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承民俗文化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仡佬族先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俗文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隨著全球化發展的不斷沖擊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仡佬族民俗文化生存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诖耍疚囊载罾凶迕袼孜幕膬热轂橐罋w,探尋保護和傳承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有效措施,以期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所裨益。
二、仡佬族民俗文化的內容
仡佬族民俗文化既有同一性,又存在差異性。下面就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如服飾、喪葬以及民族節日進行梳理,以呈現出仡佬族民俗文化的基本概貌。
1.服飾
(1)男女“筒裙”在服飾方面,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仡佬族服飾出現了很大變化。從唐至清代初期,無論男女,仡佬族人皆穿“筒裙”。筒裙在唐、宋時又稱為“通裙”,編織裙料用染色羊毛線,通裙為用一幅料橫向連綴兩端而做成或將兩幅料橫連而構成。裙腰沒有褶皺,穿時從頭上貫通而下。一般男子所穿的“筒裙”較短,在高寒山區的居住者還常外披毛氈一幅。而婦女所穿的“筒裙”較長,做工更為講究、美觀,且花色繁多。同時,婦女還在長筒裙外披長袍,此長袍通常用數尺長的青布從中間剪開口子后,自頭籠下,前短后長。清代至民國初期,仡佬族男子已極少穿“筒裙”了,一般穿無領對襟、斜襟長衫,長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帶,干活時撩衣前后各一角扎于腰間。(2)不同支系服色仡佬族支系不同,所穿服色亦有所不同,故人們按其服色不同,將仡佬族分為紅仡佬、青仡佬、白仡佬和花仡佬。譬如:衣領、衣袖和裙邊用紅色繡織的就稱為紅仡佬?;ㄘ罾杏梦宀噬C花邊,且周身還飾以蠶繭,累累宛若貫珠。有些仡佬人衣服長僅尺余,在上衣外還套袍一件。袍既無領又無袖,宛如布袋,在袋底中部及左右分別開一孔,穿袍時,頭和手從孔中伸出,通常前胸短而后背長,袍上綴海貝以為飾物,下身仍穿五色羊毛桶裙,此即為“披袍仡佬”。近代以來,服飾漢化現象嚴重?,F在,完整、成套的仡佬族傳統服裝,特別是衣裙、披袍,已很罕見。
2.喪葬
當跟自己朝夕相處的老人辭世時,仡佬族活著的人深感沉痛,為了寄托哀思,總要心懷虔誠,隆重地舉辦喪事,這樣就產生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喪事禮儀及墓葬文化。(1)喪事禮儀頗繁一般來說,仡佬人死后其喪事禮儀比較繁瑣,大致要經過洗身、換衣、裝殮、開路、蹺棺、擇地、安葬等儀式。(2)墓葬朝向特殊在古代,仡佬族有頭向天、腳站地的葬式,即所謂“豎而埋之”的豎葬。史曰:“僚……死者豎棺而埋之。”[1]“僚在牂牁、其婦人七月生子,死則豎棺葬之。”[2]還有腳登山、頭枕空的葬式,即所謂的“橫苗倒仡佬”,這是與一般墓葬以頭枕山峰、腳朝山腳的葬式相反的。不論是豎葬還是倒埋,其喻義都是讓亡靈升天或從山頂上天。在清代以前,仡佬族不立墓碑,僅在墳前栽樹一棵,其樹種類有泡木樹、松樹、柏樹和黃楊樹。有的在墳前壘三塊石頭作為標志;有的在墳頂立一塊露出頂部為一尺的長方石。清代以后,逐漸才有仿效漢族立碑者,并且墓室建造精良,墓門墓碑雕工細致。(3)墓葬結構特殊仡佬族人是大山的兒女,生生死死都不離開大山,因此,在古代,仡佬族人死后的埋葬地與山洞、石框、懸巖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就產生了奇特的民族墓葬結構。在早期,僅僅把棺木放入洞中,自清代始,漸出現壘墳于洞穴者。據《華陽國志》記載“:有濮人冢,冢不閉戶。”[3]由于亡人無窮,而天然洞穴有限,從而出現了在絕壁上開鑿洞穴放置棺木的葬式。通常,在溪河之濱的懸巖絕壁上,打孔釘木樁一排,再將棺木橫貼著絕壁放置在木樁上,此謂“懸棺葬”。史書云“:人死則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巔崖之上,以先墜者為吉。”[4]此外,還有個別支系的仡佬族采用火葬“,剪發仡佬……人死則積薪焚之。”[5]近現代以來,由于受漢人喪葬的影響,仡佬族逐漸放棄了以上費力耗時的特殊葬俗,改為土葬。
3.民族節日
仡佬族人在開發這片土地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異彩紛呈的節日,它們從不同的側面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仡佬族的發展歷程、社會形態、價值取向、道德倫理觀念等,是研究仡佬族歷史的重要資料。(1)年節喂樹這是仡佬族過年的風俗習慣。“喂樹”又謂“祭樹”或“拜樹”,與仡佬族相信萬物有靈的古樹崇拜有關。例如:廣西隆林自治縣的仡佬族,每逢農歷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各戶都準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攜帶紅紙鞭炮,相約以親友關系上山拜樹??匆姌渲螅紫萨Q鞭炮,接著選擇高大粗壯的古樹焚紙燒香跪拜。跪拜完畢后,就給樹“喂”祭品:其中一人操刀在樹皮上砍3個口子,另一人將一些酒肉飯“喂”進刀口之中,最后用紅紙封住刀口,給樹除草雍土。針對不同的樹,“喂”飯時,還要對答不同的話。譬如:對水果樹,應該說:“喂你飯,結串串;喂你肉,結坨坨。”意為預祝碩果累累。在“喂”完樹后,人們通常還歡聚暢飲。(2)祭山節通常祭山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一般以村寨為單位分別組織。