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災害防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35-0078-01
0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的國家,其災害種類之多,影響范圍之廣,造成的損失也不可估摸。而在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又是最為嚴重發生頻繁的災害。每年由于這些災害,給國民經濟帶來極大損失,使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受到威脅,因此我們作為氣象部門,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氣象部門的各種系統,以使損失減到最小。
1 影響我國主要的氣象災害
根據氣象災害特征、致災因子和天氣現象類型,可將我國氣象災害分為如下幾類:
1)洪澇就是在短時間內或連續的一次強降水過程,造成地勢低洼或者地形比較閉塞的地區因雨水不能及時排泄而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給農業帶來災害;經常以暴雨大雨的天氣為主,主要危害是造成河湖水泛濫、城市積水、山洪暴發,內澇,毀壞農作物和建筑物,嚴重的可造成人員傷亡和作物歉收或絕收,交通、通信受阻,還有可能引發農林災害和地質災害等。氣象部門規定,在24h內降水量為等于大于50mm雨稱為“暴雨”。我國的長江流域是暴雨多發地區,經常出現洪澇災害,最為頻繁的是長江三角洲和兩湖盆地地區;
2)干旱就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降水量嚴重不足,致使河川流量減少,土壤水分虧損,使正常的作物生長和人類活動受到破壞了的災害性的天氣現象。主要危害是造成旱災、城鎮用水缺乏,干旱風,還有可能引發農林災害,地質災害等,造成農作物和果樹減產,人畜飲水困難,以及工業用水缺乏等災害。在眾多的氣象災害中,對我國農業影響最為嚴重的就是干旱。據統計,我國農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積達3億多畝,成災面積達1.2億畝,每年因旱減產平均達100億~150億kg,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 000億元;
3)臺風,危害性極大,主要伴隨有狂風、暴雨、巨浪和風暴潮等惡劣天氣,可造成山洪暴發、海難、河湖水泛濫、城市積水,毀壞農作物和建筑,造成人員傷亡,作物歉收,使交通、通信受阻,還能引發地質災害和水圈災害 ;
4)冷凍害,主要是冷空氣及寒潮侵入造成的連續多日氣溫下降,致使作物損傷及減產的農業氣象災害。主要伴隨有大風、寒潮、強冷空氣、霜凍、積雪等,造成作物歉收, 使經濟林木、人畜、莊稼凍害,牧場積雪、牲畜死亡,雪崩,電線、道路結冰,交通、通信、送電受阻,還可以引發農林災害,水圈災害等次生災害。
2 我國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我國氣象災害的防御主要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2.1工程性措施
2.1.1大力興建水利工程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進行堤防修筑、河湖整冶、水庫加固、澇區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個完整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和農田灌排工程體系,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和防御干旱。
2.1.2興建防護林
防護林的建設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災害,改善生態環境,控制沙漠化,防御水土流失,增強農業穩產高產。在我國,1978年啟動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經過幾年的發展,該工程完成了大規模的造林工程,是世界林業建設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生態建設工程。“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對農田小氣候和大氣環境的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2.2非工程的措施
2.2.1建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建立一系列的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有效的減輕災害的程度。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了4 000多個各類氣象臺站以及各種類型的氣象災害監測網,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合理的綜合氣象災害監測系統。
2.2.2加強氣象災害的預警預報及預測
準確的氣象災害的天氣預報和及時的氣候預測,特別是汛期預測,對減少損失和降低危害程度起到主要作用。目前,已初步建成適合我國天氣氣候特點的、由全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中期集合預報模式、有限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和臺風、沙塵暴、核污染擴散、大氣污染數值預報模式等組成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體系。
2.2.3氣象災害的減災服務
目前我國的氣象服務正逐步完善,服務領域逐步擴大,已經滲透到國民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服務手段也在不斷增多,目前主要使用媒體來傳播信息,例如報紙、電臺、電視、氣象信息電話、網站、手機短信等,及時災情,以及防災減災的信息,為降低氣象災害的損壞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
3.1健全氣象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體系
氣象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體系的建立,是重要的防災減災措施。制定各種相關的技術標準,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氣象防災減災法律體系。
第一條 為了加強氣象災害的防御,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從事氣象災害防御活動的,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臺風、暴雨(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和大霧等所造成的災害。
