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產養殖的社會效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經濟效益:
一、由于將養殖場地從天然水體轉移到了房前屋后、院壩室內,既徹底克服了傳統養殖場地不能抵御洪澇、干旱、酷熱、嚴寒侵襲的缺點,又避免了因水產養殖對天然水體的污染,符合黨的“十”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而且,由于將養殖場地轉移到了陸地、房前屋后及院壩室內,所以本技術既適合廣大城鄉居民房前屋后院壩及室內小規模養殖,也適合專門企業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在降低養殖成本的同時,又能取得極高的經濟效益;因此,本專利技術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十分巨大,市場前景不可估量。
二、本人發明的養殖器除完全克服了上列傳統養殖技術的缺陷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高密度大量養殖。經本人計算,在一畝地面積內,除去過道、養殖器之間的間隙,以每畝實際使用面積500平方米計算,若是養殖大閘蟹之類的話,就可以養殖20萬―50萬只(目前傳統養殖技術每畝地最多不超過800只);若是養殖魚鰍、黃鱔之類的話,則可以達100萬―500萬條,以現有市場價計算,畝產值可達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以上,產值效益十分驚人。而且不僅養殖成本低廉、占地少、耗水量低,養殖器及用水還可以循環使用,也就是說可以大量節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降低養殖成本,而且是全生態養殖。由于是在陸地或室內養殖,水溫、室溫均可控,還可以實現反季節養殖;由于可以隨養隨賣,隨意掌握上市時間,還可以實現水產養殖效益的最大化。
三、該養殖器對提高苗種存活率、解決養殖物缺氧、病菌傳染、防止天敵侵害等均有有效作用。本專利還有許多優點,稍加改造,就適合所有人工養殖的海淡水產品的養殖(這里不一一陳述)。
社會效益:
眾所周知,解決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以及食物匱乏的問題,已成為燃眉之急,世界難題。本技術的面世,徹底顛覆了傳統的養殖模式,是全世界水產養殖技術界的飛躍,可以說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福音。從環保方面說,徹底避免了因水產養殖對天然水體造成的污染;從食品安全方面說,由于使用全天然飼料喂養,整個養殖過程極少使用消毒殺菌藥物,徹底避免了因飼料添加劑和藥物殘留給人造成的傷害;從解決老百姓就業難題方面說,在以前,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也鼓勵老百姓在房前屋后小規模從事水產養殖,但由于存在上述養殖方面的缺陷,使大量老百姓望而卻步,加之不能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故未能得到有效發展。該項目已經把水產養殖的許多環節省略,基本上簡化到只有喂食和換水兩個環節,適合城鄉所有男女老少(包括聾啞、肢體部分殘疾的人)適用,老百姓足不出戶,只需要每天喂一喂食,隔一段時間換一下水,就可以獲得非常好的收獲;我曾看過報道,中國水產種植之父袁隆平先生的畢生心愿,是能實現現在的老百姓在自有的三分田內解決其吃飯的問題。而我可以自豪地告訴大家的是,本人現在所發明的技術若能向全社會推廣,現在就可以在三分地內不僅解決其一家人吃飯的問題,(單就老百姓房前屋后院壩及室內小規模養殖而言,根本就一點不占用農田耕地),而且其年純收入較目前還將有數以倍計的提高,是一個不受地域限制,能真正幫助老百姓輕松致富的好項目。該養殖器是一個采用無毒塑料制作的工業產品,在農業領域可以廣泛應用,若有相關企業接手,必將取得極高的經濟效益。
這套全新的水產養殖技術的橫空出世,其產量、產值在傳統養殖技術的基礎上有了數百倍的提高。由于可以大量節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既節能又生態環保,而且成本低廉,完全可以帶動廣大群眾共同致富,在解決老百姓就業和提高收入等方面均有極高的作用,其社會效益十分巨大,不可估量。今特至函相關部門,希望能獲得大力支持,加強合作,互惠互利,盡快向全社會推廣,本人愿為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盡所有努力。
1.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養殖水域開發與規劃欠科學,造成得此失彼。
養殖區域過度擴張,影響了自然資源的繁衍與生長。眾所周知,自然資源的產生、生長和消亡都有一定的規律。從海洋漁業資源的角度說,任何水域若經過較大的人工改造,必然打亂固有的自然生物生長環境,使傳統的地方名產變態變性,甚至滅絕。養殖品種和養殖方式較混亂,造成相互干擾。雖然沿海各地都按照各自的實際情況對海域的使用進行了基本的功能區劃,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養殖戶自己說了算的較多,這樣以來,由于養殖品種差別較大,不管是清池引水,還是投餌施藥,都容易造成相互抵觸,相互污染。
