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景觀規劃與景觀設計

      景觀規劃與景觀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規劃與景觀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景觀規劃與景觀設計范文第1篇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設計

      1 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意義

      當今,人們不再只滿足房屋的精致裝修,開始關注居住區景觀環境。從景觀規劃設計學角度來說有其必然性,其一,追求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是城市人內在的需求,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其二,住區景觀規劃設計提高了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因此,作為景觀設計師,在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中應從視覺景觀形象、人的行為心理及環境生態綠化等方面全面分析,設計出舒適宜人的居住區環境。

      2 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現狀及問題

      現在的居住區景觀設計越來越關注景觀建筑的營造、活動設施的選擇、照明及室外小品的設計,這大大提升了住區環境質量,但在設計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對基地環境景觀及現狀景觀的考察力度不夠、設計流于形式忽略使用功能、植物配置,未能實現生態化布局、活動場地忽略人的使用特點等現象。基于對居住區景觀設計現狀的調查分析,現將主要問題歸納如下:

      第一,為了營造山水環繞的住區景觀環境,改善地區小氣候,一些居住區“挖湖堆山”大動土方。這樣的大手筆會導致地表徑流改變,造成景觀要素營建與維護的障礙,此外基地現狀景觀的改變使居住區與周邊環境缺乏景觀銜接。

      第二,有的開發商和設計師為了住區景觀設計主題的獨特性,通過營造磅礴氣勢的景觀或者通過抽象圖形造成的視覺沖擊吸引人們的關注,但是這種追求壯觀視覺效果的做法,忽略了為居民著想,未能根據人的尺度營造親切的生態及人性空間。例如運用筆直的景觀大道或世紀大道、加大步行道的寬度并在道路兩旁種植高大喬木、擺放花缽、放置大型雕塑的方法來體現居住區的大氣,這種做法忽略了景觀細部處理,從而使其景觀效果不明顯又缺乏實用性。

      第三,某些居住區內集中布置面積過大的活動廣場,忽略了使用群體的差異,違背了營造住區家園感和花園感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設計師為在有限的用地面積內提高居民的使用率,集中布置廣場以滿足社區人們交往、老人活動、兒童玩耍、健身娛樂等需求,從而導致硬質景觀設計面積過大,軟質景觀面積減少,硬質鋪裝與綠化不能相融。如果廣場內部再缺乏綠化,那么炎炎夏日無庇蔭之處的廣場必然影響人們戶外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以人為本應該兼顧個人和群體使用的需要,也就是說要兼顧景觀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集中布置的活動廣場不能平衡各居住組團內居民的使用,步行距離過長會限制人們的出行,尤其是對使用廣場頻度較高的老人和兒童造成不便。

      第四,就現在的居住區景觀來說,沒能充分發揮綠化的作用。一方面景觀綠化見縫插針未能形成一定種植規模,空曠的草地、單調的植物種類和種植形式,不能實現小區家園感和花園感的目標。另一方面沒能借助綠化有效組織居住區的風道、視覺通廊和環境走廊。因此,需要充分發揮綠化在美化環境、構筑空間、組織視線、改善小氣候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水景是高尚居住區的必備條件,一些居住區甚至加大水體面積以博得買家的喜愛,偌大的水面空無一物,硬質駁岸的僵硬與水體的柔美顯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在于設計者過于追求人工硬質景觀而忽略了生態軟質景觀,顯然,這種僅關注功能而忽略了生態性的設計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水景設計應關注水體形態和生態理念的引入。

      3 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要點

      (1)順應地形,依山就勢。居住區景觀設計應結合地形條件進行設計,根據地形坡級安排各功能分區,對各種活動內容進行劃分,從而形成獨特的居住區景觀。若原有地形起伏,那么居住區所有建筑的正負零標高,建筑群隨著地形起伏而起伏,各居住區之間以臺階或坡道連接,依地形特點布置水景,擋土墻結合雕塑或廊架設計以豐富豎向景觀層次。若基地內地形較為平坦,可以小范圍的改造地形創造微地形,結合植物布置豐富豎向層次,作為人們聊天聚會、體育鍛煉、開展鄰里交往的場所。

      (2)步道宜窄,以曲代直。居住區內的游步道處理應該考慮居民使用的舒適性,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步道宜窄使之更貼近人的尺度。此外步道宜曲不宜直,步道兩旁應種植體態優美、枝葉舒展的喬灌木,每隔一定距離設置座椅或亭廊,布置一些尺度宜人的雕塑,線性婉轉的道路令人們步行速度減慢,更加關注于景觀空間內的細節,從而放松心情,使得住區環境可游可賞。

      (3)廣場宜小,化整為零。居住區廣場的規劃設計應從功能出發,為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適的小空間。首先應盡量將大型廣場化整為零,分置在綠色組團中,使其更好地融于自然,這樣不僅尺度適宜,也為單位組團內居民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如果小區面積較小,集中布置的廣場則應結合綠化設計,運用樹陣化整為零,這樣可獲得更多的綠茵也會使廣場的形式美感得到加強。其次,廣場的形式不應過于追求場地本身形式的完整。例如以圓為母題的廣場,這樣的形式極易與周圍的建筑輪廓線產生沖突,會形成一系列難以處理的尖角空間,不利于植被栽植、材料鋪裝以及景點布置,應多用一些不規則的靈活構圖方式,如利用折線形使植物景觀與硬質景觀穿插,尤其是廣場與周圍環境銜接部分宜隱不宜顯,以此來減弱邊界過渡的生硬感,更好地與居住區環境結合。

      (4)綠滿全景,密植分層。從居住區視覺景觀出發,應該利用綠化多作視覺通廊和環境走廊。可將綠化與基地內起伏的地形、蜿蜒的道路、自然的水體結合來布置活動游憩場地,也可做集中的帶狀綠地布局。從環境生態方面看,應該多種喬灌木,增加綠量,提供綠蔭,多做立體化綠化,講求植物的層次,從低到高為草皮、灌木、小喬木、大喬木結合地形布置,圍合出自然而層次豐富的綠色空間。從人的行為活動方面看,可將綠化與活動場地結合,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要。如在綠蔭下布置老人活動區與兒童活動區、散步聊天的林蔭小道以及休息座椅等。

      (5)師法自然,巧用水景。居住區水景設計應該師法自然,所謂“師法”,蘊涵兩重意思,一是在設計中有意識的模仿自然水景的形態,如自然河、湖、溪、澗。然后通過新材料新工藝重新詮釋自然水體,這樣可使居住區水景設計更貼近自然,有利于形成舒適放松的氛圍。具體運用中應盡可能地用緩坡和植物營造出自然坡岸,水景旁的步道與水面若即若離、時隱時現,除了親水平臺,鄰水步道與岸線應保持大于1.2米的距離,種植不阻擋視線的喬灌木豐富沿岸植物群落。二是在設計中有意模仿自然的滲透系統,發揮大自然的自能動性,補給景觀用水,使之符合“生態主義”的設計原理。例如引入“雨水花園”的理念,經過合理的設計和維護來改善居住區景觀環境。

      4 結語

      居住區景觀應該滿足人們的家園感、花園感和歸屬感,它的自然寧靜、舒適宜人是鋼筋水泥城市的緩沖器,設計師要認真對待實地考察、構思立意、推敲形式和空間設計的每個環節,使設計的每一步落于實處。

      景觀規劃與景觀設計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園林景觀;主題;文化

      1 主題與文化的概念與意義

      1.1 主題與文化的基本概念

      主題最早是應用在音樂中,成為音樂固有的一種術語,但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主題被廣泛的應用在文學領域中,主題基本的理念和內涵是:主題可以看成是主體,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主題產生的解釋,主題的含義就是公共領域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解釋學中最為基礎的環節,也是實現創造的最強大動力,所以,針對于我們所了解的主體,需要適當的時間和認知去感受,并且可以根據世界上對主題的解釋,來明確實際上所認知的結果。文化是一個較為廣發的用語,在任何的領域都能夠運用到文化,文化的概念也非常的廣泛,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文化就是指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所遺留下來的物質和財富;狹義文化就是指人類的行為習慣。所以,無論是從廣義上講還是狹義上講,都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燦爛文化和民族歷史。

