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冬小麥;播種期;基本苗;施肥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4-0123-1
在我國,冬麥區的范圍較大,提高冬小麥的產量對于解決全國糧食供給的意義重大。在冬小麥種植和栽培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影響冬小麥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復雜因素,對于氣候變化及時應變,提高應變栽培的技術,確保逐年提高冬小麥的產量,從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保證全國的糧食供給。本文在筆者多年學習和實踐的基礎上,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對冬小麥生產的影響,以及我國冬小麥栽培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做簡要論述,以期與同行交流分享。
1 調整播種期的重要性及參考方案
1.1 調整播種期的重要性
根據多年的氣溫統計,我們不難發現,北方地區小麥播種至越冬的積溫總體呈逐漸上升的趨勢,以2001-2007年小麥越冬前積溫平均值為例,這一期間的平均值為727.87℃,比1971-1980年同期積溫平均值高100℃。這100℃相當于小麥最適合播種期6d左右的積溫,可使小麥主莖生長1.3片左右的葉片。如果按照傳統播種期播種,這一時期小麥的生長狀況將呈現主莖葉片生長過快,分蘗急速增多,群體過于繁茂的生長態勢,從而導致土壤養分消耗速度過快。與此同時,還可能產生部分小麥穗分化期提前,缺乏抗寒、抗旱能力,而造成早春期間的凍害或者干旱死苗現象出現。因此,調整播種期,對于保證冬小麥產量是十分必要的。
1.2 調整播種期的參考方案
根據我們多年來對冬麥區的氣候狀況和冬小麥生長發育過程的研究、實驗和分析,我們得出結論:要想實現小麥高產高效的目標,就必須調整冬小麥的播種期。在北方麥區,為了保證小麥冬前積溫不超過650℃,維持在550℃-600℃之間,我們需要將小麥的播種期在傳統播種期范圍基礎上推遲一周左右。根據研究結果,在此我們建議,北方冬麥區的播種期在傳統播種期基礎上推遲5-7d。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數值,具體操作情況還要視當時的氣溫變化而定,日平均氣溫在16℃、17℃左右為最佳播種期。
2 調整基本苗的重要性及參考方案
2.1 調整基本苗的重要性
控制基本苗數,對于實現小麥高產的意義重大。
基本苗過高,不僅容易造成種子浪費,增加生產成本,對于小麥高產也不利。基本苗過高,會導致由于群體過大而影響個體發育,容易發生病蟲害,且不利于后期的光合作用,造成莖稈細弱,抗倒伏能力差等現象出現,致使小麥減產。
基本苗過少,則容易達不到理想穗數。同時,容易造成高位蘗的穗部形狀差,單穗粒重低的現象出現,不利于高產。
因此,合理控制和調整基本苗,充分利用優勢蘗成穗,優化其形態生理指標和穗部性狀,是實現高產的關鍵。
2.2 調整基本苗的參考方案
根據調查研究表明,我國麥區的基本苗普遍呈現過多的趨勢,因此,在現有播種量基礎上,適當減少播種量,是控制浪費和提高產量很好的方法。然而,由于各地區的氣溫、播種期、土壤等情況不盡相同,還是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過晚播種的冬小麥來說,由于播種期積溫過低,可以在調整后的播種量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基本苗,以確保有足夠的成穗群體。通常冬前積溫每降低15℃,就需要增加1萬株/666.7平方米基本苗。
3 調整施肥方法的重要性及參考方案
3.1 調整施肥的重要性
