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

      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

      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范文第1篇

      關鍵詞:近代

      浙北

      接軌

      上海

      近代上海開埠后,憑借其地理、經濟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取代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第一大港和中國舉足輕重的經濟中心城市。鄰近的浙北地區作為其主要腹地之一,積極利用上海城市經濟和外貿經濟發展帶來的有利形勢,加快農業專業化生產規模、水平的提高,從而繼續在全國農業經濟發展中保持領先的地位。圍繞上海外貿經濟和城市經濟發展這一中心,浙北地區大力發展農副業,積極擴大棉花、蠶桑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使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形成幾個生產相對集中的農產品專業生產區,并帶動了商業的發展和市鎮經濟的進一步繁榮。上海開埠后,本地區調整了傳統的以國內市場為主,以絲、棉織造為核心的農村傳統手工業生產模式,積極依托上海,開托國際市場,擴大出口貿易,促進傳統農業向近代農業轉型,密切了上海都市和浙北農村雙向互動的經濟關系。,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圈”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剖析歷史時期浙北地區社會經濟接軌上海城市經濟和貿易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跡階段,可從一個側面,展示“長三角經濟圈”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同時,也為浙北地區及其它地區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入搞好接軌上海,參與“長三角”經濟大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與啟示。

      一、 依托上海,利用區位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

      浙北地區主要是指湖州、嘉興兩市。本地區地處杭嘉湖平原,歷史上便是著名的蠶桑產區。因對外通商的限制,近代以前本地產品以內銷為主。由于廣州一口通商,造成浙北地區的生絲出口須長途運輸運至廣州,運費成本極大,利潤微薄,制約了本地產品的出口貿易,本地區產品主要依賴國內單一市場,制約了本地相關經濟規模的擴大和商品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所謂“在海通以前,銷路限于國內,僅供織綢之用,即今日所謂之用戶絲,其行銷范圍既小,營業不盛。”。①開埠前后,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優勢被外部世界充分地認識和重視,它處于中國海岸線的中點,長江的入??诜奖阈軛l件——沿海航運、長江航運和內河航運的四通八達;擁有廣闊的腹地——長江三角洲地區和以長江為紐帶的整個長江流域的大腹地,在對外貿易的帶動下迅速發展起來的。開埠后,上海被推上了中國向世界開放的中心。上海開埠后,作為一個通商口岸,發展需要大量的出口物資為后盾,而當時國外對我國的絲綢產品特別青睞,因此浙北在絲綢資源方面的優勢在上海具有特別的競爭優勢和前景。

      上海開埠后,在發展對外貿易中地位和作用迅速凸現,使得自明清以來積累起來的浙北地區以絲綢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潛力、張力的實現有可能。自明清以來,立足于本地蠶桑業發展興起的烏青、練市、菱湖、雙林、南潯 、新市等等專業市鎮對浙北絲綢資源起著有效的整合作用,并為與上海經濟關系的發生、發展奠定了有效的資源基礎。據國外權威材料記載,中國出口生絲幾乎人都產于浙江北面的三個府:即杭州府、湖州府、嘉興府,而湖州府的產量較其它兩府為多。上海開埠后,對外貿易直線。浙北地區絲綢開始直接銷售與洋行,運輸成本的降低,浙北絲綢經濟在上海對外貿易中優勢地位的確立。在浙北湖州,“湖絲出洋,其始運至廣東,其繼運至上海銷售?!雹趯ν赓Q易新局面的形成,國際市場巨大的產品需求,促使本地區自覺地進行產品輸出調整,依托上海,大力發展外貿經濟?!拜嬂锝z乃運滬直接銷與洋行,實開正式與外商交易之端?!雹蹚拇水a銷趨于鼎盛,蠶事乍畢絲事起,鄉農賣絲爭赴市。所謂“小賈收買交大賈,大賈載入申江界,申江鬼國正通商,繁華富麗壓蘇杭。番舶來銀百萬計,中國商人皆若狂。今年買經更陸續,農人紡經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紡車,無復有心種菽粟?!雹軗妨嫌涊d,上海開埠頭四年,光湖州絲業中心南潯運往上海出口的輯里絲,就占上海生絲出口貿易55%。為了積極組織產品和原料,滿足由上海出口國外的需要,上海開埠后,浙北積極發展以生絲交易為主的初級市場。如南潯鎮“其絲行有招接廣東商人及載往上海與夷商交易者,曰廣行,亦曰客行。專買鄉絲者曰鄉絲行,買絲選經者曰絲行,另有小行買之以餉大行曰劃莊,更有如鄉絲代為之售,稍抽微利,曰小領頭,俗呼曰白拉主人,鎮人大半衣食于此。”⑤再如菱湖鎮“小滿后新絲市最盛,列肆喧闐,衢路擁塞?!雹薅貙俸蝺筛臑跚噫?,“各鄉所產細絲一名運絲均由震澤經行向本鎮絲行抄取,發車戶成經 ,轉售上海洋莊,名曰輯里經?!雹叽朔N情況在浙北地區的農村集鎮尤其是中心市鎮普遍存在,波及整個太湖流域??梢?,近代浙北與上海的關系,首先是一種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有機結合的產物。

      二、大力優勢農業,推進農業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進程

      由于經由上海港生絲出口通達順暢,使蠶農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從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本地區蠶桑業的發展和生絲產量的提高。在浙江長興縣,乾嘉時期蠶業并不旺,由于上海開埠后出口銷路暢通,蠶業迅猛發展,成為當地主要的來源,“歲入百萬計”。⑧即使受農民戰爭的,在上海港生絲出口需求持續擴大的吸引,湖州府連一些山區也受利益的驅動,開始興桑育蠶,“向時山鄉多野桑,近亦多栽家桑矣?!雹嵩偃绨布h“邇來山鄉亦皆栽桑?!雹夂h“向時邑人治絲者尚少,今則栽桑遍野,比戶育蠶,其利甚大?!?1

      為了保證生絲需要量供給,本地區進一步擴大植桑業發展的力度,并將桑秧業從植桑業中分離出來,促進了桑秧業生產的專業化,以便更好地提高桑葉質量,進而帶動生絲質量的提升。桑苗的生產在浙北地區以海寧、崇德、桐鄉為主,其次是吳興德清、長興等地。海寧以周王廟為中心,有苗圃五千畝,產苗量最高時達2000萬株。崇德、桐鄉以同福、亭橋、靈安三鄉的天荒蕩為中心,約有苗圃3200畝,產量最高時達1000萬株。12

      此外,植桑業需要肥源,于是又促進了畜牧業、漁業、榨油業的發展。蠶業的發展甚至還帶動了本地區竹器制造業和燒炭業的發展。

      本地區棉花生產在近代以前并不多見,但上海開埠后,在市場利欲的驅動下,本地區的棉花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尤其是在嘉興地區一帶,主要集中在平湖、海鹽、海寧等縣,在三縣又以平湖縣的棉花種植面積最多,達到181250畝,占全縣耕種面積的36%。除棉花外,本地茶葉生產數量和規模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如湖茶所產多為炒青,湖屬長興、安吉是主要的產茶區。長興縣顧渚的紫筍茶早在唐朝即立為貢茶,該茶為國際所知名,在國內外市場均很受歡迎。市場需求的擴大,帶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本地安吉縣的孝豐地區(時為孝豐縣)也是主要的產茶地區,產茶面積達到23866畝。另外,德清、及湖州市郊也有相當地區生產茶葉。

