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消費者的心理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學習;消費者學習;消費者學習理論
一、引言
(一)學習的定義
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我們不得不隨時充電學習。“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活到老,學到老”,學習已經成為我們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伴隨我們生命的全過程。那么如何定義學習呢?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經驗,并由經驗引起行為較持久的變化過程。這是廣義的學習概念,包括了人類和動物的各種學習形式。而狹義的學習是指人類的學習,是“在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中,以語言為中介,經思維活動而自覺、積極、主動地掌握人類歷史的社會知識經驗以積累個體經驗的過程”。[1]
(二)消費者學習的定義
從心理學的定義引申到消費者行為學中,學習是消費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事實上,消費者的行為很大程度是后天習得的。消費者學習是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和使用商品的過程中不斷獲得知識經驗與技能,不斷完善其購買行為的一個過程。更具體來講,是“消費者在市場交易和消費的過程中,由于自利本性的內驅力所使,對產品、服務以及各種市場行為的刺激、誘因、反應和強化的互相影響而獲得的,用于指導未來購買或消費行為的經驗和知識。” [2]消費者學習是處于商品、廣告刺激與購買反應之間的行為,人們無法直接對其評估,因而只能通過消費者行為和知識來推測其學習程度。消費者學習是打開消費過程“黑箱”的重要工具,是理解和實踐市場營銷顧客導向理念的邏輯起點。因此,深入研究消費者學習理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消費者,更好地打開消費過程的“黑箱”。
二、學習的分類及消費者學習理論溯源
在心理學視野中,關于學習一般被分為兩大流派:行為學派和認知學派。行為學派學習理論各種學說的核心觀點是:學習是個體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系從而獲得新的經驗的過程,是由此到彼的聯結或聯系。認知學派則將學習視為個體積極主動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進行了復雜的內部心理加工。
[1]資料來源:張旭東,歐何生.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P203-204
這是心理學中對于學習理論的分類,而在消費者行為學中,各種學習理論被應用到營銷上,影響著人們的銷售行為。消費者行為學中對于學習理論的應用,分為高介入狀態和低介入狀態,高介入狀態的學習是消費者有目的地主動地處理和學習信息。低介入狀態下的學習,則是指消費者沒有動機處理和學習信息[2]。行為學派的學習理論一般包括經典性條件發射、操作性條件反射、圖標式機械學習和替代學習或模仿,而分析性推理則屬于認知學派的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概述
[2] 德爾I.霍金斯,戴維斯L.馬瑟斯博,羅杰J.貝斯特. 消費者行為學[M].符國群等譯(原書第10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年:286
盡管上述理論在回答學習動機時有很大差異,但研究者都在試圖回答“刺激―反應”或認知模式這一重要命題。具體來說,經典性條件反射專指運用“刺激與反應之間的既定關系”,使消費者學會了對于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應的過程。操作性條件反射主要在強化物的功能和強化時間上與經典條件反射相區別,它通過對消費者某種反應進行強化,使人們在遇到相同情況時,就會產生同樣的反應,即消費者塑形過程。圖標式機械學習是指在沒有任何條件作用下,消費者對兩個或者多個概念之間建立聯想。替代式或模仿學習是指消費者不僅可通過體驗來學習,而且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結果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另外還可運用想象,預期行為的不同后果。認知學習的最高級和復雜形式就是推理,在推理中,個體對已有的信息和新信息之間進行構造和組合,以進行新的思考,從而進行決策。
三、消費者學習理論的研究應用
在有關消費者學習研究中,學習強度、消退、刺激泛化、刺激辨別和反應環境等概念也得到了重視。一般來講,所學材料越重要,學習強度越大,學習越快而且記憶就越持久。消退的發生則與最初的學習強度呈負相關關系,即學習的內容越重要,強化越多,學習對消退的抵制就越強。刺激泛化是指由某種刺激引起的反應可經由另一種不同但類似的刺激引起。反應環境是影響信息提取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取過程能否成功取決于當初的學習質量以及提取環境與當初學習的相似性。
有一部分消費者行為學的研究應用了心理學學習理論的行為學派中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和認知學派中推理想象理論。
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給予連續強化,即每次正確反映中都給以強化物,個體對正確反應的學習速度很快。但當強化物不在出現或中止強化時,正確反映的消退速度也快。相反,如果強化是間斷性的或部分的,既不是對所有正確反映而只是對部分正確反映予以強化時,雖然最初對正確反映的學習速度較慢,但在強化物消失后,行為消退的速度也比較慢。在營銷中,給與顧客獎券、獎品或者其它促銷物品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增加產品的銷售,但當這些手段消失后,銷售量馬上就可能下降。許多學者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品牌方面的研究,認為品牌形象是建立在消費者對品牌的間斷性體驗的基礎上的,是消費者在長期的消費體驗中經過點滴的積累逐步形成的,因此,構成品牌形象的各種聯想和象征含義也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可能逐步消退。
