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產業區規劃策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態敏感區 小城鎮 規劃
中圖分類號:Q14 文章編碼:
當前全世界的大環境是高度重視環境與發展問題,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城市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一些生態環境本就很脆弱的地區,在城鎮化進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基于此,探討生態敏感地區的小城鎮規劃策略,對保障城鎮化進程的健康發展,保障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1 生態敏感區的界定
近年來多位學者對生態敏感區做了大量的研究。房慶方等(1997)[1]將生態敏感區定義為:對區域總體生態環境起決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態要素和生態實體,并指出其保護好壞決定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高低。其主要特征是對較大的區域具有生態保護意義,一旦受到人為破壞將很難有效恢復。徐福留等(2000)[2]將生態敏感區特指為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生態系統的結合部,是生態環境條件變化最激烈和最易出現生態問題的地區,也是區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及進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關鍵地區。在城市規劃方面,駱悰(2000)[3]指出城市生態敏感區和城市建設敏感區是根據城市布局、功能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在城市區域范圍內需控制發展和保護的地區。而邢忠(2001)[4]將城市內的一些自然生態環境區因特殊的生態價值或地質地貌條件而不適于城市建設的區域,稱為自然生態敏感區,它們具有抗干擾閾值低、生態因子相對脆弱的特點。
綜合來講,生態敏感區是指那些對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具有特殊敏感性或具有潛在自然災害影響,極易受到人為的不當開發活動影響而產生生態負面效應的地區。生態敏感區作為一個區域中生態環境變化最激烈和最易出現生態問題的地區,也是區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及進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關鍵地區。生態敏感區除了具有生態作用以外,還制約著城市和城鎮群的發展規模、發展方向、用地布局和城鎮體系結構,對城鎮群體系的框架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2 豐寧縣小壩子鄉概況
小壩子鄉位于豐寧縣縣城以北45公里,地理坐標界于北緯41°22′8″—41°34′6″;東經116°12′49″—116°29′30″之間。南與窟窿山鄉接壤,東與土城鎮比鄰,北與四岔口鄉搭界,西與大灘鎮相連。屬接壩深山區,貧困鄉。風沙是小壩子最頻繁、危害最大的災害。小壩子地形呈狹管狀,壩上刮來的大風經宜肯壩,沿小壩子河谷順流而下,產生強烈的風蝕和風積,對本地的農牧業造成極大危害,對周邊地區的環境也造成嚴重影響。
小壩子鄉是距離北京最近的重要沙漠化區域,小壩子流域溝口—— 喇嘛山口與北京市界直線最短距離為30km,因而小壩子的沙漠化對北京的影響最直接,危害也最大。從地理位置看,小壩子位于接壩地區,流域溝道走向與壩上主風向一致,決定了這里是壩上及內蒙風沙進入北京的重要通道,風蝕嚴重;流域內土壤以固定、半固定風沙土為主,其本身又構成重要的沙源地;地處壩上高原向壩下山地的過渡帶,地形變化劇烈,水土流失強度大;水土流失和風蝕是形成沙漠化的雙重動力。可見,該地區的影響面廣、沙漠化程度高、形成沙漠化的原因多樣、自然條件惡劣、沙漠化治理難度大。因此小壩子地區屬于環境較為敏感的地區,對于環境敏感地區的小城鎮規劃應在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要求的基礎上,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做到城鎮發展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統籌。
3 豐寧縣小壩子鄉小城鎮規劃策略
