整體變化情況比較,并分析其影響機制。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分層次目標培訓前后,兩組不同職稱護理人員心理資本各維度得分結果比較,見表1。
3 討論
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護士作為推進優質護理服務進程的主體,如何使其在護理崗位上實現個人價值,發掘個人潛能,以積極正向的心態完成個人的職業發展是每位護理管理者不斷探索與追求的永恒主題[11]。同時,護理職業具有典型的情緒勞動特征,護士是職業倦怠、職業耗竭等高發群體已成共識。特別是在工作過程中,因受工作環境、工作時間、方式、對象等多因素影響,使護士遭受生物性、物理性、化學性、心理社會等因素所致的不同類型的職業損傷,進一步影響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使離職、換崗、護理人才流失等現象高發,繼而降低護理質量,并使我國護理隊伍的穩定性遭到破壞。研究表明,心理資本是個體一般積極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體表現為符合積極組織行為標準的心理狀態,它超出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上,并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投資和開發而使個體獲得競爭優勢。心理資本與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工作投入、職業認同呈正相關[12-15],而與工作倦怠、抑郁癥狀、離職傾向呈負相關[16-17]。鑒于此,及時通過培訓,為護理人員注入正能量,提升和維持心理資本這一動態資源,無論是從護理人員個體身心健康和職業素養出發,還是從整個的護理人力資源管理和護理質量的提高等角度來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人員實施培訓后,不同技術職稱護理人員心理資本各維度得分均較培訓前大幅度提高,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1 分層級目標培訓的實施促使不同技術職稱護理人員對自我職業規劃以及自我價值的體現擁有了更深一個層次的認識。根據層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訓內容,有利于護理人員從心理層面進行個體的自我探討,自我定位,即通過“你是誰”,促使護士個體不斷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掘自我潛能,從而獲得自我競爭優勢,擁有更好、更強的崗位勝任力。在培訓的過程中,通過目標要求,激發了護理人員自我職業生涯規劃管理的需要,從“我是誰”出發,認識自我,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并自覺地在自己的層級崗位上汲取知識能量,并通過考核目標和量化目標,使促進職業成功的動機水平得到具體的體現,或以論文、科研成果的形式得以展示。
3.2 分層級目標培訓的過程也是護理人員進行自我探索、設定職業目標、建立職業愿景和希望的過程。在通過自身對這樣一個學習型組織的融入,促使護理人員個體與組織建立共同愿景,并樹立遠大理想和共同目標,形成有凝聚力的價值觀,為不同技術職稱護理人員帶來希望。同時,個人通過學習認清了自我,并在組織中找到自我的目標,把個人和組織結合在一起[18],不斷充實自我并以此獲得才能和知識,促使護理人員的心理韌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強化。
3.3 有利于不同職稱護理人員在組織中實現自我價值!常言道,沒有優秀的個人,只有優秀的團隊。個體只有融入優秀的團隊里,才能促使個體的價值最大化。所以,通過分層級目標培訓的實施,所有被試對象均將得到不同程度的錘煉,而表現為出類拔萃,繼而涌現出更多的優秀的護理人才,甚至可以說護理精英和專家。這種成功、成效、成果和成績的獲得,必然促使不同職稱護理人員更加地擁有“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的思考,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和自尊、自強、自愛、自立的精神風貌,保持積極的態度投入臨床護理工作,將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回饋于社會和患者。
3.4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不同技術職稱護理人員均有可能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困難以及職業方面的困惑,分層級目標培訓將為護理人員提供不同層面的正能量,促使護理人員進行積極歸因,學會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克服困難,應對挫折。并不斷充實自我,發展自我,獲得最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促進職業成熟和職業成功,實現職業目標。護士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工作績效有著密切的聯系[19]。
3.5 通過分層級目標培訓,研究組培訓后不同技術職稱護理人員的自我效能均大幅度提高。這一研究結果的取得,將直接間接地促使護理人員,在面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時,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20]。自我效能高的護士更愿意表現自我才能,展示工作成績及職業愿景。同時儲備所需知識,積累自我資本和競爭實力,以及致力于臨床服務的內驅力。
總之,通過該項研究進一步驗證,采用不同方式對護理人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分層級目標培訓,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層級和不同技術職稱護理人員的心理資本,促使護理人員不斷更新知識,開拓技能,改進護士的動機、態度和行為,更好地勝任現職工作,從而促進組織效率的提高和組織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Luthans F,Luthans K W,Lathens B C.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5-50.
[2]毛丹旦.新上崗護士心理資本與工作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護理與康復,2015,14(5):421-423.
[3]駱宏,郝中華.466名護士心理資本與職業倦怠及離職意愿的關系[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0):933-935.
[4]武偉,劉毅,路紅,等.本土心理資本與職業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學報,2012,44(10):1349-1370.
[5]劉雪松,蒼爽,劉靜,等.護理人員心理資本對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的影響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6):381-382.