根據我們對高產小麥生長發育過程的研究,我們發現,在越冬前期,植株中的氮含量較高,在分蘗期,植株中的氮含量和氮素積累強度都達到最高值。由此可見,在小麥發育過程中,施足底肥至關重要。在返青期和拔節期,通常以施肥水為主來滿足植株生長需求,同時能夠起到控制群體和調節株型結構的效果。揚花后,小麥莖葉的氮含量急速降低,氮積累強度呈現負值。而此時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積累逐步增加,籽粒的氮素積累呈“低-高-低”的變化趨勢。在籽粒灌漿中期,蛋白質積累強度最大,對氮素需求較大,因此,在揚花灌漿初期,需要施入適量的肥料,以促進籽粒灌漿,使籽粒發育飽滿,提高產量。只有在對小麥成長發育各個階段的肥料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遵照這一規律積極調整小麥施肥,才能保證在減少人力物力浪費的同時,確保小麥顆粒飽滿,高產豐收。
3.2 調整施肥的參考方案
要想做到合理施肥,實現節約成本,促進高產,就要嚴格遵照上面我們所提到的施肥規律進行施肥。在冬小麥施肥過程中,建議在高產麥田中,小麥全育期施氮素15-18kg/666.7m2、五氧化二磷7-9kg/666.7m2,氧化鉀6-8kg/666.7m2。氮肥底施和追施比例5:5或者4:6,追肥重點在拔節期。
4 結語
有關冬小麥高產高效應變栽培技術方面的問題,還有許多有待研究和提高的部分。如何提高冬小麥的抗旱、抗寒能力、如何減少冬小麥的病蟲害、如何提高冬小麥的產量等問題,都需要我們所有從業者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爭取將我國的應變栽培技術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使冬小麥種植走上更加高產高效的道路。
參考文獻
關鍵詞: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2.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96
1 提高播種質量,打好高產的基礎
選用良種、種子處理,應根據鞏留縣的氣候、土壤、地力、種植制度、產量水平和病蟲害情況等,應選用豐產潛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種,自然災害的特點和病蟲害種類選種。鞏留縣主要選用伊農18號、新冬29號等優良品種。選擇土壤肥力中等以上(有機質1.0%以上,堿解氮60mg/kg以上,速效磷10mg /kg以上);冬小麥500kg/667m2,每667m2施純氮14~15kg,磷(P2O5)12 kg。
2 冬小麥主要生育指標和目標產量
2.1 群體動態指標
越冬前小麥“莖蘗3~5個,次生根7~8條,葉片青綠色,蘗壯像雞瓜”冬前生長健壯,不過旺,不瘦弱。每667m2基本苗25萬左右,最高莖數80~90萬,起身期總莖數90~110萬,抽穗期數45~50萬株左右。
2.2 產量結構結構指標
每667m2穗數40~45萬左右、穗粒數28~34粒、千粒重≥40g, 產量450~500kg/667m2。
3 各種管理
3.1 栽培技術措施
3.1.1 播前準備
種子質量為≥99.0%,凈度≥98%,發芽率85%,水分≤13%。每年冬播用種必須做到:100%良種,100%藥劑拌種,100%代肥下種;防治小麥雪腐、雪霉病可用200FF衛福種衣劑200~300mL或2.5%適樂時種衣劑200mL拌麥種10kg。小麥一號病病區,3%敵萎丹懸浮種衣劑300mL或五氯硝基苯1kg拌麥種100kg。對于雪腐雪霉病與腥黑穗病混發區,每100kg種子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g+3%敵萎丹懸浮種衣劑200~300mL或10%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0~200mL+40%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500g拌種防治
3.1.2 適墑播種
澆足底墑水,整地前灌足灌均底墑水,每667m2灌量70~80m3。不漏灌,保證全田墑度均勻;施足底肥,優質農家肥2000kg/667m2、中等肥力整地前施用純氮6~8kg磷(P2O5)10kg作低肥,施于土層10cm一下;整地,茬地、休閑地、綠肥地要深耕地,深度20cm以上,秋翻地用旋耕機整地即可,深度10cm以上.不漏犁,耙精細,達到“齊、平、松、碎、墑、凈”6字標均,使土壤處于“上虛下實”的特播狀態。