      通過圍繞上海城市經濟與外貿經濟,浙北地區在價值的作用下,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出現了相對集中的專業化商品性農業生產區,自覺地調整了單一農業經濟的格局,逐漸形成以蠶絲業為主導的農桑漁牧副各業全面發展的綜合經濟發展新格局。這種經濟發展新格局的形成,不僅有利于更好地策應上海外貿經濟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上海內外貿易的發展和城市經濟的繁榮,提供了各種有利條件和動力。而且也帶動了浙北地區自身內部經濟交流開展,進一步密切了浙北地區自身的經濟聯系,提升了浙北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水平。

      三、積極改進傳統手,提高產品的技術水準,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近代上海開埠,不僅影響了本地區傳統的農業生產,促使其進一步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的傳統手工業生產。在上海外易經濟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雙重作用和影響下,浙北面向國內市場,以絲、棉織造為主的農村傳統手工業的生產和經營模式面臨了新的挑戰與發展機遇,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向,即以出口為導向,逐漸轉向國際市場。為此浙北地區自覺改進傳統手工業,更新技術,努力提升產品的競爭能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自大量生絲經由上海港源源外銷,浙北地區的蠶絲加工業,無論規模還是技術,都有了顯著發展。蠶戶將蠶繭抽絲后,為改善生絲的質地,進行再加工,即把已繅過之絲再搖制。南潯等地的絲商為迎合國外絲織業的技術要求,將買進的土絲按等級分發給農戶或小作坊再繅制成經絲,因專供出口,人稱洋經絲。在歐洲市場如法國里昂,未經再加工的絲每公斤售價47法郎,而再繅絲則值6 3法郎。浙北蠶絲產區手工繅絲業因此業務繁忙,南潯一帶尤負盛名,法國、美國各洋行都來購求,需求的擴大促使技術進一步完善提高,又增加生產了方經、大經、花車經等新品種,加工技術水平不斷顯著提高?!斑儊硌笊藤徑浘悠浒?,潯地絲兼經行者為多。經之名有大經、有絞經、有花車經等名,凡做經之絲,必條紋光潔,價亦勝常,故鄉人繅絲之法日漸講究。”據實地考察的外商記載,南潯主要生產的是上等生絲,是附近所產再繅絲的交易市場。技術水平的提高,還可從從事生產的工人工資提高得到證實,從事專業化生產的技術工人一般工資較高,“每兩工資十文 ,熟手每日可繅三兩至五兩 ,每日可獲工資五十文?!?3手工繅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最有力的體現是在該地形成了知名生絲品牌“輯里絲”。該品牌的影響力與價值可從一則材料加以說明,“嗣后因南潯、震澤輯里大經盛行,洋莊絲(指未再繅制絲—引者)無形淘汰。向之代洋莊收絲之客行,亦紛紛改為鄉絲行,收買白絲售與潯、震之經絲行,搖為輯里大經。嗣后又有做成格子稱為花經,專銷美國者。斯時南潯附近各鄉居民及震澤、黎里一帶,約有車戶二三千戶,每家平均約有車四部,每部小車每日出經十兩。每百兩為一經,每十五經成為一包?!?。所謂“當輯里大經蜚聲歐美之時,大約以一百零六七兩之白絲搖為純經百兩,故其時貨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達一千余萬元之譜?!?4巨大的技術附加值,推動了當地手工繅絲業的激烈競爭,從而促進了生絲生產技術的全面進步。即使在19世紀80年代上海機器繅絲業發展起來后,南潯等地的傳統手工繅絲業仍然有著較好的發展業績。

      手工繅絲業技術的發展,產品的新開發,還帶動其它相關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如生絲再加工時,約有10%—15%的亂絲產生,進而帶動了手工捻制絲線業的發展。湖州等地還有人利用這種亂絲織成外表似棉花的綢料,取名棉綢,1880年前后年產約3000匹,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明清以來,棉紡織業一直是浙北農民傳統的家庭手工業。棉織業主要以嘉興地區較為發達,如嘉興的風涇、魏塘、新塍、王店等地,不僅上就較有名聲,且在近代以后還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如王店的紗布遠銷各地“行于蘇松衢諸郡,遠及關東,商賈輻輳,收買無虛日?!?5嘉興各地所產的棉布主要有棉布、黃草布、苧布、麻布、兼絲布、紗布、白布、水紗、灰料、線布、紫花布、余冬布、白草布等等,但總體情況不如絲綢行業。湖州地區種植棉花不多,如南潯主要是從外地購入棉花原料,獲取加工利潤。所謂“四鄉之人,自農桑外婦女毀尚焉,推車蹋弓紡線織機,率家有之。村民入市買棉歸諸婦,婦女日業于此?!?6其制成品主要有大布、小布、棋花布、錦布等。

      四、形成服務上海外貿和城市經濟、聯接兩地經濟的商人群體

      上海開埠后,為了更好地促進本地各色資源和產品的出口,更好地服務于上海口岸經濟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促進浙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本地形成了服務于上海發展需要、聯接兩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商人群體。由于受上海開埠的,浙北地區商人隊伍的傳統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不斷增強。明、前清時期,浙北地區的商人以坐商為主,行商較少(活躍在本地區的行商主要是外地商人,如徽商、廣商、閩商等),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不大,更談不上全國的影響力。但上海開埠后,這種情況得到了有效的改觀。

      由于在上海的出口商業中,“絲業最為大宗”,而“出口生絲幾乎全部產于浙江省北面的三個府,即杭州府、湖州府、嘉興府”。因此大批浙北地區商人尤其是湖州絲商,積極利用毗鄰上海、水陸便捷、熟悉生絲貿易及依托原料產地諸多優勢和有利條件,積極拓展生絲出口業。如顧福昌在上海開埠不久就“薄游滬上” ,開設壽泰絲棧和豐盛絲行,“首先經理夷務”,是最早在上海經營生絲外銷的華商之一。陳熙元于50年代初至上海,不久成為著名的“絲通事”,并自設裕昌絲棧,事業不斷發展,被譽為“中西絲商依之如長城”。劉鏞也是剛“甫冠”即與同邑邢賡星合資設正茂及恒順絲經行,“不數年而業大起”,后獨自設立劉貫記絲棧,至同治初年“已埴財數十萬,號巨富”。上海開埠后經營生絲外銷的絲棧、絲號基本上由湖州幫所創設。在1876年上海的75家絲棧、絲號中,湖州幫開設的就達62家之多。1882年湖州絲商黃佐卿創辦了上海第一家繅絲廠公永和絲廠。不久,湖州商人楊信之創辦了延昌恒絲廠。湖州商人沈聯芳除擁有浙江上海恒豐絲號外,又先后創辦并經理上了海振綸洽記繅絲廠、恒豐繅絲廠等,成為絲業界的頭面人物之一。湖州絲商莫觴清20世紀初經理著上海久成、又成、恒豐3家絲廠。在上海形成的強大的湖州絲商集團,陶水木教授稱之為“湖州商幫”,也叫“潯商”。這一時期,浙北地區的商人在上海除了主要經營絲業外,也積極向面粉、針織、燭皂、榨油、食品、制藥等新興發展,拓展了上海近代工業領域。1911年嘉興人陸費伯鴻等創設了上海第一家獨立的制藥廠即中華制藥廠。在新興的面粉工業中,1902年湖州絲商顧敬齋與人創設華興面粉廠,1906年朱葆三創辦中興面粉廠,湖州籍著名買辦王一亭在1907、1909、1912年與人創辦了立大、申大、大有3家面粉廠。發展到后期,浙北商人還向房地產和業拓展。

