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黃豆的高產種植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大豆 種植 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6-0210-01
1 引言
除了豐富的蛋白質,大豆還含有營養價值極高的不飽和脂肪酸,這是它作為油料作物的價值所在。古老的中國人民發現了這種植物,并將種植方法一代代傳承下來,使之成為我國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然而近年來在種種因素的沖擊之下,大豆產業日益衰退,不僅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還打擊了大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社會矛盾逐漸加劇。事實上,大豆生產種植技術的前景依舊廣闊樂觀,故需要從實際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深入研究并掌握其技術要點,這亦是對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思考和應對。
2 選種
盡管大豆都富含高蛋白和脂肪,但不同品種的大豆還是有著不同的特性和用途。選種時,最好采摘味道純正,成熟較早的新鮮豆莢。若品種在下霜之前就能成熟,大豆收成時的工作量就會減少很多,并且不需要施過多的肥料,節約勞動力最終降低生產成本,符合生產經濟性的要求。霜前早熟的品種,若同時兼具高產穩產和優良的抗逆性等,是收成良好的保障。不同的地區土壤肥力性質等有很大差別,選種時要根據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大豆品種,才能保證好收成。此外,選種的顆粒大小應盡量一致,及時曬一曬種子也是必要的。
3 準備
3.1 對種子進行清選
優質的種子是一次性播種成功的關鍵,故清選品質優良的種子是必不可少的步驟。種子中顆粒小,不飽滿,蟲蛀,病變的顆粒需要細心地剔除出去,使得播種的種子健康顆粒飽滿大小一致。收獲的種子常夾著其他物質,降低種子的純度,破壞種子的整齊度,需要認真挑選并清除。按照國家標準,最后清選出的種子純度至少要達到98%,發芽率不低于85%,雜質含量不高于1%。
3.2 對種子進行處理
這個過程主要是對種子進行包衣,即將肥料和調節劑等附著在膜結構上,然后包裹在種子表皮,并不改變種子的形狀,相當于給種子包上一層外衣。殺蟲劑,殺菌劑以及各種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等附著在種子外表,能及時驅除部分害蟲,預防早期苗害,保證種子播種之前的完好健康。
4 播種
4.1 確定播種日期
播種日期的確定需因地制宜,氣候條件是影響播種的決定性因素。不同地區適宜的大豆品種不同,播種日期也不同。早春時節,早黃豆就可播種,而晚黃豆播種日期則在九月份,時間差別很大。若播種早于播種日期,土壤的溫度達不到出苗的要求,種子萌發速度就會減慢,萌發時期種子十分脆弱,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很弱,很容易發霉直至爛掉,導致苗出不來,影響產量。若播種過晚,貪青現象就會發生,難以控制。故播種日期不宜過早也不易過晚。
4.2 改進播種方法
部分地區采用“籠三”法和雙條法進行播種,增產效果喜人。籠三法,即一次性將對籠體進行深度松土,分層次施肥,精量點播等三個環節完成,這樣做能夠將土壤的水分,肥力,空氣和熱力進行調節平衡,最終改善土質,提高種植效率。若土壤相對貧瘠,則宜用籠上雙條法,此法能適用于抗倒伏的大豆。這兩種方法的使用有利于大豆根部儲存肥,水,氣和熱,使肥料更加高效的被大豆吸收利用,加上精準的點播技術,土壤的利用率得到極大的提高。如此,大豆抗早熟,抗澇抗低溫等能力增強,最終增產增收。
4.3 掌握播種數量
合理密植是提高土壤利用率,保證大豆產量的有效措施。大豆播量決定著大豆密度,單位面積上大豆的數量,每株大豆上的豆莢數及豆粒重量等也影響著密度。單位面積土地上的肥,水,氣,熱是一定的,若種植數量較少,則土壤利用率較低,不利于大豆的高產,若種植過于密集,則植株之間爭奪養分,最終結出的豆莢干癟不飽滿,同樣質量低下。故應按照單位面積土地上光和地力的最大作用計算出最適的種植量,即合理密植。
4.4 制定播種深度
大豆的播種深度不僅與種粒本身的質量有關,還受土壤環境的影響。若播種的深度過大,土壤對種子造成的壓力就會很密實緊迫,種子萌發時會承受極大的阻力,在低溫條件下幼苗發芽會變得緩慢時間延長,甚至會造成幼苗長不出來的現象。反之,若播種太淺,幼苗過早的破土而出,自身養分消耗完后不能很好地從土壤中吸收養分,芽兒就會脫落。一般情況下,種子萌發時受到的土壤阻力會隨著種子顆粒的增大而增加,顆粒越大,阻力也就越大。故因根據種子顆粒大小制定其播種深度。
5 施肥
土壤的肥力是種子茁壯生長的重要保障。但實際生產過程中,土壤的肥力不一定能夠滿足大豆生長的需要。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中,人們常根據土壤測量結果,結合作物生長規律及需要配置肥料比例和用量,在種植時進行科學有效的施肥。即通過測土,配方,和施肥三個環節,提高大豆的生長速率和質量,已達到增產的目的。
6 管理
大豆種子種植后,仍需要進行田間管理。首先,大豆葉子剛長出時,要及時趟蒙頭,注意松土和粉子的厚度。其次,合理的苗間距直接影響大豆產量,故苗長出后要做好間苗工作。早豆苗結莢時,通常會遭遇高溫多雨的夏季,疾病害蟲肆虐,故應加強病蟲害等的檢查力度,早發現,早治療。此外,大豆生長時,葉面錘肥能夠有計劃的對大豆進行人工控制和管理,同時要注意錘肥的合理和適度。
7 結語
盡管中國大豆曾經享譽全球,但當下我國大豆面臨著尷尬的困境。研究大豆生長過程,掌握大豆種植技術,加強科技投入和人工管理,是解決大豆產業困境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探討了大豆種植技術問題,從選種,準備,播種,施肥,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梳理。選種意味著選擇優質飽滿的品種,準備的過程包括種粒清選和包衣處理,播種時要注意確定播期、播量、播種深度以及改進播種方法,播種完成后合理施肥和加強人工管理也是高產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劉辰.黑龍江省大豆種植成本效益與激勵機制研究[D].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4.