      1.2 主題與文化的重要意義

      園林景觀規劃的最終目的就是將其設計成為讓大眾耳目一新的景觀,并且隨著時間的發展而得到歷史的肯定,體現出文化的內涵。通常情況下來說,園林景觀主要的欣賞價值就在于景觀,通過觀察來得到欣賞價值和意義,并且通過所表達出來的信息來反映園林景觀的價值所在。

      2 國內外園林景觀規劃中主題與文化的發展歷程

      2.1 國外園林景觀規劃中主題與文化的歷程

      日本園林:日本是一個文化氣息非常濃郁的國家,具有顯著的群島生活的特點,日本對于園林的建設非常的重視,并且無論是那個角落都建造的非常精細,所以在建造的過程中,體現出了大自然景觀的濃郁風情。“栗林園”是日本獨具特色的園林之一,已經擁有400多年的歷史,“栗園林”是日本最大的園林之一,并且凸顯出了日本的獨特魅力。美國園林:美國是一個超級大國,由于沒有任何宗教的約束,使其園林的建造體現出了一些自然、淳樸的文化氣息,在美國的這種發展趨勢下,形成了美式的園林景觀,體現出了一種浪漫的情懷。法國園林:法國是一個特別浪漫的國家,法國園林藝術也延用了這種爛漫的氣息,彰顯了法國古典文化的內涵,法國被稱之為浪漫之都,進而通過園林景觀體現出來,法國園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園林則屬凡爾賽宮,可以透過凡爾賽宮的整體建設,看到法國的整體浪漫的氣息和整體韻味。

      2.2 國內園林景觀規劃中主題與文化的歷程

      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東方園林,我國是東方園林的發源地,由于我國的古代園林是隨著歷史而沉淀進化而成的,所以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氣息和人文歷史。從秦漢到魏晉在到唐宋至明清,都體現出了不同運維的園林文化,并且始終在傳承和延續著我國歷史的發展。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園林,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品質,主要采用的手法就是情景交融的方式,讓自然景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出一種精神文化上的美,象征了品德高尚的情懷。

      3 現代園林景觀規劃中主題與文化的表現

      關于現階段園林景觀規劃中的主體與文化設計,通過對國內外的發展歷程分析,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因地制宜設計理念

      對此,要求設計師在對園林景觀進行規劃時,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僅要弘揚時代精神,而且還要體現地方特色。比如,現代城市的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極易使人產生一種疲勞感,因而對自然環境的渴望尤為強烈。千年歷史的揚美古鎮,是全亞洲最大的專業性藥用植物園,該景觀的規劃來源于劉三姐的故居。駱駝山、象鼻山、蝴蝶泉等景觀規劃,則是根據當地自然地貌的特點,進行合理加工,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2 整體與部分的統一設計

      在主題與文化設計的過程中,可從主要景觀與輔助景觀相結合,促進整體與部分和諧發展。比如,園林景觀通過假山瀑布、小橋流水、亭廊花架等科學設計,從而形成一個和諧舒適的整體空間,這在城市景觀的規劃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其中,在園林假山的規劃中,要充分地分清主次假山中的山石風格、紋理以及脈絡等。山峰的高低起伏、山腳的遷回曲折等,都能夠良好地體現假山的特色。享有“堆山疊石”之稱的獅子林,則是園林景觀中以堆山作為典型的案例。獅子林不僅具有蘇州古典園林亭臺、樓閣、走廊等人文景觀,而且還有各種湖山奇石,素有“假山王國”之稱。假山的合理規劃,成為了獅子林的一大特色。

      3.3 中西合壁設計理念

      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吸取西方園林設計的優秀思想,同時,結合我國經典的傳統文化,從而創造出化腐朽為神奇的園林景觀。例如,蘇州工業園區建設的金雞湖,湖岸上的“圓融”雕塑成為了金雞湖的一大特色,不僅是蘇州工業園區的標志,而且也是經濟全球化的象征。城市廣場以對稱的形式與蘇州市核心區域遙相呼應。水巷鄰里則彰顯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傳統特色。我國傳統文化崇尚與自然結合,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西方園林則更多側重的是一種對稱美,講究規則均衡的布局思想。

      4 結語

      通過對全文的分析,能夠看出在園林景觀規劃的進程中,對主題與文化的設計情況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對此,在對園林景觀設計時需要從實際情況入手,借助于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與理念,打造出更加完善的園林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海云. 園林景觀規劃的主題與文化探究[J]. 現代園藝. 2012(04)

      景觀規劃與景觀設計范文第3篇

      關鍵字:全球化;景觀;自然;生態;人類;文化;技術;景觀規劃設計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ep change of landscape form and connotation in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f idea and method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uts forward the solve measure facing the predicament and opportunity of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landscape; nature; ecology; mankind; culture

      1、全球化

      1.1 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的概念來自于經濟學,最初是指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的大規模高速流動,把世界各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在生產和貿易中實現綜合和協調的全球性分工。至1980年代,全球化演變成一個概括未來時代特征的綜合概念,指人類的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個層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狀態,走向世界范圍同步化和一體化的過程。由于在經濟實力分布不均勻的情況下,全球化往往就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滲透,即“西化”的過程,而西化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消除差異的過程,尤其是會對“締造了過去偉大文明的文化資源起著消耗和磨蝕作用”(1)。由此引發人們反思全球化,促使多元的全球化概念產生,這種全球化肯定特殊性、地域性與差異性的價值,強調動態、雙向的交流,而非靜態、單向的統一,認為跨文化地域的交流是促進全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手段,但外來文化只有與本土環境條件相適應才能被接受,本土文化只有進行廣泛的對外交流、吸收,才能保持青春和活力。

      1.2 全球化的趨勢

      全球化給人類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使世界資源實現了最佳配置、最有利條件下生產與銷售,使科技成果和文化遺產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日益完善的全球化正在融合地域性、民族性與國際性,使地方的、民族的文化繼續為全球文明作貢獻,而全球文明又反過來推動民族、地方文化的更新和發展。隨著生產、金融、技術等方面的全球化趨勢日漸明顯,全球意識正成為全人類及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共同價值取向。這種全球意識既增進同一,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也鼓勵差異性,構成人類社會的多樣繁榮。多樣的文化并存、緊密相連、綜合乃至整合是全球化的主題,也是新世紀的大趨勢。

      1.3 全球化的影響

      全球化正導致人類社會及其環境的深刻變化。首先,高速迅捷的信息網絡正在構筑另外一個人類活動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科技的幻象和虛實相間、奇幻壯麗的景觀,實現了人類遠距離但高感度的接觸;其次,全球化促使國際人出現,他們的活動超越國家、地域和民族界線,一方面獲得生命體驗的極大拓展,另一方面也承受著生命的種種危機;第三,社會變革接踵而來,人類文化的交流日益廣泛深刻,并因為觀念、思想、政治、制度的碰撞沖突,激發出一系列變革、創新。既使人類接受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念,遵循一些有益的社會規范,也使多樣化的地方文化得到保護、發展。世界文化顯現出既統一又多樣,既國際又本土的面貌;第四,作為人類活動背景的自然也在彈性恢復健康。一方面,自然的承載力借助高科技手段有了更大的發掘,可以對人類活動有更大的容納,另一方面,人類也在約束其行為的范圍與強度。全球化下的統一協調活動和共同生態價值觀的形成,使人類和自然的關系逐漸達到一個良性、協調的狀態。

      2、景觀的發展

      2.1 景觀的概念

      景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既包括視覺、美學意義(與風景、景觀、景色同義),又有地學意義(與地形、地物同義),用來描述地質、地理和地貌屬性,還有生態意義(指其作為生態系統能源和物質循環的載體),此外還有文化意義,指其作為人類文化、精神的載體(2)。

