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會計核算問題開題報告

      會計核算問題開題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會計核算問題開題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會計核算問題開題報告

      會計核算問題開題報告范文第1篇

      關鍵詞: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12―0065―02

      一、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能力培養定位

      1.會計實務能力。會計學專業學生應具有很強的會計核算能力、財務決策能力和審計執業能力,這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會計核算能力包括審核原始憑證、登記記賬憑證、匯總明細賬和總賬、編制財務報表、手工做賬和電算化相結合等方面,財務決策能力包括報表分析與診斷、籌資決策、投資決策、營運資金管理決策、利潤分配決策、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決策等方面,審計執業能力包括審計職業道德、識別問題能力、運用適當技術調查能力、評估證據能力和鑒定分析能力等方面。

      2.創新能力。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教技[2012]6號)提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通過學科交叉與融合、產學研緊密合作等途徑,推動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創新能力需要系統科學的創新教育來實現。創新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創新人格等創新素質的教育活動的過程。

      3.管理能力。會計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往往從事的是經濟管理工作,培養“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至關重要。按照現代管理學理論,個體的管理能力涉及的因素很多,考慮到會計學專業學生未來工作需要,應側重于自我認知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品德作風的培養。

      下文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介紹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設置情況。中國礦業大學會計學專業2006年1月被江蘇省授予省級“品牌專業”稱號,2010年7月被教育部、財政部批準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二、培養會計實務能力的實踐課程

      1.會計核算綜合訓練。該課程于大四上學期開設,是學生在完整學完《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和《高級會計學》之后,對其會計核算能力的一次系統性檢驗,屬于專業必修課,包括為期四周的手工做賬和兩周的電算化。手工做賬通過設計高度仿真的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相連續的典型業務,并提供一整套空白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和財務報表,讓學生從填寫審核原始憑證開始到編出財務報表為止進行全方位操作,使學生能夠系統掌握會計核算流程,通過手工做賬形成的勞動成果包括三本記賬憑證、庫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及總賬和明細賬各一本,以及全套財務報表;電算化是借助專業化的財務軟件,讓學生將自己編制的記賬憑證輸入軟件系統,自動進行登賬、記賬、算賬和結賬,最終自動生成財務報表。

      2.財務決策綜合訓練。該課程于大三暑期開設,是學生在學完《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和《管理會計》課程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綜合性課程設計,屬于專業必修課,時間為兩周。通過設置企業財務決策所需的背景情形,要求學生結合實際對企業的成本管理、融資管理、投資管理及生產經營決策問題進行方案設計與分析,培養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審計執業綜合訓練。該課程于大三下學期《審計學》課程結束之后開設,屬于專業必修課,時間為一周。以用友“審易通”軟件為載體,要求學生正確運用所給企業的背景資料,通過審計實務的操作,得出合理的審計結論,并形成審計工作底稿,從而使學生“體驗式”地掌握基本的審計技能,培養運用電算化手段從事審計實務的能力。

      三、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課程

      1.經濟論文寫作。該課程于大三上學期開設,屬于專業必修課,共32課時。目的是培養學生明確經濟論文寫作的特點、要求和過程,掌握經濟論文寫作的文體、格式、語言以及基本技巧。主要內容包括:經濟論文選題、資料收集整理方法及經濟類數據庫使用、經濟論文范文選讀與論文撰寫方法等。在授課過程中,鼓勵學生結合專業課程學習撰寫學術論文,并與任課教師交流修改,積極投稿以求能夠公開發表,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也為畢業論文開題奠定基礎。

      2.會計專業案例分析。該課程于大四上學期開設,屬于專業選修課,共48課時。采用研討式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以我國經濟活動中的會計、財務、審計等真實案例為基礎,通過情景模擬、身份代入、角色互換等方法,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會計、財務、審計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實務。在訓練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其財經法規制度解讀能力、會計職業道德以及職業判斷能力。

      3.會計熱點問題研究。該課程于大四上學期開設,屬于專業選修課,共32課時。主要內容包括:①會計準則、財務通則、稅務法規等變革的熱點問題,了解國內、國外財務報告準則和獨立審計準則的動向;②會計研究的熱點問題,如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和產權會計等,掌握會計理論的發展動向;③會計實務的熱點問題,了解會計實務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教學方式上,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6~7名學生就某一熱點問題組成興趣小組,通過調查研究形成研究報告并組織答辯,聘請專家教授對研究報告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4.創新實驗區項目設計與創業實踐。該課程于大四上學期開設,屬于專業選修課,時間為兩周。主要是依托中國礦業大學2007年12月獲批的教育部、財政部“會計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平臺,圍繞會計學專業教師近幾年在研的國家級、省部級課題,針對大型企業碳排放調查和碳減排的會計核算設計、煤炭資源整合中資本運作模式調查與研究、衰老礦區可持續發展成本補償模式設計、稅收籌劃專題設計、創業板上市公司典型發展模式等專題進行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四、培養管理能力的實踐課程

      為適應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設置“會計職業道德與管理素質訓練”課程。該課程于大二暑期開設,屬于專業必修課,時間為一周。該課程強化對學生“兩大素質”的培養:一是會計人員作為“把關者”所必需的職業道德素質;二是會計人員作為“管理者”所要求的管理素質。在課程內容設計上突出應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包括:①學生模擬現場填制原始憑證進行報銷審核簽字時,模擬簽字的學生不僅要講出所依據的法規條文,還要對報銷者講出國家的有關規定,說明其道理;②學生模擬現場會計人員完成有關手續時,模擬的學生要講出會計手續流程步驟、必要性及預計可能出現的問題;③讓學生觀看已購置好的會計造假、反貪污、反腐敗的視頻,然后要求學生寫觀后感,并舉行報告會,幫助學生樹立“雖與錢打交道,一輩子兩袖清風”的意識;④由教師帶隊,讓學生參與喊唱、搭橋過河、穿越電網、風火輪等素質拓展游戲,每10人為一個小組,以達到在快樂中學習、在體驗中提高、在互助中啟發的目的。

      “會計職業道德與管理素質訓練”課程突破了傳統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設置的框架,真正做到將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與業務技能素質培養并重,服務能力培養與管理能力培養并重,是會計學人才培養理念的革新。該課程不拘泥于課堂和書本,將培養場所延伸到室外和校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方式更加靈活,空間更加開放,讓學生在與社會、自然等多種環境的接觸中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

      [參考文獻]

      [1]魯宇紅,張素紅.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和創新教育關系的分析[J].江蘇高教,2011(06).

      [2]裘腰軍.會計專業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探析[J].會計之友,2011(12).

      [3]王菲.基于能力培養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08).