(2)管理機制不健全,生產環節缺乏全面監督。
在一些地區,水產養殖的監督管理權始終不明確。以水產養殖用藥和投餌為例,目前多數地區的養殖用藥都由畜牧管理部門經營管理,養殖單位憑證到獸藥營銷單位購買。但是買什么藥,如何施用,施用多少,卻沒有嚴格的監督與檢查。再說水產養殖餌料,雖然從事養殖餌料的經營者都需要辦理相關的許可證,但對進貨渠道卻沒有嚴格的控制,對餌料的成份是否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標準,更沒有嚴格的監測。而且餌料生產也缺乏統一管理,多數生產餌料的廠家都有自己的配方,養殖用戶多數是隨著別人購進和使用餌料,至于所用餌料是否含有禁用的成份,很少有人知道,這樣很容易造成水域污染。
(3)養殖用藥過量,養殖品種體內毒素富集嚴重。
由于養殖用藥缺乏嚴格的監督管理,不但因用藥過量而造成水域污染,而且還使養殖品種因有害元素富集體內嚴重超標,影響消費者的健康。據了解,目前大部分水產養殖業用藥都很重,且毒性很大。據說用少了還不行。這樣就造成了惡性循環,使得養殖用藥越來越重,養殖品種的毒素富集越來越高。
2.我國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正確處理保護漁業資源與發展水產養殖的關系,搞好因地制宜。要注重對當地自然名優特產的保護,在規劃和開發水產養殖區域時,應當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原有水產自然資源進行全面考察,既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水域優勢,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又要注重保護當地固有的名優特產,對已經開發利用的水域,但實踐證明不利于當地名優特產資源生長的,要停止繼續開發,以便使自然資源得以恢復,要避免不顧自然條件一哄而上,無限度開發的現象發生,那樣將會破壞自然生態,造成得此失彼;避免侵占與破壞魚類洄游通道。在規劃與確定水產養殖區時,要堅決避免在魚類洄游通道進行養殖,更不能在通道處建池筑壩,對已在魚蝦主要洄游通道中設置養殖區的要堅決拆除。同時要嚴禁私自擴張養殖區,對影響船舶的區域,必須在養殖區邊界設置明顯標志:要加強對引進水產養殖品種的把關。筆者認為,既要進行人工養殖,就應該注重養殖品種的檔次與質量。因此,在引進各種苗種過程中,有關部門要嚴格把關,尤其要嚴格防止帶病害和對我國水域或生物產生災害的苗種的引進。
(2)要加強對餌、肥、藥的監督管理,防止水域環境污染。
要盡快明確管理職責,解決那種想管的無權管,能管的不負責任的局面。盡快明確管理機構,授以專管權,使之對餌、肥、藥的購買與使用都得到監督與管理,避免那種產的不管賣的,賣的不管用的,最終造成亂投濫用,導致交叉污染。要加強餌料制造的嚴格把關。要堅決取締未經審批的地下餌料加工廠,并對登記在冊的廠家產品進行定期檢驗,防止有害物質超標,杜絕人為污染源的侵入。
(3)要把好養殖戶的責權關,提高養殖區的長期使用效益。
目前,養殖區域基本都采取租賃或承包的方式,主管部門在發放養殖證時,一定要明確養殖戶的權利和責任,特別是因施肥或用藥造成水域污染或連帶損失的,必須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另外,要盡量避免短期承包給外地養殖戶,因為這些人有臨時觀念,很容易在其經營中造成養殖水域污染或荒廢。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的成果與共識
(一)水產站取得的成績
幾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指導和農村經濟局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水產站緊緊圍繞“做強近海漁業”的主題,扎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全縣有養殖水面10.2萬畝,漁業總產值超過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以上。淡水漁業已成為我縣農業的優勢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1全縣有養殖水面10.2萬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80013畝,已經被省海洋漁業廳認定為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為我縣發展無公害漁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2全縣有漁藥經營業戶41家,這兩年執法監管很嚴,41家漁藥經營業戶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經營。