[2]宋連祥.對北方大豆種植技術的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4,07:148.
關鍵詞:大豆;種植;技術要點
1 引言
大豆不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且還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因此人們將大豆作為主要的油料作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發現了大豆這種植物,并且將大豆的種植技術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從而有效的確保了我國的食品安全。但是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整個大豆產業出現了衰退的現象,已經不能夠滿足市場的大量的需求,在嚴重的影響了農戶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矛盾。從實際情況來看,種植大豆的前景仍然比較樂觀,目前我國在農業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就是有效的解決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不斷的研究大豆的種植技術。
2選種
雖然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酸,營養價值比較高,但是對于不同品種的大豆其用途和特征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進行選種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采摘味道比較純正,而且成熟比較早的豆莢。如果在下霜之前就能夠收獲大豆,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收獲大豆的工作量,此外,還不需要使用過多的肥料,有效的減少了勞動力,從而使實際的生產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滿足了當前生產經濟性的具體要求。如果霜前大豆就能夠成熟,并且具有高產以及良好的抗逆性,那么就有效的確保了大豆的收成。由于不同地區的土地的肥力性質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為了能夠確保大豆有一個好的收成,在選種時必須充分的考慮土壤的實際條件。
3 準備
3.1 對種子進行清選
種子播種是否能夠成功直接受種子的品質所決定,因此,在進行選種時必須選擇品質優良的種子。為了能夠有效的確保種子顆粒健康飽滿,必須剔除顆粒小,不飽滿,蟲蛀,病變的種子。此外,在進行收獲的種子時經常會夾著其他雜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種子的純度,導致不能夠確保種子的整齊度,必須盡可能的剔除其中的雜質,達到國家的統一標準,種子的純度不得低于98%,發芽率至少為85%。
3.2 對種子進行處理
對種子進行處理主要工作就是將肥料和調節劑等物質附著在膜結構上,然后包裹在種子表皮,這種處理方式相當于在種子表面包裹了一層保護層,并沒有對種子的形狀造成影響。將殺蟲劑,殺菌劑以和各種各樣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包裹在種子的表面,從而能夠有效的驅除害蟲,預防早期苗害,最終確保了種子的完好健康。
4 播種
4.1 確定播種日期
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豆大的播種,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播種日期,在不同的地區大豆品種有所不同,播種日期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早春時節,就能夠播種早黃豆,而在九月份才可以播種晚黃豆,播種時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如果播種的時間比理方式相當于在種子表面包裹了一層保護層,并沒有對種子的形狀造成影響。將殺蟲劑,殺菌劑以和各種各樣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包裹在種子的表面,從而能夠有效的驅除害蟲,預防早期苗害,最終確保了種子的完好健康。
4.2 改進播種方法
大豆的播種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籠三”法,一種是雙條法,這兩種播種方法都能夠有效的增加產量。籠三法主要分為三個重要的環節,分別是深度松土、分層次施肥、精量點播,這種播種方式能夠有效的調節土壤中的水分、肥力、空氣以及熱力,使土質得到有效的改善,提高了產量。如果土質比較差,那么可以采取籠上雙條的方法,這種方法往往用于抗倒伏的大豆。使用“籠三”法和雙條法能夠促進大豆根部儲存肥、水、氣和熱力,有效的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并且點播技術比較精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利用率。最終提高了大豆的產量。
4.3 掌握播種數量
為了能夠有效的提高土壤的利用率,提高大豆的產量,必須確保種植密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影響大豆種植密度的因素比較多,比如大豆的播量,單位面積上大豆的數量,每株大豆上的豆莢數及豆粒重量等。單位面積土地上的肥、水、氣以及熱是一定的,如果種植密度比較小,那么就降低了土壤的利用率,最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豆的產量,如果種植密度比較大,那么土地中的肥、水、氣以及熱是不能夠滿足大豆的生產需求,最終導致豆莢干癟不飽滿,降低了產量。因此必須確保種植密度具有科學性、合理性。
4.4 制定播種深度
