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內科的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方法:對70例心內科患者應用靜脈留置針進行輸液。
結果:70例患者靜脈留置針輸液均取得了成功,留管時間3~6d,平均4.5d。
結論:靜脈留置針輸液對心內科患者是有效的護理方法。
關鍵詞:靜脈留置針 應用 護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54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393-01
淺靜脈穿刺留置針輸液作為一種新的護理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它不僅可避免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而且能保護血管,有利于臨床用藥,同時也大大地減輕護士的工作量,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在臨床上特別是心內科,因某些藥物需長時間靜脈維持(如硝酸甘油、多巴胺、可達龍等),靜脈留置針已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隨機抽取我科2012年10月~2013年6月70例心內科患者使用靜脈留置針的輸液護理中,收到滿意的效果,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70例病人中男40例,女30例;年齡18~78歲,平均39.7歲;留置時間3~6d,平均4.5d。70例患者中1例并發靜脈炎;2例出現堵管,其中1例為糖尿病并發高血壓。
1.2 留置針選擇。留置針的大小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血管情況,采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第3代產品密封式Y型靜脈留置針。
1.3 穿刺方法。
1.3.1 穿刺部位的選擇:我們的選擇部位是雙上肢前臂中、下1/3處,以淺靜脈為主,避開關節,可方便病人進行一定范圍的活動。成人首選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由于心內科病人如心梗、心絞痛,患者的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人體下肢靜脈瓣多,血流緩慢,故盡量避免選用以防栓塞。
1.3.2 穿刺血管的選擇:選擇富有彈性,走行較直,血流量豐富,易于觸及充盈良好,不易滑動的血管,避開關節和血管內有靜脈瓣的靜脈,局部皮膚無炎癥、無瘢痕,直徑為3~4mm的血管,便于穿刺和固定。
1.3.3 操作方法:皮膚消毒方法同頭皮針,但穿刺方法不同于頭皮針。穿刺時,進針角度以150~300為宜,進針速度宜慢,且應直接刺入血管。進針后見回血,降低角度50~150,再沿血管前行1~2mm,右手持針座固定針芯,以針芯為支撐,左手將套管全部送入靜脈。按壓外套管尖端外,右手退出針芯,連接肝素帽,待對口旋后方可松開左手,以雙手旋緊肝素帽。用輸液貼妥善固定。穿刺時,用力不可過猛,因為留置針的針芯較頭皮針鋒利,用力過猛易穿透血管。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在操作前應向病人及家屬認真解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靜脈留置針應用的目的、優點、對心內科疾病治療的重要性,使患者產生信任感,并告知病人避免置管肢體過度活動、局部受壓和肢體下垂,置管期間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潔干燥,預防感染、堵管等并發癥。同時可讓正在應用或應用過留置針的患者向病人作介紹,消除病人的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操作,從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2.2 預防感染。首先要強化無菌觀念、強調無菌操作。護士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嚴格檢查留置針的包裝及有效期,做到技術熟練,因心內科患者多數口服或皮下注射抗凝劑,防止穿刺失敗壓迫止血不徹底而誘發再出血。同時,要了解藥物配伍方面的知識,做到現配現用,以防止微粒污染,提高病人的用藥效果。
2.2.1 皮膚的消毒。以穿刺點為中心,環行向周圍消毒直徑達5~8cm。我院均應用碘伏消毒,碘伏能逐步釋碘起到持續滅菌作用,能防止細菌經皮下隧道進入血液。因此,我們認為用碘伏消毒效果好。同時所用的消毒棉簽要干濕適宜,太干達不到消毒的目的,太濕會使消毒液順穿刺后的針眼滲入造成對局部及血管的不良刺激。
2.2.2 保護靜脈減少靜脈炎的發生。保護靜脈除了選擇合適的血管、穿刺過程中避免損傷血管外,還要考慮以下兩個因素:①根據藥液的性質合理的調節輸液速度。高滲液如能量合劑、脂肪乳劑、氨基酸等,輸液速度應緩慢;平衡液、稀釋抗生素等輸液速度宜稍快些。②穿刺部位周圍皮膚及肝素帽每日用碘伏消毒一次。長期輸液的病人應每日更換輸液器,每周更換肝素帽。護士應經常觀察穿刺部位有無紅腫、硬結、疼痛、有無滲漏,有上述現象時提示有靜脈炎發生,應立即拔除留置針,局部用50%硫酸鎂濕熱敷。為了防止藥液長期刺激血管成化學性靜脈炎和小的血凝塊進入血管造成堵塞,留置的天數最好不超過7天,我科留置針時間一般為3~6天。