3全縣有漁用飼料加工業戶79個,其中飼料廠17家。目前調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為全面監管奠定了基礎。
4在水產技術研究方面,我站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沈陽市雨濃魚類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擔了國家“863”課題2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1項,和省海洋科學計劃課題1項,自立課題2項,編訂完成省市水產地方標準9項,發表學術論文23篇,發表論著1冊。
5在新技術技術推廣方面先后推廣了高效低污染水產配合飼料5萬噸,直接經濟效益1200萬元,社會效益1億元;推廣了菌藻修復水產養殖環境新技術,示范10000畝,為發展我縣有機綠色漁業提供了技術和經驗支撐;推廣了養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術,示范水面10000畝。節約用電750000千瓦時,節約地下水資源2000萬立方米,綜合經濟效益650萬元,社會效益超億元。
6水產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動物防疫站和沈陽是雨濃魚類營養病害研究所為中心輻射全縣漁區40家病害防治網絡,每年平均處置病害上萬例,并在全縣推廣了框鯉、草魚和黃顙魚的主要病害防控技術,大大減少了病害發生。7在苗種檢疫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我站實施了抽檢監督,在今年全省抽檢的3組樣品中檢測均為合格。
8在水產品安全執法監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檢查30000多畝,在國家商品魚抽檢中呋喃類、孔雀石綠和氯霉素均為檢出。
9在水產技術培訓與服務方面,我們對養殖者開展了無公害生產技術培訓,對與要經營業戶進行了法規培訓。我站還組建了“沈陽近海漁業網”和“北方水產病害防治資訊”兩個技術服務平臺,開設了水產養殖技術、病害防治、營養與飼料等20多個欄目,還開辟了專家遠程診斷咨詢系統,方便了水產養殖者的技術咨詢與病害診斷。
(二)領導班子形成的共識
通過學習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全面分析檢查并結合工作實際,我站領導班子達成如下幾點共識:一是堅持科學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沒有科學的創新就沒有可持續的發展;二是加大對養殖者無公害生產技術的培訓力度,是獲得無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實現漁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我們水產技術推廣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實現漁業生產規模化、規范化、產業化和現代化使我們水產推廣人的最終目標。
(一)存在的問題
1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的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不夠,偌大的8萬畝生產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除投入品如漁藥、飼料等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外,應加強監管體系建設和采取得力的監管措施。
2新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工作還沒有跟上時展的步伐,需要進一步加強跟進。
3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工作需要加強,因為它是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的基礎性工作。
4苗種檢疫工作有待于加強,苗種是養殖的基礎,苗種的質量關系到養殖的成敗和收益,也關系到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5飼料加工戶和漁藥經營戶的原料進貨來源和渠道需要進一步監管,應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隱患根源和避免隱患。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客觀原因是政策、機制、人力跟不上發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觀想到各觀做不到。比如我縣有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8萬畝,飼料加工業戶79家,漁藥經營業戶41家,有2000多個養殖單位,從業人員上萬人,僅靠幾個人去監管是力不從心的,主要是監管體系建設不到位,縣鄉監管機制設置不順暢。招人又沒有編,工作經費嚴重不足,鄉鎮、村的機構設置不對應,我們有協調不了也管不了。
