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運用例子。舉一反三
葉型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中指出:“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葉老所說的“例子”,可具體理解為:在教學中挑選包含著本質因素、能夠充分體現教學知識點的典型篇章、語段進行例講、例析,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形成閱讀和寫作的基本技能。在此理論基礎上形成的“舉一反三”式課堂閱讀教學類型.就是圍繞單元教學目標和要求學生掌握的各項知識點,精心選擇本單元的教學“例子”、教好“例子”。
比如,我們把《勸學》上成“例子課”,把議論文的知識點,諸如立論的結構、提出論點的方式、論據的典型性、論證方法、議論文的語言等都作了落實,再選擇同體裁的三五篇文章,如《獲得教養的途徑》、《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師說》等課文上成重要問題的討論課,重要語段的評析課.知識點遷移課。在此基礎上,設計兩個單元課題:一是立論的結構;一是議論文的語言特點及要求,對這兩個師生結合“例子”共同討論,并由感性而理性.昭示出一般性知識和普遍性規律,并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通過“例子”舉一反三的課堂閱讀教學,能夠逐步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把學生引向自學之路。
二、亦讀亦寫。讀寫結合
張志公先生說過,語文課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的課”。張老的話把傳授知識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形成實踐能力,說得清清’楚楚,知識的傳授應是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并把知識轉化為聽、說、讀、寫的能力,在此理論基礎上形成的“亦讀亦寫,讀寫結合”式閱讀教學設計,就是利用典型篇章.從課文本身的內容出發,設計出與課文有聯系的寫的內容,邊閱讀邊寫作,以讀帶寫。其關鍵是以“寫”促“讀”。
魏書生在教授《反對自由主義》一文時,將整堂課設計為讀、寫兩部分,先從讀標題人手,讓學生思考如何寫這篇文章.然后再引導學生讀課文;啟發學生“你現在最想反對什么”,學生說“反對一重男輕女、鋪張浪費、封建迷信……”從中選出了“反對重男輕女”為題,讓學生思考如何寫,再引導學生讀文中自由主義的表現,導引學生說出重男輕女的種種表現;再導讀自由主義的危害,導引學生說出重男輕女的危害:讀反對自由主義的立論依據,引導學生說出反對重男輕女的理由;……同時,讓學生說時模擬課文的語言。如此這般,寫的結構、語言依讀而成,學生們認識到寫好文章的關鍵在讀好,從而刺激學生閱讀的興奮點.激發了主動閱讀的興趣。
讀寫結合式閱讀教學,采用啟發、思考、質問的方式,發揮學生主體性優勢,有目的地進人課文,有方向地鉆研課文,閱讀、寫作、思維三合一,擷取、綜合、表達有機統一.課堂效率由此而顯現。
三、精兵簡政,課文撮要
所謂“精兵簡政”,就是選擇好閱讀的切入點,由一個具體問題引出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和理解,由點及面.使文章的細節、部分、整體有機地聯系起來,又突出教學重點。在“精兵簡政”基礎上的課文撮要,就是利用教材進行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用課文中的詞句,濃縮課文內容的閱讀技能和思維能力。此設計尤適用于議論文閱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辨析層次關系,理清內部結構,相應解決層次劃分問題的能力;感悟文章意旨,理解語言特點的能力。大凡教過議論文的老師,對此不言自明了。
四、避輕就重。化繁為簡
葉圣陶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中談及閱讀問題時,說在閱讀中“要研究、要考察”、“吸取值得取的,排除那些無足取的,自己才會漸漸地成長起來”,呂叔湘在《關于中學語文教學的種種問題》中也說:“大家都說要少講多練。少講,講什么?因為可講的東西可多啦.你要少講,就要有選擇。……”無論葉老的“研究考察吸取排除”,還是呂老的“少講,要有選擇”,都是一個理――巧妙處理好重點、要點、疑點與學生的關系.避輕就重、化繁為簡、變難為易。
寧鴻彬老師講授《皇帝的新裝》一文,僅做了四件事:①請學生認真閱讀課文,以“一個……的皇帝”的形式給課文加副標題;②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個故事的內容;③組織學生討論文中的“皇帝”上當受騙怨誰:④討論研究:那兩個騙子的騙術并不高明,為什么文中的那么多人都上當受騙?他們上當受騙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這四件事,引導學生用極簡練的語言概括了課文的故事情節,認識了文中的主要人物,領會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義。這個精練的教學設計,正是避輕就重、化繁為簡式課堂閱讀教學的經典之作。
五、整體閱讀,品析鑒賞
此設計適用于教學文學作品,也就是在整體把握作品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賞析、評論,讓學生理解課文的精、美、妙。心理學中有個格式塔派,他們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石就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強調整體組織的功能。文學作品是作為一個統一的完整的有機體而存在的藝術品。閱讀文學作品,首先應該注意其整體風韻,不拘泥于一情一景、一言一物,而應從它的有機組合中去品評,感悟出超于語言結構之外的新東西。如《雷雨》選讀,教師在點明了背景、簡介了概況之后,便設計了兩個專題,要求學生進行賞析、評論:①品評周樸園的臺詞“哦”;②一個可以得最佳配角獎的“演員”。這個設計,離開了整體性、鑒賞性是無法完成的。聽說讀寫全面訓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了教師主導性的功能。
六、比較閱讀,課內外結合
比較閱讀教學至少有三大優點:一是有利于復習舊課,接受新課。以舊課教新課,既省時又省力,便于知識的積累和鞏固:二是有利于培養學生求同、求異思維的能力,發展學生智力;三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優化其知識結構。比較見優劣,比較出真知。有比較,才能找準知識點間聯系,優化知識的內部結構,才能有效地檢索信息,增強解決問題的靈敏度、準確度。對此前人多有論述,不再妄言。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問題法;語篇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8-019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29
