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學生心理問題及危機干預

      學生心理問題及危機干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生心理問題及危機干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學生心理問題及危機干預

      學生心理問題及危機干預范文第1篇

      關鍵詞: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

      伴隨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微信、微博為主要代表的新型媒介,憑借自身即時互動、信息共享、內容簡化等特征,現如今已然轉變成人們發表自我看法、分享內心感受等的重要平臺,已然滲入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各個方面。對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干預展開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微時代概述

      人們傳統的生活習性、思維方式正逐步被這種“無微不至”的時代環境特色所改變。現階段,“微時代”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普通的信息名詞,而是一個關乎社會生活方式、社會心理、文化傳播等復雜語義的時代命題。

      二、微時代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1.信息負荷致使大學生產生認知困惑

      現代心理學研究得出,個人的學習過程實質是維持自身信息平衡的過程。倘若一個人失去感覺,缺乏信息刺激,其便會產生心理問題。同樣,倘若一個人得到過量的信息刺激,其同樣難以健康發展。微時代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資源提供了多條渠道,一方面對大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予以滿足;信息資料的急劇增多,一方面又超過了大學生自身處理、利用信息的水平,造成他們霧里看花、應接不暇。微時代的網絡信息加大了大學生的心理負擔,使他們產生焦慮、緊張、煩躁等情緒,漫無目的地徘徊于各個微信公眾賬號、微博頁面,麻木地接受外來信息的刺激。

      2.微時代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產生不良影響

      大學生正值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思維發展由主客體之間的作用決定。受長期與互聯網接觸影響,往往造成大學生在情感方面對信息網絡產生眷戀心理,使自身生活在電子設備包裝的電磁場下無法自拔,且不再需要像在現實生活中那般去主動概括、反思,進一步對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產生不良影響。

      3.微時代對大學生形成社會性情感構成阻礙

      大學期間是大學生情感體驗的高峰期,他們正經歷由幼稚到成熟的發展階段,社會性情感在大學生情感生活中逐步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大學由于上網、玩手機成癮,造成自身在人機交往中慢慢轉變為情感迷失的機器。在此種情形下,微時代就好似一道鐵閘阻斷了大學生社會情緒體驗的途徑,他們生活在虛擬社會中,對大學生形成社會性情感構成阻礙。

      三、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策略

      高校在時展新形勢下,要與時俱進,大力進行改革創新,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知識理論不斷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相關策略著手:

      1.借助新媒介,搭建了解學生心理動態的平臺

      現階段,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得到大學生群體的廣泛喜愛,高校應當利用該特征,強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通過關注大學生所關注的信息內容來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動態。不過調查研究表明,即便當前大多數高校設立了官方微博及微信公眾賬號,然而卻鮮有得到學生的關注,這與平臺的內容多為官方新聞、通知等枯燥內容不無關系。鑒于此,高校可考慮積極推出一些為大學生量身打造的創意活動、話題,就好比借助熱門微博編織手段,通過學生關注的話題來開展互動、交流,不僅可以強化大學生對自身的認識,還可以幫助大學生調整優化自身的心理狀態。

      2.借助新媒體,開展微博心理咨詢

      針對大多數大學生不愿意接受面對面心理咨詢的現狀,高校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開展網上心理咨詢,一方面可以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此外,高校還可以借助新媒體開設互動交流欄目,在交流欄目中邀請專業老師為學生排憂解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開展合理監管,營造良好“微文化”氛圍

      微信、微博中的內容傳播極為迅速,倘若對其中相關的分享轉發信息未采取適度的監管,勢必導致一些不良言論、虛假信息等傳播開來,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鑒于此,高校應當加大對微信、微博等新媒介的管理力度,提倡微時代道德,既要鼓勵學生遠離微博不良信息,又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進一步促進“微文化”健康有序發展。

      總而言之,微時代下,以微信、微博為主要代表的新型媒介猶如一把“雙刃劍”,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鉆研、總結經驗,清楚地認識微時代的內涵,全面分析微時代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借助新媒介,搭建了解學生心理動態的平臺”“借助新媒體,開展微博心理咨詢”“開展合理監管,構筑良好‘微文化’氛圍”等,積極促進微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楊洪濤.“微時代”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4(6):78-82.