2.3 留置針的封管。正壓封管法,輸液完畢用適量的液體注入留置針是防止凝血的必要措施之一。留置針封管液主要有稀釋的肝素鹽水及生理鹽水。目前認為肝素液封管優于生理鹽水,肝素液具有抗凝作用,而生理鹽水則不具備。但對于凝血功能差有出血傾向者(如心梗溶栓者)不宜使用肝素鹽水封管,我科采用0.9%生理鹽水10ml作為封管。肝素鹽水的配置:0.9%生理鹽水500ml+肝素鈉2ml。取肝素鹽水5~10ml,將封管針頭全部插入套管內,采用連續、不間斷、均勻、緩慢地注入,余2ml時邊推邊旋轉慢慢退出針頭后,立即關閉留置針開關,使延長管內充滿封管液而不是藥液或血液。妥善固定留置針末端于肢體適宜的部位。在觀察中發現伴有高血壓病人拔出封管針后血液常倒流到套管內,發生堵管現象。
2.4 再啟用留置針輸液時的注意事項。消毒留置針末端肝素帽后,將頭皮針插入肝素帽內,調節輸液器開關,若發現液體滴入不暢,切勿用力擠壓輸液器,否則可能會將小的血凝塊擠入血液循環中而導致栓塞。應先調整好肢置,檢查套管針有無脫出,然后用5~10ml肝素稀釋液連接頭皮針抽回血,回抽順利后再緩慢推入,通暢后再連接輸液器輸液。
結合臨床,靜脈留置針在心內科患者應用過程中,熟練的穿刺技術和妥善的護理顯得至關重要。靜脈留置導管由于外套管所使用的材料具有柔韌性好且對血管刺激性小等特征,故可較長時間留置。套管針的使用,能夠保持靜脈管道的持續通暢,減少普通頭皮針反復穿刺給病人帶來的痛苦,降低對淺表靜脈的損傷,便于病情變化及時用藥。對心內科輸液的患者,是理想的護理措施。
參考文獻
關鍵詞:心內科;優質護理服務;實踐分析
優質護理服務是護理人員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結合更加規范的護理流程,增加科學的綜合基礎護理進一步提高護理水平,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降低護患矛盾的發生[1]。本研究通過對比常規護理方式和優質護理服務在心內科的應用,旨在總結優質護理服務的臨床應用價值,為科學護理提供理論依據,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心內科接受治療112例患者,平均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6例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50例,年齡為43~85歲,平均年齡為67.88歲,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普通護理方式。研究組采用優質護理服務,具體內容如下。
1.2.1改變工作模式 目前研究表明護士在上班期間用很多時間來書寫工作表格,嚴重占用了與患者溝通和護理的時間,因此優質服務要求簡化護理記錄,取消護理評估等不必要的記錄[2],使護士的時間更多的用于護理患者,同時要強化護士責任制將病區內所有病床按護理內容承包到每名護士,科學合理的安排上班時間保證護士有足夠的休息更好進行護理工作。
1.2.2增加基礎服務項目 要定時對患者進行知識教育、心理輔導、用藥指導、緊急施救等多項基礎的護理項目,使患者更加全面的認識心內科相關性疾病,降低患者的恐懼性使患者積極的配合治療,同時應指導患者和家屬當出現緊急情況時如何在第一時間進行自救,指導患者合理使用藥物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3]。
1.2.3開展專科特色護理 心內科患者大多反復住院,因此對護理人員擇優選擇情況明顯,這就要求經驗不足的護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護理水平同時心內科病情危重患者較多,因此護理人員要提高自身承受壓力和處理搶救工作的能力;由于心內科患者經常夜間發病,所以要根據患者病情增加夜間巡視的次數[4]。
1.3評價方法 兩組患者通過護理質量綜合評分表對護士的護理工作進行評分,統計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記錄護士護理患者的時間和書寫護理記錄的時間,并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1.4統計學分析 所用數據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當P
2結果
研究組護士更多時間用于護理患者,而對照組護士書寫護理記錄時間多占用了護理患者時間;研究組護理質量綜合評分為99.33分顯著高于對照組90.12分,P
3討論
從患者角度出發,為患者提供綜合性的優質服務是全社會對護理人員的強烈要求。本研究通過對比傳統護理模式和優質護理服務結果顯示,優質護理服務能極大提高護士的工作效率、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程度、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更加增進了護患的和諧度減少了糾紛,患者通過優質護理服務在改善了病情的同時也掌握了心內科的相關知識、用藥常識和相關急救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緩解了恐懼心理能更好的接受治療[5]。
本研究中,研究組護士護理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書寫護理記錄時間低于對照組;研究組護理質量綜合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總之,持久的開展心內科優質護理服務對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程度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可以在臨床廣泛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潔云.人性化護理在心血管內科病房應用的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8):286-287.