在生態敏感地區的產業發展過程中,生態敏感地區的環境保護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對于小壩子應該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生態農業,并將之與生態旅游休閑產業連為一體,共同發展。因此小壩子鄉的產業發展策略為科學發展農牧業,適度發展鄉村旅游業。
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及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將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變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后勁。比如,食用菌種植勞動強度低,可有效利用農村勞動能力弱的閑散村民,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食用菌生產需要大量秸稈、玉米芯、牲畜糞便、木屑等農業、林業廢棄原料;通過推廣食用菌種植可以有效解決秸稈焚燒問題,糞便面源污染等環境問題;此外,利用糞便生產沼氣,沼氣發電、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促進有機蔬菜生產,確保了有機蔬菜品牌的打造和發展;通過普通玉米改種青貯玉米喂養奶牛以及奶牛養殖為蔬菜生產提供有機肥的方式,減少化肥用量,農業形成良性循環發展,不僅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而且實現資源有效利用最大化。
小壩子鄉以農牧業為主,第三產業基本為空白,要堅持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發展第三產業。發展旅游業可以增加就業,增加地方收入,緩解土地壓力,以商養地。具體開發思路為:1)開發與治理相結合——在開發旅游的同時,要與生態保護和治理相結合,在保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適度開發;2)旅游業與農牧業相結合——因為地處農牧交錯帶,必須做到農業和牧業并重,利用當地產業特色發展旅游;3)不同旅游類型組合——沙漠景觀和田園風光結合、自然地理和風俗人文結合、生態環境和教育項目結合是很好的旅游開發模式;4)兩任總理親自蒞臨指導治沙工作的特殊歷史背景可以很好地為旅游業服務,也是小壩子的特別之處,可以借此發展環境保護教育基地。
3.2 小壩子鄉基礎設施發展的規劃策略
從小壩子鄉的生態環境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可以預見,小壩子鄉的基礎設施條件必然落后于其他環境和經濟條件較好的鄉鎮。現狀只有一條鄉道,且道路條件較差;自來水供應設施、雨污水排放設施以及供熱等設施幾乎都沒有,人們吃水靠自己打井,污水隨意排,取暖主要是砍柴燒土炕。這樣的基礎設施條件必然不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對于城鎮品質的提升也有制約作用。
基礎條件是發揮區域優勢的重要因素,應努力提高生態敏感區內部的公路等級,同時以消除一切可能的污染為前提,建設好完善的雨污水處理系統和供熱系統。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方面,融資必須進行創新,做到資金籌措多元化,建設行為企業化,政府調控規范化。
因此小壩子鄉基礎設施發展的規劃策略為盡量滿足集中供水,雨污水集中有序組織排放,實施集中供熱,并推行清潔能源的普及。在有限的經濟基礎之上,盡量采用生態、環保、高效的能源供給,實行分期逐步實施。
3.3 小壩子鄉新民居建設的規劃策略
人的行為活動,必然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對于小壩子鄉這樣生態環境較為敏感的地區,應盡量減少人為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新民居規劃中考慮將各個自然村人口遷移至中心村,在中心村布置新民居用地,各溝岔內復墾或恢復為生態林地。在新民居建筑的選型、平面布置上盡量符合當地的生活習慣。盡量集約化使用土地,布置少量二層和多層建筑。
4 結語
生態敏感地區的小城鎮規劃應該把生態放在第一位,經濟發展放在第二位。在以風沙治理和生態恢復功能為主的基礎上,整合鄉域自然和人文資源,發展經濟、產業等。在產業發展策略、基礎設施發展策略以及新民居建設等方面都應該在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以及城鎮發展和環境發展統籌協調的基礎上考慮。
參考文獻:
[1] 房慶方,楊細平,蔡瀛.區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市群規劃及其實施.城市規劃,1997,22(1):7-10.[2] 徐福留,曹軍,陶澎等.區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敏感因子及敏感區分析.中國環境科學,2000,20(4):361-365.
