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標準農田施工標準

      高標準農田施工標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標準農田施工標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標準農田施工標準

      高標準農田施工標準范文第1篇

      一是結合旱改水,優先支持水田。集中打造榆樹市、公主嶺市、永吉縣、前郭縣、德惠市、梅河口、九臺區8個10萬畝大片區。與旱改水結合,新增50萬畝水田要全部建成標準農田

      二是結合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優先支持高效特色種植基地。圍繞花生、大豆、馬鈴薯等特色產業優勢區規劃,今年重點支持建設前郭縣5.5萬畝花生、洮南市5.6158萬畝花生、敦化13萬畝大豆特色產業基地。

      三是結合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優先支持龍頭企業基地建設。今年重點支持白城市燕麥產業園、九臺鮮食玉米和糧改飼基地、洮南紅干椒基地建設,利用龍頭企業資金和規模優勢,提高建設標準和建設規模。

      四是結合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產業園建設,優先支持示范園區。支持前農示范區、長吉展示區、華僑農場示范園,集中連片打造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各地要根據本地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統籌建設計劃落實,打造高標準農田示范點和樣板田。

      高標準農田施工標準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高標準農田 定義 意義 實施工作

      1. 關于高標準農田的定義

      高標準現代農田建設就是在現有基本農田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完善現有農田水利、農田防護林和農業機械化體系,將現代化農業技術進行綜合組裝配套應用,達到旱能灌、澇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使農業生產達到可持續健康發展。具體包括:①單位面積的農產品產出率和效益率必須高與當地平均水平的40%-50%;②土壤肥力較高,保肥保水能力強;③田旱能灌、澇能排;④地下水位低,土壤無冷、爛、銹、毒等障礙物;⑤機械化作業水平較高,機耕面積和運輸能力要達到100%;⑥具備高科技應用的生態環境條件。

      2. 建設高標準現代農田的戰略意義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提出具有時代的意義,對管局乃至墾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擁有充足的耕地資源,而高標準農田是耕地的精華部分,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總理指出:“保護耕地,就是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護耕地最要緊的是保護基本農田。”目前,我國不少地方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落后,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大力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國家大幅度增加建設投資的機遇,集中力量辦成幾件大事,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

      2.2建設高標準農田,改變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是首要任務。要把耕地、道路、防護林、排灌渠道、機井、抽水站、輸電線路等結合起來統盤考慮,全面規劃,合理安排,以達到改善和提高農業生產條件,更大程度的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根本目的。

      2.3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的重要內容,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在當前“重農強農”的大好政策下,充分利用支農資金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是明智之舉,更是當務之急。 建設高標準農田,可以進一步提高土地的生產功能,進而可以更好地加強土地的保障功能,從而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做出積極的貢獻。

      2.4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穩定農業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的重要手段。我國是一個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的人口大國,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對糧食供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和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也時刻提醒我們必須對糧食安全問題保持高度警惕。

      2.5建設高標準農田將為總局提出的大力發展現代糧食產業和管局提出的建設三江現代化大農業核心功能區奠定堅實的基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符合了總局管局兩級黨委擴大會議的精神,必將為兩級黨委擴大會議提出的目標,圍繞提高糧食綜合產能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不遺余力地保證糧食高產穩產,為墾區350億斤產能做貢獻。

      3. 如何做好高標準農田的實施工作

      本人認為建設高標準農田,應注重土地平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設施的建設。土地平整工程的實施應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利于田間機械化作業,有利于水土保持,滿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風要求,便于經營管理;田間道路工程的實施要從適應當地地形地貌條件出發,從方便農業生產與生活、有利于機械化耕作和節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綜合考慮,按照“因地制宜、節約用地、方便運輸、合理布局”的原則進行布設;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的實施應有利于改善農田周圍的生態環境,防止或減少自然災害,提高耕地生產能力,促進耕地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