[2]崔群仙.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實施體會[J].護理研究,2011,25(1B):158-159.
[3]屠燕,房潔,孟江南,等.心內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實踐體會[J].護理學報,2011,18(4A):47-49.
關鍵詞:心內科護理;床邊責任制護理模式,臨床療效
隨著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護理工作也取得了飛速的進步,針對不同疾病給予不同的護理方式,其治療結果并不相同[1]。心內科的患者一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臟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選擇合理治療方式的同時,要取得術后較好的恢復效果,與臨床的護理是息息相關的。心內科護理中的針對性的床邊責任制護理模式是一種比較新型的護理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較心內科患者的一般護理模式和針對性的床邊責任制護理模式的臨床治療效果的心得體會,以下是詳細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此次研究和治療的80例心內科的患者,均為我院在2011年4月~2013年9月期間收治的,均經過嚴格的臨床診斷。患者年齡在43~85歲之間,平均年齡64.0±11.1歲。其中診斷心絞痛的有40例,診斷心肌梗死的有23例, 診斷高血壓的有7例,診斷心力衰竭的有 1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因、病程等一般的相關的資料,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將80例心內科的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在采用合理治療方式的同時,實驗組施行針對性護理的床邊責任制護理模式,對照組施行一般的護理模式。對兩組患者所需的康復時間,臨床的治療效果,對臨床護理的滿意程度等一些相關指標進行比較。
針對性護理的具體措施如下:(1)心理護理:使患者了解心內科疾病的簡單的病理改變的過程,告知患者經過這種針對性的護理對心內科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需要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心內科的一些疾病發生以后,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發癥,但醫務人員會做到及時發現并及時處理。以便進一步的消除患者以及家屬的不良情緒。(2)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在臨床醫生合理治療的同時,需要密切的觀察患者的血壓,呼吸,脈搏,體溫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同時尿量也是需要護理人員需要觀察的重要項目。(3)盡量使用文明的禮貌用語與患者進行溝通:護理工作比較繁忙,在過度的勞累之后,護理人員容易出現負面的情緒,與患者進行溝通時,需擺脫工作中不良情緒的困擾,以便進一步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4)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護理人員在護理患者時,需要細心,耐心,用心,讓患者感覺到護理人員的盡心盡力,消除他們對疾病的恐懼不安的情緒,以便在治療的過程中,建立一個和諧的醫患關系。(5) 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心內科的不同疾病會出現不同的癥狀和體征,護理人員要及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如有特殊的情況出現,需要及時上班主治醫生。
1.3心內科患者康復的評價標準:顯效:臨床的癥狀、體征完全消失,伴隨的癥狀也消失;有效:臨床的癥狀、體征明顯的改善或消失,相關的癥狀僅有部分消失;無效:臨床的癥狀、體征沒有緩解的趨勢,甚至有加重的趨勢。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時間的長短,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患者對臨床護理滿意度的評價,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患者出現的相關并發癥,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針對性的床邊責任制護理模式的治療效果優于一般的臨床護理模式,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如表2。
3 討論
近年來,心內科疾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明顯增加,而且心內科的疾病常常都比較嚴重,甚至關系到患者的生命[2]。因而,及時合理的治療成為臨床工作中的一個巨大的挑戰。而臨床醫生的工作要取得理想的術后效果,與臨床的護理優是密不可分的。隨著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臨床的護理工作也在前進的步伐中,而對于患者來說,選取何種護理方式能達到最好的術后康復效果,是護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根據疾病的不同,選取不同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對于護理界來說,掌握不同疾病的護理要點是首要問題。
護理工作是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在臨床工作的各個方面,想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醫生與護士需要密切的合作[3]。
實驗結果表明,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時間的長短,對臨床護理滿意度的評價,相關并發癥以及臨床治療效果,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心內科的患者在選擇合理治療方式的同時,采用針對性的床邊責任制護理模式,患者康復的效果要遠遠優于一般護理模式下的康復的效果。因臨床治療的效果比較理想,可以在各醫院的臨床工作中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方志華.探討床邊責任制護理在心血管內科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8(3):281-282.