關鍵詞:城鎮化,道路,綠地系統,景觀風貌,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粗放型的村鎮發展模式、低效的土地投入產出是寒地小城鎮發展的普遍現象。同時寒地氣候因素影響造成人居環境的諸多問題。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城鎮化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2],它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倡導生態文明[3],而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因此,低碳、可持續的小城鎮規劃策略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村鎮規劃制定不科學、規劃實施不到位,導致村鎮各項建設處于盲目、無序狀態。小城鎮在規模擴大的同時,傳統風貌消失、千城一面等“特色危機”問題卻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出來[4]。為了能更快更好地適應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新形勢,針對勁松鎮提出產城互動、融合發展和梳山理水的城鎮規劃理念,對該鎮未來的發展和建設指明了方向。
1勁松鎮概況
勁松鎮轄區位于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南坡頂部。全鎮總面積1277km2。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蘑菇、猴頭及黨參、黃芪、貝母等中草藥材;野生動物有犴、黑熊、狍子、馬鹿等。經濟以木材生產為主,機械化程度較高。2009年年末全鎮總人口645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160人。鎮政府駐于鎮內。
1.1社會經濟
近年來,勁松鎮城鎮社會經濟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趨勢,根據本地的資源優勢,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林業、養殖和山貨產品的采集。
1.2城鎮布局
隨著城鎮外部條件的變化,城鎮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城鎮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不斷提出要求,需要進行新的城鎮布局來適應。勁松鎮城鎮現狀用地基本滿足城鎮建設要求,但建設結構不合理。建設區中,居住用地所占比例過大,居住用地中建筑質量較差部分仍然較多,沿道路狹長分布,衛生條件差;城鎮文化設施與廣場、公園、綠地較少,城鎮缺乏生機和活力。城鎮綠化效果差,沒有形成系統;缺乏有特色的城鎮總體景觀風貌。
1.3基礎設施
由于城鎮發展較快,基礎設施沒有跟上城鎮發展的要求,道路紅線過窄,路網密度不均,結構不合理,部分道路路面較差,影響了城鎮發展和日常生活對交通的需求;給排水系統不完善,不能滿足城鎮生產和生活需求。
2勁松鎮現狀存在問題
居住用地比例過大,用地沿鎮區內道路狹長狀發展;道路系統不完善,除一條東西向主路路況質量較好外,其他道路路面質量較差,缺少交通設施,影響了城鎮發展和日常生活對交通功能的需求;缺少開場性空間,公共活動空間少;缺少公共綠地,沒有相配應的綠化系統。
2.1居住用地現狀及存在問題
鎮區內現有居住用地64.28hm2,人均居住用地99.64m2。現狀居住用地分布于城鎮東西向干道兩側,小部分用地已具備良好居住環境,基礎設施較為完備。但勁松鎮大部分邊緣地區居住建筑仍為平房,外觀破舊,生活質量較差,綠地率低,缺少戶外公共活動場所。
2.2道路現狀
鎮區內現狀道路路況較差,沒有形成完善的交通體系,道路紅線較窄,土路較多,硬化道路較少(見圖1)。
2.3景觀綠化現狀
勁松鎮鎮區內綠化環境較差,缺乏公共綠地,景觀較差。勁松鎮現狀城鎮總體景觀及城鎮景觀形態缺少鮮明特色,有待于進一步規劃確立、設計強化;缺少景觀節點設計,如廣場、公共綠地、城鎮入口等(見圖2)。
2.4公共活動空間現狀