(一)應用了行為學派中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強化―聯結理論進行消費者塑性的如下:
關鍵詞:非洛地平;美托洛爾、高血壓、慢性心力衰竭、腦鈉肽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見的終末結局,是對人類健康形成嚴重威脅的主要疾病之一,其5年病死率接近50%,并隨著生存年限延長而逐年上升。而中老年患者中高血壓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非常常見,在治療上,單藥治療很難既控制血壓又防治心衰,藥物聯合應用逐漸受到重視,藥物選擇與搭配怎樣能做到既可減少藥物用量又能減輕副作用,同時又能達到理想的療效,成為新的研究方向。β受體阻滯劑作為治療心衰的兩大基石之一,已經得到臨床醫師的廣泛認可,除非患者有禁忌癥或不能耐受,否則心衰患者必須使用。非洛地平作為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的代表藥物,對血管壁具有高度選擇性,不激活交感腎上腺系統,治療劑量無負性肌力和負性傳導作用,可用于高血壓合并心衰的治療[1],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討非洛地平緩釋片與美托洛爾緩釋片聯合治療高血壓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壓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均經病史、癥狀、體征、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檢查確診,且3月內未使用CCB及β受體阻滯劑。排除6個月內發生過嚴重心律失常、急性冠脈綜合癥、器質性瓣膜疾病、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肝腎功能損傷、以及對β受體阻滯劑有使用禁忌證的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22例,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65.4±5.2)歲,根據NYHA心功能分級,心功能Ⅱ級41例,Ⅲ級37例。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9例。兩組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臥床休息、吸氧、限鹽、利尿劑、硝酸酯類擴血管藥物、強心劑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依那普利(揚子江藥業集團生產 10mg/片)進行治療,用法:10mg,1次/d。觀察組采用非洛地平緩釋片(阿斯特拉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5mg/片)與美托洛爾緩釋片(阿斯特拉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47.5mg/片)聯合用藥,用法:美托洛爾緩釋片起始劑量為23.75mg,1次/d,非洛地平緩釋片初始劑量為2.5mg,1次/d,服用14d后,根據患者血壓、心率及耐受情況將美托洛爾緩釋片逐漸加量至47.5mg~95mg,1次/d,非洛地平緩釋片加量至5mg,1次/d,共連續服藥4個月。加量期間若出現不良反應,則維持原治療劑量;當患者心率
1.3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接受治療4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價,主要通過以下指標:①根據患者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價,顯效:心功能改善不低于2級,臨床癥狀、體征均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級,癥狀、體征好轉;無效:心功能無改善,甚至出現惡化或死亡。②根據以下檢測指標進行評價:收縮壓、舒張壓、心率、6min步行距離(6-MWT)、血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
1.4統計學方法 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以P
2結果
2.1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39例患者中顯效17例,有效1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4.6%,觀察組39例患者中顯效19例,有效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3%,經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檢測指標比較 患者治療4個月后,兩組患者在收縮壓、舒張壓、心率、6-MWT等方面均有改善,治療前后組內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2.3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有2例發生干咳,發生率為5.13%,觀察組有2例有輕微面色潮紅、頭痛,發生率為5.13%,兩組之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服藥2w后癥狀均逐漸消失,未影響治療。兩組均無因嚴重不良反應而退出治療的患者。
3討論
高血壓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長期高血壓可導致心肌細胞肥大、心肌間質纖維化,初級的心肌損傷后又激活神經內分泌系統,在多種內分泌因子及細胞因子共同作用下,長期促進心肌重塑,進一步加重心肌損傷,最終表現為心肌肥厚、心肌收縮力下降,從而引發慢性心力衰竭。多項大規模臨床實驗證明,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交感神經持續過度激活,從而引發心肌重塑,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RAS)系統的活化則是發生心肌重塑的直接或間接因素。所以治療高血壓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包括長期穩定地控制血壓、抑制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激活、抑制心肌重塑等。