大豆的質量以及土壤環境都影響著大豆的播種深度,如果播種的深度比較大,就會對造成比較大的壓力,導致種子在萌發時所承受的阻力比較大,幼苗在發芽時如果溫度比較低,將會延長發芽時間,嚴重時會造成缺苗。如果播種的深度比較淺,幼苗就會比較早的漏出土面,當消耗完自身養分時就不能夠很好吸收土壤中養分,就會出現芽兒脫落的現象。因此必須合理的控制大豆的播種深度。
5 施肥
為了確保種子能夠正常的生長,土壤的肥力必須滿足其生長需求。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中,往往對土壤進行測量,然后根據測量結果和大豆的生長規律進行科學的施肥,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大豆的生長速率和質量,最終提高了大豆的產量。
6 管理
當播種完成后,還需要定期的對田間進行管理。在大豆葉子剛長出時,需要及時進行趟蒙頭,而且科學的、合理的進行松土。還需要合理的控制苗間距,早豆苗結莢時,通常會遭遇高溫多雨的氣候環境,并且疾病害蟲比較嚴重,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病蟲害,除此之外,還必須科學的、合理的控制大豆葉面的錘肥。
結語
雖然在以前中國大豆享譽全球,但是目前我國大豆面臨著比較大的困境,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解決大豆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必須對大豆的生長過程進行研究,熟練的掌握大豆種植技術,不斷的加強科技投入。本文針對大豆的選種,準備,播種,施肥,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分析。
參考文獻:
[1]孫鐵男;商紹剛;;當前我省大豆生產中的幾個問題及其采取的應對措施[A];老專家2008年建言獻策選編[C];2009年
他們的選擇沒有錯。
科技養菌挖到致富第一桶金
1980年7月,品學兼優的王乾友從四川省珙縣洛表三中高中畢業,高考時以三分之差名落孫山。為他讀書,貧困的家庭已經欠下不少債,懂事的王乾友只有含著眼淚打消了復讀的念頭。
此后一段時間,不甘心過“鋤頭落地莊稼漢,好好種田餓不了飯”生活的王乾友四處打工學藝,不但未能取得成功,反倒背了不少的債,被一些人嘲諷道:“正事不干,只想賺錢,錢又賺不到,只有當晃晃。”
二十幾年后的今天,王乾友佇立在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門前,目光深邃地望著眼前那條筆直通向遠方的柏油馬路,就像在重新審視著那段曾經迷惘的人生歷程。
流言蜚語沒有把王乾友擊倒,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尋覓致富路子的信念。1981年初秋,幸運之神終于向王乾友伸出了橄欖枝:迷惘中的王乾友參加了珙縣科協、科委和農業局聯合舉辦的農村科學實用技術培訓班,在培訓班里,他認真記筆記、查資料,虛心向老師們請教。縣科協的老師被王乾友的一片誠意感動,特意向他推薦:“小王,食用菌適宜在山區農村發展,有較好的市場前景,你不妨大膽地試一試。”
王乾友欣喜萬分,他借來《中國食用菌》、《農村科技》等介紹食用菌知識的專業書刊,回到家,白天上山干農活,晚上則在燈下埋頭學習,鉆研思索,遇到搞不懂的地方,他就記在筆記本上,抽出時間坐車到縣城向縣科協的老師求教。從1980年起,王乾友正式涉足食用菌的研究和生產。他用全家省吃儉用積攢的錢買來一些優質菌種,騰出一間空屋子,在家里搞起了試驗。沒有錢購買消毒設備,就向鄰居借來過年蒸黃粑用的大甑子替代;沒有封閉式滅菌接種箱,就拿出家里裝衣服的大木箱改制。王乾友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按照書本上的要求,一絲不茍地進行著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年,王乾友培育的平菇、黃背木耳都獲得了豐收,除去成本,竟獲得1萬多元的純收入,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村民從四面八方趕來向他學習栽培食用菌,王乾友毫無保留地把他掌握的技術傳授給了鄉親們。村民們的收入通過種植食用菌增加了,而此時王乾友卻毅然決定另闖科技創新路子。
窩棚中誕生的“真菌皇后”
1994年,王乾友經過反復的思索,選定了新的攻關項目――有“真菌皇后”、“植物軟黃金”美譽的竹蓀。他買來資料和竹蓀菌種,經過一年多的室內培育,終于掌握了“玉米地套種竹蓀”項目的技術要點。1995年4月,王乾友在一塊約一畝的玉米地的行畦間播下竹蓀菌。竹蓀不比一般的食用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非常嚴格,為了便于24小時對玉米地的干濕度、溫度變化及竹蓀菌絲生長情況進行詳細檢測記錄,王乾友不顧家人的勸阻,在試驗地旁邊的草坪上臨時搭建了一個窩棚,吃、住全在里面。
嚴峻的考驗很快降臨到了王乾友身上:一個十分悶熱的午夜,疲憊不堪的王乾友剛迷迷糊糊睡去,一陣狂風暴雨倏地隨著滾滾雷霆襲來。當如注的暴雨瀉進王乾友棲身的小窩棚,一個震耳欲聾的霹靂在距窩棚僅百十米處炸響時,王乾友被驚醒了,他見勢不妙,馬上一骨碌翻身爬起,抓起雨衣蓋嚴檢測儀器,面朝里端坐在窩棚口,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如鞭抽打的暴雨。不知過了多久,終于風停雨息,一輪皎潔的皓月高掛天宇,王乾友見檢測儀器毫發無損時,才欣慰地松了一口氣。
談起那段孕育著夢想的艱苦生活,王乾友一時間感慨萬千。“既然決定要做了,就一定要成功,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王乾友點燃一支煙,隔著淡淡的煙霧陷入了回憶。看得出,那是一段讓他終生難忘的日子,也是一段讓他受益匪淺的經歷。
至今仍讓王乾友感到后怕的是一天晚上,他正坐在窩棚口借著馬燈燈光專心閱讀竹蓀資料時,一條當地人俗稱“紅麻子”的毒蛇悄悄從草叢里溜過來,盤蜷在了他的腳旁,他毫無察覺。過了一陣,王乾友一看表,該到地里檢測了,他站起身,剛一挪腳,只聽一陣刷刷聲,差點兒踩到腳下的“紅麻子”,他嚇得出了一身冷汗,若被“紅麻子”這種劇毒蛇咬了,輕則截肢,重則性命也難保!
