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特殊學校職業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特殊教育學校中的職業教育,是特殊教育學校基礎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教育部頒發的《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程》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特殊教育學校要特別重視勞動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校要對低、中年級學生實施勞動教育,培養學生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好思想,培養學生從事自我服務、家務勞動和簡單生產勞動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要根據實際情況對高年級學生實施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勞動、就業能力。”那么,如何發展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才能提高殘疾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提高殘疾人社會地位,使他們融入社會,是我們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應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以下談談我校多年來在高年級(聾生)職業教育中的工作點滴。
一、根據聾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設置不同的專業課
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技術教育是為殘疾學生將來立足社會、參與社會競爭打基礎,是為給社會輸送殘而有為的勞動者。聾生雖然生理上有缺陷,但他們都有各自的潛能,根據聾生特點,我校確定了職業教育的學習內容,制訂了訓練計劃。文化課:按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開設課程,提高聾生的文化水平,為學習職業技術教育打基礎;職業課:從七年級到高一,根據聾生生理特點和市場經濟需求,開設了縫紉、理發、面點、園藝和工藝美術職業課,主要學習和掌握一些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基本技能;縫紉專業開設了:縫紉小制作和熨燙知識;理發專業開設了:理發工具的使用,剪頭等簡單的操作實踐;面點專業開設了:制作饅頭、學習包餃子等等家庭實用技能;工藝美術專業開設了:臨摹、水彩等內容。以上專業教師自編了校本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施教,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每周各專業學習3節課時,使每名聾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專一,又不限于一個專業,注重培養聾生的綜合能力,力爭使聾生一專多能,為學生今后就業開拓道路。
二、有的放矢,開發專業校本課程,適應聾生發展需要
“大力推進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工作,要從殘疾學生的現實情況出發。”我校領導充分認識到,開展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對殘疾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學校接受適合他們的文化教育和職業教育,走出校門能有一技之長,自食其力,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開發校本教材,使教學有據,學有所依
特教學校的職業教育越來受到關注,但因為各地職業教育的情況不同,所以沒有統一的教材,各校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教材。我校目前已有的校本教材,縫紉、理發、按摩、計算機、面點等學科,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開發新的職業教育課程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職校要以聾生的生存、發展、平等參與社會為本。我校開展市場調研進行實踐論證,增加了新的專業,開設了布藝制作、沙畫、木耳養殖等項目的職業教育內容,使學生掌握了一技之長,為就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布藝制作
在課堂上,通過學習布藝制作的基本方法,使學生感受到布藝制作的樂趣。在制作中教師要與應用緊密結合,在濃厚的情感氣氛中利用各種布料進行藝術造型,制作的作品生動形象,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和創造精神。
2.沙畫
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增設了沙畫課程,建立了沙畫教室。沙畫有助于培養聾生的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審美能力、自信能力。通過玩沙子過程中,聾生的負面情緒得到合理宣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讓聾生在體驗與深究中成長,在無聲的世界里感到美、心靈得到藝術熏陶。
三、培養聾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拓展職教新模式
我校在職業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走出課堂,請進學校”
(一)讓教師、學生“走出課堂”
學校應派教師出去學習,學成后再教學生;讓學生“走出課堂”,聯系實習點,把學生帶出去學習。如:面點專業把學生領到飯店去實踐,讓學生體驗學習技能的重要性。
(二)“請進學校”傳授知識和技能
如:木耳養殖,請有種植經驗的技術人員來校教授,師生共同參與學習和勞動,受到家長的好評。
近年來,我校通過職業教育實踐活動,學生制作了很多作品,展示了我校職業教育取得的豐碩成果。布藝專業:學生制作的紅辣椒、布藝南瓜等等,形象生動、色彩艷麗;美發專業:學生設計的發型時尚、新潮;面點專業:學生制作的點心好吃又好看;沙畫專業:學生創作的圖案栩栩如生,受到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目前,從通化市特殊教育學校畢業的學生,已有多人靠著面點手藝、縫紉、理發、找到了工作。
總之,特殊教育學校要開好職業教育課,尋找合適殘疾學生生存發展需要的專業項目,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殘疾學生學到一技之長,成為自食其力的人,我們教育工作者還需努力奮斗!