      大量的事實充分說明,上海開埠后,大量浙北地區的商人,主要是湖州籍商人,積極依托本地的資源優勢,利用上海作為聯接對外經濟、拓展對外貿易的窗口和橋頭堡的功能和特點,積極參與上海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上海社會經濟的發展,并在此過程中大大加強了上海與浙北地區社會經濟的聯系,架起了兩地社會經濟聯動發展的橋梁,在活躍兩地經濟、發展兩地經濟乃至社會文化關系方面發揮了特殊的積極作用,在聯接經濟發展與都市經濟發展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湖州市鎮毗鄰上海,而一些遷居于上海的湖州‘買辦’、‘通事’大絲商對于發家的祖籍之地,仍保持著密切關系,還在家鄉市鎮修建了別墅?!谑呛葸@些市鎮地列入了上海市的衛星市鎮范圍內。湖州交通暢達,水陸交通直達蘇滬杭。在經濟文化上與上海等地聯系繁密……。”17

      上海口岸經濟的發達,還直接帶動了本地區市鎮經濟的繁榮。由于本地區的區位、資源及產品優勢,也由于以湖州商人為主體的浙北商人積極參與上海經濟發展,帶動了本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從而促成了本地區市鎮經濟的持續繁榮與發展,使本地區市鎮擺脫了傳統市鎮近代衰落的命運?!敖系囊恍┦墟偨欢扔兴ヂ渲畡?,而湖州市鎮一直保持著不衰而繼續發展,多得力于蠶絲的生產與銷售,因為近代絲、絲織品的出口貿易仍在發展著,這樣推動著湖州絲綢的生產與貿易。歷史上湖州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外向型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8又如浙北地區的新市鎮因經濟發達,成為湖州府東南部的重要商業市鎮,有“小上?!敝雷u。19

      近代浙北地區農村經濟立足特色、綜合發展格局的形成,農業和農村手工業的的近代轉型,本地區市鎮經濟的繁榮,均與近代上海的發展密切相關。它依托上海的內外貿易樞紐港地位,通過調整生產結構、優化流通渠道,提高技術水準,以市場為導向,較快地、較好地參與了世界市場,暢通了進出口貿易,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在國內其他地區常見的一旦手工棉紡織業衰敗,整個農村經濟迅速凋零的困境,使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了較好的延續性。這對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加入WTO后農業經濟的發展,仍然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在新的歷史時期,浙北地區只有繼續緊跟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含量,積極推進以出口為導向的高效農業的發展,融入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圈”,努力建立與“長三角”都市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農業產業化經濟新格局,才能實現浙北地區農村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深入、持續發展。

      注釋:

      ①②民國《南潯鎮志》卷33《風俗》。

      ③劉大鈞:《吳興》,經濟史所,1939年,第121頁。

      ④溫豐:《南潯絲市行》,《南潯志》卷31,第2頁。

      ⑤同治《南潯鎮志》卷24《物產》。

      ⑥光緒《菱湖鎮志》卷11,《物產》。

      ⑦民國《烏青鎮志》卷21,《工商》。

      ⑧同治《長興縣志》卷8,《蠶?!?。

      ⑨同治《湖州府志》卷33,《物產》。

      ⑩同治《安吉縣志》卷8,《物產》。

      11 光緒《平湖縣志》卷8,《物產》。

      12 《中國實業志》第二編;全國經濟委員會蠶絲改良委員會:《1936年調報告》。

      13、14 彭澤益編:《中國近代手史資料》三聯書店(北京)1957年,第2卷,第80—82;第82頁第;

      15 光緒《梅里志》卷七,《物產》。

      16 同治《南潯鎮志》卷24,施國祁《吉貝居暇唱自序》。

      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范文第2篇

      關鍵詞:數據包絡分析;投入產出;經濟發展效率

      中圖分類號:F2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057-03

      引言

      當前許多學者對經濟穩定協調增長的研究往往側重于投資效益分析,而缺乏對增長有效性的分析。數據包絡分析(DEA)從線性規劃方法衍生出來,使用數學規劃模型比較決策單元間的相對效率,是評價決策單元、評價事物發展有效性的有力工具。故本文擬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構建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及模型,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對河南省各城市經濟發展效率做出綜合評價,并根據模型求解結果,依照經濟發展效率評價河南省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狀況。

      一、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原理

      數據包絡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最初由Farrel(1957)提出,隨后由著名的運籌學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1978)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研究并發展起來的一種針對多投入多產出生產單位的效率分析與評價方法。1978年,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提出CCR模型(或C2R模型),該模型是基于投入的,并假設規模報酬不變(CRS: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其線性規劃模型如(1)所示。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由于受資金等要素的限制,決策單元的生產往往不能處于規模報酬不變階段,因為在這種技術效率中還存在著規模效率。1984年,Banker、Charnes和Cooper提出了可變規模報酬的DEA模型(VRS: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即BC2模型。這種模型計算技術效率時可以排除規模效率的影響,其線性規劃模型在(1)的基礎上增加λ=1約束條件。

      在規模報酬不變DEA模型(CRS)所測得的效率值,包含了規模效率和技術效率兩部分的內容,我們稱其為綜合效率,而可變規模報酬的DEA模型(VRS)所測算的效率是決策單元的純技術效率。為了解釋這一關系,非遞增規模報酬的DEA模型的線性模型在(1)的基礎上增加λ≤1約束條件。

      min[θc-ε(e1TIS+e2TOS)]

      s.t.