勁松鎮缺少公共活動廣場,規劃四處城鎮廣場,規劃用地面積1.27hm2,為周邊居民提供休閑、集會的場地。
3勁松鎮城鎮發展策略
3.1總體目標
規劃整合松嶺區發展的比較優勢,融入地域資源要素,結合對勁松的整體研判,提出本次規劃的總體目標:構建“黑龍江省經濟區”發展背景下松嶺地區的發展引擎,塑造獨特地理資源稟賦的松嶺特色旅游型城鎮風貌形象。
3.2規劃理念
1)產城互動:實現區域功能集聚。2)融合發展:營建城市空間格局。3)梳山理水:塑造勁松新城鎮風貌特質。
3.3空間結構規劃
根據勁松鎮現狀城鎮布局特點和存在問題、未來發展需求和地形特征,規劃勁松鎮“一心、一帶、八區”的總體布局形式。“一心”指鎮區內依托光明街兩側形成的核心區,集商業、行政管理、文體科技等于一體;“一帶”指鎮區東部南北走向的多布庫爾河形成的濱水綠化景觀帶;“八區”為城鎮內主要功能片區,以原有基礎設施為主的核心區,加快鎮區改造;以產業功能性用地為主的工業區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避免污染工業的進入;以及為城鎮未來所預留的彈性發展區。同時加強城鎮綠化景觀建設,并以城鎮主干路、過境公路等為軸線,建設城鎮綠帶,聯通城鎮內部點狀、面狀綠地及城鎮周邊生態空間,構造綠色城鎮的景觀特征。
4勁松鎮規劃設計
4.1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勁松鎮道路以方格網為主的路網結構,規劃老加漠路、光明路、環美路、興志路、規劃站前路5條主要道路與次要道路、支路形成“五主、十三次、多支路”的道路骨架。規劃道路分為干路、次干路、支路三個等級,干路紅線寬度為24m~36m,次干路為16m~24m,支路為10m~14m。
4.2綠地系統規劃
規劃以鎮區東西兩座山體生態景觀為背景,南甕河及區內分支濱水景觀綠地為勁松鎮景觀線,以鎮區各綠地景觀節點為點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生態綠化系統。規劃綠地布置結合鎮區道路、居住區、步行和公共建筑合理布置,在規劃區內形成“一帶、一廊、兩山、四軸、多點”的綠地景觀系統,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聯系的景觀廊道,為城鎮居民提供以游憩、休閑、機會、娛樂為主的開敞空間。
4.3景觀風貌規劃
規劃從現有獨特生態景觀“兩山夾一溝”考慮勁松鎮景觀風貌,形成以山為背景,沿河景觀為城鎮主要景觀廊道。景觀結構為:“一帶、一廊、三軸、多點”的景觀格局。一帶:南甕河景觀帶;一廊:區內濱水景觀廊道;三軸:東西公共景觀軸、南北以老加漠路為交通景觀軸線、區內沿線綠地形成的綠地景觀軸;多點:入口景觀節點、交通節點、綠化節點、建筑節點。
5結語
小城鎮規劃是城市規劃與鄉村規劃的中間環節和重要銜接點。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創新規劃方法,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規劃方法,以自下而上的方法相補充,推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5]。
參考文獻:
[1]姚敏峰,劉賽.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宜居小城鎮規劃策略———以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南陽新區規劃設計為例[J].規劃師,2015(6):57-61.
[2]蘇保忠,劉俊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小城鎮如何可持續發展[J].標準生活,2013(3):18-21.
[3]徐麗哲,張定青.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小城鎮生態規劃策略與方法———以西安市戶縣秦渡鎮概念性規劃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5(7):57-61,66.
[4]陶特立,邱桃東.合理定位、綜合利用、產城一體———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蘇南地區小城鎮總體規劃修編新思路探討[J].小城鎮建設,2014(12):34-45.
