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景觀生態規劃

      景觀生態規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生態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景觀生態規劃

      景觀生態規劃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則1 城市公園生態景觀建設要做到質量、能量、信息的協調

      任何事物都具備質量、能量和信息3種屬性,三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影響和轉化。對公園自身來說,質量(或稱"形質")包括形態和空間結構,如山水名勝、地質地貌、生態系統和有形的文化遺產,即我們所見到的當時景觀。在人們開發、利用風景資源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必然產生質量、能量和信息層面的交換,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但公園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與城市中的截然不同)。比如,觀賞風景就是游人與環境的信息交換;游覽和設施動力輸入就是對景區的能量輸入;設施及其環境建設就是對形質的改造。

      2 景觀生態理論指導公園景觀建設全程

      2.1 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交叉形成的學科,它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層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的相互轉化,研究景觀的空間構造、內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探討異質性發生發展及保持異質性的機理,建立景觀的時――空模型。景觀生態學把景觀Landscape定義為一個空間異質性的區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塊patch或生態系統組成,以相似形式重復出現。景觀在這里與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相類似,但避免了不同等級生態系統在實際研究和應用中易引起的混亂。景觀生態學中“模塊”、“廊道”、“網絡”、“結點”等概念為城市園林綠化系統的整體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園林綠化與整體的城市景觀聯結起來,賦予了新的內涵。

      2.2 景觀生態學理論指導公園景觀建設

      城市園林綠化是對城市公園系統、綠地系統和城郊風景區的規劃與管理,城市是其對象與主體。從景觀生態學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類干擾為主的景觀,是一種連續動態變化的特定景觀,也就是說,城市園林綠化的主體是一種特殊的景觀,其主要特點在于自然景觀的破壞和人工景觀要素的擴大。具體表現為:①工業拼塊數量增多,環境污染源增多、面擴大;②內部綠地和水域等環境資源拼塊銳減;③城市建筑急劇膨脹,向郊區擴展,取代農田模地和綠地拼塊;④城市景觀的平均凈生產力呈負值,比其它任何景觀都更具有依賴性,需要依靠廊道運輸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來維持其正常運轉。

      3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的幾點要素

      3.1 因循自然、顯露自然

      現代城市居民離自然越來越遠,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日趨隱形,遠山的天際線、腳下的地平線和水平線,都快成為抽象的名詞了,如何將自然元素及自然過程在城市公園規劃建設中顯露,引導人們體驗自然?公園的規劃不應當僅從單一的旅游經濟等目的出發,而應當結合生態系統的目的需求,因循自然、顯露自然,組景應注重意境的創造,以自然美為主,輔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體、植物、動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觀,并把人工設施和雕琢痕跡融于自然景色之中,從而實現生態價值的最大化。

      3.2 環境關聯

      外部和內部都存在著環境相關關系。我國古人既創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創造了風水相關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脈、河湖、森林、濕地等大環境景觀背景,城市內部有不同立地條件和圍合空間形式,在城市公園生態規劃建設時,要抓住大環境景觀特色和公園環境景觀特色,做好環境關聯的文章。例如,西湖公園與杭州市形成以湖為主的景觀形態等。城市公園生態景觀建設的環境關聯重要的是找出公園的主導因素和城市大環境的環境特征。

      3.3 相地合宜

      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中,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原有地形和植被優勢,結合自然,塑造自然也是十分關鍵的要素。相地合宜要體現在公園的規劃布局、功能分區、景點營造等建設的全過程。如在公園布局上,上海的長風公園結合低地和河灣,理水疊山,水以聚為主,以分為輔;山分主峰、次峰,高低錯落、相互顧盼、效法自然。公園的布局相地合宜,還要根據公園大小,周圍環境不同,采取不同的規劃布局方式,大公園可劃分多景區、多“園中園”,小公園可適當運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開拓空間的局限性。

