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典主義文學的局限性

      古典主義文學的局限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主義文學的局限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典主義文學的局限性范文第1篇

      關鍵詞:《拉奧孔》;詩與畫;時間與空間;“真”與“美”

      17、18世紀在歐洲轟動一時的啟蒙運動以“理性”為核心,是一場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反禁欲主義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它繼文藝復興之后,進一步運用人的理性批判封建專制的腐朽與宗教教會的愚昧,肯定人的意識,否定神的權威。萊辛是德國啟蒙運動的杰出代表,因此,他的美學理論尤其是《拉奧孔》闡明的“詩畫異理”的美學觀帶有鮮明的人本主義色彩?!叭吮局髁x的實質就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人本身,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掌握自己的命運,實現個性的獨立與發展”。[1]

      在啟蒙運動前夕,古典主義經院式的刻板呆滯的形式主義文風籠罩著死氣沉沉的歐洲文壇。萊辛通過自己的努力,喚起了德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形成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開辟了德國民族文學自由發展之路。一方面,萊辛明確了詩與畫的界限,極力反對將古典主義審美標準“靜穆美”作為一切藝術形式的共同追求,指出不同的藝術形式應具備與自身特征相適應的審美理想與美學原則,以正確的價值尺度衡量不同門類的藝術作品。人應運用自己的理性,對事物加以區分,不可盲目信從外來經驗與宗教神學。另一方面,萊辛對詩這種藝術形式的風格與美學理論作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釋。萊辛強調詩應當具備真實的特質,真實地反映自然界與現實生活,真實地表達人的情感與內心世界。萊辛十分欣賞荷馬與索??死账?,他們描繪的英雄具備一般人的性情,是“有人氣的英雄”。萊辛不贊同哀號、哭泣、咒罵會影響偉大人物的英勇形象與崇高心靈,相反,他認為這是人的本性、人的正常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拉奧孔可以在詩中盡情哀號,因為詩是表情的,這是人本意識的具體表現。

      在對造形藝術和語言文字藝術的對比中,萊辛發現,畫受到空間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畫只能從某個角度去描繪某一事物在某一頃刻所顯示的屬性,與此相比,詩顯示出了巨大的優勢。詩屬于時間藝術,雖然在描繪物體上與畫存在一定差距,不如畫給人的視覺印象強烈,但詩不受時空限制,可從多視角來描述動作或情節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萊辛認為詩與繪畫的審美理想與美學原則不同,造形藝術的最終目的是“美”,詩歌藝術的最高原則是“真”。萊辛在《拉奧孔》中談論了美丑問題,指出畫只能摹仿美的事物,丑不能入畫,因為這樣會令人反感,而詩不會給人帶來像畫一樣強烈的畫面感,因此美丑皆可入詩,且丑也是對現實的真實反映,這與詩所具備的“真”這一最高美學原則相一致?!霸姳犬嫶螅恳环嬅娑伎梢匀朐姡⒎敲恳痪湓姸伎梢匀氘嫛薄2]可見,詩與畫相比,在表現題材上更加廣闊,在藝術手法上更加靈活多變,更重要的是詩可表達抽象的人格、精神與情感,可使讀者自由馳騁在想象與聯想的世界中,因此,詩是最自由的藝術形式,自由是詩最重要的特質。

      雖然萊辛明確指出了詩與畫的界限,但并沒把這兩種藝術形式絕對對立起來。早在我國古代,就有了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說法,這說明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內在的相通性,舞蹈便是將視、聽這兩種感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所以,萊辛認為:“把多種美的藝術結合在一起,以便產生一種綜合的效果,這種可能性和難易程度就要隨這些藝術所用的符號的差異而定。”[3]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而混淆詩與畫的界限,更不能將一種藝術形式的審美規范作為欣賞與評價一切藝術形式的統一標準。正確把握詩與畫的美學原則,使詩與畫這兩種古老而又常新的藝術形式在對立中實現諧和統一。

      萊辛的文學理論沖破了古典主義“靜穆美”的束縛,使人性的光輝透過重重陰霾,照亮了德國黑暗的現實,德國民族文學由此誕生。俄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在評論德國文學時講到,“德國文學的革命不是由一個偉大的詩人開始,而是由一位聰明而又有魄力的批評家來完成?!盵4]由此可見萊辛與他的《拉奧孔》在德國文學史上的開創性地位。

      注釋:

      [1] 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2] 董學文.西方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 萊辛.拉奧孔.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4] 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三卷).滿濤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參考文獻:

      [1]萊辛.拉奧孔.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董學文.西方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古典主義文學的局限性范文第2篇

      中國改革開發以來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和進步,同樣地在視覺藝術上也產生了激變,美術界有人稱20年中國走過了西方整個 20世紀的路程。當代藝術也以多元化的方式進入藝術的歷史。藝術家們從學習、研究傳統技法和以前的風格流派,到理解視覺規律和表現形式,逐步認識到架上繪畫的理性和感性層面,以及影響力和沖擊力,已開始介入抽象、半抽象、實驗表現等的語言探索,許多較為獨立的個體風格也逐漸形成和建立。繪畫的表現問題,盡管在世界藝術的發展潮流中已不再是一個爭論的熱點,但對于當今的中國美術界來說卻并非毫無意義。由于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中,普遍存在著有抽象意味的視覺傳統,中國藝術家在利用合適母題、意象、符號轉換方面,也有著廣泛的創作空間。加之時尚文化的影響、個性的張揚、經濟的需要、社會的認可度。繪畫在中國以嚴謹寫實、純客觀表現為基礎逐步開始走向直覺表現和抽象表現。

      所謂視覺感觀是指畫面呈現給人的感覺和刺激,其中包括了形體、色彩、線條、筆觸、肌理等一系列的表層概念和由此產生的深度、層次、體量、質感和色調、氛圍,更體現了作者的一種情感因素,是自身經驗、造型能力、表現技巧的融合,這屬于畫面深層次的內容,是可以引起視覺興奮乃至產生思想共鳴的東西;運用離奇的視覺形象是其手段之一。人們面對正常的客觀形象往往熟視無睹,而對怪異的形象或變態的事物則容易產生好奇。此外,許多名家經典作品的審美切入點、表達方式以及視覺形象也常常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運用激烈的色彩和夸張的造型是其手段之二。然而,盡管這種手段很容易讓人們在感官上產生強烈的刺激或暫時的,但不能夠持久。感官受刺激愈強烈,反而愈容易產生精神困倦和“審美疲勞”。