3.1.3 播種
播種時間鞏留縣為9月25日~10月15日。播量優良品種18~20kg/667m2。“干播濕出”的要適當加大播量。晚播麥每推遲一天增加播量0.5kg/667m2。磷酸二銨5kg/667m2,種肥分箱。主要以15cm 等行距條播和寬窄行(寬行20cm,窄行10cm)條播。在土地坡降比較大的田塊,采取四溝六行或六溝四行溝播方式。播種深度3~5cm。播種后根據墑情適當鎮壓。
3.2 冬前管理
播種后3d內,應挖好毛渠。格田灌溉區,則應及時扶好田埂。及時查苗補種,補種時必用浸水一晝夜的種子,以縮小田間苗齡差距。有條件的鄉(鎮)場在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3℃,當麥田土壤含水量降到15%以下時,應及時冬灌。
3.3 返青管理
春吧,開春冬小麥麥苗返青后及時春吧,增溫保墑,耙地深度5cm,鹽堿地2~3次,要做到、每次間隔3~5d;追肥,在頭水前機械條施尿素5~8kg,施肥深度5cm;灌水,冬小麥分蘗末期,灌第一水(4月中下旬),灌水量為50~60m3,采用小哇灌或細流溝灌,灌均,灌透、嚴禁大水漫灌。
3.4 拔節抽穗期管理
小麥在拔節前,用矮壯素或壯豐安60mL/667m2進行化控。要抓時間,必須進行化控。返青期至拔節期,防治麥田雜草。孕穗期灌第二水,灌水量60~70m3灌足灌透。采取小哇灌或細流溝灌,不得大水漫灌。
3.5 揚花至成熟期的管理
冬小麥揚花后10~15d灌第三水,灌水量60m3/667m2,采取細灌或細流溝灌。小麥“一噴三防”是近幾年由國家投資普及推廣的一項“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關鍵技術措施。在小麥揚花期至灌漿期期使用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微肥等混合噴施,達到防病蟲(銹病、白粉病、蚜蟲等)、防干熱風、防早衰、增粒重,確保小麥增產增收。以防治銹病為主的麥田,每667m2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g或12.5%烯唑醇40mL加98%磷酸二氫鉀100g或大量元素水溶肥或植保素加水噴霧。以防治赤霉病、麥穗蚜為主的麥田,蚜蟲是小麥生長中后期的重要蟲害,也是小麥一噴三防的主要防治對象。
4 收 獲
產量目標:500-550公斤/畝。
群體結構為:冬小麥早熟品種,有效穗數38-43萬/畝,穗粒數30-33粒,千粒重43-48克,基本苗25-30萬/畝,冬前最高總莖數75-80萬/畝。冬小麥中晚熟品種,有效穗數37-41萬/畝,穗粒數33-35粒,千粒重41-46克,基本苗22-25萬/畝,冬前最高總莖數70-75萬/畝。
2 選用優質高產品種
優質高產小麥品種,應具有500-600公斤/畝生產能力,抗逆性強,抗寒、抗旱抗倒伏、抗病性強,綜合性狀好。品質達到面粉加工企業生產等級粉的要求。所用品種的種子質量應達到GB4404.1-2008標準的要求。昌吉市目前應選用以下品種:新冬22號、新冬17號、新冬18號、新冬33號(九冬3號)。新冬33號要求10月前播種,產量優勢十分明顯。
3 選地與培肥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耕層結構良好,具有中等以上肥力地塊,即耕層土壤含有機質12克/公斤,堿解氮60-80毫克/公斤,有效磷8-10毫克/公斤,速效鉀150-200毫克/公斤以上。不具備以上肥力指標,要采取綜合培肥措施,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翻壓綠肥,配合施用化肥,而逐步達到。對坡度大或高低不平的地塊要進行工程性平整。
4 整地施底肥
小麥要合理輪作倒茬,避免連茬過長,重茬不超過3年。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伏秋耕,耕深23-25厘米,要合墑耕翻,達到犁條直、塊松碎、扣茬嚴密,地頭地邊犁到,地面平整,播種前要精細耙耱整地,整地質量達到齊、平、松、碎、凈、墑六字標準。犁地前深施底肥,底肥為輔熟農家肥1-2噸/畝,尿素10公斤/畝,重過磷酸鈣15公斤/畝,均勻撒與地面或用犁帶施肥箱,結合秋耕施入土層。土壤肥力高或不具備施有機肥,每畝施尿素15公斤,重過磷酸鈣20公斤做底肥深施。