[摘要]當前發展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重在各方參與、形成合力,貴在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特校的教育工作者應不斷開拓創新,勇于探索,持之以恒地努力,在經濟轉型的新形勢下,不斷地改革創新,增強自身發展活力,積極、主動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關鍵詞]市場經濟 特殊教育學校 職業教育
近十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不斷給職業教育注入動力和活力,職業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特校培養的大多是實用型人才,培養學生掌握技能,讓他們能夠自立于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上對殘疾人就業的偏見仍然很嚴重,普遍認為,能用正常人就不用殘疾人;有的單位即使招用殘疾人,也是為了減稅免稅。殘疾人在單位只是掛了個名,根本沒有具體的事可做,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一、殘疾人就業現狀分析(一)基本情況聾生在校經過服裝工藝方面的專業訓練及實踐,參加市勞動局的服裝制作等級考核,一般能達到中級工的標準。但學生的工作指向基本是各類服裝公司,以一線的電動縫紉工為主。也就是說,聾生經過服裝工藝方面的專業培訓,卻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服裝公司的電動縫紉工,一般在工作崗位經過三個月的操作,基本能夠勝任。
(二)個例調查
以聾生為例,通過對在讀職業教育學生以及歷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我們發現聾生在就業中存在著許多誤區。有業不就,就業不安心,就業又失業等現象普遍存在。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基礎不扎實,產品質量不高聾生雖然在校經過了較系統的服裝方面的學習,但其縫紉方面的基礎往往不能適應工廠流水線的生產方式,一般必須在工廠經過三個月甚至更多時間的實習,才能慢慢達到工廠的要求。2.拈輕怕重,不愿吃苦不少聾生在工廠實習期間,常常怕苦怕臟,挑肥揀瘦,好的崗位干不來,臟累一點的崗位不愿意干。比如有一個在工廠干包裝的學生,每天只完成最低工作量,拿最低的工資,剩余時間在宿舍看電視也不愿多干,理由是太累了。
3.盲目攀比,輕易放棄
聾生中普遍存在盲目攀比的現象,只要聽說哪里好,就會輕易放棄現有的工作。
4.人際關系處理不當聾生由于交流的障礙,在與正常人共事中,常常不能正確處理與上級、與同事的關系。有一位學生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私營企業打工后,干了沒幾天就跟老板吵了起來,理由是老板自己“休息”卻要他們干活。
以上這些問題,反映出聾生對社會認識不足,對就業形勢認識不足,對自我認識不足。因此特校的職業教育還有很多方面的事要去做。
二、開展職業技術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統一辦學指導思想
改革職業技術教育辦學模式,向聯合辦學、多形式、多學制、多層次辦學方向發展,“聯辦、聯訓”,校企結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使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作用和辦好校辦企業對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明顯的發揮出來。校辦工廠與職業技術教育有機結合,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長來發展企業的性質,這樣既能促進工廠的發展,產生經濟效益,又能便于學生參加勞動,提供實習場地。做好市場公關與形象策劃,與有關組織、部門、企業“客戶”協調溝通,反饋“產品”質量信息,塑造學校良好的市場形象,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市場信譽度。
(二)多種形式,同一目標,形成職業技術教育合力
打破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立足本校,面向社會,積極爭取社會支持,聯合辦學,將課堂延伸進企業、分類進行崗位實習培訓。為適應培養人才規格的需要,自編專業課教材,加大職業技術教育力度,廣泛搜集材料,企業派出有深厚理論基礎和較強實踐操作能力的技術人員與學校具有較強企業經營理念和職業技術教育經驗豐富的教師共同編寫,或根據當前市場的需要教師邊組織教材邊教學。
特校的職業技術教育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嘗試“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辦學思路,強調在教學、實習中操練生產、經營,在生產、經營中深化教學與實習,形成課堂教學與實踐操作與適當介入生產、經營,絲絲相扣,活而有序的運行程序。
找準突破口,抓住重點,發揮優勢,以特色帶常項,以重點推動全局。堅持社會化運作、事業化發展的新思路,促使校辦企業不斷規范化,注重在工作的實效上下功夫,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使之逐步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要求,實現自我運轉,推動特校職業技術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三)因地制宜、創建基地、強化社會實踐環節
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學校實習基地的建設,不斷改善實習基地的實習條件,在實踐課中,對工人(學生)嚴格要求,完全按照職業崗位要求進行,工人(學生)在生產崗位上直接操作,提高了動手能力,很快掌握了本工種的生產要領,工人(學生)入廠后就是熟練工人,很快上崗做到在生產中善于發現問題,并能獨立解決。
(四)注重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學校的職業技術教育水平
教師是實現培養目標的主要承擔者,創建一支數量足夠、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目標一致的師資隊伍是提高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激發辦學活力的基礎。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專業課教師隊伍建設,學校職業技術教育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合作交流,學校從企業聘請技術骨干、業務骨干到我校進行實地、針對性的講課,指導辦學,選派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師到社會企業中實踐鍛煉,到大中型企業研修提高、學習管理經驗,參與企業的管理與生產,學習掌握一些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與業務水平。學校主動適應社會要求,不斷提高職業技術骨干師資隊伍的專業技術素質,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和教師的智力優勢,挖掘自身潛力,走出一條適合特殊教育的職業技術教育辦學之路。