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因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的防御工作,適用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三條 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實行以人為本、科學防御、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將氣象災害的防御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五條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全國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第六條 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建立聯防制度,加強信息溝通和監督檢查。
第七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向社會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防御知識,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學校應當把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有關課程和課外教育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氣象災害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氣象等部門應當對學校開展的氣象災害防御教育進行指導和監督。
第八條 國家鼓勵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的科學技術研究,支持氣象災害防御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氣象災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第九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參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在氣象災害發生后開展自救互救。
對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預 防
第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等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氣象災害的種類、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建立氣象災害數據庫,按照氣象災害的種類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并根據氣象災害分布情況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劃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
第十一條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域,編制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報國務院批準后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特點,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
第十二條 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應當包括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和現狀、防御原則和目標、易發區和易發時段、防御設施建設和管理以及防御措施等內容。
第十三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強氣象災害防御設施建設,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第十四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工程建設標準,應當考慮氣象災害的影響。
第十五條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御需要,編制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國務院批準。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的特點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備案。
第十六條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應當包括應急預案啟動標準、應急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預防與預警機制、應急處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內容。
第十七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氣象災害特點,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演練,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協助本地人民政府做好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宣傳和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工作。
第十八條 大風(沙塵暴)、龍卷風多發區域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防護林和緊急避難場所等建設,并定期組織開展建(構)筑物防風避險的監督檢查。
臺風多發區域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海塘、堤防、避風港、防護林、避風錨地、緊急避難場所等建設,并根據臺風情況做好人員轉移等準備工作。
第十九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本地降雨情況,定期組織開展各種排水設施檢查,及時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網,加固病險水庫,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堤防等重要險段的巡查。
第二十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本地降雪、冰凍發生情況,加強電力、通信線路的巡查,做好交通疏導、積雪(冰)清除、線路維護等準備工作。
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根據本地降雪情況,做好危舊房屋加固、糧草儲備、牲畜轉移等準備工作。
第二十一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在高溫來臨前做好供電、供水和防暑醫藥供應的準備工作,并合理調整工作時間。
