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海洋災害防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中草藥;水產養殖;疾病防治;作用機制;應用
中圖分類號 S9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232-02
伴隨著我國淡水資源和海洋環境的惡化,漁業資源量和捕撈量大大下降,養殖業開始迅猛發展。但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魚類病害不斷暴發,而傳統抗生素抑制病原體的效果越來越差。特別是對抗生素的濫用,不僅嚴重影響了養殖水體環境,還危害到養殖動物和人體自身的健康,因而亟需尋求更好的藥物有效替代抗生素。這時中國傳統的中藥便脫穎而出,它不僅可以有效地抑制嗜水氣單胞菌、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1],促進機體免疫改善,提高機體抗病力[2],還具有來源廣、價格低、藥物殘留少、毒副作用低等優點。本文就中草藥的作用機制和應用進行闡述,并且指出中草藥在疾病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1 中草藥的作用機制
中草藥在我國分布范圍廣泛,資源豐富。中草藥的藥性主要有四氣五味,四氣即寒、熱、溫、涼,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中草藥的氣、味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中草藥的成分十分復雜,其組成元素有蛋白質、氨基酸、多糖、維生素、油脂、樹脂等,還有一些促生長因子。合理運用中草藥之間的相互關系,不但可以提高水產動物營養水平、維生素含量、激素含量,還可以提高水產動物的免疫機能、抗應激能力。
1.1 營養作用
天然中草藥中含有魚類必需的營養成分。在呂惠敏[3]的試驗研究中發現,復方中草藥添加劑提取液含有糖、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并且復方中草藥添加劑能緩解動物的應激反應,增強動物有機體的食欲,加速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力,有效減少疾病的發生。
1.2 免疫作用
中草藥增強免疫力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促進機體免疫器官的生長發育和提高動物機體的特異性、非特異性免疫應答。左曉磊等[4]在中草藥制劑對獺兔免疫功能及血清生化指標影響的試驗中發現,中草藥制劑能夠促進動物機體免疫器官生長發育,提高免疫器官指數,從而影響機體免疫器官的發育。劉金海等[5]的試驗研究表明,投喂添加中草藥的免疫餌料可以提高半滑舌鰨的非特異免疫活性。因此,對水產動物施用中草藥可以提高動物機體的免疫機能,降低動物有機體患病的幾率,減少水產養殖成本與消耗,從而提高水產品的利潤。
1.3 抑菌治療作用
中草藥具有抗細菌、抗病毒、抗真菌、抗應激和驅蟲的作用。陳永旺[6]對于動物機體內抗應激作用的研究試驗表明,西洋參莖和葉皂甙能增加循環血容量并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大大提高了供試動物的抗應激性。中草藥還具有抗微生物的作用,有些中草藥能夠直接作用于病原微生物,影響其生長、發育和繁殖[7]。除此之外,中草藥可以治療魚類真菌病、細菌病、病毒病等多種疾病。
2 水產養殖中常用中草藥
2.1 大黃
大黃又名將軍、黃良。以根、根莖部作藥,抗菌作用強。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和某些革蘭氏陰性菌遇到大黃,其生長都會受到抑制,尤其是屈撓桿菌。其有效成分為蒽醌衍生物,其中的大黃酸、大黃素及蘆薈大黃素的抗菌作用最好[8]。可用于醫治魚類的腸炎、爛鰓、腐皮和爛尾等細菌性疾病。
2.2 大蒜
大蒜別名蒜頭、胡蒜、獨頭蒜,是蒜類植物的統稱。大蒜的藥用成分為大蒜素,具解毒殺蟲、行氣消積、消食、殺菌止痢等作用。含硫化合物為大蒜的主要成分,具備較強的殺菌消炎作用,而且對多種球菌、桿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滅殺作用。常用于預防魚類的腸炎病、爛鰓病。
2.3 穿心蓮