城市收縮是全球化發展的產物,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其效應已經由產業轉移和大都市區化凸顯出來,經濟結構調整已經導致一部分城市地區經濟活動聚集而成為贏家,而其他地區伴隨著競爭力的消失正在不斷走向衰退。文章首先分析了收縮城市產生的原因、類型以及中國收縮城市的特點,并從區域“協同創新”視角切入,并以美國俄亥俄州揚斯敦2010規劃為例,探討城市收縮現象的規劃策略。
關鍵詞:
協同創新;收縮城市;規劃策略
引言
城鎮化的快速前進使我們更多地關注到人口的增長和城鎮的擴張。但是隨著我國人口高峰期的臨近,特別是經濟發展整體步入較平穩的調整過程,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疏過程表現的越來越強烈。可以預計某些城市將面臨人口減少,城市收縮將成為未來的一個重要問題。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工業化國家在20世紀的最后30年里都經歷了去工業化過程導致的城市收縮這一現象,中國在經歷了幾十年的跨越式工業化與快速城市化發展后是否也將面臨城市收縮問題,還是正在經歷收縮?隱藏在城市收縮背后的內在規律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無疑是對中國未來城鎮化發展道路具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收縮城市
“收縮城市”通常是指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一方面面臨嚴重的人口流失,另一方面正在經歷著經濟轉型,是城市結構性危機的相應表現。狹義的城市收縮是指城市(鎮)地區人口的持續流失并普遍具有永久性流失的特征,這是城市收縮的內核;廣義的城市收縮是指人口、經濟、環境和文化在空間層面的全面衰退[1]。它的類型可以用人口、土地、經濟總量等來界定,但是目前國際國內都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根據不同的標準制定的規劃結果也不盡相同。大衛•哈維[2]所探討的時空壓縮理論指明了當今所有的城市它的增長和收縮在一個什么樣的舞臺上,即資本積累的舞臺上。在同樣的舞臺上,有些城市增長,有些城市收縮,這就取決于不同城市在當今資本積累和金融化的背景下,如果找不到這個道路,城市就會收縮,如果找到這個道路,城市不但不會收縮,反而會持續增長。
1.1中國收縮城市的特點[3]
相比西方收縮城市,中國收縮城市有共同特點,如人口發生收縮,也有更多差異,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①數量大、分布廣(龍瀛,2015);中國目前共識別出180個收縮城市(占所有城市數量的27.5%),廣泛分布在東中西部,多為縣級市(139個);②人口收縮的同事經歷了快速的土地擴張:特殊土地財政促使了收縮城市的快速開發(楊東峰[4],2015)③收縮程度較低:134%的收縮城市人口收縮率在10%以下,比西方的收縮程度低;④人口收縮與經濟增長呈反比:中國收縮城市在人口收縮的同時多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增長,如果按照Wiechmann等(2012)的分類主語轉型的類別。
2.“區域協同創新”理論
“區域協同創新”是指一定區域內各地區之間,通過產業的聯動發展,各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相互合作,區域間高級人才交流合作促進區域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地區資源的最大化發展[5]。基于不同的創新主體[6]: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之間關系的延展,區域協同創新以點——線——面(網絡)協同[7]的方式展開。①點協同指:個體創新主體作為單一的基本要素,通過它們相互之間的互動、交流、擴散構成整個系統結構的運作基礎;②線協同是指:區域協同創新系統內由多個創新主體共同進行的多點連線式協同創新模式;③面(網絡)協同是指:區域內由所有的線協同關系交織而成的立體網絡型協同創新系統,也可以理解為其內跨地域、跨機構、跨領域的政產學研各要素共同形成的一個可進化的開放的自組織系統。
3.“區域協同創新”視角下的美國收縮城市實踐
去工業化、人口老齡化、郊區化以及城市資源的枯竭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單個城市自身的稟賦所決定的,面對這一現狀,傳統的增長規劃顯然無法解決問題。美國俄亥俄州揚斯敦2010規劃,在“區域協同創新”視角下,通過聯合政府、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以及公眾的參與,經由“點-線-面”相結合的發展路徑,通過產業鏈、技術鏈、創新鏈的“三鏈合一”,在新的地區經濟中重新定義揚斯敦的角色,從內部允許企業入駐帶動地區復興,從外部關注地區合作發展,和鄰近的奧斯丁頓、博德曼、肯菲爾、坎貝爾和斯特魯瑟斯建立沿馬霍寧河流的聯合經濟發展地區,并與這些地區協同發展;對中國的收縮城市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解思路。
