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災害防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之一,在工業化生產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對煤礦的開采,大多采用的是井下人工開采方式,相對于地面開采來說,其安全得不到保障。大多數的煤礦企業在開采煤礦的過程中,只考慮利益,忽略了安全因素,導致我國煤礦安全事故不斷。突水地質災害是導致煤礦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強對煤礦突水災害地質條件的分析,對于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頻率,保障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以及實現企業的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一、煤礦突水災害地質條件分析
就我國煤礦的分布來說,大多煤礦地區都會受到暴雨、洪水、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等水源的嚴重威脅,很多煤礦區域的水文地質條件都比較的復雜,經常出現斷裂和排水不暢等問題。大部分的煤礦區開采的深度比較大,水頭壓力不高,不容易排除突發水,如果發生突水災害,就會給煤礦區帶來嚴重的影響。煤礦突水災害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導致煤礦突水災害的原因也是比較復雜的,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質構造
煤礦區的地質構造是造成煤礦區突水災害的主要因素。其中,煤礦區的斷層構造會破壞煤層的完整性,因而就減少了煤礦底板層的抗壓能力。煤礦斷裂構造的出現,使得煤層底板中形成了流水通道,煤礦底板層的導水性增強,如果工作人員的工作面接近了斷裂,就很有可能會導致突水災害的發生,威脅到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同時,由于斷裂層的存在,使得煤礦區的底板層和煤層的間距縮小,隔水層的隔水功能也就得不到保障,導致突水災害發生。
(二)含水層
誘發煤礦突水事故的原因和煤礦區的含水層因素也有關系,煤礦區含水層的含水量以及含水層水壓大小都能對煤礦突水災害產生影響。煤礦區含水層含水量的多少和發生突水的涌水量有直接的關系,含水層的含水量越多,突水的涌水量也就越多,其突水災害也就越嚴重。含水層水壓的大小會造成煤礦區底板突水,高層壓水會導致煤層斷裂或節理沖刷。因此,向煤礦區內的隔水層內滲透的水量也就越多,當高層水通過導水通道接觸到煤層時,就有可能誘發突水事故。
(三)底板隔水層
煤礦區的底板隔水層是隔絕煤層和含水層的主要物質,底板隔水層的巖性組合越好、厚度越厚,其隔水功能也就越好。當底板隔水層的抗壓能力大于含水層的水壓時,煤礦區發生突水災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底板隔水層和煤層是緊挨著的,如果工作人員在開采煤礦資源的過程中,對底板造成破壞時,就會對隔水層的隔水功能造成影響,致使突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
(四)人為原因
就目前來說,我國在煤礦管理水平和災害防治能力上還比較差,存在生產技術落后、違規采煤等情況,對煤礦區的水文地質勘測程度不夠,對煤礦區水文地質的調查不夠全面等,這些情況的存在,使得煤礦區的突水災害事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二、煤礦突水災害防治措施
(一)斷層突水防治技術
煤礦區的斷層突水事故是煤礦區常見的一種災害事故,斷層事故造成工作人員工作的區域全部被淹沒,或者出現煤礦井全部淹沒的情況,嚴重威脅到工作人員的人生安全。因此,要加強對斷層突水的防治措施。采用封堵設計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預防斷層突水事故的發生。其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將導水斷裂構造進行封堵,通過打鉆的方式,注漿到導水通道帶。如果遇到不能確定斷層、難以找到鉆孔位置的情況,可以采用封堵巷道的方法,在突水的巷道中填充大量的骨料并注漿,可以大大的增強斷層的牢固程度。
(二)采煤工作面突水防治技術
造成采煤工作面發生突水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采煤工作面和煤礦區下浮高壓水的壓強和煤礦區含水層的壓強比較接近,或者小于含水層水壓的壓強,使得工作面的含水層受到礦壓的作用,產生一定的破壞,造成突水事故發生。采用封堵技術對其進行封堵。在煤礦工作面可能發生突水的位置鉆孔,對煤礦的塌陷區和采空區段注砂進行填充并注入漿進行加固。
(三)采用立體注漿技術