[6]李艷,呂冬梅,楊昌志,等.心理資本對護士組織公民行為影響的結構方程模型[J].護理學雜志,2014,29(1):68-69.
[7]劉朝英,宋麗萍,商臨萍.心理資本與護士工作投入狀況及其關系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3):39-42.
[8] Lufthansa F,Youssef C M,Avolio B J.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apital edge[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7,8(2):315-332.
[9]盧坦斯.心理資本[M].李超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221-222.
[10]駱宏,郝中華.心理資本問卷在護師群體中應用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9):853-854.
[11]孟肖路,井西學,顏秋實,等.護理人員勝任力測評量表理論框架構建[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8):32-34.
[12]仲理峰.心理資本對員工的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7,39(2):328-334.
[13] Avey J B,Luthans F,Smith R M ,et al.Impact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well-being over time[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10,15(1):17-28.
[14] Luthans F,Normon S M,Avolio B J,et al.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e supportive organizational climate-employe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8,29(2):219-238.
[15]萬婭嬌,王穎,夏添.護士心理資本和職業認同的關系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3,28(3):56-58.
[16]王陽,隋國媛,王烈.醫生組織支持感及心理資本與抑郁癥狀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5):679-681.
[17] Luthans K W,Jensen S M.The linkage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mission:a study of nurses[J].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2005,35(6):304-310.
[18]商臨萍,宋麗萍,趙曉艷,等.護士心理資本與自我職業生涯管理的關系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2,9(12):4-6.
[19] Sun T,Zhao X W,Yang L B,et al.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job embeddedness and job performance among nurses:a structural equatiom approach[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12,68(1):69-79.
隨著醫療市場的不斷擴大和醫療服務的不斷延伸,護士的缺編現象日益突出。由于我國護理人力資源數量短缺,醫護比例不合理[1],再加上軍隊編制體制的調整,護士的缺編現象更為嚴重。護士的缺編將制約護理質量的提高,從而影響整個醫療質量[1]。為了有效地緩解護理人力資源不足,醫院只有大力引進聘用護士來滿足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由于聘用護士是軍隊醫院護理隊伍中的特殊群體,如何解決提高他們的核心能力,高效地完成臨床護理工作,是我們護理管理者面臨的挑戰。作為一名基層的護理管理者,如何在工作中對聘用護士進行核心能力的培養及使用中的困惑,淺談一下筆者的體會。
1 聘用護士存在的問題
由于聘用護士的管理模式、身份、待遇、人生觀、價值觀傾向不同,使他們在工作中思想不穩定,競爭意識不強,職業歸屬感不強,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缺乏科研意識,給病房的護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同時也給病房管理帶來了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思想不穩定,導致人員流動性大 新聘的護士剛從學校畢業,到軍隊醫院應聘,由于受人事制度的制約和傳統思想的沖擊,感覺自己是臨時工,只是到軍隊醫院來過渡,學到技術以后只要有好的工作崗位及單位,她們就會跳槽。社會環境就業理念的改變及市場的需求也為護士再就業提供了很多契機[2],再加上年輕人可塑性較強,護理又是衛生保健行業中壓力最大的職業之一。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容易使護士產生思想不穩定[3]。工作8年以上的聘用護士,由于具有大型綜合醫院的工作經驗,再加上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本專業更高層次的文憑和接受了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很注重自身價值的體現。他們想通過流動達到增值的目的。由此就決定了聘用護士群體本身就潛伏著較高的流動性[2],從而導致護理隊伍的不穩定。