3.1揚斯敦規劃簡介
揚斯敦位于俄亥俄州的美國東北部工業帶上,興起于手工業和礦業的發展。隨著全球化而來的工業轉移和人口持續減少,1951年揚斯敦制定了一個全面性規劃,并于1974年修訂更新[8]。
3.2揚斯敦的精明收縮規劃策略
3.2.1城市收縮發展的同時注重增長的培育
揚斯敦2010規劃是繼1951年和1974年規劃之后的第一次全市范圍規劃[9]其主要出發點有:①承認揚斯敦是個更小的城市;②在新的地區經濟中定義揚斯敦的角色;③改善揚斯敦的環境,提高生活品質;④號召公眾響應。一方面,面對持續衰退的狀況,揚斯敦2010規劃的重點集中于如何收縮發展,主要包含以下4個方面內容:①建立城市的綠色空間網絡。將原本分離的公園、開放空間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并使得城市的綠地網絡同地區、州以及國家的綠地網絡相聯系。②建立具有競爭力的工業地區。建立工業綠色公園。③建設多樣化的鄰里。以促成持續的鄰里活力。④培育具有活力的城市中心。另一方面,一些商業發展計劃同步實施。就內部而言,YSU的發展和擴張可以為城市帶來增長,城市中心區在商業孵化項目(YoungstownBusinessIncubatorProgram)的實施下,一些科技企業入駐中心商業區從而帶來該地區的復興;就外部而言,市長和其規劃者一直在關注地區的合作發展,包括臨近的奧斯汀敦、博德曼、肯非爾、坎貝爾、斯特魯瑟斯。揚斯敦希望能建立沿馬霍寧河流走廊的聯合經濟發展地區,并與這些地方協同發展。
3.2.2規劃制定和實施的機制:公眾參與與土地銀行
揚斯敦是一個大規模公眾參與的規劃項目。在整個過程中,除了揚斯敦市政府和YSU負責組織外,還有兩支主要的力量在引導著規劃的進行。其一是志愿者,他們定期碰頭,然后積極地在城市各個領域進行宣傳;其二是一個關注鄰里規劃的工作組,主要致力于提高公眾對規劃的參與。此外一些媒體公司和當地電視臺、廣播臺也參與到規劃的制定過程中,以擴大規劃的影響力。土地銀行是美國城市中較為普遍存在的機構。土地銀行的主要目的是集中、持有、管理以及處置城市或地區中最為麻煩的資產。其運作模式主要是通過沒收拖欠房地產稅額超過現有價值的房屋或土地(該程序通常稱為Propertytaxforeclosure),然后經過自身的經營管理,改善其運營狀況,將其轉變為公共服務性的空間或者出售給私人,以達到改善城市土地及房屋運營狀況,并改善城市環境的目的[9];土地銀行作為官方機構,通過上述業務維持自身的經營,但是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土地銀行在其運作過程中,通常優先考慮將持有的土地用于滿足公眾需求的用途,例如建設社區公園、小型開放空間、非營利機構等。對于那些不能吸引私人投資的衰退中的城市而言,土地銀行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動力。
4.總結
我國對“收縮城市”的研究從近年來才開始,數量上相對較少,關注點多集中于資源型城市的研究。筆者認為雖然我國總體上還處于城鎮化的中期階段,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產業結構調整,也存在城市收縮的動因。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分析和歸納了目前收縮城市的成因和類型,引用美國揚斯敦城市收縮規劃(2010規劃),以區域“協同創新”視角切入,總結了揚斯敦精明收縮的策略和方法,包括集中增長發展、注重合理城市尺度、建設綠色基礎設施、土地銀行及公眾參與等,對我國一些潛在的收縮城市具有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增長與衰退:國際城市收縮問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徐博;龐德良;-《經濟學家》-2014-04-05.
[2].《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是由大衛•哈維編著,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3].龍瀛,吳康,王江浩.中國收縮城市及其研究框架[J].現代城市研究,2015,09:14-19.
[4].楊東峰,龍瀛,楊文詩,孫暉.人口流失與空間擴張: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收縮悖論[J].現代城市研究,2015,09:20-25.
[5].王志寶,孫鐵山,李國平.區域協同創新研究進展與展望[J].軟科學,2013,01:1-4+9.
[6].余昆.蘇南區域協同創新研究[D].江南大學,2014.[7].丁煥峰.論區域創新系統[J].科研管理,2001(6):1-8.