      3.1領導重視,上下聯動,加強領導,認真規劃

      農場領導要十分重視整理土地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項目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農場成立專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抽出水利等部門的人員,專們負責該項目的實施。同時,農場要制定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承諾制,在以下六個方面做出了承諾:一是同意按上級主管部門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土地整理項目建設;二是同意在項目建設期間,停止影響項目施工的其它活動;三是做好施工的前期準備工作,以免因施工造成青苗、土地占用、地力影響等;四是引導項目區農民配合工程建設,防止阻撓工程建設事件的發生,確保工程建設用地調整和工程規劃的順利實施;五是加強建筑材料的管理,協調好塊石、砂礫石、泥土等材料的價格,降低或免收管理費;六是配合做好工程質量監管工作,選派一名內行、有責任心、公道正派的技術人員作為工程監管人員,脫產對工程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并對工程質量負責。

      3.2廣泛宣傳,積極發動,提高項目區職工群眾對項目建設的認識

      群眾是項目建設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項目建設才能順利進行。為此,我們將會把宣傳發動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農場宣傳部和農發辦工作人員將深入項目區進行廣泛宣傳發動,及時進行項目公示,廣泛征求群眾意見,讓群眾為項目區建設獻計獻策。同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輿論宣傳工具,及時把項目建設的目的、意義進行廣泛宣傳。

      3.3堅持制度,從嚴把關

      實行項目工程招投標制。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招標暫行辦法》,對所有工程全部實行招投標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經過篩選確定,擇優選擇施工隊伍,并與中標單位簽定施工合同,明確工程建設質量和工期,嚴格按照規劃和圖紙施工,繼續推行工程監理制,要求監理單位派駐一名監理長期吃住在工地,做到施工前、施工中、竣工全程監理。同時,農場要成立工程質檢小組,狠抓工程建設質量,嚴格把好質量關。此外,農發辦也要加大對項目建設的監督檢查力度,每天都深入項目區例行檢查和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確保工程施工進度和質量。

      3.4管好用好項目資金,提高資金管理水平

      加強項目資金管理,是搞好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保證。在資金管理上,一是加強對所有與項目有關單位的財務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認真組織學習有關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的法律法規,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規范資金管理;二是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政策規定,堅持"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滾動開發"的投入機制,農場及時將自籌配套資金足額撥付到位,項目區發動群眾采取種種措施,多渠道、多形式籌集資金,使群眾自籌資金落到實處。三是嚴格實行場級報帳提款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按照專人管理,專帳核算,專款專用的原則,嚴禁擠占挪用。

      高標準農田施工標準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對策;四川南江

      中圖分類號 S28;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5-0228-02

      南江縣位于四川東北邊緣,毗鄰陜西省漢中市和廣元市旺蒼縣,距成都463 km、西安432 km、重慶520 km。全縣轄48個鄉鎮、522個村、86個社區,幅員面積3 383 km2,總人口70.36萬人,現有耕地2.82萬hm2,其中水田1.7萬hm2,旱地1.12萬hm2。全縣耕地分為水稻土、紫色土、沖積土、黃壤、黃棕壤和石灰(巖)土等6個土類,大部分土壤富鉀、缺磷、氮不足。面積最大的土類是水稻土,占46.38%,其次是紫色土類,占27.9%。近幾年來,南江縣以“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新增農資綜合補貼用于糧食基礎生產能力建設”、“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建設”等項目為契機,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總體目標,堅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性、示范性和引導性,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豐富和諧新農村內涵,為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了新路子[1-2]。

      1 南江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

      1.1 新增農資綜合補貼資金用于糧食基礎生產能力建設

      中央財政新增農資綜合補貼資金集中用于糧食基礎生產能力項目建設有特色。2010年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930.67 hm2,在長赤鎮和紅光鄉9個村具體實施。新建、整治田間灌排渠系62.542 km、排濕渠1.65 km,新建配套建筑物2 235處,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整治山坪塘20座、新建蓄水池40口,小型灌排泵站2處;田(土)型調整:田型調整415.4 hm2,修筑田(地)埂3 750 m,培肥地力303.07 hm2。