1.2 競爭意識不強,導致工作積極性不高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重醫輕護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還普遍存在,許多醫院為了適應醫療體制改革,名醫、名刀成了很多醫院追逐的目標[4]。再加上聘用護士大部分從事的是臨床一線最累的護理工作,得不到醫生及病人的認可;頻繁倒班,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職業倦怠,從而導致聘用護士在工作中缺乏動力,缺乏激情;另一方面由于軍隊醫院的工作環境比較優越,再加上軍隊聘用工作人員成分的多樣化(返聘、退役、文員、地方聘用),相互之間在待遇方面存有一定的差別。因此聘用護士在工作中沒有上進心,缺乏危機意識,面對激烈的競爭和無情的市場經濟,從不為自己的未來擔憂。
1.3 基礎知識不強,導致綜合素質低 聘用護士均畢業于不同的學校,由于受學校規模、師資力量等條件的影響,他們的知識水平、業務素質存有一定差距[5]。護士一踏上工作崗位后,每天都忙于繁重的一線工作,由于人力資源短缺,無法指派他們出去進行系統地再學習,再加上輪班,更沒有時間學習。現代臨床護理工作溶入了大量的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如:人文學、社會學、行為學、心理學、自然科學、法律等領域方面的知識。如果護士自身素質不過硬,主動學習不夠,其服務意識、服務觀念、業務素質、技術水平與群眾多元化健康服務需求存在差距,就導致護士的綜合素質低下。
1.4 職業歸屬感不強,導致科研意識缺乏 由于受傳統醫學的影響,護士的專業化發展與臨床醫學相比相對滯后[4]。再加上醫院及科室缺乏對聘用護士的職業規劃,使得護士在工作中缺乏目標,缺乏思考。我國的護理教育沒有職業規劃這方面的內容,新聘用的護士踏入臨床后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工作8年以上的聘用護士給自己做職業規劃的時候,由于受自己所學知識的局限和自身條件的影響,往往不能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職業規劃。如果護士在自己的崗位上沒有自己的職業規劃,那他肯定就沒有職業歸屬感。缺乏職業歸屬感,護士在工作中就會得過且過,忽略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喪失了大量的科研原始資料,影響了整個護理團隊的學術建設。
2 聘用護士核心能力的培養
2.1 進行職業教育,穩定護理隊伍 從聘用護士踏進醫院開始,就對他們進行入職教育及院源文化滲透,充分讓他們感受到部隊醫院不同于其他醫院的特點,讓他們熱愛醫院及自己的職業,為自己從事這個工作感到自豪。護士長應正確地引導他們,平時工作中護士長有意識地灌輸醫院發展的一些理念,讓每位聘用護士都來關注醫院的發展,把個人目標融入醫院的大目標中,人人都來參與到醫院的建設中來。工作中大家都養成一種淡泊名利,淡化工作人員身份的氛圍。聘用護士以平常心來面對身邊的每個人。充分利用醫院人力資源部這個平臺,護士長為聘用護士呼吁一些醫院和科室應該給他們的權利和福利,解除他們工作中的后顧之憂。護士長要隨時掌握護士的思想動態,因護士這個職業是個高危職業,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護士長應每月與每位護士談心,經常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護士長要充分尊重護士的人格,不要輕易傷害護士的自尊心,設法維護他們的自尊,讓他們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不斷地加強責任心[3]。護士長帶領全體護士營造一個和諧的工作環境。讓護士們在工作中互相尊敬、互相配合、互相鼓勵,提高整個護理團隊的凝聚力。讓每位護士都愿意為這個團隊付出,每位護士都具備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具備高度的主人翁意識。
2.2 運用激勵機制,提高聘用護士的積極性 運用目標激勵機制,來調動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使護士在自己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護士長為每位護士制訂年度工作目標,按工作量化評分法對每位護士進行月評和年度考評,優秀者予感情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護士長在有限的權力范圍內,可利用的激勵資源有獎金、推薦晉升、派出進修(學習)、評選先進等,充分利用這些激勵資源,來鼓勵每位護士實現自己的理想,提高自己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同時要善于發現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和表彰,以激發護士的工作熱情。護士長要傾聽護士的意見,讓護士參與討論與他們切身利益有關的計劃和決策,增加透明度,調動積極性[6]。重點要強調獎勵必須公正和公開。讓他們明白想干給崗位,干好有地位的用工原則,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從而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2.3 重視培訓教育,提升業務綜合能力 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年限的聘用護士,護士長制訂出各級各類人員的培訓計劃(長期和短期),指定專人負責實施。采取規范培訓與專科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如:見習期護士(新護士)著重培養職業素養,工作能力,技術操作,三基知識,采用分段制進行,每月確定一個考試主題,鞏固在校所學知識,適用于所有層次的護士(本科及專科護士)。工作1~6年的護士,著重培訓專科理論知識和專科技能,對專科的危重病人進行搶救配合及病情觀察。同時運用護理程序指導平時的工作。采取院內輪轉學習及自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適用于所有層次的護士(本科及專科護士)。工作6年以上的護士,了解本專業的一些前沿動態,協助護士長較好地進行病房管理,總結經驗,撰寫論文。對臨床工作中提出一些建設性指導意見。對護理本科生而言還須從事護理教學、護理改革、護理創新、護理研究等工作,積極配合醫療開展護理新業務、新技術。同時要對護士加強人文知識方面的學習,如:社會人文學知識、社交禮儀、職業服務禮儀,強化護士的現代護理文化意識。不斷更新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專科護理技術水平。隨著護理水平與醫療技術發展不平衡的現狀,護士長組織學習專科知識,如遇開展新技術項目及特殊疑難病種,可通過請醫生授課、檢索文獻資料、組織護理查房及護理討論等形式,更新知識和技能,拓寬護士的知識面。同時護士長應針對當前醫療形勢對護士進行一些熱點問題的培訓:加強護士法律法規的學習,定期組織病歷討論及護理糾紛案例的分析和討論,結合本科工作特點,提出可能出現的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加強護士職業暴露防護相關知識的學習,讓護士們重視工作中的安全問題,同時護士長提供一些安全的護理用具,如安全型留置針,戴手套進行各種有創的治療及穿刺;保證護士處于安全的工作環境中。只有不斷地對護士進行繼續培訓教育,護士的綜合水平才能提高,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醫療水平。