      [2]諶湘閩.基于“微時代”90后大學生群體特征的輔導員工作新模式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36):243-244.

      學生心理問題及危機干預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因為心理問題導致的惡性事件也越來越多,如何應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危機已是各大高校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探索和建立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心理危機干預的對象以及心理危機干預的一些具體措施。

      據2006年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有16%~25.4%有心理障礙,主要以恐懼、焦慮、抑郁等情緒為主。這些年,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引起的極端事情越來較多,如因心理問題而自殺的的事件在大學里已屢見不鮮,學生兇殺案件也越來越多。種種現象表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做好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已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

      大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階段,這個時候學生的年齡一般都在18到22歲之間,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過渡,這個年齡生理上已經成熟,但心理上卻沒有成熟,很多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學的學習、生活和高中的學習、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學生無法適應大學的生活,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失眠、焦慮、人際關系不良等。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方面的問題

      由于大學的教學方式、學習環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學生剛從高中升入大學,很多同學剛開始的時候都不太適應,同學們已經適應了高中時老師灌輸、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在高中時,什么時候該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務等都是老師安排好的,學生只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學卻不一樣,老師主要是采用啟發性教學,主要是靠學生自主學習,這種方式很多學生開始都不能夠適應,不知道該做什么,自學能力很差,加上大學的學習環境寬松,自由安排時間較多,部分同學一時松懈,出現逃課、沉迷網絡等現象,平日沒有認真學習,得過且過,等到考試的時候就開始緊張了,出現考試恐懼綜合癥等心理問題,甚至有些學生因為掛科而跳樓自殺。

      2、生活方面的問題

      與高中不同,大學的同學可能來自全國各地,學生來到一個新的、陌生的環境,剛開始都會有些不適應,語言、信仰、習慣、飲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異。有些學生在家里嬌生慣養,不懂人情世故,不能處理好同學間的關系,不能夠和同學友好相處,于是脫離群體,出現焦慮、悲觀、抑郁等心理問題。

      3、情感方面的問題

      大學生正處在情感的萌芽階段,這個時候,一方面,他們渴望愛情,異性對他們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們又缺乏對愛情的認識,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們對愛情有很高的期望,動不動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爛,一部分同學還發生了性行為,相處長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時,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現實,很多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危機,因情自殺已經成為大學生自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4、家庭問題

      這里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家庭經濟問題,一個是家庭關系問題。家庭經濟問題可以直接導致學生產生自卑、壓抑等心理問題。家庭關系不良也是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危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現代的大學生個性張揚,叛逆心理很強,很多學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處理好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家庭關系緊張。

      5、軀體疾病問題

      當學生出現一些軀體疾病時,往往會導致學生的不安和焦慮,尤其是當出現一些疑難雜癥、生殖系統疾病、皮膚病等對自我形象、自尊、就業影響較大的疾病時,學生一般都無法正確的認識和對待,又不敢說出來,害怕老師和同學知道,心理負擔極大。

      6、就業壓力問題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競爭白熱化和人才市場供求關系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就業無疑是現在的大學生最擔憂的問題。很多學生擔心畢業找不到工作,由于憂慮出現厭學情緒,有些同學剛進入大學就開始擔心畢業后的工作問題,這些都會使他們產生焦慮的心理,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二、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的對象

      心理危機干預的對象指的是通過排查和日常生活觀察發現有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可能會出現傷害自己或別人行為的學生,這些學生一般都會有一段時間的異常表現,比如說情緒、生活習慣、言語等方面,對存在有以下現象的學生,應作為心理危機干預重點對象處理:生活習慣反常,情緒低落,抑郁,獨行、不予同學交往者;有出現失戀、軀體疾病、考試失敗、經濟危機、家庭變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網絡日記、QQ空間等有暴露自殺念頭或報復他們意圖者;親人、朋友中有過自殺情況者;有明顯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礙者;長期睡眠障礙,不修邊幅,精神頹廢者;總是對自己不滿意,有強烈的罪惡感、缺陷感者。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的措施

