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旱災害的防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防汛抗旱 水旱災害 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隨著人為因素對生態的破壞,防汛抗旱問題日趨嚴重,雖然,我國相關部門一直在努力減弱水旱災害的影響,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果,但是卻不足以改善全國的整體水旱災害現狀。因此,防汛抗旱與水旱災害風險管理工作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努力的改進。爭取把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點。
一、防汛抗旱能力存在的問題
1、預測預報預警能力與有效應對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的要求不相適應,我國洪澇災害監測站點不足,預測預報能力偏低,預警不夠及時。此外,旱情監測體系還處于起步階段,旱情監測評估和預測分析能力比較滯后。
2、防災減災基礎體系與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我國大江大河部分干流沒有得到有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嚴重滯后,山洪災害防御能力低,全國還有相當數量的耕地缺少灌溉設施,城鄉供水保證率不高,還有2億多農村人口存在飲用水不安全問題。
3、防汛抗旱保障能力與社會化防災減災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我國防汛抗旱經費投入渠道單一,水旱災害救助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會化投入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洪水干旱保險還停留在研究層面。防汛抗旱社會管理相對薄弱,防汛抗旱專業隊伍偏弱偏少,搶險和抗旱服務能力普遍不強。
4、防汛抗旱技術水平與現代化防災減災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防汛抗旱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程度不高,防汛抗旱工程設備與裝備的現代化程度較低,制約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效率。
二、關于防汛抗旱與水旱災害風險管理的發展歷程
防汛抗旱與水旱災害風險管理工作從很久以前就開始出現了,這個概念的提出是近些年的事情。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其發展歷程。
1、古代人適應水的階段,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古代的人們適應水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人們屬于冷兵器時代,沒有先進的生產力,不能構建堅固的水利設施,致使當汛期和旱期來臨的時候沒有任何辦法。對于這個階段人與水的關系,我國古人有許多論述,大多數的論述內容都是,水是一種變化無常的事物,我們無法控制它,我們只有了解它的習性,然后去適應它生存,因為我們離不開它。在古代也有著名的水旱災害風險管理案例,那就是大禹治水。總而言之這一階段,實際上是人類主動并力圖將其暴露程度降低為零,回避水旱災害,從而減小風險。
2、近現代人逐漸控制水的階段,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等到了近現代的時候,人們就已經擁有了一些較為先進的大型機械,可以建設一些水利工程,來防治水旱災害了。同時,人類改造自然的意愿和能力在增強,特別是人口增加后,人類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長,迫切需要對水進行控制,通過建設水利工程來改造河川、調蓄洪水、發展灌溉和供水等。技術的不斷進步,需求的不斷增多,使得人們的野心開始不斷變大。人類在這個階段認為大自然是可以戰勝的,人類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無限度地改造自然,向大自然索取。從水旱災害風險管理的角度看,此時是人類在降低自己易損性的同時,試圖通過各種強有力的工程措施,將水旱災害的危害性減小到零,從而減小水旱災害風險。
3、現代人和水和諧共存的階段,人們經過上一個階段與水的接觸,人們開始發現水是不能夠征服的,真正的生存之道就是與水共存,一起和諧發展。在這個階段里,人們已經深刻認識到不可能將水旱災害風險“危害性”、“暴露程度”、“易損性”的任何一個風險因素減小到零。相反地,應當采取綜合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減小水旱災害風險,實現水早災害管理的最大效益。于是我國人們開始從各國學習先進的水旱災害風險管理工作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工作,爭取早日走上,人水和諧、水旱災害綜合管理的道路。
三、防汛抗旱與水旱災害風險管理流程
所有工作都有自己固定的流程,水旱災害風險管理工作也是如此。目前主流的防汛抗旱與水旱災害風險管理流程主要是以下幾個步驟。