倘若一村只有一姓,就由長房世襲主持祭山;如果為多姓雜處的寨子,那么祭山依次輪流主持,每年由數戶一起當值,用抓鬮方法確定當值者,主持人面對神樹時,莊重、虔誠地獻祭,吁請山神前來享用祭品,并祈求山神保佑全寨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男子會耕田耙地、女子會紡紗織布、多生子女。因為仡佬族的祖先認為“:山管人丁,水管財。”[6]神樹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視為神圣之所,備受保護,人們不得在此放牧牛馬、砍伐樹木,這就在客觀上起了封山育林的效果。“當兩種文化相互接觸時,特別是兩種文化存在很大的文化勢能差異時,往往造成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影響,其結果是強勢文化賦予弱勢文化某些特征,產生民族文化移入現象。”[7]仡佬族也不例外,強勢的外部文化對仡佬族民俗文化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其民族特征漸趨模糊。因此,如何搜集、整理和傳承仡佬族民俗文化,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三、仡佬族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對策
仡佬族民俗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對它們進行保護與傳承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倡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題中應有之義,同時,還對于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類文化多樣性極具現實意義。根據目前我國實際情況和仡佬族民俗文化遺產的內容,需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保護和傳承措施。
1.擴大宣傳力度,增強保護仡佬族民俗文化遺產的意識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意識正確與否決定行動的效果和價值。在國內外旅游日益盛行、民族文化研究異軍突起以及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可借助舉辦國內外旅游展覽會、仡佬族文化研究會,以及大眾媒體和互聯網等多種手段向國內外廣泛宣傳仡佬族民俗文化,從而加強公眾對具有傳統地域特色的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以喚起社會各界對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
2.科學合理認定、立檔和保存
在已有的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駐仡佬族生活之地,進一步開展仡佬族民俗文化遺產資源的實地調查,并借用文字、圖片、音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技術,讓它們以檔案、書籍和數據庫的形式真實地長期保存下來。與此同時,還需對仡佬族民俗文化遺產進行分類、分層次,對于那些獨具特色、影響重大、蘊含傳承意義以及瀕臨消亡或很快就要失傳的民俗文化,必須重點搶救發掘和優先保護。
3.加強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活態式保護
活態式保護,是指民族民間文化在不斷保持民族氣派和民間特征的基礎上,不間斷開展活動,以適應和滿足民間文化需求,在開發利用的狀態下得到傳承和保護。為此,可通過以下方式保持民族民間文化的活態性:其一,舉辦地方文化藝術節。如遵義縣平正仡佬族民族鄉每年定期舉辦的“仡佬族吃新節”。其二,舉辦主題性文化藝術演出。如務川自治縣舉辦的將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按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組合在主題演出之中的“黔北風仡佬情”、“山情水韻仡佬風”。其三,保護和配合區域內少數民族特定的民族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如仡佬族的祭牛節。
4.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廣泛參與
仡佬族民俗文化是一項公益產品、公共產品,對其搶救和保護,當地政府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此過程中,必須堅持“保護為主,合理開發,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具體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由政府進行積極引導,明確保護工作的方向;二是由政府主導立法,構建完善的保護體系;三是由政府在資金方面提供支持,并借助各種渠道,吸引社會資金用于對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四是對于通曉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民間藝人,要給予幫助和支持,鼓勵他們把技藝傳承給后代。
【關鍵詞】山西民俗文化;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89-01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也是當代文化發展的精神支柱和重要依據,同時還是推動國家、民族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對山西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得以發揚的必經之路,也是每一個國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要根據山西省的戰略優勢、文化特點以及文化現狀,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開展民俗文化的建設與保護工作,為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添磚加瓦。