      1.2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

      南江縣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成效明顯。2008―2012年在南江縣下兩、八廟、正直、大河等18個鄉鎮實施,建設基本口糧田3 240 hm2,其中坡改梯733.33 hm2,改土培肥753.33 hm2,改造中低產田1 753.33 hm2。新建和維修蓄水池162座,新建沉沙池或山糞池867口,新建小型提灌站2座,新建和整治排灌溝渠87.85 km,整治山坪塘111口,新建田間作業道26.93 km,整治機耕道18.86 km。通過項目建設,實現了能排、能灌,擴大防澇面積,增加保灌面積,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實現旱、澇保收;同時,通過實施土壤改良,增施有機肥,推廣項目、稻田保護性耕作等技術,促進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培肥地力,不斷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實現由“藏糧于倉”向“藏糧于地”的戰略性轉變。

      1.3 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

      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質量高。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2010―2013年田間工程及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在長赤鎮的建華村、清泉村和元潭鄉的字庫、九泉、石寨村等19個村實施,建設高標準糧田1 333.33 hm2,新建及整治田間灌渠系24 km,新建蓄水池20口,新建提灌站2座,田間耕作道3.75 km,整治機耕道5 km,土地平整166.67 hm2,地力建設1 000 hm2。按時、按質、按量高標準的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據統計,南江縣2007―2013年在長赤鎮、南江鎮、沙河鎮、正直鎮、東榆鎮、紅光鄉、紅四鄉等逾20個鄉鎮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共建設高標準農田5 573.33 hm2,其中坡改梯1 506.67 hm2,改土培肥10 240 hm2,改造中低產田5 186.67 hm2。新建蓄水池530口,開挖、疏浚渠道852.4 km,新建、整治排灌渠系2 028.15 km,整治山坪塘133口,新建田間耕作路110.2 km,整治機耕道113.86 km。建設內容為小型蓄水工程、灌排渠系建設、田(土)型調整、梯田埂建設、農田耕作道、機耕道的整治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及農耕農藝等配套設施建設。通過項目實施,使項目區灌溉保證率達到95%,將原來的旱田、“望天田”變為能排能灌的高產穩產農田,大大提高糧食基礎能力,促進了農業發展。該項目可使項目區農戶中低產田土比例由80.95%降為18.6%。項目區年糧食基礎能力由現在的10.5 t/hm2提高至12.225 t/hm2,年平均增產1 725 kg/hm2,年新增糧食基礎生產能力6 605.4 t。

      2 抓好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具體措施

      2.1 強化“三大保障”,高規格推進建設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措施落實。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項目工作,將其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會議精神、為農民辦實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惠農措施來抓。政府要成立以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為組長,縣農業局局長、財政局局長為副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狠抓任務、資金、人員、技術“四落實”。縣農業局成立了技術專家組、外業下鄉督查組等工作機構,土肥站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及日常工作,從而做到領導、技術、人員、后勤保障“四到位”;各項目鄉鎮也要建立相應機構,做到項目實施黨政重視、部門齊抓共管,確保項目實施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二是資金保障。堅持“政府補助、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原則和“性質不變、渠道不亂、配套使用、各交各的賬,各記各的功”的原則,按照各資金來源部門對項目實施的具體要求,加強項目資金整合,優化資源配置。三是科技保障。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加快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農業局要抽調專業人員分片蹲點作業,加強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開展與農科院校合作,集成應用耕地保育技術、耕地污染防治技術和配方施肥技術,挖掘增產潛力[3]。

      2.2 堅持“三大原則”,高起點編制規劃

      一是因地制宜、整體規劃的原則。實施項目中,要嚴格實行項目業主制、工程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強對工程質量、進度的監管。把建設示范片,建好精品工程,突出規模效益,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作為規劃設計工程著眼點,堅持“高起點規劃設計、高質量施工、高規格利用、高效益運行”的原則,堅持集中成片、規模開發、整體推進的改造開發策略,切實搞好項目規劃設計。二是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的原則。要深入到項目鄉鎮實地踏勘,對項目規劃設計進行現場初驗,做到規劃設計標準一致、項目實施程序一致。采用同一個標準進行工程建設,無論是丘陵盆周山區還是平地,無論是改田還是改土,工程標準設計要高、質量要好;田型調整要規范,農田排灌渠系布局科學合理,經濟實用,排灌渠平直、牢固、美觀,按溝渠的功能深度達標[4];修建的橋、涵、閘、池、農田制口和道路等配套設施,做到數量足、質量高、設置合理;改土工程做到地埂牢固,臺位清晰,坡面水系健全,溝、池、凼、路布局合理,配套齊全,達到改土“平、厚、壤、固、肥”技術標準。三是重點突出、產業優先的原則。按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方案要求實施,結合項目重點抓好建設村的銀花、茶葉等南江特色產業發展。