      城市是人類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產物,又是生態系統中最為復雜的類型,極易受到人為和環境條件的干擾。因此,城市公園生態景觀的規劃設計不單從生態、綠地建設方面考慮,而且涉及面更廣,更應發掘城市的內在景觀、人文淵源等元素,對城市在生態、社會人文、經濟、旅游等方面的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充分展現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特色。

      參考文獻

      1 牛若峰.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J].中國園林,1998(5)

      景觀生態規劃范文第2篇

      生態景觀規劃的見解,以期對以后的土地復墾工作提供生態景觀規劃方面的建議。

      1.土地復墾的內涵

      土地復墾是指對因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達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生產建設活動是人為對土地的破壞,如挖損、塌陷、壓占、污染等;自然災害損毀是指因自然原因對土地造成的損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等。

      土地復墾始于工業發達的國家。美國對土地復墾有復原、恢復、重建三重定義;英國要求將破壞的土地恢復或重建到有益的用途;德國規定破壞的景觀應恢復生產力和視覺吸引力;加拿大政府并不要求復墾恢復成原貌,而是要求因地制宜,但不能低于原來的生態水平。[1]我國目前的土地復墾目標是達到可供利用的狀態。

      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地復墾已經不能簡單地要求為使土地恢復生產效能,而是提倡科學復墾,即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科學開發,并且融合生態和諧、景觀協調等方面的考慮。

      “土地復墾”側重于土地的保護和恢復利用;“生態重建”則側重于生態系統的修復與重建,是土地復墾中應包含的重要內容;而“景觀規劃”是對復墾土地景觀的美化與修飾,復墾的土地增加了景觀功能,使土地復墾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2.土地復墾的生態恢復

      土地復墾不僅包含一系列工程措施,為了維護復墾區域的動植物生態平衡,還應采取一些生物措施,對復墾區域的土壤質量和環境條件加以恢復和改造。

      生態恢復指通過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規律,恢復天然的生態系統。它是試圖重新創造、引導或加速自然演化過程。人類沒有能力去恢復出真正的天然系統,但是可以幫助自然,把一個地區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動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條件,然后讓它自然演化,最后實現恢復。

      生態恢復有三種修復手段:微生物修復、物理修復、植物修復。[2]

      人為損毀的土地也許是小范圍的,自然災毀的土地常常是大范圍的,復墾也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自然界中有森林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多自然型河流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和人為創造的城市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應根據不同的生態系統特征和人們對復墾土地的要求來制定對策。土地的損毀方式也不盡相同,對于滑坡、泥石流損毀土地應以預防性整理復墾模式為主,而其他損毀的土地則以修復性整理復墾模式為主。[3]

      3.土地復墾的景觀規劃

      對復墾土地進行了生態的修復后,使其養成了健康的“內里”,此時如再輔以景觀層次的規劃,就能給復墾的土地披上一層良好的“外在”,那就是對復墾的土地進行景觀規劃,使其能盡量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景觀是指某地區或某種類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創造的景色。景觀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態系統疊加的復合生態系統。任何一種景觀里面都有物質、能量及物種在流動,景觀是“活”的景觀,景觀是有功能和結構的。

      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及其生態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是強調空間格局、生態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主要為:景觀結構、景觀格局、景觀動態。景觀要素有:斑塊、廊道、基質。

      損毀的土地復墾后改善了土地利用結構,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加以合理的景觀規劃還能改善人居環境。遭損毀的土地往往景觀破碎化嚴重,土地生態景觀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原理,結合考慮復墾區域的景觀生態系統,從而規劃更為貼近自然的景觀結構。在對于農村土地的生態景觀規劃中,有一些“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模式、生態網絡模式、行政單位分級規劃模式。[4]

      在對于復墾區域的土地景觀評價的方面有許多學者都曾做過相關的探索,大多是在GIS成像的基礎上,用Mapgis或Arcgis軟件進行解譯,再采用模糊數學法進行聚類分析或者綜合分析,并選取和景觀相關的指標來評價,如:在斑塊類型水平上選取各類景觀類型面積、景觀百分比、斑塊數等指標;在景觀水平上選擇景觀有適度、蔓延度指數、聚集度指數等指標。[5]