      本文所討論的景觀主要是從人類對環境的認知角度,針對人類活動階段的自然與人工環境,研究其外部審美形式與內涵意蘊。

      2.2 自然與景觀

      2.2.1 新自然觀

      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自然始終是一個沉默的背景和不可逾越的對話者,它在成為文明開拓對象的同時,為人類的活動提供著資源和能量,時間和空間。早期人類的發展一直依存于自然,工業時代生產和技術的快速增長使人類的中心感和權威性膨脹,在短期利益的驅使下,隨心所欲地開發和消耗自然,進而造成生態失衡、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自發的依存轉向對立。

      全球化發展使人類社會以統一協調的步伐行動,在利用技術文明極大豐富物質世界的同時,以冷靜態度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拋棄消耗型的發展模式,使自然得到合理、適度的開發,以健康方式融入人類環境,逐步形成了全球化時代新的自然觀。它具體包括:

      (1)自然是人類才智的源泉,人類的發明創造大都是從自然獲得靈感,再轉變成大自然的產物。而人類的大部分錯誤、破壞性行為都是藐視大自然的結果;

      (2)自然界存在著高度的智慧,一直在運用著可持續、創造性、實用性的原則,展示著自我調節能力,體現著生動的多樣性、差別性、活躍性規律;

      (3)在越來越人工化社會里,自然作為喚醒人類意識的工具,可以幫助人們從自我禁錮、環境壓力、被忽略的情感世界中解放出來;

      (4)自然是人類活動的永恒背景,保護自然實際上是保護人類自身,使人類能在自然環境的支持下可持續發展;

      (5)自然和人工是可以協調的,他們共同構成健康環境,滿足人類物質、情感、生理和精神上的諸多需求。

      2.2.2 健康景觀

      在全球化新自然觀基礎上衍生的景觀注重生態化和資源化,強調自然本身的健康狀態和存在質量,是一種在地域自然生態意義上可持續發展的景觀。其特征具體表現在:

      (1)體現地域自然生態的特征和運行機制,考慮自然環境的可能和限制,實現現代技術與地域環境、資源的結合;

      (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的特征,使用地域性自然材料,盡量避免對地形構造和地表肌理的破壞;

      (3)通過保證一定的生態龐雜度,實現自我維護和低度管理;

      (4)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作為大自然能量大循環的一個節點,協調于自然的變化;

      (5)挖掘環境潛力,體現自然對人類活動更大的包容性和承載力;

      (6)借助自然模式,與氣候、土壤、遺傳學、生態學等自然過程規律相協調,具備新的、地方的,實用的,如同自然生命體的形式。

      2.3 人類與景觀

      2.3.1 新人類觀

      人類是既構成社會關系,又強烈展示個體生命的地球生物。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既獲得了集聚的力量和智慧,又逐漸成為社會機器運轉的一個部件,尤其是工業社會以后,權力斗爭和工作壓力對人性的壓抑極大,人際關系日漸疏離,人生體驗趨于片段化。

      全球化帶來人性的巨大解放,技術發展、思想交流,價值共享使社會從利益的運作提升到關懷與呼應人類生命的層次,人類有了更自由的生存空間。更重要的是,全社會從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觀念轉向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倫理觀念,人類不再把物欲的膨脹作為得到精神滿足的主要手段,而是主張節制消費、生態意識和簡樸自然的生活方式。全球化造就了新的人類特征:

      (1)信息迅捷傳播和充沛提供既使人類視野開闊,也使人類增強批判接受各種信息、迅速決策的能力;

      (2)人工智能對人腦功能的補充、完善使人類更有想象力和創造力;

      (3)人類進入“數字化生存”狀態,人的工作、娛樂、交流方式越來越離不開電腦、網絡。一方面,高技術導致高情感,人類之間的交流更豐富、多樣;另一方面,網絡交流減少人們面對面的機會,人類自我與真實世界的關系有失真的危險;

      (4)信息網絡使人類的社會生活向分散化發展,越來越普及的SOHO(3) 工作方式將改善人們生活環境,導致人性價值觀回歸;

      (5)隨著在職工時銳減及壽命延長,人類有更多時間從事藝術和創造性的工作;

      (6)人類作為整體更統一,作為個體更豐富,他們正成為健康的“世界人”,活動跨地域,思想跨界限,生命意義獲得充分拓展。

      2.3.2 人性景觀

      與全球化時代新人類呼應的景觀必然趨向自由與人性化,體現個性與創造力,借助技術使人類與自然、歷史、文化產生多元的高感度接觸,將有限的實體環境轉為無限的生命展開。具體表現為:

      (1)不僅在功能上解決問題,而且在倫理上表現人性的意義,以外在形式對應人類心靈,處處體現對人生命的關注與尊重;

      (2)體現人類的創造力和情感表達,展示健康、高效和信息豐富;

      (3)具有多功能的潛力,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4)表現人與自然平等的主題和協調發展的方式;

      (5)呼應人類的審美生存觀和藝術化人生體驗,作為人類高品質生活狀態的外顯。

      2.4 文化與景觀

      2.4.1 新文化觀

      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括,是人類社會區別于動物世界的根本所在。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部分時間里,由于自然地理、經濟方式、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異,世界各地的文化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近代社會科技的迅猛發展,地理空間的拓展和生產方式的革命打破了傳統的空間意義上的地域概念,新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倡導社會化、標準化和單一化,使許多獨特的地域文化日漸被銷蝕。全球化在發展初期同樣因為片面強調生產、金融、技術方面的同步與一體化而造成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特色衰微,從而促成文化全球化概念產生,主張全球融合和交流的同時,保留各國、各地區文化的多樣性,作為人類的共同財富和跨文化交流的基礎。新文化觀可以概括為:

      (1)全球化時代互相依存的關系和技術的發展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合作成為可能和有利的事;

      (2)全球化過程中必然也必需有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競爭,既差異又互滲,既競爭又和諧,才使社會勃勃有生氣;

      (3)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重點要尋求地域傳統的當代延續,既包含時代精神,又保持和繼承獨特的地域文化傳統;

      (4)要以演進、發展的觀點看待地域的文化傳統,反對消極、靜態的保留,將地域傳統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與現實生活及未來發展相結合;

      (5)要培養當代的場所指向的文化,創造基于“世界文化”的地域性文化;

      (6)文化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更強的整合性,將現代與傳統,人與社會,自然與技術多樣統一。

      2.4.2 共通與多元景觀

      在強調文化多元與整合的全球化環境中的景觀必然朝著多樣化、特色化方向發展,既表達世界性的共同主題,又展示地域文化特征,既具有時代性,又承襲歷史傳統。具體的發展方向包括:

      (1)包涵更多的全球文化特征,能為更多人所理解欣賞。專注于那些能引起所有人共鳴的文化開拓,表現人類生存的普遍意義和與時代同步的生活真諦;

      (2)更多地體現科技文化、生態文化,揭示高科技與人類感情的關系,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人對自然的再認識等;

      (3)以一種與新時代結合的方式體現傳統復興,體現地域文化的當代延續;

      (4)與地域文化傳統的特殊性相結合,展示獨特的面貌,用以確立地區、民族賴以獲得存在的文化認同性。

      2.5 技術與景觀

      2.5.1 新技術觀

      技術是產生物質存在的手段,也是思想改變的重要基礎。傳統技術源于經驗積累,工業時代的技術與高度社會化的生產方式結合,推動了社會的巨大發展,但也逐漸演化為一種超越社會實際需求和地域條件許可的超級結構,帶來很大的破壞性。

      隨著全球化時代到來,人們在積極主動地接納和倡導先進技術的同時,也認真反思技術可能帶來的危害,認為要因地制宜地確立技術的作用和地位,保持技術與藝術、生態、社會經濟之間的平衡,尤其強調當日新月異的技術在人們眼前展現出無窮可能的時候,更要謹慎冷靜地選擇,選擇以地域社會的需求為立足點,與地域自然條件、文化傳統及經濟發展狀態協調的適宜技術(Apropriate technolegy),它既可以是現代的高技術,也可能是傳統的低技術。這種新技術趨勢與觀念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由于技術流通共享,發展中國家迅速走向現代化,但高技術的普及并不意味著拋棄與地方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低技術;