第二十二條 大霧、霾多發區域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加強對機場、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漁場等重要場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霧、霾的監測設施建設,做好交通疏導、調度和防護等準備工作。
第二十三條 各類建(構)筑物、場所和設施安裝雷電防護裝置應當符合國家有關防雷標準的規定。
對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筑物設計文件進行審查,應當就雷電防護裝置的設計征求氣象主管機構的意見;對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筑物進行竣工驗收,應當同時驗收雷電防護裝置并有氣象主管機構參加。雷電易發區內的礦區、旅游景點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構)筑物、設施需要單獨安裝雷電防護裝置的,雷電防護裝置的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由縣級以上地方氣象主管機構負責。
第二十四條 專門從事雷電防護裝置設計、施工、檢測的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取得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頒發的資質證:
(一)有法人資格;
(二)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設備、設施;
(三)有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
(四)有完備的技術和質量管理制度;
(五)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其他條件。
從事電力、通信雷電防護裝置檢測的單位的資質證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和國務院電力或者國務院通信主管部門共同頒發。依法取得建設工程設計、施工資質的單位,可以在核準的資質范圍內從事建設工程雷電防護裝置的設計、施工。
第二十五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本地氣象災害發生情況,加強農村地區氣象災害預防、監測、信息傳播等基礎設施建設,采取綜合措施,做好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第二十六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根據實際情況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以及城鄉規劃編制中,應當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第三章 監測、預報和預警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御的需要,建設應急移動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健全應急監測隊伍,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體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整合完善氣象災害監測信息網絡,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第二十九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及其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完善災害性天氣的預報系統,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其他有關部門所屬的氣象臺站和與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有關的單位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御的需要,按照職責開展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工作,并及時向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災害防御、救助部門提供雨情、水情、風情、旱情等監測信息。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御的需要組織開展跨地區、跨部門的氣象災害聯合監測,并將人口密集區、農業主產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域、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漁場作為氣象災害監測的重點區域。
第三十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按照職責向社會統一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并及時向有關災害防御、救助部門通報;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向社會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種類和級別,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
第三十一條 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應當及時向社會播發或者刊登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提供的適時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并根據當地氣象臺站的要求及時增播、插播或者刊登。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并根據氣象災害防御的需要,在交通樞紐、公共活動場所等人口密集區域和氣象災害易發區域建立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接收和播發設施,并保證設施的正常運轉。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確定人員,協助氣象主管機構、民政部門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宣傳、應急聯絡、信息傳遞、災害報告和災情調查等工作。
第三十三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太陽風暴、地球空間暴等空間天氣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
第四章 應急處置