      2.3 突出“三大重點”,高標準組織實施

      一是明確工程任務,加快項目實施。縣農業局、財政局領導要隨時督查工程質量和進度。實施嚴格的工程管理制度,做到任務明確,分解到人,實行外業下鄉人員包片負責,隨時進行項目質量監督、檢查工作,加強技術指導。做好每個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等工作。各項目鄉鎮、村社積極配合,按照下達的項目計劃,嚴格按照設計施工,分工序檢查,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確保按時完成工程。二是加強項目管理,保證工程質量。堅持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層層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各施工企業、監理單位和項目業主要明確職責,加強項目監管,嚴格按照省農業廳制定的《建設1 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工程規劃綱要(2011―2015年)》和《四川省糧田建設標準》等相關技術標準進行建設。在施工過程中始終要求把質量放在首位,嚴格基本建設程序。項目業主對施工企業的質量和進度要進行定期督查;監理單位要隨時監督施工企業的施工質量;對各項目鄉鎮的項目實施進展情況進行督查,對進度慢、建設質量不合格有關責任單位和個人實行公開曝光;實行“倒計時”制度,對項目實施單位實行一月一匯報,確保按期按質完成項目實施計劃。三是加強資金管理,確保后勤保障。在資金管理使用上,要嚴格按照財政部、農業部《項目試點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實行專戶儲存、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并建立和落實工作責任制,加強資金使用情況的檢查,自覺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確保項目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3 存在的問題

      一是南江縣中低產田土面積大,人均占有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項目投入力度不大,導致中低產田土比重大,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一遇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產生較大威脅。二是部分鄉鎮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到位,組織領導措施不夠得力;爭取項目時積極主動,建設項目時消極應付。三是按照產業化的思路來規劃和組織實施項目的力度不夠,產業結構調整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綜合效益的發揮。四是項目建設與質量標準還有一定差距,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重工程建設、輕工程管護的現象較為普遍。五是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砂石、水泥、肥料等物資價格上漲,項目實施單位造價增高,資金嚴重不足,導致項目實施達不到預期的質量和效果[5-6]。

      4 實施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對策

      一是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技術要求高、任務重,尤其是在盆周山區縣,交通極為不便,環境較差,地方財力相當緊張,工作經費支出相對較大,在項目概算中,參照當地、當時材料價格適當調高單價,同時增加工作經費比例,以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二是繼續加大國家、省市農業主管部門對盆周山區縣農業立項,特別是在基本口糧田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更多、更大的支持。按照統籌規劃,捆綁資金、合理布局、突出重點、集中資金、有序實施,確保建設質量,發揮資金的規模效益,推動土地改造、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加強工程建后管護。要創新機制,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管護辦法和措施,把建后管護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定期對建后工程追蹤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此外,建立獎懲機制,將工程管護工作納入考核目標,確保建后管護工作落實[7]。

      5 結語

      總之,南江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作在省、市農業主管部門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高,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效果明顯。在盆周山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應當按照省、市主管部門的要求,加大力度,拓展思路,創新機制,探索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路子,從而加快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以適應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達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糧食生產安全,為實現盆周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6 參考文獻

      [1] 董艷瑋.東港市椅圈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綜合效益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1(11):247,249.

      [2] 吳行一,陳軍,曹承富,等.建設高標準農田任重道遠――旱災之后的思考與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09(22):452-455.

      [3] 齊西文,許芳艷,季志云,等.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 促進團場經濟和生態建設快速發展[J].新疆農墾科技,2013(1):63-64.