      (2)技術的迅速發展導致了人類社會及其文化的巨大變化,甚至改變了人類的認知方式和途徑,但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仍應由人類控制;

      (3)要破除技術崇拜和技術恐懼,運用各地區人類的智慧理解技術、駕馭技術,將技術的發展納入到為人所需、為人所用的軌道中,在技術與地域自然生態、文化傳統、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中,創建人類的理想家園;

      (4)技術所創造的無限可能性,促使人類反思其行為方式、文化模式,深入認識自我;

      (5)技術正改變以往冰冷、單調、生硬的面貌,而趨向情感蘊含,參與現實世界人類認知建構;

      (6)生態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了解更深,利用與保護手段更有效,為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進一步和諧提供了有力支持;

      (7)信息技術發展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豐富人們思想,使人類活動突破地域界限,審美方式從物質審美轉向信息審美。

      2.5.2 創新景觀

      技術是景觀的物質構成和精神構成得以實現的基礎,是推動景觀發展的動力,許多景觀本身就是技術存在的表現。與全球化時代技術發展相呼應的景觀表現為創新特征,不僅體現在材料更新、結構先進、設施齊全,而且有嶄新的理論和觀念基礎,充分展示新技術所提供的可能和蘊含的精神。其發展趨勢具體包括:

      (1)生態化與自然過程規律相協調,如同生命模式那樣,其能源和材料可以充分循環再生;

      (2)數字化利用信息技術與環境技術設備對環境物理條件進行參數化和數字化精確調控,并估算出能源與生態效益;

      (3)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其功能可對環境作出反應,根據氣象、溫度、濕度及風力等自然因素的變化而自動調節,創造出高效、舒適、節能和安全的環境;

      (4)仿生化不僅在形態上仿生,而且在技術上仿生。利用新技術及材料模擬生物高度完善的性能與自組織進化過程,獲得高效低耗、自覺應變的保障系統及其內在機理,成為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5)虛擬化利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4)技術使人在電腦合成的環境里獲得進入角色的體驗,超越傳統空間經驗,構造真實和虛幻交織、永恒變化、無限開放,與人互動的環境效果;

      (6)信息化成為目不暇接的信息符號貯存地和凈化器,通過展示技術的運作方式和揭示技術的內在邏輯,將信息融進人的生活理念和審美需求之中;

      (7)低價化借助電腦技術使非批量生產、非規格產品簡便而且廉價,從而有條件選用更豐富多樣的材料。

      2.6 景觀形式與內涵的整體趨勢

      全球化不是同一化,它最大意義在于整合,通過科技使人與自然整合,通過文化使人與社會整合,使人類共享科技的偉大成就,擁有積極的價值觀,實現社會共同進步發展。這種整合是動態、不斷向前的。全球化進程中的社會、人類、技術與自然正表現為日新月異的變化,一處微小的技術進展就可能導致各方面關系的大調整,但有些事物和價值是永恒的,如對人與自然生命的尊重,人類情感的交流,生活質量的提高,自我認知的深刻,創造力的展示,文化的持續等等,這些正是現在和未來景觀形式與內涵所要表達和追隨的。

      相對于全球化整合趨勢,景觀也日益成為一種綜合呈現,包括自然被感知的狀態,人類經歷的環境,技術的展示形態,文化的承載物等。隨著自然、人類、文化、技術的拓展,景觀正朝著生態、人性、多元、創新方向發展。對環境的關注促成高效、節能、無污染的景觀發展;對人類的關懷促成富有情感與精神內涵和舒適、可及、彈性的景觀發展;對文化的重視促成國際性、民族性、地域性多元共融的景觀發展;對技術的吸納促成開放、流動、智能化、信息化、仿生化的景觀發展。當然在全球化完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階段性的礙障,帶來景觀發展的新問題。尤其是技術的拓展容易失控,超越社會實際需求和地域條件的許可,成為自主系統,以至景觀與人類真實生活疏離或人類在真假莫辨的虛幻景觀中混淆體驗,迷失自我。因此,景觀的發展在開放性的同時還需具有批判性內涵,充分表現其作為人類自我認識深化,社會行為價值共通,多元文化保護與創造的外顯。

      3、景觀規劃設計拓展

      3.1 景觀規劃設計概念

      隨著景觀的發展,景觀規劃設計概念也變得越來越廣泛。從規劃角度,它注重土地的利用形式,“通過對土地及其土地上物體和空間的安排,來協調和完善景觀的各種功能,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5)。”從設計角度,它注重對環境多方面問題的分析,確立景觀目標,并針對目標解決問題,通過具體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景觀規劃設計一般包括宏觀的景觀環境規劃,中觀的場地景觀規劃和微觀的詳細景觀設計三個層次,其涉及對象大到地域綜合體,即人類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形成的多層次生態系統,小到城市開放空間、道路和建筑物周圍空間。內容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以及自然與人工交疊的環境,并針對所有形式的外部空間:大尺度或小尺度,城市或鄉村,“硬質或軟質”材料構成。本文所討論的景觀規劃設計側重于對人類生活環境面貌的計劃,即將景觀視為一種資源,依據自然、生態、社會與行為的原則進行規劃設計,使人與景觀資源之間建立一種和諧、均衡的整體關系,并符合人類對于精神、生理上的基本需求,是一個充分提升人類生活環境品質的過程。

      3.2 景觀規劃設計觀念的拓展

      全球化趨勢中景觀形式與內涵所呈現的變化和特質展示了景觀的燦爛前景,要使景觀發展跨越障礙,實現可持續,則要求景觀規劃設計作出相應的拓展,首先是觀念上的拓展。

      3.2.1 生態設計觀

      生態設計觀念或結合自然的設計觀念,已被設計師和研究者倡導了很長時間,隨著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價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態設計觀必然有進一步的發展,可以將其概括為:

      (1)不僅考慮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將設計作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環的一個手段,充分體現地域自然生態的特征和運行機制;

      (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設計中盡量避免對于地形構造和地表機理的破壞,尤其注意繼承和保護地域傳統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觀;

      (3)從生命意義角度去開拓設計思路,既完善人的生命,也尊重自然的生命,體現生命優于物質的主題;

      (4)通過設計重新認識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建構更好的生態倫理。

      3.2.2 人性設計觀

      全球化是由人類推動的,人類始終是世界的主體,是技術的掌握者、文化的繼承者、自然的維護者。景觀設計觀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義,超越功能意義設計,進入到人性化設計。具體包括:

      (1)以人為本,設計中處處體現對人關注與尊重,使期望的環境行為模式獲得使用者認同;

      (2)呼應現代人性意義,對人類生活空間與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支持;

      (3)與人類的多樣性和發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變化性和內涵的多義性。

      3.2.3 多元設計觀

      多元的景觀發展要求景觀設計強化地方性與多樣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來豐富全球景觀資源。其觀念具體包括:

      (1)根據地域中社會文化的構成脈絡和特征,尋找地域傳統的景觀體現和發展機制;

      (2)以演進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地域的文化傳統,將地域傳統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與景觀現實及未來發展相結合,使之獲得持續的價值和生命力;

      (3)打破封閉的地域概念,結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術和信息手段來詮釋和再現古老文化的精神內涵;

      (4)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內涵與實質,棄絕標簽式的符號表達。

      3.2.4 信息設計觀

      傳統的景觀設計集中于展示形態與空間,滿足功能要求。全球化的發展要求景觀承載更多的信息,相應的景觀設計必然集中于信息,體現時間優于空間的觀念。具體包括:

      (1)應對于信息處理,設置信息調節、疏導的空間,留有增容余地和彈性發展場所;

      (2)為有效讀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簡潔、色彩奪目的形式,尤其是對符號標志系統的處理;

      (3)將信息技術融進設計理念和人的審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層次上與情感抒發融為一體;