5 種子處理
選用經過精選加工,純度99%,凈度99%,發芽率85%以上質量標準的種子。播種前進行曬種和藥劑拌種,即在播種前3-5天曬種后,每百公斤種子用3%敵萎丹懸浮種衣劑200-300毫升,加水1-1.5公斤拌種,或使用25%多菌靈或15%粉銹寧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2-0.3%。
6 適時播種
6.1 播種期
適時播種是為了培育壯苗,壯苗才能壯根、增蘗,達到穗多、穗大而豐產。冬小麥的壯苗標準是:冬前長出5-6片葉,2-3個蘗,7-8條次生根,葉色深綠,冬前最高莖蘗數:中晚熟品種70-75萬/畝,中早熟品種75-80萬/畝。冬小麥從播種到停止生長越冬前,要求有0℃以上積溫490-560℃,昌吉市正常氣候條件下,日平均氣溫下降到15-17℃為高產冬小麥播種的適期,一般為9月15日至30日。
6.2 播種量
要根據品種分蘗成穗特性、播期、種子質量統籌。分蘗力強的冬小麥中晚熟品種如新冬18號、新冬17號,9月中旬前每畝16-18公斤,9月中旬后每畝18-20公斤;分蘗力較弱的中早熟品種如新冬22號、新冬33號(九冬3號),9月中旬前每畝20-22公斤,9月中旬后每畝22-24公斤。晚播冬小麥,播種量逐漸加大,按每推遲1天,播量增加0.5公斤每畝遞增。
6.3 播種及鋪管方式
滴灌系統建設及其管道鋪設應按水利設施建設規范于8月底前施工完畢。
播種前將播種機械改裝,采用一條龍作業,隨播種隨鋪毛管,毛管鋪設在土壤1-2厘米深處。鋪管方式為:播種采用一管4行,3.6米播幅,播24行小麥,鋪設6條毛管,小麥行距14厘米,鋪設毛管位置小麥行距為18厘米。
6.4 播種質量
在規定的適播期內進行播種;控制好播種質量;帶種肥每畝磷酸二銨5-6公斤,施肥深度8-9厘米。播種達到行直、不重、不漏,播后蓋嚴壓實,控制達到4-5厘米播種深度。
7 肥水管理
7.1 滴水
播后1-2天內做好地頭、地邊、斷行的補種。播后3-5天內聯接好主管、支管和毛管。冬小麥滴灌一般滴水9-11次,沙性較強的地塊滴水要10-12次。播種后利用原有滴灌設施系統,先播種后滴水出苗。一般滴出苗水1-2次。除滴出苗水和滴越冬前冬灌水時要加大滴水量外,生育期間每次滴水量每畝30-40立方米,做到前中期滴水量大,后期滴水量小。在冬小麥拔節期、挑旗孕穗期、抽穗揚花期、灌漿期要滴水7-8次。冬小麥春季第一次滴水應根據小麥苗情靈活掌握。“立夏”前上頭水是冬麥田灌水的實踐經驗。土壤肥力高,適期播種的中高產麥田,春四葉展開,春五葉露尖是滴頭水的最佳時期。中低產田或播期過晚,冬前分蘗少的麥田,須在春三葉期滴水,促進年后分蘗成穗。對生長發育快的中早熟品種,應早滴水,一般在4月15日前滴水施肥,最后一次滴水,中早熟品種“夏至”前停水,中晚熟品種6月底前停水。
7.2 追肥
在冬小麥拔節期、挑旗孕穗期、抽穗揚花期、灌漿期要四個時期隨滴水滴肥5-6次。施肥采用“少吃多餐”原則,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開春第一次滴水追施尿素13公斤/畝,硫酸鉀3公斤/畝;二水滴尿素8公斤/畝;三水滴尿素5公斤/畝,最后兩次滴水尿素3公斤/畝,增施磷酸二氫鉀2公斤/畝,以防止干熱風的危害,增加粒重,提高品質。
8 化控防倒伏
滴灌小麥灌水條件改善,水肥充足,生長較旺盛,實現高產高效要做好防倒伏工作。在適當降低播種量,控制水肥的同時,在冬麥起身期,噴施矮壯素200克/畝。
9 防除麥田雜草
麥田惡性雜草主要是:狗尾草等禾本科雜草及灰藜、田旋花等雙子葉雜草。防除雜草主要實行農業措施和人工拔除,嚴重的地塊進行化學除草。防除狗尾草雷硬蕕群癱究圃硬縈6.9%螵馬乳油40-50毫升兌水30公斤,在雜草3-5葉期噴施。雙子葉(闊葉)雜草防除,用20%使它隆乳油50毫升兌水30公斤,在小麥返青后3-4葉期噴施。
10 綜合防治病蟲害