β受體阻滯劑能通過減慢心率、延長心室舒張期時間、減少心輸出量,減低RAS系統的活性,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預防甚至逆轉心肌重塑,已經與ACEI一起并列成為治療心力衰竭的兩大基石。美托洛爾屬于β1受體阻斷藥,可選擇性阻斷β1受體,而無部分激動活性,已有試驗證明[2],該藥可通過拮抗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激活、減慢心率、抑制過度的神經激素和RAS系統的激活而發揮降壓作用,同時還通過降低交感神經張力,預防兒茶酚胺的心臟毒性作用,多層面保護心血管系統,包括改善心肌重塑、減少心律失常、提高心室顫動閾值、預防猝死等,已被臨床醫師廣泛應用于高血壓病和心力衰竭的治療。但是臨床使用中單藥降壓作用較弱,個體差異大,部分患者發生心動過緩、傳導阻滯而不能長期使用。
第一代的鈣拮抗劑由于明顯的負性肌力作用而禁用于心力衰竭,而以非洛地平為代表的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由于對小動脈平滑肌有高度選擇性,能夠顯著降壓而無負性肌力作用,其具有的擴張血管和輕度增加心率的作用,可以抵消β受體阻滯劑的縮血管及減慢心率的作用,成為《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推薦的優化組合[3]。非洛地平不僅可以使血壓達標,還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降低血漿BNP濃度,改善心功能,并可逆轉高血壓引起的左心室肥厚,從而改善心衰患者的預后。
那么在高血壓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中,兩者聯合應用是否能有協同作用呢?本研究中觀察組血壓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兩者聯用可以增強降壓效果,更好地使血壓達標;觀察組心率下降也優于對照組,說明兩藥聯合仍可使心率得到良好控制,非洛地平并沒有明顯增快心率或者其增快心率的作用被美托洛爾所抵消;6MWT距離是預測心力衰竭死亡率和致殘率的獨立因子,可用于評價患者的心臟儲備功能和活動耐量,評價藥物治療的療效。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6MWT距離均較治療前增加,觀察組增加更顯著,這主要是因為美托洛爾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非洛地平是否參與其中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據證實。血漿BNP作為心衰的敏感、特異性指標,在心衰的診斷及判斷預后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慢性心力衰竭時左室壓力增加而分泌BNP增加,隨著心衰程度加重其血漿濃度也增加,與心功能有良好的相關性,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監測心力衰竭治療效果及指導用藥。本研究中觀察組血漿BNP治療前后有顯著下降,其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且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兩藥物聯用可顯著降低BNP,其機理可能是兩者合用降低血壓、控制心率,降低心臟后負荷,使左室充盈壓下降從而減少了BNP的分泌。LVEF和LVDd是評價心功能的常用的重要指標,是傳統的評價心功能及預后的指標,在本實驗中觀察組LVEF治療后明顯增加,較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說明兩藥物聯合治療可提高LVEF,更好地改善心功能,其機理可能是因為兩者聯用可更好地降壓、降低心率,使左室舒張期延長,降低周圍血管阻力,從而減輕壓力負荷,降低左室舒張末壓力等。但在本實驗中兩組均未觀察到LVDd的改善,兩組間比較也無統計學差異,可能與觀察時間較短、儀器的敏感性不高有關,也可能是要使衰竭的心室結構和外形有進一步改善需要更長的時間,還需進一步觀察證實。
綜上所述,通過本試驗證明非洛地平緩釋片與美托洛爾緩釋片聯合用于高血壓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可獲得良好效果,耐受性好,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Thomas P, Sheridan DJ. Vascular selectivity of felodipine: clinical experience [J].Cardiovasc Pharmacol,1990, 15 (4):S17-20.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平面設計、結合、應用、關系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oday's society, graphic design has not what with intense visual picture of shock the audience's line of sight, but to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research of consumer psychology by the success of the capture of the consum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from the design of the knowledge of psychology, to accurate analysis man's thoughts and emo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 graphic design, the design to learn, aesthetics, and psychology of the perfect unification. This paper is to design psychology this theory, timely into the plane of design, continuous exploration have been the perfect, make the plane design more and more accord with huma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aphic design.