      1、加強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片面、錯誤的認識、認知方法和觀念是導致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強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現在的大學生年齡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歲之間,在這個年齡階段,人生觀、價值觀等還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在日常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應有意的從各個方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認知方法,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2、開展心理危機教育,增強學生應對心理危機的能力

      學校應開展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健康課、心理健康專業講座、校報、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等形式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豐富學生對心理危機方面的知識,使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和對待心理危機,當自己或者是身邊的同學出現心理危機的時候能夠及時的發現,并主動的尋求心理咨詢幫助。

      3、健全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動態的學生心理檔案

      在新生入學時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檔案,通過專業的心理測試,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通過對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對不同類型、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劃分,這樣便于采取有針對性的控制和措施。

      4、建立校、系、班級、家庭四位一體的危機干預體系

      要做好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必須構建校、系、班級、家庭四位一體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形成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以學校的心理咨詢室為中心,各院系分別建立第二級心理咨詢站,各班級分別建立心理問題反饋小組。學生處、心理咨詢室是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中心,全面負責和領導全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督促和調配各相關部門協同合作,認真履行職責;根據各系反饋的信息,對于有嚴重心理危機的學生給予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危機干預,對于無法緩解的應及時轉介。各院、系為二級中心,由系領導、輔導員等非專業的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從各種渠道收集信息,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初步干預,對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上報給一級干預中心。

      高校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一個長期的任務,任重而道遠,積極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機預防、干預的方式、方法,構建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需要學校、老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協作和共同努力。作為一名高校的輔導員,我深切的感受到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會各界都能夠關注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幫助高校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王麗霞.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8,(09)

      2 潘偉,汪姍.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J].理論觀察,2010,(2)

      3 吳穎新.建立大學生危機干預體系的意義及措施[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7,第9卷第3期

      學生心理問題及危機干預范文第3篇

      【關鍵詞】心理危機干預 高職 思政教學體系 調查 分析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1C-0041-03

      為了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尋找心理危機干預的途徑,我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作了調查與分析。課題組成員制定了選題調查的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本次調查的時間跨度較大,從2010年10月份,直到2011年9月結束。問卷分發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5所高職院校,每個院校發放學生問卷150份,發放教師問卷15份,共回收學生有效問卷715份,教師問卷68份。以下是對具體統計數據進行的分析、綜合和歸納。

      一、心理危機干預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當問教師“您認為是否有必要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時,四個選項中(A很有必要;B有必要;C沒有必要;D說不清楚),有52.3%的教師選擇了A項,有47.62%的教師選擇了B項,幾乎都贊成開展心理危機干預(見圖1)。

      當問學生“您認為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有無必要”時,四個選項中(A非常有必要;B有必要;C可有可無;D沒必要),有42.19%的學生選擇了A項,有47.55%的學生選擇了B項(見圖2)。

      (一)教育內容的關聯性是將這兩者相結合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著重于增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這種能力的體現,恰恰又是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為前提的。一個人心理發展的方向要受到其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支配,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為重要內容。就內容來說,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交叉、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的。問學生“您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無關聯”時,四個選項中(A非常有關聯;B有關聯;C可有可無;D無關聯),有69.66%的學生選擇了A項(見圖3)。

      (二)教育功能的互動性能夠提高危機干預的實效性和主動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決學生的政治立場、道德規范和法律意識問題,卻往往忽視學生人格方面的特點,如社會適應、應對挫折、情緒調適及人際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隱性化、個性化、多樣化的形式,善于在雙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動中工作,通過滲透教育、養成教育、示范教育來推進工作,注重依靠學生自己的力量解決他們的心理障礙、病態行為等人格問題,以達成危機干預的實效。通過課堂訓練等有效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逐漸形成危機干預的意識,從而實現危機者“他救不如自救”。

      (三)教育方法的交融性符合高職思政教學課程改革的需要。心理危機干預重在引導危機面臨者及時、有效地接受幫助,要及時地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特別是危機狀態下的心理反應,傳統的講授法(6.8%)不太受同學接受,而到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等部門,有可能給學生帶來更重的心理負擔,部分學生對心理咨詢等手段解決心理問題有很強的抵觸情緒,這就使危機干預的操作性受到極大的挑戰。就心理危機干預方法而言,大學生傾向于參與到課堂中來,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因此,他們更喜歡情景模擬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輕松教學氛圍創設(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綜合性教學方法的使用。當前高職思政課程改革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探索,也正是圍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主動性展開,從這個角度看,這兩者目的是一致的。當問學生“您認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哪些是迫切需要開展和加強的”時,四個選項中(A個別咨詢;B課堂教學;C舉辦宣傳月活動;D建立心理網站),有49.65%選擇了B項(見圖4)。