小麥病蟲害的防治以農業措施和生物防治為主,通過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倒茬,深耕曬、控制群體,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限制澆水過多等措施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危害。由于滴灌條件下水肥協調,小麥群體大,田間通風條件較差,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危害。小麥常發病有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白粉病、銹病等。小麥黑穗病用3%敵萎丹進行種子處理。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一般年份不防治,個別重病地塊病情指數達到20%-30%時,用25%粉銹寧乳油50克兌水30公斤,在發病初期噴施一次,銹病嚴重地塊小麥揚花后期再噴施一次。
小麥常見蟲害有蚜蟲、皮薊馬、潛葉蠅等,一般年份不防治,個別年份個別地塊可根據蟲情預報,小麥潛葉蠅防治指標10%以上,用北農愛福丁(阿維霉素)每畝10毫克兌水30公斤噴施一次。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麥蚜蟲、皮薊馬防治指標百穗500頭以上,用40%吡蟲啉或啶蟲脒噴霧防治。
關鍵詞冬小麥;寧冬8號;選育經過;產量表現;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冬小麥是寧南山區主要的糧食作物,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 066.67 hm2,占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的44.2%。近年來由于干旱、干熱風及病蟲危害,造成冬小麥單產水平低,總產量徘徊不前,嚴重威脅該地區糧食安全生產。因此,選育出豐產穩產、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冬小麥新品種已成為提高當地小麥單產水平、增加糧食總產、拓寬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現將冬小麥新品種寧冬8號的選育經過簡述如下。
1選育經過
寧冬8號原代號WF93-26,系隆德縣種子管理站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課題組于1993年從引進冬小麥品系83-53-52中,采用單株系統經多次株選,于1998年育成。2年區試和2年生產示范表明,該品種抗銹、抗凍、抗青干、抗旱、豐產穩產、落黃好。2003年12月通過寧夏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為寧冬8號。經多年試驗與生產示范,該品種適宜寧南山區陰濕二陰區塬臺地及半干旱區川水地種植。
2產量表現
1998年在品系鑒定試驗中,寧冬8號折合產量5 929.8 kg/hm2,比對照中引6號增產8.6%,居15個參試品種的第1位。1999—2000年參加品系比較試驗,寧冬8號折合產量5 930.3 kg/hm2,比對照中引6號增產7.15%。其中,1999年折合產量為5 721.0 kg/hm2,比對照中引6號增產6.9%,居6個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與對照品種間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2000年折合產量為6 139.5 kg/hm2,比對照中引6號增產7.4%,居8個參試品種(系)第1位,與對照品種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2001—2002年參加寧南山區旱地冬小麥區域試驗。2001年3點增產1點減產,平均產量5 425.2 kg/hm2,較對照中引6號增產8.32%,居7個參試品種的第2位,與對照品種間的產量達顯著水平;2002年4點全部增產,平均產量4 771.2 kg/hm2,較對照中引6號增產12.22%,居7個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與對照品種間的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2001年在原州區開城鎮、隆德縣沙塘鎮、隆德縣聯財鎮共示范種植13.3 hm2,平均折合產量6 038.2 kg/hm2,比對照品種增產14.67%。