語言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閱讀在以聽、說、讀、寫為主要技能的英語學習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圖式理論觀點認為,從本質上講,閱讀實際上就是學習者與閱讀材料及其語言文字信息彼此交互作用的過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在于:從學生的個性心理和認知特征出發,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閱讀技巧和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下面筆者結合目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搞好閱讀教學的策略與方法談一些認識。
一、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閱讀教學理念陳舊滯后
受傳統閱讀教學理念的消極影響,許多教師熱衷于把講解詞匯、分解句型、羅列語法p剖析結構p歸納搭配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導致教學重復機械,毫無趣味。長期下去,這樣的閱讀教學何談興趣的培養,何談積極性的調動?試想一堂索然無味p缺乏積極性調動p無視創造性培養的課怎樣才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二)疏于對閱讀教學方法的探究
在教學方法上,許多英語教師沒有形成和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切實可行的閱讀教學模式和方法,守著老一套不放p不思進取,更不愿靜下心認真地探究英語閱讀教學的方法與策略。長期以來,大部分教師疏于對閱讀材料的翻譯、理解的引導和啟發,習慣于填鴨式的滿堂灌。他們喜歡根據詞典逐句逐字地翻譯,喜歡按照參考資料逐句逐字的分析等。殊不知,這樣根本無法體現出新英語課程標準所倡導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造成的結果往往是教師忙得疲于應付,而學生圍繞教師團團轉,只能被動地、機械地、消極地接受語言知識點,這種教學方法嚴重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
二、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和方法
(一)更新閱讀教學的觀念是前提
以“教師為主導p學生為主體”是英語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教師要通過對閱讀基本技能的強化訓練和指導,改變“滿堂灌”的錯誤教學方法,大力實施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符合時代特色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全面培養學生對閱讀理解的興趣,努力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積極性。
(二)引導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1.精讀,主要指對文章進行逐字、逐句、逐段地全方位認真閱讀。
2.泛讀,指為了概括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而進行的一種閱讀方法,
3.速讀,即指快速閱讀的方法。
4.略讀,又叫瀏覽法,包含下列兩個基本要素:
(1) 抓住關鍵。包括文章的標題、黑體字、斜體字等所蘊含的意義。
(2)了解大意。從閱讀文章的關鍵段落捕捉文章大意、背景等重要信息。
(三)實施語篇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關鍵
語篇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特定的語境中體驗并應用語言,是一個篇段結合的連貫的語言體系,具有拓展和延伸特點,它能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通過對文章中某個段落、某個句子的閱讀理解,達到對通篇文章較為全面的、系統的p正確的理解之目的,即實現“窺一斑而知全貌”的@喜效果。其次,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特定情景的設置中引導學生借助上下文來大膽p積極地預測某個詞p某個詞組或某個句子的大概含義,進而達到對整段乃至整篇文章含義理解的目的。再次,教師要通過巧妙的導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主題句等重要信息并進行以點帶面p層層遞進p步步深入的閱讀和理解,這種高超的導入技能不但能幫助學生形成必要的心理準備,還能帶領學生盡快進入到積極的p良好的學習狀態之中,真正起到先聲奪人的奇特作用。
(四)問題設置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
閱讀教學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或本身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問題設置來對整篇文章進行預測――檢驗預測――再預測――得出結論的問題學習。積極的設疑和提問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注意力。當然,教師的提問一定要體現出閱讀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做到有的放失。一般說來,根據閱讀理解問題的層次可將問題的設置劃分為:
(1)Who/when//where/what/why/how…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
(3)The writer believes/implies that…
第一類型層次明了簡單,容易掌握,圍繞“什么人p在什么時候p在什么地方p做什么p為什么做以及如何做”的主線,幫助和引導學生逐層學習p分析和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第二類型要求學生在第一類型的基礎上學習,了解并掌握文章是與非的基本態度和觀點;第三類型強調對文章中心理念的凝練和升華,屬于最高層次,旨在要求和啟迪學生全面掌握本篇文章所蘊含的深刻思想以及倡導的理念。
綜上所述,只有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積極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思想p新理念,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力加強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訓練,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的p科學的閱讀教學策略和方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小學英語;英語閱讀教學;教學策略;教學有效性