      二、將心理危機干預融入思政教學各環節,提升干預的主動性與實效性

      (一)心理危機干預走近學生是干預的前提。心理危機干預離學生太遠,效果不明顯,成為各高校危機干預的“瓶頸”。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經常是在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的,如“上課注意力是否集中,有無遲到早退,課堂發言中有無不良情緒”等等,當這些心理波動的信號發出時,教師的觀察能力和主動干預意識是第一時間捕捉到信號的關鍵,并將其作為教學內容,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

      (二)找準心理危機干預的切入點。在思政教學各環節中,心理危機干預都能夠找到很好的切入點,既提升思政教學針對性,又實現心理危機“早預防早干預”。以高職思政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為例。

      1.教育內容和目標上的有機結合。以“基礎課”第一章“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的教學為例。本章內容主要針對大一新生對大學新環境的適應,解決“大學生如何成人、成才、成功”問題。我們注意到在這階段是新生較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階段,他們來到一個全新的陌生的環境,往往表現出更多的不適應和迷茫,表現出來的是學習生活無方向,情感交流缺乏,人際關系尚未建立起來的無聊和寂寞。在教學中,應重視第一章的課堂教學,圍繞以上問題展開討論,在心理問題最可能產生的階段積極預防和干預,以對癥下藥,起到很好的引導和開拓作用。

      2.教育方法與手段的有機結合。高職思政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在教學手段和方式上求新求實。心理危機干預通過有效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

      第一,自信訓練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以“基礎課”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的教學為例。該章節是該課程最重要最難理解的一章。該章圍繞“什么是人?人活著的目的?人怎樣活得有意義?”展開,最終落腳于“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等實際問題。而學生常見的如“自卑心理”“人際關系緊張”等心理問題正是影響其生活質量和未來發展的關鍵性問題。能否悅納自己和欣賞他人是衡量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否積極和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在本章教學中,可專門設計一堂訓練課“我自信,我快樂”,加強學生對自我的肯定和對他人的欣賞,內容有二:一是讓學生盡量多發現自身的優點和特點,學會自我欣賞;二是通過對他人的贊美,發現其他同學身上的優點,學會欣賞別人。通過訓練,加深學生對人際交往需要貫徹的“平等、尊重原則”的認識,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培養健康的情緒。

      第二,課堂辯論。以“基礎課”第六章第三節“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觀”的教學為例。課堂上,可采取辯論會形式,正反雙方圍繞“大學生戀愛利與弊”展開,最后達成共識:“理性戀愛利大于弊,放任戀愛弊大于利”,“共同價值觀基礎的戀愛利大于弊,追求物欲的戀愛弊大于利”,“自信是戀愛成功的最有利的心理態度”等。

      (三)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為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撐。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關注心理健康的學生增加。從已經開設課程的情況看,學生的表現,充分證明了學生心理素質的不斷提高,其中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對心理問題的高度關注和理性分析。如“從馬加爵到藥加鑫的心理分析”、對“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分析”、對“老年人、農民工、下崗工人等特殊群體心理分析”等諸問題的思考和分析等,顯示了對社會高度的關注、較為敏銳的洞察力和較強的研究能力,也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很好的肯定,真正讓學生感受到課堂教學在危機干預時的突出作用。二是學生的行為舉止更加文明禮貌。課程支撐體系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支撐點是社會需要和學生發展。因此,其價值取向不僅是讓學生知道一個知識點,懂得一個道理,養成一種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向學生提供正確的感悟與體驗,并內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表現。學生的聽課情況和總體思想政治狀況是好的、向上發展變化的,表現在同學中熱心服務工作的人多了;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教學實習的人多了;向組織提交入黨申請書的人多了;遠離自殺等嚴重心理疾病,快樂自信的人多了。由此,學生對自己、對社會、對人際關系、對挫折困難也有了深入的認識,相當多的學生開始改變自己的學習心理、學習態度,對自己有了新的要求。