1、風險評估,這里所謂的風險評估,指的就是根據某種災害所導致的損失的歷史資料的記載,然后再根據上一步的風險文檔資料進行綜合的分析,這一工作中,主要利用的工具有概率統計、洪水風險圖、資產評估法、水文水力學法、歷史洪水類比法、地貌學法、專家調查法等。
2、風險識別,水旱風險管理就是風險識別工作,該工作主要是對潛在的各種威脅進行系統的認真的歸納整理,并分析產生不利事件原因的過程。該步驟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出風險的來源、范圍以及特性,然后形成文檔報告,以便后面工作的開展。
3、風險評價,風險評價是整個風險管理工作的中間步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它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工作期間,會對上面的倆個工作內容進行綜合的分析整理,然后把各種風險因素發生的概率、損失程度及其他因素的風險指標值,綜合成單指標值,以表示該地區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及其損失的程度,并與根據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確定的、可接受的風險標準進行比較,進而確定該地區的風險等級,由此確定是否應該采取相應的風險處理。
4、風險處理,風險處理顧名思義,就是指對某種不利事件進行科學的預防,盡力把損失降到最低的一個過程,可以說該步驟是整個風險管理工作的核心。風險處理的主要任務是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佳效益的總目標。當面臨風險時,主要思路為采取轉移、接受、化解、規避和分擔等各種風險處理手段,從這些手段中,選擇適當內容,形成最優處理方案。
5.風險管理結果評價,風險管理結果評價是整個風險管理工作的最后一步,該過程的主要工作是對以上每個步驟產生的效果進行分析,然后找出每一步驟的可行性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檔案記錄,以便于以后的風險管理工作的開展。一般地說,對于某一地區或流域的水旱災害風險管理,以上工作流程是逐步進行的,但每一步工作之間又是彼此聯系的,不是截然分開的。
結束語
近年來,在防汛抗旱和水旱災害風險管理實踐中,各地不斷總結經驗,創新工作機制,加強工程建設,完善非工程措施,防汛、抗旱、防臺風等各項工作取得不少新突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對防汛抗旱與水旱災害風險管理工作提出許多新要求,因此,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思路,堅持防汛抗旱并舉,實施水旱災害風險管理,實現人水和諧,開創防汛抗旱工作新局面,為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寧.唐家山堰塞湖應急處置與水旱災害管理工程[J].中國工程科學,2008,10(12)。
[2]劉寧.進一步提高科學防御水旱災害的能力[J].求是,2010(08)。
[3]劉寧.堰塞湖應急處置實踐與認識[J].水科學進展,2010,21(04)。
[4]劉寧.舟曲白龍江堰塞排險與應急疏通減災工程管理認知[J].中國工程科學,2011,13(01)。
[5]劉寧.唐家山堰塞湖應急處置與水旱災害管理工程[J].中國工程科學,2008,10(12)。
關鍵詞 農業自然災害;貧困發生率;農村貧困
中圖分類號 F32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4-0092-04
建國以來,安徽省因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年平均超過20億元,約占全省平均社會國民生產總值的10%。20世紀80年代以來,年平均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億元。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自然災害發生頻次和強度呈加快、加大趨勢,截至1997年,累計各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近1 000億元,年平均超過100億元。由于農戶自身抗災能力有限,一旦遭受自然災害,在沒有風險轉移的情況下,絕大部分損失將由農戶自己承擔。對一般農戶來講,家庭收入較低,遭受災害以后如果不能夠及時得到經濟補償,對其生活和再生產的影響很大。
1 文獻回顧
所有貧困現象都是由于區域、群體或個體的經濟發展受到一系列內部和外部不良因素制約,造成勞動報酬和財產性收入的不足而產生的。而引起勞動報酬和財產性收入不足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要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歷史、個人等多層次、多方面進行探討。目前這方面已有許多研究成果問世,其中主要觀點有:相對剝奪說、不平等說、價值判斷說、政策界定說、權利喪失說、發展不足說、能力缺乏說等等。也有根據貧困產生原因將貧困劃分為不同類型而形成貧困成因類型的學說,最為著名的是康曉光根據貧困形成的決定因素將貧困分成三種類型:制度性貧困、區域性貧困、階層性貧困(康曉光,1995)。