Key words: the design psychology, plane design, combining, application and relatio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簡述平面設計與設計心理學
1.1平面設計的定義和特征
1.1.1平面設計的定義
設計一詞來源于日文里以漢字翻譯“design”這個字而成。日文在翻譯“design”這個字時除了“ 設計〞這個詞以外, 也曾用“意匠”、“圖案”、“構成”、“造形”等等漢字所組成的詞來表示“ design”。
平面設計是將設計者的思想以圖片、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將不同的基本圖形、文字,按照一定的順序和規則在平面上組合成圖形。也可以用手繪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它主要在二度空間范圍之內以外部線條劃分圖與地之間的界限,描繪事物的形象。而平面設計所表現的立體空間感,并非實在的三度空間,而僅僅是圖形對人的視覺引導作用形成的幻覺空間。
平面設計具有藝術性和專業性,需要用視覺元素來傳播你的想法和信息,用文字和圖片把思想傳播給受眾,讓人們通過這些視覺元素了解你的意圖,這才是我們設計的定義。一個設計作品的生存底線,應該看他是否具有震撼力、藝術的感染力,是否順利地傳遞出背后所要傳達的信息,事實上它更多的有點象人際關系理論學,依靠自身人格的魅力來征服對象,并成功地再現出人的思想和感情。你的設計代表著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需要你的智慧和誠意去打動他們,你實際上是一個“出賣”情感的人,平面設計是一種與特定目的有著密切聯系的藝術。
一個好的設計師,不僅要有獨特的思維及深厚的美學功底以外,更要有創新精神,除了要掌握好專業知識外,還要不斷的吸收和學習其它學科的知識,包括心理學、甚至哲學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挑戰自我,戰勝自我,只有這樣才能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才能創作出具有藝術性、具有豐富內涵的設計作品。
1.1.2平面設計的特征
設計是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的結合體,是商業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在商業社會中需要藝術設計與創作理想的平衡,需要客觀的理解與克制,需要借設計者的作品去反映客戶內心真實的想法。
設計與美術不同,因為設計即要有美感又要具有實用性、設計要因人而宜、以人為本。設計永遠沒有完成的概念,只能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完善。設計的關鍵是在構思的過程中要確立主體,賦予作品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風格,運用各種設計元素,進行有機藝術組合,使作品能夠達到個性化、專業化,達到與眾不同的效果,引起人們心靈的震撼。只有通過不斷的內在修煉,不斷的豐富閱歷和人生的經驗,才能做出精品,極品和神品,打動別人,對與設計師來說這是一種挑戰。設計要讓人感動,材質造型要讓人感動,圖形創意要讓人感動,結構組合要讓人感動,色彩品位要讓人感動。
1.2 設計心理學的概念、研究對象
1.2.1 設計心理學概念
設計心理學起源于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他在《設計心理學》書中寫到“設計實際是一個交流過程,設計人員必須深入了解其交流對象”設計是一門十分典型的與許多其他學科相互交叉的邊緣學科,無論是為誰創作,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都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想法,他是在設計時要研究消費者的心理,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與其產生共鳴,共同達到視覺和心靈的愉悅。
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學科和心理學科交叉出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是設計師應該掌握的一門專業,它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把人們的心理特征,通過藝術形式作用于設計的一門學科。它研究人們的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思維、想象和語言等),通過這些設計人們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這種心理反應同時又作用于設計上,起到使設計更能給人們帶來滿足感,最終提高消費者滿意度。