      三、心理危機干預納入高職思政教學體系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對于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預警能力和意識差。很多學校缺乏起碼的危機預警意識,當學生發生心理危機時,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行動遲緩,對于有心理危機的學生防控意識差;就是學生本身對心理危機干預的認識也很薄弱。當問“你對心理咨詢的看法是什么”時(A去咨詢是件難為情的事情;B去咨詢的人一定都是心理有病的;C心理健康者也可以接受咨詢;D心理咨詢就是做思想工作;E心理咨詢就是聊天;F心理咨詢是沒有效果的)其中有31.91%的學生選擇了A項,17.02%的學生選擇了D項, 17.02%的學生選擇了F項,8.51%的學生選擇了C項(見圖5)。

      (二)心理危機干預納入高職思政教學體系的工作缺乏相應的制度和組織保障,組織實施存在問題,沒有形成和確立長效機制。從圖表上可以看出部分學校組織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的機構主要是心理咨詢機構(A心理咨詢中心;B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C院團委或學工處;D其他部門),心理健康教育責任主體單一,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見圖6)。

      當問教師心理危機干預納入高職思政教學體系是否有教學大綱及實施情況時(A制定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并有具體實施方案;B沒有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C制定了統一的教學大綱沒有具體實施方案;D不清楚),其中選擇B項的就有38.1%,C、D兩項之和就占了28.58%(見圖7)。

      (三)缺乏高素質、專業性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者和有效的機制。即使是具備相關的心理學知識的人員,也不一定完全勝任危機處理的能力,基本上沒有建立專業化的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和有效的機制。當問學生“當你遇到心理上的困難而自己難以調整的時候,你最希望向誰尋求幫助”(A父母;B同學、朋友;C信賴的教師、長輩;D學校心理咨詢中心;E自己承受)其中選擇B和E項之和占66.66%(見圖8)。

      (四)投入經費少。高校由于學生擴招導致教育、辦學等經費缺乏,而用于建立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經費更是少之又少。當問教師“您認為影響心理危機干預的因素有哪些”時(A干預內容、形式缺乏吸引力;B干預資源(如場地、設備、經費等)不足;C學生思想認識不夠;D活動要求和安排不具體;E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聯系不夠緊密),其中有33.33%的教師選擇了B項(見圖9)。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機結合。構建有效的高職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模式,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危機干預,對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高職思政教學體系,探索出一條適應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課堂教學模式,既提升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在體驗式教學活動中,體會思政課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又能充分降低危機干預的成本,將危機干預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提高危機干預的實效性和主動性,這不失為一種智慧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陳俊梁,王琳.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1(增)

      [2]吳彩霞.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6)

      [3]岳素萍.心理健康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版),2007(4)

      【基金項目】2010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委托項目(桂教高教[2010]130號)

      學生心理問題及危機干預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民辦高校 大學生 心理危機 干預機制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對有心理危機的大學生的一種短期的、有針對性的幫助行為,目的是隨時向那些正在經歷心理危機、處于困境和遭受挫折,將要發生危險的大學生提供支持和幫助,使之恢復心理平衡。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減少學生因心理危機帶來的各種傷害,已是成為當前各大高校面臨的的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民辦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我國民辦教育起步較晚,其無論從管理體制、生源、師資隊伍到學校建設等各方面都與公辦院校存在較大的差異,管理與發展面臨更大的困難。因此,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類型與成因也具有較為突出的特點,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1 案例概況

      小L,男,1994年生,某民辦高校大一新生。入學后,該生情緒一直低落,少言寡語,上課睡覺,曠課情況嚴重,對班級活動毫無熱情,沒有穩定的交友圈。到第二學期,該生狀況仍然未能好轉,最困擾他的是無法與宿舍同學和平相處,總因為一些生活瑣事發生“戰爭”,他覺得其他學生故意排擠他,使他自尊心極度受挫。在與該生交流中,他感覺目前的生活非常空虛、痛苦、前途渺茫,甚至多次想過用極端的方式擺脫痛苦。