一、山西民俗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有效途徑
(一)增強山西民俗文化專業人才體系的建設
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重點在于要引進對民俗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專業人才,以保證山西民俗文化中的技藝能夠代代相傳。此外,如何讓山西民俗文化得以生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專業人才必須將民俗技藝推向市場,體現其經濟價值,并獲得社會與民眾的認可,才能使其得以生存。這就要求由當地政府或部門挑選,或者是經過社會民眾推舉出來一些擅長經營與管理文化產業的人才,同時構筑經營管理人才體系,發揮這些人才自身的優勢,將山西民俗文化與市場相結合,體現其經濟價值,并提高經濟收益,擴大社會文化的影響力,解決山西民俗文化與相關技藝人員的傳承與生存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推動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二)建立健全山西民俗文化的保護制度
山西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是促進其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前提條件。對相關的保護工作者而言,保護工作的開展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而要開展山西民俗文化的保護工作,主要要做到以下兩點:1.成立以政府和民間為載體的民俗文化保護部門;2.加快保護制度制定工作的開展并利用現代設備與技術全方位推進民俗文化宣傳[1]。為了開展保護工作,山西省可以成立相關的民俗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與專家組,為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同時,山西省還可以成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并督促相關部門與機構共同開展民俗文化的保護工作。
山西是一個具有多種民俗文化資源的省份,因此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迫在眉睫。山西省政府制定的關于山西省民俗文化保護的法規與制度,能夠使保護工作的開展有法可依。文化部門,包括相關的新聞媒體,要在深入了解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的前提下,加強對民俗文化保護工作開展的宣傳,以增強社會民眾的法律意識及參與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的意識。
(三)加強政府專項資金對山西民俗文化的投入
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還需要政府專項資金的投入支持,才能開展以下工作:1.民俗文化傳承人的補助與補償標準制度的確立,可以使傳承人的基本生活與日常開銷得到保障,以促進其對民俗傳承與創新相關工作的開展;2.山西民俗文化相關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能夠使民俗文化宮、文化館、文化廣場等得以創建和發展,從而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3.山西省政府部門設立一定的獎勵制度,以鼓勵單位、個人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作出貢獻,并促進該工作的順利進行。山西省政府只有落實這三項專項資金的投入,并加大監管力度,才能最大程度促進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2]。
(四)推動山西民俗文化基礎配套設施的創建
要想真正實現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要加快創建其基礎配套設施。具體的做法有:1.加大對山西各個地區的民俗展覽館的建設,以增加民俗展覽館的數量。民俗展覽館建設的目的是要加強對珍貴民俗文化的收集與保護,并且在修復、還原民俗文化時,民俗展覽館也能發揮一定的功效;2.加大對山西各個地區的民俗表演廳的建設,定期進行民俗文化的表演。民俗表演廳的建設能夠吸引民眾定期到固定的地點觀看表演,長期如此,民眾就會形成習慣,這樣就可以擴大民俗文化的社會影響力;3.加大對山西各個地區的民俗文化廣場的建設,可以為民眾的娛樂活動提供場所,也可以為以單位或個人組織的民俗文化活動提供場地,或借助民俗文化廣場的平臺為民俗文化作品的展覽提供便利。
二、結束語
綜上所述,山西民俗文化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對其的保護與開發是傳承與創新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前提,雖然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是全社會民眾的重要責任與義務;對此,社會各界應聯合起來,為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物聯網系統 非物質設計 交互性 文化現代性