穿心蓮別名苦膽草、一見喜。其藥用成分是穿心蓮全草。本品具備清熱解毒、消腫、抑菌止瀉等療效。穿心蓮內酯是穿心蓮的主要成分,對細菌性痢疾的療效優于氯霉素與痢特靈,且無毒副作用。內服給藥可用于治療魚類腸炎病及病毒性疾病,捆扎浸漚在池塘中可防治赤皮病、錨頭魚蚤。
2.4 茶粕
茶粕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茶樹的果實經榨油后留下的殘渣,形似菜粕餅。茶粕中含有一種特殊成分――茶皂素。茶皂素是一種溶血性毒素,能夠使魚的紅細胞溶化。因此,茶粕能使野雜魚類及泥鰍、螺螄、河蚌等的紅細胞破裂,溶血死亡。同時茶粕的蛋白質含量很高,還可以起到施肥、培養藻類的作用。
3 中草藥在水產養殖中應用存在的問題
目前市場上應用的中草藥存在劑型混亂[9]、品種混亂的問題。而且在不同地域、不同季節、不同期間,采集的中草藥的成分也相差懸殊。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尚未在水產行業形成,即使是同一種類的藥材,由于無規范化的生產質量控制,以致中藥材在種植、藥用部位采收、加工、存儲及運輸等各個環節上操作、控制不一致,對中藥材的內在質量和外在形態產生影響[10]。
在生產實踐中,由于水產動物養殖面積大、水位深、數量多,一些浸泡療法需要消耗大量的中草藥。由于用量多、耗資大而缺乏實用價值。并且一些浸泡的中草藥使用前需用適量水煎煮。大量的中草藥無適宜的煎煮容器,而且若掌握不好煎煮時間和方法,藥效也會大大降低。目前,飼料中添加中草藥時,劑量往往偏大,導致飼料的適口性和營養水平會降低。因此,除了要尋找用量小、療效好的中草藥作為飼料添加劑以外,主要應對某些中草藥進行提取和精煉,以減少用量[11]。
4 中草在水產養殖上的應用前景
我國的水產養殖業近幾年發展迅猛,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健康無公害逐漸成為人們的飲食標準。中草藥的特點合乎人們安全、健康、環保的要求,并且有著悠久的歷史沉淀。目前,中草藥在水產養殖中的使用劑量偏大,飼料的適口性和營養程度受到影響。因此,尋找用量少、療效好的中草藥將成為今后的研究目標。同時,還需要不斷探索中草藥對水生生物的內在影響,掌握中草藥對水生生物吸收、排泄、生長的作用機理。更加規范化、標準化是當前中草藥不斷追求的目標。中草藥憑借著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必將代替抗生素類藥物,并作為國家的傳統珍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5 參考文獻
[1] 唐偉,謝麗玲,彭齊,等.中藥抑制嗜水氣單胞菌、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雜志,2015(3):81-85.
[2] 劉紅柏, 張穎,盧彤巖,等.飼料中添加中草藥對鯉魚免疫功能的影響[J].集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9(4):317-321.
[3] 呂惠敏.復方中草藥有效成分的分析及對兔腸道功能的影響[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4] 左曉磊,趙德明,趙國先,等.中草藥制劑對獺兔免疫功能及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J].中國畜牧獸醫,2015(11):3004-3009.
[5] 劉金海,周懸齊,凌空,等.中草藥對半滑舌鰨非特異免疫活性的比較研究[J].飼料工業,2011(6):1-4.
[6] 陳永旺.中草藥在動物體內抗應激作用的研究[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9(6):9-10.
[7] 呂欣榮,肖克宇.中草藥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中的應用現狀[J].當代水產,2007(9):29-31.
[8] 劉香春.中草藥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J].養殖技術顧問,2012(4):273.
[9] 牛.中草藥在我國水產養殖業病害防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學養魚,2005(10):81.