為了加快注漿堵水的速度,對礦區突水災害進行有效的控制,在突水災害發生以后,要根據突水發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分析突水災害的特點和發生突水災害地區的煤礦地質構造,確定一個主要探查注漿孔,然后集中人力和物力進行快速鉆孔。在鉆孔的過程中,要查明發生突水區域的地質構造,為下一步的鉆孔提供重要的依據,然后再進行大量的注漿,將煤礦區內的導水通道堵死,再采取分段注漿的方式進行注漿。采用這種立體的注漿技術,可以有效的控制漿液的流失。
(四)加強安全管理水平
企業受到利潤的趨勢,一味的追求采煤效率,忽略安全生產也是造成突水災害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面對這種現狀,企業要提高對安全管理的重視,在采煤之前,要對煤礦區域進行詳細的地質勘測,確定煤礦的地質構造和容易發生突水災害區域的位置,及時的做好防范措施。同時,還要對工作人員強調安全的重要性,要求提高安全警惕,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開采,提高安全生產,避免突水災害的發生。
1. 建國以來水旱災害情況
1.1 旱災
干旱呈現為春旱和伏旱,尤以春旱最重。旱災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發展蔓延快、災害損失重。建國以來,承德縣的干旱發生總次數是29年次,平均3年2旱,其中嚴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平均每10年中發生5—7年次,最為嚴重的1999年的特大旱災, 7-8月份降雨量僅47.3毫米, 7條主要河流全部斷流,地下水位下降1-3米,全縣有8.5萬人、15萬頭大牲畜發生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54萬畝,絕收32萬畝,直接經濟損失達到3億元。旱災嚴重影響全縣工農業生產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是承德縣自然災害中最嚴重的災害。
1.2 水災
水災多發生在7、8月份,頻率較多,多為局部暴雨山洪,歷時短、匯流快、沖刷嚴重,地表土層流失,水沖沙壓,甚至毀堤決壩。建國以來,全縣共發生較大水災38年次,發生頻率為69%,其中全縣性普遍受災10次,占總數的28%。1994年7月11日至13日,承德縣遭受特大暴雨和洪水的襲擊,灤河、老牛河、武烈河、白河、白馬河、柳河、暖兒河、亂水河等河水猛漲,來勢兇猛,沿河兩岸損失慘重,根據洪痕推算均已超過三十年一遇洪水,灤河洪峰流量3000米/秒,幾十年農田基本建設成果如渠道、堤壩、水利設施被沖毀,水電站遭受嚴重破壞,人畜飲水地下管道等設施被沖斷沖垮,8座病、險水庫更是雪上加霜。全縣26個鄉鎮,421個行政村均遭受不同程度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804.15萬元。
2.水旱災害的成因及特點
2.1 水旱災害的成因
2.1.1 降水分布不均
一是降水在年際、年內分布不均。年降水變率較大,多雨年與少雨年水量相差4-6倍,年際變化振幅高達500毫米,如下板城1978年降水量為827.1毫米,而1971年僅362.7毫米;年際降雨不均使河流的徑流量變化很大。降水在年內變化主要受季節影響,全年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其余月份降水量則相對偏少。二是降水在地域內分布不均。全縣以中部的頭溝、雙峰寺一帶為少雨區向東、西、南延伸遞增,西南部的金廠、白旗一帶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雨量最多的地區,北部的三家、磴上一帶雨量明顯減少。
2.1.2 地形復雜多變,水土流失較嚴重。
承德縣山地和丘陵面積56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94.6%,25o以上坡地面積達到全縣總面積的70%,實有林地302萬畝,森林覆蓋率50.4%。由于地形復雜多樣,谷陡流急,山體多由片麻巖、沙礫巖組成,水土涵蓄能力極低,加上墾荒、放牧、采礦等人為原因,使土層減薄,裸巖增加,水土流失現象較嚴重。全縣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247.4平方公里,其中輕度侵蝕1056平方公里,中度侵蝕1078平方公里,強度侵蝕113.4平方公里。全縣年均流失自產地表水34977立方米,年均沖走表土254萬噸,。
2.1.3 蓄水工程調控能力低
全縣現有小型水庫24座,塘壩44座,總蓄水量1500多萬立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水庫和塘壩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病險,通過近兩年的水庫除險加固有15座水庫和10座塘壩能夠正常蓄水,蓄水量不足500萬立米。全縣1700多公里防洪壩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建設標準低、超年限使用,防護能力大大降低。機井、渠道等灌溉工程數量少、標準低、配套設施不全。全縣水利工程可控制灌溉面積10萬余畝,而其余40多萬畝耕地只能靠天收,防災能力十分低下。
2.1.4 群眾防災減災意識相對淡薄,自救能力低