檢 索:.cn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non-material design theory act on the Tianjin folk culture, digging out the culture of modernity, economic value into a series of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non-material design services to the global, proposed the idea of building Tianjin folk culture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latform. Find a new way for the heritage of Tianjin folk culture.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s, Non-material Design, Interactivity, Cultural Modernity
Internet :.cn
引言
早先在天津舉辦的“紀念媽祖旅游文化”研討會上,民俗學家烏丙安先生指出:21世紀將是全世界從經濟高溫的時代轉向文化高熱的嶄新時代,我們應盡快把握和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并予以弘揚光大,以適應這個時代的潮流。[1]時至今日,烏丙安先生的推論已被天津乃至整個中國推動保護民俗文化的浪潮印證。對天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學術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更關乎天津城市建設與發展及構建天津品牌文化與地域性特色能否順利進行等決策研究。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地域特征與發展趨勢
天津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民間信仰廣泛龐雜,特殊的自然經濟、人文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造就了天津特有的津味兒文化。其民俗文化產品講究“巧而得體,精而合宜”,強調物質因素與人文因素、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外觀形式與內涵意蘊、裝飾紋理與質地結構、人工意匠與天然情趣的結合[2],是對“以人為本”的中國式美學與哲學的詮釋。
如此豐富的民俗藝術寶庫,卻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迅速被國際主義“再造同化”。雖然政府制定很多保護性的舉措,但市場的缺失讓那些治標不治本的“藥方”回春乏力,民俗文化發展難掩頹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產品存亡皆由市場規律決定,任何政策措施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民俗文化資源運用不當的產品出路問題。民俗文化正由人們傳統價值觀的改變與民俗觀念的淡化逐步喪失其原有市場,為天津民俗文化謀求適應時代步伐的發展之路迫在眉睫。
二、基于物聯網系統的天津民俗文化資源整合
(一)運用物聯網系統實現天津民俗文化現代性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民俗文化的良性發展需要首先對“核心文化資源”有清晰地認識。林亭口高腿子高蹺、漢沽飛镲、掛甲寺慶音法鼓等榮列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藝術瑰寶既然是“優質的”又為何陷入“曲高和寡、少人問津”的尷尬呢?引用民俗學家烏丙安先生的話,人們需要被滿足“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現代化需求”。實現文化現代性是關鍵。文化現代性是傳承文化在現代生活中存在價值認定的基本標準。人總會利用一切條件參與到各種文化圈層中,實現分享人類共同創造的文化財富的愿望。[3]現代人對文化傳統有區別性對待,提升某些文化資源本身潛在的現代性價值,使其中許多民俗不再是“古化石”或“歷史殘留物”是實現文化現代性的重要意義。實現文化現代性,不能一味的單向傳遞“文化需要被保護”,更需要現代化科技知識、理論創新,能動性的輔佐、推進文化的現代性進程。
物聯網技術主要解決物品到物品,人到物品,人到人之間的互連。利用計算技術監測和控制物理設備行為的嵌入式網絡化物理系統CPS(cyber―physical systems)可以將完全分割的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結合,通過虛擬世界的信息交互,構成一個高效、智能化的物理世界。[4]物聯網的特性決定了以此為技術支持的天津民俗文化經過設計轉化而成的物品與非物質產品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將能夠實現與用戶人群的順利交互,最終完成對天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物聯網系統為天津民俗文化信息傳遞提出新設想
物聯網系統不同于單純的互聯網,物聯網有虛擬網絡,同時也要有實體“物”作為信息載體。而完善的物聯網系統,是對非物質設計在內容上的擴充。對載體物的關注,將能為天津民俗文化元素表達提供更多可能。用可觸及的物承載一部分文化信息,這種可觸可感使用戶更愿意和更順利的去接受非物質形式的信息,進而主動接受物聯網系統提供的新型文化信息服務。如圖1天津理工大學學生設計的“銀魚”天津旅游信息導航儀,運用天津四珍之一的銀魚造型結合楊柳青年畫兩大民俗符號整合而成的旅游信息導航儀,作為物聯網的信息終端,承載部分民俗信息的載體使用戶能更加直觀的了解、認識天津民俗文化。
三、天津民俗文化的非物質設計理念