制度性貧困是由于社會制度,如政治權利分配制度、就業制度、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社會服務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決定生活資源在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和個人之間的不平等分配而造成某些區域、群體和個人處于貧困狀態。區域性貧困是在相同的制度背景下,不同的區域之間由于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條件的差異造成的,與區域生活資源的供給程度有關。導致貧困的區域性因素包括自然資源、發展起點、經濟結構、積累能力、科技力量、人口素質、制度創新、市場機制、政治結構等。階層性貧困是指相同制度環境中,在大約均質的空間區域內,某些群體、家庭或個人,由于身心素質較差、文化程度較低、勞動力弱、生產資料不足、生產能力不高等原因造成競爭有限的生活資源的能力較低,從而處于貧困狀態(康濤、陳斐,2002)。從已有研究來看,對造成貧困的原因界定上還存在著分歧,但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一是由于缺乏發展的機會造成的貧困,即機會貧困;二是由于缺乏發展的能力和素質所造成的貧困,即能力貧困。隨著我國農村教育的加強,農民的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如今形成的貧困與返貧現象更多的是由于機會的缺失導致的,即機會貧困成為農村貧困發生的主要原因。
自然災害總是與貧困緊密相聯,世界銀行在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中發現,80%以上的窮人并不是“總是窮(always poor)”,而是“有時窮(sometimes poor)”,原因是他們面臨各種自然災害襲擊時難以抵擋,從而陷入貧困或返回貧困的境地。王國敏從定性的角度首次對農業自然災害與農村貧困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自然災害總是與貧困相伴隨,且呈正相關關系。如何更加明確農業自然災害對農村貧困的影響,即從定量的角度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以彌補以前定量研究的空白。
2 樣本來源及其描述
鞏前文等:農業自然災害與農村貧困之間的關系――基于安徽省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7年 第4期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將全省分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區。安徽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但氣候條件分布差異明顯,天氣多變,降水年際變化大,常有旱澇等自然災害發生。國家劃定的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簡稱國貧縣)中安徽省有17個,占總數的2.9%,處在貧困縣比較多的省份行列之中。所以,選擇安徽省作為研究對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1 安徽省自然災害發生情況
安徽省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種類主要有洪澇、干旱、干熱風、高溫熱害、低溫冷(凍)害、冰雹、龍卷風、動植物暴發性病蟲害等。災害嚴重時,連續幾年或同一年內幾種自然災害同時或交替發生,對人民生命財產破壞性極大。如1998年,先后出現春季低溫凍害,夏季持續暴雨成災,秋后水稻暴發白葉枯病和稻飛虱,大豆暴發甜菜夜蛾,致使全省大部分縣市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達1 0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16.8億元,對農業生產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自1995年以來,每年成災面積都在1 000hm2頃以上,而且波動幅度比較大(見圖1)。從圖1可以明顯看出,近年來,受災面積與成災面積越來越接近,說明農業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破壞力越來越大。
受災面積在農業種植面積中的比例在大部分年份都在20%以上,而同時成災面積在種植面積中的比重也幾乎都在10%以上(見圖2)。
2.2 樣本數據情況
為了獲取足夠的樣本,我們選取1998-2002年安徽省58個縣(市)共283個樣本(不包括數據缺失樣本)形成面板數據。面板數據既有時間序列數據,又有橫截面數據,這種雙維的信息可以克服樣本數量少的缺陷,而且可以增加估計的無偏性和有效性,在經濟分析中逐漸得到廣泛的應用。面板數據主要來源于1999-2003年安徽統計年鑒。
3 基本計量模型設定與計量結果分析
3.1 基本計量模型設定