關鍵詞:村莊規劃;精明收縮
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持續提高,我國農村人口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快速減少。從1978年到2012年的34年間,我國城市化率從17.92%上升到51.3%,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轉化為城市人口。在計劃生育政策貫徹帶來社會總人口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我國農村人口在90年代末開始減少。數據顯示,1996-2007年,我國農村常住人口年均減少1121萬人;2001-2007年我國農村戶籍人口年均減少597萬人。大量農村人口外流帶來的是相當多農村實際上的人口結構“空心化”現象。中西部為主的一些較為偏遠的小型村莊被廢棄,從1985年到2001年,中國自然村的數量,從940617個,銳減到 709257個[1];更普遍的是很多村莊常住人口僅剩一些由老人、婦女、兒童組成的農村留守群體。這些人口衰退的村莊往往呈現散亂狀態,不利于自身良好地發展。
造成村莊衰落的原因是多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產業的轉移,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口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一些村莊試圖通過發展更具競爭力的農產品保持村莊的活力,卻大多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其根源在于消耗太多勞動力資源的傳統農業方式,由于效率的低下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農村人口的減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衰退型城市的精明收縮策略
“精明收縮”(smart decline)的概念源于德國對較為貧窮破落的東部社會主義城市的管理模式,主要針對人口衰落城市的經濟問題和物質環境問題。2002年,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波珀夫婦(Deborah E. Popper and Frank J. Popper)首先提出了精明收縮的概念,并將其概括為:“規劃減少——更少的人、更少的建筑、更少的土地利用”(Panning for less——Fewer people,fewer buildings,fewer land uses)[2]。精明收縮理論對三種不同的對象提供了策略:城市、郊區、農村。在農村中,將被浪費的土地返耕返林來為村莊提供更多的農業經濟發展空間。
相對于更廣為人知的精明增長(smart growth)理論,精明收縮目前仍是新理論,它尚處于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兩相比較,精明增長是應對城市蔓延的產物,其直接目標就是抑制粗放形式的城市擴張,現實對象是處于增長階段的社區;而精明收縮是應不可避免衰退的產物,其目對城市標是維持社區活力、提高區域效率,現實對象是處于衰退階段的社區。
盡管其理論尚未得到系統化發展,但“精明收縮”已經作為一種規劃策略已經在一些美國許多面臨長期衰落的城市規劃上得到重視,并進行了一些實踐。
2.1衰退的美國城市
美國的衰退城市主要是指東北部以及中西區一帶的老工業城市,如伊利諾伊州、印帝安納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等地區。這里有著多少年來令世界矚目的汽車城底特律、鋼都匹茲堡及以前的重工業城市克利夫蘭等等。隨著制造業在經濟中所占的比例急劇下降,這些地區開始逐步走下坡路,遺棄的工廠設備銹跡斑斑,衰落導致該 地區經濟蕭條,“銹帶”之稱由此而來。在過去的50年中,銹帶城市由于產業轉移導致人口銳減,例如布法羅城、克利夫蘭、底特律、匹茲堡等城市的人口比鼎盛時期減少了一半以上。
2.2美國各衰退城市的收縮規劃策略
紐約州的布羅法城又名水牛城,曾是大量北美野牛生息繁衍之地。2006年布法羅城采用了包括管理空置土地的《皇后城市總體規劃》(Queen City Comprehensive Plan),明確指出了為居住區重新注入人口、重建工業基地、復興商業區以及強化綠色空間和公共空間以支持上述3個目標的策略。法布羅城還存在將大量荒廢用地轉向環境恢復之用的計劃,這就是所謂水牛提案(Buffalo Commons),該案提議大部分地區應恢復為野牛隨意使用的天然草地。