      [4] 田棟.甘谷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探討[J].甘肅科技縱橫,2013(10):83,138-139.

      [5] 趙琦,陳曙光,葉新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做法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9(5):18-21.

      高標準農田施工標準范文第4篇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以改造中低產田為手段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的一大重要舉措,也是當前乃至今后“三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了加強領導,加大部門溝通與協調,積極推進我縣整合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工作順利開展,我縣成立了由副縣長周世育任組長、縣發改委、縣財政局、農業局、水務局、國土局、縣農辦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為專門辦事機構,辦公室設縣農業局,具有獨立的辦公場所,室內各項制度健全,并抽調6名工作人員負責日常管理工作。

      二、編制規劃、合理布局

      我縣從發展思路、總體布局、方法步驟、資金籌措、責任要求等方面,對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進行了詳細規劃并制定了工作實施方案。在規劃及實施過程中,按照“定好一張單、各炒一盤菜、共辦一席宴”的思路,堅持“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變、歸口申報、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原則,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監管、統一驗收”,變過去各涉農項目的“單槍匹馬”、“各自為戰”為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集團作戰方式,真正做到共搭一個臺,同唱一首歌。一是科學設定項目區。堅持在農田基本保護區選擇項目區,依據土地資源潛力大,有一定生產基礎和良好生態環境等條件的片區,搞好項目區設定;二是工程合理布局。按照基本達到“土地平整、道路相通、溝渠相連、橋涵配套,農田作業機械化、農田防護林網化,農業設施現代化”的建設目標,結合項目區地形地貌、水系、村莊等內外部條件,進行項目區灌排、交通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發揮工程的全覆蓋作用;三是捆綁項目跟進。項目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后,集中捆綁各負其責,國土、農業、農業綜合開發負責土地平整,水利負責解決灌溉渠道“最后一公里”。

      三、精心組織、注重實效

      本著分工協調,部門配合,各司其職的原則。根據全縣整合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統一規劃和實施意見總體發展思路和工作要求,我縣集中統一制定了2011年度工作計劃,并在領導小組集中領導下,各職能部門采取分線進行工作銜接和項目申報,分塊運作實施,有效地發揮了項目資金最大效益,促進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整體推進和部門之間的共同發展,整合和建設工作取得了實效。

      1、資金整合情況

      2011年我縣積極組織項目編制與申報工作,爭取和整合項目資金共計3138.8萬元,其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資金745.8萬元,小農水資金1750萬元,種糧大戶糧田建設工程項目資金643萬元。建設高標準農田計劃面積2.1萬畝。

      2、項目運行情況

      我縣成立整合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領導小組后,縣政府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縣主要領導親自抓,縣財政、發改委、水利、國土、農業、農業開發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形成了方方面面齊抓共管的格局。領導小組成員經常就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尤其是資金整合問題進行研究、協調,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領導小組設有專門辦公場所,下設督查組、施工組、協調組、資金監管組,各組分工負責,為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我縣重點走好“三步棋”:一是落實項目責任制。按照“一個項目、一套方案、一個指揮部、一支隊伍、一抓到底”的要求,成立各個項目建設指揮分部,任務完成情況與指揮分部工作人員業績掛鉤,營造了互促互比的良好工作氛圍;二是實行交流互促。不定期組織各項目施工單位負責人、鄉鎮分管領導、村委會負責人和工程監理人員到各個項目工地進行學習交流、交叉檢查,督促先進,鞭策后進;三是狠抓現場監理。我縣采取專業監理與群眾監理相結合,在項目區選擇熱心集體事務、有責任心的受益群眾擔任義務監督員,對項目實施全過程進行監督,并賦予工程計量簽字權,形成政府、社會、群眾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有效抵制了“豆腐渣”工程出現。