      19世紀末20世紀初,藝術世界一下變得紛亂無序,新藝術、立體派、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諸多流派與手法競波逐流,使藝術家及一般觀眾茫然無措,但那段歷史的最大功績是粉碎了文藝復興以來框上繪畫和錯覺主義的霸權,打破了各種藝術類別之間的僵化劃分,恢復了藝術的自由,使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但中國繪畫最早的發展卻離不開徐悲鴻先生,他是寫實主義的倡導者,早年曾提出“美術應以寫實主義為主,雖然不一定為最后目的,但必須以寫實主義為出發點”。他還曾旗幟鮮明地反對過后期印象派和野獸派,傾向古典主義造型的油畫。實際上他本人的繪畫就是既得益于新古典主義嚴謹、細膩的分析與表現,又融合了現實主義的用筆和直接表現。在徐悲鴻先生繪畫觀念和美術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繪畫多年來的發展一直是以寫實主義為主導地位,寫實主義繪畫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具象表現。這一時期的風格形式的表現,畫面常常采用傳統油畫中的同類色為調子,取景比較局部化,畫面表現嚴謹,對細節的描繪也比較多,傳統的技法貫穿始終,充滿少許故事化、情節化的處理,尤其是對質感、層次和深度的表現,有了敘事結構的意味。這一類的表現已基本形成了寫實主義油畫的語言風格:具象、細節、厚重、體量、空間、明暗以及與現實世界的可比性、參照性,凸現出藝術觀念上的禁忌和傳統慣例的作用?!把垡姙閷崱背蔀橐环N觀念、見解和認識?!罢鎸崱北灰辉贅嬛?一再重建,當然也開始了一再質疑和一再追隨的創作過程,這就是當時寫實主義的油畫呈現的視覺世界和與之相應的具象表現形式。

      隨之而來,20世紀開創者印象派的莫奈,野獸派的馬蒂斯,立體派的畢加索都樹立了審美的新觀念,梵高、高更又開啟了后期印象派的里程。他們的作品仍然在西方最受歡迎。雕塑家羅丹以他的“巴爾扎克像”挑戰了傳統的審美觀,超現實主義的達利則強迫觀眾不得不思考。杜尚在蒙娜麗莎臉上加了胡子,又把小便池搬進了博物館,從此藝術品不再是中產階級去博物館朝拜的對像。這些東西逐步被中國的藝術界廣泛接受,這一觀點與中國的古典文化傳統有著驚人的吻合。中國文化傳統中一直認為藝術是一種人格,是畫家本人在世界面前的一種態度,人應該用自己的體驗和情感表現在畫中。讓個人的富于個性的情感及所表達的藝術,引起與作者有相同的情感體驗的民眾理解,從而產生情感的認同、藝術的共鳴,這才是藝術的影響力和魅力。當然,繪畫仍然離不開形、色、線、結構的獨特表達,這樣才能成為人類對視覺美的不可或缺的需求,成為社會的需求。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畫面用色已經帶有一定的主觀傾向,構圖有了一定的表現力和張力,加入了現代平面設計構成的理念。減少細節刻畫,但是仍然離不開形的體積感和自然的光感,一如寫實主義油畫的原則,偶爾也出現些裝飾意味的表現,但表現得并不充分和成熟。回想起來,這一時期是對繪畫視覺世界的理解和迷惑,是對自然極端謙虛的態度。一心一意表現空間、體積、色彩的協調以及形式的流暢與和諧,但又逐步離開了“文學性的東西”,去除了敘事結構和情節性描繪,加入了一些理性上的內容,還試圖表現畫家的某些感受和認識。不過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和手法的沿舊,所以畫面不夠完整,藝術的語言也不強烈。在視覺世界的表達上,雖然看上去充滿了靜默和永恒,但同時體現了一定的跳動和徘徊,我們知道,視覺世界里眼睛對形和色的反應是有“記憶性”和“遺忘性”的,從人的精神領域或者直接說從人的視覺經驗中,人只記住強烈刺激的景象。但是,繪畫創作以及最后呈現給人作品,并不只是產生一種視覺上的強烈刺激,而是需要既有刺激,又能給人留下思索的余地,還要有愉悅之感,補充、緩和、松弛部分眼部神經。這就是繪畫視覺世界的真諦。

      依照我的理解,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的獨創。面對新一輪的藝術浪潮,每個從事繪畫創作的人都應該保持足夠的反思與警醒。純粹的繪畫,只能是畫家通過視覺語言對終極存在的瞬間燭照。正是經歷這種瞬間燭照,熔化了視覺語言的硬塊,解除了繪畫的結構危機,達到了繪畫美學的全息狀態。由此可見,終極呈現的不是一種現象或形態,而是畫家對生命存在意義的迷狂并且只有在這種迷狂狀態之中,才能解除一直騷擾畫家內心深處的鐘擺,化解和清洗畫家存在狀態意義上的內心淤積。只要采用符合自己心跡的表現形式,大膽地創作,認真地思考,再創作,再思考,一定能創作出發自內心的能引起共鳴的藝術作品。直面世界,通過理解和感受進入藝術的冥想狀態,從而實現自我內心世界的協調和完美,進入一種新的藝術境界。

      古典主義文學的局限性范文第3篇

      一、表現主義音樂的歷史文化土壤

      19世紀后期,漢斯立克對情感論音樂美學提出了挑戰。自此,情感論音樂美學與自律論音樂美學逐漸成為歐洲音樂理論界涇渭分明的兩大派別。進入20世紀以后,這兩大派的理論觀念對音樂實踐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許多作曲家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分別站到了這兩個對立派別的旗幟下,在他們各自的音樂作品中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美學傾向,從而形成了20世紀上半葉同時并存的兩個影響最大的音樂風格流派——表現主義音樂和新古典主義音樂。

      與表現主義相對立的新古典主義在理論上以自律論音樂美學為指導,主張音樂就是音樂本身,音樂不應表現任何音樂之外的東西。這個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說:“音樂從它的本質來說,根本不能表現任何東西,不管是一種感情、一種精神狀態、一種心理情緒、一種自然現象?!薄氨憩F從來不是音樂的本性,表現絕不是音樂存在的目的。”他否認音樂具有任何表現功能,他認為音樂作品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音響結構系統,是一系列樂音的有序排列組合,而與外部世界沒有任何聯系;作曲家創作的過程就是依一定的結構原則排列音樂材料的過程;如果音樂聽起來好像表現了什么,那也僅僅是一種虛幻的錯覺,是不真實的,或者說那僅僅是人們從外部強加給音樂的一種附加屬性。這樣一種主張與文學領域的形式主義或所謂“純文本”的主張如出一轍,后者把文學看作與社會人倫無關的獨立自主的文本結構,認為以文學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是對文學本性的背離,是文學的異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這種文學觀念在我國曾大行其道,一度成為文壇的主導思潮。它實際上是對過去那種把文學完全從屬于政治觀念的做法的矯枉過正式的反撥。文學、音樂乃至各個藝術門類中出現的這種相同或類似的思潮或創作傾向,反映了特定時代社會文化的共性或共同特征。而整個社會文化的這種共同特征當然是由這個社會時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所決定的。

      表現主義作為20世紀初期出現的一種西方現代藝術流派,對繪畫、詩歌、戲劇和音樂等藝術領域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它主張藝術要表現人們的情感或心靈。類似的主張在藝術思想史上似乎早有先聲。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黑格爾就認為:“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著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音樂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的,使心靈免于壓抑和痛苦?!笨胺Q我國古代儒家音樂美學典籍的《禮記·樂記》這樣論述音樂的本源:“人心之動,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古希臘大哲人蘇格拉底說:“對于身體用體育,對于心靈用音樂。”然而,表現主義所主張的藝術只是一種獨立自足的與外部世界無關的純形式;另一方面,它又否定客觀現實世界是藝術反映的對象,而主張藝術表現的對象僅僅是人的主觀情感。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勛伯格(1874-1951年)表述得十分明確:“我們的心靈才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薄耙患囆g品,只有當它把作者內心中激蕩的感情傳達給聽眾的時候,它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才能由此引起聽眾內心情感的激蕩?!薄八囆g家為之奮斗的最偉大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表現他自己?!本妥⒅刂饔^表現這一點而言,這種藝術主張與19世紀的浪漫主義十分相似。浪漫主義也以注重主觀情感的表現為其基本特征。但作為一種現代美學觀念,表現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明顯分野在于:如果說浪漫主義音樂用玫瑰色的主觀幻想去彌合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用人與自然相融合的方式達到在塵世喧囂中難以達到的人與對象世界的和諧,那么表現主義就是以反常態的極端個性化方式直接表現現代人充滿內在沖突的心靈世界。每一首表現主義音樂作品的音列都是由作曲家依自己的靈感來設定的,這使得音樂作品中的每一個基本要素都具有鮮明的主觀色彩。