      會計核算問題開題報告范文第2篇

      物流開題報告范例一一、論文選題的意義

      物流業與制造業互為依托,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制造業是物流業發展的前提與基礎,而物流是制造業發展的加速器。同時,物流業與制造業具有反作用,沒有制造業的物流業是無本之木,沒有物流業的制造業是無輪之車。因此,推進物流業與制造業的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江蘇是一個制造業大省,制造業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隨著近幾年來世界制造業的轉移,江蘇省的制造業得到了強勢的發展,而且結構不斷完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現如今制造業的價值正在迅速向產前、產后的研發、分銷和服務等領域轉移。常州市作為江蘇省的一個經濟大市, 其制造業占據了全省經濟的較大部分且發展水平位居前列。20XX年常州市擁有制造業企業6345家,工業總產值達73641810元,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達970114人,其中利潤總額為4081519元,實現利稅總額6131996元。由此可見,制造業對于常州的就業拉動以及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物流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環節,是當代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而物流業是商品經濟發達以及科技與管理飛速發展前提下提高綜合效益的知識型產業,是繼資源、勞動力之后的企業第三利潤源泉;物流業為為生產的連續性提供了保障;物流業狀況對生產環境和生產秩序起著決定性的影響。20XX年,全市物流業運行情況良好,物流需求顯著增加,運行效率有所提高,行業繼續呈現出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全市社會物流總額10552.96億元,同比增長20.01%。從構成情況看,工業品物流總額8159.48億元,同比增長19.15%,占社會物流總額的77.32%;進口物流總額454.88億元, 同比增長58.06%,占社會物流總額的4.31%;農產品物流總額、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和外市商品購進額分別同比增長8.29%、11.06%和18.06%物流論文開題報告物流論文開題報告。由此可見,物流業的發展為常州市社會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未來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是單純的企業之間或企業內的部門之間的競爭,而是一個供應鏈與另一個供應鏈的競爭,是企業內部之間的協調與配合,以及企業與外部供應鏈之間的整體合作的內外一體化合作競爭。而物流正是企業之間銜接的重要一環,更是供應鏈上重要的一環。要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就需要加強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的協作。

      然而,傳統的制造業歷來都是重生產, 輕服務。制造業在服務上的缺失, 使整個產業鏈的附加值不高, 導致了大而不強的現狀?,F如今制造業發展到供應鏈管理階段,為了迎接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實施供應鏈管理可以合理優化資源、提高行業綜合競爭力。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制造業與物流服務業之間的關系將變得愈發密切,兩者的協調問題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對促進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為了促進常州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問題已經擺在了面前。作為一個重要經濟子系統的物流業與制造業的協調發展, 對于優化產業結構、優化服務效應、促進制造業升級、達到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目前對于物流業與制造業的協調發展問題受到了各個方面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由于學術界對物流業與制造業協調性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 所以到目前為止研究的系統性不強, 實證的不多, 大多只是定性的提出一些促進兩者協調發展的粗略建議, 而對于兩者在具體地區協調狀況的具體研究則很少,因此本文從定量角度研究兩業協調程度非常必要。

      本文研究的現實意義在于,引起地方政府與企業對物流業發展的重視。現今物流業物流成本高、第三方物流尚未形成規模、物流企業所提供的服務種類比較單一,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只有重視并落實物流業的發展、提高物流業運作效率與效益的同時,制造業才能同樣得以提升;對常州市物流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對于物流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只有政府、企業以及高校共同努力,才能為物流業與制造業的協調發展提高強力支持。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于生產者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有著很深的研究。

      在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方面,Riddle 認為服務業能夠推動生產的發展,是刺激制造業發展的推動力;Quinn(1988)給出了制造業與服務業間的主要作用途徑,認為制造業與服務業相互依賴、相互作用,服務業可以開辟市場、降低生產成本且能夠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在服務業對制造業的作用方面,Coffey Bailly 提出,將服務類業務外包可以減少風險,企業能夠將主要資源集中到最有競爭力的環節,以此來提高核心競爭力;根據古典經濟學派的分工理論,生產服務外包是分工深化、專業化程度高的表現。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一些學者從交易成本理論角度,分析了生產服務外包問題,指出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外部交易成本低于內部組織成本, 因此認為原單位選擇生產服務外包是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在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方面,李冠霖 運用投入產出法,提出隨著制造業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服務業向制造業提供的服務會增加;葉茂盛 認為現代物流業與制造業相互影響、關系密切。制造業為物流提供先進的設備與技術水平,制造業釋放了物流需求,物流業推動制造業的技術升級。

      在物流業與制造業協調研究方面,路甬祥 在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上的報告中指出制造業中的資源浪費問題,就業壓力和人員短缺矛盾加劇;劉一霖 以第三方物流業為例,研究了第三方物流業與制造業的協調創新理論,討論了兩者的協調創新的動機、機制與過程,并通過了案例進行分析物流論文開題報告工作報告。

      在區域物流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研究方面,方曉昌 在分析了遼寧制造業發展總體趨勢后,結合有關戰略理論,提出了遼寧省制造業物流供應鏈發展戰略。從管理角度,提出了遼寧制造業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并從政府、行業、企業三個層面提出了具體實施對策;王曉艷,李道芳 運用經濟學和管理學相關理論分析和討論了制造業與物流業有機融合、聯動發展的機理,并分析了安徽省物流業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及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現狀與制約因素最后提出聯動發展的策略建議。

      在物流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實證研究方面,袁克珠 運用灰色關聯分析從定量的角度研究了長三角區域物流與制造業的相關性,并就分析結果得出的長三角區域物流與制造業發展不相匹配提出了長三角區域物流聯動發展的建議;高傳勝 從降低區域交易成本、專業化分工的深化與泛化、新型資本深化等角度分析了生產服務業支撐長三角制造業集聚與發展的機制。

      綜述:總結國內外與本文研究相關的文獻,主要是研究物流業與制造業發展現狀并確定發展階段以及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宏觀或微觀角度進行兩業聯動發展機理分析,提出物流業與制造業相互促進聯動發展戰略。對于區域的研究,大多是針對區域發展模式提出粗略的建議,而常州該領域的研究較少,研究方法上也少有利用數據模型對物流業與制造業協調度進行分析的。因此,本文通過對常州物流業、制造業發展的具體現狀,基于DEA模型對常州物流業與制造業的協調發展進行具體分析從而得出結論,以期望引起對物流業及物流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的重視。

      物流開題報告范例二題目:

      具有智能貨位管理功能的物流倉儲信息管理系統

      設計(研究)內容和意義:

      本次畢業設計主要是通過對當前國內外物流倉儲信息管理系統的分析, 結合物流企業食品倉庫管理實際,設計具有遠程維護、智能貨位管理功能的物流倉儲信息管理系統。物流倉儲信息管理系統研究的內容涉及庫存管理的全過程,包括收貨、入庫、庫存、揀貨、出庫、結算、客戶管理、報表、庫存統計查詢等等。

      (1) 卸貨管理

      卸貨管理是指在物流過程中對卡車、火車、船舶等運輸工具運來的貨物進行卸貨作業和將卸下的貨物進行搬運移動,并進行初步的分類。

      (2) 入庫管理

      入庫管理是指對已經卸貨的貨物按品種、品名、材質、客戶單位等標準進行詳細理貨整理。并將貨物按照一定順序放置到倉庫的指定位置,進行堆垛作業。

      (3) 庫存管理

      庫存管理是指對堆放在倉庫的貨物進行管理,包括理貨(整理需要堆放的貨物)、碼放(按照一定順序將物品堆放在貨垛上)、移庫(改變原有貨物的推放貨垛)。

      (4) 出庫管理

      出庫管理使指按照客戶提貨要求對將待提貨物從倉庫搬運并裝貨到卡車、火車、船舶等運輸工具運出倉庫。包括搬運和裝車作業。

      (5) 計費管理

      按照提貨貨物的重量和存儲時間收取庫存費用以及其他費用,包括入庫費、出庫費、置壓費、轉庫費等費用。

      (6) 出門查驗管理

      對裝上運輸工具上的貨物進行核查,若核對正確則放行。包括對貨物的數量、重量和出庫手續是否完備的檢查。

      結合對物流公司倉儲系統流程的分析(見圖),該倉儲物流管理系統的具體內容如下:

      倉儲物流系統流程結構

      本系統完全基于Web,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集成環境下開發,以Access數據庫系統作為后臺的數據管理工具,并結合運用了XML實現,其中的ASP(Active Server Page)技術在對數據庫進行動態查詢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除了簡單靈活外,還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 使用 Jscript,Vbscript等簡單易懂的腳本語言,結合HTML代碼,即可快速創建網站的應用程序。

      2) 無須Compile編譯,容易編寫,可在服務器端直接執行。

      3) 與瀏覽器無關,用戶端只要使用可執行HTML碼的瀏覽器,即可瀏覽ASP所設計的網頁。

      4) ASP能與任何ActiveX Scripting語言相兼容。除了Jscript或VBscript語言來設計外,還可通過Plug-in的方式,使用由第三方所提供的其他腳本語言,譬如Perl,Tel等。腳本引擎是處理程序的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物件。

      5) ASP的源程序,不會被傳到客戶瀏覽器,因此可以避免所寫源程序被他人剽竊,也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

      6) 可使用服務器端的腳本來生成客戶端的腳本。

      7) ActiveXServer Components(ActiveX服務器元件)具有無限可擴充性??梢允褂肰isual Basic,

      Java,Visual C++等編程語言來編寫所需要的ActiveX服務器元件。

      實現ASP動態數據庫操作主要有以下幾步:

      1) 設置數據庫源名(DSN)。在Windows9X 或Windows2000系統中,運行“控制面板”//“ODBC數據源管理器”,按提示添加“系統DSN”。

      2) 創建數據庫連接(Connection)。Set Conn=Server.Create0bject(“ADODB.Connection”)。

      3) 調用Open方法打開數據庫。如:Conn.Open“數據源名稱”。

      4) 創建數據對象(數據集)。如:Set rs =Conn.Execute(“SQL語句”)

      5) 對數據庫進行各種操作。

      6) 關閉數據庫對象和連接。

      具有智能貨位管理的物流倉儲信息管理系統的功能是:建立內外部的信息通信平臺,實現工作流程自動化,實現文檔管理等。就目前社會處信息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言,加強物流倉儲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和發展前景,具體而言,主要有:

      1、能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計算機可以代替人工進行許多繁雜的勞動。

      2、節省運營成本:包括時間和紙張。

      3、規范單位管理:把一些不夠規范的工作流程變得井然有序。

      4、提高企業競爭力:它能夠提高貿易伙伴的合作效率,優化供應渠道。

      信息已成為繼勞動力、土地、資本之后的又一大資源。誰控制的信息越多,誰利用信息資源的效率越高,誰就會在各方面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誰就會有更多的優勢。

      物資供應部門是企業與生產單位之間的橋梁、紐帶,是企業正常生產的物資保障部門。正因為供應部門是關鍵的中轉環節,建立一套物資管理信息系統對于如何有效的把本單位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及時、保質保量的供應上去,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微觀上講,建立一套物資管理信息系統能夠加快物資的周轉速度,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加強了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提高了本單位的經濟效益。從宏觀上講,順應了社會的信息化、社會化潮流,縮短了整個社會化大生產的周期。

      設計(研究)方案和進度安排:

      3月12號——3月15號,討論系統要實現的總目標和總框架,劃分具體工作,安排工作進度。寫開題報告,任務書。

      3月16號——3月22號,查找資料,根據自己的不同功能部分找到相關文獻。選擇安裝和熟悉開發環境,安裝好開發軟件和數據庫軟件,編寫系統分析報告,熟悉系統基本流程。

      3月23號——4月20號,繼續查找相關資料,畫數據流程圖,分析各個功能模塊,修改和完善功能模塊和數據流程圖,進行了數據庫設計,進行輸入輸出設計及代碼設計。完善數據庫和統一數據庫及代碼格式。寫文獻綜述和外文翻譯。

      4月21號——5月30號,查找資料編寫程序,在制作過程中調試運行,查看各個功能模塊,改進不夠完備的地方。分析各模塊的情況,進一步改善,等待程序驗收。根據程序撰寫論文,確定論文的書寫規范。

      5月30號——6月5號,后期進一步完善論文,等待論文答辯。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1]周南,馬云龍. 基于B/S模式的倉儲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2,7(2):68- 71.

      [2]張鐸. 物流現代化的關鍵技術之一 — 電子數據交換. 物流技術與應用,1998,3(4):17- 21.

      [3]鐘嘉鳴. 基于ASP的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現代計算機. 2002,5:96- 97.

      [4]Janak Singh.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Flow with in the Supply Chain.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6,9(4):28- 30.

      [5]梅曉勇,孫建平,肖政宏.基于動態規則構造的系統設計與實現[J].微機發展,2002,(6):12214.

      物流開題報告范例三題目:

      關于物流企業成本核算的探討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在物流發展的同時,西方發達國家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經歷了。在了解物流成本實際狀況、物流成本實際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評估、物流盈虧分析等五個階段。雖然很多物流企業開始分析其物流體系,但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分析是根據經驗和直覺進行的,分析過程中很少使用分析模型或工具。雖然西方學術界開發了許多有效的分析模型、工具和決策支持系統,論述這些工具、模型和決策支持系統的著作也很少,但是工業界還未真正了解和應用這些技術,因而目前部分企業物流成本控制達到第四個階段,而大多數企業的物流成本控制還都處于第三階段,還沒有達到第四、第五階段。雖然現在對物流成本構成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但是由于許多會計核算方法不健全成為解決物流成本的障礙,現在對物流過程進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仍然存在困難。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現代物流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已經迎來了物流業的春天。近十年來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的高速增長、電子商務的興起、加入世貿組織等等,為我國物流業激起一個又一個的浪潮。目前由于政策環境與經濟環境的改善,企業改革日益深化,為物流企業發展建立了良好的宏觀環境與微觀基礎,物流事業的發展形勢越來越好。

      然而對于物流成本的控制而言,我國的企業物流成本控制大多還處于了解物流成本實際狀況的階段,即對物流活動的重要性認知的階段,只有少部分企業達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決物流活動中存在問題的階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決問題的層次也不深),物流部門遠遠落后于生產部門,物流成本管理也遠遠落后于生產管理。對物流成本核算的相關理論和實務探討非常薄弱,對物流成本的計算沒有明確規定,對物流成本的計算方法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日本的

      三、選題背景與意義

      隨著人們物流管理意識的增強,降低物流成本已經成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務。無論采取什么樣的物流技術與管理模式,最終的目的都不在與這種模式與技術本身,而是要通過物流系統的整體優化,在保證一定的物流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實現物流成本的降低??梢哉f,整個物流技術和物流管理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追求物流成本降低的過程。