在討論災害與中國農村貧困問題的關系時,一方面,可以通過對面上的情況進行一般性的描述來了解總體概況,也可以通過解剖典型案例了解不同的局部情況;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對統計數據的數量分析更準確地把握兩者的數量關系(張曉,1999)。張曉(1999)認為農村貧困只與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和水旱災害受災或成災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兩個因素有關,所以建立了簡單的雙對數線性二元回歸模型,把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和水旱災害受災或成災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兩個變量作為解釋變量,即:
式中:PKL是農村貧困發生率(%),I是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元),ZR是水旱災害受災或成災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
但是,筆者認為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I)和水旱災害受災或成災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ZR)兩個變量之間存在明顯的線性相關,因為水旱災害受災或成災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越大越可能降低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即農村貧困(主要指經濟貧困)可以直接表現為農民家庭人均每人純收入低下,而人均每人純收入低下的一個直接原因是受到水旱災害的影響。為了克服這個缺陷,筆者建立以下計量模型來描述中國自然災害與貧困發生的關系:
式中:Y表示樣本縣市貧困發生率;X1是指樣本縣市農業從業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X2是指農村人口中男女性別比例(男/女);X3是指人均擁有排灌機械數量;X4是指人均占有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額;X5是指農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積;X6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用來衡量耕地質量;X7是指自然災害受災面積占播種總面積的比重(%),此處自然災害包括水旱災害和其它農業災害。
模型試圖說明:農村貧困發生率主要是由于農民自身能力不足和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劣造成的,農民自身能力不足主要通過農村人口中男女性別比例X2和人均擁有排灌機械數量X3表示;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劣主要用人均占有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額X4、農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積X5、單位面積糧食產量X6、自然災害受災面積占播種總面積的比重(%)X7等指標來衡量。
3.2 計量結果與分析
運用SPSS統計軟件,采用向后逐步回歸(Backward)法對計量模型進行回歸處理,結果見表1。
從表1結果可以看出,變量中“自然災害受災面積占播種總面積的比重”的回歸系數為-0.955,t值為-1.746,在0.05水平上顯著。在統計意義上,該變量是比較顯著的。但是,這個結果與張曉(1999)得出的結論有顯著的差別,即張文中得出的結論認為水旱災害的成災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與農村貧困發生率存在正相關關系,而筆者通過利用安徽省的數據所做的計量結果表現為農業自然災害受災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對農村貧困發生率的影響呈負相關關系,即農業自然災害受災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越大,農村貧困發生率的可能性越小。對本文計量結果的解釋可能:一是本文使用的數據是每個縣市的平均數據,沒有考慮到每個農戶受災的差別性,而且受災不一定會成災,而國家在對受災地區的補貼和救助主要是按人口來進行的,這樣會造成同一地區受到的災害對各個農戶生活的影響不同,一部分農戶會因自然災害而獲得了更多的收入,而一部分農戶因自身抗災能力較弱,而受災又很嚴重,顯然容易導致極度貧困的發生,即雖然貧困數量沒有因自然災害而上升,但是貧困程度卻加劇;二是農業自然災害主要對農業生產產生影響,而對于受災農戶來說,在受災后可能會通過從事其他產業或者兼業賺取非農收入以彌補農業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其結果可能是由于農業自然災害的推動下,一部分農戶的收入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三是農業自然災害救災資金的增加和農戶抗災能力的增強。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在農業自然災害救助方面逐漸加大了力度,見圖3。從圖3可以明顯看出,無論是全國還是安徽省對農業自然災害的救助力度都呈逐年增大趨勢,全國農業自然災害救助資金由1999年的355 627萬元增加到2003年的529 365.26萬元,增加到1999年的1.49倍;安徽省也由1999年的24 012萬元增加到2003年的57 118.72萬元,增加到1999年的2.38倍。同時,農戶的抗災能力在逐漸增強,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戶擁有的排灌機械數量增加,1998年全國抽樣調查數據為13.37臺/百戶,安徽省為30.20臺/百戶,而到了2003年數量全國增加到21.12臺/百戶,安徽省增加到47.56臺/百戶。二是目前全國已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兵團)建立了省級救災應急預案,70%左右的地、縣救災應急預案也已經出臺。