      現代派藝術是在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導致人的異化這樣一種社會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和所有的現代主義藝術流派一樣,表現主義所突出的是主觀情感與客觀現實世界的對立。因而它反對在藝術創造中模仿客觀現實,而要以音樂的形式來表現純主觀的、直覺的情感體驗。與新古典主義相比,表現主義朝著反映現實世界的方向邁進了一步。但是由于它偏執于表現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主觀情感,所以它對現實世界的反映又是一種變形的或片面的反映。隨著大機器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逐漸成為資本主義這臺社會化大生產機器的附屬品,而冷酷的、裸的金錢關系又使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無法溝通。在這樣一種社會現實中,追求真善美的藝術家們感受到無可擺脫的深深的壓抑、苦悶、孤獨、迷惘和絕望。傳統的藝術形式已無法表現因資本主義物質文明扭曲或異化人性所造成的這種前所未有的強烈情感體驗。例如,在繪畫領域中,傳統的焦點透視法曾經成就了米開朗基羅、達·芬奇、列賓等一批又一批經典畫家的經典名作。然而,焦點透視作為一種繪畫技法的基本準則,是與近代資本主義文化對世界的理性主義理解相聯系的,即通過焦點透視所看到的世界,是在近性精神秩序框架內所感受或體驗的世界。但現代資本主義的異化現實使近性精神秩序的框架崩解了,在現代派畫家(例如畢加索)的眼里,世界已被那種導致人以及人的生活異化的力量扭曲、分裂、肢解了,焦點透視法所描繪的已經不是真實的世界。于是,畢加索創造出散點透視的立體派繪畫。與此相類似,在音樂領域,表現主義的音樂家們在音樂表現手法上也離經叛道,進行了大膽創新,這使得他們的音樂作品在藝術形態上較傳統音樂有了質的變

      表現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勛伯格同時也擅長丹青,這一點通常被人們忽略。但了解他的畫對于了解他的音樂至關重要——其畫作中強烈的表現主義特色曾得康定斯基等人贊賞。他恰在開始繪畫的同時,在音樂表現手法上進行極為大膽的嘗試,即擯棄傳統調性系統的語法而采用自由無調性的表現手法。從1908年至1923年的十五年間,勛伯格使用表現主義手法創作的音樂作品,傳達出現代人在戰爭與大工業文明中所感受到的孤獨無援、焦灼不安、緊張恐懼等情緒。他在1908年完成的《#F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0)中,于第四樂章的開始部分使用了一個非調性的主題。雖然全曲結束于#F大調的主三和弦結構上,但并沒有以傳統的終止式來完成。而他接著創作的《三首鋼琴小品》(作品11)則完全擺脫了調性的羈絆,正式開創了自由無調性的新方法。這期間,勛伯格共創作了十幾首無調性作品。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對“不協和音”的解放,橫向旋律或縱向和聲的音程關系不再依附于調性系統;織體更偏向于對位式,而不是和聲式;節奏趨于復雜,其規律性被消弱;而樂曲的動機和結構則依然是精心設計的產物。勛伯格的自由無調性時期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表現主義的扭曲與強烈、大膽的特色。他在此期運用音高的方式,不像后來的“十二音作曲法”那樣具有系統性。自由無調性時期是調性崩潰的邏輯延伸,同時也是“十二音作曲法”誕生前的醞釀和探索階段。

      二、表現主義音樂對傳統的顛覆

      表現主義音樂的最大特征,就是無視傳統、無視規則、不追求宏大、夸張,而崇尚音樂表現的單純、簡潔、明快和熱烈。表現主義音樂以無調性為其基本成份。表現主義藝術家擯棄了傳統的主屬音的觀念,使得八度中的十二個音的價值相等。這導致傳統的旋律概念、節奏與節拍的組織、曲式的結構、和聲與對位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表現主義音樂作品的演奏配器通常精致小巧,具有明快單純的色彩。而將一些連續的獨特音融入非常自由的形式之中,則給人以流動、舒展的獨特感受。

      為了在作品中尋求音樂的連續性和統一性,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勛伯格在創作無調性音樂的實踐中,以維也納作曲家豪爾等人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為基礎,進一步推展表現主義的音樂思維,創立了“十二音作曲法”,即勛伯格本人所說的“十二音僅僅是相互關聯的作曲法。”

      勛伯格最初繼承的是浪漫主義的傳統,他的一些屬于半音體系的早期作品在題材和寫作手法上都表現出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征,例如其交響詩《佩里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easUndMelisande,Op.5)、弦樂六重奏《升華之夜》(VerklarteNacht,Op.4)和大型康塔塔《古雷之歌》(GurreLieder)等。但是如前所言,在他后來的創作中,他的音樂美學觀念發生了轉變,并逐漸發展到反叛浪漫主義乃至整個傳統而另辟表現主義音樂的蹊徑。他的一些個性鮮明的無調性作品如《期望》(Erwartung,Op.7)、《幸運之手》(DieGlucklicheHand,Op.18)等,一方面仍然帶有浪漫主義傳統的印記,另一方面又顯現出逐漸明朗的表現主義特征?!笆糇髑ā钡膭摿t標志著他的表現主義音樂創作手法的成型,是他的表現主義音樂美學觀念的充分體現。

      “十二音作曲法”完全顛覆了音樂的調性中心,使不協和音獲得了“合法地位”。傳統的調性觀念認為不協和音及其組合偏離了調性中心,破壞了和聲功能的邏輯,因而是音樂聽覺所無法接受或理解的。但現在它們卻由于勛伯格本人所說的“用十二音寫作,僅僅是為了便于理解,別無其他目的”而變得與從前不一樣了。有趣的是,正如導致生物進化的一切基因突變的前提恰恰是基因遺傳一樣,勛伯格對不協和音的運用在音樂史上也是有其“基因”根據的。19世紀,貝多芬、瓦格納等人就曾經為了音樂表現的特定需要而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過一些反常規的不協和音組合。毫無疑問,在傳統的調性音樂體系中,不協和音的運用只是在傳統框架限制下的一種特例。事實上,不協和音所特有的“刺耳”的感覺恰恰可以達到德國現代戲劇家布萊西特所說的“陌生化”效果,給已經被傳統音樂磨出老繭的音樂聽覺以新鮮的刺激,因而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不協和音之所以特別受到現代表現主義音樂家的青睞而被大量運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尤其適合于表現緊張、焦灼、痛苦、不穩定的心理狀態,而這正是現代派藝術家們所要表現的主觀情感體驗。

