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旱災的防治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危害特點
斑衣蠟蟬屬同翅目,蠟蟬科。其寄主植物有十余種,其中尤喜食臭椿、苦楝、花椒等。在果樹中最喜危害葡萄,也危害梨、桃、獼猴桃等果樹。主要以若、成蟲刺吸嫩枝、葉汁液,削弱樹勢,傳播病毒.產生傷口還使病菌容易入侵,造成多種病害流行發生。此外,排泄物還誘發煙煤病。由于生產上葡萄以病害防治為重點,對這類害蟲的防治較為忽視,而使部分園發生較為嚴重。
2 形態特征
2.1 成蟲
體長15~20毫米,翅展40~55毫米。雄蟲較雌蟲體略小,暗灰色,全翅上常覆有白色蠟粉。頭頂上有兩剛毛狀觸角,三節紅色、基部膨大。前翅革質、基部淡褐色、有黑斑20余個,脈紋淡灰色。后翅基部近1/3為紅色,有黑斑7~8個,中部白色、端部白色。
2.2 若蟲
初孵化時白色,很快變成黑色,體上有許多白色斑點,4齡后體背變為紅色。其最明顯特征是頭尖、體扁、足長、彈跳敏捷。
2.3 卵
長3毫米左右,狀如麥粒、褐色。卵粒排列成行整齊,每塊有10~40粒不等.上覆土灰色分泌物。
3 發生規律
1年發生1代,以卵塊于枝干上越冬。在武漢地區3月下旬,卵塊開始孵化,到4月中旬基本孵化完畢。初齡若蟲多群集在嫩莖、葉背吸食汁液,爾后分散危害。若蟲期大約60天,脫皮4次后羽化為成蟲,羽化期在6月上旬~7月初。8月開始。9月份開始產卵,卵多產在竹桿、葡萄枝干和分杈處,以在1米以下陰暗而為常見。成、若蟲均善于躍,受驚即逃離,不易捕捉,產卵期行動遲緩,尤其是早晨溫度較低時,易于捕捉,產卵后從10月下旬開始成蟲便陸續死亡。
4 防治措施
4.1 忌種喜食性寄主樹木
葡萄園附近忌種植臭椿、苦楝、花椒等喜食性寄主樹木。
4.2 冬春清固及時刮除卵塊
冬季和在春季卵塊孵化前,認真刮除枝干上的卵塊,可有效地減少蟲源,防治效果很好。
4.3 人工捕殺成蟲
產卵期由于成蟲行動遲緩,可在清晨氣溫較低時,人工捕捉成蟲,可有效地減少產卵基數。
關鍵詞 自然災害;相關性分析;阿克蘇地區
中圖分類號 X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8-0337-02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 Situation in Aksu Prefecture of Xinjiang
ZHANG Yan-bo YAN Hui-jie * CHAO Zeng-f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arim University,Alae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Natural disaste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ksu prefecture.In this paper,the main factor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prevention were put foward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disaster data in 8 counties and 1 city of Aksu prefecture,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reduce local agricultural disaster losses.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correlation analysis;Aksu prefecture
近幾十年來,世界范圍的氣候異常時有發生,各地自然災害頻繁不斷,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尤其是對農作物的影響最大,這對人類已構成了重大的威脅,抗災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一項緊迫的任務。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制約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1-5]。進入21世紀以來,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對人類的威脅越來越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自然災害發生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災害的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區域廣,造成損失大。每年都有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發生,造成大量的生命財產損失,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造成的損失已經占新疆自然災害損失的83%。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生態環境相當脆弱,對災害的承受和恢復能力低。因此,分析當前災害形式和災害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制訂相應的災害防御和應急處理對策,防患于未然,對保護生態環境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12]。阿克蘇地區是一個以農牧結合、以農為主的地區,依托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農牧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然而,近年來自然災害對新疆地區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為了做好農業自然災害的預防、應急處理和恢復災后農業生產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損失,確保農業生產安全、有序、可持續發展并且保障人民財產安全,抗災已成為人類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13-16]。