      (4)創造互動景觀,使景觀應對于不同信息而變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種角色,承載某種功能。

      3.2.5 技術設計觀

      全球化時期的景觀發展充分利用技術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應的設計觀念也必然緊密結合技術。表現在:

      (1)體現技術理性,設計作為對人口增加、資源減少、環境變化的回答,反思技術的優越性和潛在危險;

      (2)體現技術理性,反映技術與人類情感相融合的發展動態和技術審美觀念的多樣化趨勢;

      (3)體現景觀智能化趨勢,創造有“感覺器官”的景觀,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機體般活性運轉,良性循環;

      (4)尊重地域適宜技術所呈現的景觀形式,將其轉化為新的設計語言。

      3.2.6 創新設計觀

      除了技術直接導致創新景觀之外,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想自由廣泛傳播、交流所激發的靈感也成為創新景觀的源泉,相應的設計觀強調變化、彈性。具體包括:

      (1)將更多景觀要素納入設計中,用多樣語匯表達個性化設計;

      (2)改變思維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彈性、模糊、不確定設計的價值;

      (3)虛幻世界與現實世界并駕齊驅,以多重尺度拓展創意空間。

      3.2.7 藝術設計觀

      隨著人類素質的提高和更多的休閑時間投入文化藝術活動,藝術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類生存的一切環境都被賦予藝術色彩,相應的景觀設計觀念包括:

      (1)強化對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觀與建筑、規劃、園林有更大的融合;

      (2)將審美的生存觀體現于設計中,通過設計把審美上升為人的生存范疇;

      (3)結合時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與和諧的景觀藝術;

      (4)設計藝術水準的提高取決于對現實的了解、文化的領悟、技術的掌握和個性的發揮。

      3.3 規劃設計方法的拓展

      觀念刺激方法的產生,方法保證觀念的落實。規劃設計方法的拓展具體包括實現全球化景觀發展的相應手段、工具、程序等。

      3.3.1 設計手段拓展

      應對于生態、人性、多元、技術等設計觀念,設計手段拓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獲得:

      (1)數量化手段分析環境潛力與價值,實現設計的精確化、數量化、嚴密化,以達到預定的環境目標;

      (2)互動式手段借助技術創造微氣候環境,根據人的舒適度調整日光輻射、氣溫、空氣流動、濕度等環境條件;

      (3)智能化手段設計出可模仿生態系統的過程的景觀構造,通過動力裝置、光纖傳感、電腦程序和“智慧型”材料對環境作出相應反應;

      (4)生態工程手段維持生物多樣化環境,通過保證一定的龐雜度,實現景觀的自組織成長和低度管理;

      (5)交叉手段以大量信息、新材料、構筑技術、藝術觀念交叉、融合,生成不斷發展的景觀形式與內涵;

      (6)彈性手段以模糊、不定性的多樣構成,貫穿從設計構思到發展至完成、建設過程中,不斷吸取新穎想法和根據環境現場作調整。

      3.3.2 設計工具拓展

      近年電腦的普及應用導致了設計工具的大進步。隨著全球化發展中信息流通和共享的加強,電腦將發揮越來越大的設計輔助作用,不僅打破靜態空間的有限性,拓展設計視野,而且配合人工智能模式,建構奇特復雜的空間和絢麗奪目的色彩,使設計師迅速游走于電腦模型與實體模型之間,成為刺激設計靈感的重要媒介。近年發展起來的虛擬實境(Visual Reality)和虛擬空間(Oyberspace)(6)技術以多媒體形式儲存、重現模擬空間,更將促成設計工具的大拓展,它們有以下特征:

      (1)永恒性可在電腦上以三度空間再現、復原、創造環境景觀,作為設計深化、修正、發展的有效直觀工具,而且所有相關設計信息能輕易壓縮在光盤中,做長期穩定儲存;

      (2)無限性虛擬空間建立在電子環境里,可以無限擴張,多樣變化,并從互聯網絡獲得大量資料、信息補充;

      (3)層次性可層層分離、自由組合,使設計者創作構想有千變萬化的組合;

      (4)自由性設計所采用的材料的質感、色彩、透明度、反射性、彈性程度、運動慣性等幾乎所有屬性都能數值化,并且精確設計和輕易更改,使設計者獲得極大的創作實驗空間;

      (5)回饋性設計信息可迅速深入每一家庭,使設計師與業主及使用者有更多交流,獲得回饋意見,進而修正設計;

      (6)模擬性可模擬景觀建成后環境,提供身臨其境的真實空間效果和現場體驗,幫助設計師前期判斷和把握發展方向。

      3.3.3 設計程序拓展

      拓展的設計觀念與設計方法要求有一個動態與充分回饋的設計程序,具體包括基礎研究、過程回饋和后續調整等方面。

      (1)基礎研究拓展在相當長時期內,與景觀規劃設計相關的環境心理學、行為學研究一直沒有突破性進展,這是因為采用原始的直接觀察、訪談記錄方法難于迅速收集完整有效的環境行為資料,而樣本有限更難以歸納出有代表性、令人信服結論。如今利用電腦的數位特性,可以使研究者通過預設統計程序自動記錄環境使用頻率、行為軌跡等資料,輕易積累大量行為記錄,并以此分析使用者活動、反應模式,作為設計修正的參考。此外,利用虛擬空間環境的再生性,可隨時重現特定時空的使用情況和提供追蹤觀察的充分機會,也成為設計的重要依據。

      (2)步驟安排拓展傳統的設計步驟是先驗式的,即從完整的設計分析再進入到功能布局安排。全球化世界的文化資源共享為后設式設計步驟提供了支持,即可以先提出設計來源,以跨越多領域的哲學、藝術、媒體、科技等內容作為設計主題,然后發展出有機的設計功能。

      (3)回饋過程拓展全球化時代信息的充分溝通能迅速將環境中使用者反應傳達給設計師,甚至在設計過程中就可以通過虛擬空間試探使用者的反應,以及時調整設計方向。設計完成后,也可以繼續匯總使用意見,以進一步修正設計細節,及為其他設計積累經驗。

      (4)使用對象拓展傳統景觀存在于一定范圍內,受到可及性、使用時間和空間容量的限制,只能服務于特定時空的一定數量使用者。全球化時代的信息通暢、迅捷及虛擬空間的實現,使景觀可及性和共享性增大,其使用對象可超越國家、城市疆界和時間限制,人們在家中借助網絡就可感受到遙遠和過去或未來的景觀。面對眾多的使用者,優秀的設計作品將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而低劣的作品則會遭到迅速淘汰。

      4、中國景觀規劃設計拓展

      4.1 中國優秀的園林傳統

      中國擁有豐富無比的古典園林傳統,它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技巧,反映了中國人對自我及自然的認識與思考。它用獨特的視角去審視不斷變化、無比豐富的大千世界,并以獨特的方式再現出來,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別具一格的審美特征。雖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園林的形式逐漸趨于穩定、程式化,但其精神內涵仍是獨特而有啟示意義的。這種獨特性使中國園林能代表東方園林系統長久地屹立于世界園林舞臺中,也使它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中仍然獨樹一幟,成為全世界人類共享的文化和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發展的源泉。

      4.2 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的現狀困境與機遇

      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一方面擁有巨大豐富的傳統園林資源可供借鑒,一方面又面臨著與傳統全然不同的現實環境問題,尤其在目前全球化所造就的歷史經濟與文化環境中,既陷入困境,又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4.2.1 現狀困境

      (1)傳統的中斷由于難以找到溝通傳統園林情趣與現代審美思想的途徑和將傳統空間轉換為現代生活場所的方式,加上對傳統園林技法規范缺乏了解,目前,許多中國設計師正與傳統日漸疏離,或者在形式上棄絕古典式樣,對傳統的造園理論不屑一顧;或者簡單地采用仿古形式,不顧環境與功能要求,既忽視對尺度和比例的掌握,也缺乏對古典材料和細部的運用,更談不上意境營造;還有冠以體現傳統神韻的美名,生搬硬套,在傳統的海洋中尋章摘句,拼湊局部和變換符號,使景觀顯得生硬和不協調。