2主觀原因是領導班子思想認識跟不上發展要求,有時一想就這幾個人,經費不足,人力孤單,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沒有從措施和辦法上下功夫,缺乏創新思維和得力措施。
三、今后發展思路及工作目標
(一)進一步加大對漁業投入品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具體措施是:針對養殖單位和養殖者印發池塘生產日志和產地證明,對水產良種場印發苗種繁育記錄手冊和產地證明,要求他們嚴格記錄生產過程管理記錄,定期抽查和檢查,對水產良種場還要實施定期苗種檢疫,實施生產過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針對飼料加工業戶和漁藥經營業戶印發進貨銷貨記錄表,要求他們記錄原料來源和進貨渠道,記錄銷售對象,定期抽查檢驗,控制貨源與去向。
2、開展新品種引進、繁育、馴化、試驗與示范工作。引進新品種,尤其是瀕危的一些土著養殖品種,這些品種往往天然產量接近枯竭,市場需求價格高,如果試驗成功,一方面保護了品種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規模化生產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對養殖品種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3、大力推進優勢養殖品種的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養殖進程。推進無公害、有機和綠色水產品養殖,大力倡導生態養殖模式。
4、大力推廣生物工程菌修復池塘養殖環境新技術和養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術。對構建生態良好,環境優良的水產養殖環境具有生態戰略意義。
5,加大對水產養殖生產者的生產技術培訓力度,提高養殖者的生產技術素質,對生產增效農民增收和水產食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二)未來三年工作目標
1技術指導和支持建立優勢養殖品種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個。(黃顙魚、框鯉、草魚個1個,每個300畝-500畝)。
2技術指導和支持建立省級健康養殖示范基地5個,每個300畝-500畝。
3技術指導和支持建立優勢養殖品種產業化生產基地3個,面積800畝以上。
4技術指導和支持建設有機和綠色商品魚生產基地一個,面積1000畝以上。
5引進烏蘇里擬鲿新品種繁育、馴化養殖,形成規模化繁育養殖基地1個,輻射周邊區縣面積10萬畝,助弄增收一億元人民幣。
[關鍵詞] 北方 機械化 設備 推廣應用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2-0218-01
一、國內外同類技術發展狀況
工廠化養魚是當今最為先進的養魚方式,具有占地少、單產高、受自然環境影響小、可全年連續生產、經濟效益高、操作管理自動化等諸多優點,而且其中的封閉式循環流水養魚不易產生對海洋環境的污染,耗水少,是一種環境友好的綠色養殖方式。機械化養魚相對投入較少,但也能通過設備的投入,使養魚作業更加方便、快捷,既能大大降低漁民勞動強度,又能一定程度地提高養殖單位產量,是比較適合我國北方地區水產養殖的需要。
由于我國北方冬季寒冷,養殖魚類的越冬問題是養魚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保證水中的溶氧含量,是確保魚類安全越冬的重要條件。
國外,一般冬季不讓魚在魚池越冬,少數的也采用魚池加溫設備和利用純氧進行增氧等辦法使魚安全越冬,但投資較大,不太適合我國國情。由于北方冬季水面結冰,每次使用都需刨出工作區域的冰層,不僅費時費力,且大面積的刨冰使水溫大幅度下降,直接危害越冬魚類,對安全越冬不利;工作時還需要不斷清理浮體上的掛冰,增加了嚴寒季節的工作難度和勞動強度,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北方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二、設備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意義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養殖模式也由原來單一的池塘養殖向集約化、高密度養殖等多元化的方向轉變,增氧機在水產養殖的作用已顯得越來越重要,通過增氧機的使用可有效地提高養殖水體的溶氧量,解決了因水體缺氧造成的魚的“浮頭”甚至窒息死亡的嚴重后果,從而極大地增加了養殖密度,使單位面積的養殖產量實現重大突破成為可能。