天津民俗文化很大一部分精髓是技藝者制作或表演的過程,這種文化的非物質特性決定其傳承與發展將遇到更多困難。如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原生態歌舞、戲曲,有許多原本只允許出現在特定的節日或場合,為了迎合市場需要,這些民俗文化最終淪為程式化的表演,被庸俗化和商品化,甚至出現將時間、空間跨度極大的民俗歌舞、戲曲、服飾等匯總于一個龐雜的“偽民俗村寨”,[5]傳承文化成為娛樂大眾的跳梁小丑??梢?,缺少對文化本質的深刻認識;專業系統的策劃與經營;宏觀、可持續的發展策略方針的制定,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其經濟價值合理性轉化將難以成功。
非物質設計是以信息設計為主,基于服務的設計。它跳出了傳統意義的對單一物的考慮,而是對由該物組成系統的全局性照應。非物質設計以其服務于全局的系統性理念特征,合理化運用于天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能對天津民俗文化宏觀格局制定出清晰、長遠的發展戰略。同時,結合物聯網技術,將天津民俗文化融合進這種新時代的產品中,其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量將會呈放射狀傳遞給用戶,并且這種信息傳達更具有時代感、易于被用戶接受甚至主動引導用戶接受,對天津民俗文化的傳承將做到能動、主動。網絡信息平臺將為天津民俗文化更加合理、可持續的挖掘出經濟潛質,順應時代與全球化市場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持。信息化、交互性、對各方信息反饋與策略制定、修改的高效性,結合物聯網系統的非物質設計理念為天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經濟價值挖掘開啟了嶄新的大門。
四、天津民俗文化的非物質設計策略構想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系統化非物質設計策略
天津民俗文化的表達,一種方式來自“物”,非物質設計的前提仍要有“物”作為載體,承載非物要傳達的重要信息,如產品設計表達中應用文化元素,在產品的形態與意義中使人體會到文化的特色和魅力,達到傳遞文化信息的目的,如圖2天津理工大學學生設計的“連年有余”茶具產品,運用天津楊柳青年畫的造型理念,將傳統文化中的繪畫要素進行整合、創新,在能夠突顯楊柳青年畫的文化底蘊的同時達到傳遞文化信息的目的。茶具成為傳承天津民俗文化的物質載體;
另一種方式則可利用“非物質”的網絡、服務等一系列形式滿足人對文化的認知。利用具有“物質”載體的非物質設計方式實現文化傳承。既考慮到對載體物形態、功能的開發,也將由載體物承載的非物質要素的設計系統化,提出完整的設計開發策略方法。在此基礎上,發揮物聯網的特色,將各個“物”與“非物質介質”系統、層次的聯系、統一,實現設計單體的細致深入與設計系統整體的全面、多元化表達。
(二)天津民俗文化物聯網信息平臺
通過電腦、手機、公共設施的交互平臺、旅游紀念品結合數字化技術等一系列電子終端,運用網絡技術共同構建出天津民俗文化物聯網信息平臺,在結合非物質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將能夠實現完全不同于傳統民俗文化信息網頁的功能飛躍。
首先,電子信息載體物的形式設計的多樣性,使用戶在視覺與使用感受上更加直觀具體的加深對天津民俗文化的認識。提升載體物造型的美觀度、易用性、增加時代感,將能夠吸引潛在用戶,擴大民俗文化的影響力,拓展其經濟潛質,最終實現文化傳承。如前文提到的銀魚導航儀,作為終端在形態與使用方式上都使用戶感受到天津民間繪畫藝術的特色,直觀且深刻。
其次,物聯網系統將更好的實現民俗文化信息的分眾傳播,也就是民俗文化信息可以根據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點有選擇的進行傳遞。更好的實現用戶、企業、市場、民藝家之間的信息交流,突顯出物聯網系統的交互性、高效性特征。
第三,非物質設計理念的運用使網絡信息平臺所具有的功能更全面、具體、人性化。源于其服務于全局的系統性理念特征,以實現天津民俗文化資源傳播最大化為目的,非物質設計理念將會把網絡信息平臺如何實現易用性、交互性、高效性放至首位。細化到各個人機界面、功能分區、按鍵反饋、鏈接方式、用戶操作方式等細節的設計中。
由物聯網系統結合非物質設計理念,構成的天津民俗文化信息平臺如同敏感的神經系統,各個神經節點上是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實體物”,非物質信息則通過各個神經節點不斷來回往復穿插,傳遞各種民俗文化信息。天津民俗文化物聯網信息平臺的建立將能使以前人們對某一民俗文化的單一理解升華為由某一文化點引申、拓展出放射狀的文化信息網,文化知識將能夠觸類旁通。文化傳遞的同時實現文化類產品的創新、創意產業鏈升級,最終實現文化類產品功能的超前性與能夠通過物聯網絡不斷升級的目標。
結語
在日常生活中,人民能夠通過民俗文化來豐富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體現出世代相傳的文化習慣。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著民俗戲曲文化、民俗飲食文化、民俗節日文化、民俗音樂文化以及民俗歌舞文化等。而幼兒作為我國未來的希望,就應該從小班開始了解我國的節日民俗文化傳統,從而能夠在將來更好地繼承與發展我國的節日民俗文化,培養幼兒的民族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豐富教學方式,從而對我國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起到更多的積極作用。
一、挖掘民俗內涵,還原民俗特色
每一個節日背后都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自我內心世界的和諧。雖然每個民俗節日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但是節日中承載的文化底蘊與傳承的理念和意蘊都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春節要吃團圓飯,主要是體現出合家團圓的理念;給長輩拜年與發壓歲錢,能夠體現出互敬互愛的美德;而在清明時給先人掃墓和祭祀,都能夠體現出對于生命的頌歌等。在進行幼兒的節日民俗教育時,只有抓住了民俗內涵,才能夠更加深入的讓幼兒了解節日的意義,從而達到節日民俗文化教育的意義,在今后起到傳承與保護節日民俗文化的作用。