      (2)外來沖擊國外的各種設計思潮紛至沓來,使很多設計師對外來園林式樣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積極學習西方現代景觀設計思想,更在具體的設計中隨心所欲地借鑒各式各樣西式設計語言,自覺或不自覺地排斥了自己所土生土長的人文環境,遺忘了本土園林文化的滋養。雖然西方富有特色的景觀符號和豐富的造型語言在某種程度上給中國現代景觀設計注入活力,甚至在理論上開辟了新的方向,但由于缺乏針對環境的具體分析、應用,中國目前景觀設計實踐變得面目難辨,出現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西化風格和東拼西湊的怪異形式,導致很多區域、城市景觀失去地方風格,既不與當地環境發生關系,也沒有歷史文化的繼承。

      (3)市場影響由于1990年代以來中國建設市場的全面拓展,大量的景觀建設需求帶來景觀規劃設計領域的空前繁榮,設計師以積極的個性化語言給設計注入活力。但市場在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利益化運作的負面影響,一些設計師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急功近利,迎合業主與大眾,逐漸失去了創作的動力和激情,設計心理趨于投機取巧和操作至上。

      總的來說,中國目前的景觀規劃設計雖然在向前發展,日益表現得豐富、多元,但仍然處于困境之中,主要問題是缺少理論,缺少評論,缺少好作品,設計師普遍地存在浮躁心態,淺嘗輒止,對景觀深層的精神內涵和表層形式結構缺乏真正深入持久的探索和追求,陳舊的保守觀念和生吞活剝的西化模仿時時干擾著規劃設計創新的步伐。

      4.2.2 巨大機遇

      (1)文化碰撞全球化正突破世界不同文化的隔閡,中外文化大碰撞,為中國景觀規劃設計帶來一個更為廣闊的借鑒和比較的視野,使設計師可以用新思維、新角度審視傳統,并將其精神、形式轉換入世界的當代景觀語境;

      (2)開放社會全球化中的信息高速流通使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各國以各自富有特征的設計語言對話。中國傳統園林富有地方性的特征和悠久傳統,可以在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中獲得延續、發展;

      (3)公眾參與全球化導致“全球意識”的成長,使公眾認同公共價值和批判標準,并對社會事務積極參與。公眾參與程度的提高必然大大提升其景觀審美趣味與欣賞水準,反過來影響設計師進一步提高設計水準,創造高品質景觀環境;

      (4)先進技術全球化發展中信息的廣泛交流使中國設計師擁有廣闊的視角、豐富的素材庫和新銳的觀念,而新材料及結構的應用又激發設計師創造新穎的景觀形式和追求嶄新的視覺效果;

      (5)廣闊市場景觀設計的市場化雖然會帶來利益化運作,但揚長避短,也可以通過競爭促使設計進步,并使景觀設計朝向更符合人性、更多樣、更有特色的方向發展。

      4.3 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的發展方向

      中國景觀規劃設計在全球化背景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正經歷著一個空前復雜、充斥著各種干擾的創作境遇。中國景觀設計師要在新世紀拓展設計方向,就必須了解傳統,繼承和發展傳統,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借鑒外國景觀規劃設計優秀品質,致力于在當前世界多元化圖景中建立一種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現代中國景觀,而非僅僅以古典園林的存在,作為一個僵化和單調的文化他者的標本。

      4.3.1 繼承與發展傳統

      中國傳統園林經歷漫長的發展時期并達到過高度成熟階段,它的許多設計觀念與手法是有恒久啟示意義的,例如與詩、書、畫結合,追求詩情畫意的文化內涵;結合人的視覺規律所發展出來的小中見大、步移景異、對景、借景等設計手法;結合自然山水環境的挖池筑山布局方式等。當然繼承傳統是一個領悟傳統并參與到傳統發展之中的過程,今天的設計環境畢竟與古代有很大區別,在繼承傳統中必然要有所取舍,要留取那些能代表中國文化特質,有恒久意義和對今天設計有啟示的方面,而舍棄那些階段性、片面的、僵化的方面。尋找到適宜新時代的載體去容納傳統園林特質,將傳統園林中最具活力的設計觀念與現實環境及未來發展空間相結合,將傳統園林最具特色的設計手法轉換成現代視覺表象下的嶄新空間形式,最終把傳統園林的內在精神、地域形式轉換入世界的當代設計語境。

      4.3.2 融入全球化

      中國景觀規劃設計必須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全球化進程中去,融入世界,以開放的心態提升理念,發展設計工具,共享信息資源,吸納一切有益的外來景觀規劃設計理論及方法為我所用。但是,融入全球化并非意味著一體化,吸納的前提是保持自我的獨立性與純潔性,要反對拋棄中國優秀園林設計傳統,膚淺西化,極力模仿外來景觀設計表象的“拿來主義”,而以自己的本色特征與其它設計思想相交流、對話、碰撞,并激發出創造的活力。

      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只有融入全球化才能意識到地域性的存在和意義,也只有保持地域性特征,才能在全球化世界中發揮積極的影響,全球化和地域性因開放的設計觀念而實現辨證統一。

      4.3.3 積極創新

      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高科技、大量信息及嶄新的觀念和生存、生活方式,全球化社會中充斥著更多機會、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廣的自由度,中國現代景觀設計可以從這里獲得更豐富的資源,藉此創造出一條全新之路,即通過發掘現代豐富的生活資源而創造出更有活力和個性的新時代景觀,使景觀更多地涵蓋自然、生命、健康,體現美感、倫理、想象。可以針對現代社會迅捷密切的互相聯系,將景觀設計的重點集中于信息的接受與傳播,體現時間優于空間的觀念;可以借助現代科技對新材料、新技術的有力支持,使景觀形式更多樣化、更具彈性、容納更多功能,實現人類與景觀環境多元的高感度接觸;可以在設計中提供更多的參與創造的實驗性空間,滿足現代人類的個性發揮與想象力的填充;可以通過人性化的環境塑造,強化大自然與人類生活空間的融合,體現生命與自然的永恒互動,回歸中國人文精神中“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

      總之,全球化趨勢中的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發展必須依托于對本民族園林遺產的反思,對當前境遇的洞察以及對日益多元化世界的體認,它對古今中外景觀形式的借取、轉挪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創造或通過借用這些形式創造出更有時代特征和文化內涵的風格,并以此去面對中國的現實文化、環境問題,去透視中國人的生存本質和未來理想。

      5、結語

      全球化的發展是無法回避的,它已經在發生、進行著,并帶來了社會的巨大變動。人類的文化、技術及其所影響的大自然在日新月異地拓展,相應的景觀形式與內涵也在拓展,人類需要重新認識、界定其面對的景觀,通過規劃設計為其現在和未來的呈現開辟新思路和方向。結合全球化的特征,使景觀符合人類的根本需求,體現自然生態機制的平衡,表達技術的支持和推動作用,展示全球文化整體發展中的地域變化特征,揭示地域文化的真實根源。并由此發展出實現上述觀念與目標的具體規劃設計方法、手段、工具、程序。

      對于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而言,更需要主動地應對全球化,正視問題,抓住機遇。一方面積極接受外部信息、資源和能量,借鑒國外景觀規劃設計的思想與手法,利用最新技術大膽創新;另一方面繼承和發展傳統,固守中國特色,以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園林精神,按照中國人的審美取舍與欣賞方式,表現情景交融的內涵、精致細膩的風格和獨具一格的形式。以開放性和獨特性營造出更具持續性和良性循環的中國現代景觀。

      全球化是一個過程,而且在現實中是不均衡發展的,其中充滿了滲透與被滲透,覆蓋與被覆蓋,影響與被影響的動態變化,雖然其進程逐漸被理性修正,內涵越來越豐富,精神越來越寬容,方向越來越多樣,但仍然會有許多東西被同化、吞并乃至消失,因此,要及時去發掘它的價值,使其有全球共享的基礎。尤其對于那些經濟文化水準相對滯后的發展中國家、地區,景觀規劃設計的拓展,不僅是技術與方法問題,更多的是愿望和個性問題,只有主動走出去,拓寬視野,帶著新奇并加以分析,才能獨創性地融入世界,與時代同步。