2.4 重視職業規劃,提升護理科研 科學規劃聘用護士的職業生涯,提供護士鍛煉成長途徑。護士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自己在護理專業生涯中根據其專業發展和個別需要,獲取相關的知識與技術,擬定需要達到的目標,最終達到既定目標的過程。醫院及護理部給護士提供專業培訓和技能培訓的平臺,提供專業實踐和鍛煉的機會,提供繼續教育學習、交流等機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最終使自己走向成功[7]。護士在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過程中,首先會從臨床工作開始,其次在工作中不斷地積累經驗、總結教訓,最后到達職業的頂峰,這期間會總結探索出大量的科研資料,來有效地指導臨床科研工作。特別是護理本科生,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護理科研上,多向本專業的醫療護理專家請教學習,注重國內同行間的學習和交流,及時汲取他們的好經驗和方法,積極協同護士長進行科室的護理科研,提高科室的學術水平,逐漸形成自己的護理特色。
3 小結
總之,軍隊醫院要想充分利用好聘用護士這支中間力量,就必須要不斷地對其進行核心能力的培養,才能適應軍隊體制改革的形勢。隨著軍隊體制的改革,聘用護士還會大量地充實到我們的臨床護理隊伍中,如何用好聘用護士這群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社會人,讓他們在工作中既有動力又有壓力,快速地成為醫院護理工作的骨干力量,除了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以外,還必須加強核心能力的培養。8年來,通過上述方法,聘用護士在思想行動方面還是有了明顯地改變,沒發生護士自動離職現象,工作的積極性日益高漲,工作的效率也日漸提高。相信通過我們護理同仁的共同努力,我們的聘用護士一定干出更加輝煌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任小紅,朱海利.國內護理人力資源現狀分析.現代護理雜志,2007,13(1):47-49.
2 于冬梅. 軍隊聘用護士流失的原因分析與對策.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8B):57-58.
3 王雪文. 新形勢下護士思想工作的難點與對策探討問題.現代護理,2005,11(23):2024-2025.
4 陳衛春.對當前護理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議.中華護理雜志,2006,41(5):450-451.
5 鄭雅芬.聘用護士管理的難點與對策.現代護理雜志,2007,13(6):537.
1.導師負責制下護理研究生導師團隊的構建
2.中美護理研究生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
3.護理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4.護理研究生在讀期間壓力的質性研究
5.護理碩士研究生臨床實踐模式初探
6.護理研究生學術道德與負責任研究行為的培養
7.造口專業護理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專家調查研究
8.國內外護理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現狀
9.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擇業效能感地區差異研究
10.護理研究生對老年人及老年護理知識和態度的調查
11.對我國護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與對策的思考
12.臨床護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現狀調查
13.我國部分高等醫學院校在校護理研究生擇業意向調查
14.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擇業效能感年齡差異研究
15.護理研究生實踐過程的管理探討
16.案例教學法在護理研究生課堂中的應用效果
17.我國護理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現狀
18.護理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非智力影響因素分析
19.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擇業效能感年級差異研究
20.基于研究生學位論文分析我國護理心理學研究的發展
21.護理研究生導師實踐角色自評量表的編制與信效度檢驗
22.護理研究生雙語教學方式及影響因素分析
23.面向21世紀護理研究生教育發展策略探討
24.加拿大護理研究生教育體系及特點
25.護理碩士研究生共情和溝通能力的相關性研究
26.我國護理碩士研究生臨床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27.護理碩士研究生循證護理行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8.護理研究生科研訓練中的指導要點
29.護理研究生團隊導師制建設
30.美國護理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現狀與發展