群眾對于水旱災害缺乏應對知識,蓄水工程少,對抗擊及預防水旱災害比較遲緩,依然存在著等、靠、要思想;在水土流失范圍內墾荒、放牧人為破壞水土流失現象較多;水利設施丟失、損壞現象時有發生,人為破壞生態環境和水利設施現象嚴重。
3 . 水旱災害的防治對策
3.1 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
樹立“以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思想。各級政府成立防災減災組織機構,明確各級各部門職責,分工協作,抓好責任落實;搞好宣傳發動,提高認識,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進一步加強防汛搶險隊伍和抗旱服務體系建設,防患于未然;注重對災害的研究指導,制定完善各類防災預案,提前落實人、財、物等各項工作的
落實,作好物資儲備和供應,最大限度的減少災害損失。
3.2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態環境。
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林、田、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在治理中堅持開發與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蓄水保土與耕作措施相結合,農民脫貧致富與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的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治水保土方針,堅持先上游后下游,先坡面后溝道,溝坡兼治,在25°以上坡耕地逐步還林還草,重點區進行封山育林,提高林草覆蓋率,集中治理、連續治理的原則,真正形成綜合治理立體開發全方位防護體系,達到涵水保土、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3 加強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構筑高標準的防洪抗旱體系。
對現有的水庫、塘壩、防洪壩以及機井、溝渠等水利工程進行加固維修,提高現有設施的防洪和抗旱能力,結合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專人管理,確保工程發揮最大效益;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力度,以在主要行洪河道建設一批水庫、防洪壩等骨干性控制工程為主,攔蓄洪水;大力推廣以集雨水窖為重點的雨水集蓄工程和以低噴灌為主的節水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增加抗旱水源,節約用水,提高抵御旱災能力。
3.4 加大科技含量,以科技進步推動水旱災害防治工作。
依靠科技加強水旱情預測系統建設,完善氣象服務網絡,強化通訊聯絡,確保水旱情及時準確傳遞。對雨情、旱情、工情進行系統分析,優化調度,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用科學的預測方法指導災害防治工作。尤其是在抗旱工作上要大力推廣噴、滴、微灌技術,適當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并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抗旱能力。
3.5 加大投入力度,廣泛吸納資本。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搞好項目謀劃和包裝,努力爭取上級資金;建立健全資金配套制度,保證地方投入足額到位;搞好一事一議,積極動員群眾投入,引導群眾投資投勞;制定優惠政策,廣開籌資渠道,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大力開發利用現有水利資源,盤活水利資產,開辟“以水養水”的資金使用渠道。
【關鍵詞】災害分析 防治措施 安全生產
按照省河道管理局的統一工作安排,從2010年至2012年遼寧省水利部門在蒲河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形成景觀區。在河道內相繼修建了8道橡膠攔水壩,來調整河道水位。沈陽油田上游總蓄水量為1300萬立方米。在美化了河道景觀的同時,也增加了洪水對沈陽油田安全度汛的威脅。一旦橡膠壩出現故障,洪水就將不受控而突然加大泄流量,對沈陽油田位于河套內的崗位員工和油井生產的機泵設備都將是損壞性很大的打擊,人身和財產都面臨巨大損壞。因此,沈陽油田的防洪、減災,保安全的工作艱巨而重要。
1 蒲河洪水對沈陽油田的災害分析