1、造林地的選擇
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楊樹良種的生產潛力,應選擇最適宜楊樹生長的立地條件進行造林。根據楊樹生物學特征的要求,其主要條件是:土層深厚,土壤組成應是中壤、輕壤或沙壤。地下水位在1.5-2.0m之間,土壤有機層80-100cm要求要有流動的地下水,夏季最高水位不超過80cm,最低水位2.5-3m。要有一定的排灌措施。
2、楊樹品種的選擇
根據地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楊樹無性系品種進行造林,切記――不能盲目栽植,一定要選好品種,不適宜自己地區氣候、土壤栽植的品種,如果栽下地后期生長會出現小老樹和生長緩慢現象。
3、栽植楊樹的技術要領。楊樹植苗造林的技術要領可用“三埋兩踩一提苗”來概括,具體說是:先埋1/5深(20厘米)表土,然后將苗放入,再埋土至2/3深(70厘米左右),踩緊實,最后埋土至地面,再次踩緊實,接著將苗往上提提,以利根系舒展,澆足水。
4、栽植楊樹的整地要求。楊樹根系發達,呼吸作用強烈,需要良好的土壤通氣條件,另外在多數情況下,土壤中許多養分由植物不能利用的形式轉化為可利用的形式,也要依靠好氣細菌的分解作用。因此在楊樹人工林集約化栽培中,全面深翻整地是重要措施之一。全面整地時,翻耕深度應視土壤堅實度而定。在中壤和沙壤土上,深翻30-40厘米即可;在較粘重的土壤上,要適當增加整地深度。
在造林前將穴挖好,穴的規格:培育大徑材應挖大穴,為100×100×100厘米,培育小徑級材,紙漿材可小些,但不應小于60×60×60厘米。
5、栽植楊樹的施肥要求。楊樹造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的,在這類土壤上營造楊樹豐產林,必須大量施用有機肥,每穴施廄肥100-200千克。在植樹穴底部與生土攪拌均勻,再覆上10-15厘米表層土后造林,使苗木不與肥料接觸。漚制有機肥時,添加過磷酸鈣效果較好。在造林的同時,每穴拌入0.5-0.7千克過磷酸鈣也可,但是要特別注意不要使磷肥與苗根接觸,因大部分小型化肥廠所產的過磷酸鈣有游離硫酸殘留,與根系接觸時會發生燒傷。
6、栽植楊樹的技術環節。⑴防止苗木失水是保證成活的關鍵,要盡一切可能在起苗、運苗過程中防止苗木失水。苗木運到造林地后,最好在水中把苗干下部浸泡2-3天(至少浸泡24小時),使之充分吸水后再取出造林。⑵在輕質土壤和地下水位較深的地段栽植大苗時,應適當深栽,可使原根莖深入土中50-70厘米或更深。但在粘重土壤上或夏季地下水位過高處造林時不宜深栽。⑶在栽植時,應將太長的側根截短,以防栽時窩根,影響生長,將傷、斷根及機械損傷嚴重的根系清除,以免發生腐爛而感染病害。⑷春旱嚴重地區,造林后必須立即灌透水1次,灌后栽植穴土壤下沉不均,造成苗木傾斜時要及時扶正踩實。如栽植后發現苗木地上部分已,成活無望,但苗根還存活時,應立即平茬。⑸如苗木上端稍有彎曲,可在栽植時,將不垂直地面的苗木梢部轉向北面,利用楊樹苗的向光性,逐步把苗木梢頭調直。⑹栽植大苗時,應將側枝全部修去。但為防止苗干產生更多的萌條,可對部分較大側枝進行短截,保留長5-10厘米小樁,1-2年后再從基部截去。
二、楊樹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
1、蛀干類害蟲。本地主要有光肩星天牛、桑天牛等,其中光肩星天牛危害最為嚴重。光肩星天牛屬鞘翅目、天牛科,雌成蟲體長約22-35毫米,雄成蟲體長20-29毫米,體黑色有光澤,本地一般1年1代,5月初見成蟲,7-8月為產卵盛期,卵經過半月左右孵化幼蟲,開始啃食樹干。