隨著越來越多的水產養殖戶冬季讓魚在魚池越冬,本機型作為我國北方寒冷地區魚池使用的增氧設備,與其他機械式增氧機相比具有投資小,使用、維護方便,極大降低勞動強度,增氧效果明顯等優勢,有效地解決傳統增氧機使用、維護勞動強度大,冰面作業危險系數高等問題。為冬季魚池越冬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隨著進一步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市場認知力的增加,推廣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必將大力推動北方寒冷地區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三、解決的關鍵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措施
1.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項目主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克服本地區冬季池塘結冰,且冰層較厚的實際困難進行冰下魚池增氧作業。
2.所采取的技術措施
采用高速旋轉的葉輪傾斜放置,使池塘中的水產生環流,即能使動態富氧水流環繞整個水體又產生融冰的作用,將工作區域一定范圍內的冰層逐漸消融使冰下增氧轉變為水中增氧。
進氣口安裝正壓葉片配合葉輪共同增氧,在同一機器工作的同時實現進氣口高壓區與出氣口負壓區兩種狀態,使氧氣利用壓差輕易地進入水下。
四、本課題研究的技術方案、技術原理
1.技術方案
本項目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在充分研究現有增氧機的性能特點,分析總結國內外的先進增氧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模擬實驗,最終確定了本項目的實施方案。
整機通過支撐架固定于浮體上,主要部件空心軸的進氣口處安有正壓葉片,空心軸的另一端安裝攪水葉輪,空心軸在電機的驅動下高速旋轉的同時,實現進氣口高壓區與出氣口負壓區兩種狀態,使氧氣利用二者壓力差輕易地進入水下,以達到增氧的目的。
2.技術原理
ZB-3型冰下氣壓式增氧機與電機連接后通過支撐架固定于浮體上,工作時增氧機既可放入水中又可直接放在冰面上,入水角度均可通過調節支桿進行調整。采用高速旋轉的葉輪傾斜放置,使池塘中的水產生環流,即能使動態富氧水流環繞整個水體又產生融冰的作用。
主要工作部件空心軸一端通過聯軸器與電動機的輸出軸相連,另一端安裝攪水葉輪,空心軸在進氣口位置裝有一組正壓葉片。工作時,電動機帶動空心軸高速旋轉,由于在進氣口處安有正壓葉片,進氣口處形成高壓,同時空心軸末端的葉輪高速旋轉推動水流沿著空心軸的軸向高速流動,從而在空心軸的端部產生負壓,在正負壓差的作用下,將大氣中的空氣通過外套筒上的進氣孔、空心軸吸入水中,并被葉輪推動的高速水流擊打成微小的霧狀氣泡,且隨著水流擴散至水體的中下層,使空氣與水體能充分混合,從而達到增氧的目的。
五、推廣應用的條件和前景
1.推廣應用的條件
本項目機型定位于我國北方寒冷地區魚池冬季使用的關鍵增氧設備,ZB-3型冰下氣壓式增氧機的成功研制,為冬季魚池越冬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必將大力推動北方寒冷地區水產業的順利發展。但由于本機型是一種新型設備,要讓用戶有一個認知的過程,必須要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大力的宣傳與推廣,并做大量的生產試驗、示范推廣,這是本項研究成果推廣應用的一個重要條件。
2.推廣應用的前景
養殖魚類的越冬問題是養魚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區,魚類越冬環境的各種理化條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中的溶氧含量,這是確保魚類安全越冬的重要條件。隨著越來越多的水產養殖戶冬季讓魚在魚池越冬,本項目機型作為我國北方寒冷地區魚池使用的增氧設備,與其他機械式增氧相比,具有投資小,使用維護方便,極大降低勞動強度,增氧效果明顯等優勢;ZB-3型冰下氣壓式增氧機的成功研制,為冬季魚池越冬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必將大力推動北方寒冷地區水產業的順利發展。該機型在齊齊哈爾昂昂溪區三家子養魚池進行生產考核,僅通過一個冬季的示范增氧即達成十余臺機器的購買意向,我市水產養殖水面巨大,隨著進一步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市場認知力的增加,推廣應用前景十分可觀。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農業機械設計手冊(下冊):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楊敏麗.以科學發展觀推進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J].中國農機2004(3):3一8
本文概述了我國歷年來引進水產養殖新品種的現狀,分析討論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今后的發展戰略與對策,強調了今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 水產養殖 可持續發展