      λx+IS =θXλy-OS=Yλ≥0 j=1,2,……,KIS≥ 0,OS≥ 0(1)

      X0,Y0分別為被評價決策單元的投入和產出向量,θc是決策單元的效率值,其取值范圍在0~1之間。若θc為1,則說明該決策單元在前沿面上,經過K次線性規劃求解就可以得到每個決策單元的θc值。IS是決策單元的投入松弛量,OS是決策單元的產出松弛量。

      在DEA方法的使用過程中要滿足“自由度”的要求,即必須有足夠多的決策單元DMU,一般要求決策單元的個數K與投入指標數M及產出指標數N之間,應滿足關系:2(M+N)≤K,否則評價結果可信度就會降低。因此,在使用DEA方法時,投入或產出變量不易選擇過多,對相關性較強的變量應進行合并,從而減少研究問題的維數,以便更好地進行分析。本文選取的決策單元個數為K=18,投入指標數M=3,產出指標數N=2,2(M+N)=10≤K=18。

      二、指標及數據的選取

      在指標的選取方面,以資金投入、勞動投入等來衡量投入,以經濟總量、效益來衡量產出。最終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構建出城市經濟發展效率的指標體系。資金的投入采用固定資產投資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內支出來衡量地區資金的投入力度,勞動投入用從業人員總人數來表示。GDP作為一項基本的輸出指標可以反映城市的經濟規模和總量,是衡量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采用“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內收入”的指標反映投入的收益情況(楊開忠,謝燮,2002)。本文采用河南省各城市2009年的各項輸入輸出數據,綜合運用DEA方法中的C2R和BC2模型,運用Deap2.1軟件進行求解,對河南省各城市2009年經濟發展效率進行評價。所有數據均來自2010年河南統計年鑒。

      三、計算結果與分析

      運用Deap2.1軟件運行結果如下:

      (一)效率分析

      從表1結果可知,鄭州、平頂山、安陽、許昌、漯河、濟源六個城市

      的綜合效率值為1,達到了DEA相對有效水平,發展規模和技術運用都達到了有效狀態,城市發展效率較高;鶴壁、新鄉、濮陽、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地區綜合效率得分值較低,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投入產出結構還有待調整。不同規模報酬假設下的效率,綜合效率等于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乘積。通過分解可以看出,13個城市達到規模效率相對有效水平,平均得分高達0.989,而純技術效率平均得分卻僅為0.885。非DEA有效的12個城市中有5個城市(開封、鶴壁、新鄉、周口、駐馬店)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經濟發展規模偏小。通過對比各個城市的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得分,可以找出制約城市發展的原因所在,如:開封的純技術效率得分較高,而規模效率得分低,即該城市的經濟總量還不大,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可以考慮擴大各種要素的投入規模來轉變和提升;焦作和開封存在類似阻礙發展的因素,投資相對不足,還需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靠開放聚集發展資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鶴壁、新鄉、濮陽、商丘、周口等地規模效率得分較高,而純技術效率得分較低,應著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選擇主導產業,加快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如鶴壁應依托煤、水泥灰巖、金屬鎂等資源優勢,建設資源得到循環利用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資源型產業基地。

      (二)生產前沿面投影分析

      判斷決策單元的有效性,不僅需要估計決策單元的生產效率,還需進一步研究非DEA有效單元未達到最優狀態的原因。這里采用生產前沿面投影分析(見表2、表3),通過計算給出了各個非DEA有效的城市的投入冗余率和產出不足率,針對不同城市,可以從表中分析造成城市經濟發展效率低下的原因,并得出下一步的調整目標(即松弛變量)和改進方向,確定他們的最優投入要素組合,以達到最佳規模經濟狀態。從投入指標看,除DEA有效城市以及開封、焦作外,其他各城市均存在投入冗余。要素的投入冗余率反映出資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即特定發展規模造成的資源浪費程度。要素的投入冗余率越大,使用效率越低。新鄉、信陽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使用效率較低;信陽、新鄉、商丘對財政支出的使用效率較低;周口、信陽、南陽、商丘、駐馬店對人力資本投入的使用效率較低。從產出指標看,洛陽、鶴壁、濮陽、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的財政收入不足,應逐步形成產業協調、布局合理、技術先進、富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體系,突出效益優先,注重扶持增大經濟總量、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骨干企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培育有后勁的財政經濟增長點。處于生產函數前沿上的決策單元,也成為其他非有效決策單元提高效率的參照點(見表4)。

      (三)綜合效率水平分析

      當前,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對城市發展狀況進行對比、劃分與歸類,確定不同城市的投資有效性,發現對經濟發展具有拉動作用的“領頭羊”。在應用DEA進行有效性測度時,存在無效DMU之間的優劣性無法簡單地從評價值的大小進行排序對比分析的缺陷。這里對用DEA進行相對有效性測度時提出如下改進:首先,對所有DMU進行第一次評價;然后,剔除有效的DNU對其余無效即沒有達到生產前沿面的DMU進行第二次評價。如此重復進行,當所剩余的DMU均無效或有效時停止。其中,第一次評價值為1的DMU稱為第1級有效,第二次評價值為1的DMU稱為第2級有效,其余依次類推,就可以得到DEA分級有效評價結果(馮振環,趙國杰,2004)??梢該藙澐趾幽鲜〉慕洕鷧^域。

      根據上述改進方法可將18個城市劃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級有效的城市是:鄭州、平頂山、許昌、漯河、濟源;第二級有效的城市是:開封、洛陽、安陽、焦作、三門峽;第三級有效的城市是:鶴壁、新鄉、濮陽、南陽、駐馬店;第四級有效的城市是:商丘、周口;第五級有效的城市是:信陽。區域投資的有效性、經濟的發展協調性及資源的利用率從一級有效城市向五級有效城市逐漸降低。在未來的發展中,應注重“領頭”城市的示范與拉動作用,發展效率較低的城市應與先進城市比照,找出差距,取長補短,為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結論

      隨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實施和在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設的新形勢、大背景下,河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站到新的戰略起點上,正在進入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加快經濟社會轉型、促進統籌協調發展的新階段。本文運用DEA評價方法,利用deap軟件求解出河南省各市的經濟發展效率值,并將河南省的區域經濟按照經濟發展效率分為五個區域。通過實證分析,探索了各個城市的發展狀況,根據模型求解結果,提出了改進目標與方向,希望可以為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河南省經濟發展政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

      參考文獻:

      [1] 張冬平.農業技術經濟[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

      [2] 楊開忠,謝燮.中國城市投入產出有效性的數據包絡分析[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3):46-47.

      [3] 馮振環,趙國杰.運用DEA對中國區域投資的分級有效性評價[J].現代財經,2004,(1):18-21

      [4] 張雪蓮,張冬平.河南省縣域經濟增長的技術效率分析[J]. 信陽農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5,(1):57-60.

      [5] 樊宏,林健.中國14個省區經濟運行效率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6,(18).

      [6] 賈方方,何建敏.數據包絡分析法在評價區域經濟發展效率中的應用[J].現代管理科學,2007,(6):7-9.