      根據后續的心理危機排查結果顯示,小L有輕微的人格分裂傾向和自戀傾向。但該生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不良情緒反應仍在相當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沒有影響邏輯思維,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心理咨詢中心將該生列為重點觀察對象,要求輔導員、班主任對其保持特別關注,并與之家庭保持不定期聯系。通過深度輔導、談話和疏導,該生目前心理狀態平穩,學習與生活都步入正軌,與同學緊張關系趨于緩和。

      2 案例評價

      案例中,小L的心理危機表現方式在民辦高校學生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這種心理危機產生的根源與民辦高校自身特點密不可分。

      學校對該生的心理危機干預方式比較恰當、及時,整個過程都給與了較為規范的掌控,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維護了校園的穩定。如果沒有基本完善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與體系,沒有心理咨詢中心及輔導員的疏導,很難保證學生的安全,也很難使該生繼續完成學業。

      3 從個案中折射出的幾點思考

      3.1 民辦高校學生典型的心理危機類型及其產生的原因

      3.1.1 以環境為誘因的心理危機

      第一,社會環境所誘發的心理危機。我國普通高校擴招浪潮的興起,使得就業形勢變得日益嚴峻,相對處于弱勢地位的民辦高校大專層次的學生的壓力便可想而知。民辦高校大學生往往會對前途產生危機感,對自己產生“無能感”,易引發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因此,民辦高校應當幫助大學生從入學后就樹立良好的學業和職業意識,積極幫助學生做好學業和職業規劃,為將來就業做好準備。

      第二,學校環境所誘發的心理危機。首先,部分學生由于對民辦高校缺乏認同感,極易產生自卑心理。由于我國民辦高校起步較晚,辦學歷史不長,良好的社會信譽尚未完全建立。民辦高校的建設與發展都是自給自足式的,并無國家持續性的財政支持,與公辦院校相比其在管理、生源、師資等各方面都與公辦院校存在較大的差異,社會對民辦高校及其學生認可度低。學生對學校環境的不滿與質疑心態加之自身失敗的高考經歷,極易導致學生心理失衡,誘發心理危機。因此,需要學校的各級心理工作者針對性地引導,開解他們的自卑心結,幫助他們樹立新的學習目標,找到自信與信念的支撐點,為他們開啟希望之門。

      其次,來自于學習的壓力也可能成為心理危機的誘因。民辦高校屬于高考統招系列中排在最后的錄取批次,學生考分偏低,學習能力與文化基礎較差。對大學課程有較為普遍的畏難與厭學情緒,對自身的學習能力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自主學習意識。而民辦學校為了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與就業率在學科設置、課程數量、質量評估等方面又給學生添加了過重的負擔,致使學生長期處于身心疲憊狀態,極易引發心理危機。

      3.1.2 以自身性格特征為誘因的心理危機

      這種心理危機屬于內因性的,主要是由于人格發展不完善。性格障礙是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其形成與成長經歷有關,原因也較復雜,主要表現為自卑、怯懦、依賴、猜疑、神經質、偏激、敵對、孤僻、抑郁等。有性格障礙的人比較容易產生心理危機。以往研究中發現:民辦高校學生主要在強迫、敵對、抑郁、偏執等方面問題較突出,需要心理工作者予以特別的關注和研究。

      3.1.3 以他人為誘因的心理危機

      第一,由于人際關系適應不良或交際困難誘發的心理危機。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危機,常常是由于人際關系的不協調而導致的。大學是個微型的社會,其中的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地域,生活習慣、性格、興趣都各不相同,在大學密切的集體生活中,學生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摩擦或沖突。加之,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學生較為封閉,人際交往能力普遍較弱,有的大學生不能正確處理這種沖突,極易導致心理失衡,表現出自卑、抑郁、悲觀、怨恨等負情緒,從而引發心理危機。

      第二,由于性心理問題或失戀誘發的心理危機。大學生的性生理發育已經成熟,性心理也有了發展,有了性的欲望和沖動。然而由于受到社會道德、法律、理智和紀律的約束,這種欲望和沖動被限制和壓抑著。有的學生,由于對性缺乏健康、科學的認識和態度,對自己的性心理缺乏正確的認知和評價,對和性沖動感到不安、羞愧和壓抑。同時,在面對戀愛對象時,不能正確處理復雜的感情糾葛問題,一旦失戀也極易誘發心理危機。