31.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2.國內外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現狀
33.護理研究生在臨床科研中的角色和作用
34.成人學習理論在護理研究生專業課程學習中的應用
35.基于臨床核心能力專業型護理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初步探索
36.試論我國護理研究生社區實踐的必要性
37.晉京兩地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擇業效能感自我概念水平和自我評價水平研究
38.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及其研究狀況的文獻分析
39.專業學位與科學學位護理碩士研究生臨床實踐認知的比較
40.重視護理研究生培養 狠抓實踐過程管理
41.護理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現象學研究
42.加強國際合作,培養高質量護理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博士生培養的經驗介紹
43.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
44.泰國瑪希隆大學護理研究生教育的啟示
45.“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理論在護理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46.韓國忠南大學護理研究生教育特點及其借鑒
47.護理研究生科研活動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分析
48.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等中醫院校護理研究生課程設置的初步研究
49.培養高素質護理研究生的探索與實踐
50.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核心知識體系的研究
51.護理學研究生教育設置專業學位的調查研究
52.中韓護理學研究生教育比較
53.天津市護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擇業效能感研究
54.我國護理學博士研究生教育現狀分析
55.交互性教學模式在護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實踐研究
56.男性護理研究生學習動機的質性研究
57.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向調查
58.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專業設置方向的分析
59.護理碩士研究生的護士核心能力調查分析
60.探討高等護理教育體制與護理研究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61.美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現狀及啟示
62.護理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63.發展以角色為基礎的護理研究生教育
64.專業學位護理研究生培養期望與需求研究
65.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職業期望與就業體驗的質性研究
66.護理研究生職業期望與職業倦怠的調查分析
67.人文素質教育在護理研究生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68.論藝術教育與護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關性
69.我國專業學位護理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設置分析
70.護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認同的質性研究
71.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勝任力評價體系的系統評價與Meta整合
72.導師指導與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相關問題的分析
73.澳大利亞護理研究生教育與職業資格銜接關系的介紹
74.中美護理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的對比分析
75.護理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76.以臨床核心能力為中心的護理研究生臨床實踐模式探討
77.護理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及信效度評價
78.護理研究生臨床帶教方式探討
79.護理碩士研究生職業期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80.晉京兩地護理學碩士研究生職業信息收集能力研究
81.目標設置理論在護理碩士研究生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82.我國護理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分析
83.臨床能力考核對于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啟示
84.護理碩士研究生臨床實踐核心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
85.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與評判性思維的關系研究
86.護理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就讀體驗與應對的質性研究
87.我國專業學位護理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的現狀與思路