      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長三角經濟圈發展趨勢格局

      1.長三角形成和發展

      為推動和加強長江三角經濟聯合與協作,促進長三角經濟可持續發展,1992 年由上海、杭州、南京等14 個市經協委發起、組織,成立長三角十四城市協作辦主任聯席會,至1996 年共召開五次會議。1997 年,14 個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 個城市通過平等協商,自愿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設常務主席方和執行主席方,常務主席方由上海擔任,執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外的其他成員市輪流擔任。每兩年舉行一次。機構就區域內涉及的經濟、旅游、基礎設施等重大戰略問題展開了討論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各城市的合作。2003 年,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擴充為16 個城市包括新加入的臺州。

      2.長三角基本格局

      長三角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一方面,長三角要成為我國規模最大、國際競爭力最強的經濟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資源輻射長江流域、帶動全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另一方面,長三角形成以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為核心,與其他城市相配套銜接、以大都市圈為組織架構的15 + 1 綜合經濟區,長三角成為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長三角有明確的城市群功能定位。長三角包括了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確定上海城市群為核心,南京、杭州城市群為副中心。以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家創新中心建設為龍頭,進一步完善城市等級和規模結構,努力構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加快城市國際化進程,成為我國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目前,長三角已基本形成沿高速公路展開的三條城市發展軸:第一條是沿滬寧高速和滬寧鐵路展開的滬寧城市發展軸,聚集了上海、蘇州、無錫等;第二條是沿滬杭高速和滬杭鐵路展開的滬杭城市發展軸,聚集了上海、嘉興、杭州等;第三條是沿杭甬高速和杭甬鐵路展開的杭甬城市發展軸,聚集了杭州、紹興、寧波等。三條軸線共同構成了長三角以上海為中心,以南京、杭州為副中心的Z 字形城市空間格局。

      城市群圈層結構進一步完善,形成四大圈。第一圈指上海這一長三角的中心城市;第二圈指包括蘇州、嘉興、南通在內、距離上海100 公里以內的“一小時緊密都市圈”;第三圈指南京、鎮江、泰州、揚州、湖州、紹興、寧波、臺州在內的、距離上海300 公里以內的“三小時都市圈”;第四圈指包括江蘇、浙江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逆江而上的安徽蕪湖、馬鞍山,乃至合肥、九江等。

      隨著杭州至南京軸線基礎設施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杭甬發展軸的作用不斷凸現,寧波可能與上海、南京、杭州共同構成長三角未來的菱形城市空間格局。在長三角開發過程中,像上海、南京和杭州這樣的中心城市充當了增長極,起著擴散作用,而沿滬寧、滬杭、杭甬等Z 字形或菱形產業帶則充當了增長軸的作用。

      3.長三角經濟和格局的發展趨勢

      長三角將逐步在壯大東部地區經濟實力、推動長江流域快速崛起、帶動中西部加快發展、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引領我國全面參加全球競爭中,發揮核心作用。長三角

      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保持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實踐區域統籌協調發展,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長三角功能定位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我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

      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是以上海為“核心”、以沿長江、沿杭州灣等6 個“發展帶”為框架的區域聯動發展,形成“一核六帶”的區域總體布局框架。

      一核即強化上海這個核心,充分發揮上海作為國內外交通樞紐、長三角地區要素資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創新源頭的作用,整合利用周邊地區的資源優勢,增強上海集聚和組織引導能力,以促進區域整體優勢的發揮和競爭力提升。

      一是優化提升滬寧、滬杭沿線發展帶,目標建成具有世界發達水平的都市連綿區域。這一發展帶主要包括滬寧杭交通沿線地區,將按照集約、創新、優化的原則,加快高技術產業集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化城市功能,改善環境質量,成為帶動區域創新能力和國際化水平提升、服務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發展的區域。

      二是重點建設沿江發展帶。根據規劃,長江沿線的縣市區將發揮“黃金水道”優勢,引導裝備制造、化工、物流等產業向沿江區集聚;建成特色鮮明、規模聚集、布局合理、生態良好的產業基地和城鎮聚集帶,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長江產業帶的核心組成部分。

      三是重點建設沿灣發展帶。沿杭州灣縣市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港口條件,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業和重化工業,建成功能協調的現代制造業聚集和城鎮聚集帶,帶動長三角南翼發展。

      四是積極開發沿海發展帶,即擁有沿海岸線的縣市區,依托臨海港口,培育和壯大港口物流、大型重化工和能源基地,發展新興的臨港產業、海洋經濟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綜合經濟帶。

      五是積極培育寧湖杭發展帶,拓展長三角向中西部輻射帶動功能。寧湖杭沿線縣市須考慮區域資源環境開發容量及生態屏障功能,選擇與生態經濟相協調的開發方向和模式,重點發展高技術產業、旅游休閑、現代物流、生態農業及資源加工,培育城鎮集聚區,形成生態產業集聚、城鎮有序發展的發展帶。

      六是引導發展沿湖生態服務帶,成為全國性重要旅游休閑帶和區域性會展研發基地。環太湖鄉鎮須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在保護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前提下,

      適度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會展、研發等服務業和特色生態農業,嚴格控制用地開發規模和強度,突出開發理念創新和空間布局優化。

      近幾年,長三角一體化在推進過程中正在發生著質變。幾年前,城市間的競爭大于合作,現在合作動力遠大于競爭。初期,長三角的發展以投資推動、資源消耗為主,由于資本、資源等的稀缺,以爭奪要素為目標的競爭在長三角城市間展開。各地爭相出臺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成為當時長三角發展主要特征。但隨著長三角經濟快速發展,其資本集聚效應已顯現,資本要素對長三角經濟發展的限制遠不如從前。且隨著土地、

      資源、環境壓力日益沉重,資源消耗型的發展模式不再適合于長三角發展。創新,這一發展要素正成為長三角新的限制。長三角各城市發展水平的不同,創新要素——人才、技術、信息的分布和集聚能力有著較大差異。上海作為長三角龍頭,無疑是集聚創新要素能力最強的地方。不過,相對于資本、資源等發展要素,創新要素有著共享的特性,由此長三角城市間合作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在《長三角人才開發一體化共同宣言》、長三角科技合作平臺建設等不斷深化基礎上,長三角正通過創新要素流動,深化彼此間合作。

      參考文獻:

      [1] 孫久文. 區域經濟學[M] .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2] 曾賽星,宛天巍,王方華.長三角都市圈制造業企業國際化戰略研究.上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3] 劉志彪,鄭江淮等.沖突與和諧:長三角經濟發展經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李清娟.長三角都市圈產業一體化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范文第4篇

      關鍵詞:長三角 城市群 經濟整合 梯度推移模式

      一、引言

      梯度推移模式是20世紀下半葉,區域經濟學家克魯默和海特等人以區域不平衡發展理論為依托,以弗農的“工業生產生命周期”理論為依據提出的。他們認為,無論在世界范圍、一國范圍還是一個區域內,經濟總是處于不平衡發展狀態,客觀上會形成經濟梯度;存在經濟勢差情況下,就存在經濟推移的動力,形成生產力的空間推移。依據梯度推移規律,有條件的高梯度區域先引進和掌握先進技術,然后逐步向二級、三級梯度地區推移。隨著經濟的發展,推移的速度加快,可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距,實現經濟分布的相對均衡發展。

      所謂梯度就是指不同區域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異,要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就必須分析了解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的現狀,并根據現狀制定政策,采取相應方法和措施。按照數學上梯度的概念,梯度系數可以用對比指標之差與空間距離的比值衡量,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1)

      式(1)中,Tij表示i地區j指標相對中心地區的梯度系數,yij與yj分別代表對比地區和中心地區的j指標值,xi是對比地區與中心地區之間的距離。一般情況下,沿中心地區向外,指標值逐漸下降。