      從本質上說,“十二音作曲法”是有意識地解構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主觀情感與現實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即打破人的審美聽覺與音樂音響之間傳統的內在約定性。不是將主觀情感通過現實事物表現出來——即所謂“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而用一種非常態的純主觀方式表現出來,從而達到將主觀情感最大限度地還原為其純粹主觀狀態的目的。這與從19世紀后期開始的西方世界的整個文化潮流是相一致的,即解構傳統,其最經典的表達即尼采的明言:“上帝死了?!眲撞竦膭撔陆^非僅僅是形式上的標新立異,而是具有極為深刻的音樂美學意義。就像哥白尼以“日心說”否定了人們原以為是“天經地義”的“地心說”一樣,勛伯格使人們從傳統的調性中心及其和聲結構的所謂“客觀必然性”觀念中超越出來,在更加寬廣的音樂空間中建構起新的音樂原則和秩序,從而形成了調性與和聲功能的新觀念。

      三、否定之否定:音樂和一切藝術的宿命

      如前所述,表現主義音樂是作為新古典主義音樂的對立面存在的。新古典主義因主張音樂純形式化,而使音樂失去了作為其內在生命的人文內涵。表現主義則主張表現主觀情感,賦予音樂以現代人文內涵,即如勛伯格所說:“為了人性,就必須用藝術的非人性去戰勝這個世界的非人性?!钡澜缟系氖虑榭偸俏飿O必反。在勛伯格之后的一些表現主義音樂家對他的音樂主張和作品推崇備至,但他們單純地從形式結構方面來片面地接受他的音樂美學觀念,而忽視或未真正理解其美學觀念的內在精神。他們忘記了勛伯格創立“十二音作曲法”的出發點,忘記了他主張音樂是一種通過表現主觀情感體驗而促進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手段。他們把勛伯格的“十二間作曲法”純粹從形式上進行演繹,把音高序列化,把時值、力度、音色等音樂元素全部納入序列化的結構原則之中,由此形成了走向完全控制的全序列音樂。這就使音樂變成了斯特拉文斯基所說的一種“被控制了的音響”,它與人的情感體驗之間的聯系已變得十分模糊。與其說這種音樂是作曲家用以情感體驗為基礎的靈感創作出來的,不如說是用數學的方法計算出來的,把這樣的作曲任務交給計算機再合適不過。如果說這樣的音樂作品也能使聽者在欣賞過程中產生某種情感體驗,那么,要么這聽者不是在用這種音樂的作者所遵循、所要求的音樂思維或體驗方式去聽,要么就是這種音樂的作者實際上不自覺地越出了自己的創作原則,而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驗。所以,后來的表現主義音樂家把主觀化推向極致的結果,是與新古曲主義殊途同歸,以另一種方式使音樂脫離現實而成為一種所謂的“純形式”。

      音樂和任何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從一開始就糾纏于形式化和人文內涵表現的矛盾之中。這是藝術本身的宿命,因為沒有形式化就沒有藝術。原始人借以表達情緒的偶然的有節奏或押韻的吶喊不是藝術,只有這節奏和韻律相對固定下來即形式化后才有了藝術——詩歌。而藝術形式一旦形成,它就逐漸衍生出自己的邏輯規則,從而具有了相對獨立性。在一定的時期內,特定的藝術形式是特定時代和人群表達思想感情或特定人文內涵的適合的工具。但社會的發展、人文的演進,總是使既有的藝術形式日漸顯現出局限性。于是舊形式不斷被打破,新形式沖破舊形式的束縛脫穎而出。但新形式注定又要成為舊形式,如此循環往復不已。例如中國古代的詩、詞、曲、賦、話本、小說等文學樣式的發展演變,就是典型的這樣一種過程。音樂當然也是如此。

      表現主義音樂的一些技法在我國當代音樂創作領域也經常被借鑒、使用,對于豐富我們民族音樂的表現手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我們應該擯棄后期表現主義音樂的形式主義傾向,汲取表現主義音樂及其美學觀念中的創新精神,以不斷創新的音樂形式表現日新月異的生活和情感。創新,是音樂乃至一切藝術的生命之源,也是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不竭的動力。

      不僅從音樂的宏觀發展史看是如此,這種形式和內容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也表現在每一個具體的音樂創作過程中。作曲家要通過音樂形象來表現某種思想感情或人文內涵,但他并非隨心所欲地表現。因為他在構思旋律和節奏時,不能只考慮音響的色彩效果和表現功能,而必須同時考慮這些音在調性規則中的結構功能,即必須找到表現功能與結構功能二者的契合點。這也就是說,他必須去尋找能夠把作品的人文內涵表現得最好的音樂形式。音樂的形式是相對固定的,而音樂所要表現的內涵則是無限多樣的。于是在音樂的人文內涵(或情感表現)與調性原則之間便形成一種必然的矛盾。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作曲家永遠是在“戴著鐐銬跳舞”,而好的音樂作品(即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作品)就像是那種讓人覺得“鐐銬”不是鐐銬而是最恰當道具的舞蹈。像詩人、畫家們一樣,音樂家們總是不斷打碎舊的“鐐銬”,換上新的“鐐銬”,因為沒有這“鐐銬”就不成其為音樂。但是如果把“戴著鐐銬跳舞”變成了“鐐銬”本身的跳舞,即舍棄了人——人的精神、人的情感、人的心靈(這一切當然都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就會從另一個極端迷失音樂的本質。

      [參考文獻]

      [1]鐘子林.西方現代音樂概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38-56.

      [4]唐納德·杰·格勞特.西方音樂史(中譯本)[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22-39.

      [5]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中譯本)[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166-185.

      古典主義文學的局限性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科學哲學 西方城市規劃 思想演變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a sophisticated and comprehensive social and technical process. As one of the domin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volution of ideology, science philosoph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philosophy,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urban planning ideology at the embryonic stage of the urban planning as a subject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modern time.

      Key words: ideology of science philosophy; Western urban planning; evolution of ideology

      一、 引言

      科學與哲學,遠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作為一個獨立的哲學分支,科學哲學創立于20世紀初,它的兩端連接著科學和哲學,是哲學家和科學家共同關注的一個領域。它以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為研究對象,探討科學的本質、科學知識的獲得和檢驗、科學的邏輯結構等有關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

      相類似的,城市規劃作為一門學科,是19世紀末工業革命對城市產生巨大影響之后才興起的。而城市規劃活動及其理論思想,則是伴隨著城市的形成、發展而不斷演變的。城市規劃本身是一個復雜而綜合的社會與技術過程,主導其思想演變的除卻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外,作為哲學一個影響深遠的分支,科學哲學也起著不容忽略的作用。

      如前所述,科學哲學萌芽于古希臘時期,真正創立于20世紀初,這兩個時期也是城市規劃思想起源和發展最重要的時期。與古希臘時期相比,古羅馬的哲學和社會思想總體上處于一種全面的庸俗化狀態,雖然在技術尤其是工程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可是在哲學與科學方面取得的建樹很少,其城市規劃思想主要也是為實用主義和歌頌皇權、炫耀財富、表彰功績服務的。而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對世俗和精神世界全面占領,學者們基本上沒有學術自由,經院哲學方法上的基本取向是反經驗的,科學沒有存在的基礎,也沒有生存的理由和空間,科學方法論的討論基本上被忽視了。中世紀時期的思想基本上對哲學與科學貢獻并不多,其城市規劃思想以體現宗教圖景和自然秩序為主。因此,本文試圖從科學哲學這一視角,著重分析從古希臘時期和近代在學科的萌芽和起源時期,科學哲學的發展對西方城市規劃思想演變的影響。