小學英語閱讀是在學生一定英語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進行英文的閱讀與翻譯的整體學習工作,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往往需要學生基礎知識的儲備以及教師教學策略的優化,而整個閱讀過程中單詞的有效認知與信息的準確獲取又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所以現階段小學英語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英語教師除了對學生英語基礎進行有效的分析外,還應當對教學的方法與策略進行深入的探究,進而不斷的優化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以保障從教學方面來強化英語閱讀教學的效果,最終促進學生英語基礎知識應用能力的顯著提升。
一、借助教材課文內容,在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強化學生課文閱讀的基本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基本不具備英語學習的基礎,因此在一開始的英語知識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材是學生英語知識認知與應用的最佳載體,而教材中的課文又是學生英語閱讀的最佳材料。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小學英語教師應當積極的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以課程基本教學工作結合學生英語閱讀教學,進而在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強化學生課文閱讀的基本能力,以為學生英語閱讀技能的提升提供最佳的保障。
例如在《My schoolbag》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基本單詞以及語句教學完成后就要注重對于課文的整體分析。課程的課文往往以對話的形式來展現出來,學生閱讀的目的在于流利的閱讀與有效的信息獲取,因此教師在課程授課的同時可以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詞匯學習來進行課文的通暢朗讀,例如Oh, it's nice. What's in your schoolbag?里面的what’s的發音等等,然后在學生流利朗讀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詞匯儲備來進行文章對話的翻譯以及譯文語句的潤色。在這種課程教學與英語閱讀教學同步開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基礎知識的積累還能夠同步的進行課文閱讀的鍛煉,進而小學生零基礎學習英語的困難被有效的克服,基本的閱讀教學可以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順利的開展起來。
二、根據課文教材內容,為學生選擇合適的繪本教材促進學生英語圖文閱讀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不能僅僅依靠教材的內容來進行,由于教材課文形式的單一化以及閱讀量的缺乏,學生要想獲得閱讀技能的提升,就要嘗試更多英語資料的搜集。而此時學生英語基礎薄弱這一困難又再次的影響了小學英語閱讀課的開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選擇繪本教材,以圖、文和主題三者的結合讓學生借助生動的知識展現形式進行英語材料的閱讀,進而克服自身基礎薄弱的缺陷,嘗試英語閱讀的拓展訓練。
例如繪本教材《Rain》,教師在教學的同時就可以為學生選擇這類繪本來作為閱讀課的教學載體,并且再以電子書與多媒體教學工具的結合,為學生直接展示教學的內容,進而讓教師與學生能夠在同一平臺上進行繪圖的賞析與英語知識的閱讀的同步訓練。在繪本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根據教材的插圖展示讓學生對英文的說明進行閱讀,例如Where is the rain on?Rain on the green grass. /Rain on the black road.等等,使得學生能夠先根據繪圖的內容對英語表達的主題進行理解,然后在憑借自己的知識所學和教師的指導來體味英語的實際表達方式,進而使得學生能夠有效的進行英語小故事的閱讀,并根據自己的閱讀獲得準確的信息。通過繪本教學的開展,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三、根據教學的進度適度開展小學生閱讀活動課,強化學生閱讀技巧的實踐鍛煉
小學階段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可以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而同樣英語閱讀課教學的長期開展,也可以為學生獨立進行英語閱讀提供最佳的基礎準備。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實踐鍛煉,小學英語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并適當的根據教學的安排開展一些英語閱讀的小活動,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提供一個閱讀訓練的最佳平臺。通過英語閱讀比賽或者小活動的開展,學生會自主的進行閱讀的訓練,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學生的閱讀技能。而最終的活動開展又可以讓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結果進行檢查,以從閱讀材料、閱讀發音、翻譯等方向找到改進的內容,完善自己的閱讀教學工作。
四、嘗試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筆記的記錄,以幫助學生同步的拓展自己的英語積累
小學階段的學生很早就會對語文閱讀進行閱讀筆記的記錄,但是很多學生卻忽視的了英語閱讀筆記的制作。雖然小學英語閱讀還處于初級或者非常基礎的階段,但相關讀物中的單詞以及不同于課文的英文表述可以有效的擴充學生在某一層次上的英語知識儲備,進而為學生英語整體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所以小學英語教師在閱讀課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嘗試指導學生做好閱讀筆記的記錄工作,以短語記錄、單詞記錄或者小故事摘抄等形式來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而不斷的拓展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