兩個多月后,又黑又瘦的王乾友搬出窩棚回到家,父母見到他憔悴的模樣,差點兒掉下了眼淚。當年,王乾友的這塊試驗地收獲玉米380公斤、干竹蓀42.5公斤,按照當時的行情,這42.5公斤干竹蓀買了7000多元。
打造中國竹蓀航母事業
掌握了竹蓀種植技術的王乾友不愿再個人單打獨斗,決心把竹蓀事業做大做強。他積極爭取到珙縣縣委、縣政府的支持,終于于1997年7月成立了民營科技型企業“四川宜賓市林海集團竹蓀開發有限公司”。
林海竹蓀公司成立之初,急需大筆資金投入,王乾友向銀行貸了一部分,向親朋好友借了一部分,但仍有幾十萬元的缺口,他食不甘味,睡不安寢,心急如焚。
絕望之際,王乾友的腦海中忽然掠過一個念頭:如果賣掉自家的住房和門面,不就能有一筆錢嗎?可他立刻又遲疑了:自家的住房和門面位于巡場鎮黃金地段,巡場鎮即將升級為珙縣新縣城,房地產已經開始逐漸升溫,如果此時賣掉自家的住房和門面,多么可惜啊!然而為了自己傾注了心血的竹蓀事業,王乾友將家搬進了公司辦公樓頂層的兩間小屋,把變賣房產所得的35萬元資金全部投入科研開發,解了燃眉之急。
1998年,王乾友將他發明的“玉米地間種竹蓀立體栽培雙高產”技術首次大規模示范運用于他家鄉洛表鎮金光村的100畝租用土地,把竹蓀與玉米、黃豆套種,獲得成功。收獲干竹蓀9000公斤、玉米3.5萬公斤、黃豆1500公斤,實現產值100余萬元,創利稅60多萬元。出租土地和參與務工及出售農作物篙稈的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為解除種植竹蓀的鄉親們的后顧之憂,王乾友從1999年開始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形式,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經營機制。由林海竹蓀公司負責提供菌種、技術,包產品回收。1999年,王乾友在珙縣的觀斗鄉、上羅鎮、玉和苗族鄉、洛表鎮、底洞鎮等鄉鎮租用農民土地,種植竹蓀400畝,收獲干竹蓀30多噸、玉米140噸,實現產值近400萬元,創利稅200萬元。
關鍵詞 姬松茸;塑料大棚;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6.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8-0075-02
姬松茸原產于巴西、秘魯,又稱小松茸,屬于擔子菌亞門蘑菇屬,是一種夏秋生長的腐生菌,生活在高溫、多濕、通風的環境中。姬松茸菌蓋嫩,菌柄脆,口感極好,味純鮮美,食用價值高,營養豐富,體內含有多種活性成分、礦物質以及多種氨基酸等,經常食用對人體有益,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姬松茸菌絲白色,由孢子萌發而成,直徑5~6 cm。菌蓋顏色淺褐色到棕褐色,原基乳白色,形成菌蓋時初期為半球狀淺褐色,成熟后呈棕褐色饅頭形,最后平展為傘狀,頂部中央平坦。直徑一般為3.4~3.7 cm,厚度為0.65~1.30 cm,蓋緣有菌幕的碎片。菌柄生于菌蓋中央近圓柱形,白色,初期為實心,中后期疏松至空心,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手摸后變為近黃色。菌柄長5.9~7.5 cm,直徑0.7~1.3 cm,菌柄與菌蓋邊緣連結著菌膜。開傘時,菌膜破裂,在菌柄周圍殘留一圈菌環,易脫落。菌褶初期為白色至粉紅色,后呈咖啡色,成熟后彈射孢子。孢子光滑,橢圓形至卵形,沒有芽孔,大小為5.3~6.5、3.8~4.6(5.0)μm,棕褐色。一般子實體單重20~50 g,大的達350 g。
1 種植條件
1.1 地理條件
石屏縣總面積3 037 km2;總人口30.73萬人,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部,地跨東經102°08′~102°43′,北緯23°19′~24°06′。東西寬59 km,南北長88 km。是一個“九分山有余,一分壩不足”的山區農業縣。
1.2 氣候條件
石屏縣地處低緯高原地帶,屬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縣內立體氣候特點突出。四季如春,年均氣溫17.8 ℃,最冷月(1月)月均氣溫11.6 ℃,最熱月(6月)月均氣溫22.2 ℃。極端最高氣溫34.5 ℃(1960年8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2.4 ℃(1974年1月2日)。無霜期317 d,初霜期12月14日左右,終霜期1月30日左右,年降水量600~1 200 mm。