1 材料與方法
該文選取《阿克蘇地區統計年鑒》提供的農業受災信息,對阿克蘇地區農業受災情況進行分析。得到了受災和成災面積與多個影響因素的相關程度,其中包括風雹災、旱災、水災、霜凍災、病蟲害、雪災等,為更好地進行農業受災知識普及和災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2 結果與分析
2001―2011年阿克蘇地區自然災害發生情況如圖1、圖2、表1所示。2001―2011年,旱災、水災、風雹災、霜凍災、病蟲災、雪災發生的占比分別為10%、7%、80%、1%、1%、1%。溫宿縣、庫車縣、沙雅縣、新和縣、拜城縣、烏什縣、阿瓦提縣、柯坪縣、阿克蘇市災害面積分布比分別為20%、12%、3%、17%、3%、8%、12%、9%、16%。
將原始數據標準化,用所得數據對原序列重新賦值,如表2所示。
編寫程序將原數據帶入MATLAB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相關程度數據如下:旱災是0.935 9,水災是0.745 3,風雹災是0.778 4,霜凍災是0.512 4,病蟲災是0.948 4,雪災是0.809 7。分析數據的大小可見,旱災和病蟲災數據相差很小,可見和受災面積關聯程度最大的是旱災和病蟲災。
如表4所示,與成災面積的相關度分析的數據如下:旱災是0.529 3,水災是0.526 2,風雹災是0.956 3,霜凍災是0.529 2,病蟲災是0.533 6,雪災是0.529 4,由分析數據的大小可見,風雹災的數據明顯大于其他災害的相關程度,得出與成災相關程度最大的是風雹災。
如表5所示,災害面積與產量損失關聯度如下:旱災是0.837 9,水災是0.689 9,風雹災是0.859 1,霜凍災是0.876 5,病蟲災是0.932 1,雪災是0.740 0。其中,病蟲災的相關度大小較其他數據有明顯差異,所以病蟲害造成的產量損失大。
如表6所示,成災面積與產量損失的P相關程度如下:旱災是0.810 9,水災是0.761 3,風雹災是0.536 3,霜凍災是0.808 7,病蟲災是0.891 9,雪災是0.813 3,通過比較病蟲災的相關度大小和其他的數據有明顯的差異,所以主要的相關是病蟲災,病蟲害造成的產量損失大。
3 結論與討論
根據國內外科學家的研究,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日趨嚴重,抗災已成為人類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制約著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已經不止一次地目睹自然災難在全球各個地區肆虐。因此,切實加強災害防范和監測預警,制定嚴密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地防范和應對各類災害發生。要密切監視各種災情及其發展變化,充實監測力量、改進監測方法、加密監測頻次、及時會商分析并且滾動預測預報。重點加強局部性、突發性災害天氣的監測預報,努力提高預報精度并且延長預見期,為抗災減災工作提供決策參考。充分利用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途徑,及時災害預警信息,提醒社會公眾主動采取防災避險措施。平時也要做好抗災救災各項準備,細化完善相關預案,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抓好各項防災減災措施的落實,全力做好災害搶險和應急處置工作,嚴格落實抗災救災工作責任制。
4 參考文獻
[1] 汪曉銀,周保平.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 張會,張繼權,韓俊山.基于GIS技術的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研究――以遼河中下游地區為例[J].自然災害學報,2005,14(6):141-146.
[3] 宮清華,黃光慶,郭敏,等.基于GIS技術的廣東省洪澇災害風險區劃[J].自然災害學報,2009,18(1):58-63.
[4] 白麗萍.風災及其防治[J].城市,2008(2):76-78.
[5] 張慶云,陶詩言,彭京備.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成因機理的研究進展[J].大氣科學,2008,32(4):815-825.
[6] MOREIRA E E,PAULO A A,PEREIRA L S,et al.Analysis of SPI drought class transitions using loglinear model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31(1-2):349-359.
[7] ESCALERAS M P,REGISTER C A.Mitigating natural disasters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tsunami early warning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8,74(4):1017-1034.
[8] 溫克剛,曾慶華.中國氣象災害大典[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
[9] 穆尼熱?阿布利米提.阿克蘇地區香梨生產中氣象災害與預防措施的探討[J].中國農業氣象,2004(3):37-40.
[10] 張厚,孫楠.新疆棉花生產的氣象災害及防御對策措施[J].中國農業氣象,2000(4):10-16.
[11] 阿克蘇地區統計局.阿克蘇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2] 塔依爾江?吐爾渾,安瓦爾?買買提明.喀什地區自然災害時空分布特征及防災對策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41-47.