設計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手段,研究設計藝術領域中設計目標的心理因素,解決設計藝術領域中“人”的因素,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消費者,還應該包括設計師本人。消費者和設計師都是具有主觀思維和客觀意識的個體,都有不同的愛好,這一心理決定和影響了設計。設計產品的豐富內涵只有符合消費者的心理,才可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才能取得良好的市場效應;而設計師在創作中必然受其專業知識和藝術修養的影響,即使在同樣的限制條件下也會產生不同的作品,使設計結果也天壤之別。為避免設計走進誤區,更應該從心理學角度予以研究。因此,設計心理學就是研究設計和消費者心理的學科。
1.2.2 設計心理學研究對象
當今,隨著消費群體的增加和餅干市場的競爭越來越大。餅干品牌接受著各個方面的考驗。我通過各大超市調研;向老師請教;網上資料查詢等方式結合學術理論研究得出藝術心理學方法在餅干包裝設計上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從藝術心理學方法來研究餅干包裝的文字信息排版,顏色的選擇與圖形的運用設計,巧妙處理好這些關系,就是一款成功的餅干外包裝。
關鍵詞:
色彩;圖形;文字;藝術心理學
一、課題研究背景及意義
設計出符合消費者心理并刺激其購買的餅干外包裝讓餅干包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藝術心理學方法在設計上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藝術心理學方法就是從心靈事實的角度去研究文學藝術。在餅干包裝的設計上就是以消費者心理為出發點進行人性化的設計。
二、藝術心理學方法在國內餅干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一)藝術心理學方法在餅干包裝設計中色彩的應用
人的審美活動首先是一種心理活動。審美的第一視覺以色彩為主,色彩與人反應的某種固定聯系使其具有傾向性,不同的顏色對人的心理有不同的暗示,能使人產生不同的情緒波動。紅,黃,橙這些暖色調,一般給人以熱烈,興奮的情感,表示熱情,溫暖;而青,藍,綠這些冷色調,則給人以清爽,冷靜的情感,比如,康師傅3+2餅干的包裝設計以紅色為主,給人幸福,歡快的感覺。而且紅色很具有中國本土風味,中國人過節日都會有紅色相伴。迎合了消費者的心理。
(二)藝術心理學方法在餅干包裝設計中圖形的應用
圖形的設計能夠直接的傳達產品信息,藝術心理學方法中格式塔心理學能夠很好的指導圖形設計。為了充分發揮餅干外包裝的情感作用,餅干包裝中圖形創意應從“美味”與“愛心”處著手,增強情感訴求的震撼力和沖擊力。例如我們眾所周知的旺旺雪餅。深入人心的旺旺卡通圖形的創意設計。可愛,呆萌。其永遠合不攏嘴的大嘴巴的設計更是讓消費者愛不釋手。
(三)藝術心理學方法在餅干包裝設計中文字的應用
情感的設計在很大一部分上是依靠文字的排版。其與色彩與圖形一樣重要,文字設計在餅干包裝設計中發揮的作用的也不可忽視。達利園旗下的好吃點餅干包裝,“好吃點”這個名字就已經贏得市場了。第一,“好吃點”這三個字比較口語化,消費者比較容易記住。第二,“好吃點”三個字比較接地氣,通俗易懂,也傳達出該產品好吃的廣告語。第三,“好吃點”的字體設計簡單大方,黑色的字體上點綴了兩點綠色和兩點紅色,紅綠對比使字體看起來比較鮮活,盡管是紅綠對比色,不僅沒跳出畫面,而且在整個包裝中也格外的和諧,使該餅干包裝富有靈氣。
三、藝術心理學方法在國外餅干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國外餅干以眾所周知的卡夫品牌為例。奧利奧餅干包裝從色彩上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其經典的藍色包裝在消費者的心里已根深蒂固,藍色的主導色給人帶來一種清爽的感覺,加上白色的“奧利奧”字樣使整個包裝顯得異常鮮活。給消費者帶來清爽,活力之感。在圖形的創意設計上。我發現在奧利奧餅干的周圍總是流淌著白色的牛奶,而且這種白色正與“奧利奧”的白色字體呼應,形成視覺上的美感。在文字設計上,“奧利奧”三個字體運用了三層疊加法,即最上層為白色的“奧利奧”字樣,第二層為藍色的背景,最后一層為白色的背景,這樣的字體設計不僅僅傳達了夾心餅干的信息,而且字體設計看上去清新可愛,富有節奏感。閑趣餅干也是卡夫旗下銷售較好的一款餅干。在色彩設計上,以黃色為主,當消費者饑餓在購買的時候,看到了醒目的黃色,就會產生興奮的心理。另外,清新的黃色與醒目的八邊形的藍色形成鮮明對比,搶奪消費者眼球。在黃色帶來的興奮背后,一點藍色的點綴又給人帶來冷靜的心理。在圖形的設計上,經典的藍色八邊形的圖形設計,具有趣味性。這種帶有棱角的八邊形讓消費者聯想到包裝內裝的餅干造型,也是八邊的形狀,加深了消費者對該餅干的印象。在文字的設計上,閑趣餅干本身想傳達的情感就是休閑與趣味。通過閑趣字體的設計,就將這種情感體現出來了,閑趣字體的筆鋒就有輕松自在之感。加上“閑”字頭上一顆麥穗的設計,仿佛帶領消費者走進了金燦燦的麥田,感受休閑自在的田園風光。將消費者內心所有的煩雜瑣事,統統拋在腦后,享受此時的靜謐與愉悅。消費者每次看到閑趣餅干都會產生親近感。
四、結語
運用藝術心理學方法恰當處理餅干外包裝在色彩、圖形、文字這三方面的視覺語言,拉進餅干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使餅干包裝更加具有親切感與感染力。這樣的餅干包裝定會在市場站穩腳跟,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李彬彬.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32-33.