1.3 交通條件
石屏縣境內交通便利,高速公路直通省會昆明,經國家級口岸河口到達越南,國道323線(雞街至石屏高速和在建的石屏至楊武高速)貫穿石屏境內,省道高紅公路南至紅河,北至玉溪通海,貫通石屏縣境南北。
1.4 政策扶持
為了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增加農民收入,政府在信貸、土地、水利等方面給予極大的支持。組織人員到外地考察學習種植技術,到種植現場參觀學習。
2 姬松茸的營養條件
2.1 生長條件
2.1.1 營養。姬松茸是一種腐生真菌,完全依靠培養料中的營養物質生長發育,主要分解利用農作物秸稈。最適合種植姬松茸的材料是甘蔗渣。姬松茸生長除了需碳、氮源外,還需無機鹽。配制種植原料時,除了用糞草等主要原料外,還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尿素、過磷酸鈣等化肥以及石膏、石灰,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結合石屏縣當地的實際情況,種植原料配料成分主要是甘蔗渣、干稻草、干玉米稈、干牛糞、油菜餅、生石灰、石膏粉、過磷酸鈣或其他磷肥、尿素等,經過人工堆制,適合于菌絲體和子實體吸收利用[1]。
2.1.2 溫度。姬松茸屬于中溫型真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2~23 ℃。在16~26 ℃均能出菇,以18~21 ℃最適宜,25 ℃以上子實體生長快,從扭結至采菇只需5~6 d,但菇薄、輕;低于適宜溫度,子實體生長緩慢,從扭結到采菇需11 d。
2.1.3 水分。適宜姬松茸生長發育的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培養料含水率為68.43%~70.51%。一般室內栽培的培養料含水率為68%。培養料含水量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菌絲生長。覆土層最適含水量60%~65%。
2.1.4 酸堿度。姬松茸菌絲生長最適pH值為6.5~7.5。進房前的培養料pH值應調至7.0~7.5。土粒pH值達7.0~8.0,可以防止霉菌[2]。
2.1.5 光線。姬松茸屬腐生菌,依靠分解和吸收培養料中養分生活。菌絲體生長階段可在黑暗中培養,子實體形成時需要一定散射光刺激,但忌光線過亮。
2.1.6 氧氣。姬松茸是一種好氧菌,栽培中必須有良好的通風設備,排除有害氣體,補充新鮮空氣。
3 大棚栽培技術
3.1 菇房設計
3.1.1 地點方位。菇房宜坐北朝南,建在交通方便、離水源近、環境干凈、離堆肥場近、水電設施完善的地方。栽培面積200~600 m2。
3.1.2 菇床規格。采用層迭式,一般5~6層,層間距離0.50~0.65 cm,底層離地面15~30 cm,最后一層距房頂約1 m。兩側采菇的床面寬1.0~1.5 m,單側采菇的床面寬≤0.8 m。
3.1.3 通氣設施。采用窗簾式搭掛塑料棚膜。
3.2 栽培季節的安排
結合菌株特性選擇。根據石屏縣的氣候條件安排春季栽培,大約3月上旬開始堆制養料。
3.3 栽培料配方
3.3.1 配方1。稻草或玉米稈40%、牛糞(干)10%、甘蔗渣40%、餅肥3.5%、尿素0.5%、碳酸氫銨1.5%、過磷酸鈣1.5%、石膏粉1.5%、生石灰1.5%。
3.3.2 配方2。稻草或玉米稈20%、甘蔗渣70%、餅肥3.5%、尿素0.5%、碳酸氫銨1.5%、過磷酸鈣1.5%、石膏粉1.5%、生石灰1.5%。
3.3.3 配方3。稻草或玉米稈60%、牛糞(干)33.5%、尿素0.5%、碳酸氫銨1.5%、過磷酸鈣1.5%、石膏粉1.5%、生石灰1.5%。
3.4 堆料
姬松茸播種前12~25 d堆料。堆料前晚,預濕草料,拌濕牛糞,以不滴水為準。次日堆料時,在地上鋪一層草料,厚度為20 cm,根據氣候來定寬度。溫度低則堆寬,溫度高則堆窄[3]。一般寬1.2 m,長5~6 m。在上面鋪牛糞1層,根據牛糞用量來定厚度,如此反復堆置,最頂層蓋稻草,第2堆緊挨第1堆,如此反復,堆完為止,堆完后插上溫度計觀察。若下雨,可用塑料薄膜遮蓋,注意雨后掀膜。培養料從堆制到進房,需翻4~5次,一般間隔3~4 d,翻堆時通常不加水。應根據天氣情況確定間隔時間,并靈活掌握堆溫。堆后2~3 d,堆溫升至70~80 ℃,早晚可見堆頂上冒出霧狀水蒸汽;若不見霧狀水汽,說明料太干,應澆水。堆后3~4 d,溫度還未升至70 ℃,說明發酵不良,應提前翻堆,加入石膏粉。堆后4~6 d,溫度降至約65 ℃,進行第1次翻堆,并加入尿素、碳酸氫銨、餅肥、過磷酸鈣。最后一次翻堆時間間隔2~3 d,加入生石灰粉,翻堆后用手握料,以指縫間有水紋為宜。整個發酵期12~21 d。發酵后培養料變成棕褐色,手拉纖維容易拉斷,發酵結束后隔2 d進房[4-5]。