[13] 梁書民.中國雨養農業區旱災風險綜合評價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7):39-44.
[14] 劉引鴿.西北干旱災害及其氣候趨勢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3,17(4):113-116.
關鍵詞:云南干旱對策
中圖分類號:X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8-137-01
1基本情況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低緯高原地區,受全球最強盛的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的交叉影響,形成了四季不分明,干濕季節分明的立體氣候,并且降水變率較大。云南又是一個以高原山地為主的山區省份,山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4%,海拔高差達6600多米,造成降水后徑流量大,有效性不高,水土流失極為嚴重。由于當地水資源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受天氣氣候變化的影響極大。自去年7月以來,云南省遭遇60年不遇的干旱,給云南工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截至目前,干旱已經導致云南597萬人359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330多萬人因旱造成生活困難需政府救助。秋冬播種農作物受災面積達85%以上,小春糧食(夏糧)將因災減產50%以上,林地受災面積達4300多萬畝。干旱造成全省農業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
2干旱災害成因
2.1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破壞了大氣結構,從而造成海洋季風無法登陸形成降雨,據云南氣象局有關數據:1961年以來,云南區域年降水量總體上呈減少的趨勢,特別是夏季降水明顯減少,同時極端降水事件開始增多??。云南地區自從2009年8月以來就幾乎沒有降雨,遭遇50年來少有的極端干旱。
2.2生態環境破壞,物種引進程序不規范
由于歷史原因,樹林被大量砍伐,云南省內很多高山上幾乎是光禿禿的,沒有樹木,所以“下雨洪災,無雨旱災”的現象普遍存在。另外,大面積的砍伐天然林,然后推廣引進的單品種桉樹經濟林,對環境的破壞更是明顯,大面積引種桉樹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水能力差、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肥料和養分而受到嚴重破壞,引發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況惡化,土地貧瘠,種植桉樹林是明顯的人為的物種入侵。這也反映了我國目前在物種引進管理方面的現狀:對引進物種缺乏風險分析,生態意識淡薄的盲目引進,缺乏科學監管體系。
2.3水利基礎設施薄弱
云南廣大農村的水利工程多修建于20世紀70年代前,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險隱患多,配套設施不完善,加之運行年久,設施日趨老化,有的在建成后的幾十年間,從未維修過,為了保安又限制蓄水,不能充分發揮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災發生時,其抗災能力頓顯脆弱??。云南雨季(5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總量的85%,全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為6.9%,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雨季時大部分雨水都是白白流走,一旦旱季無雨補水,就會出現水資源緊缺,導致旱災頻發!
3防治措施及對策
3.1大力開展水土保持,植樹造林,并減少單一品種的經濟林面積
上世紀80年代初云南大力推行的山地開發,短時間內給山區帶來一些效益,但由于過量開發,植被破壞,再加上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的桉樹經濟林,最終釀成目前土壤含水能力嚴重下降的惡果,現在應加緊采取綠化荒山荒坡,實施山坡地退耕還林、還草,減少桉樹林種植面積等措施,進行水生態修復,把水蓄在山林草坡的“綠色水庫”里??。從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強水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
3.2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供水及時與否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收成,因此水利基礎設施是保障農業生產豐收的基礎,而云南農村的水利基礎建設普遍滯后,農民的收成基本取決于天年的雨水多少,還屬于典型的靠天吃飯??。因此,為解決干旱問題,應結合縣情,水情,制定科學合理規劃方案,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推廣旱地節水灌溉方法。
3.3制定政策,規范物種引進程序和風險評估
規范物種引進程序和風險評估。一是貫徹風險預防原則。二是統一風險分析工作基本原則。可以有關國際標準、準則和建議。三是規范風險風析流程。包括風險分析的啟動、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四是設立跨部門、多學科、綜合性的專業評估機構。基于環境的復雜性,我們應當在借鑒其他先進國家經驗的基礎上,設立跨部門的風險分析專業機構。只有這樣,才能對外來物種的經濟影響、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做出全面而準確的評估。
4結語
云南省是一個旱災頻發的地區,最近的幾十年里,旱災越來越來頻發,受災情況也越來越嚴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這給云南的農業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給云南的生態環境敲響了一個警鐘,因此,我們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也要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具體抗旱減災工作中,應協調好各方面的工作,科學規劃,統籌安排,促進水資源良性循環利用,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而保障農業經濟的發展。
注釋:
①謝應齊,黃華秋,趙華柱[J].云南大學學報,1994第16卷增刊(1):69~73.