其中原州區開城鎮種植4.3 hm2,平均產量5 866.6 kg/hm2,比對照寧冬1號增產18.23%;隆德縣沙塘鎮種植3.5 hm2,平均折合產量6 103.4 kg/hm2,比對照中引6號增產12.82%;隆德縣聯財鎮種植4.5 hm2,平均折合產量6 144.6 kg/hm2,比對照中引6號增產12.96%。2002年在彭陽王洼、原州區開城鎮、隆德縣沙塘鎮示范種植15.0 hm2,平均產量5 986.5 kg/hm2,比對照品種增產9.89%。其中彭陽王洼種植5.0 hm2,平均產量5 924.1 kg/hm2,比對照西峰20號增產8.86%;原州區開城鎮種植3.8 hm2,平均折合產量6 022.5 kg/hm2,比對照寧冬1號增產13.36%;隆德縣沙塘鎮種植6.2 hm2,平均折合產量6 014.4 kg/hm2,比對照中引6號增產7.42%。2003年參加寧南山區冬小麥生產示范,在原州、隆德、西吉、彭陽等縣區4點生產試驗3點增產1點減產,平均產量5 721.0 kg/hm2,比對照中引6號增產4.6%,居6個參試品種第2位。其中原州區平均產量5 684.4 kg/hm2,比對照中引6號增產6.8%;隆德縣平均產量5 821.6 kg/hm2,比對照中引6號增產7.5%;西吉縣平均產量5 744.8 kg/hm2,較對照中引6號減產2.0%;彭陽縣平均產量5 633.2 kg/hm2,比對照中引6號增產6.1%。
3特征特性
寧冬8號幼苗葡匐,葉色深綠色,莖稈健壯,株高104~109 cm;頂芒白穗,長方形穗,穗長8.2 cm,結實小穗15.6個,穗粒數31粒,平均單穗粒重1.31 g,籽粒長圓形,淺紅色,角質,千粒重39.7~42.5 g。經寧夏農林科學院品質分析測試中心測定,籽粒粗蛋白11.67 g,粗淀粉64.41 g,容重0.799 g/L,濕面筋18.82 g。該品種為冬性,全生育期276 d,中熟品種。抗凍、抗旱性強,抗青干能力較強,落黃正常,高抗小麥條銹病,中抗白粉病。
4栽培技術
一是深耕整地。播前深耕25 cm,打破犁底層,使土地平整、土地松碎、上虛下實[1]。二是適期播種。六盤山陰濕及二陰區塬臺地9月中旬播種,黃土丘陵區干旱區和河谷川道半干旱區川水地9月下旬播種。塬臺地播種量510萬~570萬粒/hm2,保苗570萬~645萬根/hm2。川水地播量600萬~675萬粒/hm2,保苗650萬~700萬根/hm2。三是合理施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播前基施農家肥4.5 t/hm2以上、二銨150~225 kg/hm2、尿素112.5~150.0 kg/hm2,返青后及時深施二銨150 kg/hm2、尿素112.5 kg/hm2,灌漿期結合防治病蟲害噴施0.3%~0.4%磷酸二氫鉀750 kg/hm2,以增加粒重[2]。四是加強田間管理。12月中旬冬灌1次,4月下旬至5月上旬灌水1次,孕穗及抽穗期結合葉面追肥噴40%樂果乳油375 mL/hm2防蚜,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75 kg/hm2對水750 (下轉第94頁)
(上接第85頁)
kg噴霧防白粉病,用20%粉銹寧乳油600 mL/hm2對水750 kg噴霧防治小麥條銹病[3-4]。蠟熟后期及時施肥確保豐產豐收。五是適時收獲。最佳收獲期是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人工收獲應選擇在蠟熟末期,機械收割最佳期為完熟初期。過早收獲,影響產量和品質;過遲收獲,導致養分倒流,造成減產。
5參考文獻
[1] 康惠忠,王莉莉.尖扎縣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青海農技推廣,2004(4):35.
[2] 袁愛玲.隴東旱塬雨養農業區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途徑[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5(7):10.