【關鍵詞】 心內科;失眠;護理干預
心內科住院患者由于環境的改變、疾病本身及擔憂焦慮等原因很容易導致失眠,有文獻報道發生率高達64%[1]。由于心血管疾病易反復發作,夜間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冠狀動脈收縮,易致心肌缺血、缺氧。患者往往因胸悶、憋氣而驚醒,導致睡眠質量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病情恢復[2]。因此我們對167例心內科住院失眠患者實施了護理干預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目的在于探討護理干預對提高心內科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間入住我院心內科的失眠患者167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67例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79例和對照組88例,兩組患者按年齡、性別、病情、失眠程度等進行均衡性檢驗(P>0.05),提示兩組患者臨床基線情況較為一致,具有可比性(表1)。
1.2 方法
1.2.1 干預組 由2名經過培訓的護士實施護理干預,內容包括:①患者入院后進行睡眠宣教,培養患者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制定較規律的作息時間表,鼓勵患者睡前在疾病允許的情況下,略做活動,并向他們指出空腹及煙、酒、茶、咖啡、刺激性的食物、過飽不利于睡眠;②改善睡眠環境,保持病區整潔、舒適、安靜,減少噪聲;③刺激控制訓練法,患者有睡意時才能上床,若上床不能入睡則應起床,無論夜間睡眠時間長短,清晨準時起床。干預日間的睡眠,盡量使患者日間保持覺醒狀態;④心理疏導,多與患者交流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找到引起患者擔憂、焦慮的因素,以消除病因。
1.2.2 對照組 進行一般健康指導及常規護理。
1.3 睡眠質量評價
1.3.1 PSQI睡眠質量評估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1周后各自的PSQI得分情況。
1.3.2 睡眠的客觀評價 夜班護士對受試者的睡眠情況進行觀察,記錄睡眠參數,包括入睡潛伏期,覺醒次數和累計睡眠時間。
1.4 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雙側P<0.05認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所有統計分析采用SPSS11.6統計軟件包完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的PSQI評價結果 干預組和對照組入院時平均基線PSQI評分分別為14.3和15.1差別無統計學意義(>0.05),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一周后,對兩組患者睡眠質量進行重新PSQI評分結果分別為6.3和1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干預組一周后患者PSQI評分明顯下降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0.05);對照組一周后患者PSQI評分無明顯下降(>0.05)(表2)。
2.2 睡眠的客觀評價結果 經過一周護理干預后,干預組與對照組相比入睡潛伏期延長,睡眠時間增多,覺醒次數減少,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0.05)(表3)。
3 討論
良好的睡眠對健康人具有解除疲勞和恢復體力的作用,對心血管病患者除上述作用外,還能有效的防止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猝死等事件的發生。但很多心內科住院患者都存在睡眠質量下降的問題。據報道[3],56%的患者在住院的第1天失眠,心內科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環境、心理等原因引起失眠率可能會更高,嚴重影響了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應引起護理人員的重視。當前國外對失眠的護理研究較多,國內報道則較少,隨著整體護理概念的不斷深入開展,護理人員知識結構不斷豐富,患者睡眠質量會越來越引起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因此我們前瞻性的對167例心內科住院失眠患者進行了護理干預措施的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改善心內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質量。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似[4]。因此心內科護士應對住院失眠患者進行睡眠質量調查分析,找出影響患者睡眠的主要因素,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實施整體護理,提供住院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胡敏,刁惠民,趙威麗,等.心內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50-51
[2]Smyth C.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J].Med Surg Nuring,2003,12(4):261-262.