依據近10年的洪水數據統計計算后,按其不同地面流量與降雨級別相結合,將洪災預警分為三級。小~中雨及蒲河流量小于70m3/s時為三級預警,此時河水對沈陽油田油井生產及人身安全基本無影響。特殊情況下,如張屯鄉下游泄洪不暢可能造成205隊25號計量站的J73-553井、J75-51井井場上水0.2米,進井路面上水0.5米,此時將不啟動防汛應急預案,日常生產正常組織。中到大雨及蒲河河水流量在70m3/s~90m3/s時為二級預警。此時,河灘水深0.6~0.9米,有12口井井場上水影響原油產量26.8噸。洪峰到達沈陽油田需7小時,崗位員工人身安全不受影響,可以在站內正常值班,原油外輸不受影響,原油及動力液加熱不受影響,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油井在夜間不要去巡回檢查。暴雨及蒲河河水流量為90m3/s~150m3/s時為一級防汛預警,其中90m3/s~120m3/s時河灘水深為0.9m~1.5m,有92口油井上水,水淹井產量為238噸,洪峰到達沈陽油田需5小時,此時計量站將撤離女職工和年齡大于45歲的男職工。計量站的原油加熱及外輸不受洪水影響。當洪水流量為120m3/s~150m3/s時,有142油井關井,關井產油370噸,河灘水深1.5m~2.0m,此時員工全部撤離到7座計量站內停止一切站外巡檢工作。當出現極端的洪水流量200m3/s及以上時,河灘水深1.5m以上甚至2.0m以上。此時河套內全部油水井關井,7座計量站關站,關停全部機泵設備,值守人員在高架站內原地待命。
2 蒲河洪水災害的防治與應急措施
2.1 基礎性的保障措施
以生產運行機構為核心的防汛應急協調機構,負責具體協調指揮在防汛搶險過程中車輛、物質、通訊、電力、后勤等保障性工作。有科學、高效、切實可行的應急防汛預案和具有強大戰斗力由50人組成的應急搶險隊伍。在極特殊的情況下對人員或管網原油泄漏進行搶險救助以人為本,每年汛期來臨之前對全體員工進行防汛度汛全員化安全教育,在全員思想中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沒有人的第一安全,其它一切安全工作都是零,都沒有意義,同時為河套內井站 配備充足的防汛應急自救器材,每個井站配備一條橡膠船,8件救生衣,6個救生圈,6個警界帶,20根竹竿,200米棕繩。
2.2 機電設備的保障措施
依據近10年來的洪水侵害情況,為最大限度的保障機電設備的正常運輸。目前河套內的全部油水井的電控機電設備都統一安裝在距地面1.6米~2.1米的金屬制一體化平方上,平臺為金屬管材與板材焊接制成,每個平臺裝容面積為16平方米,可同時安裝3臺不同用途的機泵控制柜,平臺支柱埋于地下1.1米,完全可抗擊洪水沖擊。
河套內全部用電器的供電電纜均由完好的鐵鎧電纜供電,抗外力沖擊,防水不漏電,具有內部短路漏電自動斷電保護功能,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對人員造成電擊傷。
2.3 警示引導語和實時監控措施
為保證汛期河套內的行車安全與員工巡檢安全,全部公路與進井支路兩側都有高度為2.5米,間距為30米的水泥制水位警示標志桿,上面有警示反光標志和水位深度標志。在汛期標志桿以外嚴禁車輛人員進入。充分發揮監控器材的作用,在蒲河橋頭、沈3計均有24小時監控拍照設備,并帶有夜視紅外功能。在人員無法到達現場的條件下,可以實時將現場洪水變化情況傳回防汛指揮中心,為下步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2.4 科學預警,為防災減災提供充分保障
為了給油區提供充足的啟動防汛應急預案,做好迎擊洪水的準備工作。首先在蒲河上游唯一的控制性水庫棋盤山水庫設立24小時暢通的聯系點,時時掌握棋盤山水庫的庫容及水位變化。準確掌握棋盤山水庫出庫流量的變化。換算出出庫流量與油區內蒲河水位變的關聯曲線。既棋盤山水庫出庫流量每增減10m3/s,油區內蒲河水位相應增減的海拔高度及絕對高度。其次在蒲河中段設立裕國水文觀測站。水文觀測站可為油區提供5-6小時的預警時間,水文站的蒲河斷面流量及流速對油區預警提供的水文數據更準確,更有指導性。蒲河斷面的水流量Q=棋盤山水庫出庫流量Q1+沿途62Km地面徑流Q2(既實時降雨量產生的地面徑流)。
2.5 統籌大局,做好組織協調工作
油區的蒲河上游有8道調控蒲河水位的橡膠壩,每道橡膠壩間的庫容都高達50-80萬立方米。如發生垮壩等不可控的洪水下泄,那對油區將是毀滅性的打擊。為此,專門設立油地水利協調機構,全權負責與沈陽市于洪區河道部門協調汛期水位管控工作。按照協議規定,在每年7月18日至8月20日,蒲河橡膠壩原則上按庫容下線運行,盡量降低橡膠壩內水位。
2.6 科學調配電網控制,提高油井生產時率
通過調整電網分線路控制,在河壩外加裝控制閘刀。將地勢基本相同,河水絕對高度相對一致的油井統一由一條高壓線路供送電。進而杜絕統一送停電,進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油井生產時率,最大限度的減小因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
3 結論
通過科學管控,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汛應急預案,做好充分的度汛準備工作。人的主觀意識高度重視防汛工作。在物資上充分的保障工作,科學調度。洪水對油田生產造成的災害損失可以減少,甚至是避免的。減災防災工作時可以做到萬無一失的。
參考文獻
[1] 向立云. 洪水管理的基本原理[J]. 水利發展研究, 2007(07)
關鍵詞:水利工程;地質災害;災害防治技術;地質災害監測