(五)面向社會,拓寬渠道,尋求多元化就業渠道
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術教育素質,另一方面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加強同社會的聯系,疏通各種就業渠道。
論文摘要:目的:探尋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的預測因素,為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的預防和干預提供依據。方法:以教學效能、社會支持量表的各維度為自變量,職業倦怠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繪制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的路徑分析圖。結果: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倦怠與教學效能、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個人教學效能感與主觀支持可顯著預測特殊教育教師的情感耗竭;一般教學效能感可顯著預測特殊教育教師的人格解體;個人教學效能感與客觀支持可顯著預測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倦怠。
一、問題的提出
國內對于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效能、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因素之間的兩兩關系的探討,如劉在花川對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發現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效能感能夠顯著預測職業枯竭。唐芳貴等發現中小學教師職業枯竭與其所擁有的社會支持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即社會支持對教師的職業枯竭具有調節作用。以往對于教師的研究主要從一些消極和負向的維度去考察教師的某種品質或行為,如職業倦怠會使教師的心理、生理、行為和情緒等處于不良狀態,工作上呈現出一些不良表現,自身專業發展和個人生活質量受到影響。現在越來越重視從積極性、正面的視角去研究和建構教師優良品質,如教師勝任能力和敬業精神等。針對同樣的問題,消極視角下的研究采取的干預的策略,積極視角下的研究走的是主動防御的路線即注重品質的建構。我們認為特殊教育教師的研究應該是兩種路線的整合,本文擬從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狀況正反兩個側面以及社會支持維度來全面考察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狀況,揭示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效能、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內部的作用機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重慶市特殊學校教師,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在重慶市11所區縣特殊學校發放30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74份,有效回收率為91.3%。在這274份有效問卷中,盲校教師32人,聾校教師153人,培智學校教師89人。其中男教師132人,女教師142人;年齡在30歲以下的86人,31—40歲121人,41 - 50歲51人,51歲以上16人;專科以下文化程度6人,專科文化程度121人,本科文化程度137人,碩士以上文化程度10人。
(二)研究工具
1.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該量表是辛濤等人1995年修訂的“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該量表共有27道題,采用6點制評分標準,量表分為兩個維度,即個人教學效能感與一般教學效能感。總量表和兩個分量表的克隆巴a同質性系數分別為0. 77 ,0. 74和0.54 。
2.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該量表由肖水源于1986年編制,該量表共有十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三個維度。兩個月重測,總分一致性R = 0. 92(p
3. Malasch倦怠問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此問卷為1982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和Jackson聯手開發。MBI分為3個分量表:情感耗竭(9個項目)、人格解體(5個項目)和個人成就(8個項目),MBI的內部一致性系數采用克隆巴赫a系數來表示,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三個分量表的a系數分別為0.900. 79和0. 710。
(三)數據處理
數據收集完畢,剔除無效問卷,由研究者統一對問卷進行編碼、錄人數據,采用SPSS15. 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效能感、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的相關分析
由表1可知,特殊教育教師的情感耗竭與個人教學效能感、客觀支持、效能總分、支持總分呈顯著的負相關而與一般教學效能呈顯著正相關。人格解體與一般教學效能、個人教學效能感、效能總分、主觀支持、支持總分呈顯著的負相關。個人成就與個人教學效能感、效能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總分呈顯著正相關。倦怠總分與一般教學效能、個人教學效能感、效能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呈顯著的負相關。
由表2可知,一般教學效能感與主觀支持呈顯著的正相關,與支持利用度呈顯著的負相關。個人教學效能感與主觀支持呈顯著正相關,與支持利用度呈顯著的負相關。
(二)特殊教育教師情感耗竭的回歸、路徑分析