關鍵詞:冬小麥;播種適期;配套技術
伊犁地區小麥病蟲害種類較多,當前危害小麥的主要病蟲害有條銹、葉銹、稈銹病、小麥葉枯病、蚜蟲等;因此,必須選擇綜合抗性好藥物消除危害。
近年來,伊犁河谷冬前積溫有明顯升高的趨勢,積溫1960-1980年2956.50C,1990年3403.630C,2000年3453.810C,2005年3531.350C。另外玉米播種面積的不斷增加,推遲了播種時期,大大拓寬了冬小麥播種適期的范圍。因此,從小麥生產實際出發,有必要對小麥播種適期這古老的問題進行分析。
1 當前生產上在播期方面存在的問題
1.1 早播所帶來的后果
伊犁河谷有些冬小麥種植區(察布查爾縣的坎鄉、庫根其)等,利用春播作物澆的最后一次水,澆地墑水種冬小麥。由于播種早(9月10-15日)麥苗過旺,消耗土壤營養多,很容易侵染各種真菌性病害,十分不利于安全越冬,致使因雪霉病和凍害而死亡的現象時有發生。
1.2 晚播所帶來的后果
現玉米種植面積的增多,冬前積溫的升高,如:1960―1989年(9、10、11月)的積溫874.690C,1990―1999年904.760C,2000―2005年930.720C,及時騰不出冬小麥種植地,很明顯的推遲了播種適期,(11月15),加大了播種量30公斤/畝,增加了成本。另外,有效積溫不夠、麥苗生長弱、無分蘗、糖分積累少,不利于安全越冬發生凍害死亡。
1.3 晚播對產量的后果
晚播麥以株莖成穗為主,基本苗相當合理穗數的80―100%,無分蘗,冬前積溫不夠或小于2900C。產量低1955-1957年10月4日種植的麥田畝產達95.6公斤,比適期播種減產53.9公斤/畝;2008年10月16日播種的麥田畝產達417公斤,比適期播種減產15公斤/畝;2010年11月2日播種的麥田畝產達397.99公斤,比適期播種減產17.36 公斤/畝。
2 對播種適期的具體分析
2.1 用高產多途徑的觀點看小麥的播種適期
分析表明[1]:在一定范圍內不同播期麥田通過相應的途徑,應用適當的配套栽培技術,可以達到同等產量水平。即早茬麥通過精播栽培、中茬麥應用中播技術、晚茬麥實行獨稈栽培,只有措施得當,自會共創高產。
這樣一來,把冬小麥的播種適期從傳統的短短時間擴展到一個比較寬的范圍,在小麥生產上無疑是一項新的突破。
2.2 分蘗規律決定了不同途徑的播種適期
如前所述,早、中、晚茬小麥需要通過該自不同的途徑來獲取高產。它是形成以分蘗穗為主,主莖成穗與分蘗成穗并重和以主莖成穗為主的三個途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所王潤之、許昌桑等通過研究[2],基本摸清了單株莖數與主莖葉齡,及二者與冬前積溫之間的關系。現結合不同途徑的特點,分別表述如下:
從表1看出:(1)早茬麥以分蘗成穗為主,基本苗相當合理穗數的20-30%,要求單株莖數5-6個,主莖葉齡數6/0-7/0,需冬前積溫620-7600C。
(2)中茬麥以主莖成穗與分蘗成穗并重,基本苗相當合理穗數的40-60%,冬前單株莖數達3-4個,主莖葉齡數4.5/0-5/0,需冬前積溫480-5500C。
(3)晚茬麥以主莖成穗為主,基本苗相當合理穗80-100%,冬前單株莖數有0個,主莖葉齡1/0-1.5/0,需冬前積溫小于2900C。
綜合上述,冬前積溫290-7600C,為全播種的適期范圍,冬小麥適期范圍的擴大,意味著能夠把一部分>18的熱量資源讓給秋收作物,有利于復播作物的雙高產。
2.3 不同年代對小麥播種適期的影響
近十年來,溫度的升高,對小麥播種適期不可低固的影響。筆者通過55年氣象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年氣溫明顯的變化趨勢(2)。
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年代的增加年平均氣溫隨著增加,播種時期隨著年代的增加而推遲為10/9-20/10.
結論:
(1)研究表明,把小麥的播種適期從短短幾天擴展為一個比較寬的范圍,以冬小麥的全程播種適期,其中早茬精播小麥為620-7600C,超過600 0C形成旺苗,中茬中播小麥為480-550 0C(0≥0C的積溫達450-500 0C狀苗標準),基本符合前人研究結果,晚茬獨稈苗由于積溫低于2900C變成弱苗。
(2)由于近年來,冬前積溫的明顯升高,冬小麥的播種適期相應推遲。伊犁河谷相應推遲8-10天為宜。
(3) 在以一年二作物為主的產區,不宜單一推廣中播技術,可以考慮把一部分大于160C的熱量資源讓給復播作物,以提高種植指數和效益。
(4)指導種植應堅決克服“棄秋保麥”的錯誤觀點,及時扭轉盲目搶時早播和晚播的傾向,并以,抓進度為轉質量為主。提高播種質量的核心是因時配套,切實體系早茬麥按精播栽培、中茬麥按中播栽培、晚茬麥按獨稈栽培的規范種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