      二、 古希臘時期哲學對城市規劃思想的啟發

      古希臘是科學思想的搖籃,近代科學的各個學科,幾乎都能在古希臘的科學里找到其思想源頭??茖W史上的古希臘,不僅指政治歷史意義上的古希臘,而是包括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2世紀,跨越政治歷史意義上的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古羅馬的近8個世紀的時間[1]。

      古希臘人對宇宙萬物充滿著好奇,其思考的對象已觸及世界的起源、理性的作用、方法論等方面。古希臘哲學一方面是一種以理性為取向的自然哲學,承認世界運動是有規律的,整個宇宙萬物之間是和諧有序的。其中代表的思想有以泰勒士(Thales)和德謨克利特(Demokritos)所代表的自然實體主義和以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和柏拉圖(Plato)所代表的數學形式主義。所謂實體主義是相對于形式主義而言的,它們的共同目標是追問事物的本性。實體主義者把本性問題轉換成事物的實體構成問題,形式主義者則把問題轉換成事物的構成形式問題。而另一方面,懷疑論者們又認識到知識和理性的相對性和局限性,提倡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這種種的哲學思考和探索,都對古希臘的城市規劃思想起著深刻的影響。

      (一)《理想國》與泰勒斯和德謨克利特所代表的自然實體主義自然哲學

      泰勒斯首先認識到宇宙的和諧性。他提出“萬物源于水”的命題,認為宇宙萬物起源于水,又復歸于水,因此世界是統一的。[2]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則提出原子和虛空的概念,認為萬物的本原不是自身也會發生變化的水、土、氣、火等具體的物質形態,而是自身不變的物質元素,即原子。原子是最小的、不可見的、不能再分的物質微粒,而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由于原子的大小、形態、次序、位置不同,原子彼此的碰撞結合成世界萬物。[3]

      盡管對宇宙萬物本原的描述不同,但古希臘的哲學家們都意識到,在多變的經驗感覺之下,大自然其實是有著不變的性質和規律的。這種思想被廣泛接受,并被運用于對社會事務的有序安排中。他們認為,在家庭、團隊、政府、社會等不同層面上,不同的構成單元有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但同時又相互依賴和協助,共同構成一幅和諧、統一、有序的圖景。這些理念為柏拉圖的《理想國》提供了思想基礎。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著名代表作,書中以對話的形式,敘述了柏拉圖對于政治制度和理想城市形態等問題的探索和設想。柏拉圖強調這個“理想國(城市)”是用絕對的理性和強制的秩序建立起來的,首先,應該通過勞動分工和社會角色的分類來重整城市秩序;其次,城市居民應分為各個階層,即哲學家、武士、工匠、農民和奴隸。柏拉圖認為,理想國的完整性和均衡性只存在于整體之中,為了城邦應不惜犧牲市民的生活。[4]這種思想對于古希臘后期的城市規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希波丹姆斯模式”與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所代表的數學形式主義自然哲學

      形式主義者力求找到變化背后不變的東西,因而更加發展了抽象思維,強調了概念的重要性。畢達哥拉斯最先提出了數的形式主義,認為“數為萬物的本質,宇宙的組織在其規定中是數及其關系的和諧體現?!逼浜?,以巴門尼德(Parmenides of Elea)為首的愛利亞學派從邏輯上論證了不變的概念才是事物的本質。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進一步發展了理念論,把形式主義推向極端,同時也高揚了理性的地位,把自然之秩序、規則高懸于感性具體多變的自然事物之上?!叭f物皆數”的數理主義和理性主義思想,不但對天文學、物理學、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也被成功應用到社會學、人類學等人文學科中。

      這種哲學思想同樣在建筑學和城市規劃中得到充分詮釋。在建筑學中,不僅可以利用數學原理取得工程成就,而且在建筑形式上追尋數學比例可以求得形式美,以直達世界的本質,感受到和諧的宇宙秩序。古希臘建筑的各部分之間,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大多構成和諧的比例關系,直至今日,比例依然是當今建筑師處理建筑形式考慮的重要因素。而希波戰爭后的城市規劃建設中,古希臘法學家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提出了一種顯現強烈人工痕跡的城市規劃模式,即“遵循古希臘哲理,探求幾何與數的和諧,強調以棋盤式的路網為城市骨架并構筑明確、規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體得秩序和美”。[5]希波丹姆斯模式被大規模應用于希波戰爭后城市的建設以及古羅馬大量的營寨城中。

      (三)雅典衛城與普羅泰哥拉為代表的懷疑論學派

      在龐大的古希臘哲學體系中,柏拉圖、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畢達哥拉斯等學者在哲學方向上堅持理性主義,注重客觀性,認同認識論上的可知論,表現出一種樂觀主義的態度。但同時,有一批學者從批判的角度,堅持用懷疑的眼光審視一切,致力于尋找理論中的不足和不完備性,尋求理論自身的有效適用邊界,從而從另一個角度大力推動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6]這些學者被稱之為“懷疑論者”。

      懷疑論者的代表人物普羅泰哥拉(Protagoras)提出了其學派最基本的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萬物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衡量者……在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之間恰好存在著重大差別。那些事物是什么,對于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來說是不同的。” 普羅泰哥拉相信民主體制和個人主義,反對權威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于效用和價值的感受和標準,統一標準既沒有必要,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7]

      在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古希臘諸多的城市和建筑群,都突出反映了注重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環境協調的思想,不追求平面視圖上的平整對稱,而是順應和利用各種復雜地形以構成活潑多變的城市和建筑景觀。雅典衛城就是其中的典范代表?!把诺湫l城的建筑群布局以自由的、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為原則,既照顧到從衛城四周仰望它時的景觀效果,又照顧到人置身其中時的動態視覺美,堪稱為西方古典建筑群體組合的最高藝術典范。”[8]

      三、 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城市規劃思想的影響

      (一)近代主要自然科學與哲學發展回顧

      17~19世紀,是歐洲封建社會制度瓦解和滅亡的時期,也是自由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是西歐社會結構發展演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起源于法國的理性與科學思想啟蒙運動極大地推動了一種新的時代精神——自然科學精神。啟蒙運動使人們相信人類憑借理性能夠完善地認識整個世界。近代的自然科學家們相信,確定的知識必須是精確的、經過數學分析的,事物可以通過精確量化來達到確定性的目的。而笛卡爾(Rene Descartes)的分析幾何、牛頓(Sir Isaac Newton)和萊布尼茲(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的微積分等新數學手段的發明,也為研究復雜現象提供了精確的手段。

      與此同時,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偏重于邏輯理性推演的唯理性主義成為推動近現代自然科學進步的有力武器。笛卡爾主義者認為,客觀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只要為人類知識找到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即絕對正確的、不容懷疑的第一原理),然后按照演繹邏輯的規則,就可以推導出一切人類知識。這種認識論后人稱之為基礎論。笛卡爾的哲學思想還強調,認知事物的基本方法是把每一個考察的難題分解為細小的部分,直到可以適當地、圓滿地解決的程度為止,然后按照順序,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地上升到對復雜對象的認識。[9]