防治措施:幼林注意撫育除雜,保持林內通風透光;在幼蟲期用毒簽或500倍有機磷農藥用注射器注入蛀孔再用濕泥封住;在成蟲羽化期(7-8月)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施樹干殺滅成蟲;花絨堅甲和啄木鳥對天牛有抑制作用,應加以保護利用。
2、刺吸類和螨類危害及防治。主要有草履蚧、葉蟬、紅蜘蛛等,對幼樹幼苗危害較大,嚴重時會造成整株枯死。
防治措施:防治草履蚧可選擇氧化樂果等農藥;紅蜘蛛可用三氯殺螨醇1000倍液;葉蟬可用90%敵百蟲或80%敵敵畏1000倍液噴霧防治。
3、食葉類害蟲。楊扇舟蛾,屬鱗翅目,成蟲雌蛾長15-20毫米,雄蛾13-17毫米,觸角櫛齒狀,體灰褐色,我省一般每4-5代,5月初第1代幼蟲出現,以后大約每1個月發生1代,10月下旬老熟成蟲吐絲作繭化蛹越冬。成蟲有趨光性,晝伏夜出。
防治措施:人工清除越冬蛹,尤其是摘除第1、2代幼蟲蟲苞;利用成蟲趨光性,燈光T捕誘殺成蟲;利用白僵菌或蘇云桿菌防治;可用90%敵百蟲、80%敵敵畏乳油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灑。
其他食葉類害蟲如楊小舟蛾、刺蛾等可參照楊扇舟蛾防治方法。
4、楊潰瘍病。3月中下旬感病植株的干部出現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質地松軟,手壓有褐色臭水流出,有時出現水泡,內有略帶腥臭的黏液,5、6月份水泡自行破裂;隨后病斑下陷呈深褐色。4月上中旬病斑上散生許多小黑點并突破表皮,當病斑包圍樹干時,樹上部枯死。
防治措施:適地適樹,避免長途運輸及假植時間過長;加強撫育管理,培育壯苗,提高抗病力;用石硫合劑、波爾多液噴樹干,用多菌靈防治亦可。
5、楊灰斑病。危害多種楊樹,從苗木、幼樹到大樹都能發病。以苗期和幼樹受害最重,病葉早落嫩梢枯頂。病害發生在葉片及嫩梢上,在葉片上先生出水漬狀病斑,后期病斑上發生深綠色突起的毛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幼苗頂梢和幼嫩樹梢病后死亡變黑,失去支撐力下垂。病害的發生與降雨、空氣濕度關系密切。6-7月份高溫多雨易引發病害,尤其是苗圃地以及幼樹。
關鍵詞:海水養殖;池塘養殖;海參;透明度生產;調控
中圖分類號:S96 文獻標識碼:A
1 主要技術措施
1.1 春季調控
化冰后的池塘,水體透明度很高,清澈見底,這個階段海參剛結束冬眠,攝食旺盛,馬上會進入生長的快速期,如果透明度過小,則底棲硅藻繁殖緩慢,海參會因缺少優質餌料生長緩慢。管理上應在大汛潮多排水少進水,逐漸降低池塘水位,以盡快提高池水溫度,投放低溫型微生態制劑和適合硅藻生長的營養鹽,促進硅藻類生長,為海參提供優質餌料同時,還避免了海參受強光的直射,創造海參良好的生長環境。透明度控制在能夠隱約看見池塘底部為宜,直到春季開始捕撈海參。
春季后期是能否控制住大型藻類泛濫的關鍵時期。大型藻類正常生長必須具備3個條件:孢子、營養鹽和光照。正常海參養殖池塘中,藻類孢子和池水營養鹽是沒有辦法控制的,故適時調控好透明度,阻斷大型藻類生長的光源,是控制大型藻類生長可以實施的有效手段。
春季后期為方便捕撈海參,一般要再次降低水位,此時(水溫15℃左右)大型綠藻也開始生長,因此,在水位降低、開始捕撈的同時,應及時施用有機肥和農用復合肥,待捕撈結束后馬上加深池塘水位,在池水溫度18℃左右,由于肥料的作用,浮游藻類會快速繁殖起來,一般10~15d,池塘已看不見底,起到抑制大型藻大量繁殖的作用。這個階段必須密切觀察水色、透明度的變化,如果發現甲藻等大量繁殖,要加大換水量,換水后仍不見好轉,可在局部發生水華的區域施用漂白粉進行殺滅。換水后再適量投放微生態制劑,進行生物調節。如果發生微藻死亡等使透明度大幅增加的情況,應查找原因,并迅速大量換水,立即追肥。通過換水更新水質,重新引進海區微藻類,并追肥使其快速繁殖,以保持池塘水色,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低于池塘水深30~40cm水平。