3.5 后發酵處理
培養料進房后,關閉門窗,讓其自然升溫,視料溫上升情況啟閉門窗。使溫度達50~52 ℃,維持2 d,隨后采用汽油改裝成的蒸汽發生爐灶加熱,使料室溫度上升到55~60 ℃,保持8~12 h,巴氏消毒后培養料仍有氨味,需保持50~52 ℃ 2 d,使培養料氨味消失。
3.6 播種
將2/3經過掰碎的麥粒菌種均勻撒在培養料面上,其余1/3撒于床面,最后鋪上約1 cm的培養料覆蓋菌種。播量為1~2瓶/m2。塑料大棚種植要注意菇房內溫濕度的變化。
3.7 覆土
在姬松茸菌絲在培養料中成活后,即播后20 d,菌絲長到整個培養料的2/3時覆土。用平鋪方式覆土。覆土用的土粒忌堅硬,以含水量為70%~75%的砂壤土為宜。要求砂壤土不含肥料、新鮮、保水、通氣性能好。覆土即先在料面上覆上土粒,厚約1 cm,每間隔10~15 cm做1條土坎(寬、高、厚分別為10、5、3~4 cm)。
3.8 出菇管理
出菇期溫度20~25 ℃。姬松茸菌絲在培養料蔓延之后,才出菇。播后40 d,菌絲發育粗壯,少量爬上上層。此時應在畦床上噴水,膜內相對濕度90%~95%,并保持2 d后,白色米粒狀菇蕾出現,繼而長成黃豆狀,3 d后菇蕾長到直徑2~3 cm時,應停止噴水。出菇時,每天揭膜通風1~2次,每次不少于30 min。通風后繼續罩膜保濕。陰雨天氣,掀開罩膜四周防止爛菇蕾。出菇周期10 d,出菇結束后,用井水或泉水補充畦床的水分,為下次出菇做好準備。出菇可持續3~4個月,可逐批逐次出菇采收(4~5批)。
3.9 采收和加工
采收標準:菌蓋含苞尚未開傘,表面淡褐色,有纖維狀鱗片,菌褶內層菌膜尚未破裂。
3.10 病蟲害防治
姬松茸可抗雜菌,幾乎不受有害菌侵害。但要注意通風換氣,忌菇房內和畦面過濕。如果后發酵很完全,幾乎都可以防止害蟲發生。
4 發展前景
4.1 經濟效益
2012年,石屏縣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順應市場需求、增加農民收入的驅使下,經過多方面考察學習,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決定引進種植姬松茸。經過1年多的努力,姬松茸種植已完成了試驗、示范過程,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由于投入產出率高、經濟效益好、市場前景可觀,深受廣大菇農的喜愛,2012年種植規模達43個棚,產菇6~10 kg/m2,平均4 500 kg/棚,按5元/kg計算,單個棚的產值達2.25萬元。僅2012年就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96.75萬元。2013年,全縣已經落實種植大棚220個,按合同7元/kg收購,產量按2012年的計算,可以增加農民收入693萬元。由于姬松茸良好的市場前景,加上姬松茸企業的推動,保證了農民鮮菇的市場收購和經濟效益。
4.2 社會效益
種植姬松茸活多、收效快,可以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而且種植姬松茸用工量較大,每個菇棚1年需用工120~160個,除種菇戶投入主要勞力外,還需請一部分臨時工,為村內外閑置勞力增加收入創造了極好的條件;種植姬松茸用工雖多,但勞動強度不大,不受天氣影響,老少皆宜,是一個在家邊、屋下就可抓收入的好項目。
4.3 生態效益
種菇需要的原料包括甘蔗渣、玉米稈、稻草、牛糞等,這些原料在當地都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且避免燃燒作物秸稈造成火災隱患和空氣污染;種菇后的廢料,由于其經過充分腐熟,無毒無害,含有多種有機質,是種植水稻、玉米、甘蔗、薯類等作物的優質有機肥。
4.4 市場前景
姬松茸因出口前景好,換匯率高,是一個有開發價值的新品種。2012年姬松茸在石屏縣的成功種植,給當地村民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種菇農戶的經濟收入有了顯著提高。創造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13年,全縣新建大棚220個,涉及5個鄉鎮,姬松茸種植已經成為解決石屏縣人多地少矛盾、提高農民收入、發展前景較好的特色產業。
5 參考文獻
[1] 曾績.姬松茸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12(10):61-62.