      另外必須一提的是牛頓力學的機械論自然觀,其機械運動觀念在幾個世紀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正是這種對物質世界存在客觀規律性的主體思想和信仰,不斷鼓舞、推動著人們對自然的無窮探索。從這個意義上講,18、19世紀不僅開啟了一個科學方法的新時代,也使之成為一個信仰科學的時代。

      在近代一系列的科技革命中,一場生物學的革命極大地動搖了之前人們對人與世界的認識,這就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有關進化論的思想,它指出人類只不過是宇宙中整個生物進化鏈條中的一環。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摧毀了以人為宇宙中心的傳統宇宙觀,沉重地打擊了文藝復興以來人類的自我陶醉觀念,使人們對世界、對人與人的制度的本質等進行了重新思考,人們開始不再把社會看成是靜止的、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的進化過程?!保?0]

      (二)科學哲學影響下的近代主要城市規劃思想簡述

      上述的自然科學與哲學的發展,對社會各方面的作用廣泛而深遠,包括催生了城市規劃學科的誕生。

      在17世紀西方建筑、園林和城市的建設中,強調唯理秩序的古典主義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從思想根源上來說,此時的古典主義是唯理主義的直接產物。“它要求在社會生活和一切文化藝術的式樣中建立起高貴的體裁和統一的規則,這些規則是不依賴于感性經驗的,是理性的、絕對的、唯一的、超時空的,這種文化為較嚴格地創造自然或人工環境提供了依據?!保?1]在唯理主義思想的主導下,西方古典主義園林呈現出一個個完整而有序的景觀。而建筑師和規劃師們隨即從中提取了規整、平直的道路系統和圓形交叉點的美學潛力,并迅速將之運用到整個城市空間體系中。這種古典主義城市規劃思想,為其后西方各國的城市建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

      18、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更由于工業革命的巨大推動力,使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發展。但與此同時,急劇城市化使城市產生了大量嚴重的社會問題,城市生活質量的極度下降使人們深感不安,力圖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前述的基礎論和唯理性,使人們相信物質世界存在基本原理和客觀規律性,不少懷有社會良知的思想家們開始構思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國家和城市形態。摩爾(Thomas More)、圣西門(Henri Saint-Simon)、傅立葉(Charles Fourier)、歐文(Robert Owen)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哲學背景下產生的,而他們所認同的解決問題的基礎和根本途徑,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民主社會??障肷鐣髁x的思想雖然很不成熟,在當時的小范圍社會實踐中也沒有產生實際的影響,但其進步性對其后的城市規劃思想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園城市”思想。

      近代自然科學對自然界的全面探索,也促使了人們對社會現象的全面考察。19世紀90年代,霍華德受倫敦政府的委托,對當時英國的城市進行調查,并提出一整套整治方案。于是,霍華德對各種社會問題如土地所有制、稅收、城市貧困、城市膨脹、生活環境惡化等,都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思考。他認為,只要牢牢掌握了簡單的事實,社會的劇烈變革就會迅速開始。他倡導一種全面社會改革的思想,對城市的性質定位、社會構成、空間形態、運作機制、管理模式等進行了全面的探索。[12]霍華德的規劃思想,充分體現了19世紀末人們對于人與世界之間關系認知的改變,把嚴峻復雜的社會問題與環境問題綜合考慮,以改良社會為城市規劃的目標取向,設想了一種先驅性的模式,將物質規劃與社會規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羧A德也被譽為近代人本主義規劃思想的兩位大師之一。

      作為一名生物學家,另一位人本主義規劃思想大師蓋迪斯(Patrick Geddes)的規劃思想,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烙印更加明顯。蓋迪斯強調城市規劃不僅要注重研究物質環境,更要重視研究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他提出“城市學”的概念,指出“城市改造者必須把城市看成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復雜統一體,其中的各種行動和思想都是有機聯系的”。除了強調城市研究方法的綜合性,蓋迪斯還提出了區域協同的綜合觀,首創了區域規劃的綜合研究。同時,他還極度重視人文要素與地域要素在城市規劃中的基礎作用,他的思想體現了深刻的人文主義精神。[13]蓋迪斯對城市問題的認識,在生物進化論的基礎上,更飛躍了一個層次,不但為近現代城市規劃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

      近代各類城市規劃思想活躍,與霍華德、蓋迪斯等人文主義者不同的,是一些深受唯理性主義哲學思想影響的工程師和建筑師。他們基于近現代技術提出了各種被后人稱之為“機械理性城市思想”的城市規劃主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馬塔(Autoro Soriay Mata)的帶形城市模式和戈涅((Tony Garnier)的工業城市模式。這些城市規劃思想,深受笛卡爾由分解到綜合的機械論思想影響,強調功能分區和城市空間分布的秩序,對此后的《雅典》的城市功能分區思想奠定了基礎。

      四、 結語

      科學哲學的萌芽、起源和演變,都與同時代的自然科學發展密切相關。同樣,西方城市規劃

      思想的誕生、發展和創新,都具有深遠的社會文化背景、自然科學條件以及哲學基礎,每一種思想都有其獨特鮮明的智慧特征。本文把這兩門學科的發展聯系起來,并結合同時期的自然科學成就進行分析,希望能為強化城市規劃學科的基礎研究,拓展其思想空間作一些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林成滔. 科學簡史 [M].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4. 31

      [2][3][9]威廉·塞西爾·丹皮爾. 科學史 [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48,57-62,202-206

      [4]柏拉圖. 理想國 [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2-81

      [5][8][10][11]張京祥. 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 [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13,12,84,68

      古典主義文學的局限性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艾略特強調詩歌的客觀性、實用性。他關于“傳統”、“非個人化”和“客觀對應物”的理論都建立在創作客觀性基礎上。同時,他也強調感覺的作用,強調理智和情感的結合。他的詩是“社會的記錄”,具有實用性。他后期的作品充滿宗教思想,企圖用宗教的倫理道德來凈化人的心靈,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

      艾略特的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同哲學研究是同時進行、密切相關的。他是詩人,又是哲學家、評論家。筆者認為客觀性、實用性和宗教思想是他詩論和創作的突出特點,本文將就此進行評析。

      文學藝術歷來受哲學思想的影響。20世紀的西方哲學有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主潮,兩種思潮平行而又交錯。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說:“要作到消滅個性這一點,藝術才可以說達到了科學的地步?!彼^的消滅個性,并不是否定個性而是強調共性、強調客觀性。他的文藝的科學性這一觀點顯然受哲學思潮的影響。理查德·舒斯特曼說艾略特受到20世紀初英美現實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客觀主義的影響,受哲學家布雷德利和羅素等人的影響,他的博士論文題目便是《弗·赫·布雷德利哲學中的認識與經驗》。羅素在他的《邏輯原子論》中說:“科學比任何哲學有更大的達到真實的可能性”,“把哲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是明智的”,“哲學必須建立在經驗主義科學事實的基礎上”。理查德·舒斯特曼還認為艾略特的批評歷程與他潛心研究布雷德利的哲學緊密相隨,其散文與詩歌風格都受布的影響,因此認為布雷德利的哲學是理解艾略特批評理論與創作實踐的鑰匙,而“布雷德利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要努力達到實在”。羅素強調科學與事實的科學現實主義和布雷德利的《現象與真實》、《倫理研究》、《邏輯學原理》等著作對艾略特早期客觀主義批評理論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艾略特在1951年于倫敦出版的《論文集》中說:“批評家必須有高度的事實感……任何書本、文章、任何注釋即令只涉及最低層面的關于藝術作品的事實,比起九成是夸夸其談的文章要好得多。艾略特認為批評家的主要任務是“呈現讀者可能不知道的事實”。他不主張闡釋,但在《批評的功能》一文中卻說:“只有使讀者掌握他們在其他情況下容易忽視的事實時,這種闡釋才是唯一合理的闡釋?!卑蕴卦谖闹袕娬{“批評要以事實為基礎”,批評家“和他們所掌握的事實打交道,而且他還能夠幫助我們這樣做”,就是強調詩歌批評和寫作的客觀性。盛寧在《二十世紀美國文論》中說:“艾略特反復強調誠實的批評和敏感的鑒賞不應著眼于詩人,而應著眼于詩’—把注意力從詩人轉向詩歌本身的觀點,為新批評提供了理論依據。這說明艾略特批評的客觀性的觀點是極具理論價值的。