      4.土地復墾未來的發展方向

      縱觀世界各國對土地復墾的要求,都在不斷地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地滿足人們對生產和生活環境的需求。未來我國的土地復墾應堅持數量與質量并存的,并在傳統的土地復墾的基礎上,增加對復墾土地的生態景觀規劃。在對復墾土地進行生態景觀規劃時,應注意到以下幾點:

      因地制宜的原則。每個損毀區域的土地情況都不盡相同,土地復墾沒有固定模式,只有值得參考的經驗,尤其是在生態和景觀的層次上,每一個地區的環境都有其無可復制的獨特性。因此,在進行土地復墾的生態景觀規劃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

      實事求是的原則。國家已經對土地復墾工作頒布了明確的法律法規,許多地方的土地復墾也是為了應付政策或者面子工程。這樣做的危害往往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與土地復墾工作的實際需求不成正比,有的土地復墾后達不到預期效果,有的復墾工作后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為了使復墾的土地盡快恢復其價值,要多從環境的視角出發,實事求是地進行規劃工作。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土地復墾是為了讓損毀的土地盡快恢復到當地的生物圈中,讓動植物盡快參與當地的自然循環,即便是人為的手段來改造土地,也要注重對原有環境的尊重和對未來發展傾向的掌握。在生態修復的時候,尤其要考慮外來物種與本土種群的兼容性,最好在了解本地區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再來科學規劃。

      景觀改造與自然協調的原則。大自然的美麗在于景觀的體現,復墾的土地景觀應該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復墾的土地不僅可以具有生產價值,在保證其安全性的基礎上,還能賦予其觀賞價值。在本該擁有自然氣息的美麗鄉村,卻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被城市化得失去了原有的生態美麗,其實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未來的規劃一定要留住自然最本真的美。

      景觀生態規劃范文第3篇

      Abstract: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which could only meet the human use to emphasi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uilding a new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with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updating abandoned sit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four design methods of eco-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studied.

      關鍵詞: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生態保護

      Key words: eco parks;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3-0099-01

      1生態公園景觀生態設計思想的表現形式

      生態學思想的引入,使景觀設計不再停留在花園設計的狹小天地,它開始介入更為廣泛的環境設計領域。其主要表現形式體現在自然性、鄉土化、保護性和恢復性等方面。

      1.1 自然式設計與傳統的規則式設計相對應,通過植物群落設計和地形起伏處理,從形式上表現自然,立足于將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環境。

      1.2 鄉土化設計在我國,伴隨著農村城市化過程的加速,傳統的鄉土自然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發沖擊。人們在享受舒適方便的生活條件的同時,也在承受著這種“破壞性建設”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因此,重新審視鄉土自然的價值,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鄉土自然作為一種風土與文化傳承的場所而存在。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國度里,鄉土自然所附著的風土色彩和蘊含的文化氛圍,是任何城市環境都無法替代的。

      1.3 保護性設計保護性設計的積極意義在于它率先將生態學研究與景觀設計緊緊聯系到一起,并建立起科學的設計倫理觀:人類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生存離不開自然;必須限制人類對自然的傷害行為,并擔負起維護自然環境的責任。隨著生態科學的發展,保護性設計經歷了景觀資源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認識階段。

      1.4 恢復性設計通過人工設計和恢復措施,在受干擾的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恢復或重新建立一個具有自我維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態系統,沒有毒物和其它有害物質的明顯干擾,同時,已重建和恢復的生態系統,在合理的人為調控下,為自然和人類社會、經濟服務,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恢復設計的對象非常廣泛,包括水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