88.護理研究生導師隊伍現狀及AGIL模式指導下的建設研究
89.中醫院校護理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及對策
90.國內外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比較研究
91.中美護理研究生課程比較
92.中美護理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比較研究
93.兩年制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94.我國護理教育方向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分析
95.導師組制模式培養護理研究生的實踐
96.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97.國內外護理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討
98.我國護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99.護理碩士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提升方案的實施及效果評價
100.護理研究生參加臨床實踐的探討
101.晉京兩地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學績水平和設定目標能力研究
102.我國護理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現狀與發展
103.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循證護理能力培養的實踐與反思
104.我國護理學博士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探索性研究
105.提高培養質量,加強護理研究生教育的科學管理
106.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評價的研究進展
107.護理研究生實習中所面臨的各種人際關系及倫理決策
108.護理碩士研究生職業期望的定性研究
109.護理研究生ICU臨床實習模式的探討
110.臨床型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質性研究
111.德爾菲法構建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112.知-信-行認知理論在護理學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113.在實踐中培養護理研究生的臨床教學能力
114.我國護理碩士研究生對碩士教育現狀的評價研究
115.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對臨床實踐指導老師期望調查
116.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17.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參與專業課程資源共享體系的學習體驗
118.Delphi法構建護理學研究生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的研究
119.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招生情況分析與建議
120.護理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121.專業學位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及其展望
122.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關鍵要素的構建
123.我國護理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策略研究進展
124.對護理學學術型研究生課程設置的實證研究
125.專業學位護理研究生培養的SWOT分析
126.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就業現狀調查分析
127.就業雙方對護理碩士研究生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求的認知
128.護理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
[論文摘要]:探討婚姻質量的研究現狀。方法 在中國期刊網,利用文獻檢索法復習了近年24篇研究論文,進行歸納分析,從不同側面探討婚姻質量與家庭關系。結果①婚姻質量的測量工具較多;②社會階層較高者、婚前感情基礎較好、婚后一致性又較強的夫妻婚姻質量相對較高;婚齡與婚姻質量呈“U”字形曲線相關;③感情生活滿意度與年齡變量呈負相關;④結婚年數和婚姻滿意度之間其實是一種負相關關系;⑤夫妻共同參與休閑活動有助于增加婚姻的滿意度;⑥婚姻質量越高,嬰兒發育越好。結論影響婚姻質量的因素較多,如社會地位、文化程度、婚齡、夫妻休閑活動等。
1929年。美國社會學者Hamilton在《婚姻研究》一書中,第一次對婚姻調適進行了實際的度量與估計。1973年,Klein提議用婚姻質量取代婚姻調適概念。婚姻質量研究進入最為活躍的學術時期。中國學者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涉及這個問題的。中外學者分別從社會學、臨床心理及女權主義等理論視野對婚姻質量的定義、度量、影響因素以及與婚姻穩定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1 婚姻質量的概念
國外對婚姻質量的研究主要分為個人感覺(inpidualfeelings)學派和婚姻調適學派。個人感覺學派認為,婚姻質量是一個主觀概念,它主要表示已婚者對自己婚姻的感性認知和體會,指當事人對配偶及婚姻關系的態度和看法。因此,每對夫婦的婚姻質量就是他們關于自己婚姻的幸福和滿意程度,婚姻質量也就是當事人對婚姻的主觀感知質量(Satisfac-tion Quality)。相反,調適學派則強調婚姻質量的客觀性,認為它是夫妻之間關系的結構特征或這種特征的具體存在和統計表現。因此,已婚者對婚姻關系的調適性質、方式、頻率和效果構成了婚姻質量的基本理論內涵,婚姻質量應該是婚姻關系的客觀調適質量。