一、國內外主要養殖種類
l、甲殼類
世界養殖的蝦蟹類有30多種,其中斑節對蝦、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是著名的三大養殖蝦類,其它一些較重要的養殖品種還有:日本對蝦、印度對蝦、墨吉對蝦、長毛對蝦、寬溝對蝦、短溝對蝦、小褐對蝦、白對蝦、巴西對蝦、桃紅對蝦、西方對蝦、南方白對蝦、加州對蝦、食用對蝦、藍對蝦、刀額新對蝦、近緣新對蝦。另外,近幾年許多淡水蝦類和海淡水蟹類如紅螯螯蝦、雅比蝦、麥龍蝦、羅氏沼蝦、日本沼蝦、中華絨螯蟹、據緣青蟹、三疣梭子蟹、日本鱘、龍蝦類等。
2、魚類
世界海水魚類養殖上百種,其中重要種類有:虹鱒、銀鮭、大西洋鮭、褐鮭、大西洋首魚、紅姑魚、海鮭、條紋魚、鯰魚、鰍、鰻鱺魚、石斑魚、大西洋鰈、遮目魚、條紋鯔、線鰭西鯡、紅笛鯛、軍曹魚、蘭鰭金槍魚、黃條、羅非魚、牙鲆、大菱鲆、真鯛、黑鯛、金鯛、花鱸、尖吻鱸等。
3、貝類
目前,世界上約有海水養殖貝類30余種,主要的養殖種類為褶牡蠣、大連灣牡蠣、近江牡蠣、太平洋牡蠣、櫛孔扇貝、華貴櫛孔扇貝、海灣扇貝、蝦夷扇貝、大扇貝、皇后扇貝合浦珠母貝、大珠母貝、珍珠貝、菲律賓蛤仔、皺織盤鮑、雜色鮑、硬殼蛤、縊蟶等。
正在研究和開發養殖的貝類有:綠鮑、滑頂薄殼鳥蛤、密鱗牡蠣、)巴西牡蠣、紫樞扇貝、圓扇貝、墨西哥灣扇貝、短頸蛤、砂海螂、地鴨蛤、剃刀蟶、長竹蟶、大硨磲、鱗車磲、硨蠔、奶油蛤、又蛤、黃蛤等。
4、藻類
目前養殖的經濟藻類品種有:褐藻的主要養殖品種有海帶、裙帶菜;紅藻有麒麟菜、江蘺、紅毛藻,角叉藻,龍須菜及紫菜;綠藻主要是礁膜。近年來有些種類的經濟價值也逐漸得到重視,小規模的養殖也已開展。如綠藻的Enteromopha spp.,Lanlerpa spp.,褐藻Claodosiphon olamurannus等都被廣泛養殖,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二、我國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現狀
建國初期,我國的水產總產量不足50萬噸。50年代末期,我國加快了水產事業的發展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我國的水產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漁業產業結構經過幾次調整,水產品總產量到2000年達4278.99萬噸,比1999年增加156.5萬噸,增長3.80%。發展最快的當數水產養殖業。
水產養殖事業的高速發展,除了我國的漁業政策引導和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外,其三要原因是我國加大了新品種的引進力度。從而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事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大規模的新品種引進工作始于50年代末,早在1957年,我國就通過民間渠道從越南引進莫桑比克羅非魚。1959年我國政府接受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贈送的原產于北美洲的虹鱒發眼卵5萬粒和稚魚6000尾,之后,特別是改革開發以來,先后從孟加拉、日本、埃及、美國、泰國、越南、非洲、墨西哥、蘇聯、印度、澳大利亞、英國等引進了上百種水產養殖新品種,其主要品種見表此1。
我國引進新的品種,豐富了我國的水產種質資源。而且大多數品種也不同程度地得以推廣應用。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并為我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淡水養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羅非魚。 1998年,全國養殖羅非魚達52.6萬t,遍20個省市、自治區。第二是羅氏沼蝦,1998年,全國羅氏沼蝦總產量已達617萬噸。在海水養殖中,扇貝、牡蠣養殖最具有代表性。海灣扇貝引進后,我國的扇貝養殖發展極為迅速。扇貝養殖原來不足10萬噸而到了1998年扇貝養殖總產量已達62.9萬噸,扇貝不再是海珍品,而成為廣大群眾喜愛的大眾水產品。牡蠣養殖更是如此。1991年,全國牡蠣養殖總產量為8.7萬噸,而到了1998年,全國牡蠣產量已高達283.3萬噸。應該說,這是與新品種的引進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我國的對蝦養殖,最高年產量高達22萬噸,養殖面積達220萬畝(1992)。1993年以來,由于對蝦暴發性流行病的發生,使我國的對蝦養殖受到嚴重影響,但2000年全國對蝦養殖產量已恢復到20萬噸左右。在這一產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引進的斑節對蝦、南美白對蝦等。