②周祖冰,吳汝成.干旱不能全怪天[J].中國防汛抗旱,2006第4期:21~23.
摘 要:長期以來,由于不合理的生產活動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工程區水土流失成因以水蝕為主,人為因素也成為現狀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需對工程建設中的水土流失進行分析,并設計合理可行的水土保持設計方案。通過治理,控制防治灌區范圍內的水土流失,保護工程區生態環境建設,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灌區。
關鍵詞:薄山灌區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防治
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3(a)-0025-02
1 基本情況
薄山灌區位于駐馬店市東南部,確山、汝南兩縣境內,薄山水庫下游,臻頭河兩岸,設計灌溉面積35萬畝,控制土地410 km2。灌區內土壤肥沃,水源可靠,是駐馬店市的主要糧產區和經濟開發區,為當地農民脫貧增收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 項目區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狀況
2.1 項目區水土流失現狀
根據實地調查,該區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河道、堤防區邊坡,以水蝕為主,局部河岸處存在水蝕重力混合侵蝕及風力侵蝕。據調查資料,項目區為無明顯水土流失區,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土壤容許流失量為200 t/km2?a。項目區無明顯侵蝕,土壤背景侵蝕模數為270 t/km2?a。
2.2 項目區水土流失防治情況
項目區內各縣對水土保持工作比較重視,在治理措施上,由單項措施、分散治理轉變為生物、工程、耕作等多種措施相結合,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連片治理;在治理方針上,從“防治并重”轉向“預防為主”的軌道上來;在治理開發上,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通過植樹造林、四旁綠化工作的開展,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平地的水土流失;實施水土保持法以來,開發建設項目也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要求,設計了相應的水土保持方案,并與項目同時進行了實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3 主體工程水土保持評價
主體工程中已安排建設的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幾類:渠道護坡工程、建筑物護坡工程等。
(1)渠道邊坡設計采用了護坡防護措施,在保證工程安全運行的同時,可起到有效防治邊坡水土流失的作用,滿足水土流失防治要求。
(2)建筑物工程設計,通過對穿堤涵洞、倒虹吸進、出口設計適當的消能防沖設施,對與涵洞進、出口相鄰段的引水渠、出水渠進行護砌,既消耗了涵洞出口水流的一部分動能,又有效地避免了進、出口水流對引、出水渠的沖刷,同樣對其他建筑物易受水流沖刷的部位也采取護砌措施,從而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3)施工臨時占地在主體工程施工結束后,采取平整和復耕措施,避免占用大量土地,體現了水土保持的要求,同時也能很好地減少水土流失。
4 水土流失量預測
該項目工程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施工期和自然恢復期,根據各建設項目所處的不同階段,分施工準備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復期3個時段進行預測。各項工程、各分區的預測時段根據施工組織設計中主體工程施工期確定,其中跨主汛期施工的,不足1年的按1年計,非汛期施工的據實計。植被恢復期一般采用2年。
4.1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的面積和流失總量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涉及大量土方開挖和填筑,將形成大量地表,主要有新筑堤邊坡、清基土堆放區、施工臨時用地等。
工程建設過程中造成水土流失量主要原因有3個方面:一是因項目建設造成原地貌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甚至喪失,導致土地侵蝕加劇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二是由項目建設再塑地貌、改變原有地形,使坡度和坡長加大,從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在雨水沖刷下將產生水土流失;三是棄土、棄渣形成新的地表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4.2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工程建設過程中,由于擾動和破壞了原地貌,加劇了水土流失,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將對工程和當地的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增加河道淤積、影響河道排洪。
