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雙十一演講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雙轉移; 珠三角; 高職教育
一、“雙轉移”戰略實施以來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
1.產業結構不斷高級化: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這體現在珠三角工業向重型化和高級化轉變的速度以及三次產業結構方面。2005年至2009年,珠三角的輕、重工業結構比由17.4%、24.7%調整到15.3%、25.9%,重工業比重4年提升了1.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制造業中的“現代性”和“先進性”成份日益增加,2009年珠三角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達2842.74億元,裝備制造業實力位居全國前列。[1]2009年,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2.3 ∶ 47.8 ∶ 49.9,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
2.產業競爭力不斷高端化: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步遷出,大型企業紛紛進駐珠三角
一些高能耗、產業層次低、附加值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的中小企業逐漸遷出。截至2011年5月,珠三角核心區6市轉出、關停、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共78184家,退出投資金額4968.69億元。[2]與此同時,2011至2012年規劃建設廣州(花都)光電產業基地、南沙LED產業基地等大型項目77項,總投資額11204億元。[3]IBM、新加坡知識城、中國船舶集團、東方電氣集團等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大型企業紛紛落戶珠三角。
3.產業發展不斷集聚化:集聚發展趨勢明顯,協作配套不斷深化
截至2009年底,廣東形成年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33個,省級產業集群示范區61個。[4]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珠江三角洲將根據各市情況形成知識密集型產業帶、技術密集型產業帶、以及沿海生態環保型重化三個產業帶。各地區有不同的發展重點,產業布局強調錯位發展,形成集聚反應。
4.珠三角逐步成為世界級的創新中心
2009年開始,國家在3年內把約100家國家工程創新與研發中心集中到珠三角,創造1000億元的產值。[5]計劃到2012年,珠三角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600件/百萬人口,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5%,研發人員總量達28萬人左右,到2020年,形成要素完備、支撐有力、開放包容的自主創新環境,成為世界級的創新中心。 [6]
二、產業轉型升級迅速拉動珠三角人力資源結構調整優化,呈現“雙峰并峙”的特征
1.低端勞動力轉移出珠三角,勞動力空間配置優化
一方面廣東省內較高素質勞動力向珠三角發達地區轉移:高級人才從全國各地匯聚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另一方面珠三角現有大量外來工向欠發達地區轉移。2010年與2007年相比,珠三角地區(未包括穗深兩地)的勞動力(主要是外來工)減少122萬人,縮減6.7%,東翼、西翼和山區分別增長12萬人、1.5萬人、25萬人,增幅分別達4.6%、0.5%、6.5%。[7]肇慶、清遠等城市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珠三角核心城市向周邊城市轉移,從勞動力輸出地變成了輸入地。
2.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人力資源結構迅速優化
2010年,廣東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8%,步入大眾化階段。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2010年在校生達到64.8萬人,是1995年的8.64倍,充分證明了經濟的跨越發展同時拉動人力資源的跨越發展。
用幾組圖說明珠三角產業結構優化與人力資源結構優化呈現出的“雙峰”凸起的變化特征:圖1 反映珠三角10年來的經濟總量跨越發展的趨勢,圖2 顯示了1990~2010年20年間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不斷上升,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趨勢;圖3反映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職人才培養規模迅速擴大。三者的上升曲線驚人的一致。
從產業結構優化及其拉動的人力資源結構優化的趨勢來看,珠江三角洲經濟和社會正在迅速邁向知識社會,人力資源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三、珠三角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力資源增長預測
1.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世界級的大都市圈
到2020年,珠三角將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GDP總值將達到725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000元(約折合19400美元),超過臺灣地區現有水平,城鎮化水平達到85%左右,實現從中上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邁進的目標。
香港智經研究中心更預測2038年珠三角都會區經濟規模有望超過5.5萬億美元,分別為紐約、東京、倫敦都會區同期的1.8倍、1.9倍、3.5倍(見圖4)。按現匯折算, 2038年珠三角人均GDP約為4.5萬美元,有望首次超過三大國際都會區平均發展水準,成為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世界級的創新中心、世界級的國際教育樞紐和人才培養基地,擁有世界級的軌道交通網絡,世界級的航空樞紐和物流中心。[8]
2.人力資源增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