底特律自2008年開始的非盈利空置房產整理運動(Detroit Vacant Property Campaign),與空置地塊臨近的房屋所有者協商,以改善這些地塊的狀況。2011年底特律推出了短期的城市收縮計劃,將全市范圍內居住區分為三個類別:穩定的、不良的和過渡性的。據此在聯邦政府等三方面資金的支持下有針對性的對于一些居住區進行拆除或物業收購。
二、精明收縮策略的特點
這些面臨衰退的城市所進行城市改造活動共同特點在于:① 精明收縮的核心思想是在人口減少的情況下,在城市收縮發展的同時,關注城市持續的潛在發展動力,其做法是將可以增長的部分置于小的、集中的區域,保持該區域的良性運營;其收縮的策略是注重合理的城市規模,強調尺度合理的鄰里及其空間肌理是城市潛在復興的因素,提倡土地的集約使用。②對待低活力、低效利用的土地與建筑,不同的城市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目前采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途徑是較為通行的辦法。城市中心區被荒棄的土地往往被改造成為小型開放空間或者綠地公園,而城市邊緣地區被荒棄了的土地則被改造成為農田、娛樂設施等等。③由于難以吸引私人投資,政府機構的直接參與是當前精明收縮發展的基本保障。同時公眾和鄰里的積極參與是規劃制定和實施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精明收縮策略隊我國村莊規劃的啟示
精明收縮的規劃策略大體上來有與我國農村相適應的幾點內容:①承認發展中人口較少規模變小的趨勢。②集約式發展,提高效率,積極面向未來。③改善環境,方便生產生活。
1優化農村用地,提高用地效率
在我國當前的現代化進程中,解放農村剩余勞動力是大勢所趨。在這樣的背景下,普通農村若無其他增長點,其人口衰退的趨勢現在看來難以逆轉。而在當前農村面臨空心化加劇、土地供需矛盾凸顯的階段,優化農村土地利用,通過合理退化推進農村用地綜合整治,以科學方法調控農村人口快速減少過程中的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是保障耕地紅線、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調控用地并不限制村莊的現代化發展。
2優化村莊內部聯系,建立更具效率的村莊格局
一般來說,未經規劃的舊有村莊格局一般是與舊有的經濟發展水平相聯系的。由于一些村莊內村宅建設布局無序、道路狹窄等原因,給村莊內部交通發揮其聯系村莊各部分的功能造成極大影響。一些拖拉機等現代化農機和車輛出入困難,交通受阻,甚至可能導致鄰里關系不和等矛盾,多種因素交織使農民建房時不愿在村內蓋新房,選擇宅基地喜新厭舊,擠占、多占耕地以致舊宅基地閑置廢棄成為可能。舊有格局使得越往內核越不方便,越不方便越往外遷,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3改善自然環境,營造生態農村
村莊內自然環境的改善,有利于提升村莊的景觀,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在精明收縮的策略下,清理了的原有廢棄地塊,根據實際條件一部分可以復耕復墾,還可以向生態環境、綠地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撐。設計合理、深入村莊內部的生態系統,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加村莊凝聚力,提高村莊活力。
結語
雖然中國與美國國情不同,城市與農村定位不同,但在國外衰退型城市規劃之上發展起來的精明收縮策略,仍然對同樣處在衰退階段、同樣面臨空心化的中國農村,確實具有借鑒價值。以積極的、發展的態度面向人口減少、規模變小的狀況是精明收縮策略的主要理念;集約利用、聚合活力是精明收縮策略的主要思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文化背景差異較大,在我國各地農村復雜多變的實際情況中,規劃工作一定要注重實際,規劃彈性與剛性并重,切實關注農民的利益,達到引導農村更好向前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培林. 村落終結的社會邏輯——羊城村的故事[J]. 江蘇社會科學, 2004(1):1-10.
2、當前市場熱度略好于省內其他三四線,與去年相比已然不足
3、返鄉置業方興未艾,棚改貨幣化安置余溫猶在
4、地價、房價雙滯漲,市場觀望情緒加碼
5、江北房價梯隊差異不明顯,同類競品過多
6、客戶對精裝房抗性較大,偏好110-120平方米三房
7、沅江穿常德而過,將常德分為南北兩個區域,江南是鼎城區,內有德山經開區,屬城市郊區、發展較慢。江北是武陵區,是常德主城區,市場以武陵區老城區為中心向外共分為西北東三個區域,區隔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