      在《漢姆雷特與他的問題》一文中,艾略特提出了關于“客觀對應物”的理論。艾略特的這一重要理論和創作方法指出作品的感情要通過客觀對應物即通過直接經驗來表達,也就是要通過意象、隱喻、對比、引語、神話、典故等象征、間接而非直接、直露的方式表達。這與19世紀末浪漫主義詩歌濫用情感,把詩歌當作個人情感發泄的工具是截然不同的,是對它的反撥與批判?!翱陀^對應物”理論與“意象主義”、“象征主義”在強調創作的客觀性、表現主觀與客觀及情感和理智的結合等方面有相似之處。意象派的創始人龐德在1913年說過:“藝術、文學、詩歌像化學一樣是科學。龐德在隨后給哈莉特的信中又說:“客觀—毫不滑來滑去……”,“詩必須和散文寫得一般好……客觀性,再一次還是客觀性…他所說的客觀性就是詩要通過意象喚起感情。法國詩人讓·莫雷亞斯首先在《費加羅報》上提出象征主義的概念。似兌:“象征主義是說教、夸張、虛假感情和客觀摹寫的敵人,它要使觀念具有觸摸得到的形貌;不過,創造這種形貌并非寫詩之目的,其目的在于表達觀念,而形貌則處于從屬地位。象征主義的先驅波得萊爾在十四行詩《應和》(或譯《交感》)中首先提出了象征主義的“應和”論。他認為人與自然、與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相通的、對應的,整個世界在對應中形成“象征的森林”。他們所說的“觸摸得到的外貌”和“對應”也是情感的“客觀對應物”??陀^對應物的方法是表現主觀精神的客觀化原則。

      艾略特同時強調客觀對應物通過感覺經驗起作用,產生新的、更為復雜、深刻的情感。他在強調客觀的同時,也強調了主觀的作用。艾略特推崇17世紀多恩等玄學派詩人,認為這一時期所以是英詩發展的高峰,就因為詩人們“有一種對于思想通過感覺直接理解,或者說,把思想重新創作為感情的本領”。他還說:“一個思想對于多恩來說就是一種感受”,“像感覺一朵玫瑰花的香味那樣”。艾略特認為玄學派詩人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總是致力于尋找各種心態和情感的文字對應物”。有評論家認為:“情感通過感覺經驗來表達是艾略特批評的一個原則。艾略特的詩是智性的,著重在表現某種精神、某種思想觀念,這一點,他受到布雷德利哲學的影響。布雷德利認為:“實在是精神的,事物越具有精神,它也就越實在。

      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說:“詩歌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逃避個性?!边@表明他不贊成浪漫主義主張的詩歌應主要表現主觀感情和心靈世界,否定了華茲華斯“詩歌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漫溢;它的來源是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感情”的詩歌理論。艾略特認為詩歌要表現的不是詩人的個人感情,也不是寧靜中回憶起來的感情,詩是“許多經驗的集中,集中后所發生的新東西,而詩人的心靈只是這種新的、復雜的東西的媒介和催化劑,在新產生的東西中詩人是逃避和看不見的。艾略特認為個人的感情、“內心的聲音”是多樣的,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要服從于“外部權威”,服從于比自己更有價值的東西。在艾略特看來傳統是歷史的一部分,是一段歷史時期的某種潮流、思想,歷史是由許多這樣的此起彼伏的潮流所組成。詩人要明智地利用傳統,表達比個人感情更為重要的東西。艾略特的“傳統”、“非個人化”與“客觀對應物”理論是一致的,它們都建立在詩歌客觀性這一基礎之上。他的《普魯弗洛克情歌》、《小老頭》和《荒原》等詩作都充分體現了這些創作理論和方法。

      應該指出,艾略特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其理論和創作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在強調詩歌的客觀性之后,也提出人因感情、興趣包括文化修養及個性的不同,對詩的理解、欣賞也會大相徑庭。他在1933年發表的《詩歌的用途和批評的用途》中說:“人對詩歌的鑒賞與他的其他興趣和情感是不能脫離的;前者影響后者,也受到后者的影響。人對詩的鑒賞是有局限性的,因為人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在該書中他還說:“如果太過于緊扣‘詩文’,對詩人所要說的采取置之不顧的態度,你很可能把它全部的意義排除。可以看出,艾略特開始強調詩人、讀者的興趣、感情、態度在詩歌創作及欣賞中的重要作用,他已不再堅持詩歌是“逃避情感”、“逃避個性”的了。在該書1964年再版序言中,艾略特說《傳統與個人才能》是他年輕時第一次印行的文章,他希望以后的文集編纂者能收人該書的篇章以取代《傳統與個人才能》。這表明他認識到過分強調“逃避感情”、“逃避個性”等說法有片面性。所以理查德·舒斯特曼說艾略特從早年的科學客觀主義轉向承認個人處境、理解力的不可避免性和價值,代表他從基礎的科學主義向解釋學的歷史主義和多元論的升華。

      艾略特的博士論文是在哈佛大學唯心主義哲學家喬賽亞·羅伊斯的指導下撰寫的。羅伊斯稱自己的哲學是“絕對的實用主義”,加上實用主義的創始人威廉·詹姆士其時在哈佛任教的影響,實用主義在艾略特的博士論文中成了一個重要的方面。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強調“有用即真理”,概念的全部意義都在實際效果中表現出來。實用主義認為命題 的真實性是由相關的實驗結果來判斷的,而且認為它與時間、地點和探究的目的有關。

      艾略特的博士論文在涉及理論與經驗世界時表明了相似的觀點,他說:“我們關心的全部是理論如何發揮作用”,我們應該“讓理論經受實用的考驗”,“理論觀點是實踐不可避免的產物……我們的理論將會被發現充滿實際的動機和結果,艾略特關于理論來源于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又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認識無疑是正確的,這也是他詩歌創作和理論遵循的原則。早一在1920年發表的《小論詩的批評》中艾略特就說過:“詩是一種社會的記錄,而且能夠讓歷史家、道德家、社會哲學家或精神分析家加以利用……而詩應該引起的第一個問題是藝術問題,然后,詩是社會的記錄。艾略特一直堅持詩的藝術性和詩應反映社會及其變化、為社會服務的觀點。他在《葉芝》一文中高度贊揚葉芝的詩不僅“傳達經驗和愉快,但具有更大的歷史意義……這歷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歷史,是時代意識的一部分。艾略特認為詩歌傳達經驗和使人愉快是重要的,但還不夠,只有反映時代的意識才能達到更高的層次。

