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林下生態經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環境的保護是進行林業經濟發展工作的重要前提,有關工作人員一定要對生態環境保護有著較高的重視,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國家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在現代經濟背景下,需要對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進行認識和了解,并且將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高效合理地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林業的經濟效益,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
1提高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強化思想認知
思想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行為的執行力。想要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背景下對林業經濟發展進行推動,就需要充分地對林業生態系統的重要性進行了解。林業生態系統建設工作具有多元、復雜的特點,需要多個部門及社會群眾共同參與其中,實現以生態環境保護和林業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思想基礎。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強化對于林業經濟企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通過一些先進設備及技術的引入,對人工補植方式合理地運用,將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空缺區域進行高等樹種的補植,對林業生態系統結構進行完善,有效地提升林業經濟的生態效益[1]。
2制定合理規范的生態保護制度
想要使林業經濟發展在生態保護的背景下進行有效的推動,就需要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制度作為支撐,并且結合多個不同崗位的相互協調、良好配合,才可以完成良好的經濟發展目標。對每個工作崗位的職責進行明確,以及確定林業經濟發展的評估標準和監測內容,保證森林保護執法隊伍的高素質,讓有關專業人員可以對林業資源進行實時監控,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法規能夠真正地落到實處。同時,提高對林區過度開墾及采伐行為的懲處力度,采取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措施,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
3遵守生態環境保護原則,進行高效合理的林業資源配置
通過選用合理的林業資源高效配置模式,可以實現生態保護和林業經濟發展的高度融合,能夠一直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林業生產發展,在建設過程中本著適地適樹原則,對林木資源配置進行優化,最大限度地提升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其中,所謂適地適樹,就是指林業單位在建設過程中要做到:在適合種植喬木的地方不種植灌木,而在適合種植灌木的地方則不進行喬木的種植。通過適地適樹的建設原則將林業資源優化配置,進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林業生產的經濟及生態效益。例如,有些地域主要是低山地帶及漢水谷地的特點,故此可以盡量選取茶、油桐、杜仲和山茱萸等與地區相適應的經濟樹種,由此將該地區的資源優勢更好地展現出來,從根本上做到對水土流失的預防,最大限度地提升林業產業的經濟價值;在進行一些不具備天然落種更新的落葉松人工純林的發展過程中,可以選擇混交林的建設,如將樟子松、云杉塊狀等混合,通過對樹種組合的優化、林齡結構的科學配置,能夠更好地進行優質綠化苗木的培養,繼而在進行林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效落實生態保護理念,推動林業經濟的發展[2]。
4推動林業旅游業的發展,加強生態及林業經濟協調
在林業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能依靠供應木材等具有經濟價值的木材產品獲得收益,并且可以通過對林業旅游的發展促進林業經濟建設。所以,有關林業單位應該具備優質的林業資源保護意識,通過對林業資源的利用,創設一個具有趣味性的娛樂休閑場所,并且通過林業旅游業的發展進行較高的經濟價值建設。因為林業旅游從本質上分析是國內擴大內需及保障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其可以為各林業單位的發展建立一個優質的空間。所以,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進行林業經濟的發展,能夠大幅度地強化林業旅游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林業經濟效益,保障林業經濟獲得可持續發展[3]。
5引入現代化技術手段
在實際進行林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可以單一地依靠傳統工作手段進行建設,需要引入對應的現代化技術手段。在此基礎上,需要有關單位對現代科技進行大力發展,通過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學習與借鑒,有效地確保國內的林業資源發展具備良好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生態文明;林業經濟發展;意義;現狀;策略