1.2 夏季調控
進入春末夏初高溫期,各種大型藻類也進入了快速生長期,在溫度、光照適宜情況下,大型藻類的生長速度非常快,大量繁殖的大型藻類會迅速吸收消耗掉池塘的營養鹽,造成池塘中其他浮游植物難以繁殖。因此,從春末夏初即開始實施降低透明度操作非常關鍵,透明度達到了低于池塘水深30~40cm水平,大型藻類生長所必需的光源就會被阻斷,因其大量繁殖的基本條件缺失,最終將被控制;如果沒降下來,大型藻類一旦大量繁殖生長,再想通過生物辦法控制幾乎不可能。因此,夏季在加深水位的同時,保持和控制池塘水色、透明度應是管理的重要內容。但要注意的是透明度不是越低越好,過低會造成海參夏眠的池塘底部夜間嚴重缺氧,導致海參發病甚至死亡。這期間還要特別注意觀察池塘上下風頭不同的透明度,由于風力影響,將水中浮游植物和懸浮有機物吹向池塘下風,故下風處水濃,透明度小,經常會出現池塘大多數區域透明度合適,但在池塘下風處局部透明度過小的現象,這時一定要采取局部及時投放二氧化氯殺滅部分浮游植物的措施,以免造成該區域夜間缺氧。
1.3 秋季調控
夏末秋初隨著天氣轉涼,池塘水溫逐漸回落,海參夏眠結束前應降低水位,有底部增氧設備的池塘應在凌晨打開,以便快速降低池塘水溫,為海參結束夏眠快速出礁創造條件。同時要采取措施提高池水透明度,可根據透明度情況施用二氧化氯或生石灰,將池塘透明度降到能夠看清池底(與春季要求接近)。較好的透明度會再次催生底棲硅藻大量繁殖,為海參夏眠結束后攝食提供充足優質的天然餌料。
2 小結
根據海參周年的生長規律,春秋兩季要調大池水透明度,創造適宜硅藻生長的條件,使海參能夠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增產。
一、天 牛
天牛幼蟲蛀食主干、枝條和根莖,輕則造成木材質量下降,重則樹干風折,甚至全株枯死,喪失利用價值。
1、捕殺成蟲
目前,為害楊樹的天牛主要有2種:一是云斑天牛,其成蟲體黑有光澤,每一鞘翅上有白色細花斑近20個,1年發生l代。成蟲5月下旬出現,5月底至6月初為產卵盛期,二是桑天牛,6-7月成蟲大量發生,有趨光性,夜間成蟲出洞產卵。掌握其產卵期,就可以用木棍敲打樹木,震落成蟲并捕殺。
2、捶擊產卵處
云斑天牛的卵一般多產在離地面2m以內的樹皮上,產卵傷痕圓形、橢圓形或月芽形,產卵處常有泡沫狀或呈濕狀。桑天牛產卵刻槽高度一般在距地面1-6m處,產卵處上部樹皮多被咬成亂麻狀,枝條細的則四周咬成環狀傷痕。掌握產卵及危害特征后,可在巡捕天牛成蟲時,用一小木錘或鐵錘,在產卵傷痕處輕擊數下,即可擊破卵粒或擊殺剛孵出不久的幼蟲;或用刀把樹皮連卵一齊刮下,刀口深達木質部,刮除后,外涂保護劑t也可用鐵絲鉤殺幼蟲。
3、堵塞蟲孔
天牛幼蟲蛀入木質部后,稍加留意即可發現皮部的蟲孔,下部排糞孔有木屑及糞便排出,上部通氣孔多帶灰色傷流,只要全部堵塞蟲孔,幼蟲就會窒息而死。堵塞蟲孔方法有:一是就地取樹枝,按蟲孔的大小削樁,用小木樁將所有大小蛀孔塞滿塞緊;二是用粘性強的泥土堵孔,分層用木錘頂入塞滿塞緊,三是用布條或棉球沾上揮發性強的農藥塞入蛀孔,后用粘泥封閉蛀孔,效果最好。
4、樹干灌藥
在發現樹枝有新鮮蟲糞排出的地方,在最后1個排糞孔處,用5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90%敵百蟲1 000倍液或25%溴氯菊酯3 000倍液灌注蟲孔內,處理3d后,繼續檢查1次,如仍有蟲糞排出,再加處理。灌注藥液的工具可用獸用注射器,或用背負式噴霧器,將噴頭取下,噴桿頭上可裝上特別的尖噴頭,打足壓力,將尖頭對準最下一個新鮮排糞孔將藥注入,并在孔中插入一小枝干,以防洞中幼蟲上爬。
5、熏殺幼蟲