      [注釋]

      (1)[德]漢斯·彼特 馬丁,哈拉爾特·舒曼,張世鵬等譯,馮文光校,全球化陷阱,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俞孔堅,劉東云,美國的景觀設計專業,國外城市規劃,2/1999

      (3)SOHO:意為小型化辦公和家庭辦公,指通過電腦網絡技術實現工作環境分散化,工作過程個性化的一種趨勢。

      (4)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借助直覺式人機界面,將主觀意識融入電腦建構的虛擬三度空間環境,及與其中的虛擬圖

      象、物體或人格產生自由互動的一種行為經驗。

      (5)Simonds, J.O., Landscpe Architecture: A Manual of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 New York: McGram-Hill,1977

      (6)虛擬空間(Oyberspace):通過人為技術建構,以多媒體形式儲存、重現,以人類感官體驗和模擬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美]尼葛洛龐帝,胡詠、范海燕譯,數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2)[美]阿爾溫·托夫勒,海蒂·托夫勒,陳峰譯,創造一個新文明,上海三聯書店,1996

      (3)[美]丹尼爾·貝爾,后工業社會的來臨,商務印書館,1984

      景觀規劃與景觀設計范文第4篇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景觀設計

      1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觀特征

      城市濕地公園是人們重新發現并體驗自然的重要場所,成為人類與自然零距離接觸的地方,濃郁的自然氣息在回歸綠色思想的引導下,流動的水體、新鮮的空氣以及野生動植物,都為人類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環境。在濕地公園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礎,其中還有山丘、農田、樹林等眾多景觀元素,這些景觀元素對久居城市中的人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觀過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資源可以使公園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建設濕地公園應該盡顯自然景觀,減少人造景觀的應用,使農莊、干道綠化帶融為一體,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覽沿線顯示出不同風格的區域特征。城市濕地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幫助人們深入接觸大自然,形成幫助人們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濕地公園應在景觀設計中應充分貼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設計過多的公路、橋梁及公用性建筑,盡量設置一些小型的生態建筑,例如,眺望臺、觀鳥棚等設施。此外,園林建筑小品設計應該盡量選擇質樸的材料。

      2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

      2.1規劃指導思想和原則

      規劃將《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等文件作為指導思想,從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出發,充分堅持尊重自然、持續發展的理念,按照動植物在當地的生活特點,充分維護當地濕地生態環境系統的完整性,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尤其是要保護鳥類極其棲息地,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濕地公園在區域發展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濕地公園設計工作中,應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因為景區的觀賞時間較短,自然景觀精美度不足,這些問題都需要在規劃和設計中對其進行補償和完善。在景觀設計中,應該從自然保護區以及周邊自然環境出發,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認真貫徹全面規劃、科學管理的原則,將恢復濕地生態工程,建立濕地示范保護區作為主要目標,重點保護各種野生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動物遷徙、取食、繁衍的規律,并積極探索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利用路徑,以不破壞環境質量為前提,大力開展旅游經濟,為野生植物和鳥類提供有效的活動場所。

      2.2城市濕地公園生態景觀設計與規劃

      不同的城市濕地公園其植被基礎、立地環境都有差異,所以,設計生態景觀時,應該對公園展開整體的植被景觀規劃,利用統籌規劃來促進濕地公園景觀的整體發展。不同類型景觀植被覆蓋率、骨干樹種、特有植物等,應對其進行明確的分區、分級控制。第一,濕地生態核心保護區。該區景觀規劃以保持原有景觀特色為主,維護原生種群與區系,以原生鄉土植物為主。第二,退化濕地恢復區。該區景觀設計應該以恢復濕地生態效應為主,按照原有濕地植被景觀進行恢復,發揮濕地生態功能。第三,濕地緩沖區。該區景觀以生態景觀效應為主,將生態效應的體現作為前提條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帶性樹種,適當引進生態與景觀效應俱佳的植物。第四,戶外游憩區。該區景觀以鄉土植物為主,形成以農作物、景觀林為主要特色的景觀效果。第五,建筑與服務設施區。該區以豐富的植被空間塑造為主,并保持一定面積的高綠地率,充分體現濕地景觀的鄉土性特點。

      3結語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涉及水利、環保及農業等多部門,其協調難度非常大,在管理工作中極易出現管理職責交叉的問題,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協調與支持。濕地公園建設應充分遵循生態規律,延續中國傳統園林的藝術手法,將城市濕地特色景觀展現在大家面前。城市濕地園林景觀設計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應結合濕地公園的立地條件與生境特點展開設計。

      參考文獻

      1孫新旺.生態、節約與傳承———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中的鄉土景觀元素[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

      景觀規劃與景觀設計范文第5篇

      旅游規劃一方面是藝術,即以景觀環境形象為核心帶動的景觀藝術,另一方面是物質環境的規劃設計,即以植物的綜合運用、以環境綠化、水土整治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藝術與技術,這是建筑、規劃、園林專業的強項。

      1.1景觀設計是旅游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濱誼在《現代風景旅游規劃設計三元論》一文中指出,旅游規劃蘊含著三個層面不同的需求:(1)旅游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2)景觀時空層面,基于景觀空間布局的規劃,包括區域、總體、景區、景點的時間與空間上的布局、設計,即關于景觀時空布局的規劃需求;(3)環境、生態、資源層面……這些構成了旅游規劃需求的三元。與需求對應,現代旅游規劃的內容同樣包含三元:(1)以“旅游”為核心的群體行為心理規劃和項目經營;(2)以“景觀”規劃為核心的優美的旅游景觀環境形象創造;(3)以“生態”為核心的旅游環境生態保護。

      與旅游規劃三元性相對應產生了三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旅游規劃流派:(1)以旅游策劃為核心;(2)以景觀規劃和環境藝術設計為核心;(3)以旅游資源為核心。其中以景觀規劃和環境藝術設計為核心的景觀流派,重在空間規劃布局與景點設計。這三種流派代表著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發展方向。

      1.2景觀設計理論是旅游規劃的基礎理論之一

      園林是在限定的范圍中,通過對地形、水體、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創造的可供欣賞的環境綜合體。其規劃設計必須同時滿足科學性和藝術性。園林學具有十分豐富的設計理論和方法。東方園林的設計理論是追求天人合一,再現自然山水的思想,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與人工巧于結合,從而作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而西方園林的設計理論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講求幾何圖案的組織,均衡對稱,具有明確的軸線引導,即強調人工美。

      在園林規劃設計中,為了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就必須準確合理地綜合應用形式美法則和造景手段。形式美法則主要有:對比和微差、節奏和韻律、比例和尺度、穩定和均衡、統覺和錯覺、主從和統一等。造景手段主要有:隔景、對景、障景、添景、夾景、漏景、框景、借景等。

      旅游規劃設計過程中必定涉及到景觀設計、建構筑物布置、色彩搭配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就必須應用園林的設計理論和方法來加以指導:

      (1)旅游規劃設計所創造的藝術形象應具有連續的時空動態性:這就要求所規劃設計的地形、水體、建筑、植物等不但具有空間體量感,而且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晨昏各異、晴雨殊一、冬夏不同的各種景象,另外當景物與觀賞者之間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時,能產生步移景異之效果。

      (2)能創造多種審美內容和多種審美途徑: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等多種審美內容,并能通過人們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種途徑來感染游人,給游人以多種感覺器官上的審美享受,即眼一畫境;耳一聲境;鼻一香境;舌一味境;身一爽境。

      (3)要能和諧融合多種藝術:把不同風格的建筑藝術、盆景花木的栽培藝術、園林植物的配置藝術、疊山理水的造型藝術、唱歌跳舞的表演藝術等和諧融合在一起,提高其美學價值,使之更好地滿足游人多種多樣的審美情趣和游覽需求。