      3、資金管理情況

      為了充分發揮資金的集聚效益,在資金管理方面,嚴格實行統一監管。一是對發改、農業、水利、農業綜合開發、國土等涉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資金進行集中管理,統籌安排,重點投入,避免了資金使用的分散性與盲目性,突出了資金使用的“拳頭”效應;二是不斷完善財務制度,實行報賬制,做到專人管理、專戶儲存、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各部門按照工程進度填寫資金申請計劃,財政分期分批下撥資金,并向受益區村民公布,接受監督。三是工程竣工后,財政委托中介機構進行工程決算,審計局進行審計,強化資金監督檢查,實行跟蹤問效,確保建設資金落在實處,真正讓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4、工作宣傳情況

      高標準農田施工標準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建設;做法;成效;民樂縣

      民樂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總面積3687km2,耕地面積8.6萬/hm2,轄10個鎮和1個城市社區管委會,總人口24.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86萬人。全縣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區,同時農田水利設施薄弱是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尤其是糧食穩定增產的“最大硬傷”和“明顯短板”,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57%,農業灌溉畝均用水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29%。近年來,民樂縣堅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穩產增收的基礎,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立足資源稟賦優化產業發展布局,穩定糧食生產空間,強化耕地保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杜絕增量、消化存量、嚴治拋荒、深挖潛力,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隨著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深入推進,民樂縣把過去在水務、農業、國土、農業綜合開發等單位實施的項目相近、投入相同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及資金集中整合到民樂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實施,逐步加大農業投入力度,統一規劃、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徹底結束了過去涉農項目各自為戰、建設資金“撒胡椒面”的狀況,將耕地保護、地力提升和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有機結合打出一套“組合拳”,走出了一條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從示范點建設到全縣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的富民之路,不斷補齊制約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短板,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有力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良田,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生產能力,促進了全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截至2020年底,民樂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441萬hm2,全縣糧食總產量達31.91萬t。

      1主要做法

      1.1加強組織領導,推行項目建設“雙管”法人制

      為加強對民樂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政府牽頭主導、部門分工協作、鎮村齊抓共管、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民樂縣委、縣政府成立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作為“主管”法人,全面負責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重點加強部門間的技術交流和工作協調;同時為有效保障土地平整工程建設、群眾籌資籌勞、矛盾糾紛化解、工程建設管理及質量安全等工作的實施,項目鎮成立由鎮長任組長、項目村村干部為成員的項目建設協調工作組,作為“片管”法人,嚴格落實項目主體責任和質量終身責任制。項目實施過程中廣泛宣傳,引導各項目村群眾積極參與項目建設全過程,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整體推動全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形成了由點到面、集中連片的良好局面。進而推動了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約化經營水平。

      1.2加強資金整合,多元融資重保障

      民樂縣耕地南北落差大,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單位面積投入資金較多,按照國家統一標準補助,項目缺口資金比較大。為切實解決項目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民樂縣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積極落實縣委、縣政府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優惠政策,通過爭取地方專項債券、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引導群眾籌資投勞等方式,統籌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建設。提高資源配置合理性,突出重點,高效配置公共財政資源,形成項目資金科學、合理、規范、高效、安全的使用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農田建設資金整體效益,建成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1.3規范工程建設管理,帶動區域協調發展

      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過程中,把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推廣應用作為戰略重點和優先領域,科學規劃、精心組織,認真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建設單位負責、施工單位保證、監理單位控制、政府部門監督”的質量保證體系和安全控制體系,確保工程建設任務按期全面完成。同時,將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與農業產業布局、設施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有效改善項目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推動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著力在規模、布局、灌溉效果上充分體現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要素,為發展現代農業、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基礎條件。

      1.4推行企業委托代建,集約經營提效益

      在“確保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使用權”的前提下,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積極推行企業委托代建,引導有能力的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參與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采取以土地流轉費抵頂群眾自籌資金的方式,確保項目投資足額到位,助推項目建設按期順利進行。同時,針對長期以來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農業耕作機械化實施的實際情況,積極推行以“小塊并大塊、分散變集中、零碎變連片”為主要內容的“一戶一田制”,形成“一村一大塊,一塊一產業”的基地生產模式,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問題,方便了機械化作業,機耕費由原來的3000元/hm2下降到2100元/hm2,有效降低了勞動成本,實現了以土地整理推動土地流轉、以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以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推動農業向集約化發展、農民向職業化轉型、農村向城鎮化邁進。