以一般教學效能感、個人教學效能感、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支持利用度為自變量,以情感耗竭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自變量進人回歸方程的標準時F的相伴概率必須小于或等于0. 05,自變量被方程排除的標準時F的相伴概率必須大于或等于0. 1。由表3可知,個人教學效能感、主觀支持進人模型,特殊教育教師的個人教學效能感、主觀支持可以預測情感耗竭程度。以第一次回歸發現的個人教學效能感、主觀支持兩個變量為因變量探尋影響它們的自變量,方法同上。表3說明一般教學效能感、主觀支持可以預測特殊教育教師個人教學效能感且都是正向的,即一般教學效能感、主觀支持分數越高則個人教學效能感越高;個人教學效能感、支持利用度可以預測主觀支持。由表3繪制了情感耗竭的路徑分析圖如下:
由圖i可知,特殊教育教師的情感耗竭的一階因子是個人效能和主觀支持,高階因子是一般教學效能和支持利用,因變量情感耗竭受到顯著影響的路徑有五條:第一條是個人教學效能、主觀支持情感耗竭;第二條是一般教學效能個人教學效能情感耗竭;第三條是支持利用主觀支持情感耗竭;第四條是一般教學效能個人教學效能主觀支持情感耗蝎;第五條是支持利用主觀支持個人教學效能情感耗竭。
(三)特殊教育教師人格解體的回歸、路徑分析
以一般教學效能感、個人教學效能感、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支持利用度為自變量,以人格解體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由表4可知個人教學效能感可預測人格解體。
以個人教學效能感為因變量再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一般教學效能感、主觀支持進人模型。以表4繪制特殊教育教師人格解體的路徑分析圖如下:
從圖2可以看出,因變量人格解體受到顯著影響的三條路徑:第一條是個人教學效能人格解體;第二條是一般教學效能個人教學效能人格解體;第三那條是主觀支持個人教學效能人格解體。
(三)特殊教育教師倦怠總分的回歸、路徑分析
以一般教學效能感、個人教學效能感、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支持利用度為自變量,倦怠總分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表5顯示,個人教學效能感、客觀支持可以顯著地預測特殊教育教師倦怠總分;以個人教學效能感為因變量再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一般教學效能感和主觀支持進人模型;以客觀支持為因變量再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支持利用度進人模型。由表6繪制特殊教育教師倦怠總分的路徑分析圖如下:
從圖4可以看出,因變量倦怠總分受到顯著影響的路徑有四條:第一條是客觀支持、個人教學效能。倦怠總分;第二條是一般教學效能個人教學效能、倦怠總分;第三條是主觀支持、個人教學效能、倦怠總分;第四條是支持利用度。客觀支持倦怠總分。
四、討論
(一)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效能感、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的相關分析
職業倦怠總分與社會支持、教學效能各維度呈顯著的負相關,說明社會支持、教學效能可以從反面折射出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倦怠狀況。一般教學效能感與主觀支持呈顯著的正相關,與支持利用度呈顯著的負相關,這與黃喜珊等的研究一致。個人教學效能感與主觀支持呈顯著正相關,與支持利用度呈顯著的負相關。由上可見,主觀支持對特殊教育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尤其是個人教學效能感有積極的影響。支持利用度與特殊教育教師的教學效能感之間的負相關,暗示教學效能感高的教師在遇到職業倦怠時更多的依靠自己去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排斥社會支持,反映了高效能感的特殊教育教師具有較高的自尊,這一點值得在理論上探討和實踐中注意。
(二)特殊教育教師情感耗竭的路徑分析
進人特殊教育教師情感耗竭路徑分析圖的預測變量有:個人教學效能感、主觀支持、一般教學效能、支持利用度。在這些影響因素中,對特殊教育教師情感耗竭產生直接影響的因素是個人教學效能和主觀支持,產生間接影響的因素是一般教學效能和支持利用。一般教學效能和主觀支持都通過個人教學效能、主觀支持對特殊教育教師情感耗竭產生影響。支持利用度主要考察特殊教育教師在遇到問題煩惱時主動尋找支持的能力且大都偏向于情緒發泄和調節等方面,所以可以解釋特殊教育教師的主觀支持度。綜上說明特殊教育教師的情感耗竭可以通過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個人效能感和主觀支持度來降低,情感耗竭主要涉及特殊教育教師很深的負性情緒,既需要建構在特殊教育教師自己身上的教學效能的來抵制,更需要家人、朋友、領導、同事的心理關懷,另外特殊教育教師在產生情感耗竭時也應該積極主動地尋求幫助,平時多參加一些團體組織活動。
(三)特殊教育教師人格解體的路徑分析
進人特殊教育教師人格解體路徑分析圖的預測變量有:個人教學效能、一般教學效能、主觀支持。對特殊教育教師人格解體產生直接影響是個人教學效能感,產生間接影響是一般教學效能和主觀支持,即一般教學效能和主觀支持通過個人教學效能對特殊教育教師人格解體產生影響。該路徑分析的結果顯示個人教學效能感越高則特殊教育教師人格解體水平也越低,一般教學效能和主觀支持對特殊教育教師個人教學效能有積極的正向的影響。
(四)特殊教育教師倦怠總分的路徑分析
>> 職業教育的發展思路探討 農村職業教育問題及發展探討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關于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有關問題的探討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的探討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幾個問題探討 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問題的探討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職業教育發展問題探討 關于如何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探討 探討農民職業教育實現農機建設的發展 影響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因素的探討 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幾點探討 職業教育集團的組建問題探討 職業教育中的師德問題探討 基于職業教育創新問題的探討 職業教育的問題研究及發展 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研究 職業教育發展瓶頸問題的調查研究 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李黎紅.探尋特教學校職業教育發展之路[J].現代特殊教育,2008,(1):4-8.