中圖分類號:TV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16-0072-02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地質災害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為原因。地質災害給水利工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如何有效地預防這些地質災害,在災害發生的時候如何有效的救援,災后如何有效地修復并投入使用,都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當前容易發生的地質災害的成因及其影響,根據相關資料提出一些較為有效的防治技術和措施,希望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地質災害對水利工程的影響
地質災害的發生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導致的,比如:特大洪水、地震等,另一方面是人為因素,比如:隨便開挖、維護不到位、預防措施不完善等,其中人為的因素占主要部分。很多人為造成的地質災害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水利工程的質量、縮短了工程的使用年限,更重要的是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其實大部分地質災害通過有效地預防措施,是可以避免或者減小負面影響的。
地質災害與水利工程是相互作用、互為影響的。水利工程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對地質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誘發地質災害,諸如泥石流、地震、山體滑坡等。而這些地質災害又對水利工程造成極大危害,對于庫區而言,危害性最大的就是滑坡地質災害,有可能造成庫水漫堤、航道阻塞、壩體垮塌等。
2 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分析
由于地質災害的發生對水利工程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為了更好的預防、治理和維護,首先應該分析并總結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本文主要從地質環境情況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2.1 水利工程建設地點地質環境惡劣
我國的地質災害情況比較嚴重,其中大部分的地質災害是由于違背自然規律的工程活動造成和誘發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逐年增加,很多水利工程的建設地點很不理想,不僅施工有很大的難度,在后期運行中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三峽大壩的建設過程中,移民被遷至了一個古滑坡群上,后來導致了嚴重的損失,大壩建設之后,對三峽范圍內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負擔,檢測到了很多次小地震,三峽水庫周圍也出現“臺風”。這些現象導致一些山體滑坡的現象出現,很大程度上又給庫區造成了一定的安全壓力,庫區不得不加大經濟投入,而且三峽地區山體較多,本來就比較容易發生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另外就是在建設水利工程的時候,工程大量開挖坡腳、隨意堆放廢棄的土渣等,對水流的排放和疏通都造成了影響,從而引發一些地質災害的發生。
2.2 人類活動可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主要是指由于工程建設形成高邊坡和開挖坡腳、在坡體中開挖水渠、在坡體上部加載、修建水池又不做有效防滲而誘發滑坡,還有在溝谷中堆砌工程廢棄物誘發的危險性等。這里強調的主要是工程建設加劇誘發滑坡、泥石流等而對其他工程設施、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在山石開挖的時候,一定要對松動的巖石或石質較差的邊坡進行嚴格的處理,避免經過長期的日曬雨淋,邊坡的抗滑力減小而出現滑坡、崩塌等安全事故,在施工的時候一定要按照規范處理開挖、填埋,盡量減小人為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3 防治水利工程的技術和措施
3.1 加強技術人員的職業素質培訓、明確責任
加強對水利工程維護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地方的水利技術部門應加大對鄉鎮技術人員、水利工程業主及水利工程建設承包者的技術培訓,同時也要加大對他們的責任意識培養。在建設水利工程之前,要找有相關設計經驗和資質的單位進行實地勘測、設計,工程建設中要嚴格按照有關技術要求進行施工、保養,經有關部門驗收合格之后再投入使用。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應明確城市防洪、重點湖泊、小型水庫及在建水利工程的防汛責任,并將責任人名單予以公布,以接受社會監督。