第三十四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情況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和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標準,及時作出啟動相應應急預案的決定,向社會公布,并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并向當地駐軍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鄰地區的人民政府通報。
發生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大范圍的氣象災害,并造成較大危害時,由國務院決定啟動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第三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災害性天氣影響范圍、強度,將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臨時確定為氣象災害危險區,并及時予以公告。
第三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發生情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及時采取應急處置措施;情況緊急時,及時動員、組織受到災害威脅的人員轉移、疏散,開展自救互救。
對當地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采取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措施,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實施,不得妨礙氣象災害救助活動。
第三十七條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所屬的氣象臺站加強對氣象災害的監測和評估,啟用應急移動氣象災害監測設施,開展現場氣象服務,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災害性天氣實況、變化趨勢和評估結果,為本級人民政府組織防御氣象災害提供決策依據。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應的應急工作。
民政部門應當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開展受災群眾救助工作,并按照規定職責核查災情、災情信息。
衛生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醫療救治、衛生防疫等衛生應急工作。
交通運輸、鐵路等部門應當優先運送救災物資、設備、藥物、食品,及時搶修被毀的道路交通設施。
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應當保障供水、供氣、供熱等市政公用設施的安全運行。
電力、通信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做好電力、通信應急保障工作。
國土資源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防工作。
農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農業抗災救災和農業生產技術指導工作。
水利主管部門應當統籌協調主要河流、水庫的水量調度,組織開展防汛抗旱工作。
公安部門應當負責災區的社會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維護工作,協助組織災區群眾進行緊急轉移。
第三十九條 氣象、水利、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海洋等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發生的情況,加強對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的聯合監測,并根據相應的應急預案,做好各項應急處置工作。
第四十條 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應當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傳播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急處置情況。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的災害性天氣發生、發展趨勢信息以及災情發展情況,按照有關規定適時調整氣象災害級別或者作出解除氣象災害應急措施的決定。
第四十二條 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調查,制定恢復重建計劃,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或者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
(二)未按照規定采取氣象災害預防措施的;
(三)向不符合條件的單位頒發雷電防護裝置設計、施工、檢測資質證的;
(四)隱瞞、謊報或者由于導致重大漏報、錯報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
(五)未及時采取氣象災害應急措施的;
(六)不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行為。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采取氣象災害預防措施的;
(二)不服從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決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實施其依法采取的氣象災害應急措施的。
第四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按照權限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無資質或者超越資質許可范圍從事雷電防護裝置設計、施工、檢測的;
(二)在雷電防護裝置設計、施工、檢測中弄虛作假的。
第四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
(一)擅自向社會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
(二)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未按照要求播發、刊登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
(三)傳播虛假的或者通過非法渠道獲取的災害性天氣信息和氣象災害災情的。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七條 中國人民的氣象災害防御活動,按照中央軍事委員會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八條 本條例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新華社北京訊,2月3日《人民日報》)
關鍵詞:氣象災害 災害防御 探討
中圖分類號:[ S1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2-0083-01