[3]李天順.關心特殊教育進一步推進特教學校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全國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技術教育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上的報告[R].現代特殊教育,2008-01-15.
[4]全國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紀要[EB/OL].2012-09-13.
.
[5]李云來.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學生的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的研究[J].課題成果,2012,(5).
關鍵詞:特殊;社會;多樣化;全面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2-122-01
特殊教育中的職業教育,是特校基礎教育的延伸和深化,又體現出特殊教育的終極關懷。如果讓殘疾學生適應主流社會,回歸主流社會,真正達到平等、參與、共享的目的,就必須要有融入主流社會的本領與能力,而職業教育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如何辦好特教學校職業教育?
一、要正確認識殘疾學生,樹立正確的殘疾學生觀
殘疾人有不同典型和不同程應的生理缺陷,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特殊的困難,但是他們絕大多數具備勞動能力,更可貴的是他們有著不向命運屈服的堅強意志和毅力,以及積極參加勞動與建設的強烈愿望。許多身殘志堅的殘疾人在各行各業中取得了甚至連正常人也難以取得的成就。殘疾學生的職業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的發展情況不同,隨著社會分工更加精細化,隨著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的生理缺陷得到進一步補償。只要實施合適的職業教育,他們的潛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讓殘疾學生樹立要學職業技術的觀念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如何使學生對學習職業技術感興趣。第一要宣傳學習職業技術的作用。第二要教育引導學生學習有興趣的專業。第三要有社會實踐,使殘疾學生有成就感。通過一系列的形式,幫助學生樹立一種觀念:我要學職業技術,我要有一技之長,我要成為有用的人,使這種觀念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三、培養目標要突出適應性、內容要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我們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職業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更鼓勵他們一專多能,并能熟練應用,特教的職業教育既有一般職業教育的普遍要求,又有其自身特點的特殊要求。所以我們要根據實際需要,開設了社會需要、學生喜愛、家長歡迎和符合自身特點的職教專業.以保證實現目標的達成度。
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要得到發展,必須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使培養目標具有適應性。你培養的人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能起到促進作用,那么你培養人才的質量是高的,就會被社會接受,這樣的人才就是有用的人才。因此,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內容就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而改變和增加。
四、要堅持教學多樣化
要做到教學多樣化,第一要課程多樣化。現在許多高校都實行了學生專業綜合化,就是一個學生可以學這個專業,也可以同時學其他的專業知識。我認為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應該借鑒此方。可以把有一定聯系的專業同時學。如服裝設計和制作及美發,美術和計算機等專業。這樣就解決了殘疾學生專業課程面窄,難以適應社會需要的實際問題。第二,教學過程要多樣化。合理使用現代化電教設備和信息技術網絡資源,既使殘疾學生掌握了新的職業教育動向,又使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的課堂教育得以延伸。
另外,學校要經常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如技能表演,外出比賽等活動。經常組織和參與技能展示,有利于培養殘疾學生的自信心和適應能力。通過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多樣化就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五、素質教育突出全面性
殘疾學生在進行職業教育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其他素質教育,我認為在進行專業素質教育的同時,應積極開展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能力素質、身心素質和創業素質等方面的教育,應指導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借以求得發展,使他們能夠系統掌握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文化知識,具備“一專多能”的職業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求,為終身接受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