[2]尹定邦.圖形與意義[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4-36.
Bai Fuxian
(大慶職業學院,大慶 213022)
(Daqing Vocational College,Daqing 213022,China)
摘要: 《消費心理學》消費者行為學是市場營銷專業的主干專業課,是培養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的重要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性、應用性、發展性的特點的學科。根據職業教育知識、能力、素質教學目標的要求,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優化教學內容,構建科學的課程結構,推進學科專業建設。但在現階段該課程往往存在教材內容不適用、教學模式與方法陳舊、考核標準不科學等問題,導致教學中出現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等現象。因此對這一課程進一步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從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三個方面,對消費者行為學課程改革進行探討,以期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強化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Abstract: Consumer psychology is main course of marketing specialty, is to develop market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ability of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is the discipline with comprehensive, applied and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ing go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the main task of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i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build a scientific curriculum structure, promote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However,at this stage,the course often exist in some issues, namely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are not suitable, the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are obsolete, and assessment standards is not scientific, which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in teaching that students are lack of learning initi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unable to combine. Therefore, reforming this course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s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discussed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consumer behavior,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trengthe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stimulat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of studying,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using knowledge.
關鍵詞: 消費心理學 課程改革 案例教學 項目教學 考核方式
Key words: consumer psychology;curriculum reform;case teaching;project teaching;assessment methods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32-0257-02
0引言
《消費心理學》是研究消費者購買行為心理現象產生、發展、變化一般規律的科學,它是建立在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信息科學、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學、廣告學等學科基礎之上,是一門具有綜合性、應用性、發展性的特點的學科,研究消費心理,對于消費者,可提高消費效益;對于經營者,可提高經營效益;對于學生,使其在校專業課的學習、心理素質的提高、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正確引導消費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從目前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來看,的確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理論教學和實際應用嚴重脫節,不能真正使學生學以致用,所以對這一課程進行進一步改革勢在必行。
1消費心理學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還是采用傳統授課教學方法,老師講課的方法仍然沿用“原理+例子”的模式,有些教師在教學中雖然也引進國內外先進案例,但在傳統的重原理輕實踐的教學方法影響下,一個“案例”實際上只起到一個“例子”的作用;案例沒有發揮真正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結構很難培養出頭腦靈活、富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必須進行改革。另外,由于學生普遍缺乏普通心理學知識,《消費心理學》又涉及到心理學很多基本理論,內容較抽象,學生很難看懂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傳統教學方法也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2 采用的教材缺乏系統性和應用性消費心理學課程教材大多以普通心理學和市場營銷學為基礎,同時也結合其它學科理論,但沒有能夠很好的把各部分整合起來,沒有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材從整體上大多數還是偏重理論,另外,教材編寫模式上缺乏創新,不利于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
1.3 采用的考核方式單一以往我們檢驗《消費心理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就是閉卷考試。考試的內容理論問題、原理問題占大多數。這種純理論的考試,讓許多學生認為平時不用學,考試時背背就能拿好成績,考完了所學的知識也就忘的幾乎所剩無幾了,于是便造成了學知識就是為了應付考試,根本談不上提高學生表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他技能。這種考試方式需要改革。
2改革教學的思考