一、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主要影響的氣象災害
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主要影響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臺風、冰雹等,在我國發生頻率最高、影響最為嚴重的是干旱,洪澇居第二,其次是風雹。
1.干旱
是指長時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使農作物和牧草體內水分虧缺,影響農作物播種和牧草返青,影響農作物和牧草正常生長發育,導致農牧業減產以及河流干涸、人畜飲水困難的一種氣象災害。我國發生的干旱特征是普遍性、區域性、季節性。
2.洪澇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洼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其影響是綜合的,還會危及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等.我國洪澇發生具有類似性、普遍性、區域性、破壞性、可防御性。
3.臺風
臺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稱為臺風.我國臺風發生具有季節性、登陸地點不定、旋轉性、損毀性、發生時伴有災害性天氣、不可抗拒性。
4.冰雹
冰雹災害是由強對流天氣系統引起的一種劇烈性氣象災害,冰雹來臨時常常伴有大風、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具有局地性、歷時短、受地形影響顯著、年際變化大、發生區域廣等特征。
二、氣象災害的防御與調控
1.干旱
應積極主動地采取措施進行防旱抗旱工作: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改進耕作制度,改變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干旱風的危害;研究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例如人工增雨、噴滴灌、地膜覆蓋、保墑,以及暫時利用質量較差的水源等。
2.洪澇
從整個流域上、中、下游、山區、平原、丘陵、洼地全面規劃和治理,做到河庫相通,塘堰相連,大、中、小水利工程結合起來,化水患為水利。
3.臺風
針對臺風發生季節性強、登陸區域集中的特點,可以根據臺風發生的歷史規律、路徑特征、強度和潮汐變化等情況,對不同程度的臺風制定相應的預防策略,加以科學設防,從而在臺風防災抗災中爭取主動性,減少盲目性,降低災害危害程度。
4.冰雹
根據冰雹發生的特點,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形成冰雹的自然條件,從而降低冰雹災害。還可以根據對強對流天氣的準確預報率,在冰雹發生前,通過人工消雹作業避免冰雹災害。
參考文獻
[1]孫杭生,徐芃.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4).
[2]楊尚英,張梅梅,楊玉玲.近10 年來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010,19(7)..
[3]劉玲,沙奕卓,白月明. 中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區域分布與減災對策[J].自然災害學報,2011,12(2).
據統計,在全國每年自然災害導致的損失中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占60%以上。1950年至1979年間我國每年受災的耕地面積約3.1×107hm2,其中旱災占受災面積62%。1950~1980年的30a全國糧食產量受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每年平均減產200×108kg,其中旱災損失糧食53×108kg。東北地區1951~1980年出現過8次較強的低溫冷害年,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其中最嚴重的1969、1972和1976年3年平均減產達58×108kg。近年來氣候異常和氣象災害對農業的不利影響呈不斷加劇的趨勢,如1950~1989年全國年均受旱面積2.1×107hm2,而1990~1993年年均2.4×107hm2;1950~1989年平均暴雨洪澇面積為7.3×106hm2,而1990~1993年達1.5×107hm2,幾乎增加1倍。1990至1994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平均1000億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6%。從1951年至1980年的30a內我國糧食單產年際波動平均為5.1%,最大年份高達17.6%。由于氣象災害的頻繁發生以及抗御氣象災害能力和技術水平的低下,使得我國農業生產始終處于不穩定狀態,年際變化很大。
1.1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區域及危害
中國地處東亞季風區,是世界上的“氣候脆弱區”之一,也是農業氣象災害嚴重多發地區,各類自然災害此起彼伏,連年不斷,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安全。
1.220世紀90年代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
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大部地區呈現增暖趨勢,90年代更為明顯,主要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及強度在1950~1999年間的5個年代10a平均中居第一位,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表2給出的是1990~1998年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受災面積、成災面積和絕收面積的影響。
1.3農業干旱和洪澇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干旱和洪澇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國家之一。由于年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往往又形成南澇北旱、北澇南旱、先澇后旱、先旱后澇的特點,旱澇災害交替是造成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其中干旱是我國最為嚴重農業氣象災害,發生頻率高、分布廣、面積大、持續時間長。給出的是我國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干旱居第一位占62%,洪澇居第二位占24%。
2農業氣象災害防御與調控技術
針對我國氣象災害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的狀況,根據不同地區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致災條件和農業生態環境特點,結合有關農業生產氣象信息庫以及服務保障系統,尋找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技術最佳實施方案以及集成方法,形成農業生產氣象災害減災防災業務體系,保障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