4 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運用安徽省的面板數據對農業自然災害與農村貧困的關系計量分析來看,筆者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農業自然災害與農村貧困之間的關系明顯,而且農業自然災害占播種面積的比重與農村貧困發生率之間呈反向關系,即在現有生產條件下,農業自然災害導致的農作物受災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越大,農村貧困發生率越低。這個結論與現有的研究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筆者在上述中也對產生差異的原因做出了可能的解釋。
筆者認為,雖然農業自然災害占播種面積的比重與農村貧困發生率之間呈反向關系,但并不是說農戶就不用增強自身的抗災救災能力,國家和地方政府也無須在災害發生后對災區進行救助,幫助恢復生產。情況恰恰相反,農業自然災害占播種面積的比重與農村貧困發生率之間呈反向關系產生的原因正是在農戶抗災能力增強和國家與地方政府救助力度增大的情形下發生的一種情況。所以,筆者認為,政府和農戶更加要正確認識這種反向關系產生的效用。因此,筆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政府應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生產抵抗農業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從我們的計量結果可以看出,人均占有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額越大,貧困發生率越小。農業本生具有較強的自然條件依賴性,因此,降低自然災害發生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對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2)繼續加大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農業自然災害救助力度,但要有針對性。農業自然災害的發生對收入低的農戶影響更大,因此,在發放補貼時切忌“一刀切”。要遵循災害成災多少,補多少,而且政策要向收入相對較低的農戶傾斜。
(3)氣象和災害預報部門要盡量提高災害預報的及時性與準確度。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加強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和宣傳工作,使廣大群眾了解自然災害是可知、可防、可抗、可治、可避的。
(4)在自然災害發生后,當地政府要加大生產自救的宣傳和引導。一是作物補種,當地政府應協助農戶購買優良種子,恢復農業生產;二是鼓勵和引導主要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其他產業,增加受災農戶的非農收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康曉光.中國貧困與反貧困理論[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5.[Kang Xiaoguang.China's Poverty and Poverty Theory[M].Guangxi: The People's Publishion in Guangxi,1995.]
[2] 康濤,陳斐.關于我國農村貧困與反貧困的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5~11.[Kang Tao,Chen Fei.the Study of China's Rural Poverty and Poverty[J].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2,(4):5~11.]
[3] 王國敏.農業自然災害與農村貧困問題研究[J].經濟學家,2005,(3):55~61.[Wang Guomin.The Study of Rural Poverty and Natural Disaster[J].Economist, 2005,(3):55~61.]
[4] 嚴立冬.可持續發展戰略與農業自然災害防治[J].農業經濟問題,1998,(7):33~36.[Yan Lidong.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J].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1998,(7):33~36.]