      3.2 在完善民辦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

      3.2.1 心理危機干預應該以預防為主

      首先,民辦高校應加大對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力度。加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善待人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愉快接納自我,積極發展自我,樹立自信,消除自卑;應對學生進行危機應對教育,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危機,同學們的哪些言行是自殺的前兆,如何進行幫助和干預等。應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幫助學生優化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

      其次,民辦高校應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一方面,學校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定期進行普查,建立心理檔案,以利于對學生心理狀況全面、長期的掌握,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及時干預和跟蹤服務提供全面的參考,提高了大學生危機干預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學校要建立通暢的心理危機預警渠道,做到學生宿舍、班級、院(系)、心理咨詢中心和學校五個層級,層層設防,相互配合,使學生心理危機盡早地被發現并獲得幫助,把心理危機消除在萌芽狀態。

      3.2.2 心理危機干預需要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的人員

      危機干預是從心理學和人類服務專業中分化出來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是任何職能部門和人員僅憑工作熱情就能勝任此項工作的。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最關鍵的決定因素正是在于心理危機干預人員的素質和水平。然而,民辦教育是社會力量辦學,無國家財政性支持,辦學經費有限,對于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投入均顯不足,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人員非常短缺。從事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一線人員大多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選的,缺乏專業的心理學知識。這種人員狀況,大大降低心理危機干預的實效性,這種缺失一方面可能致使應當及時處理的危機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另一方面也可能致使學生正常或輕微的心理現象被無知而武斷的“強制干預”,這些均會對學生造成非常嚴重的心理負面影響。因此,民辦高校應當加大對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經費投入,盡快建立一支由醫生、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護士小組等專業人員組成的隊伍,同時切實加強對輔導員、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人員的培訓,幫助他們打好學生心理工作的理論基礎,提高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者的專業水平。

      3.2.3 心理危機干預應堅持保密性和謹慎性原則

      一方面,參與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人員應對工作中所涉及干預對象的各種信息嚴格保密,學生的名譽和隱私權應受到道義上的維護和法律上的保護。大學生危機干預工作只有遵循這一原則,才能讓學生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另一方面,由于對學生心理危機采取錯誤的措施會對學生造成終生的破壞性影響。因此,在采取干預措施之前要慎重評定學生的心理表現,采取謹慎的干預措施。因為,心理危機是與心理健康相對的,只有當心理異常成為一種經常性的表現時,才可以說出現了心理危機。如果把大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表現出的暫時的心理異常,如恐懼、煩惱、憂慮、孤獨、抑郁、焦慮等統統視為心理危機當然是不妥的,如果對學生的這些現象“強制干預”或者“錯誤干預”甚至可能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經年難愈的陰影。所以,要求我們的心理危機干預人員以人為本,堅守保密性、專業性與謹慎性原則。

      參考文獻

      [1] 詹啟生,李義丹.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2] 黃蓉生.以預防為主建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5(8).

      [3] 陳秋燕.建立學校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反應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05(23).

      學生心理問題及危機干預范文第5篇

      關鍵詞:擇業 心理危機 干預 機制

      當今時代,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愈加激烈,大學生就業壓力很大,因就業心理問題出現的惡性事件、不良事件時有發生。為了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安全穩定的校園,也為了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高校擇業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擇業心理危機干預的具體任務是當大學生個體或群體因擇業問題發生重大惡性事件時,如自殺、自殘、暴力沖突等,學校學生處、保衛處、心理咨詢中心、就業指導中心等相關部門和心理咨詢服務人員要能及時、有效地對事件的當事人或人群進行干預,提供科學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輔導。建立高校擇業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多部門協作,從專業角度共同制訂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

      首先學校要以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消極心理問題的解決為目的,建立惠及全體在校學生的擇業心理教育體系,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職業發展咨詢服務工作,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同時多部門協作,從專業角度共同制訂擇業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以保障擇業心理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中,要明確學校心理危機干預小組的組成及各自的職責。一般由校長任組長,負責統籌整個學校的擇業心理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進程等,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難;分管副校長任副組長,確定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方案,協助組長解決困難;學校心理咨詢輔導教師、學生管理部門負責人、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各系負責人以及各班輔導員、班主任為小組成員,主要負責學校擇業心理教育、咨詢服務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全面實施。