首先,幼兒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就應該先突出以人為主體的節日,充分的了解到不同節日的民俗文化內涵,才能夠找出更多可以開展教學活動的素材,從而能夠從多個角度、利用多種形式來幫助幼兒更加深刻的理解節日的內容與習俗。例如,幼兒教師可以選擇春節拜年作為教學內容,先讓幼兒模擬日常拜年的方法,再創設一個情景教會幼兒怎樣拜年才是正確的,教會幼兒多種表達祝福的方式,比如可以自己動手制作賀卡、給長輩打電話或者發送電子郵件等方式。
其次,由于現在的節日民俗都是經過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傳承,每個節日中間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幼兒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時,就不能夠脫離這些節日民俗本來的文化內涵,應該把傳統節日的文化還原出來,體現出節日中原有的民族特色。例如,在元宵節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參加制作燈籠、猜燈謎等活動,在中秋節讓家長帶著幼兒一同賞月,能夠在幼兒學會了文化知識的同時,也體會到節日的民俗樂趣。
二、豐富民俗形式,體驗民俗趣味
由于我國的傳統節日民俗都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有很多節日當中都包括著特定的活動與飲食,例如,在元宵節應該吃湯圓猜燈謎、在冬至時吃餃子、在端午節劃龍舟等,通過帶領幼兒領會到這些具有趣味的民俗活動,不僅能夠在民俗節日中增添更多的色彩,也能夠讓幼兒真正的體會到節日民俗中的樂趣,促進節日民俗文化更好的傳承。
首先,由于幼兒的天性比較愛玩,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把節日民俗改變成為適合幼兒參與的趣味游戲,吸引幼兒積極的參加游戲。例如,幼兒教師在講解端午節的民俗活動時,可以先給幼兒講述劃龍舟的具體操作規則,然后把游戲改編成為用長木板綁住五個幼兒的腿,通過五人兩足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合作精神。
其次,在為幼兒講解節日民俗習慣時,最直接、效果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幼兒真正地參與到情境體驗當中,從而獲得更加真實與全面的認識。但是因為真實的情境一般都比較隨機化與生活化,所以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應該創設更加適合體驗民俗活動的情境,使幼兒更加真實的體會到節日民俗的特點與樂趣。例如,在講解元宵節時,教師就可以為幼兒創設一個猜燈謎的情境,雖然幼兒的知識還不夠全面,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者是幼兒感興趣的問題,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而在講解春節時,教師就應該創設一個與春節相關的情境,比如教會幼兒貼春聯、掛鞭炮等,真實的還原出過年喜慶的氛圍。通過營造這些活動,能夠讓幼兒體會到更加豐富的節日民俗內涵,提高對節日民俗的喜愛度,從而從更深的層面理解節日民俗的文化內涵。
三、尋找民俗傳統,傳承民俗魅力
我國傳統的節日民俗往往具有非常豐富的儀式,具有傳統性、多樣性與群體性相結合的特點,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外來文化與時尚流行文化的沖擊,加之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有很多傳統節日的民俗活動都已經淡化。例如,傳統春節中晚輩需要當面給長輩拜年,現在都逐漸被短信、電話或者外出旅游所替代;原來在春節需要放煙花炮竹,出于對環境保護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考慮,也逐漸的被禁止;而在傳統的清明節中,出了掃墓還有放風箏、踏春等活動,都已經逐漸的被人們所淡化。這些傳統節日民俗習慣的消失,也會造成后人對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不理解,從而逐漸的喪失對于節日民俗文化的尊重和敬愛之情。
幼兒教師可以通過查找資料或者是詢問當地的老人、專家,對當地的節日民俗習慣做出更加深入的了解,從這些節日當中選擇一些有意義的、便于場景模擬操作的節日民俗活動融入到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真正的感受到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意義。例如,幼兒教師在清明節可以組織幼兒去烈士林園掃墓,并且組織踏春和放風箏的活動,讓幼兒理解和感受到傳統節日中的民俗文化內涵,傳承淡出的民俗文化。
結束語
【關鍵詞】網絡傳播;湖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
隨著工業化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民俗文化受到威脅,工業化、農業人口外流、移民和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都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發起了挑戰,保護民俗文化并傳承是當務之急。湖北民俗文化繁榮多樣,如何利用網絡推動其傳承、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傳播現狀