      艾略特的詩是“社會的記錄”,也像他評價葉芝的那樣“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歷史,是時代意識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的第二年,即1915年,他發表了《普魯弗洛克的情歌》,寫一位中年知識分子想去看所愛的女子。會見情人本應是件輕松愉快的事,但普魯弗洛克卻缺乏勇氣與自信,心情沉重得“像手術臺上一個麻醉過去的病人”。他的獨白表現了戰后迷惘的一代人的苦悶。一戰是一場殘酷、血腥的戰爭,世界有巧億人口卷人戰爭,6500萬人當兵打仗,2000萬人受傷,1001萬人死亡。其中英國死亡75萬人,英國商船損失70,財產損失1 /3,并向美國借款10億美元。戰后英國社會混亂,經濟趨于崩潰,人們感到空虛、迷惘,看不到前途和光明。艾略特的《小老黔(1920)》,《荒原》(1922),《空心人》(1925)等作品集中反映了戰后英國及整個歐洲的狀況。艾略特如實地反映,是為了警覺世人,促進人們振奮精神,尋找治愈創傷的途徑,促進社會的文明與復興,是有其實用目的的。

      艾略特雖然受科學思潮的影響重視作品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但他又是一個有神論者,具有唯心主義世界觀。他相信宇宙“有一個超自然的秩序”即上帝的存在。他出身于美國一個新英格蘭清教徒家庭,家庭影響以及他本人對歐洲基督教文化傳統和17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鄧恩等人的仰慕,逐步加深了他對宗教的信仰。不過截止1927年阪依英國國教—天主教之前,艾略特經歷過一個探索過程,對現代宗教有過懷疑與矛盾。在談及家庭宗教信仰時,他說過:他“是在基督徒圈子之外長大的”。他的家庭屬基督教中的唯一神教派,該教派信奉上帝,但否認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天主教教義,對教會也多有異議。這對艾略特無疑是有影響的。羅伯特·克勞福特就曾指出過:“像《艾略特先生的星期天早禮拜》、《河馬》、《不朽的低語》,甚至《小老頭》都表達了他對現代宗教的極端不信任。 艾略特由懷疑到信奉天主教,最后成為天主教徒,與他所處的時代,與戰后一代人的失落及他個人的經歷是有關系的。但有評論家也認為:“無疑是但丁詩歌的影響。”艾略特本人也說:“這種感覺是一時的,也是終生的。但丁的影響不僅在詩歌的語言及喻象諸方面,還在于艾略特認為“但丁是偉大的基督教詩人”。這與他自稱的文學上的古典主義者、政治上的保皇主義者和宗教上的天主教徒是吻合的,與他認為一個好的社會應建立在基督教原則、建立在等級社會和嚴厲的社會機構基礎之上的主張是一致的。

      艾略特的宗教思想表現在作品中對古代神話特別是希臘神話和《圣經》的大量引用。在神話引用中可以看到魔術信仰、靈物崇拜、靈魂信仰和宗教儀式等方面的反映。古希臘神話是關于神靈和英雄的故事,希臘文明也是構成基督教思想傳統的一大組成部分。采用神話架構組合現代零碎、復雜的經驗,表達對現代世界的看法是艾略特詩歌的一大特點。在《一位女士的畫像》中,艾略特引用了希臘神話。在《普魯弗洛克的情歌》的開頭,艾略特引用了《神曲》中的一段話,后來又引出《圣經》中耶穌使之死后四天從墳墓里復活的人物拉撒路,給作品涂上了一層宗教神秘色彩。艾略特參照人類學家杰西·魏士登的《從祭儀到神話》和詹姆士的《金枝》,在《荒原》中套用了亞瑟王尋求“圣杯”的神話結構和有關繁殖的禮節,表明只有信奉上帝才能拯救衰落的西方文明的思想。

      艾略特早期的至少是20世紀20年代前期的詩大部分與《荒原》的內容有關,表現西方文明的腐朽與衰敗,當然也包含了他想從宗教找出路的思想。在正式接受英國國教后,他的詩更充滿了贖罪和尋求精神平和與靈魂超脫的調子。他的《愛麗爾豁》( Ariel Poems 1927 --1930 ) ,《灰星期三節》(1930)和《四個四重奏》(1943)即是這樣的被稱為宗教詩的詩篇。艾略特詩中包含的宗教思想主要有下面幾點:

      1.上帝是道,信仰上帝就是信仰真理,也才能獲得救贖。

      《四個四重奏》開篇引用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話:“邏各斯對每個人都是普遍的法則……”邏各斯,從哲學上講,就是理性,是宇宙構成或宇宙秩序的根本原因的意思;按神學的解釋,它則為神道。這句引語表明人人必須服從理性或遵守神道,信奉上帝這一普遍法則。

      《灰星期三節》中說:“光照耀在黑暗中/這不平靜的世界仍圍繞著這寂靜的中心旋轉廣。詩的結尾處說“我們的安寧有賴于上帝的意愿”。《四個四重奏》中說:“在旋轉的世界的靜點……在靜點上,那是舞蹈,不停止也不移動”。寂靜的中心、靜點指的就是上帝。世間變化著的萬物圍繞著上帝旋轉,只有上帝是永存的、不受時空限制的。

      2.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成全上帝救世旨意。

      《三賢哲的旅程》重復“新約·馬太福音”中耶穌基督在猶太的伯利恒降生的故事,表明上帝通過基督道成肉身,也表明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

      《荒原》《雷霆的話》中“誰是那個總是走在你身旁的第三人?”這第三人便是耶穌。

      《四個四重奏》中也寫到耶穌誕生、受難和圣靈化身的出現?!稏|科爾村》中“受傷的大夫拿起了/探查病體的探針廠,指耶穌為病人治病;“我們所飲是那流淌的鮮血,/我們所食是那血淋林的肉”,指圣餐及耶穌遇難。

      3.原罪,贖罪,天堂地獄之說。

      在《東科克爾村》中圣母瑪利亞“她時刻的關心不是為了我們的高興/而是提醒我們和亞當所受的懲罰尸。人們死后要接受上帝的審判,所以作者在該詩中說“乞求上帝給我們仁慈”,“為我們罪人祈禱吧”,“愿審判我們不要過重”?!度紵说闹Z頓》第一節中的《進人玫瑰園》有指伊甸園的意思。第二節有“免使人類進人天堂和地獄,/天堂和地獄人類肉體都不堪忍受廠的句子。《小吉丁》中有“靈魂從錯誤走向錯誤門涂非在煉火中得到新生”,表現了人類只有相信基督救世、能為人類贖罪、一切聽從上帝安排,才能擺脫罪惡與痛苦、進人天堂、得到永生。

      在神學家們看來,上帝的屬性包括形而上和道德兩個方面。上面所列舉的屬于上帝的前一種屬性,即唯心的玄學的屬性。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亚洲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电影官网|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国产午夜亚洲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丝袜|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看亚洲a级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亚洲国产香蕉碰碰人人| 亚洲国产精品xo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国产最新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裸男gv网站|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乱子伦 |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 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欧洲日韩| 春暖花开亚洲性无区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456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