      同時伴隨著現在新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加強,企業面對變化無常、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以及顧客需求多樣化、個性化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傳統的、機械的采購、生產、物流模式己經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企業必須快速把握市場的真實需求,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采購供應周期、生產加工周期、流通配送周期,全面降低企業作業鏈過程的成本,才能提高企業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在傳統的企業成本管理模式下,企業往往過于強調通過產量的擴大來降低單位產品所分攤的固定成本,通過采用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等措施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獲得預期的利潤。但是,隨著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單純通過擴大產量來形成規模經濟而不考慮市場對產品接受程度和競爭對手的策略的做法,己經被證明是行不通的,通過改進產品的設計和控制生產過程中的浪費來降低成本的手段所能起的作用和降低成本的空間也越來越小。因此,人們意識到,為保持企業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必須為企業尋找新的利潤源泉。

      通過了多年的研究,發現在企業物資的流動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并不會增加顧客的價值,并且企業物流活動所發生的成本占企業總成本的比例較大。由此引發了學術界對企業物流的研究,同時,實務界也在積極地研究如何規劃和實施本企業的物流戰略。在另一方面,各國政府為搞活本國的經濟,通過大流通促進大生產,希望對本國基礎建設的投資來帶動國家的經濟發展,也迫切需要研究如何發展物流戰略。通過幾十年研究的積累,物流學界對企業物流成本管理的認識,形成了第三利潤源、物流冰山、效益背反等理論。國內企業一般沒有單獨對物流成本進行核算,往往都是和企業其它成本一同核算,沒有單獨設立核算項目。即使有些企業將物流成本劃分出來進行單獨核算也往往應用比較傳統的分步法或品種法等,導致物流成本核算的嚴重失真。

      對于恩希愛這一個外資企業,雖然在日本的市場已經完全打開,但對于中國這個陌生市場,要打開這個市場就必須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由于長期以來企業重生產和銷售,輕流通,導致企業的物流成本偏高。目前,我國生產企業生產中直接勞動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費用達到了40%。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物流成本的降低比銷售額的提高更容易。這意味著在激烈的競爭中誰降低了物流費用,誰就降低了成本,誰就會在競爭中取勝。

      會計核算問題開題報告范文第3篇

      論文關鍵詞:金融犯罪,內控制度,金融風險

       

      1、引言

      20世紀初出現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為免遭破產的威脅,很多企業強化了生產經營的控制與監督,從而使企業的內部牽制制度有了更深層次的發展。內部牽制的范圍和內容超越了單一的會計和財務領域,發展到企業業務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1949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審計程序委員會,了《審計準則暫行文告》,第一次提出了內部控制的概念,即內部控制包括組織的計劃及該組織為了保護其財產、檢查其會計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提高經營效應,保證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實施而采取的所有措施。

      2、加強內控機制建設的必要性

      2.1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客觀要求

      從一定角度理解,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依照現行金融法規,商業銀行實行“ 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經營機制,以“ 效益性、流動性、安全性”為經營原則,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因此,切實完善和加強銀行的摘要求,在順應市場機制的基礎上完善自身運行機制,在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下不斷地發展自我,從而為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寬松的經營氛圍。

      2.2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風險打擊經濟犯罪的有效手段。

      近年來,由于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金融犯罪,法制建設相對滯后,經濟運行機制和制衡機制有待銜接,加之社會資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社會金融意識淡薄,企業經營短期行為嚴重,經濟效益每況愈下,使得銀行經營如履薄冰,超負荷運行情況普遍,經營風險日益劇增,大案要案時有發生,不僅嚴重危及了國家和人民財產安全,而且敗壞了黨風和社會風氣,影響了銀行聲譽。究其原因,固然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業內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管理松懈,給少數不法者以可乘之機。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的是,個別基層銀行領導干部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夠,不善于運用科學,嚴格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經營,在思想上,重效益、輕管理,在行動上有章不循,違章不糾金融犯罪,甚至有些人為了個人或小集團利益,不惜“ 闖紅燈,繞紅線”進行違法違規經營,不僅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給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帶來困難,也對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流動極為不利,甚至造成金融風險。巴塞爾監管委員會的調查顯示,世界范圍內所有出現問題的金融企業都是因為其內控機制出現了問題。

      2.3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是強化銀行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和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銀行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只有切實加強內部控制制度,才能使銀行的經營決策準確,執行貫徹及時,監督控制有力,信息反饋靈敏并能充分體現銀行的經營實力。商業銀行的經營目標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良好的經濟效益是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提高銀行自身經濟效益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擴大資金來源,合理運用資金,把握資產負債比例,防止超負荷營運,保持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的某種平衡,降低資產風險,提高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金融犯罪,這一系列的操作過程都離不開嚴格的管理,只有通過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促進決策水平和資產質量的提高,才能達到實現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和銀行自身經濟效益的目的。

      3、我國商業銀行金庫管理制度以及內控機制存在的問題

      盡管在銀行內控制度及體系建設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問題在我國仍屬于一個較新的領域,現有的內部控制制度尚不能完全適應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以及銀行危機的需要,無論在制度設計,還是在實際操作方面,都存在著較多的欠缺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3.1銀行內控法規體系、內容不完善,時效性較差

      現行法規不夠完善。我國雖已制定了一些與內控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從體系和內容的完整性來看,與市場經濟及開放金融條件下對銀行內部控制所要求的完備規范的法規體系之間還有較大差距。如在現行的法規制度構架中,缺少統一完整的銀行內部控制法規,相關規定較為分散;對應不同產權形式銀行的專門性內控法規較少,針對性和差別性沒有充分體現;在內控內容的規定上,原則性較強,可操作性欠缺。在內部控制內容的規定上不夠全面,還存在控制的疏漏環節。如對客戶抵債資產,還沒有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對創新性業務、表外業務的管理規定還很薄弱;對防范洗錢的控制還處于起步階段。現存制度有的相對滯后,失去了應有的時效性。如國際上通行的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的“五級分類法”,在有的法規中就沒有及時加以補充修正;個人消費信貸業務近幾年發展很快,但相應的風險控制制度并沒有及時跟上??傊?對新開辦的一些業務,內部管理制度明顯滯后,有的業務開辦在先,內控管理在后。

      3.2內部控制制度的落實存在較大“柔性”,效果打了折扣

      內控制度執行落實的剛性較差,存在形式主義。有的銀行為了應付外部檢查而籠統地制定幾項制度,做表面文章,形式上制度很完善,實際上并不按照制度做或不嚴格落實執行,至于制度是否真正可行有效就更不在研究之列了。職責不夠明確,內控制度牽制乏力。銀行內部各業務部門在具體行使職能時,由于存在職責分工不明的問題,對內控名曰“齊抓共管”,實則互相推諉,科學的協調與制約機制尚未形成。受部門利益和本位思想的影響,內控松動。在有些銀行的部門與部門之間內控制度相互割裂,甚至相互抵觸。如籌措資金的部門不計成本,追求負債的數量擴張,造成負債結構不合理,資產收益與負債成本不匹配,對此,會計部門不能有效制約,致使銀行利潤下降;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為了擴大利潤,個別銀行的業務審批部門,不計風險成本,懷有僥幸心理,冒險審批,突破了內控制度的約束。缺少與風險控制相適應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必要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有的銀行對違規違紀人員既沒有明晰的處罰條款,也無相應的執行主體。對風險控制有突出業績者,缺少相應的獎勵機制;對管理者疏于管理,不同程度存在“控下不控上”的問題,表現在對主要負責人和決策管理層的約束主要靠他們的覺悟程度和思想道德約束,存在較高的道德風險。