湖北有55個少數民族,總人口24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5%?,F有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兩個少數民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民族區域自治面積達2.9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6。①
(一)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
傳統媒體起著重要的傳播作用報紙在傳播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本地發行的報紙,主要有恩施日報和恩施晚報承擔傳播本土文化的重任。此外廣播對于當地文化、信息的傳播依然起著巨大作用,主要的廣播電臺有恩施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五峰人民廣播電臺、長陽人民廣播電臺。傳統媒體中,電視、電影的傳播效果最為顯著。各縣市州的電視局通過創辦民俗文化節目或電視劇等傳播民俗文化。恩施廣電局依托民俗文化辦的節目《幺妹帶你耍》,融合了相親、美食等民俗元素。而《長陽土家講壇》電視節目也是介紹土家族文化的電視節目。電視劇《血誓》展現了婀娜旖旎的鄂西風光和獨特質樸的土家風情。電影《妹娃要過河》呈現風光綺麗的清江山水、土家傳統的民居吊腳樓、熱情奔放的土家歌舞,充滿了濃郁的鄂西地域風情。還有本土電影《我不是賊》,也表現了土家吊腳樓群里的土家兒女生活、土家八寶銅鈴舞、土家特制臘肉等。
(二)網絡傳播發展帶來的機遇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雖給傳統媒介帶來壓力,但也促使其不斷創新;網絡傳播雖然顛覆了原有的傳播環境,但也推動了媒介融合時代。網絡傳播讓人們看到了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希望,應把握機遇,充分發揮網絡傳播的力量。1.擴大了湖北民俗文化的傳播范圍湖北的少數民族地區大都分布在鄂西南地區,長期以來,受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的限制,這些地區長期處于封閉狀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促使傳播范圍擴大,讓民俗文化打破地域限制,走出當地、走出湖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2.推動了當地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隨著網絡傳播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被傳播出去,也使湖北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文化旅游業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旅游景點被開發出來,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3.增強了人們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網絡傳播使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文化傳播活動中去,人們接觸到更多的民俗文化,了解更多民俗文化的歷史和內涵,隨著認同感的加強,人們也開始慢慢認識到了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也不斷增強。
二、網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1.未能充分發揮網絡傳播的特性
網絡媒體包括互聯網、手機媒體、網絡電視等多種形態,其基本技術特征是數字化,基本傳播特征是互動性。網絡傳播具備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雙向溝通等特性,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傳播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一是互聯網能夠使用戶共享全球信息資源,可在各種數據庫中存儲大量有關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豐富內容,用戶可對歷史文件隨時檢索;二是傳播快捷,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限制,可以做到對各種少數民族民俗活動的同步傳播和異步傳播的統一;三是可借助文字、圖片、聲音、圖像、數據、視頻、三維動畫等各種方式進行立體生動地傳播;四是超文本這種非線性的數據鏈接更加符合用戶的閱讀習慣和聯想規律,大大增強了信息內容的可選擇性和自主性;五是開放的互動傳播使用戶可隨時互動并展開討論,表達意見。目前湖北乃至全國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內容的豐富性與網絡傳播的特性并未形成有效的匹配度,應積極利用網絡媒體的傳播優勢,開挖并廣泛傳播少數民俗文化的資源。
2.未能綜合運用多種網絡傳播方式
網絡人際傳播、網絡群體傳播(組織傳播)、網絡大眾傳播都是可采用的傳播方式。而各種網絡社區、企業和單位的網絡平臺傳播也可以聚集各種人群,對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傳播和討論;網絡大眾傳播則包含政府、傳統媒體和民間建立的各種網絡平臺,從不同的維度進行或權威、或傳統、或專業的傳播,但力量較為分散,還未形成合力。
三、媒介融合時代的傳播策略
利用網絡傳播技術手段,推動湖北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探索。
1.進一步凸顯網絡媒體傳播的作用