      2.景觀設計在不同層面旅游規劃中的作用發揮

      根據劉濱誼的旅游規劃三元論可以將旅游規劃分成三個層面、三個階段。其中三層面是:區域一景區一景點;三階段是;發展規劃一總體規劃一詳細規劃;而本文則根據旅游規劃不同的三個尺度層面加以認識,即區域一城市一小城鎮。

      2.1區域旅游形象構建與景觀文脈整合

      區域旅游形象構建側重空間關系分析,側重在區域內視覺體系的構建,即旅游景觀的布局和建設,完成從理念定位到空間定位的實現過程。景觀生態學把空間劃分為不同尺度的等級體系,空間由點、線和面要素組成,不同要素完成不同的功能,相互組合形成不同的格局。

      (1)節點。觀察者可以進入或是能留下深刻印象的關鍵點,是認識觀察區域、形成印象并便于記憶的參考點(標志)。典型如道路的交叉口、廣場、地鐵站或核心景觀、標志等。參照生態學中物種遷移等戰略點選擇,通過調查分析確定節點。

      (2)景觀軸。是區域內游客可感受到的線性成分,可以是核心景觀系列,一般沿主要交通線或游覽線向兩旁延伸,從而連通節點和敏感區。目標是建立良好的旅游交通體系和解說系統。

      (3)敏感區。指觀察者可以在區域內隨意進出其間,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較大區域。敏感區具有鮮明的主題,經過人們的想象領悟,便形成了人們對敏感區性格的意象。如景觀資源集中的景區、建成區。

      目前世界旅游資源的開發已由表及里逐漸轉向深挖景觀文化內涵,因此旅游景觀的文脈整合就是旅游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旅游地景觀文脈整合就是將旅游的發展融入區域社會發展的整體策略中,維護區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特色并體現這個特色,使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各部分構成有內聚力的整體,強化其區域特征,以此促進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區域旅游規劃中景觀設計前期的文脈整合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旅游目的地的本質優勢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區域旅游的競爭本質上是區域文化的競爭,文化的因素成為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文脈是區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升華,由于區域的差異性而造就了文脈的獨特性,通過在旅游規劃中文脈的整合,可以明了區域發展旅游的文化優勢及其在更大區域中的地位,可以明確自己的目標市場。

      (2)旅游產品開發的重要依據和本質就是旅游文化的開發,即只有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才具有生命力。而旅游規劃中景觀文脈整合可使規劃者在旅游產品開發時明確目的地景觀文化的深層內涵和其本質特點。在開發旅游產品時就可以以市場為導向,以目的地的文脈為基礎來設計旅游產品,深挖文化底蘊,注入文化內涵,只有這樣的產品才會具有地域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3)旅游目的地形象設計的重要依據是人們對該地總體的、抽象的、概括的認識和評價,是對目的地歷史印象,現實感知與未來信念的一種理性綜合,這實質上也是對旅游地文化的理性綜合。可以認為,文脈是旅游地本身第一性的,是核心,而反映在事物外表的旅游地形象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是文脈的外在體現。因此,文脈是旅游地形象設計的基礎和依據。旅游規劃中通過文脈整合并以此為依據進行的旅游地形象建設可以引導潛在旅游者建立或重構旅游地的本底感知形象,進而觸發其旅游動機。

      2.2城市旅游中景觀塑造的作用

      隨著城市旅游研究的興起,城市景觀對于旅游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并逐漸出現城市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理念。例如,在許多城市發展規劃中,旅游發展規劃已從總體規劃中的專項規劃中分離出來而作為一項 相對獨立的規劃;又如:近年興起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景觀風貌規劃、濱水區規劃設計、街道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交通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旅游度假區規劃設計等,這些項目都在不同規模層面上與旅游規劃相互交織。

      城市景觀結合城市建立旅游形象、增強其對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好客度,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在進行城市旅游景觀塑造時,以下景觀設計及其概念將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景現場(field)。“場”是一切事物共有的屬性。景觀場是由構成景觀的視覺事件及其位置之間的關系而形成的整體。景觀場主要體現為城市整體環境。具體來說,城市環境又由城市實體景觀和城市空間景觀構成。從本質上看,城市實體景觀主要是可見的景物,城市空間景觀則主要是人們對城市空間的心理感受。城市景觀場的本質是城市旅游景觀的有形構造及其相關的無形表現。城市景觀場作為一個系統,可從肉眼可見的物理景觀(Physical landscape)和肉眼不可見的意境景觀(Mental landscape)兩個方面進行描述和評價。這是城市旅游景觀概念與經典景觀概念的不同之處。

      城市空間景觀根據平面景觀、立面景觀和頂面景觀3個指標進行塑造。構成平面景觀的基本要素是點和線,具體包括景核(一般為城市中人流集中、景致獨特、風景優美的地段)、景節(次一級的密集區或景致獨特地段)、景廊(平面廊道,一般為交通道路)、景基(除景核、景節、景廊以外的構建城市景觀的要素)等4個次級指標。立面景觀是三維概念的景觀,具體包括視點(旅游者觀察的立足點)、視焦(在視點上看到的主要的視覺吸引物)、視廊(視覺通道)、視域(視域質量較高的視域地區叫做主體視覺空間)4個次級指標。頂面景觀是指在建筑物 頂層構成的趨勢面(頂面)之上的景觀,具體包括天際線(頂面在遠方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頂面實體景觀(主要有電線、煙囪、電視傳導收發塔等)等2個次級指標。

      景現流(FlOW)。在現代城市中,“流”具有重要的作用。景觀流主要體現為城市活動。在實際表現上,城市景觀流主要有人的活動(人流)、物的活動(物流)、經濟活動(價值流)和信息活動(信息流)等形式。其中人流是城市旅游景觀流的中心,人流與物流、價值流、信息流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種互動關系,構成完整的城市活動系列。按照景觀流是否直接體現為實物,可以劃分為實物流(包括人流、物流和價值流)和非實物硫(主要是信息流)。從景觀生態學來看,正是這些景觀流的存在,使得景觀得以正常的維持、發展和變化。因此,城市景觀流是城市旅游景觀功能的客觀物質基礎。

      景現形象(Image)。作為城市旅游形象的直接表現形式,城市景觀形象是指城市所表現出來的、被旅游者所感知的一種印象,其構成要素包括城市形象客體、城市形象主體和城市形象實踐。從城市景觀角度來看,城市景觀形象是城市景觀場和城市景觀流在城市居民及外來旅行者頭腦中的綜合體現,是經過人腦的接受而形成的一種理念。作為城市景觀形象的綜合結果,城市旅游形象是區域旅游形象在城市這一特殊區域的體現,具體包括人一地感知要素和人一人感知要素兩個子系統。

      具有城市個性形象的城市旅游景觀的設計應該集中在代表城市歷史的文化遺跡的保護與旅游功能的設計、城市綠色景觀的設計、城市休閑環境的創造(城市公園和郊野公園)等方面。從空間上劃分,城市中心地段的旅游感應氣氛和城市郊區的休閑項目設計是城市旅游規劃應該主要解決的兩個核心問題。

      2.3景觀設計在小城鎮旅游規劃中的作用

      自然風光和鄉土文化共同構成了小城鎮景觀的二元素。小城鎮風景資源雖知名度不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與水指的是自然風光,仙與龍則指蘊含的文化韻味,兩者有機地融合便達到“雖由人作,苑自天開”的效果。

      (1)自然風光:山、水、林、田構成了自然環境空間的主體要素,共同呈現出相互交融的自然生態格局。規劃設計者應調查發掘與分析評價小城鎮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等自然景觀資源,研究確定小城鎮的景觀特色與目標。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妻av伦理|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A丁香五香天堂网|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 亚洲三级在线视频|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软件 |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网站|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亚洲一线产品二线产品| 亚洲一本一道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aⅴ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91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 亚洲精品91在线|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亚洲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无码天堂va亚洲va在线va| 国产亚洲老熟女视频|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电影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