小學英語閱讀課的開展可以在學生基礎知識儲備提升的前提下不斷的強化學生知識應用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要對閱讀課教學的策略進行探究并不斷找尋教學策略優化的有效方法,進而以教材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基本的英語閱讀學習、以繪本教學方法來強化學生英語閱讀的教學,再以閱讀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最佳的閱讀實踐鍛煉平臺,最終憑借閱讀筆記的創作來拓展英語閱讀教學的效果,以保障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知識儲備的提升與閱讀技能的強化能夠同步的進行。
【參考文獻】
閱讀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整體素質的一種體現方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良好的語文素養對學生一生均有裨益。閱讀教學是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使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逐步提高,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一、小學閱讀教學的意義
閱讀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開展的必要性。閱讀教學與閱讀存在一定聯系又有所區別。閱讀教學開展過程中有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參與,另外閱讀教學需借助學生的閱讀經驗,關注學生閱讀需求,使閱讀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系列語文訓練活動。通過閱讀教學培養起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具有多重意義,首先通過閱讀教育可使小學生語言文字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真正掌握漢字的音、形、義,學生識字量的提高又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擴大閱讀量,學生語文素養得到有效提高。另外,通過閱讀教學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可得到提高。閱讀教學所選作品多為文質兼美的作品,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可從中獲得知識,啟發思維進一步發展。此外,通過閱讀教學,學生思想品德可得到提高。閱讀教學篇目可以引導學生向善,使學生分辨出真善美和假惡丑,審美趣味也可得到提高。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對策
1.教師深入研究文本
教師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閱讀教學的開展效果,開展閱讀教學前教師需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使自身產生一定的閱讀理解和閱讀感受。教師在課前應制定出詳細的教學計劃,將閱讀教學的每個環節細化,確保閱讀教學開展的有效性。教師需做好文本的篩選工作,閱讀教學的文本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教師需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文章,可選擇童話、兒歌、寓言、童謠等,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閱讀能力得到更好鍛煉。
2.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及教學組織形式是影響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閱讀教學可選擇故事法、小組討論法等。閱讀教學所用文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小學生在對文本本身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方可開展教學。通過故事法和小組討論法可使學生對文本有總體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2]。比如小學教材中的課文《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使學生先進行自主閱讀,使學生對鯨的特點、習性有總體了解,教師再詳細介紹課文的說明方法、鯨的特點等,使學生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特點和閱讀方法。
3.擴大學生閱讀量
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量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使閱讀量進一步增加,閱讀量的增加則可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為使閱讀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有必要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學生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后,教師可給學生推薦與其閱讀能力相當的讀物,擴大學生識字量,提高閱讀能力。對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首先應指導學生自行解決,學生通過自身力量問題仍不能解決時,教師應為學生解惑。閱讀量的擴大學生的知識儲量和閱讀能力可得到穩步提高。
4.加強寫作鍛煉
寫作與閱讀密不可分,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相互促進,相互提高。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一定的寫作作業,比如寫讀后感、記日記等。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組織語言,需要調動詞匯,同時也需要思維的參與。這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均有幫助。 教師需認真對待學生的作業,可以適當加鼓勵性的評論,如“寫得真棒,繼續加油”等,提高學生的信心和興趣,以此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小學生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的全面提高。