      3.3內部控制缺乏獨立性和權威性,“職能分離”原則沒有得到徹底貫徹

      內部審計監督缺少獨立性和權威性。獨立性原則要求內部控制的檢查評價、建立和執行部門相分離。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內控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是同一部門,操作與復核是同一個人,使內部檢查流于形式。此外,還存在著內審力量不足、被審業務范圍有限、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和提出的改進建議得不到有效解決和執行等情況。由于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弱化,甚至在有的銀行把審計當成一種擺設,導致銀行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和缺陷得不到及時反饋和糾正,使內控效果不大,甚至出現失控的局面。缺少在企業制度上對商業銀行監察(督)機構這一基礎組織結構的設計。現有的內部監察部門缺乏獨立性及權威性,稽核部門難以對全行業務部門活動進行全面的監查,存在稽核力量配備不足、專業素質不高、效率低、范圍窄等問題。

      3.4全面風險管理落后,內部控制缺乏審慎性

      風險管理比較落后。目前大多數銀行只對單項信貸和傳統業務風險比較重視,對經營中面臨的包括信貸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資本風險等在內的各類風險尚不具備進行全面識別和評估的能力,還沒有對各類風險設定限額;對創新性業務和表外業務的風險管理相當薄弱,風險管理還沒有完全成為內部控制活動的核心內容。同時,風險管理手段還比較落后,定性管理居多,定量管理偏少,現代化的風險管理手段應用有限,銀行只能被動應付各種風險。計算機風險控制系統和計算機系統風險控制不完善。各行在內部控制制度中未能建立起一套自動、高效、規范的計算機風險控制系統。計算機系統風險控制相對薄弱,普遍缺乏健全的計算機內部控制制度,對計算機系統的項目設計、開發、測試、運行和維護整個過程沒有實施嚴格管理,使商業銀行業務操作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都面臨很大風險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4、構建有效內控機制的措施

      有效的內部控制是銀行安全穩健運行、實現業績目標的基礎。為促進銀行持續、健康和快速發展,建設控制良好、經營穩健、業績優良的世界一流大銀行,我們應在吸收先進的控制理念及借鑒國外銀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系統性的變革整合或重構內部控制體系。

      4.1樹立內控理念和完善內控業務系統

      首先在各級領導和廣大員工中普及內控知識,樹立現代商業銀行的內控理念。20世紀末,美國反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所屬的內部控制專門研究委員會發起機構委員會提出的《 內部控制——整體架構》專題報告是國際公認的較為成熟的內部控制理論。中國人民銀行于 2002 年頒發的《 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基本上采用了該報告的理論框架。商業銀行各級行要組織開展以報告為基本理論框架的內控知識普及活動,以提升現代銀行內控理念,而不能僅僅把內控體系建設放在會計的財務核對、制度稽查的較低層次上。

      4.2確保會計、信息和機制的暢通與完整

      要達到這一目標,一是強化會計核算的內部控制系統,確保信息的真實、完整。構建嚴密的會計系統,強化會計控制,準確及時地反映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情況,加強對賬表真實性的檢查監督;構建反映商業銀行經營情況的實時監控系統;發揮科技在內控體系中的支撐作用。二是加大信息公開化、透明化的力度。上市公司要求財務信息公布公開、透明、全面,商業銀行通過上市,可以使其經營活動處于公眾的監督之下,必將大大提高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在技術層面上應該全力支持和完善這項工作。

      4.3構建獨立、權威的內審體系

      要發揮內部審計的權威性,國有商業銀行應加快內審體制改革步伐,建立隸屬總行垂直領導、獨立運作的內審系統,組織形式按經濟區域設置,人員實行在法人代表、監事會直接指揮下的派駐制,業務與監督分離;內審人員的人事、工資、福利等由總行負責,割斷其與分、支行的利益鏈條;統一內審人員任職資格和職位等級,可配備包括相當于分行行長級別的內審專員金融犯罪,甚至總行副行長級別的巡視員,實行全行統一的人員配制和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排除干擾,使內審監督工作真正發揮其獨立性、權威性,達到內審監督的目的。據了解,建設銀行已開始調整現有的內審體制,原來的一級分行總審計室及其審計辦事處由總行直接管理,并重新進行審計機構和人員結構布局,建立獨立、垂直的新型審計體制。工商銀行也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 10 個內審局,直屬董事會下的內審委員會,不接受分行管轄和約束,并將原來的稽核監察部改名為內控合規部??梢钥闯觯瑖鴥雀骷毅y行已經意識到,與市場監督的成本相比,銀行自我監督的成本顯然要低得多。建立高效的內審體系,無疑是為自己構筑了一道堅固的內部風險控制防線。

      參考文獻:

      [1]張同健,簡傳紅.我國商業銀行會計系統內部控制的實證研究[J]. 貴州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 2008,(02)

      [2]高志毅.我國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現狀與對策[J]. 經營管理者, 2010,(08)

      [3]吳強.基層人民銀行內部風險管理與防范研究[J]. 南方金融, 2010,(02)

      [4]黃楓.商業銀行內控制度建設思考[J]. 西安金融, 2007,(03)

      [5]鄭新廣,陳陽.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模型比較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 2009,(06)

      [6]楊國梁.國內外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實踐探討[J]. 國際金融研究, 2007,(12)

      [7]陳曉慧,吳應宇.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內部控制系統及完善策略[J]. 財會月刊, 2008,(17)

      會計核算問題開題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會計理論;教學與研討;內容;結構;研究

      大學教育的使命是文化傳授、專業教學、進行科學研究和培養未來的科學研究人員(奧爾特加·加塞特,2001)。為了完成這一使命,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既注重對在校博士、碩士和本科生進行系統的專業基礎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與來源結構,強化對其進行基本理論教育以擴大專業知識面,提高其專業理論素養,為將來從事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

      一、我國現行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層次劃分

      會計理論是運用一定邏輯形式對會計實踐行為的本質及其演變與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統、全面的理性認識。它是會計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它在整個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已經得到學界的共識(葛家澍,1998)。

      據了解,在國外大學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在國內各會計院校的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階段專業教育的課程設置體系內,均設置了會計理論類課程。盡管其課程叫法各異,但內容上卻大同小異。而在教學要求上,卻存在明顯的差異。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設為選修課(大多數列為必選課,少數列為任選課),課程名稱為《會計理論》、《會計理論專題》或者《現代會計理論》,教學時數為30學時左右;碩士生教育中,則均列為學位課程且屬于專業基礎課,課程名稱一般稱為《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安排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教學時數為40學時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學校是將其設為學位課程,有的則設為考查課,課程名稱有的稱《高級會計理論研究》,有的則稱為《會計理論發展與學術流派》等,教學時間有的放在第二學期,有的放在第三學期,教學時數一般為60學時左右。由此可見,不論是哪個層次,會計理論課程均屬于教學計劃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之一。