西方學者對婚姻質量的定義,至少有兩點是可取的。第一,他們指出了理解婚姻質量概念的主客觀雙重尺度,即主觀感知和客觀描述,既強調了夫妻雙方對婚姻主觀感受在婚姻質量中的重要性.又為婚姻質量的具體度量留下了一定的空間;第二,他們從概念上把婚姻質量與婚姻調適及婚姻滿意、幸福、成功和穩定等區別開來,研究了婚姻質量可能的影響因素,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盧淑華、文國峰把婚姻質量定義為與社會發展相一致條件下的人們對自身婚姻的主觀感受和總體評價,傾向于對婚姻質量進行了主觀方面的理解和評價。沙吉才等把婚姻質量表述為“夫妻間的各種關系的和諧程度,包括夫妻關系的矛盾,矛盾表現形式已解決方式等”。徐安琪等人則把婚姻質量定義為夫妻的情感生活、物質生活、余暇生活、性生活、夫妻雙方的凝聚力在某一時期的綜合狀況。它以當事人的主觀評價為尺度,并以夫妻調適的方式和結果的客觀事實來描述。高質量的婚姻表現為當事人對配偶及其相互關系的高滿意度,具有充分的感情和性的交流,夫妻沖突少及無離異意向。
2 婚姻質量的測量
從1929年Hamilton進行婚姻調適測試開始,大約有幾十個方案被提出并應用于實際研究(Hamilton.1929 Spanier,1976 Sabatelli,1988)。對婚姻質量的測量研究有如下幾個特點:①先分別進行主客觀婚姻質量測量,后實施主客觀綜合度量,而且以客觀測量居多;②使用的指標數目參差不一,多的包括280個項目(Snyder,1979),而許多研究又僅用滿意度或幸福感一項指標;③一般都以被調查者回答的結果作為資料來源;④大部分都作了可信度和準確性的檢驗。在這些度量方案中,有Olson婚姻質量問卷(ENRICH)、Locke的婚姻詞適測驗簡稱MAT和Waring的婚姻自我表述問卷等。這些婚姻質量的測量嘗試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同時也明顯地存在一些弊病。首先,許多測量過程事先并沒有進行慎重的理論思考。也沒有對婚姻質量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加以明確界定。使用多少指標和使用什么指標都帶有較大的隨意性,甚至只以人口調查中僅有的個別指標為度量依據。第二,不少研究對婚姻質量究竟含有哪些側面及各側面之間的關系關心不夠,且常把婚姻質量的某些側面和反映這些側面的指標放在同一層次上分析。第三,一些研究熱衷于為婚姻質量估計一個單一的刻度,忽視了婚姻質量測量中的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即婚姻質量的不同側面可能與相同的決定因素有性質各異或強度有別的關系。
國內對婚姻質量研究始多數是用國外的評估工具,而由于文化、國情等的差異,國外的評估工具是否能真實地評價中國人的婚姻質量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于是少數人開始自編的中國人的婚姻質量問卷。
徐安琪等人設計的“婚姻質量多維組合量表”是一個包括6個子量表30多個具體指標在內的完整框架。它是一個由幾十個主客觀指標有機合成的全面、多元的評估體系;以當事人對婚姻感受的主觀評價為主要尺度,并把夫妻調適的客觀事實和結果列入指標體系,來對主觀評價的缺陷作些補正,同時把物質、余暇生活滿意度納入考察,又根據我國國情在性生活質量指標中增設了多項具體事實和客觀結果變量。因素分析結果表明,31個具體指標有規律地聚類復合成“夫妻關系滿意度”、“物質生活滿意度”、“性生活質量”、“婚姻生活情趣”、“雙方內聚力”和“夫妻調適結果”6個側面,既證實婚姻質量具有多元、豐富、復雜的內涵,也表明所設計的多維組合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程灶火等人則根據Jaekson五步法原則,借鑒國外婚姻質量問卷結構和在婚姻咨詢中的經驗,確定10個與婚姻質量有關的維度,共計90個條目編制中國人婚姻質量問卷(Chinese Marital Quality Inventory,簡稱CMQI)。
李思亮(2001)以JWEB模式為主要依據,并參考國內外相關量表以夫妻互動、婚姻幸福、夫妻爭執、沖突策略、離異傾向等5個面向來測量婚姻質量。
3 婚姻質量的影響因素
西方關于婚姻質量影響因素的理論解釋框架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通過對其他影響因素的統計控制來揭示和估計所感興趣的決定因素對婚姻質量的影響性質和強度;二是建立龐大的理論架構來確定婚姻質量的所有決定因素以及這些因素通過什么樣的機制對婚姻質量施加影響。
3.1 綜合模型 婚姻關系影響因素的綜合模型是70年代后期由格林和劉易斯(Lewis and Spanier,1979)等學者提出來的。該研究的學術目標是在一定的理論思考和推敲的基礎上把更多的影響因素吸收到模型中來,以提高整個模型對婚姻質量的解釋能力,或從更多的角度透視婚姻質量差別的主要原因;同時,通過對各自變量影響強度的相互比較,確定與婚姻質量關系最密切的變量。主要有Glenn的婚姻幸福感多元分析模型和理論界造成極大影響的關于婚姻質量的三段理論架構(and Spanier,1979)。他們認為影響婚姻質量的3個直接因素分別是當事人的社會及個人資源、對生活方式的滿意度以及來自夫妻互動中的收獲。這3個因素都和婚姻質量呈正相關,即當事人的社會及個人資源越豐富,對生活方式的滿意度越高,以及來自夫妻活動過程的收益越大,其婚姻質量也越高。綜合模型的出現和發展不僅加深了對婚姻質量時期變化和試點差異的理論認識,而且還推動了一些先進的統計分析方法在婚姻研究領域中的應用,使婚姻質量研究逐步呈現出理論與方法論的良性互動。
盧淑華、文國峰從婚姻取向、性別觀念、家庭權利形態等方面對婚姻質量進行多維度、綜合性的研究,其中婚姻傾向包括情感性因素、共同性因素、物質性因素;性別觀念包括現代性別觀念和傳統概念;家庭權力心態包括家庭檢測分配和家庭勞動分工。便能夠更準確地估算所研究的決定因素對婚姻質量的凈影響。中國學者徐安琪、葉文振(1996)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婚姻影響因素的回歸模型,并采用“多維模型”和“綜合模型”相結合、分別構建城鄉理論模型以及對家庭生命周期的階段劃分采取年齡和婚姻延續年數相結合的方法,從整體上把握各變量對婚姻質量總水平所起的作用,清晰明了地揭示各影響因素與婚姻質量的關系。回歸分析結果證實:社會階層較高者、婚前感情基礎較好、婚后一致性又較強的夫妻婚姻質量相對較高;結婚年數與婚姻質量呈“U”字形曲線相關;固守傳統的性別角色規范的夫妻婚姻質量相對較低;現代、開化的性意識和性互動模式諸如對性生活重要性的認同、在性活動中較主動(無論是丈夫還是妻子)均對婚姻質量具有正效應;夫妻元獨立居室與婚姻質量呈負相關;誰承擔家務較多則與婚姻質量無顯著相關等等。易國松則發現影響城市婚姻質量的主要因素是配偶理解程度,其次是家庭關系和夫妻是否為用錢鬧不和。