毒簽成分;磷化鋅3%、草酸9%、阿拉伯膠粉56%、水32%。將膠水混合成2份(加熱溶化),冷至80℃時,在一份內加入磷化鋅,另一份加入草酸,用竹簽在磷化鋅中蘸藥冷卻陰干后,再蘸草酸膠液,遇水即產生毒氣。
6、樹干涂毒
選擇粘性強的泥土加水拌成泥漿,再加入敵敵畏或辛硫磷藥50倍液。攪拌均勻后涂刷2m以下樹干至基部,可有效阻止天牛咬傷樹皮產卵,并能抑制已產卵的幼蟲孵化。涂刷時間:5月中旬1次,7月中旬1次。
二、楊小舟蛾
楊小舟蛾在1年發生5-6代,以蛹在干基周圍的枯枝落葉和地表土層內越冬,以幼蟲啃食楊樹葉片,可造成大面積楊樹樹葉被食殆盡,嚴重影響楊樹的正常生長,甚至造成樹木死亡。
1、人工滅蛹
4月中旬越冬代成蟲開始羽化、產卵,4月下旬第l代幼蟲開始孵化,5月上中旬為盛期;5月下旬第l代成蟲開始羽化,6月上中旬為盛期t第2代成蟲出現7月上中旬;第3代成蟲出現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成蟲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發生、產卵,孵化為第5代幼蟲,發育早的第5代蛹能羽化發生第6代。在蛹沒有羽化前,將樹干基部周圍地面的雜草和2cm表土層清除,可殺滅蟲蛹,減少蟲蛹基數。
2、樹干注藥
幼蟲孵化前至幼蟲初期,在樹干基部打孔注藥,打孔的個數依據樹干的粗細而定,胸徑20cm以下的打2-3個孔,20-30cm的打3-4個孔,每孔內注藥液6-8m L,藥劑選用內吸性殺蟲劑,如久效磷等。
3、噴霧
在幼樹危害初期,用高壓噴霧器械進行葉面噴霧,防治藥劑可選用菊酯類農藥。
此外,可推廣應用抗蟲轉基因楊樹。
三、草履蚧
草履蚧成蟲、若蟲在嫩枝、幼芽等處吸食汁液。影響樹木生長,甚至造成枯死。
1、誘殺雌蟲
草履蚧1年發生1代,以卵在樹干基部附近的土壤中越冬。翌年1月下旬開始孵化。若蟲孵化后,暫時停居在卵囊中,隨著溫度上升,在溫暖的晴天開始出土上樹,以3月上中旬上樹較多。若蟲上樹時間多集中于10-14時,沿樹干爬上嫩枝、幼芽吸食汁液,以4月為害最為嚴重。雌蟲為害至5月下旬開始下樹,鉆入樹干周圍5-7cm深的土內或石塊下,分泌白色絮狀卵囊,將卵產于其中越夏、越冬。在5月雌成蟲下樹人土產卵前,在樹干基部周圍挖環形坑,坑內壓實,并放些土塊,再在上面覆蓋些樹葉,誘殺產卵雌蟲。
2、人工捕殺
用掃帚刷殺雌蟲,或在8-10月挖除土中白色卵囊,或在早春初齡若蟲出土上樹為害前,在樹干基部涂粘蟲膠帶。粘蟲膠可用廢重機油1L,松香150g,另加少許蠟加熱攪拌配成;也可用棉籽油腳或生產脂肪酸剩下的廢料加瀝青熬制成油瀝清粘蟲液。膠環帶以13-17cm寬為宜,涂膠后要定期檢查,除去粘著的草履蚧,并加涂粘蟲膠,以防干涸失效。
3、藥劑防治
草履蚧防治一定要掌握初齡若蟲期,在早春初齡若蟲出土上樹危害時,噴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油1000-1500倍液,1周噴1次,連續2次,早春噴藥時,尤其要注意將樹干周圍噴淋透。也可進行樹干注藥:于草履蚧若蟲期,在樹干周圍每隔5cm打1個孔,深達木質部,每孔注入50%久效磷藥液(濃度為春季用原液、夏季用3倍液)0.5mL,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此外,要保護利用天敵,尤其是紅緣瓢蟲對草屐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四、黃刺蛾
1、發生特點
又名洋辣子、刺毛蟲、毛八角等,屬鱗翅目刺蛾科,主要危害楊樹葉片,將葉片吃成很多孔洞、缺刻,影響楊樹生長,在全縣各地都有發生。
2、發生規律