      二、現行主要會計理論類書籍的內容結構分析

      盡管學者們普遍認為對會計專業的學生應當加強其專業理論素養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會計理論課程內容以及如何組織教學內容上,國內外學者卻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內容體系。國內市場上較早的會計理論教材當推已故著名會計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閻達五(1985)教授應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邀請,為適應會計專業教學需要而編寫的《會計理論專題》一書。目前,國內市場上流行的可作為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用的教材與理論論著共有20多本,較有影響的有16本,它們大致可以分為本科生教材、碩士生教材和社會性理論讀物三種類型。

      第一,本科層次教材。它們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從引進原版教材或者翻譯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會計理論》;哈利.J.渥克、邁克爾.G.特爾尼(1997)所著《會計理論》;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二是國內有關學者組織編寫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龔凱頌等(2001)編的《會計理論》;盧永華(2000)主編的《廣義會計理論》;于玉林、田昆儒(2000)編著的《會計基礎理論概述》,梁毅剛等(2002)編的《會計理論專題研究》,張白玲(1998)主編的《會計基本理論》。

      第二,碩士研究生層次教材。它們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翻譯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財務會計理論》和阿邁德·貝克奧伊(2000)所著的《會計理論》。二是國內有關學者組織編寫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湯云為與錢逢勝(1997)所著的《會計理論》;葛家澍與林志軍(2001)所著的《現代西方會計理論》;于玉林與李端生(2001)主編的《會計基礎理論研究》。

      第三,理論讀物性質的論著。影響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與劉峰(1998)所著《會計大典——會計理論》,陳今池(1998)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閻德玉(2002)主編的《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和葛家澍與劉峰(2003)所著《會計理論》。各層次教材的主要內容可比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層次教材的結構與內容

      1.國外本科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主要有三本:

      (1)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企業管理學教授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該書被稱為美國第一本有關會計理論的教科書,由作者分別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進行了4次修訂(第5版系與他人合作),它在很長時間內是美國會計教育界專門論述會計理論的唯一教科書。該書于1987年經王澹如等翻譯并由立信會計用品社出版,由18章組成,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研究法(定義、層次、歸納、演繹、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起源、借貸記賬理論、17~18世紀的會計思想、19~20世紀初的會計思想、1930年以前的會計思想、20世紀20年代的會計實務);1959年以來會計理論的發展(AICPA、FASB、SEC、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會計團體對會計準則發展的貢獻);會計概念、計量和會計理論的機制(會計理論的概念、性質、體系、環境假設、目標、計量);財務陳報的收益概念;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財務陳報與物價變動;現金與資金流轉;資產及其計量;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存貨;廠場與設備、購置的和租賃的;折舊;無形資產、非流動資產及遞延費用;負債及其權益;業益;股東權益的變動;財務報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邁克爾·G.特爾尼(MichaelG.Tearney)著《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引進1997年原版)。該書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內容由19章構成:會計理論緒論;會計理論與會計研究;會計組織的結構與發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現在);財務報告規則的經濟分析;假定、原則與概念;會計目標;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存貨與應收賬款會計信息的用途;會計信息的披露形式;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物價變動會計;所得稅會計;石油與天然氣會計;養老金會計;租賃會計;對外投資權益;國際會計難題(外幣交易、國家比較、國際協調)。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進2001年原版)。該書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內容由15章構成:會計理論的發展;會計信息運用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收益概念;財務報表:損益表;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國際會計;營運資金;長期資產:廠場、設備;長期資產:投資與無形資產;長期負債;所得稅會計;租賃會計;養老金會計;并購會計;財務報表的揭示要求與倫理責任。

      2.國內本科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目前,國內已經出版本科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較多,但若從其內容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形式:

      (1)會計理論教材,包括財務會計與成本管理會計兩個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學魏明海、龔凱頌等編的“高等學校本科會計學專業教材”——《會計理論》一書,該書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1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概述(涵義、功能、體系、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理論種類、傳統方法、創新方法);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類型、特點、制訂、評價);財務會計概念結構(概述、目標、質量特征、要素、確認與計量);收益確認與計量理論;資產計價理論;財務報告理論(體系、基本報表、表外披露、未來發展);有效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含量(實證理論內容);契約關系與經理會計行為(實證理論內容);成本計算與控制理論(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原理、新領域)。

      (2)會計理論教材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與審計三個部分。譬如,由廈門大學盧永華主編的“21世紀課程教材”——《廣義會計理論》,由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該書涉及財務會計理論(7章)、管理會計理論(3章)與審計理論(3章)三個大的部分。財務會計理論主要包含財務會計理論概述(作用、環境、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發展簡史(中國、西方、發展的啟示)、財務會計理論體系(西方的概念結構、中國的理論體系、比較)、財務會計假設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假設、原則、目標)、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基本理論、財務報告理論(財務報告、歷史演變、未來展望)和會計規范理論(基本理論、法規、職業道德、證券市場會計規范、中國現狀)共7章。管理會計理論主要包含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發展、基本理論、相關學科、前沿領域)、中西管理會計理論比較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理論比較3章。審計理論主要包含審計基本理論(定義、環境、目標、證據、判斷、準則)、中西審計理論比較與廣義會計理論結構3章。

      (3)會計理論教材包括基礎性理論專題。譬如,由天津財經大學于玉林、田昆儒編著,并由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會計基礎理論概述》。該書主要涉及會計理論的形成(會計環境、性質)、會計理論的特征與體系、現代會計的形成及其特征、會計系統、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理論體系、會計管理理論體系、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預算)、會計控制、會計檢查、會計考核、會計分析、大會計科學在發展和會計理論的發展在于創新等18章。

      (4)會計理論教材以財務會計理論為主,兼顧其他會計理論的內容。譬如,由石家莊經濟學院梁毅剛等編的《會計理論專題研究》一書,由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年出版,設有會計及會計理論(涵義、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演變(古代、近代、現代)、會計理論的結構(目標、假設、質量特征)、會計確認、會計計量、資產及其計價原理、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收益、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會計準則的體系與結構、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制度)的國際協調與國家特色、內部會計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研究、環境會計問題研究、實證會計研究等20章。另外還有附錄,含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5)會計理論教材以財務會計理論為主,適當涉及其他會計理論的內容。譬如,由集美大學張白玲主編、并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會計基本理論》一書,就設有緒論(會計理論性質、研究方法與歷史發展)、會計基礎理論(理論體系、本質、目標、假設、職能)、會計要素理論(六大要素)、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資產計價理論、會計規范理論(概念、原則)、財務報告理論(目標、質量特征、基本報表、其他報告)、物價變動會計理論、會計環境理論(會計環境、會計模式)、會計理論的新領域(金融工具會計、環境會計、增值會計)等10章。

      3.港臺本科生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筆者于2001年、2003年訪問臺灣有關大學期間,曾與相關院校會計理論課程的專業進行過交流,并多次訪問有關院校的網站,發現臺灣高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層次的會計理論課程基本上與美國的內容一致。

      (二)研究生層次教材的結構與內容

      1.國外研究生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目前,翻譯成中文并在國內影響比較大的教材主要有兩本:

      (1)《財務會計理論》(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該書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著名的會計學教授威廉姆·R·司可脫(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講授財務會計理論課程的講義為基礎而形成的一本專著,主要是以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會計理論界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會計問題所形成的理論結論為基礎而編成的一本論著,于1999年出版。該書于2000年由陳漢文組織翻譯并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據了解其現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四個部分計13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理想環境中的會計;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有效證券市場;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決策有用性的計量觀;經濟后果;實證會計理論;沖突的分析;管理人員報酬;盈余管理;準則制定:理論問題;準則制定:一種政治問題。

      (2)《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該書由美國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學阿邁德·里亞?!惪藠W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貝克奧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訂了3次,在我國有兩個翻譯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楊進等譯,并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錢逢勝等譯,并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現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四個部分計16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的歷史和發展;會計的性質與用途;構建會計理論的傳統方法;構建會計理論的規范方法;財務會計和報告的概念框架;會計理論的結構;會計中的公允、披露及未來趨勢;會計的研究視角;會計: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事項法與行為法;預測方法與實證方法;現時價值會計;一般物價水平會計;各種資產計價和收益模式;當代會計職業的背景;國際會計。

      2.國內研究生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3本)。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兩類:

      (1)包容了西方會計理論教科書的基本內容。主要有兩本:一是湯云為、錢逢勝著的《會計理論》。該書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體系與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的《會計理論》接近。全書共組合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定義、方法、分類、檢驗);會計與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古代、近代、現代);會計規范和對會計原則的探索;財務會計的理論結構(構成、使用者、目標、質量特征、要素、假設、確認與計量);現金流量與資金流量;財務報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費用、利得和損失;資產及其計量;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存貨;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負債及其計量;所有者權益及其計量;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與實務;現時價值會計;實證會計。

      二是葛家澍、林志軍著的“會計研究生系列教材”——《現代西方會計理論》。該書由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的改進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薦教材。該書的體系較具代表性,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6章,主要內容包括:現代會計的演變(19世紀前會計發展、19~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財務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性質、研究方法論、理論驗證);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組織、假設、原則、準則的制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性質、發展、財務報告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要素、財務報表確認與計量);實證會計理論(發展、基礎概念、結論、評析);會計計量理論(涵義、特點、屬性、單位、模式);資產及其計價原理(涵義、性質、分類、目的、基礎);流動資產及其計價;長期資產與無形資產及其計價;負債及其確認與計量;業益及其確認與計量;收益概念與收益確定;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涵義、性質、內容、基本報表、其他手段);現金與現金流量表;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國際會計協調等。

      (2)包容了會計理論的主要基本問題。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編的“高等院校會計碩士研究生系列教材”——《會計基礎理論研究》,該書由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5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形成;會計發展的動因;會計基礎理論;會計理論體系;會計學;會計定位;會計結構;會計目標;會計行為規范;會計現代化;會計模式;會計方法;會計中國特色;會計國際協調;會計學發展趨勢等。

      (三)一般讀物型會計理論論著的結構與內容

      1.專著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是葛家澍、劉峰著的《會計大典——會計理論》一書,該書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研究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讀物。全書的1998年版共組合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涵義(概念、作用、內容、結構);會計理論的演變(復式簿記時期、產業革命時期、探索、體系形成);會計研究的不同方法與流派(方法論、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其他流派);會計的定義及爭論(西方、我國);會計的基本假設;財務會計的概念結構(概述、發展、產生背景、現狀分析);財務會計的目標與信息質量;會計確認的理論研究;資產計價與收益決定(計量原理與模式);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與評價;會計準則的性質;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研究;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若干問題研究;現行財務報表的體系分析;財務報表體系的改進與未來(現行體系、美國的改進、英國的改進、IASC的改進、未來發展)。

      2.普及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是陳今池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該書由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年納入“立信會計叢書”出版。此前該書曾先后以《西方現代會計理論》(1988版)和《現代會計理論概論》(1992版)出版兩次,該書也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及本科生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參考讀物。全書的1998年版共組合為18章與一個附錄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會計職能與范圍、會計理論性質、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理論起源、發展停滯、近代會計理論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發展);會計理論的結構與內容(基本結構、目標、假設、概念、原則);傳統會計的特點和報表結構;主要會計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收益的計量;收入確認與費用配比;資產計價;流動資產;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負債與業主產權;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一般物價變動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變現價值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社會責任會計;國際會計;附錄: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3.專論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有閻德玉主編的《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該書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專業近年(2002~2005)來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的參考教材與研究生教學參考資料。該書共設15章,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研究導論(概念、功能、內容、發展、體系);財務會計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會計的定義、性質、對象、資金、職能、目標);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概況、特點與趨勢(計劃經濟時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特點、趨勢);會計與經濟效益;會計模式理論(概述、世界會計模式、中國會計模式);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研究(美國、中國、IASC、各國發展);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機構、人員、程序、范圍);會計準則的性質、結構與內容;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研究;財務報表理論研究(概述、產生與發展、資產負債表、收益表、現金流量表、增值表、現行矛盾);我國會計改革和理論與實踐;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企業會計、政府會計);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研究(概述、會計法、統一會計制度、其他相關法規);我國加入WTO后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計環境、規范體系、服務行業、會計人員、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與會計。除此之外,其他有影響的論著主要有:孫芳城等著《比較財務會計學》(2001),李孝林等著《會計基本理論比較》(2002)以及閻德玉等(1992)著《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等,但在內容結構上大同小異。

      (四)現有會計理論教材及論著結構的基本特點

      上述16本會計理論教材或者理論讀物,在內容設計上既有個性的設計,也有共性的內容。個性內容:主要體現在對每個專題內容的組織上,不同層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內容結構體系。共性內容則可以劃分為會計理論及研究方法問題、會計理論及歷史發展問題、基礎性會計理論問題、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問題、財務報告理論問題、會計準則及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問題、特殊業務會計專門理論問題、會計領域其他專題理論問題、管理會計理論問題和審計理論問題等十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個別教材還設有附錄。筆者通過對其所涉及會計理論基本內容的統計與分析,歸納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會計理論基礎知識及研究方法問題,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基礎知識(涵義、性質、功能、范圍、內容、體系、種類、層次、發展、作用、環境、特征等);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研究方法論、定義、種類、傳統方法、規范方法、創新方法、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檢驗、事項法與行為法,預測方法與實證方法等);會計理論研究的學術派別(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其他流派)。

      2.會計理論及歷史發展問題,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理想環境中的會計;現代會計的形成、演變及其特征(19世紀前會計發展、19~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西方會計理論的發展與演變(會計理論起源,古代會計理論,近代會計理論——借貸記賬理論、17~18世紀產業革命時期的會計理論、19~20世紀初的會計理論,現代會計理論發展——1930年以前的會計思想、20世紀30年代后的會計實務與會計理論、1959年以前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會計理論);會計組織的結構與發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現在,AICPA、FASB、SEC、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概況、特點與趨勢(計劃經濟時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時期);會計理論的未來發展(動因、創新、趨勢、大會計科學)。