3.2 加強對水利工程地質災害監測
對水利工程的地質災害監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首先要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保持通信的順暢,部門之間加強協作,實行群測群控。水庫值班和管理人員等直接管理者應該對大壩、溢洪道、輸水道等主要建筑物進行檢查和巡視,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基層監測部門應該與國土、交通、建設、氣象等部門加強聯系,按照各部門的分工職責,切實做好水利工程設施的地質災害監測、預防和治理工作。
同時,上級管理人員也應該對水利工程的監管引起足夠重視,尤其是汛期來臨的時候,更應該加大對庫塘的監控力度,科學調度,依法防汛,確保安全度汛。這期間要隨時掌握降雨引起的蓄水變化情況,嚴格防洪調度,分月控制蓄水,將地質災害控制在萌芽階段,如果發現安全隱患要及時進行
排除。
3.3 制定相關的災害防治預案
進行災害預防首先應該制定相關的城市防洪緊急預案、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預案、水庫防汛搶險應急預案、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等。在對有可能出現的洪澇災害的水利工程周邊進行檢查之后,應迅速制定相應的度汛搶險方案,尤其是在容易發生山體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地方及重點部位要設置明顯的警示牌。
3.4 做好物資、通訊、搶險應急隊等各項工作
為了保證在地質災害發生的時候,可以進行及時的救援,首先要做好物資、搶險、通訊等各項工作。一旦災情發生,能夠立即調動使用,應急搶險隊要隨時處于戰備狀態,力保災害能夠得到最有效、最及時的控制。另外就是要加強對通訊施設的維護。在汛期,各縣區中繼站和各水庫無線通訊設施必須正常運行,電信部門應該確保水庫通訊線路通暢,使各站之間能夠及時保持聯系。
例如:2009年6月26日,玉溪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成立了玉溪市防汛抗旱搶險救災專業機動隊,他們擁有經驗豐富的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相應的機械設備、設施,在遇有險情時能夠迅速有效地作出反應。
4 結語
水利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的地質災害問題較多。它的成因不同,可分為工程建設、自然因素以及兩者共同作用引發的地質災害,然而水利工程的對象種類較多,包括:邊坡工程、水庫工程、地基工程、移民工程和地下工程等。
水利工程往往與民生問題緊密相連,加強水利工程的管護及地質災害監測,可以保障水利工程更好的發揮其作用,延長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同時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自高,何偉.水電水利工程地質災害問題分類[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1,(4).
[2] 王艷妮,劉剛.地質災害領域本體的研究與應用[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1,(6).
[3] 李曉,李守定,陳劍,等.地質災害形成的內外動力耦合作用機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9).
關鍵詞:水稻高溫;災害;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在經濟新常態情況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然災害是制約我國水稻高產的重要因素,那么識別水稻自然災害的風險因素,對于水稻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管理防御有著重大意義。近些年來,由于人們只注重經濟方面的發展,而忽略了對生態的有效管理和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致使氣候漸漸變暖,于是,高溫氣候對水稻的生長發育與產量的影響也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據統計,氣溫每上升1℃,水稻產量將會下降10%。
高溫對于作物的生長發育以及產量造成的危害,稱為高溫熱害,簡單的說就是,水稻在高溫度影響下,會使水稻葉片溫度升高,從而降低水稻葉片的同化作用,促使水稻的呼吸速度明顯加快,導致水稻秕粒量增加,產量明顯減少。
2 水稻主要生育時期的高溫災害調查
水稻雖然是喜溫作物,但是在水稻各個生育時期超過水稻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水稻也會受害。水稻發芽的最適溫度是28~32℃,當超過44℃時就會把芽燒死;在育苗期間,當水稻長到2.5葉期時,溫度超過25℃且連續2天以上,插到本田后早熟品種就會出現早穗現象。在水稻抽穗開花期如遇到40℃以上的高溫花粉就會干枯,造成空殼。