      1.5突出建設管護并重,健全機制促長效

      堅持把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內容,全面推廣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采取“管灌+滴灌”雙模式設計,實現了粗放農業向精細農業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按照“建管結合、建管并重”“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積極探索政府主導、村集體管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的長效管護機制。制定了《民樂縣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實施方案》,明確了產權歸屬和管護主體,項目村按照75~150元/hm2的標準向土地流轉經營主體收取管護資金,由村委會統一支配,用于高標準農田設施后續管護與維修。強化管護責任,把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機制有機銜接、有效統一,建立健全工程良性運行與管護制度,形成建管護一體化的新機制,確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長受益”,確保農田水利設施長期良性運行。

      1.6深化“三變”改革拓展,利益聯結助農富

      為充分發揮高標準農田建設在推動農業規模化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中的帶動作用,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將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形成的各種固定設施資產,通過市場化運作變成股金管理,讓村集體和農民群眾享受入股分紅的收益。同時,將新增耕地全部歸集體所有,按照“村集體資產+經營主體+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使后續管護經費得到有效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以來,逐步形成了以現代戈壁農業為引領、六大特色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產業體系。

      2建設成效

      通過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及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明顯提高,項目區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農田灌溉保證率明顯提高。同時,降低了灌溉成本,特別是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灌水條件,減輕了田間灌水、施肥的勞動量,大量節省了田間勞動力,使得農民有更多的時間通過勞務輸出創收。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持續提升,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農增收作用日益凸顯。

      2.1保障了糧食安全

      通過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民樂縣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的現代農業生產新格局,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善,農田抗災減災、旱澇保收能力明顯增強,耕地質量至少提升了1個等級,單位面積產量穩步提升。玉米等糧食作物平均產量提高了1500kg/hm2,平均產能提高了10%~20%;馬鈴薯(大西洋)平均產量由原來的37.5t/hm2提高到現在的52.5t/hm2,產能平均提高了40%。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進一步夯實了全縣糧食安全根基,有效實施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

      2.2促進了企業增效、財政增稅

      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項目區耕地變成了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的高標準農田,更適合大型機械作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競相流轉土地,2021年民樂縣規模流轉土地面積達3.773萬hm2。大力推行“一企一基地、一業一基地”規模化經營模式發展產業,積極引導發展訂單農業,帶動全縣種植馬鈴薯1.467萬hm2、高原夏菜0.667萬hm2,為全縣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產業鏈條不斷延伸,企業生產成本明顯降低、產出效益明顯增高、財政稅收貢獻突出,實現了企業增效、財政增收的“雙贏”目標。

      2.3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農業耕作機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土地逐步趨向規模化經營,吸引了更多的龍頭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戶前來洽談土地流轉事宜,項目區土地流轉費用由原來的3000~4500元/hm2增長到現在的7500~9000元/hm2,群眾財產性收入明顯增加。土地規模流轉將青壯年勞力徹底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外出務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時,吸納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務工,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2.4提升了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

      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積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化、精細化發展中藥材、馬鈴薯、高原夏菜等特色產業得發展,在耕、種、防、收等環節,開展專業化、社會化托管服務,實現規模種植、集約管理、訂單銷售,促使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向現代農業產業集中,推動全縣農業從傳統、粗放、低效型向現代、集約、高效精細型轉變。

      2.5筑牢了西部安全生態屏障

      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過程中,廣泛推進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農田灌溉由大水漫灌轉變為精準滴灌,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農藥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資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實現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著力改善了土壤性狀,提升了耕地地力,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將節約的水資源用于發展戈壁農業和生態綠化,大幅度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使民樂的山更美、水更清,實現了戈壁變綠洲、荒灘變良田,筑牢了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3結語

      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人成网77777亚洲色| 亚洲国产黄在线观看| 综合一区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 |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久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婷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 |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级| 亚洲五月综合网色九月色| 性xxxx黑人与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七久久之综合七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亚洲成AV人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天天爽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亚洲日韩一中文字暮|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丝袜熟女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a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