      2生態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主義內涵

      一是在意識形態上。生態主義的認識論與社會發展同步,從極端理性的機器美學中滲透出縷縷激情,人性的復活使之在冷漠抽象的形態下表現出人文、歷史、地域風情;依然是簡約主義,卻是在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呵護人性的基礎之上展開的。二是在物質形態上。生態主義科學地組合空間,合理地分配功能、用“純粹”的事物表達豐富的內涵,獲取最大的快樂。用最少的形態語義來揭示空間的本質和歸屬。打破自我封閉、人工圍合接口對自然的隔絕,利用原有的建筑基址和建筑構造,與周圍環境重組,形成新的空間。三是在技術含量上。高科技智能仿生技術,削弱了人體功能和智能,蔑示了人本、生命的存在。所以,多一些自然的景觀、手工的痕跡――哪怕是些許這種符號的視覺存在,也足以使人欣慰,畢竟它是附著在高科技鋼筋、玻璃、混凝土、人工涂層之上的自然生態現象。四是在環境性質上。注重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創新,挖掘地方性、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使環境形象與性質具有個性化,生態平衡的歸屬感。五是在情感因素的表現形態上。使抽象的人文歷史、質樸自然的情感融于可視、可觸的空間形態中。在人工高科技的環境中多一點人性、多一點熱情、多一點溫馨、多一點暢想、多一點浪漫。

      3生態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手法的探討

      用景觀設計的途徑構建新型生態公園景觀的手法,往往比一般形式的景觀復雜得多。在此過程中主要有以下手法:

      3.1 場地原有資源保留利用的設計①場地原有建筑物、構筑物及機器等景觀的保留:一是完整保留。二是部分保留。三是構件保留。②場地原有廢棄材料的保留。一些廢料對環境沒有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一些廢料是污染環境的這樣的廢料要經過技術處理后再利用。在廢料和污染處理中,原則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在污染嚴重時要對污染源進行清理或銷毀。③自然系統和元素的保留。保留場地中原有的動植物資源及水資源等,尊重場地原有自然生態環境歷史,對當地自然生境進行恢復與重新創建。對以前人類活動留下了痕跡,在重新的景觀設計中并不試圖掩蓋或消滅,而是尊重場地特征,采用保留、藝術加工等處理手法。

      3.2 景觀要素的增、減處理的設計①原有建筑、構件的處理。保留下來的廢棄建筑、構筑物或設施,可處理成場地上的雕塑,只強調視覺上的標志性效果,并不一定賦子其使用功能。②廢棄材料的處理。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的文化特點。③自然系統和元素的處理。一是高效率地用水,減少水資源消耗是生態原則的重要體現。二是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前,需要對工業廢棄地土壤情況進行分析測試,才能選擇相應的對策。

      3.3 廢物再生利用設計①藝術生成。用非常規的材料、鮮明的色彩和戲劇性形式,以及對材料的拆解與重構,為景觀設計提供了新的美學標準。②藝術地展現生態過程。城市廢棄地的更新,融合了藝術思想和生態的原則,在生態公園景觀設計中,這種手法應用在兩個方面。一是用適用特殊生態因子的植物建造花園。第二方面,將以生態學原理為運行機制的污染處理系統。

      3.4 選擇高技術的景觀設計在景觀設計中,并不排除對污染的常規技術處理,不過那些復雜的處理設施,不再被掩藏或排斥,而是成為景觀的構成要素,增加人們對污染處理的了解和景觀體驗。

      在廢棄地上污染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將工業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進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補充地下水源,為野生動物創造棲息地和流動廊道。采用生物療法,處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增加微生物的活動,種植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被,使土壤情況逐步改善。生態技術還包括利用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的活動來處理污水技術,通過景觀設計收集雨水、對其進行處理后循環再利用等技術。

      參考文獻:

      [1]王向榮,林著.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王晶.關于城市公園生態建設和管理的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06,6.

      [3]王芳華.現代極簡主義景觀之追根溯源[J].四川建筑,2005,2.