本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自然科學知識,較好人文科學知識,較強的計算機、外語、管理等方面應用能力與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專業及專業基礎知識,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設、農林、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就業方向
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工作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介紹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信息的采集及處理、水旱災害預測及防治、水資源規劃、水環境保護、水利工程規劃與設計、水利工程運行與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工程制圖、運算、實驗、測試等方面基本訓練,具有應用所學專業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科學研究、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
防汛抗旱科
負責擬定全市防汛抗旱工作部署和決策意見;負責全市防汛抗旱責任體系建設的有關工作;負責指導全市基層防汛抗旱組織體系和辦事機構基礎能力建設的有關工作;負責組織協調防汛抗旱檢查督導工作;負責組織、指導編制修訂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山洪災害防御預案、水利工程洪水調度方案、抗旱應急供水方案并監督實施;組織協調水文、氣象、水利等專家,擬定防汛抗旱應急調度、應急搶險方案并督辦實施;負責全市防汛抗旱知識培訓、預案演練指導工作,組織協調防汛抗旱實戰演習;負責組織、指導、協調河道清障工作;監督、指導涉河在建項目安全度汛工作;負責組織、指導全市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的實施;負責全市防汛抗旱減災效益分析、工作評價及水旱災害評估工作;負責組織編報各類防洪水毀工程修復、防汛抗旱應急工程計劃,并監督實施;負責協調、指導全市防臺風工作;負責涉水建設項目防洪影響評價報告的審批并監督實施。
信息調度科
指導全市水利信息化公共平臺和防汛抗旱應急指揮平臺建設,負責市級水利信息化應用系統的管理和維護;負責各類氣象、等防汛抗旱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與處置工作;負責編制全市水利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組織重大水利科研項目攻關、成果鑒定及技術推廣工作,組織水利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負責水利學會和水利企業協會工作。
一、及時安排部署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4月1日,我縣召開了全縣農業、農村暨防汛抗旱工作會議,對全縣防汛抗旱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縣委胡書記作了重要講話,周縣長主持會議并下發防汛目標任務書,縣委常委、副縣長就防汛抗旱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縣水務等部門通報情況。4月6日,縣防總下發了《關于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防汛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知》,要求全縣各鄉鎮認真貫徹落實,切實做好汛前的各項工作。
二、切實落實防汛責任制,由于今年是縣鄉換屆之年,人員調整還未到位,目前,縣鄉鎮防汛指揮機構仍按去年人員不變,人員調整到位后立即進行相應調整。4座五萬畝以上圩堤和5座中型水庫落實了副縣級領導為防汛責任人,3座萬畝圩堤和25座小(一)型水庫落實了副科級領導為防汛責任人,其他圩堤和95座小(二)型水庫均落實了村干部為防汛責任人。防汛責任人均到所負責的工程實地檢查了防汛工作。
三、切實做好汛前檢查。3月16日-18日,縣防總組織7個防汛檢查組,對全縣各鄉鎮的防汛準備工作進行了一次全面檢查。3月23日,縣防總下發了《縣2011年第一次防汛檢查情況通報》,指出了防汛準備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對下步防汛準備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四、有關防汛預案審批下達情況,各類水工程度汛方案已審批下達,防洪預案均已落實,我縣制訂了山洪災害防治區,防御預案并將責任落實了相關人員,危險區居民轉移方案已編制落實。
五、小型水庫安全管理員制落實情況。全縣有120座小型水庫按要求落實了安全管理員145名,并按要求簽訂聘用合同。其中:小(一)型水庫2名,小(二)型水庫1名,水庫安全管理員按要求,每天對水庫建筑物進行巡查,及時掌握水雨情和工情,并作好巡查記錄,對所有安全管理員安排在五月上旬進行培訓。
六、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落實情況:我縣制訂了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并將責任制已落實,危險區居民轉移方案簡明易行,群眾明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七、防汛物資補充到位情況及防汛搶險隊伍落實情況:全縣有卵石8.3萬方、草袋43萬條(含麻袋21萬條)編織袋73萬條,基本上滿足水利部頒布的《防汛物資儲備定額編制規程》的要求,我縣由人武部組建660人的民兵預備役人員為主的防汛搶險突擊隊,每年均開展防汛搶險實戰演練。
八、列入國家規劃的666座小型病險水庫中已安排資金地232座水庫除險加固進展情況。列入國家規劃的666座小型病險水庫中已安排資金地232座水庫我縣沒有項目。但列入666座小型病險水庫規劃內的已完成19座初設報告編制并通過了省水利廳組織的專家評審;53座小(二)型病險水庫溢洪道改造已全部完工,正在進行竣工驗收;和二十四應急防滲加固,已基本上完成。
九、2010年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完成情況。去年出現的水毀水利工程主要為廿四流水洞迎流頂沖,連前電站和象湖電站泡泉以及五星圩泡泉群,均得到修復并已完工。目前我縣未有破堤破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