黨的十報告中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納入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總體布局。林業承擔著保護改善生態、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等多項任務,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林業經濟則在幫助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農村經濟等方面,有著獨一無二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林業經濟的發展將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論斷更加明確了林業經濟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意義
林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林業產業是通過加工林業資源、提供木材、花卉、藥材、森林旅游產品等物質和非物質產品并獲得經濟效益的產業。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林業經濟的發展具有主體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從國際意義上來說,通過一個國家的森林綠化覆蓋率及其國家對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也能夠反映出這個國家的生態環境的優劣及文明發展程度。林業是生態要素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林業在生態建設的很多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我國由于不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盲目采用有增長無發展的消極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人類對林地、林木、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索取日益增強,進而導致大量生態資源在人類毫無節制的開發利用下瀕臨枯竭,大氣污染、沙塵暴、洪澇災害、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隨之加劇,這不僅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國家意識到:我們應當自覺地走林業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開始關注林業工程建設的重要作用,及時推出了保護天然森林資源、退耕還林、建立林業自然保護區等諸多生態林業工程,逐漸改善了環境、獲得了很好的環境治理效果。林業是維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部門,也是最重要的生態要素之一。以森林為主體的林業資源承擔了林業產品供給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隨著我國近年來由于過度關注經濟發展速度,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所帶來的一系列環境惡化問題的出現,生態服務需求已經成為當今人們對林業經濟發展的主要要求,林業經濟發展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作用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2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在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飛躍,林業經濟也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林業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著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
2.1森林資源大幅減少且林業經濟發展地區不平衡
近年來,由于對林木的亂砍濫伐,我國大木材的數量急劇下降,整體森林的蓄積量也急劇下滑。在人工造林中,幼林由于樹種的單一也極易死亡。導致林業產業的森林資源支撐較弱,林業產業基地建設停滯,質量不高,進而經濟效益不佳。從資源分布來看,我國東北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森林資源比較豐富,而中部、東部次之。但是,東南部發達地區,如廣東、浙江和福建等省的林業經濟發展較為迅速。而相對的,我國西部地區森林資源豐富,但是卻因為沒有很好地利用資源的優勢,產權配置不合理,且市場中由于例如地方產業壟斷、進入外地市場成本較高、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問題導致出現市場融合度不高的問題林業發展相對較為落后。這也致使全國林業經濟地區發展較為不平衡,各區域資源的擁有量和發展速率沒有達到統一。
2.2林業經濟結構過于單一
在現階段,林業企業的規模不大,技術含量較低,效率不高,在發展過程中資源浪費嚴重?,F代林業經濟發展產業鏈較短,產業結構過于單一,林業產業中的一、二、三產業發展極不協調,林業產業中的第一產業所占比例仍比較高,而二、三產業的發展相對落后。這也降低了整體的經濟實力,對林業經濟效益的拉動力不夠,這成為了阻礙我國現代林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且加快轉變林業第三產業發展方式可以促進發展低碳經濟,促進林產業區發展,增加社會就業帶動農民增收。林業第三產業不光是林業產業系統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整個林業產業體系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反映林業現代化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
2.3林業產業科技發展水平滯后