黃刺蛾在1年發生2代。5月中旬開始化蛹,5月下旬始見成蟲。第l代幼蟲6月中旬至7月中旬發生,第2代幼蟲8月下旬至9月下旬發生。10月下旬在樹干和枝椏處結繭越冬。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卵散產于葉背-初卵幼蟲群集啃食葉肉,3齡后分散取食,可將葉片吃光。
【關鍵詞】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應用
中圖分類號:B845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彭陽縣位于寧夏東南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總土地面積2528.65km2,總人口26.5萬人。境內海拔在1248─2418m之間,年平均氣溫7.4―8.5℃,年降水量350─550mm,但在區域、時間上分布不均,在區域上主要是南多北少,時間上主要集中在6-9月份,約占全年總降雨量的61%-70%,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全縣有地質災害險點78處,涉及12個鄉鎮50個行政村2678人,其重險點19處。有記載造成較大損失的就達70多次,1996年7月27日,彭陽兩日降雨量達到135毫米,黑牛溝山體滑坡,造成25人死亡。近年來,范圍不等、程度不同的山洪災害每年都有發生,對當地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損失。
一. 系統的建設原則
彭陽縣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監測及預警系統,按照水利部“統一技術標準、統一運行環境、統一安全保障、統一數據中心和統一門戶”的要求,結合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和中小河流治理項目,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整體推進。實施中根據項目的特點將任務進行分解,其中群測群防體系和預警系統設備安裝項目由彭陽縣水務局負責實施;采集站點、信息匯集平臺、軟件部分及預警系統由水利廳信息辦結合信息化建設統一實施。項目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嚴格執行“四制”管理。項目建成了覆蓋山洪災害防治區水雨情監測站網、監測預警平臺、軟件以及縣、鄉(鎮)、村三級防御預案,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無縫覆蓋”的山洪災害防御體系,提高山洪災害防治區全民防災避災意識,有效避免群死群傷事件的發生。
二.系統的主要構成
彭陽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監測及預警系統主要包括在彭陽縣水務局及彭陽縣境內相關鄉、鎮、村建設安裝的信息采集系統、信息匯集平臺、軟件部分、預警系統、群測群防、氣象部分及山洪災害普查危險區劃定七項內容構成。
1.信息采集系統。建自動遙測雨量站35處,自動遙測水位站10處,簡易雨量站27處,人工水位站2處,視頻監測站4處;
2.信息匯集平臺。設立機房和視頻會商室,配套服務器、交換機、路由器、計算機、攝像機等設備。配套視頻會議系統1套,IP語音電話系統30套,1臺47寸液晶電視、1臺80寸液晶顯示屏;
3.軟件部分。開發并集成縣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軟件系統1套,數據中心數據庫1套,三維GIS平臺軟件1套, Orcale 11g 數據庫軟件1套, 1:5萬DEM數據及矢量圖層擬采用數字寧夏平臺數據,實現資源共享;