[2] 熊維全,曾先富,羅小波.金針菇菌渣栽培姬松茸新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2(9):34-35.
[3] 熊維全,曾先富,羅小波.姬松茸熟料高產栽培新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7):97.
關鍵詞:金銀花;產業;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4-0079-03
忻城縣位于廣西的中部,紅水河下游,屬巖溶地貌發育地區,有“八山一水一土”之稱,全縣總面積2541km2,耕地面積為31400hm2,占總面積的12.4%,其中水田面積8866.67hm2,旱地面積22533.33hm2,保水田面積僅有5000hm2。全縣人口總數43.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5萬人。
近幾年,忻城縣的經濟和社會持續穩步發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基礎建設不斷完善。農業種植以糧食、甘蔗、桑蠶、花生、蔬菜、水果、黃豆等作物為主。三華李、百香果、美國臍橙等水果久負盛名,素有“廣西金銀花之鄉”美稱。
1金銀花產業發展現狀
金銀花是忻城縣繼甘蔗、桑蠶之后的第三大支柱產業。現有面積8533.33hm2,2010年干花產量660多t,產值4620萬元,是廣西金銀花種植面積最大的縣。2007年獲得“國家級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現全縣12個鄉鎮都種植金銀花,面積比較多的是在人多地少的石山地區,如北更鄉、遂意鄉、紅渡鎮、城關鎮、新圩鄉、果遂鄉等。近十年來,縣委、縣人民政府結合當地的土地資源和氣候環境,在大石山區大力發展金銀花產業,使之得到長足發展,現已成為山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起步較早的村屯,幾年來僅金銀花一項人均收入就超過千元,有的村屯人均超2000元。較為典型的是北更鄉內仁村,人均占地面積約0.03hm2,過去是出名的貧困村,計劃經濟年代,村民年年吃國家統銷糧6個月以上,90%以上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玉米稀飯,一個月最多能吃三餐干飯。改革開放后,農戶靠外出打工初步改善了吃飯問題,但仍甩不開貧困帽,是國家重點扶持的特困村。自2000年以來,他們在石山腳下、山地大石塊旁、房前屋后等種上了金銀花,現全村共有金銀花面積153.33hm2,2011年花期,僅金銀花這一項收入超過萬元的就有48戶。現在的內仁人,已告別了長年以稀飯為主的年代,今天吃的是優質米,喝的是珍珠玉米粥,生活有了新跨越,農村80%以上建起了混凝土結構的小樓房,交通工具由自行車換上了摩托車、小汽車。山里人自豪的說:“我們的生活同城里差不了多少,但山里的空氣比城里好,現在我們還是留戀山村生活”。2011年金銀花市場創歷史新高,鮮花價格由10元/kg漲至18元/kg,花農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2012年農民種花積極性空前高漲,除縣扶貧辦調運40多萬株外,很多農民自己聯系苗木種植,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新植金銀花1333.33hm2。加上雨水均勻,據檢查,栽后成活率達90%以上。縣委、縣政府提出,利用2-3年時間,全縣金銀花種植面積超過13333.33hm2,預計2014年可實現這一目標。
在金銀花加工方面,現全縣加工企業有3個,即廣西金宏聽生物有限責任公司、廣西金嗓子有限責任公司、欣科農產品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金宏聽公司主要是利用金銀花提取綠原酸等有效成分,年加工金銀花千噸以上。金嗓子喉寶公司主要是金銀花深加工產品一金嗓子喉寶。欣科公司主要是金銀花脫水加工,利用蒸氣高溫處理,脫水烘干,生產“八寨牌”金銀花茶等。
2金銀花發展的優勢
2.1石山優勢,氣候適宜
金銀花屬忍冬科忍冬屬,喜歡爬上石山生長開花,而忻城山區氣候環境適宜金銀花生長發育,并遠離工業區,少受或不受環境污染。全縣目前適應種植金銀花的石山面積24000hm2。
2.2產業基礎好,形成品牌
全縣現有金銀花品種10個以上,種植面積已超過8000hm2。面積較大的品種有紅腺忍冬、毛花柱忍冬、華南忍冬竿。紅腺忍冬品質最優,含綠原酸4%以上,列為廣西優質品種。在加工方面,金銀花脫水加工技術領先全國同行,2007年脫水加工的金銀花產品在北京得到專家的公認——優質產品。“忻城金銀花”已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全國三大品牌之一,其產品已形成品牌銷入市場。
2.3技術服務到位。家民受益