2.1 改革教學內容,采用基于模塊的任務引領式教學職業院校消費心理學的教學,應圍繞著市場營銷專業崗位技能體系結構確定所需的理論知識。理論知識不求體系化,只求知識的應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理論知識是為崗位技能培養服務的,只要做到“必須、夠用”則可。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將教材內容按管理流程設計成六大模塊,其中“消費者的一般心理過程分析”和“消費者的個性心理分析”模塊屬于“基礎模塊”,“社會因素與消費心理分析”和“商品因素與消費心理分析”和“網絡營銷中的消費心理分析”模塊屬于“應用模塊”,“營銷服務與消費心理”模塊屬于“提高模塊”。“基礎模塊”是消費心理學的最基本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心理學最基本的知識;“應用模塊”與實踐聯系最為密切,是消費心理學的核心模塊,主要介紹在營銷過程中各種因素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提高模塊”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靈活選擇的部分,主要介紹了營銷溝通的技巧、怎樣處理影響服務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引人了現今與消費心理學相關的最新知識和方法。
2.2 改革教學方式,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為達到一定教學目的而選擇的具體、實在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常感到“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如何實現“貴在得法”呢?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和摸索,我們在消費心理學課堂上采用多媒體授課的同時,還嘗試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教學,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下面就幾種我們采用的教學方法和大家做一個交流和探討。
2.2.1 案例分析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具體案例進行討論和分析,從中學習相應的知識點,針對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行為環境形成職業行為能力的一種方法。《消費心理學》以普通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研究在市場營銷活動中消費者所特有的各種心理現象的,這些心理現象是在購買行為中產生的,是消費者在消費行為中以特殊形式表現出來的一般心理規律。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是消費者,消費心理學就是研究每天發生在他們身邊或他們身上的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基于這一的特點引用一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消費情景和消費行為作為案例,采用先由學生獨立分析,再以書面作業完成的方式進行教學;還可采用先分小組討論,后到課堂上全班討論這種集中形式授課。教師的任務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尋找正確的分析思路和對學生們的分析進行歸納、總結。比如在消費者滿意度與忠誠度體驗這一節中我們讓學生討論最近兩年的日本本田和豐田汽車召回事件,分析召回事件對企業和消費者的影響,讓學生分析QQ和奇虎360之間的沖突對消費者購后心理的影響。學生反應熱烈,分析積極。從而拉近學生與消費心理學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對消費心理學這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2.2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消費情景,讓學生扮演各種可能的消費角色,處理各種可能出現的消費問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體驗,達到加深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并能靈活運用的目的。還可以由一組人表演,其他學生針對該組人員的表現進行分析,這樣的情景再現會更真實、具體,從而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表達的能力。比如關于商場折扣、營銷人員推介技巧、服務過程等方面的知識,通過情景角色扮演方法讓學生有的模擬營業員角色,有的模擬顧客,來加深對消費者行為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2.2.3 分組討論法二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就是要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而競爭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潛能的最好辦法。因此,利用分組教學的辦法把一個班級自由組合分組,這樣可以讓每位同學都有上臺表述觀點的機會,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很有幫助。同時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積極進取精神。
2.2.4 項目教學法在傳統的《消費心理學》教學中,采用 “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勢必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失去學習興趣,難以實現培養目標。而“項目化教學”是一種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以實際項目為實踐教學對象,將知識點融入項目中,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加以引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打破了傳統教學的老套路,以完成“項目”作為教學手段進行教學。項目活動設計偏重于操作和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一個典型項目為依托,將項目分解成一個個任務案例進行剖析,通過模仿,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它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3 改革考核模式,注重過程評價以往消費心理學教學結果的考核,只注重概念、原理的掌握,記憶內容偏多。導致學生理論與實際生活脫節,不會用學過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消費現象和消費行為。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改變了以往單純以期末理論考試評判學生的做法,增加學生平時課堂討論和實踐作業的考核比例,注重過程評價。課程成績評定按百分制核算,可分為20%案例分析報告、30%課堂表現或小組討論和50%課程內容考試三大模塊,這一考核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學生平時不學、期末考試前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考完就把知識全部忘掉的應試型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全程投入學習,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林紅.“模塊式任務先導”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實踐,廣西教育,2009.18.
[2]葉福華.試論案例教學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職業教育研究[J].2006.2.
[3]于顯輝,徐長冬.消費者行為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北方經貿,2008.10.
[4]李迪.《消費者行為學》教學改革的思考網絡財富,2009.18.