      3.基礎性會計理論問題,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結構與要素(概念、假設、目標、原則、程序與方法、狹義與廣義的結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概述、產生背景、發展、現狀分析、性質、目標、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基本要素、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我國傳統的會計基礎理論(西方及中國對會計的定義、會計系統、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屬性、會計對象、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理論體系、會計管理理論體系、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與預算、會計控制、會計檢查、會計考核、會計分析、六大會計要素理論、會計學、會計定位、會計結構);中國的理論體系及與西方的比較。

      4.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問題,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確認理論(涵義、特點、標準、原則);會計計量理論(涵義、特點、屬性、單位、模式);資產及其計價理論(涵義、性質、分類、目的、基礎),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收益概念、計量原理與確認模式,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現金流量與資金流轉。

      5.財務報告理論問題。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涵義、性質、內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與倫理責任、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財務報告基本理論(概述、產生與發展、財務報告、目標、質量特征、歷史演變、現行體系結構);基本財務報表的理論(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報表、表外披露);現行財務報表的體系(現行體系、現行矛盾、美國的改進、英國的改進、IASC的改進、未來發展)。

      6.會計準則及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問題,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概念、性質、內容、體系、結構);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組織、類型、內容、結構特點、制訂、評價);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美國、中國、IASC、各國發展);會計準則制訂的相關問題(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與國家特色等,制定的經濟后果與政治后果);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機構、人員、程序、范圍);會計規范理論(概念、原則、基本理論、會計法規、職業道德、證券市場會計規范、會計行為規范、中國研究現狀);我國會計法規體系(概述、會計法、統一會計制度、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其他相關法規)。

      7.特殊業務會計專門性理論問題,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所得稅會計,石油與天然氣會計,租賃會計,養老金會計和并購會計。

      8.會計領域其他專題性理論問題,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當代會計職業的背景;有效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含量,契約關系與經理會計行為,有效證券市場,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與計量觀,沖突的分析,管理人員報酬,盈余管理,會計中的公允、披露及未來趨勢;實證會計研究及理論(發展、基礎概念、結論、評析);物價變動會計(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變現價值會計),國際會計(外幣交易、國家比較、國際協調),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增值會計,社會責任會計;會計環境理論,會計模式理論(概述、世界會計模式、中國會計模式),會計方法,會計現代化,會計與經濟效益,會計中國特色與國際會計協調;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企業會計、政府會計),我國加入WTO后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計環境、規范體系、服務行業、會計人員、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與會計。

      9.管理會計理論問題,有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成本計算與控制理論(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原理、新領域);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發展、基本理論、相關學科、前沿領域);中西管理會計理論比較;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理論比較。

      10.審計理論問題,有1本涉及。審計基本理論(定義、環境、目標、證據、判斷、準則);中西審計理論比較等。

      此外,還有兩本設有附錄,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三、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與內容設計

      (一)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重點內容

      綜上分析可見,會計理論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因此,學生需要在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個不同的階段不斷地學習與研討。但是應當如何區分與協調不同層次的重點內容,以減少重復并提高教學效果,則需要專門研究如下問題。首先,是不同層次的會計理論課程應當講到什么程度?本科、碩士、博士課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圍應有多大?內容應有多深?知識面多廣?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內容如何組織?涉及的機構、組織、規范、雜志、學人、文獻和觀點如何組合?是否只講西方財務會計理論?是否只講實證會計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國會計理論的發展是否需要講?第三,教學方式如何組織?是否只讓學生分組討論已經形成的論文即可?在這個課程中是否需要系統介紹某些知識?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識供給來刺激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筆者認為,其主要區別在于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會計理論的廣度、深度與對研究方法論的掌握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圍上,需要適當寬泛而不宜過于狹窄,不宜讓學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應當考慮會計理論的點(專業)—線(發展線索)—面(知識)。在內容上也需要兼顧相關內容,如會計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理論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思想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法制規范發展的主要線索和會計研究方法發展的主要線索等。

      因此,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的重點即需要針對不同層次而適當體現差別。本科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以豐富學生會計理論的知識點為基礎來了解會計理論的基本結構,以拓展其會計理論方面的知識面及應用會計理論解釋、評價和指導會計實務能力。在“點”的明確要求下,教學中需要兼顧中西方的會計理論專業知識點。碩士研究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注重理解與掌握基本會計理論的線索,在“線”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認識中國會計理論發展的歷史地位為基礎,以西方會計理論特別是以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理論研討為核心向外延伸,同時需要兼顧中西方的會計理論問題并體現一定的深度與廣度。博士研究生會計理論研討的重點,要放在廣博的知識掌握與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論的有效運用上,即在“面”要廣博的要求下,應當以研讀經典文獻、研討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會計理論流派的發展脈絡為基礎,以了解學科交叉與滲透發展動向為基礎,以具備一定會計理論研究創新思維和認識為目標,故需要廣涉中西方的會計理論文獻并獨立進行分析、梳理與加工。

      (二)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具體設計

      1.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設計。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對前幾學期所學會計主干專業課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比較系統的梳理,以加深學生對會計專業方法的認識與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來的會計專業實踐中運用。與此同時,還應當向學生適當介紹有關會計理論發展的知識,以拓寬其專業理論的知識面。因此,在內容的組合上,就要以幫助學生形成對主要會計理論(特別是財務會計理論)的系統認識為主線,以幫助學生對前導會計課程所學專業方法的理解掌握與融會貫通為重點,注意培養學生總結問題、分析問題與初步表達學術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本科畢業生已不滿足于本科層次的知識學習,而積極投身于“考研”的隊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學歷教育層次規模的急劇擴張,而教學資源的增長相對滯后,若把會計理論課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階段,也會使研究生教育壓力過重,故可以考慮把一些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劃入前一教學階段,以減輕研究生教育的壓力。以此認識為基礎,可以考慮將教學重點放在以下四個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會計及其理論發展的基本知識。主要是介紹會計及其理論有關發展階段的特點、成就、重要學者與重要文獻等方面的知識,在范圍上要兼顧中外,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適當介紹會計科學發展新領域的知識,如相關新學科的簡介等。二是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知識。主要涉及財務會計業務處理過程及其所涉及專業問題的基本理論知識,如會計系統的結構與運行、會計準則、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原則與方法、財務報告的結構與編制等方面的理論要點,并注重與前導主干課程教學內容的對接。三是我國會計改革的相關理論知識。主要是結合中國會計改革的現實,介紹會計管理體制、會計監管、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等專題性問題的研究成果。四是會計科學理論研究與學術規范的基本知識。主要介紹會計理論研究的基本步驟、基本學術規范與論文結構要素等專業論文寫作方面的基本知識,并適當進行論文寫作的初步訓練與指導,以便為學生順利完成學位論文打下基礎。另外,還有其他相關會計理論知識。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 久久国产亚洲电影天堂|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综合网|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本二本| 亚洲欧洲日韩不卡| 国产亚洲一区区二区在线| 亚洲日本久久久午夜精品 | 亚洲激情视频网站|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中文字幕亚洲天堂| 欧洲亚洲国产精华液|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 青青草原亚洲视频|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Av无码国产情品久久 | 不卡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伦理一二三四|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亚洲午夜成激人情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日韩va亚洲va欧洲va国产| 久久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亚洲丁香色婷婷综合欲色啪|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亚洲免费无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