對民俗文化進行網絡新聞報道。網絡傳播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產生的一種新型新聞傳播形態,在推動湖北省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對外傳播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解網絡新聞傳播對湖北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文化的傳播狀況,筆者對新浪、搜狐、騰訊、網易等新聞門戶網站2016年刊登的恩施州七個縣(市)(除建始縣外)的新聞報道數量進行統計,恩施州通過新聞報道向各大門戶網站的網民至少展示700次,如果乘以每篇新聞的點擊量,將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對民俗文化進行網絡視頻傳播。網絡視頻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播大致分為三種模式:一是網絡電視新聞對民俗文化的傳播,二是網絡電視節目對民俗文化的傳播,三是依靠民俗文化性質的電視劇、電影在網絡上的傳播。相比于網絡電視新聞,網絡電視節目對傳播對象報道更具深度。近年,湖北少數民族地區涌現不少具有民俗特色的電視節目,如《遠方的家,北緯30°行》欄目組拍攝了“秘境巴東”“仙居恩施”“有利之川——利川”“山中聚寶盆宣恩”“巴土風情,神往咸豐”等,對巴東纖夫文化、恩施民歌、利川山寨文化、宣恩三棒鼓等民俗文化均有介紹,其視頻在優酷上的點擊率都達到萬余次。對民俗文化進行網絡電視傳播。近年來,湖北省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電視紛紛與網絡接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廣播電視局改名為恩施網絡電視,成立了恩施網絡電視新媒體,于2012年12月28日正式上線開播;恩施廣電在原恩施傳媒網基礎上全面改造升級,已初步完成整個平臺建設和內容的全新改版,為網絡電視新媒體配置的3G直播車,滿足新媒體業務需求,具有現場實時電視和網絡直播功能。少數民族地區各縣(市)的電視媒體單位也紛紛改革,長陽、五峰、巴東等縣(市)電視臺與網絡融合發展,成立網絡電視臺,加大投入,配置直播設備,在恩施“女兒會”、來鳳“一節一會”等民俗節日上,以影音視頻形式將這些節日影像傳播出去。
2.充分運用其他新媒體進行傳播
其他新媒體的傳播主要包括個人傳播和大眾傳播。湖北少數民族聚居地多是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山區,新媒體的使用者主要是18歲到40歲的青壯年,他們在空間、朋友圈、微博上轉發、分享家鄉的民俗文化,形成一種個人傳播行為。此外,多家微信公眾號運營機構和新媒體組成“恩施微信聯盟”,每周推出綜合影響力排行榜和閱讀數排行榜,促使新媒體更好地運營和宣傳恩施文化。很多政府單位和公眾媒體如五峰新聞網、恩施晚報、中國硒都網等也都與粉絲有互動。
3.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資源的使用力度和范圍
互聯網技術雖然在湖北少數民族地區有了一定的應用,但發展水平不高,還有很多偏遠山區沒有實現移動網絡覆蓋。要想通過網絡傳播技術和手段推動湖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就必須加大資金投入,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設備及網絡資源的使用力度和范圍,有了技術和人才支持,才能使網絡傳播更好地服務于湖北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4.開發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文化的網絡電子學習資源
網絡傳播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更加依賴于網絡,養成了在網上學習和娛樂的習慣。因此,要注重民俗文化網絡資源的開發,如加強湖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網站建設,開發如擺手舞、撒爾嗬、土家吊腳樓建筑過程等的網絡視頻,制作介紹民俗文化的電子書等,構建湖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數據庫,方便人們在網上瀏覽、學習,人們的分享、轉發等行為也可以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播。
5.促進湖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與網絡文化的結合
網絡傳播的盛行催生出網絡文化,如網絡用語、網絡詞匯、網絡歌曲等,以其大眾化、娛樂性使其更易流行和傳播。促進民俗文化和網絡文化的結合將有利于民俗文化傳播,如開發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網游,創作以民俗文化為背景的網絡小說,結合湖北恩施民俗中“女兒會”,開發與此相關的App手機軟件等,都是將民俗文化和網絡文化結合的舉措。這種文化呈現方式,符合網絡人群對文化的接受習慣,利于在網絡環境中傳播,這種民俗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滲透,也是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環境中的演變過程。
6.加大新媒體在民俗文化傳播方面的應用
新媒體推動了湖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傳播,但從目前湖北省少數民族地區對新媒體的應用情況看,多是政府單位、公眾媒體、公司等在利用新媒體,多用來傳播信息,傳播文化的少之又少。因此,挖掘新媒體傳播內容,如做跟民俗文化相關的手機報、彩信及微博、微信推送,將少數民族的民歌、山歌開發成彩鈴等,發揮新媒體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優勢,將有力助推湖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7.以村、鎮為單位進行網絡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