林業經濟的發展,質的飛躍還是需要靠林業科技的發展創新。然而,目前我國林業產業整體素質不高,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有很多地區林業企業的科研技術人員、科研手段等還嚴重欠缺,林業的科技創新發展較為緩慢,創新成果很少。這也導致行業科技創新方面停滯不前,科技創新能力與林業經濟發展的需求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例如林產品科技含量低,落后產能龐大的問題長期存在,加工林產品的相關機械設備智能技術水平無法滿足生產需求。例如人造板質量參差不齊,總體無法保質保量。林業產業的經營運行,尤其是林產品的制作人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木材銷售廠家利用人工分檢原木進行銷售產品的分檢,板材、家具利用人工分檢進行原材料的分選分檢。但目前存在人力成本過高,勞動生產率較低的現狀。而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使得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人工勞動成本日益增加。林業產業現有的科技水平沒有與我國現有科技水平相匹配。所以林業產業科技的發展創新是林業經濟發展的核心。
2.4林業經濟發展相關政策制度、法律法規執行還不到位
我國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相應的政策制度和嚴明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然而,現階段在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地區和林業相關產業及行政管理部門對于林業的相關政策制度、法律法規的執行還不到位,存在著一些破壞林木的違法行為,一些林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也未能得到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林業經濟持續穩定地健康發展。
3促進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策略
在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林業經濟的發展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有效地促進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針對我國目前林業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可以采取4個方面措施。
3.1提高林業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解決林業經濟存在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
森林資源,是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必須采取措施提高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我們可以從樹種的選擇、培育開始,加強對森林樹種生長過程的監管控制,提高成活率。并且切實加大林地以及濕地清理力度,為林業資源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在進一步提升林業資源尤其是森林資源的質量過程中,也可以打造森林生態旅游產業集群,提升地區林業經濟的同時,也是一種可以緩解林業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同時針對地區發劉曲星等:淺論生態文明視域下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展不平衡的市場經濟情況,可以通過發展林業資源,優化制作成本,進而降低市場價格的方式較快進入外地市場,促進市場流動。并且可以加大有關地方產業的宣傳,利用互聯網提高地方產業的品牌影響力,促進地方林產品外銷,改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
3.2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
優化林業經濟結構,要積極發展林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應依照國家或地區林業政策確定優化方向,通過改造和提升林產品流通業,擴大林產品市場流通市場規模,大力發展森林綠地旅游生態休閑產業等方法,達到充分開發第二、第三產業市場,優化經濟結構的目的??梢栽谀壳盎ヂ摼W金融的發展背景下,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資金融通,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因為互聯網金融的理財屬性更符合中小微企業的經濟發展需求。而林業產業中中小企業作為產業的過半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可以有效的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利用互聯網及互聯網金融開發林業產業龍頭企業,不僅可以對于中小企業起到發展模范作用,還可以通過增加龍頭企業,提高核心企業數量,為中小企業進行金融擔保質押,促進林業供應鏈金融發展,達到發展林業產業,提高林業經濟水平的目的。例如在進行黑龍江省綏芬河市的木材加工業供應鏈金融結構和風險研究的實地調研時,發現綏芬河市木材加工業群就存在龍頭企業幾乎只有三峽木業一家的情況。龍頭企業數量稀少導致三峽木業無法充分的實現自己核心企業的作用去幫助中小企業完成供應鏈金融,經調研得出引入鐵路倉單質押的方法才可以化解中小木材加工業的資金困境。所以如果可以利用互聯網思維去打造龍頭企業,也是一種全面促進林業產業的方法。還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林產品宣傳,增加線上銷售模式,進而擴大市場范圍,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經濟發展。
3.3提高林業產業科技水平,實現林業經濟發展