5.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
現在多媒體在學校中得到廣泛運用,這也為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傳統的通過教師板書開展閱讀教學,學生容易感覺枯燥、乏味,學生的積極性難以被調動。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的實際需求,閱讀教學中采用多媒體等方式可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圖片、視頻、音頻等進行輔助教學,使學生更好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教師的教學能力,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具體表現。作為教師,如何組織實施閱讀教學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這是每位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結合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闡述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綜合能力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80030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科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每位教師從思想上都非常重視,也采取有效策略,積極開展語文閱讀訓練教學。通過閱讀訓練教學,不僅夯實了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同時也促進學生了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在閱讀訓練過程中,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有個性地進行閱讀學習,從而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提高閱讀訓練的質量。作為教師,想要從根本上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 設計好閱讀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語言課程,其特點決定了“說”的重要性。加強語文學科“聽說讀寫”基本訓練是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而閱讀的重要作用在于知識積累,拓展語文知識總匯,還為其他基本技能發展服務。教師在組織閱讀教學時,首先必須認真研究閱讀內容,根據內容為學生創設閱讀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探究活動。例如,在組織閱讀教學《月球之謎》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采用配樂的形式,娓娓講述充滿神秘而浪漫的嫦娥與后羿的愛情故事,展示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登月振奮人心的視頻……學生會對這些神話或科幻性的閱讀素材產生積極的探索欲望,從而積極踴躍地開展自主性閱讀活動。再如,在開展課內自主性閱讀教學《中國石拱橋》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創設閱讀情境,在多媒體上呈現兩張圖片,一張是平面橋,一張是拱形橋,通過對比,學生自然發現哪座橋更美麗、壯觀……帶著對中國石拱橋濃厚的興趣,學生自然要急切了解課文的內容,由此而主動地去閱讀課文。
二、 巧設問題,創設閱讀懸念
閱讀離不開問題。問題不僅為學生的閱讀指明方向,而且針對閱讀的重難點設計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對文章深層次的理解。在問題設計時,教師首先必須認真理解閱讀文本,多路徑設計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從課文的關鍵處切入,這樣的問題設計,有利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活動。比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可設計問題“有多少人參加移山大行動的”,逐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對文章精讀時,教師要設計有利于學生更深層次理解文章的主旨的問題。比如,閱讀教學《孔乙己》末尾時,設計這樣的問題:“‘大約’和‘的確’是否矛盾,你是怎么樣想的?”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讓他們再次回到文章本身,引起他們對文章的進一步深入鉆研。
三、將課內閱讀向課外拓展延伸
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僅限于課內時間,顯然是不夠的。教師要根據課堂閱讀內容適度拓展課外閱讀的范圍,這對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學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開展課外閱讀訓練,為他們介紹名著《水滸傳》,并限定閱讀的時間,等每位學生閱讀后,專門組織一場閱讀水滸傳的讀書交流會,學生聯系閱讀的內容,暢談閱讀的收獲,對原著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現手法等進行點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鑒賞能力。
當然,這要求教師擴展語文課堂教學的知識空間,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樹立大語文學習觀,將課內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教師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要指導閱讀的內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三要及時了解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做好閱讀的評價工作。
四、加強閱讀方法指導,讓學生學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