【關鍵詞】 評判性思維;心內科患者;運用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027-01
批判性思維是通過對問題的的研究來根據經驗進行處理和判斷的思維方式,通過反思以尋找問題癥結所在,通過判斷來進行選擇的一種思維形式。護理工作要求護理人員具有一定的這種思維,可以提升傳統護理的效果,在護理學中,批判思維其實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和推理方式。護理人員應用批判性思維來進行護理,可以提升護理質量,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1 心內科特點
1.1 心內科患者以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居多,還有就是腦梗、腦溢血等等嚴重疾病,部分患者還存在同時患有多種疾病的情況。
1.2 心內科以老年患者居多,基本上都是年齡比較大的患者,在心內科的患者中60歲左右的患者屬于比較年輕的。
1.3 心內科以反復發作患者居多,患者在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后,一旦發病,就會陷入反復的境地,這是該病的特點,會一直伴隨患者的終身。
1.4 心內科患者需要獲得更多的關愛,都說老小老小,老人亦是小孩,他們對于情感需求和關愛比較迫切。患病老人已經是進入生命的晚年了,他們對于死亡會有一種特別的恐懼感,孤獨和死亡是他們最擔憂的事情,因此內心需求更多的關愛,護理人員對待他們的時候應該要像對待小孩一樣,給予耐心和愛心。
2 對心內科患者采用批判性思維進行護理
2.1 深入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 我國的護理教育發展起源于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左右,那個時候的護理教育都是中專院校,因此這部分人群的主要特點就是學歷低,他們因為思想上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因此具有一定的落后性,這對于未來的發展來說具有阻礙,思維和判斷力都有所不足。還有就是我國醫院高等教育標準差異性大,不同院校的生源選擇標準不同,因此整體隊伍的水平有高有低。心內科患者大部分都是多種疾病同時患有,因此需要護士給予更多的關心,對其專業知識要求比較高,這樣才可以幫助患者,為他們提供護理服務。
2.2 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年齡大是心內科患者的一個最大特點,他們因為年齡的問題,身體機能退化,因此一年反復的來醫院就診是常有的事情,而且身兼多病,以至于長期受到病痛的折磨,心理上就會存在一種倦怠感,因而脾氣會有些古怪,護理人員對其進行護理的時候也是挫折不斷,因此就會非常的沮喪。這些情況都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要解決就需要護理人員能夠對自身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且幫助患者調節心理狀態。平時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比較大,各類檢查以及換藥的工作就讓他們忙東忙西了,很少有時間去耐心的對患者進行開導,但是不能說因為忙而忽略了患者及自身的心理調節工作,心理是生理的引導力量,足夠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能夠讓護理人員堅持的去完成這些繁重的工作,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也是促進了護理工作的順利度,讓工作變得輕松,因此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不能夠忽略。我們的工作是和患者的生命安全聯系在一起的,我們不能夠對其不負責任,應該要具備職業道德。
2.3 改變護士被動執行的角色 在中國,護士必須執行醫生的醫囑,護士在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缺乏自主性,護士即使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維,也要得到醫生的許可。這種服從的角色定位久而久之就造成護士不會自己動腦筋去做判斷、決策,只會被動的盲從。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鼓勵護士大膽創新,創新思維,從臨床護理上來講,可以有許多方法去為患者解決問題,但這些方法不一定都適合每個個體患者。護士必須根據個體對象的特點、興趣和適應性,以創新思維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例如,大夫在為一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冠心病的病人治療時,下了凱時靜脈滴注的醫囑,但是這位病人已經80多歲了,長期輸液,血管狀況極為不好,實在不適合靜脈穿刺,所以為什么不可以改用靜脈注射呢?而且藥物說明上的用法上明明寫著靜推和靜滴均可以。
2.4 主動思考 我們反復要求護士工作時要帶來三樣東西,那就是眼睛(去觀察)、手(去操作)、腦(去思考)。只帶前兩者就是單純的護理操作工,而腦子帶來才能稱為護士。原因就是思考的價值。在護理病人過程中我們要不斷考慮應該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思考就要突破原有的慣性模式,因為我們工作的對象是人,而人是不斷變化的,就要求護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要思辨。例如,按照病房擺設要求,床頭桌上只能放一個水壺和一只水杯,但是在護理一位90歲的患有喉癌的老大爺時,由于病人病情特殊,那么為什么不可以多放些用品呢?諸如紙抽、吸管之類的常用物品。按要求吸痰管應存放于處置室隨取隨用,但是由于科室護士人數有限,而且老大爺大約每隔20分鐘左右就需要吸一次痰,那么為什么不可以把吸痰管放置一些在他的床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