北方每年的氣溫特點是7月上旬直至8月中旬是每年中溫度最高的時候,日平均溫度達到29℃之多,有的時候甚至高于30℃的高溫天氣,同時,有時有可能會出現極端的氣溫達到33℃以上,那么此時空氣的相對濕度在68%以下,這樣的天氣溫度對水稻抽穗揚花結實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水稻受熱害的主要時期是抽穗開花期和灌漿期,抽穗開花期遇33℃以上的溫度時,高的溫度使得稻花粉內的淀粉不能夠較好的積累,隨后,稻花粉的生活能力減弱,稻花粉不容易開裂,授粉不良,造成空粒增加,灌漿期的高溫危害主要是造成粒重減輕。
其次為育苗期,苗期遇32℃以上高溫熱害的主要癥狀是由于受高溫的燒烤,輕者葉尖像水漬狀,重者葉尖全部變白。
3 規避高溫災害的技術措施
3.1選擇陪育耐高溫的水稻種子。根據2003年水稻遇嚴重高溫熱害年份的稻田表現情況,我們發現不同的水稻品種之間雖然都受到高溫熱害的影響,但是受到的影響程度存在不同,由此看來,只要我們種植水稻時,應該想到不同之處。所以生產中,我們應該全方面的考慮且合理篩選采用抵抗高溫能力比較強的水稻品種,盡量避開抵抗能力較弱的水稻品種。當然還可以有其它的組合形式,不過應該做好這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保證稻種能夠耐高溫,達到豐產豐收的目的。
3.2 選擇適宜的播栽期。 在北方稻區,農戶們應該將水稻的最佳揚花期安排在本年度的8月20日左右,目的是為了避開7月20日至8月10日左右的干旱天氣,當然這也是優質化栽培水稻的主要技術。至于說播種時間的安排應根據時間及稻茬口、水稻品種等多種因素來安排。一旦推遲后進行播種,對于較為干旱地區應該保證從灌溉用水等管理措施上予以配套,合理安排。
3.3 采用科學管理。我們知道,水稻一旦正處于抽穗開花高溫敏感的時候,比如當此時的溫度為31℃以上時有可能會形成熱害情況,要及時采取合理措施,提高水稻結實率,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①稻田間澆灌深水目的是用來降低穗層溫度。據遼寧省氣象部門專門試驗,當穗周圍氣溫達到32.5℃左右時,空氣相對濕度為70%時,稻田澆灌7cm水層后,穗部周圍氣溫將降為31.0℃,空氣相對濕度增至83%。有條件的可采用日灌夜排,或實行長流水灌溉,亦可起到降溫增濕之效。②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噴水降溫。即采用機動噴水或噴灌技術,能使穗層溫度下降1~2℃,空氣相對濕度增加10%~15%。一次噴水的降溫效果只能維持2小時左右,可以根據天氣情況采用多次噴水的辦法,噴水時應避開花時。③水稻葉面噴灑磷、鉀肥料。比如噴灑0.2%的磷酸二鉀溶液或3%的過磷酸鈣,能夠增強稻株對高溫的抗性,進而還能夠減輕高溫它的傷害。
4 水稻受到高溫侵害后應采取的策略
4.1 對于受過災害稻田的后期管理。災害是無法抗拒的,一旦發生災害,如果受災的面積較大應加強后期的稻田管理,只有通過有效的管理以及一些必要的措施方能減少損失量,想盡辦法來挽救損失,增加稻粒重獲得余下的收成。
①重點增加稻病蟲害的預防措施,特別是稻曲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和白葉枯病、紋枯病的藥劑防治。②保持淺水濕潤稻田灌溉的方式,防止夾秋旱使災害進一步加劇。事實證明,如果此時正處于高溫熱害與干旱同時出現的時候,后期一定不要撤水,更不要更早撤水,以收獲前7天撤水最好,這樣不僅能夠提高產量也可以保證稻米的質量。如果受災的稻田較為輕微且正處于孕穗期,還應該在破口期前后補追一次粒肥。③恰時收割水稻,達到豐產豐收之效果。
4.2 受災后稻田應蓄養再生水稻。稻田一旦受到不可抗力后,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受災情況,因地制宜蓄養再生稻是一種較好的補償方式。蓄養再生稻應是絕收但稻株生長尚正常的田塊,即通過田間調查,結實率在10%以下,預計產量不足100kg。
4.3 采取合理水肥管理。當水稻處于抽穗揚花時,應采取應急措施,比如遇到可能形成熱害高溫情況,應采取的辦法如下:
①水稻根部采取外噴肥方法。稻根外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或3%的過磷酸鈣溶液,外加旱地龍、美洲星等營養液肥,可以增強水稻植株對高溫的抗性,具有減輕高溫熱害、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的功效。②稻田采用白天澆灌晚間排泄或噴灌的方法,來有效降低穗層溫度,讓水稻不受高溫熱害的侵蝕。③對稻田采取補救措施。如果稻田受害比較輕,應該加強稻田間水肥管理,增加稻粒重,減少稻米損失。
結語
綜上所述,高溫對于水稻生長發育期影響,以及水稻高溫熱危害因素,水稻耐熱性的研究進展,未來應加強對高溫脅迫對水稻傷害的生理生化機制,高溫熱害綜合指標、水稻的耐高溫機制和培育耐高溫品種研究,并加快高溫對水稻危害防御和預測預報技術的建立和完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