依托國家“中國制造2025”政策來迅速提高林業產業科技的整體水平,需要廣大林業科技人員利用互聯網+提高林業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從而達到解放勞動力,優化產業體系結構,提高林產品產量,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例如目前市場上已開始自主研發的多功能智能木材分檢設備,一臺設備可以成功地替代至少6個人進行木材分選檢查工作,提升分選技術,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速度,這就是我國自主開發技術,利用研發的高質價優的智能設備來提升產量,解放勞動力的實例。再比如目前“中國制造2025”政策最新技術成果無人機設備,也可以用于林業產業中。利用無人機進行林業播種、噴灑農藥、火情預警等等林業生產活動,可以有效地替代人工作業、代替大型飛機機械設備作業,這樣做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還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提高林業產業科技創新水平,是實現林業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3.4深化林業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加大林業執法力度
針對我國林業體制政策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首先要進行林權改革。認真按照國家規定的“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的要求,明確林木的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切實落實林業經濟發展相關的政策制度。其次要加大對我國商品林使用權方式的研究和改革,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積極吸引社會各界對林業經濟發展的關注度和支持度。有關法律也在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中施展著重要作用。必須建立“生態優先”的立法思路,健全和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嚴格實行相關法律制度,控制森林資源的過度消耗。同時,加強土地管理,防止國有林地減少和逆轉,加大對林地和森林砍伐和開墾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力度。對木材加工經營單位也要依照法律制度加強監管。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通過法律的強制力量對林業經濟的發展加以保護,是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傊壳拔覈謽I經濟的發展雖然仍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但同時也存在著更多的發展機遇。為了推進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我國現代林業經濟發展應該遵循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對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妥善解決和分析,遵循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從而促進我國現代林業經濟又快又好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孔凡斌,荀龍巧,廖文梅.林業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與展望[J].林業經濟問題,2013(2):187~192
宋洪峰,王剛,陳建成.南方集體林區林業經濟增長因素分析[J].林業經濟,2013(12):88~93
于龍江,劉俊昌,陳文匯.我國林業投資與產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1(9):85~86
【
>> 新常態經濟下的大學生就業 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意向調研及對策 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與對策 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 分析經濟新常態下的90后大學生就業觀現狀 淺議經濟“新常態”下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的培養 淺析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淺談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工作 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現狀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創業困境與指導策略研究 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提升的對策分析 信息時代下大學生就業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 新常態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探索 新常態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當代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探究 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 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李秋華.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繼續教育的發展策略[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
[4]徐真.高校畢業生就業動態預警機制的構建[J].中國就業,2014(7)