      景觀生態規劃范文第4篇

      一、引言

      旅游是人類和環境進行自我感知和交流的的活動,而生態旅游規劃對于游客來說是一種當地的特色,景觀的質量得到提高,也使得旅游資源能夠可持續發展。

      二、景觀生態學的定義

      景觀生態學是近些年興起的地理學、生態學的新型交叉學科。在景觀的結構上、功能上、還有演化上,都有著綜合性和宏觀性的區域特點。其主要功能就是為旅游開放,提供一個活動的載體,同時也是生物棲息的地方。景觀生態學中含有重要的三個部分,分別是斑塊、廊道和基質。

      斑塊是一種在空間觀察描述得出的點狀或者塊狀的結構,是與周圍的環境略有不同,也是一種線性的區域。就目前來看,主要是旅游產品的附屬物,如旅店、休息區、景點等。廊道則是一種景觀單元,在旅游區域分別分為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水流流經的地方和游客走動的區域,都是旅游內部景觀類型之間的通道體系。基質是斑塊鑲嵌的景觀生態系統或者是土地利用類型,在旅游的角度看,就是一種旅游地理環境類型,比如自然風景和森林等,對基質的清晰認知可以加強對旅游生態斑、旅游的核心區進行指導布局,有利于確保和保護旅游地的整體生態系統特點。

      三、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

      生態旅游就是保護自然和人的和諧統一,是一種好的生態旅游模式。換句話說就是游客在旅游時也要對環境和景觀進行負責,不能破壞。將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生態旅游還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保護放在首位原則

      想要對旅游資源進行可以持續的利用,就需要加強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不能為了開發旅游資源而破壞了兩者之間的平衡,本就岌岌可危的脆弱環境這樣會受到嚴重打擊。那么開發和保護關系的總體原則是:保護要放在第一位,開發放在第二位,對保護旅游環境要樹立意識,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開發,使得資源得到最好最大限度的發揮,利益也能極大增長。

      (二)宏觀微觀結合原則

      一個旅游區的規劃是要與本區域的總體規劃相結合,再與其周邊的環境結合。旅游業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將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體系都考慮進來,是需要聯合部署的,考慮到旅游區的區位優勢,地區整體的經濟水平,還有建設的條件等都是都需要納入到規劃中,旅游本來就是很多層次和要素之間結合相互聯系組成的復雜系統,規劃也是做到點、面、線三者結合,體現市場經濟需求在規劃中以市場為主,充分的發揮旅游機制在市場中的定位,帶動經濟水平。

      四、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應用

      (一)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宏觀設計

      旅游生態系統本就是一種不是比較獨立的景觀生態系統,在景觀生態的規劃和設計上要充分的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本質上對資源進行空間的配制,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是與旅游地區的景觀相結合的特點,景觀質量是需要得到確保的,以此實現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景觀生態學的旅游規劃需要融合保護和開發結合的理念,對于景觀生態學中的相關原理,景觀水平層次上對于旅游地來說就是一種再規劃,本質上包括了旅游、景觀、生態等三個方面的綜合性考慮規劃,核心的就是旅游資源的分析和評價,對于景觀分類管理,然后對不同類型的結構規劃,構建不同的單元,其功能各不相同,再利用整體協調和優化方式,確定和懸著最佳的利用方式。

      (二)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微觀設計

      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理論中,景觀的結構通常用斑塊、廊道、基質來描述。在旅游規劃中也是可以用這幾類的元素構成整體上的網絡結構。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就是要在微觀上體現出來,對前面提到的要素斑、廊、基進行綜合有效的設計。首先是對于斑的設計要考慮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是與天然景觀共生度比較高,能充分實現生態化,并且很好的在自然和景觀文化上保持一致的協調性。廊道的設計也要注意兩者之間的合理性,相互交叉形成網絡,同時要避免那么生態脆弱帶,保護好景觀。基質上利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

      息統技術進行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構建異質性的旅游景觀格局,從而對旅游區進行景觀功能分區和旅游生態區劃,并分地段進行主題設計。

      五、結語

      景觀生態規劃范文第5篇

      關鍵詞:大連星海公園景觀生態學 規劃空間格局

      Abstract: using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planning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cenic spot to dalian xinghai park scenic spot for the study, using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landscape dominance index, landscape evenness 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dalian xinghai park index scenic landscape patterns of different periods.