施工中棄土(渣)若不及時有效地防治,在降雨徑流作用下,泥沙將直接進入河流,加大河道的含沙量,造成下游河道淤積,不利于下游沿岸地區的防洪除澇。
(2)加速土地肥力流失,降低地力。
土地破壞后導致水土流失加劇,使土壤有機質流失、結構破壞,土壤中的氮、磷和有機物及無機鹽含量迅速下降,從而使立地條件惡化影響農業生產,同時也給以后的植被恢復和土地復墾工作增加了難度。
(3)破壞生態系統,影響生態平衡。
水土流失加劇,破壞了植物的生長環境,容易造成小氣候干旱,影響生態平衡,從而導致水、旱災害的頻繁發生,使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也隨之惡化。
(4)降低水域功能。
伴隨著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地表徑流夾帶進入水體的懸浮物及其他有機污染物數量增加,有利藻類生長而使水中含氧量減少,從而使該水域水體功能下降,對局部生態環境有一定不利影響。
5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5.1 防治目標及責任范圍
水土流失防治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1)工程施工期將會對施工區及周邊地區增加新的水土流失,根據有關規范要求,工程建設與水保措施應同步進行,該治理工程在工程建設區開工后要及時因地制宜,著手布設水土保持工程與植物防護措施,使新增的水土流失量得以及時有效地控制,使水土流失強度逐步恢復到工程前的原有水平,并有所改善。
(2)工程完成后通過工程建設區進行植樹、種草及環境綠化措施,使植被率不低于現狀水平。
(3)通過各種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落實,保證各類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河道沖淤達到平衡,生態環境有所改變。
水土流失責任范圍如下。
根據該治理工程的要求劃定水土流失防治分區,分為施工區和管理所區。施工區包括渠道填筑取土區、棄土區、建筑物施工區。
5.2 水保防治措施設計
(1)植物措施。
堤頂道路路肩兩側各0.5 m、背水坡采取植草的方式進行防護,種草采取撒播狗牙根草籽方式,每1 hm2播種草籽80 kg。
(2)臨時攔擋措施。
對加固或新建堤坡施工期采用草墊進行臨時防護,以免雨淋產生面蝕,進而形成雨淋溝,產生細溝侵蝕。
(3)建筑物施工基坑開挖土需臨時堆放。基坑開挖土表層土就近棄土,除應用于圍堰填筑的其余按施工區域就近堆放,用于基坑回填。對建筑物臨時堆土場區坡面采用草墊臨時攔護。
5.2.1 取土區防治區
該取土區防治區主要是對臨時堆土區進行臨時防護措施的布設進行設計,防治措施包括取土區臨時堆土區防護措施;取土坑四周設置擋水土埂。
(1)臨時堆土區防護措施。
取土場表層土開挖后,在取土區內滾動堆放,堆放高度應控制在1~2m,坡度不大于1∶1.5。
臨時堆土區根據具體情況,在其堆放過程中用草墊進行臨時防護:清除覆蓋層開始后,將草墊沿臨時堆土區四周,由坡腳向上放置。草墊鋪設高度視堆土高度和坡度而定,一般為1.5~2 m。
(2)擋水土坎。
為防止雨水侵蝕取土坑內坡,在取土坑四周設置擋水土坎。擋水土坎采用袋裝土擋護,擋土袋高0.25 m,寬0.4 m。
5.2.2 施工臨時工程區
該工程對耕地及護堤地的土地平整在復耕及主體工程中均予以考慮。該次在新建臨時施工道路兩側采取臨時排水溝,排水溝采用土溝,底寬0.4 m,深0.4 m,邊坡1∶1。
5.2.3 工程管理區
該次擬考慮在工程管理區采取綠化美化措施,采用高羊茅草皮、小葉黃楊、月季。
6 水土流失監測
水土流失監測的目的在于分析主體工程建設對區域水土流失的影響,掌握水土保持工程在控制新增水土流失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監測項目包括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形式、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
監測以定點監測為主,流動監測為輔,根據需要,可采用對監測、抽樣監測、GPS定位監測等監測方法進行。
加強監測資料整理,為水土保持建設積累經驗。
7 結語
水土保持是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作為支撐和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的灌區工程,在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治理,控制防治灌區范圍內的水土流失,保護工程區生態環境建設,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灌區。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S].1988.
[2]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S].國務院[2000]38號.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1993年國務院120號令[S].
[4]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SL204-98[S].