      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中,要確定危機事件處理的流程:危機事件發生時,發現人應迅速向輔導員、班主任或現場值班老師匯報;現場老師應迅速向系主任、分管校長匯報,并在征得同意后第一時間展開緊急處理;系主任、分管校長要判斷事件嚴重程度,程度較嚴重的則迅速上報校長并通知相關人員及時趕到;若事態嚴重校長需以最快速度到達現場了解情況,并與其他老師共同處理危機;心理咨詢老師和輔導員、班主任應對當事人和目擊者做心理疏導,還應及時通知家長,一起協同處理;校內對于事件處理達成一致意見后,上報相關部門,若征得家長同意,可對外公布該事件及處理情況;妥善處理事后相關問題,改善前期處理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心理老師和輔導員、班主任還需負責消除心理危機事件對學生和其他群體的心理影響,如涉及人數較多則可開展團體輔導、講座等來消除事件對群體的心理影響;之后,相關人員要對整個事件進行總結并形成書面材料。

      二、制定制度,明確責任,培訓相關人員,共同維護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網絡的安全運行

      擇業心理危機干預小組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要以規章制度明確每個人的職責以及失職的處理方法,保證崗位有人、責任到人,并應重點突出相互之間的合作,以確保小組工作的正常運轉,維護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網絡的安全運行。具體來說,小組的組長要發揮領導、規劃、督查作用;學生管理部門和系部要結成積極促進的力量;輔導員、班主任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的專職或兼職心理老師要起到專業引領作用,需對輔導員、班主任等一線管理者和老師進行心理咨詢技能方面的培訓,將心理咨詢技能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各班級還要選拔一名熱心服務同學、開朗樂觀、溝通能力強的學生擔任班級心理委員,并兼任校心理協會會員,協助心理老師和心理協會開展工作。專職心理老師的職責除接待來訪學生,指導心理社團的工作外,還應做好對心理委員的培訓工作。只有各組員之間精誠合作,才能取得心理教育工作的良好成效。

      三、抓住關鍵時段做好心理危機定期排查工作

      擇業心理教育咨詢服務機構要抓住幾個關鍵時段做好心理危機的排查工作。一是新生心理普查結束后,要將普查中發現的有擇業心理障礙的學生逐個約談,層層排查,按照心理障礙的不同程度以合情合理的方式及時解決問題。二是根據高校的特點,在學生到校外進行實習實訓的前后,進行跟蹤訪談、排查,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工作環境中,了解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況,及時預防和化解學生因適應不良而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三是在學生畢業前忙于找工作的時期,要特別關注那些原本心理脆弱的學生,關注雙困生和殘疾生群體,及時疏導,配合就業部門和輔導員、班主任,了解學生職業愿望和心理需求,一對一地幫扶,做好就業推薦工作,防患于未然。

      四、做好心理危機學生的勸導、疏解和轉介工作

      對于已經產生心理危機的學生,心理咨詢老師要配合學校相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事故地點展開工作,了解情況,運用專業知識及時對心理危機學生進行勸導,做好心理危機學生和周圍學生群體的心理疏解工作。當危機初步排解后,應協助監護人進一步做好咨詢、疏導、安撫工作,依據實際情況判斷是否轉介到專業機構治療,并配合做好監控和轉介工作。

      有條件的高校可在校醫院設立精神科門診,或聘請精神專科職業醫師到校醫院定期坐診,這樣更有利于及早發現心理危機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建立高校擇業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是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有力保障,必將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促進高校的就業工作,有利于推動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傳旭 姚本先主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論[M].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10. 205~226

      亚洲成a人片77777群色| 亚洲自偷自偷精品|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导航深夜福利|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亚洲人成依人成综合网|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AV在线播放日韩亚洲欧|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尤物yw在线影院|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香蕉| 亚洲人成电影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亚洲老熟女五十路老熟女bbw|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伦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写真| 国产亚洲综合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亚洲av无码片在线播放| 亚洲性猛交xx乱|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