      二、長三角城市群經濟梯度分布的實證分析

      傳統的梯度理論基本上是一種“區域工業化”理論,常以工業化指標衡量區域經濟梯度分布情況,這種梯度標準單一化的方法存在兩方面缺陷:首先,只考慮了經濟層面因素,對自然要素、社會因素、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制度等層面沒有考慮;其次,即使在考慮經濟層面因素時,也只是以經濟規?;蚣夹g指標衡量,其實根據城市不同特點,以不同指標衡量,梯度分布可能不同。鑒于本文研究目的,與以往學者不同,作者采用不同的經濟指標,從不同方面測度了該區域經濟梯度分布情況。另外,為避免把梯度靜態化,本文采用2007年數據與1995年數據計算進行對比,以對不同區位多元梯度此消彼長的動態過程給以把握。

      (一)經濟指標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主要經濟指標來測度該區域梯度分布情況,包括經濟規模(用地區GDP衡量)、經濟增長速度、實際利用外資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在保證所有城市所有指標數據均能找到情況下,選2007年數據 以衡量該區域梯度分布現狀,并與1995年數據對比,以把握不同區位多元梯度此消彼長的動態過程。根據各城市的城市流強度大小,選取上海為中心城市,計算其它十五個城市各經濟指標梯度系數。其中各城市與上海的通勤距離,以及各城市經濟指標值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

      (二)長三角城市群經濟梯度分布結果分析

      把相關數據帶入公式1,計算出各城市各指標相對于中心城市上海的梯度系數如表2所示:

      在相比較的各個變量中,yi1地區生產總值、yi3實際利用外資額反映了城市經濟規模,其中yi1是經濟總量規模,yi3反映了利用外資規模;經濟增長率yi2代表了各城市經濟發展速度。

      1.經濟規模梯度格局。由表1可知,各城市yi1和yi3兩個指標1995與2007年的梯度系數均為負,并且各城市間的梯度系數存在較大差距,表明上海在經濟規模上能夠成為該區域的中心城市,并與其他城市間形成了梯度轉移格局;縱向比較各城市1995與2007年yi1和yi3的梯度系數,發現2007年各系數絕對值均比1995年大,表明上海與其他各城市經濟規模的差距有拉大趨勢;橫向比較各城市yi1的梯度系數,發現該區域經濟總量上1995年由上海向外大概形成了五個梯度區:第一梯度區蘇州(梯度系數絕對值達到45.64),第二梯度區嘉興、南通和無錫的經濟總量梯度系數也較高,分別達到20以上,第三梯度區常州、鎮江、杭州、南京和紹興五個城市經濟總量梯度系數在10到20之間,第四梯度區經濟總量梯度系數也達到了5以上,包括湖州、寧波、泰州和揚州,最后一個梯度區包括舟山和臺州,經濟總量梯度系數值只有4.01和3.53,這可能是由于兩地離上海較遠,交通不便利的原因,2007年該區域各城市經濟總量梯度系數排序變化不大,蘇州仍然屬于高梯度區,梯度分布格局基本未發生變化,但如果把系數超過100的城市歸為一類時,蘇州、嘉興和南通可以歸為一類成為第一梯度區;橫向比較各城市yi6的梯度系數,與yi1相同,2007年與1995年開放經濟梯度系數排序基本未發生變化,系數值由大到小分別是蘇州、嘉興、南通、無錫、鎮江、常州、杭州、南京、紹興、湖州、寧波(2007年為泰州)、揚州、泰州(2007年為寧波)、舟山和臺州,根據不同的標準,也可以劃分為不同的梯度分布格局,但由表看出,嘉興和南通開放經濟梯度系數增長較快,可以同蘇州歸為同一類梯度區。

      2.經濟增長速度梯度格局。yi2反映了各城市經濟增長速度,由于變量值是百分數,總體上各城市梯度系數值都比較小,但1995年某些城市(如南通、鎮江、揚州、常州、無錫和臺州)梯度系數值都已經不為負值,表明這些城市在經濟發展速度上已經不需要接受上海轉移,可以自己為中心向周圍地區轉移;而2007年,16個城市的經濟增長梯度系數均為正數,表明經濟增長速度均超過了上海,以上海為中心的梯度轉移格局開始被打破。

      綜上所述,長三角城市群在經濟總量與實際利用外資上仍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梯度轉移格局,表明總體上,上海仍處于梯度轉移的中心地位;但從經濟增長速度看,其他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上海,上海梯度轉移的優勢受到了限制;三大產業的梯度格局顯示,其他城市第一、二產業均超過了上海,上海向其他城市梯度轉移潛力有限,但未來第三產業仍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梯度轉移格局。

      注:Tij(i=1-3)表示i城市相應指標梯度分布系數。其中每個變量梯度系數的大小意義不大,本文只注重同變量不同城市或不同年份間的比較。

      三、開放經濟條件下江浙滬城市群梯度轉移模式的缺陷

      與封閉條件不同,開放經濟條件下,城市的作用范圍超出國界,而不只限于國內范圍。產業的跨國轉移、資本的跨國流動、企業的跨國投資考慮的不只是城市的規模,更多的考慮生產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潤的最大化??鐕Y本和企業對輸入城市產生各方面影響,使其經濟增長超越原來的路徑,獲得比中心城市更高的經濟增長率。產業的國際轉移會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城市,而非僅僅選擇城市規模大、發展程度高的城市,從而使某些產業在中小城市得到優先發展。這些表明,開放經濟條件下,長三角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的梯度轉移格局會逐步被打破,中小城市某些產業的發展未遵循梯度轉移的原理,而是直接由國際因素帶動。長三角城市群經濟梯度分布實證分析結果也表明該結論,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各城市與上海的第二產業梯度系數為正,表明開放經濟條件下,由于上海生產成本的增加,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在生產成本較低的中小城市得到發展,而上海則展現了以第三產業為主的都市化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在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并未遵循梯度轉移模式,各城市與上海的經濟增長梯度系數也表明了此問題。因此,分析表明開放經濟條件下,梯度轉移的整合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不適合該地區的整合發展。

      注:本文受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資助(項目代號:B.37-0115-08-002),特表感謝。

      【參考文獻】

      1.戴宏偉,2004:大北京經濟圈產業梯度轉移與結構優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2期

      2.丁任重,2006:論中國區域經濟布局新特征――兼評梯度推移理論,《經濟學動態》,第12期

      3.賈利軍,2007:長三角群體城市經濟整合機制與模式探討,《現代經濟探討》,第7期

      梯度推移模式對長三角城市群經濟整合發展的適用性分析

      賈利軍

      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上海200072

      摘要:本文衡量了長三角城市群各主要城市與中心城市上海的梯度系數,實證分析了經濟梯度整合模式對長三角城市群的適應性。得出結論認為梯度轉移的整合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不適合長三角城市群的整合發展。