      Keywords: dalian xinghai park planning spatial pattern of landscape ecology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第一節 引言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研究對象和內容可概括為景觀結構、 景觀功能和景觀動態三個方面。

      第二節 相關理論綜述

      2.1 景觀生態規劃的理論內涵與方法

      景觀生態規劃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理解。廣義的理解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的景觀規劃,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蘇格蘭植物學家和規劃師Patrick Geddes的“先調查后規劃”和美國景觀設計之父0l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與區域綠地系統和自然保護系統方面的規劃。1969年麥克哈格出版《設計遵從自然》一書,提出基于適宜性分析的“千層餅”模式,是真正意義上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的景觀規劃出現的標志。狹義的理解是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景觀規劃,不僅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過程、社會過程和它們之間的時空關系,而且利用景觀生態學理論來經營和管理景觀.以達到既要維持景觀的結構、功能和生態過程,又要滿足土地持續利用的目的。【1】

      1980年代以來。在景觀生態學全面發展的推動下,景觀生態規劃得到了迅速推廣并逐漸成熟,目前已形成多種規劃思想與方法體系,其中三種比較成熟和具有代表性的體系是捷克景觀生態學家Ruzicka和Miklos提出的LANDEP方法體系、德國景觀生態學家Haber等人提出的土地利用分異戰略(DLU)以及美國景觀生態學家Forman等人提出的景觀格局優化方法。【2】

      風景名勝區是實現人類與自然親和的載體,其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為干擾的因素,有引進斑塊又有殘留斑塊,具有鑲嵌度高、景觀元素類型多種多樣、 異質性大的特點【3】。

      第三節 研究概況和研究方法

      3.1研究區概況

      大連星海公園,位于大連市西南,由占地19萬平方米的陸域園林、長達800多米的弓形海水浴場組成,是著名的風景區。星海公園由游覽區、休息區、兒童游樂園、海水浴場區四部分組成。海水浴場區是沿國內800米長的半月形海灘而成為大連市四大海水浴場之一。景區內鵝卵石鋪就的條條甬道,把棋樂亭、望海亭、海巖亭、迎潮亭、瑾花亭連在一起。園內建有望海亭、迎潮亭、望海樓等景觀。

      3.1.1自然概況

      3.1.1.1地理位置

      大連地處東經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緯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間。屬北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兼有海洋性的氣候。

      大連星海公園

      3.1.1.2地形地貌與土壤

      大連城市區分布在遼東半島的南端,丘陵半島地貌為主,長白山余脈、千山山脈及其余脈,沿半島走向,縱貫全區,構成中央高、東西兩側低,北高南低、尾端翹起的脊狀地貌輪廓,濱臨黃海,毗連陸地,形成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環境。 由于受地質構造、風化剝蝕及水流侵蝕等內外地質營力作用形成了復雜的地形地貌。山頂海拔標高一般在100~200m,地形坡度隨地面標高提升而變陡,山麓下部5~10°,中部10~20°,上部25~70°。臨海地勢形成陡崖峭壁,高20~70m。

      3.1.1.3氣象

      大連常年主導風向是: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8.4―10.5°C。極端氣溫最高37.8℃,最低-19.13℃。大連市年平均氣溫絕對變率為0.544,相對變率是5.08%。(參考大連市1950―2001年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500-2800小時。

      3.1.1.4植被

      截至2005年初,大連市城市綠化面積為1億142萬,覆蓋率為42%,公共綠地面積為2369萬,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

      喬木:雪松、元寶楓、國槐、榆樹、杜仲、白樺、紫葉李

      灌木:碧桃、榆葉梅、大葉黃楊、連翹

      3.1.1.5生物資源

      哺乳動物:野狗、野貓、野兔、黃鼠狼、刺猜、田鼠等;