4.預警系統:配套1條20MSDH專線,短信預警設備1套、1套電話傳真預警設備、13臺傳真機、鄉級、村級無線廣播90套、電動防空警報器12套、12臺5kw汽油發電機,手搖警報器82套,銅鑼232套,
5.群測群防:編制縣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1套,12套鄉(鎮)山洪災害防御預案、82套村、大中型企事業單位預案,發放宣傳冊、明白卡3.2萬份,制作光盤61套,警示牌、宣傳牌290塊,開展山洪災害防御知識培訓844人次。
6.氣象部分:配套6要素氣象站設備3套,建設及3臺臺式計算機、1臺傳真機、1臺激光打印機的購置安裝及前期站資料共享升級改造;
7.山洪災害普查及危險區劃定:對彭陽縣進行普查,劃定危險區82個,涉及全縣12個鄉鎮82個行政村232個自然村。危險區內有住戶10466戶,房屋17332間,人口總數46978人,確定預警指標。
三.系統運行情況
根據項目監測站點建設性質和專業技術力量等因素,自治區水利廳等部門聯合印發《寧夏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自動雨量站、自動水位站、視頻監測站的運行維護管理由自治區水文局負責;簡易雨量站、人工水位站、會商設備、網絡硬件設備及軟件、預警設備的運行管理維護由彭陽縣水務局負責;氣象部分建設內容由固原市氣象局負責。
為檢驗各系統的運行情況,2013年3月29日,彭陽縣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彭陽縣組織武裝、公安、農牧、水利、交通、衛生等22個單位及320名群眾,在彭陽縣紅河鄉紅河村組織開展了山洪災害應急演練,演練指揮部設在彭陽縣水務局視頻會商室,指揮部下設監測、信息、轉移、調度、保障和應急搶險6個小組。同時在紅河鄉紅河村設立臨時指揮部。演練活動以紅河鄉紅河村災害險點為情景,虛擬該險點發生連續強降雨造成山洪險情,監測人員將測報的降雨、水情以電話等方式傳遞給村預警人員,由村預警人員立即將信息報臨時指揮部,臨時指揮部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將信息上報到彭陽縣指揮部和山洪災害預警平臺。縣指揮部通過監測預警平臺獲得的水雨情信息,同時根據監測報告和氣象部門提供的降雨資料,綜合分析、會商后,確定預警級別及預警范圍,然后預警。預警產生后,通過預警平臺向相關人員預警信息,并宣布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和應急預案。村預警人員通過手搖報警器、喇叭和鑼鼓預警信息,組織群眾撤離、搶修道路、搬運物資、救治傷員、安置災民、開展疫病預防,整個演練過程持續1個多小時,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各系統得到全面檢驗。
2013年7月7日20時至15日14時,彭陽縣境內普降中到大雨,降雨量均超過140mm,白陽鎮24小時降雨量達到134.5mm。災情嚴重,縣防汛指揮部啟動了防汛三級應急預案,通過山洪災害預警信息平臺,及時預警信息,提醒相關人員加強防范。同時加強水庫運行調度,將防汛物資裝車,搶險隊伍和搶險機具隨時待命出發。由于預警信息及時,未發生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四.存在問題
一是后期維護資金缺乏,難以保證各設備的正常運行;二是鄉村管理使用人員年不固定,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弱,操作不規范,設備的維護與應用跟不上,造成設備不能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