婚姻質量的綜合模型的優點是該系統梳理了眾多的文獻資料,在拓寬理論視野的同時,把大家的學術關注集中到若干個重要影響因素上來,它不僅加深了對婚姻質量時期變化和試點差異的理論認識,而且還推動了一些先進的統計分析方法在婚姻研究領域中的應用,使婚姻質量時期變化和研究逐步呈現出理論與方法論的良性互動。但是它也有許多明顯的缺陷。首先,初始變量的選用缺乏實證支持,僅憑主觀歸類和符合難以排除某些變量的交叉重疊,以及個別項目分類組合的不合理性,進而影響模型的科學性。第二,該模型混淆了婚姻質量測量指標和影響因素之間的區別。盡管婚姻綜合模型羅列了許多重要的影響因素,但并沒有成功地揭示這些變量怎樣對婚姻質量產生影響。
3.2 時間對婚姻質量的影響 主要包括對家庭周期、結婚年數和年齡的研究。上世紀60年代興起的家庭周期影響的研究以時間為變量。考查婚后不同時間段對婚姻質量的影響。Rollins和Cannon等經過大量研究表明,婚姻滿意度的周期變動呈U型狀態,即結婚后未育的年輕夫妻的婚姻滿意度較高,第一個孩子出生后開始下降直至孩子離家,然后,在身邊無孩階段又開始上升。
Johnson分別從丈夫和妻子的兩個樣本觀察婚姻幸福感和結婚年數的關系,表明隨結婚年數增長而延伸出來的曲線并不呈現規則的U型,甚至從總體來看,妻子的婚姻滿意度并不和結婚年數有太顯著的相關。不過,在不同的結婚年數中,夫妻婚姻質量最低點都落在結婚后12~15年間。60年代中期一項研究在控制了教育、結婚年齡和性別以及孩子的數量以后,發現結婚年數和婚姻滿意度之間其實是一種負相關關系,即隨著夫妻生活的時間推延,其婚姻滿意度呈下降趨勢。有研究考察結婚年數對婚姻質量的影響。Vaillant研究發現,當用夫妻各自年齡或者家庭生命周期取代結婚年數分析時,以上的婚姻幸福感U字型模式依然保持不變。
年齡對大多數夫妻關系滿意度指標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力不是很顯著。而且各變量的年齡變化趨勢大多不是線型和有規律的。其中僅“感情生活滿意度”與年齡變量呈負相關。Kirkpatrick and Cotton研究表明,不論是夫妻的絕對年齡還是相對年齡(年齡差距)都不對婚姻調適產生顯著影響。從總體上講,年齡的研究對象對夫妻的自我評價未呈現明顯差異。
3.3 工作對婚姻質量的影響 主要集中在分析妻子就業狀況對婚姻滿意度的實際影響,包括工作或不工作,全職工作和非全職工作的比較,探討被訪者對妻子戶外就業的態度與婚姻滿意度的關系,其的戶外工作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還是經濟的需要,以及妻子個人的就業選擇是否是得到丈夫的尊重和認同,還有論證妻子就業和婚姻滿意度之間的相關性是否意味夫妻的個人社會經濟背景不同而有所區別。Frone M,Russell等人發現,長期的工作家庭沖突預示著絕望、抑郁、更差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壓力增加等。同樣,工作家庭沖突還會對人們的工作滿意感、組織承諾及工作生活質量等帶來消極影響。若這些狀況得不到有效的緩解和釋放,會導致醫護人員心理健康長期失衡、健康狀況不佳、精神功能效率減退,進而影響工作質量,產生一定職業倦怠的問題;與家人,朋友、社會間的關系出現復雜化,造成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沖突,影響生活質量,進而降低了生活滿意度。
3.4 社會角色對婚姻質量的影響 Luckey認為夫妻在角色界定和理解上的一致性以及角色的主觀期望和角色的實際執行之間的一致性都使婚姻更加幸福和美滿,而且婚姻高滿意度更加幸福和美滿,而且婚姻高滿意度更取決于男性的角色表現,男性的工具性角色功能在婚姻幸福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角色理解一致性方面,當丈夫和妻子像他所要求或期望的那樣,則雙方都體會到較高的婚姻幸福感。婚姻幸福還和丈夫的自我印象與他對父親印象的一致性、丈夫與妻子心目中父親印象的一致性呈正相關;丈夫和妻子對性別角色理解不一致并不降低婚姻質量,但如果丈夫的性別態度較傳統保守而妻子卻偏向現代,那么其婚姻則呈低質化。
在處于不同社會階層的夫妻相比,生活在同一社會階層里的配偶擁有更和諧的婚姻關系;社會階層的向上階層的向上移動有利于改善婚姻質量,相反,社會階層的下移則給婚姻關系帶來更為嚴重的負面影響;父母親的社會階層水平及其差距沒有顯著的直接影響,但可能通過子女社會經濟地位的形成間接地對子女的婚姻質量產生作用。
3.5 休閑方式與質量對婚姻質量的影響 不少研究者發現,夫妻共同參與休閑活動有助于增加婚姻的滿意度;而獨自休閑方式則和婚姻滿意度呈負相關。缺乏高水平的休閑和互動,即使是夫妻共同參與休閑也未必對婚姻滿意度具有積極意義,甚至還可能降低婚姻滿意度。另外婚姻延續時間并不改變休閑生活與婚姻滿意度之間的關系。最后,休閑活動會緩解妻子過于沉重的生活壓力,進而改進婚姻關系的質量,但這種作用對丈夫不產生影響。
4 不同群體婚姻質量狀況
國內外學者對不同的群體進行婚姻質量的研究。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親密度與精神癥狀呈顯著負相關。患者的陰性癥狀對婚姻質量的評價產生嚴重影響,陽性癥狀僅與男性患者的婚姻評價有關,與女性患者的婚姻評價相關性不明顯。Ying調查美國舊金山華裔美國人的婚姻質量發現:華裔美國人一般都比較滿意自己的婚姻狀況。總體婚姻質量較高,并對于婚姻不同側面的滿意度都高。徐安琪等人對婚姻質量的6個側面進行排序分等的結果表明,“夫妻關系滿意”、“性生活質量”、“夫妻內聚力”、“夫妻調適結果”可評定為中質量,而“物質生活滿意度”、“婚姻生活情趣”為低質量,其中“夫妻平等”、“相互信任”和“雙方和諧”的得分較高。
國內學者還研究了其他人群,包括:451名教師婚姻幸福度調查分析;241例護士及家屬婚姻滿意度調查;飛行員婚姻滿意度多因素研究.;熱帶海域某部守礁軍人婚姻質量調查;高校教師與服務業員工婚姻質量比較;電力工人婚姻幸福度與生活滿意度調查;煙草工人婚姻幸福度與生活滿意度的詞查結果;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婚姻質量Olson測查;83例復發性念珠菌性陰道炎患者心理狀況及婚姻質量調查;神經癥患者的性行為及婚姻質量分析;原發性男性木育癥夫妻婚姻質量初探等。
5 婚姻質量對家庭成員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