      關鍵詞:長三角 城市群 經濟整合 梯度推移模式

      一、引言

      梯度推移模式是20世紀下半葉,區域經濟學家克魯默和海特等人以區域不平衡發展理論為依托,以弗農的“工業生產生命周期”理論為依據提出的。他們認為,無論在世界范圍、一國范圍還是一個區域內,經濟總是處于不平衡發展狀態,客觀上會形成經濟梯度;存在經濟勢差情況下,就存在經濟推移的動力,形成生產力的空間推移。依據梯度推移規律,有條件的高梯度區域先引進和掌握先進技術,然后逐步向二級、三級梯度地區推移。隨著經濟的發展,推移的速度加快,可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距,實現經濟分布的相對均衡發展。

      所謂梯度就是指不同區域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異,要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就必須分析了解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的現狀,并根據現狀制定政策,采取相應方法和措施。按照數學上梯度的概念,梯度系數可以用對比指標之差與空間距離的比值衡量,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1)

      式(1)中,Tij表示i地區j指標相對中心地區的梯度系數,yij與yj分別代表對比地區和中心地區的j指標值,xi是對比地區與中心地區之間的距離。一般情況下,沿中心地區向外,指標值逐漸下降。

      二、長三角城市群經濟梯度分布的實證分析

      傳統的梯度理論基本上是一種“區域工業化”理論,常以工業化指標衡量區域經濟梯度分布情況,這種梯度標準單一化的方法存在兩方面缺陷:首先,只考慮了經濟層面因素,對自然要素、社會因素、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制度等層面沒有考慮;其次,即使在考慮經濟層面因素時,也只是以經濟規?;蚣夹g指標衡量,其實根據城市不同特點,以不同指標衡量,梯度分布可能不同。鑒于本文研究目的,與以往學者不同,作者采用不同的經濟指標,從不同方面測度了該區域經濟梯度分布情況。另外,為避免把梯度靜態化,本文采用2007年數據與1995年數據計算進行對比,以對不同區位多元梯度此消彼長的動態過程給以把握。

      (一)經濟指標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主要經濟指標來測度該區域梯度分布情況,包括經濟規模(用地區GDP衡量)、經濟增長速度、實際利用外資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在保證所有城市所有指標數據均能找到情況下,選2007年數據 以衡量該區域梯度分布現狀,并與1995年數據對比,以把握不同區位多元梯度此消彼長的動態過程。根據各城市的城市流強度大小,選取上海為中心城市,計算其它十五個城市各經濟指標梯度系數。其中各城市與上海的通勤距離,以及各城市經濟指標值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

      (二)長三角城市群經濟梯度分布結果分析

      把相關數據帶入公式1,計算出各城市各指標相對于中心城市上海的梯度系數如表2所示:

      在相比較的各個變量中,yi1地區生產總值、yi3實際利用外資額反映了城市經濟規模,其中yi1是經濟總量規模,yi3反映了利用外資規模;經濟增長率yi2代表了各城市經濟發展速度。

      1.經濟規模梯度格局。由表1可知,各城市yi1和yi3兩個指標1995與2007年的梯度系數均為負,并且各城市間的梯度系數存在較大差距,表明上海在經濟規模上能夠成為該區域的中心城市,并與其他城市間形成了梯度轉移格局;縱向比較各城市1995與2007年yi1和yi3的梯度系數,發現2007年各系數絕對值均比1995年大,表明上海與其他各城市經濟規模的差距有拉大趨勢;橫向比較各城市yi1的梯度系數,發現該區域經濟總量上1995年由上海向外大概形成了五個梯度區:第一梯度區蘇州(梯度系數絕對值達到45.64),第二梯度區嘉興、南通和無錫的經濟總量梯度系數也較高,分別達到20以上,第三梯度區常州、鎮江、杭州、南京和紹興五個城市經濟總量梯度系數在10到20之間,第四梯度區經濟總量梯度系數也達到了5以上,包括湖州、寧波、泰州和揚州,最后一個梯度區包括舟山和臺州,經濟總量梯度系數值只有4.01和3.53,這可能是由于兩地離上海較遠,交通不便利的原因,2007年該區域各城市經濟總量梯度系數排序變化不大,蘇州仍然屬于高梯度區,梯度分布格局基本未發生變化,但如果把系數超過100的城市歸為一類時,蘇州、嘉興和南通可以歸為一類成為第一梯度區;橫向比較各城市yi6的梯度系數,與yi1相同,2007年與1995年開放經濟梯度系數排序基本未發生變化,系數值由大到小分別是蘇州、嘉興、南通、無錫、鎮江、常州、杭州、南京、紹興、湖州、寧波(2007年為泰州)、揚州、泰州(2007年為寧波)、舟山和臺州,根據不同的標準,也可以劃分為不同的梯度分布格局,但由表看出,嘉興和南通開放經濟梯度系數增長較快,可以同蘇州歸為同一類梯度區。

      2.經濟增長速度梯度格局。yi2反映了各城市經濟增長速度,由于變量值是百分數,總體上各城市梯度系數值都比較小,但1995年某些城市(如南通、鎮江、揚州、常州、無錫和臺州)梯度系數值都已經不為負值,表明這些城市在經濟發展速度上已經不需要接受上海轉移,可以自己為中心向周圍地區轉移;而2007年,16個城市的經濟增長梯度系數均為正數,表明經濟增長速度均超過了上海,以上海為中心的梯度轉移格局開始被打破。

      綜上所述,長三角城市群在經濟總量與實際利用外資上仍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梯度轉移格局,表明總體上,上海仍處于梯度轉移的中心地位;但從經濟增長速度看,其他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上海,上海梯度轉移的優勢受到了限制;三大產業的梯度格局顯示,其他城市第一、二產業均超過了上海,上海向其他城市梯度轉移潛力有限,但未來第三產業仍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梯度轉移格局。

      表1 各城市指標相對于中心城市上海的梯度系數表

      城市 yi1 yi2 yi3 城市 yi1 yi2 yi3

      1995 2007 1995 2007 1995 2007 1995 2007 1995 2007 1995 2007

      南京 -10.47 -46.74 -0.14 0.03 -1999.20 -3742.89 杭州 -12.10 -50.50 -0.13 0.01 -2226.56 -4046.83

      無錫 -21.23 -90.08 0.00 0.06 -3537.12 -6568.28 寧波 -8.77 -38.46 -0.05 0.00 -1493.60 -2648.42

      常州 -16.87 -73.49 0.01 0.03 -2801.18 -5587.88 嘉興 -27.12 -125.21 -0.38 0.03 -4579.31 -9240.16

      蘇州 -45.64 -186.16 -0.30 0.12 -6745.64 -10900.4 湖州 -9.61 -45.14 -0.06 0.02 -1661.39 -3357.57

      南通 -26.99 -124.53 0.18 0.07 -4395.09 -9062.47 紹興 -10.42 -47.79 -0.09 0.01 -1740.92 -3606.50

      揚州 -7.76 -35.54 0.02 0.02 -1314.41 -2696.89 舟山 -4.01 -18.50 -0.06 0.01 -674.73 -1426.29

      鎮江 -16.82 -77.40 0.04 0.03 -2865.39 -5814.52 臺州 -3.53 -16.49 0.00 0.00 -623.56 -1276.93