近幾年來,廣西大學、廣西中醫學院、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一直在忻城縣搞金銀花課題研究,有些部門已取得成果。農業部門積極為金銀花生產提供技術服務,為壯大發展金銀花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山區群眾對發展種植金銀花積極性高,經多年的技術培訓和種植經驗積累,花農基本掌握了種植技術,收入得到增收。
2.4資源潛力
2.4.1品種、山地資源豐富
品種資源豐富,紅腺忍冬列為廣西優良品種,忻城縣紅腺忍冬現有面積占總面積1/2,還有近年從外地引進新品種,經篩選、培育,已選育出2個高產、優質品種。而目前種植金銀花面積較多的鄉鎮主要分布在紅水河以南,北面的鄉鎮:馬泗、歐洞、大塘、思練、安東仍有很多荒山、坡地適宜發展種植金銀花,山地資源豐富。
2.4.2光、熱資源忻城縣年光照期長,對金銀花生長發育有利,特別是石山區在經過白天的光照后,到晚間被曬的石頭將散出熱能,這些熱能成為金銀花年需吸收的能量,尤其是在四月間,花蕾晚上能吸收熱能,促進花芽分化,有利于花蕾形成和有效成分的吸收。因此,山里的花含有效成分高,這是光和熱以及石頭所產生的效應。
3存在問題
3.1品種雜亂,質量降低
金銀花種植品種有些雜亂,有的品種含有效成分低,產量不高,抗病蟲害能力差,但這些品種育苗成活率高,農戶喜歡用來育苗,如不加以引導,今后面積大了,其產品質量會下降,作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將因此受到影響。而中熟品種占種植面積大,花期相對集中,又與農民養蠶期相遇,農戶兩頭顧不上,往往因花期短,勞動力不足而造成花落、增產不增收,且過期的花質量也降低。
3.2產業標準化低。實力不強
硫磺加工的產品在忻城縣仍占著較大比重,按目前和今后國家對中藥及食品質量要求,是不符合規范的,將極大影響到產品的質量問題,制約忻城金銀花的向外發展。
3.3政策不具體。流通大戶少,難以組織規模銷售
忻城縣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分散,規模小,農產品仍以分散經銷,短途銷售的居多。雖然全縣成立了一些營銷隊伍(協會),對農新產品的銷售起到一定引導作用,但這些銷售隊伍仍然占市場份額很少,且各類營銷隊伍主要是民間自發形成的,處于一種散兵游勇、單一的作戰狀況,營銷隊伍建設缺乏強有力的發展后勁,難以形成大氣候。執行力度不夠,資金投入少,僅管黨委、政府在這方面也多資助出臺相關政策,但由于政策不夠具體,目前還沒有真正成立專抓農產品流通的機構,沒有一支能搶占市場的規模營銷隊伍,難以組織規模銷售。
3.4信息閉塞,盲目經營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步入信息社會的步伐加快了,但全縣流通信息網絡仍然十分滯后,由于資金等諸多因素影響,目前沒有配備縣、鄉、村、屯農產品流通信息員網絡,鄉、村使用因特網的農戶也極少,農產品容易出現“一窩蜂”現象,導致農產品單一、雷同或大路貨化,沒有市場競爭力,產品銷售不暢。
3.5農民整體素質低,市場信譽差
忻城縣農民整體素質不高,沒有長遠發展的意識。一些農戶只顧眼前利益,摻雜、摻假、以次充好現象時有發生,影響市場交易。
4金銀花發展的幾點建議和對策
4.1科技人員要深入村屯,采取多種形式傳授金銀花栽培、采收和加工技術
筆者認為農民急需掌握下面幾個基本的技術問題:一是掌握扦插育苗技術。因為這個技術容易學會,育苗量大,可以遠距離育苗,適合大面積推廣;二是掌握移栽技術。目前移栽的成活率僅75%左右,必須強調春季移栽,施足基肥,淋足水;三是掌握春花摘后和冬季施肥以及修剪整枝技術。
4.2建議成立金銀花協會或產、供、銷公司
如何樹立忻城縣金銀花的品牌,保護山區特色產品,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改變農民種植行為。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成立協會和公司,注冊商標品牌來保護我們的特產。由金銀花協會和公司組織一鄉一村的規模生產經營,創建和保護自己的品牌,負責產前產中產后全服務,這樣才能解決流通領域里不規范行為,保護產品質量,提供誠信交易,使全縣的金銀花長盛不衰,最終才能保護農民的利益。
4.3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為技術支撐。組建金銀花研究所
組織有關專家、技術人員,負責研究和解決發展金銀花產業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可考慮聘請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專家當顧問,歡迎和支持他們來忻城開展金銀花課題研究。建立金銀花母本園、育苗生產基地,篩選適應性強,品位高,抗病能力強的本地當家品種2-3個,引進區內外優良品種進行觀察,篩選出適宜山區氣候的優良品種。爭取為全縣提供年100萬株以上的合格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