      鳥類:麻雀、喜鵲、山雀、烏鴉、燕、等;

      其他:野雞、野鴨、龜、青蛙、蟾蛛等。

      第四節大連星海公園景區景觀格局

      風景名勝區景觀生態規劃是以景觀的視覺多樣性與生態美學原理為基礎,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使斑塊、廊道、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景觀的功能流(信息流、物質流、能量流)暢通,并使景觀具有較強的美學價值,滿足人們旅游、休憩、觀賞等需求的活動。

      4.1大連星海公園土地利用格局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化過程的影響,許多地方的景觀變化顯著且日益加速,其中有的變化使人擔心。這就要求人們在希望享受高質量景觀的同時,要在景觀的發展變化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而這歸根結底在于應該從整體生態著手, 制定具有生態文明的景觀規劃體系【4】。

      從景觀生態學角度來看,在一個特定的地域空間內,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相互交錯、重復出現、嵌套分布,就形成了一個景觀鑲嵌體。大連星海公園作為城市風景區鑲嵌體的結構與功能,明顯地區別于其它景觀鑲嵌體,其景觀類型相對單一。大連星海公園的土地利用格局相對單一,其構成要素大致有三類:即:①人工景觀單元,如道路、景區服務區建筑、售賣亭建筑及其它各種建筑物;②半自然、半人工景觀單元,如公園綠地等;③人為干擾下的自然景觀單元,如海洋等。

      4.1.2大連星海公園斑塊尺度與分布

      大連星海公園的三大類板塊的尺度與分布有以下特點,在尺度上:①同一類型斑塊尺度相對較大,②公園綠地斑塊的被園內道路分割、連接,既促進又阻礙,在分布上:①同一類型板塊的分布集中,②公園綠地斑塊在數量上、面積上都占優勢。

      破碎度反映了單位面積上斑塊個數的多少,大連星海公園的斑塊的綠地景觀破碎度不大,說明綠地景觀整體性較好;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性,斑塊種類較為單一,總體多樣性程度不高。

      4.1.3大連星海公園水體斑塊的聚集度與破碎度

      大連星海公園的水體斑塊包括:園內主軸線水體景觀和海岸線濱水景觀,水體斑塊的聚集度較大,破碎度小,破碎度小對生存于其中的物種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就小,破碎度小也使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可能性減小。

      第五節規劃原則和指導思想

      景觀生態規劃是在一定尺度對景觀資源的再分配,通過研究景觀格局對生態過程的影響,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及評價的基礎上,提出景觀資源的優化利用方案。它強調景觀的資源價值和生態環境特性,其目的是協調景觀內部結構和生態過程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設計力求遵循以下原則:

      (1)自然優先原則:保護自然景觀資源和維持自然景觀過程及功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前提,是景觀資源持續利用的基礎;

      (2)針對性原則:針對研究區的特點,立足于挖掘設計場地中隱含的特質、揭示場地的歷史人文及自然地理特點、顯現場所精神,采用相應的評價及規劃方法;

      (3)綜合性原則:本研究力求在全面和綜合分析景觀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兼顧社會經濟條件等問題,以增強規劃成果的科學性和應用性,同時體現以下指導思想:

      (1)立足生物多樣性保護及自然(景觀)資源的合理開發,對當前不甚合理的景觀格局(土地利用)進行景觀結構調整;

      (2)以景觀生態規劃的原理和方法為基本準則,在前述景觀格局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分析規劃區的自然特征、人類需要和社會經濟條件,作為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傅伯杰,陳利項,馬克明,王仰麟等編著.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黎明主編.鄉村景觀規劃.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亚洲自偷自偷图片|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 中文字幕亚洲激情|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冫| jlzzjlzz亚洲乱熟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最新| 亚洲无人区午夜福利码高清完整版|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77777|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亚洲美女视频网址|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激情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6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