      泰州 -7.81 -35.75 -0.03 0.02 -1307.45 -2706.30

      注:Tij(i=1-3)表示i城市相應指標梯度分布系數。其中每個變量梯度系數的大小意義不大,本文只注重同變量不同城市或不同年份間的比較。

      三、開放經濟條件下江浙滬城市群梯度轉移模式的缺陷

      與封閉條件不同,開放經濟條件下,城市的作用范圍超出國界,而不只限于國內范圍。產業的跨國轉移、資本的跨國流動、企業的跨國投資考慮的不只是城市的規模,更多的考慮生產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潤的最大化??鐕Y本和企業對輸入城市產生各方面影響,使其經濟增長超越原來的路徑,獲得比中心城市更高的經濟增長率。產業的國際轉移會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城市,而非僅僅選擇城市規模大、發展程度高的城市,從而使某些產業在中小城市得到優先發展。這些表明,開放經濟條件下,長三角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的梯度轉移格局會逐步被打破,中小城市某些產業的發展未遵循梯度轉移的原理,而是直接由國際因素帶動。長三角城市群經濟梯度分布實證分析結果也表明該結論,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各城市與上海的第二產業梯度系數為正,表明開放經濟條件下,由于上海生產成本的增加,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在生產成本較低的中小城市得到發展,而上海則展現了以第三產業為主的都市化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在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并未遵循梯度轉移模式,各城市與上海的經濟增長梯度系數也表明了此問題。因此,分析表明開放經濟條件下,梯度轉移的整合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不適合該地區的整合發展。

      注:本文受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資助(項目代號:B.37-0115-08-002),特表感謝。

      【參考文獻】

      1.戴宏偉,2004:大北京經濟圈產業梯度轉移與結構優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2期

      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范文第5篇

      【關鍵詞】:工程經濟;市場經濟;發展

      【 abstract 】 :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ystem has improved step by step.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age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capital investment situ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condition of engineering investment problems, and do simply explained.

      【 key words 】 : engineering economy; The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 F54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型局勢下,設計企業作為其中一個市場經濟運行單位,已經轉變成了一個經濟實體的獨立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應該迎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在經濟改革大潮中,能夠為國家工程建設在資金投入方面守好關,把投資風險降到最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同時,企業也可以在市場經濟運作中不斷尋找自己發展的渠道,真正體現出企業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特點,并自己謀求快速發展。

      一.我國工程建設造價管理的現狀

      我們一般對工程造價的定義指的是整個工程所要耗費的所有費用。它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指在工程還未施工前,設計企業專業的設計人員對工程的投資資金的估算,以及設計的概算和施工圖的預算等各個不同的施工階段進行的預算;第二階段是建設企業與施工單位簽訂合同,然后交給相關銀行進行審定,工程項目造價在這個環節確定下來,這是工程建設中的合同價;最后這一階段才是工程建設的實際價格,它是在整個工程完工以后,具體由建設單位編制的工程完工后的價格決算。

      在對工程建設的每個階段價格預算時,都要按照相關管理部門規定的文件,對材料設備和預算定額、費用定額進行預算。但是,在當前對三個階段的造價都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工程造價的第一階段預算,和工程的實際造價差別很大。因此造成了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資金短缺的現象,甚至常常會出現工程建設資金無法按時到位,從而延誤了工程工期。而且,在國家經濟宏觀調控和固定資產規模和結構方面也受到影響,針對這些現象,對工程造價的加強管理已經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二.在當前市場經濟形勢下,對工程造價管理進行改革的方法

      設計企業在對工程造價進行三個階段的概算、預算和決算時,因為對動態設計工程的造價意識比較低,而且運用的方法不完整,計算出來的價格偏差都很大。針對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工程造價管理也需要一套對應的完整體系。下面我們把工程造價管理中的研究方法作了幾點探討:

      1.可以通過改善定額的方法

      當前,市場經濟已經代替了原先的計劃經濟,因為各種工程建設費用都沒有固定的標準,傳統的工程造價定額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要對定額進行改革,就不要把費用歸納到定額中來,定額應該特指在工程項目中對人力和物力的耗費,專業設計人員可以隨時進行對市場價格的了解并掌握價格的動態原因,它必須是可以隨時調整的。這種方法可以省時省力,且可以提高工程造價的準確性。

      2.建立價格信息站

      產品價格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著工程造價預算的準確性。在我國市場經濟中,產品價格也不斷改變。為了隨時掌握市場價格信息,提高對工程造價的概算準確率,必須建立一個完整而又準確的價格信息站。

      3.對工程造價加強管理

      隨著我國實行工程項目的監理制度,必須也要專門設立專業人員來進行工程造價管理。這樣才可以發揮他們的專業水平,提高工程造價的準確率,從而可以縮短工程造價預算和決算之間的差距。

      三.工程經濟怎么樣做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

      在整個工程建設中,工程設計是貫穿整個工程建設最主要的核心內容,它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工程的整個施工過程都要圍繞工程設計來進行。那么,對工程項目的投資和投資效果進行詳細而又準確的分析,是整個設計文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程項目的初步價格預算是主要內容的一部分,工程經濟相關專業人員應該對其進行有條理地分析,同時也可以為我國工程建設的投資把好關,讓我國投入到建設工程上的資金得到合理的運用。工程經濟專業一方面要為市場建設提供服務,另一方面還應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市場經濟的競爭中來。在市場經濟不斷改革和工程建設造價管理不斷完善過程中,設計部門的工程經濟專業依照目前工程造價管理方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新的要求,為了達到這標準要求,工程經濟專業人員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

      1.工作作風要改變。工程經濟專業人員要走向市場,對市場經濟理論和建設市場的持續變化要隨時了解并掌握,并總結出它的運行規律。

      2.要學會對工程造價管理技能進行微機操作。學會微機操作技能在實際工作中更直接更簡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可以對工程造價進行比較準確地預算。

      3.不斷更新專業知識

      工程專業人員要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不斷掌握新的方法,要對價格信息和造價信息進行收集。還要做到會使用和編制定額,并不斷根據需要對定額進行調整。

      4.加強對施工技術的學習和掌握。專業人員不能整天呆在辦公室里,要到施工現場進行全面了解,要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兩者結合起來,實現技術和經濟的統一。

      5.要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要對工作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對待工作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要依照我國的法律法規,對工程造價進行公正合理而又準確地預算、概算和決算。

      四.結束語

      工程經濟工作人員應該適應市場經濟的時代潮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技能,不斷完善自身的整體素質,讓自己在工作中體現出生存的價值,為我國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李穎,魏喬希,建筑工程預算定額編制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才智,2011年05期

      [2]趙盈,淺論工程預算定額的優化[J].知識經濟,2009年03期

      [3]莫陽春,從工程量清單計價談企業定額的建立[J].水運工程,2004年09期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va无码手机在线电影| 亚洲免费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女bbbbxxxx另类亚洲|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四虎| 亚洲三级中文字幕| 亚洲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焦| 亚洲人成777在线播放|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xxx毛茸茸的亚洲| 亚洲视频人成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5555|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亚洲av丰满熟妇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小说|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mⅴ在线观看| va亚洲va日韩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大成WWW亚洲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