1土石壩潰壩的危害
1.1土石壩的興建情況
土石壩是最普遍采用的一種壩型,其具有就地取材、節省建筑材料及減少建壩過程遠途運輸等優點,土石壩的結構設計簡單,便于維修和加高、擴建,且由于土石壩的壩身是土石散粒體結構,有適應變形的良好性能,在施工方面的工序較少。因此,不論是在全世界,還是在中國,與其它的壩型相比較,土石壩都占有絕對的優勢,與世界土石壩占大壩總數的82.9%,在中國土石壩數量占到大壩總數的93%。
1.2土石壩潰壩的危害
大壩是水利工程中的擋水建筑物,水庫的興利和除害效益主要是通過大壩存蓄一定庫容的水來進行調配發揮的。水庫潰壩,不僅使工程本身遭受損失,更嚴重的給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造成災害,有的造成毀滅性的災害。淹沒下游農田,破壞公共設施,導致建筑物破壞、停水停電等嚴重影響人民正常生活,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奪走下游群眾生命,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重新修建大壩也必將耗費巨額資金。
1.3研究課題的提出
我國的土石壩眾多,質量也參差不齊,設計施工標準不一。一旦發生潰壩將對河流下游的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產生極大的威脅,潰壩使水庫、水電站的防洪、蓄水灌溉、供水、發電等一系列產生的效益毀于一旦,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和國家建設。因此,切實搞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杜絕事故發生,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對社會生產生活的嚴重影響,更好地發揮經濟和社會效益,確保水庫大壩安全意義十分重大,同時,由于潰壩因素的復雜性,更使這項研究成為水庫建設和管理的核心問題。
2土石壩潰壩的基本原因
造成土石壩潰壩的原因較多,涉及土石壩設計建設、管理和運行等多個方面。而且已建成的土石壩安全情況是不斷變化的,洪水、地震及大壩本身存在的各種病害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大壩安全。
2.1土石壩的滲漏
2.1.1土石壩滲漏的原因
土石壩滲漏按滲漏的部位可分為壩體滲漏、壩基滲漏、接觸滲漏和繞壩滲漏等,各類滲漏在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等方面都有較多的因素影響土石壩的滲漏。
(1)壩體滲漏
滲漏的逸出點在背水面坡或坡腳。
1)壩體結構設計問題。試驗資料不足或未經試驗,特別是壩體土石料性質的試驗數據;壩身尺寸設計單薄,尤其是防滲設施厚度單薄,由于厚度不夠致使滲流水力坡降大于其臨界坡降時,或者在反濾不符合要求等情況下,使防滲墻體土料流失,最后使斜墻或心墻被擊穿,形成滲漏通道;反濾設計存在問題,未按反濾原理進行鋪設或未設反濾層,形成心墻等的破壞,形成滲漏。
2)壩體施工質量差。清基不徹底,壩料填筑混雜,不符合壩料設計要求;施工碾壓不密實,使壩身水平向透水性遠大于垂直向透水性;缺少特殊季節防護措施,防滲體選在雨季施工而使大壩本身防滲質量降低,或冬季施工而出現凍土等,導致滲漏。
3)管理不到位。壩體出現的滲漏、管涌等情況,未及時研究其產生原因和處理辦法,行歷時長,產生老化問題。
(2)壩基滲漏
滲水通過壩基的透水層,從壩腳或壩腳以外覆蓋層的薄弱部位逸出。水庫蓄水后,在水壓力作用下,壩基是主要的滲流途徑之一。壩基發生滲漏主要原因有:
1)勘測設計不當,由于壩址處的工程地質條件不良,地質勘探工作不夠詳細;未能有效的避開裂隙較多的巖層,未能采用有效的壩基防滲措施或壩基防滲設施尺寸不夠;
2)施工地基處理質量差,灌漿漿液濃度或者灌漿壓力等控制不好,未能將裂隙充滿,防滲帷幕等質量控制不嚴,未起到較好的防滲作用等;
3)運用管理不當,庫水位降落太低,部分粘土鋪蓋曝曬裂縫而失去防滲作用;因導滲溝、減壓井養護不良,淤塞失效。
(3)接觸滲漏:滲水經壩體、壩基、岸坡的接觸面或壩體與剛性建筑物的接觸面在壩后相應逸出。主要是由于設計施工過程中考慮不周全或施工質量存在問題等存在的接觸滲漏。