[5]任社宣.啟動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4-05-31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201204LX616);2014年度廣西高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研究”專項課題
關鍵詞 花椒;生態經濟林基地;優勢;發展對策;甘肅臨夏
中圖分類號 S57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3-0129-02
Abstract Advantages of building millions of acres of prickly ash ecological economic forest base were analyzed,including product advantage,ecological climate resource,natural resource advantages,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conditions.The future development mode was layout.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ese prickly ash industry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ese prickly ash industry in Linxia State.
Key words Chinese prickly ash;ecological economic forest base;advantages;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Linxia Gansu
發展立體農業是農業產業化的一條新興之路,是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載體,也是花椒生態經濟林借鑒的可行模式。臨夏州發展花椒已具備建成繼甘肅隴南之后又66 666.67 hm2優質花椒生產基地的條件,現將其總結如下。
1 產品優勢
臨夏州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受積石山、太子山山系影響,呈西南高,東北部低的傾斜盆地狀態,屬隴中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海拔1 580~4 636 m,高差在3 000 m以上,年平均氣溫在5.2~9.4 ℃;各地年降水量在210~1 030 mm之間,年日照時數在2392.1~2 573.6 h之間。臨夏州氣候類型盡管總體上屬甘肅省高寒陰濕區,但境內黃河、大夏、廣通、三岔及洮湟諸河沿岸,氣候溫和,光熱水土匹配良好。目前,全州花椒栽培面積達4.93萬hm2,年產量2 100萬t以上,年產值10 000萬元。臨夏蓮花牌、炳靈牌花椒以其色香味俱佳,獲得多個獎項,知名度越來越高,市價穩中有升。
2 生態氣候資源分析
2.1 熱量資源
臨夏州熱量資源的地域分布特征是北熱南涼,有2個明顯的趨向,一是熱量從東北向西南遞減;二是從海拔低的川谷向海拔高的山塬遞減。5月下旬至6月中旬,是花椒果實膨大期,溫度偏高是果實膨大最佳的氣象條件。而臨夏地區在5月下旬至6月是氣候上的干旱少雨時段,溫度升高,日照充足,有利于花椒的生長[1-2]。
2.2 降水資源
臨夏州花椒全生育期各地降水總量(表1)為153.9~336.6 mm,大部分地方自然降水能基本滿足花椒全生育期需水量。永靖縣稍為不足,但其水利條件優于其他地區,可利用水源進行灌溉。6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花椒果實著色成熟期色澤、油腺、香氣發育積累的過程,即影響品質的關鍵生育期,成熟期主要影響的氣象因子是氣溫和降水量,出現高溫少雨天氣對花椒生長不利[1],臨夏地區在這個時期是降水量最多、溫度最高的雨熱同季,氣象條件很有利于花椒后期生長,也是臨夏地區產品受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光照資源
臨夏花椒全生育期各地日照時數為812.0~952.8 h,光照資源十分豐富。6―7月是果實著色成熟,也是需要光照的關鍵期,各地平均日照為411.2~481.8 h,完全能夠滿足作物光照的需求(表1)。
3 自然資源優勢
與全國花椒之鄉武都相比,臨夏州的年均氣溫是武都的1/2,1月、7月的平均溫度分別比武都低10.3、6.8 ℃,極端低溫低19.5 ℃,但是臨夏州的1月平均氣溫-7.4 ℃仍然能夠使花椒正常越冬。臨夏州的氣候優勢:一是日照時間長,一般年日照時數多為663 h,5―8月為183.8 h,較武都高32%,非常有利于優質花椒的生產;二是氣溫日較差大,年均和6―8月比武都分別高3.5、3.1 ℃,晝高夜低有利于營養物質的積累;三是濕度小,年均和8月相對濕度比武都分別低9、8個百分點,有利于花椒生長且可以抑制黑脛病的發生[3-4];四是雖然兩地的降水量基本接近,但是由于臨夏州的氣溫低,蒸發量少,水的有效性高。此外,臨夏州的土壤含鉀鈣豐富,大氣水土無污染,可以促進花椒的生長[2]。
4 基礎條件
一是經過長期的人工栽培,臨夏州已選育出了適宜本地生長、優質的2個主栽花椒品種刺椒和綿椒。二是栽培上,政府極力規劃引導,科技人員與椒農緊密配合,開展了“花椒豐產栽培技術研究”等10余個項目的研究與推廣,編寫了“花椒系列栽培技術”,為實施花椒生態經濟林建設奠定了基礎[5-6]。
5 規劃布局與發展設想
突出花椒產業化,不搞花椒單一化。在海拔1 900 m以下主產區以椒糧經草間作為主;在海拔1 900~2 100 m的副產區,則以“椒樹四周圍田、地埂地邊椒草鑲邊、荒山緩坡椒草占山、庭院、行道椒草成點、成線”的植椒格局[3]。規劃花椒面積由2010年底的4.93萬hm2,到2015年達到6.67萬hm2。建議今后一是有序開發永續發展,從建園起,科學操作。二是依托資源優勢,綜合立體發展,實現以花椒產業化帶動農林牧各業發展。三是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科技含量[7]。
6 參考文獻
[1] 朱擁軍,李建國,姚小英,等.黃土高原干旱山地花椒生長的氣象條件分析[J].干旱氣象,2009(1):52-55.
[2] 朱鍵,馮敏杰.花椒[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75.
[3] 謝宗謀,馮廷敏.花椒施肥試驗初報[J].甘肅林業科技,2005(1):58-59.
[4] 劉萍.臨夏州花椒生產特點及產業發展建議[J].甘肅林業科技,2003(4):80-83.
[5] 陶紅.臨夏發展花椒生態經濟林基地設想[J].中國林業,2012(12):55.