另外,推廣應用較好的品種還有淡水白鯧、斑點叉尾、胡子鯰、露斯塔野鯪、虹鱒、牛蛙、大菱鲆和條紋鱸等等。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水產養殖新品種的引進工作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成就是顯著的。但與產業發展需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引進品種較少
多年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把水產養殖良種的引進、移植作為水產養殖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舉措,并普遍重視發掘利用與相關目標性質的遺傳改進等工作。其良種的培育基地、實驗場等年有增加。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亦越來越大。近幾十年來,引種集中在改良本國水域水生生物的種類組成,遺傳改良本國的養殖品種和直接將引進種類投入市場。以達到提高水體的生產能力,獲得更高質量的養殖品種和為市場提供更多的有價值的商品。因此,許多國家都加大了引種的力度。在19世紀和20世紀期間,歐洲、亞洲、北美洲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鱷科、鮭科、鯉科、鯰科等39種魚類。其中,10種魚類的馴化效果顯著。18種魚類馴化有效果。6種魚類馴化效果不好并有副作用。5種魚類的馴化結果不清。
在此期間,歐洲總計引種39種。其中,歐洲魚類20種,亞洲區系與魚類9種,北美區系魚類16種;有26種魚類已成活于新的水域,已形成了自然種群,占移殖魚類的66%。在這些移植魚類中,移植的16種魚類中,有13種(81%)已馴化。北美移植魚類約有40種。其中,25種魚類已馴化于美國和加拿大,在美國中部和南部地區有近半數魚類為外來種。亞洲地區移植的魚類有70余種,其中中國60種、日本7一 8種、斯里蘭卡15種,在這些魚類中約20訓化成功。前蘇聯對引種馴化工作十分重視,自18世紀至20世紀,共進行了13個科的76種魚類的移植,向976個水域(包括海域、湖泊、河流和水庫)進行了1572次植移。對無脊椎動物(貝類等)和飼料無脊椎動物的移植也十分重視,19世紀中葉,移植39個種,移植437次,放養68個水域。這期間移植的目的是改變這些水域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和餌料生物的區系組成,增加天然水域和水庫的經濟魚類資源。到80年代初,馴化魚類的年捕撈量平均為35萬公斤;移植餌料資源后,每年可增產2.5萬一3萬公斤,引種馴化產生了經濟效益。60年代后,該國開始注重養殖魚類的引種,60年代至70年代,從我國引進“四大家魚”中鰱、鳙、草魚,并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規模較大的繁事基地,利用電廠、核電站的溫排水進行苗種的早繁早育和商品魚養殖,使全國池塘養殖生產發生了革變化,由過去單養鯉改為鰱、鳙、草和鯉魚混養,苗產由過去的100~50公斤大幅度提高到 300~350公斤。在各國的引種魚類中,主要是鮭亞種、白鮭亞科、鱘科和羅非魚屬的種類,如虹鱒、紅點鮭、大西洋鮭、幾種大麻哈魚、湖泊性白鮭、洄游性白鮭、匙吻鱒、高首鱒、俄羅斯鱘和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貝類則以美洲牡蠣、歐洲牡蠣等。
我國是世界海洋大國之一。有廣闊的淺海灘涂;同時,也有相當大的淡水水域。可引上的新技術和養殖種類相當多。但是,從我國引進的情況來看,數量仍然太少。特別是一與農業相比,差距甚大。
2.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復引進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對外交流與合作渠道不斷擴大,不少單位自行聯系,往往造成同一技術、同一種類由不同地區和單位重復引進,如虹鱒魚、羅非魚、南美白對蝦、澳州龍蝦、條文鱸、扇貝等多次從國外引進,有的因引種后的保種及純系復壯工作做得不夠,導致很快失去其經濟優良性狀而不得不再次引進等,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同時,也影響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3.推廣應用的力度不夠
調查發現,不少單位由于種種原因,包括小集體意識,往往自行引進、自行試驗,自然推廣生產,導致許多技術和品種引進后多年仍難以推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是技術和種質資源的一大浪費。
4.檢疫工作仍未引起高度重視
經調查發現,一些單位在新技術、新品種引進過程中不能按規定進行檢查、檢疫。有的雖履行了檢查、檢疫手續而未能真正做到檢查、檢疫,甚至有的單位和個人通過民間渠室和三資企業的商務活動引進的種類根本不履行檢疫手續。因此,難以杜絕和查處病蟲害的帶入,這一點,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充分關注。
四、發展戰略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