(4)繞壩滲漏
水庫的蓄水后,水流通過土壩兩端的岸坡從下游岸坡面逸出,這種滲漏現象稱為繞壩滲漏。繞壩滲漏可使壩端部分壩體內的浸潤線抬高,岸坡背后出現陰濕、或出現水色較清的小量滲流。較嚴重的將使岸坡軟化,形成集中滲漏通道,甚至引起岸坡塌陷和滑坡,影響土壩體安全。產生繞壩基滲漏的主要原因如下:
1)勘察設計不到位,壩端兩岸地質條件過差,透水性過大,或有斷層通過,而又未提出妥善處理方案。
2)因施工取土或水庫蓄水后由于風浪淘刷,破壞了上游岸坡的天然鋪蓋。
3)壩頭與岸坡接防滲處理不當或施工質量不符合要求,壩岸接合質量不好,形成滲漏通道。
4)管理和監測不到位。水庫蓄水后,應加強對水庫滲流壓力等監測,提前獲知,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并改進管理方法。
3潰壩防治措施和技術
通過上述潰壩形式及原因的分析,研究土石壩潰壩的防治措施和相關技術,可適當加入潰壩分析計算的方法。潰壩的防治措施可從多個角度闡述。如:壩體自身結構、防洪抗震減災、科學管理等多個方面,并注意與第四章的緊密結合。
3.1土石壩滲漏的防治措施
3.1.1防滲漏措施之粘土截水槽法
粘土截水槽常用于透水性很強、抗管涌能力差、隔水層埋藏較淺的砂卵石壩基。其結構視土石壩的結構而定(圖3.1)。截水槽一定要作到下伏的隔水層中,形成一個封閉系統。必須注意隔水層的完整性和滲透性。
圖3.1截水槽示意圖
a-心墻壩;b-均質斜墻壩
3.1.2防滲漏措施之水平鋪蓋法
當透水層很厚,垂直截滲措施難以奏效時,常采用此措施。其方法是在壩上游設置粘性土鋪蓋,其滲透系數比透水地基小2-3個量級,并與壩體的防滲斜墻搭接(圖3.2)。這種措施只是加長滲徑而減小水力梯度,并不能完全截斷滲流。
圖3.2防滲鋪蓋示意圖
鋪蓋的長度l一般為壩上下游水頭差的5-10倍;其厚度t在上游末端為0.5-1m,與防滲斜墻搭接處應適當加厚。
當壩前河谷中表層有分布穩定且厚度較大的粘性上覆蓋時,則可利用它作天然的防滲鋪蓋。施工時一定要嚴格禁止破壞該覆蓋層。
3.2科學管理防治潰壩措施
土石壩修建后,要防止潰壩事故的發生,就必須加強其運行管理。科學、安全的運行管理方式,既是充分發揮大壩綜合效益的要求,也是保障大壩持久穩定運行的必要。
首先,必須嚴格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及工程安全標準進行管理。這是保證土石壩安全的前提。
其次,對大壩和附屬建筑物 以及大壩安全所必需的相關設備應經常維修,包括安全監測儀器設備,使其處于安全和完整的工作狀態,對設備還應定期檢查和測試 確保其安全和可靠的運行。
再次,要對土石壩大壩進行安全監測,監測項目、觀測布置、觀測設施及安裝埋設、觀測方法及要求、觀測頻次等應按規范SL60-94《土石壩安全監測技術規范》執行[12]。
最后,要對土石壩進行大壩運行管理綜合評價。評價內容包括:
(1)水庫是否按審定的調度規程(或計劃)合理調度運用水文測報及通信設施是否完備各項規章制度或計劃(或文件)是否齊全落實;
(2)大壩是否得到完好的維修并處于完整的可運行狀態;
(3)大壩安全監測設施是否完備大壩安全監測是否按規范執行并由監測資料整編分析初步結果審查大壩的變形滲流及穩定總體上是否處于正常狀態;
(4)綜合上面3項的分析對大壩運行管理進行綜合評價:3項都做得好的,評為好;大部分做得好的,評為較好;大部分未做到的,評為差。
參考文獻
[1] 中國水利年監編纂委員會.中國水利年鑒2008[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12.
[2] 田川,李巍.土石壩潰壩原因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1.01.
[3] 何曉燕,王兆印,黃金池,丁留謙.中國水庫大壩失事統計與初步分析[J].中國水利學會2005學術年會論文集——水旱災害風險管理,2005.
[4] 趙晶,陳世全,張文倬.土石壩若干問題初探[J].云南水力發電,2009.6.
[5] 郭軍.歐美國家近期潰壩研究及發展動向[J].中國水利,2005.04.
[6] 高順鋒.土石壩壩區病害成因及處理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