1.1優越的氣候條件保山典型的立體氣候,充足的光、熱、水、氣,特殊的地形地貌,多樣的土壤類型和優越的生態環境,為動植物生長繁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植被覆蓋率高且恢復能力強,有利于植物和蟲子的生長繁殖,為畜禽提供豐富的食物,全年平均氣溫在17℃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非常適宜畜禽的野外活動和采食。
1.2豐富的林業資源全市林地總面積128萬hm2,森林覆蓋率62%,退耕還林(果)面積4.633萬hm2,泡核桃種植面積23.33萬hm2,紅花油茶1.333萬hm2,銀杏0.67萬hm2,豐富的林地資源為發展生態養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外,還有4萬hm2的茶葉,1萬hm2的咖啡和柑橘、荔枝、桂圓等經濟林果地可以發展林下生態養殖。
1.3實現林畜共生雙贏利用林果、林蟲、樹葉、草等供畜禽采食,畜禽糞便和吃剩余的草渣混合,快速分解利于植物吸收,起到及時補充土壤養分的作用。林地可以營造出空氣清新、涼爽舒適的環境,適宜畜禽生長,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藥物使用量。同時畜禽可以吃到林下“活食”和新鮮的野草,減少飼料消耗,降低飼養成本,還能生產出生態環保、健康無公害的畜產品,實現“畜-果-糞”的良性循環,有效減少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實現林畜共生,兩相得益。
2保山林下生態養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認識不夠,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和畜牧部門對林下養殖、林畜結合,開發林下資源生產優質生態畜產品的認識不夠到位,畜牧與林業部門溝通協調不夠,科技人員對林下生態養殖的研究不夠深入,一直只講林畜矛盾,沒有尋求共生雙贏的有效途徑,以至多年來引導性的資金投入較少,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得不到有效拉動。
2.2畜禽良種化程度不高養殖戶對優良品種不夠了解,長期按習慣進行選擇,良種化程度低,出欄率低,效益不高。
2.3技術欠缺對不同林地下飼養不同畜禽密度如何定,如何飼養才能發揮好的經濟效益,如何進行疾病預防,如何飼養、飼養多長時間才能達到優質生態等無直接經驗,都有待進一步摸索。
2.4零星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養殖戶靠自發飼養,產品量少,知名度低,沒有相應的企業或經濟組織幫助開拓市場,飼養出來的優質生態畜禽,飼養周期長,養殖成本高,優質不能優價,甚至養出來找不到合適的市場。
2.5基礎條件差林下養殖區域絕大部分都是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致使一些先進養殖技術無法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林下生態養殖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
3發展林下生態養殖的對策
3.1強化宣傳,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欄、印發宣傳資料開展廣泛宣傳和進行正面引導,對發展林下養殖的意義、技術、模式及成功典型進行全面、深入的宣傳,讓更多農戶了解、認識林下態養殖發展前景。通過計算收入對比、邀請專家開展技術講座、召開戶主會和參觀考察等方式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激發群眾發展林下生態養殖的熱情和積極性。
3.2統籌安排,科學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政策引導的原則,把發展林下生態養殖與畜牧業內部結構調整結合、與無公害畜產品生產結合、與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結合、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結合,多模式、多角度、深層次挖掘林下養殖的發展潛力。
3.3培植龍頭,示范帶動培植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或養殖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帶動農戶發展林下養殖,建設生態養殖基地,開拓生態畜產品市場,開展生態畜產品加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大力推廣“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和幫助企業積極申辦無公害、綠色畜產品認證和優質畜產品產地認證,注冊商標,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其上檔次、成規模,做大做強保山畜產品“生態”品牌。著力發展一批基礎強、潛力大、機制新,規模化、組織化程度高,發展能力強的示范場(戶)。加快提升林下生態養殖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種養平衡,實現清潔生產,全面提高全市畜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3.4強化服務,合力推進組織市、縣、鄉畜牧科技推廣技術服務隊,整合技術服務資源,深入實地搞好服務,開展各種養殖培訓,為林下養殖從業者送去實用的畜禽養殖技術,做到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指導,針對性解疑答惑,努力提高養殖戶的科技素質,培育養殖能手和養殖致富帶頭人;不斷總結林下養殖的經驗,如養殖密度、養殖技術、最佳出欄時間、疾病防治等,增加科技含量;加強市場研究,建立完善預警分析平臺。通過網絡、手機短信等方式市場行業信息,引導養殖戶合理調整結構,實時銷售,及時補欄,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