2.1農業干旱防御與調控技術
應用農業生產氣象信息服務保障系統,根據不同氣候類型地區、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階段干旱發生規律及危害機理,重點發展利用氣象信息的非工程性節水農業技術,包括根據氣象條件、作物狀況和土壤特性確定的優化灌溉模型和灌溉日程表決策系統。針對華北地區采取土壤增墑保墑抗旱技術、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西北半干旱地區采取抑蒸技術和集水技術,對已有抗旱技術組裝配套,形成綜合技術體系;南方地區采取防御伏旱、季節性干旱的綜合應變技術。
2.2農田澇漬災害防御與調控技術
根據農業生產氣象信息綜合處理系統,針對農田澇漬災害的致災程度、綜合影響及定量評估方法,以及重點發生區域,建立防災抗災與農業增產相結合的基礎體系,包括農田排灌基礎設施配套,防災抗災耕作栽培體系、構建耐漬、避洪的復合高效生態系統等。制定防災抗災、臨災對策和災后應變措施,包括災害判別、災后補救、改種補種、促進成熟、損失彌補等。
2.3作物低溫災害防御與調控技術
利用農業生產氣象信息數據庫,推廣新型增溫、助長、促早熟的制劑及不同氣象條件的制劑使用技術;形成投入少效果明顯,可操作性強,便于推廣應用的綜合防御低溫冷害和霜凍技術體系。推廣抗低溫助長劑、避霜、抗霜和減霜等減輕低溫冷害和霜凍危害的實用技術和制劑。化學(生物)制劑與其他防霜技術相結合,形成綜合的防御應變技術體系;篩選提高小麥抗寒凍能力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研制基本無積雪條件下麥田冬季保墑技術和消除或減少干土層的措施,及因寒凍和融凍傷害麥苗的補救措施,組裝北方小麥寒凍及融凍型凍害防御區域配套技術。
2.4森林火災的防御與撲救技術
通過研究進一步完善了森林火災防御和撲救技術體系。提出了防火樹種的統一篩選方法和防火樹種數據庫,給出了我國不同地區的防火林帶營造技術。研制了防火滅火裝置,如便攜式長距離山地供水滅火裝置,一種密封的和耐久性良好的新型背負式手動滅火水槍等,解決了側掛式割灌機的可折疊技術和坡地適應性問題,通過研制不同類型的滅火器具,可有效防御初期林火的發生和發展。
2.5冰雹的防御與調控技術經過幾年的研究,提出了冰雹災害防御的概念模型與技術體系。將觀測統計分析和三維冰雹云的數值模擬結果相結合,提出了用常規雷達快速識別冰雹云技術。通過數值模擬試驗和現場試驗,提出了高炮和火箭的催化技術,給出了催化時間、部位和劑量等指標,提出了冰雹云的監測、識別、催化等技術和環節優化組合的人工防雹技術系統。/min,抽風量2880m3/h。用膨脹鑼釘將其固定在B壁墻體上,強勁的風力將發射機內的熱空氣抽出,通過固定在B壁出風道口的“L”型鋁制排風管排至外界。
2.6天線罩通風系統方面在土建階段,按照文獻[4]的規定,在頂層樓板預設兩個30cm×30cm的方形孔,作為安裝抽風機的進/出風口,其推薦使用北京風機總廠生產的DDT40/NO.4改進型風機。在安裝階段,發現在柳州市場上找不到該類型的風機,并且該風機為單相電源220v供電。根據文獻[2]資料的介紹,單相電源的風機在電網供電不穩定的地區使用時,極易因電壓波動造成損壞。因此,我們對風機的選型進行調整,選用廣東順德德通公司生產的“SF5B-4”三相抽風機,其功率370W,電壓380V,轉速1400轉/min,抽風量5700m3/h。將原來預設的30cm×30cm方孔鑿為直徑為55cm的圓孔,其電源與雷達系統電源相聯,并且由天線座內的溫控器控制。一旦天線罩內溫度≥35℃時,此時,兩個抽風機自動啟動,將隔層內的冷空氣抽入,將天線罩內的熱空氣抽出,形成內外空氣循環,達到降溫的目的。
防御臺風災害的主要措施
1、警惕臺風動向,注意收聽、收看有關媒體的報道或通過“121”氣象咨詢電話、溫州新聞網、氣象網站等了解臺風的最新情況。
2、在臺風來臨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如轉移的途徑,轉移所需的食物、凈水、藥品以及有關的生活必需品等。
3、臺風來臨的時候,要根據各種媒體及時了解臺風的動態,檢查自己的準備措施是否完善,以及居住區域是否安全,要聽從當地部門的安排,不要在危險范圍內活動。如果被通知撤離,要立即執行,以確保人身的安全。
4、水利部門要對山塘、水庫、堤圍等水利設施進行全面檢查巡查,針對存在問題,采取應急措施,確保安全運行。高水位運行的水庫,應按訊控水位嚴格控制調度。低洼易澇地區,要做好預排準備。
5、海洋、海事水產、航運等部門要通知出海船只回港或就近避風。
6、農業部門要組織力量搶收成熟的水稻、瓜果等農作物,對易倒作物要進行保護。
7、建設、市政、房管部門和街道(鎮)、村要組織力量做好在建工程腳手架、戶外廣告、高空設施以及各類危房加固,并提前做好危房居民轉移安置的準備工作。
8、電信、供電部門要加強路線維護和檢修,保證線路暢通。
9、棚架、招牌、霓虹燈、吊機等懸空、高空設施要進行加固,并將露于陽臺、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內。
10、居民群眾應把門窗捆緊栓牢,特別應對鋁合金門窗采取防護。確保安全。
11、中小學、幼兒園、托兒所可自行決定臨時停課。
12、危房住戶應迅速轉移;要切斷霓虹燈廣告牌的室外電源。
13、居民切勿隨意外出,并遠離迎風門窗;停止高空及戶外危險作業;停止各種露天集體活動和室內大型集會。
14、牲畜及重要物資要保證得到安全保護和轉移。
15、各有關部門要千方百計地通知非加強值班人員隨意上街;當臺風中心經過本市、本地時,風力會減到最少或靜止一段時間,切記大風將會轉風向并突然重新吹襲,要繼續留在安全處避風。 16、全市各行各業要加強值班,直到解除警報為止。
17、要維護社會治安,防止壞人趁機打劫;醫院要準備救護車和增加醫護人員值班;供電、交通、電信部門要立即組織突擊隊,做到能隨時出動搶修。
18、當臺風信號解除以后,要在撤離地區被宣布為安全以后才可以返回,并要遵守規定,不要涉足危險和未知的區域,在尚未得知是否安全時,不要隨意使用煤氣、自來水、電線線路等,并隨時準備在危險發生時向有關部門急救。
19、各地干群應全力以赴投入救災復產的工作,爭取盡快排除內澇積水,并組織力量盡快修復被破壞的電訊、供電線路、公路、橋梁和民房等。
20、衛生、民政部門應抓緊搶救傷員,做好檢疫和預防疫病流行以及慰問重災區、重災戶的工作。
21、農業部門應加強災后田間管理;水利部門應抓緊做好修復水毀工程的工作。
臺風形成后要發生移動
移動路徑基本上沿副熱帶高壓外緣,自東向西移動。但受眾多因素影響,移動路徑又很復雜。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區臺風移動路徑為例,其路徑分為三條:
①西移路徑。臺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在我國海南島或越南一帶登陸。
②西北路徑。臺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琉球群島,在我國江浙或浙閩一帶登陸。
③轉向路徑。臺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動,然后轉向東北方向移去,路徑呈拋物線狀。
臺風的形成
臺風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條件:
1)廣闊的暖洋面,海水溫度在26.6°C以上,提供熱帶氣旋高溫、高濕的空氣,
2)對流層風速的垂直切變小,有利于熱量聚集,
3)地轉參數f大于一定值(緯度大于5°的地區),有利于形成強大的低壓渦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